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團中醫治未病實踐指南亞健康中醫干預2018-09-17發布3本指南更新了ZYYXH/T2—2006《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與ZYYXH/T2—2006相比,主要 增加了于預方法,具體包括情志于預、起居于預、飲食于預、運動于預、中醫適宜技術——修改了先前版本中“4.亞健康的常見臨床表現、分類與中醫辨證”部分,改為“4.亞健康本指南主要起草人:陳守強、楊志敏、孫濤、張鐵峰、朱嶸、何清湖、王天芳、彭玉清、馬文4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生活節奏的逐步加快越多,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但由于對亞健康理論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活質量。亞健康狀態的范疇不等同于中醫廣義“治未病”中的未病,但屬于中醫“治未病”的范疇,精華和優勢,將這種樸素而先進的理念和當代先進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有機結合2006年中華中醫藥學會制定的《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是我國第一部指導和規范亞健康研究及的進一步發展,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使更多的臨床醫師認識中醫藥干預亞健康的優勢,本指南是在2006年中華中醫藥學會制定的《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基礎上進行修訂,修訂原則法內容,并對部分內容進行修改,以期為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及相關學科55中醫治未病實踐指南亞健康中醫干預是指人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處于亞健康狀態者,不——身心上不適應的感覺所反映出來的種種癥狀,如疲勞、虛弱、情緒改變等軀體方面可表現為疲乏無力、肌肉及關節酸痛、頭昏頭痛、心悸胸悶、睡眠社會交往方面可表現為不能較好地承擔相應的社會角色,工作、學習困6遂、居處不慎、年老體衰等因素,引起機體陰陽失衡、氣血失調、臟腑功能失和所致的。中醫學的“未病”不等同于西醫學的亞健康,但是,可以應用中醫學治未病的理論指導亞健康的中醫藥干預。治未病意在通過養生、飲食、藥物、運動等方法,以“未病先防”而達到“防微杜漸”之目的,控制亞健康發展或恢復到健康狀態。治未病思想是中醫干預亞健康的理論指導原則。胸脅滿悶,喜太息,周身竄痛不適,時發時止,情緒低落和(或)急躁易怒,咽喉部異物感,月胸脅滿悶,喜太息,周身竄痛不適,時發時止,情緒低落和(或)急躁易怒,咽喉部異物感,周身倦怠,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脹滿,便溏不爽,或大便秘結神疲乏力,四肢困重,困倦多寐,食欲不振,腹脹便溏,面色萎黃或恍白,舌淡苔白膩,脈沉在亞健康的判定過程中,可利用現有的醫學診斷方法,如病史采集、神經精評定、影像與實驗室檢查等,為是否存在亞健康及亞健康的分類判斷奠定基礎。在進行亞健康的判定時,要特別注意與慢性疲勞綜合征及精神心理性疾病的79.1.2改變不良生活方式,筑牢五大健康基石。掌握健康技能,努力做到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心9.1.4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進行辨證調攝。在中醫學理論的指導下,根據處于亞健康狀態者的體質狀9.1.5針對個體情況開展心理疏導與行為指導。對于存在精神心理不適,或社會交往困難的亞健康樂觀的生活態度,善于調節自己的情感。保持情緒穩定,及時調整不良情緒,安神定志,舒緩情志,味調和,無偏嗜。平素注意根據自己的體質特點選用食物。進食宜緩和,精神專致,環境潔靜、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不同強度的運動類型及運動種類,堅持長期鍛煉,持之以恒。推薦太極、散功法等。運動程度以適度出汗、運動后無過度疲勞為度,即次日可恢復精神,避免汗出太過的運動。根據情況可以選擇艾灸、推拿、穴位貼敷、耳穴壓豆、敷臍療法、拔罐、刮痧等多種中醫適宜8(規范性附錄)亞健康的綜合評定流程三種亞型可以精神心理癥狀表現為主者——心理亞健康以軀體癥狀表現為主者——軀體亞9慢性疲勞綜合征于1988年被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正式命名,并制定了相應的診斷標準。該標準于B.1臨床評定的不能解釋的持續或反復發作6個月或更長時間的慢性疲勞。該疲勞是新得的或有明確的開始(沒有生命期長);不是持續用力的結果;經休息后不能明顯緩解;導致工作、教育、社會B.2下述的癥狀中同時出現4項或4項以上,且這些癥狀已持續存在或反復發作6個月或更長的時——運動后的疲勞持續超過24小時。[1]孫濤.亞健康學基礎[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2]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3]王天芳,孫濤.亞健康與“治未病”的概念、范疇及其相互關系的探討[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0):929—933.[4]朱方石,王小寧.基于古代文獻對亞健康狀態中醫認識觀的探討[J].時珍國醫國藥,2014,25[5]何建國,王瑞超,譚曉蕾,等.淺談中醫“治未病”在亞健康防治中的作用[J].河北中醫,2017(9):1402—1405.[6]董曉英,牛欣,楊學智,等.肝氣郁結型亞健康的客觀化四診信息提取及社區干預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2,39(8):1512—1514.[7]胡曉靈,付玲,杜少華,等.烏魯木齊市亞健康人群2026例中醫證候分析[J].中醫雜志,2013,54(3):231—235.[8]徐璉,許朝霞,王又聞,等.亞健康狀態中醫證候特征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31(4):1356—1358.[9]劉靜,年莉,于春泉.亞健康人群常見癥狀及證型的文獻評價研究[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0(1):11—13.[10]張雅靜,王天芳,薛曉琳,等.亞健康狀態中醫證候及證候要素分布特點的現代文獻分析[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8,6(12):1290—1293.[11]趙歆,陳家旭,王利敏,等.亞健康狀態肝郁脾虛證常見癥狀調查研究[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5(3):278—280.[12]王雪,陳銳.亞健康肝郁脾虛證候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0(5):844—846.[13]蔡力妍,吳節.基于流行病學調查的成都地區亞健康中醫基本證型及癥狀特征分析[J].時珍國醫國藥,2015,26(2):419—420.[14]曾文穎,謝曉磊,徐志蘭.678例亞健康疲勞患者發病及中醫證候分布特點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34(10):1278—1280.[15]馬烈光,蔣力生.中醫養生學[M].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16]王琦.亞健康中醫體質辨識與調理[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17]常興.探析情志養生在中醫“治未病”思想中的重要作用[A].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第十屆中國中西醫結合心身醫學學術交流會暨遼寧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身醫學、實驗醫學專業委員會年會論文集[C].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2017:4.[18]鞠寶兆,馮居泰.中醫養生與亞健康調理[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19]梁亞慧,王艷華.淺析健康需求下的中醫生活起居護理[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28):23.207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21]李有強.中醫身體觀及其運動養生思想[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40(10):817—824.[22]郭玉江,楊培培.太極拳與中醫養生理論的同構性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7,33[23]王景明.關于皮部與艾灸治病養生的相關性探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7,26(20):9—11.[24]雷龍鳴,黃錦軍,唐宏亮,等.背部循經推拿干預亞健康疲勞狀態的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6,34(5):1034—1036.[25]曹君玉.耳穴貼壓治療亞健康態失眠的臨床觀察[D].長沙:湖南中醫藥大學,2017.[26]張永艷.臍灸療法干預陽虛體質人群的療效觀察[J].針刺研究,2012,37(5):409—411.[27]朱金柳.耳壓聯合拔罐干預中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