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半生緣》中的愛情婚姻悲劇_第1頁
論《半生緣》中的愛情婚姻悲劇_第2頁
論《半生緣》中的愛情婚姻悲劇_第3頁
論《半生緣》中的愛情婚姻悲劇_第4頁
論《半生緣》中的愛情婚姻悲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張愛玲的《半生緣》講述了幾對青年男女在迷離的舊上海發(fā)生的愛情婚姻悲劇故事,以世鈞和曼楨的悲歡離合為主線,中間穿插曼璐和鴻才、叔惠和翠芝等人的情感糾纏。從性格、人性、時代和原生家庭等因素深入分析其悲劇的原因。他們的悲劇無法改變,所有人的愛情注定無法善始善終。他們因“緣”相遇,又因“緣”而散,有緣無份的愛情悲劇在其中一幕幕上演著,在愛情的牢籠里,他們嘗盡了愛情婚姻的悲痛,最后一句回不去徹底走向了盡頭。從人物中愛情婚姻悲劇的探索中領悟舊時代亂世男女在社會夾縫中苦苦掙扎的酸楚,體會《半生緣》當中愛情婚姻悲劇的文學魅力和文化價值的,洞悉張愛玲用蒼涼的故事對當時舊上海十里洋場的世情和人性溫情的洞見。關鍵詞:愛情婚姻悲劇時代人性

AbstractZhangAiling's"FateofaHalfLife"tellsthetragicstoryofacoupleofyoungmenandwomenintheblurredoldShanghai.ItisbasedonthesadandhappyseparationbetweenShiJunandManYue,withManLuandHongCai,ShuHuiandCuizhiinterspersed.Emotionalentanglement.Anin-depthanalysisofthecausesofhistragedyfromfactorssuchaspersonality,humannature,age,andnativefamily.Theirtragedycannotbechanged,andtheloveofallisdoomedtobeginandend.Theymetbecauseof"fate"andbrokeupbecauseof"fate",andthelovetragedyoffateplayedoutinonescene.Inthecageoflove,theytastedthesorrowofloveandmarriage,andthelastsentencecouldnotgobackcompletely.End.Fromtheexplorationoftheloveandmarriagetragedyinthecharacters,understandthesadnessofthemenandwomenstrugglinginthesocialgapintheoldtimes,andrealizetheliterarycharmandculturalvalueoftheloveandmarriagetragedyinHalfLifeFate.InsightsintotheworldandthewarmthofhumannatureintheShanghaiShiliOceanField.Keywords:love;marriage;tragedy;era;humanity

目錄一、引言 淺析《半生緣》中的愛情婚姻悲劇一、引言作為民國時期的一代才女,張愛玲擅長寫悲劇和女性,是描寫情感的高手,她的作品總給人一種心酸、無奈、悲涼的感覺,有一種細膩的悲楚感盤旋在腦海中,壓制著人的內心。其實這一切都與她的自身的獨特的情感體會和經歷無法分割的。父母離異、母親逃離、自身情感的起起坎坷,令她更加通透一切。1948年處于新舊政權交替的時期,由于自己婚姻的失敗和胡蘭成的辜負,使張愛玲對愛情充滿了懷疑和迷惘,在這樣的背景下,張愛玲創(chuàng)作了優(yōu)秀之作《半生緣》。她知道今生今世這份情緣不再有,對愛情有了歷經滄桑而又清醒平靜的領悟。所有相愛的人終究因命運的捉弄而錯過,里面各式各樣的人都逃不掉命運的玩弄。魯迅先生曾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通過毀滅給世人看”。[1]張愛玲用蒼涼犀利的文字向我們詮釋了看似堅貞不渝的愛情可以輕易摧毀,至死不變的骨肉親情也可以一下子被摧破。二、《半生緣》中的愛情悲劇(一)此情可待成追憶:曼楨和世鈞最美好的愛情莫過于你喜歡的人恰好也喜歡你。曼璐和世鈞他們愛情的開始是很美好的,他們初次相遇在一個館子,他們一見便鐘情,一見便傾心,沒有過多的甜言蜜語,他們的開始是那么的水到渠成,他們有的是生活點滴上無微不至的關心,平平淡淡的戀愛中洋溢著幸福的滋味。這樣的愛情對他們兩個人來說無疑是幸福的,可是當愛情涉及其他人的時候,所有的美好都會瞬間被扼殺掉。曼楨家境貧苦,還有一個當舞女的姐姐,這樣的身世無疑成為她和世鈞愛情的最大的障礙。世鈞終究還是很在意曼楨的家世,當想和家里人說這段戀情的時候,卻遲疑和退縮了,因為他深知父母是絕不會同意的。再加上曼璐為了自己的私欲,殘忍的陷害自己的親妹妹,活生生的把他們拆散了,親手毀了曼楨的幸福。而他們最后一次見面也是因為曼璐做舞女的事情吵起來,再加上曼璐的從中作梗,他輕易相信了曼楨和豫謹結婚的事情,傷心欲絕的回到南京娶了曾經有點討厭的翠芝,而曼楨在遭于姐夫強暴后,經歷了長達一年痛不欲生的軟禁后,為姐姐生下孩子,又為了孩子嫁給了祝鴻才,過著一種無愛自殺式的愛情。就這樣,一對有情人就這樣錯過,小說的最后,他們在十四年后重逢了,可是一切都早已經回不去了,物是人非了。其實他們真的離幸福不遠了,可惜一切造化弄人,卻偏偏錯過了。他們到底還是被辜負了,這一對有緣相識卻始終無緣相守的戀人,往日的美好早已經不復存在,留下的是此情成為了回憶,讓人悵然若失。(二)只是當時已惘然:曼璐和鴻才曼璐她在情感的路上也是一個大悲劇。為了能保證家人的生活,她含淚選擇犧牲自己的尊嚴和幸福,被迫和自己的初戀情人豫謹分手,在當時封建的舊上海,從她做起紅塵舞女的那一刻起,屬于女生美好的愛情就注定離她而去,隨之而來的是人們的指指點點。顧曼璐覺得自己再也無法找一個像豫謹那樣的男人,自己年紀也在年輕了,在舞場認識了窮苦潦倒且有婦有子的祝鴻才,可是舞場真的有真愛嗎?花花公子祝鴻才又怎么會甘心被婚姻所束縛呢?誰想到婚后,祝鴻才富裕起來了,她本以為和他就能過上幸福的日子,會一心一意的待她好,她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可是殊不知,婚后的她過得不幸福,與她想象的美好日子天壤之別,換來的是她夜夜獨守空房,而祝鴻才卻天天在外面風花雪月,玩樂到半夜才歸來且滿身酒氣。他們的婚姻沒有一絲的甜蜜之感,有的只是無日夜的爭吵與摩擦。這樣的婚姻談何而來的幸福感。曼璐終究還是太高祝鴻才了,沒有結婚之前,祝鴻才多么的疼愛曼璐,可是結婚之后,他仍舊迷戀外面世界的鶯鶯燕燕,甚至想把魔爪伸向曼楨身上來。況且再加上自己的身子不爭氣,始終沒有盼來一個孩子,祝鴻才對她日漸地冷淡。她深知這種看似每天榮華富貴的生活,其實卻過得膽戰(zhàn)心驚,總有一天會跌進谷里一無所有。于是,為了保住自己祝太太的位置,保住有名無實的婚姻。她居然助紂為虐和他聯(lián)合起來傷害自己的至親妹妹,本以為這樣子就可以贏回鴻才的心,可事實不管自己惡人做到底了,終究還是沒有能挽回婚姻,還親手毀了自己的親情,最后病逝也沒能享受愛情的美好。其實,暴發(fā)戶且花心本質的祝鴻才和身為舞女曼璐聯(lián)結在一起,就注定了曼璐在婚姻中是卑微和低下的,他們的婚姻終會走向悲劇。她錯就錯在輕易把真心輕易交付一個經常流連于花花世界的風流公子,異想天開相信他們之間的愛情。最后注定難以逃脫悲劇的命運。(三)此恨綿綿無絕期:翠芝和叔惠翠芝是一位千金大小姐,有著小姐的倔脾氣,而叔惠是從好友世鈞的口中聽說她是一位愛發(fā)脾氣、潑辣的千金小姐。但是,他沒有因為這些片面之詞就對翠芝產生偏見,反而對她一見傾心,翠芝也喜歡上了這個陽光朝氣蓬勃的男孩。在這段情愫中,翠芝一直是勇敢的,她勇于給自己喜歡的男生寫信,勇于為了他解除自己的婚約,勇于想嘗試私自出逃上海,勇于想為了和他待久一點,故意支開了世鈞。但叔惠因為門第關系的緣故,始終一直退縮,不敢向她表明自己的心意,他不可能為了愛情,不管不顧一切,他有自己的尊嚴,他知道石母看不起他,所以叔惠有意的漠視與疏遠,進一步拉開了彼此的距離。一個人在傷心欲絕得不到自己喜歡人的愛時候,這時候剛剛好有另外一個人的關心,無疑給了她溫暖感。叔惠在翠芝和世鈞婚禮后傷心欲絕的出國,多年以后,她早已為母,而他娶了富家子女又離婚回國,他說:“我給你害的,仿佛這輩子都吃碗飯。”[2]345他們的愛情,終究因為自己的緣故而錯過,一個勇敢,一個卻不停的退縮,即管對方深深相互得愛著,卻還是各自有了各自的生活。由此可見,他們的愛情也注定了悲劇。三、愛情婚姻中的悲劇原因(一)人性的局限性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弱點。而《半生緣》中的愛情婚姻悲劇與人性的局限性離不開關系,共性來說,就是人性的劣根性,個性就是自身性格的缺陷。在《半生緣》中,張愛玲還對存在于男女情愛中的人性丑陋作了深刻揭示,人性的劣根性熔鑄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血液里,有的人因為某些環(huán)境和經歷使它外露的很明顯,有些人則很幸運沒有遇到一個時機把丑陋的人性那一面揭示出來。張愛玲筆下的人性是把隱藏在人生存表象背后的愛慕虛榮、冷酷無情、自私自利的一面無情揭示出來。曼楨一家的親情淪落就是人性劣根性的最好體現。對于金錢的欲望,讓曼璐變態(tài)扭曲的人性滋長出來,“人的理智,本來是靠得住的,但是做了利欲的代言人,誰也無法控制得住”曼璐她在物欲的世界早已經迷失了自己,沉淪其中導致人性丑陋,她的不幸的婚姻,她所壓抑的一切辛酸都需要一個發(fā)泄口,弗洛伊德說過:“人很難徹底的排除其原始的欲望,人總是要在替代對象中第一時間發(fā)泄出來。[3]”而曼楨就成為她發(fā)泄痛苦的標靶,從曼璐為了自己的私欲把曼楨騙進祝家這個深淵的時候,曼璐和顧太太的人性劣根性開始顯露出來,曼璐為了挽留自己的婚姻,繼續(xù)過富裕的生活,不惜殘忍地把自己的妹妹送上丈夫的床上,長期的扭曲心理使她對曼楨產生極大的狠,親情在金錢和自己私欲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擊。而顧太太,作為曼楨的母親,在金錢的誘惑下,居然在曼璐的慫恿下,合謀起來傷害自己的親生女兒。母愛是最偉大的、無私的、圣潔的愛,可是顧太太的貪婪和私欲把這母愛摧毀了。難道曼楨不是顧太太的女兒嗎?為了金錢居然狠心傷害自己的女兒,世間還有如此好狠心的母親。還有殘暴可惡的祝鴻才,喪失了人性,在金錢的唆使下,將自己的情欲變成了惡魔,糟蹋了美好的曼楨,世鈞父親的虛偽冷漠、母親的狹隘偏見,他們每個人都存在私欲心,內心深處隱藏晦暗,因為他們人性的丑陋,使他們一步一步走進了不幸福的結局。人性的局限性的個性體現在自身性格缺陷上。有什么樣的性格就會有怎樣的命運。曼楨是一個接受過知識教育的新女性,有著與其他女性不一樣的善良堅強、獨立、和主見,雖然生活艱苦,但她沒有自怨自艾,沒有依靠別人,而是靠自己知識能力,身兼數職養(yǎng)活自己。也可能是曼幀太倔了,假如當初她不那么隨隨便便把沈世鈞送給她的戒指狠心的在他面前扔進垃圾簍,如若兩人能夠心平氣和地溝通說明白,世鈞就不會那么輕信曼璐的謊言了。也就是因為過于自立自強,她總是怕自己拖累世鈞,以至于遲遲未答應和他結婚的事情,在我看來,她骨子里有一定的傲氣的,她不愿意世鈞為自己的家庭所連累,不愿與他一起承擔自身家庭的情況,更深一步來說,她認為通過自己的努力,是能夠改變這個現狀的,這些的一切,都能夠體現曼楨的所追求的愛情是精神層面的高度統(tǒng)一,如若涉及物質層面,她就有所猶豫,可是現在的愛情不都難以避免柴米油鹽、一日三餐嗎?也可能因為過于善良,為了自己的孩子居然嫁給了曾經侵犯自己的人,最終還是向封建的舊傳統(tǒng)妥協(xié)了,過起了自殺式和自我摧毀的悲劇的生活。這一切都成為了曼楨愛情悲劇一個重要因素。世鈞也受過知識的教育,卻依舊保留著青年知識分子的懦弱和迷惘。懦弱膽小的他,不敢獨自在上海打拼奮斗,骨子里的不自信和自卑,只能聽從父親的安排回去繼承家業(yè)。他最讓人可悲的是,在愛情中不夠堅定且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對愛情持有保守的態(tài)度,不能足夠擔負起對曼楨的愛,安于現狀,自尊心強、他的潛意識里面根本不相信自己能被曼楨深愛著,甚至懷疑曼楨喜歡上了比自己優(yōu)秀的豫謹,正是自己對愛情的不信任,才會那么輕易的相信曼璐的話,沒有仔細留意戒指上的血跡,錯失了救曼楨的機會,而是心灰意冷的離開,最后沒有守住自己的愛情。選擇與翠芝結婚則是為了逃避痛苦的選擇。曼璐因為生存的壞境讓她變了自私自利、兇殘,一生在愛與恨中間游離,是一個缺乏愛與安全感的女人。同時她的性格中充滿嫉妒,嫉妒曼楨漂亮、有學識,嫉妒有許多人疼,自己的丈夫對她有意思,連初戀情人張豫謹也鐘情于她,嫉妒之心充滿她的內心,人性中的良知早已經不復存在了,為了留住愛情,不惜傷害自己的妹妹,親手摧毀了妹妹的幸福,又因為自己的愛慕虛榮,把一切都寄托在丈夫身上,是典型的依靠封建社會男權生活,這樣丑陋病態(tài)的性格,把幸福寄托于別人身上而親傷害自己的妹妹,一步一步的墮落,受著身體和靈魂的雙重折磨,最后黯然的死去。叔惠他自尊心強大,很在意石太太對自己的看不起,不會屈服于門第之下,強烈的事業(yè)心使他一次又一次對愛情退縮,他缺乏勇氣為了愛情與強大的門第觀念抗爭,不會為愛“即使粉身碎骨都在所不惜”,[4]最終還是選擇放棄自己的真愛。這樣看來,共性上人性的劣根性和個性上自身性格的缺陷都造就了他們悲劇的愛情婚姻。(二)動蕩的時代《半生緣》的故事發(fā)生在20世紀的三四十年代的舊上海,當時的上海是處于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產物,資本主義的腐敗流入舊時的上海,他們在新思想和舊思想中激烈掙扎,處于亂世中的他們注定烙印上時代的悲劇。燈紅酒綠的上海,富裕的人更加富裕,貧窮的則更加貧窮,書中的主人公是亂世中絕處逢生的底層弱者,難以擺脫要在復雜環(huán)境大漩渦中苦苦掙扎生存的命運。無論是接受新思想的人,還是堅守保守封建思想的人,他們都難以逃脫悲劇的命運。比如曼楨雖然有著自己的新思想,但是力量單薄的她怎能與當時的時代抗爭呢?在強大的時代動蕩之下把她傷得遍體鱗傷,最終放棄掙扎選擇妥協(xié)社會。再如沉世鈞,他曾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不屈服于當時的封建社會,嘗試過離家出走,但是無疑是失敗的,在當時的時代氛圍下,憑他一人之力也是無法力挽狂瀾,最終子承父業(yè),不得不低頭妥協(xié)。再說當時背景是封建社會和十里洋場的結合,整個社會都陷入男權為主控的黑暗之中,對女性長期實行經濟和文化上的控制,造成女性經濟的依附和精神的萎縮,女性處于社會的底層,屈服于男性之下,沒有反抗的意識。曼璐她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沈太太她一直和另一個女人分享著自己的丈夫,思想上又不夠獨立,多年來忍氣吞聲,晚年在憂傷中終老。事實上他們也是男權在上社會的犧牲品,他們被迫屈服了封建的男權之下,他們無法擺脫社會的黑暗,在無果的抗爭之后只能選擇妥協(xié),走向悲劇。到來了后期發(fā)生的九一八、抗日戰(zhàn)爭,整個社會都彌漫著戰(zhàn)爭的動亂,流離失所和四處逃難。過著心驚膽跳的日子,溫飽都成了問題,哪里還顧得上追求自己理想的自由生活呢?他們在當時動蕩的背景下,顯得多么卑微無力,任由時代的摧殘,弱者的他們試圖掙扎過,但是他們都無力面對殘酷的時代,都以失敗告終。特定的環(huán)境、特定的時代動蕩削弱了他們的反抗意識,令他們被迫妥協(xié)于社會。(三)新舊觀念的斗爭當時雖然是處于思想新舊交替的時期,但是幾千年的封建傳統(tǒng)思想依舊根深蒂固,封建家長制度等傳統(tǒng)的思想依舊存在人們的腦海中。新一代與老一代的觀念間的斗爭,也是造成他們愛情婚姻悲劇的原因之一。作為新一代思想的進步者,世鈞和曼楨他們都是那個時代背景下一起奮斗追求的人,但是卻因為現實的打擊而分離。有人說過:“窮人的手和富人的手是不會握在一起的”,雖然愛得很深,但是橫在他們中間的門第終究使他們相隔一方。[5]曼楨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而且還有一個做舞女的姐姐,而世鈞是出生于南京一個封建的大家庭,父親經營皮貨店為生,他的父母極力固守著封建的倫理,是典型老一代舊觀念的代表,講究的是門當戶對,從家世來看,他們自然是門不當戶不對的。世鈞的母親,是一位傳統(tǒng)古舊和保守的太太,是典型老一代封建傳統(tǒng)思想的婦女,她可以接受丈夫找姨太太,多年來固守封建觀念。當她知道曼楨的姐姐是風塵舞女之后,就對曼楨存在一種不好的印象,而且她想撮合世鈞和門當戶對的翠芝在一起。而世鈞的父親曾經在上海的歌舞廳認識了曼璐,有著這層關系,這無疑給世鈞和曼楨的愛情埋下了雷,世鈞出生在這樣一個封建的大家庭,難以擺脫家庭舊觀念對他的束縛,只能妥協(xié)于封建的大家族中。封建的舊式倫理道德摧殘著人的內心,侵蝕著人的心靈。封建倫理道德中沒有所謂的婚姻自由,有的則是“聽從父母之命”。[6]再說叔惠和翠芝之間又何嘗不是受老一輩舊觀念的影響呢?翠芝是出生在一個舊式的封建家庭里,這就注定她無法選擇自己的想要的婚姻,一切都聽從家庭的安排。翠芝的母親石太太也是一個有著舊觀念的婦女,她嫌貧愛富,從一開始就看不起貧窮的叔惠,自然是不贊成翠芝與他交往,她想翠芝找一個門當戶對的男人為丈夫。因為原生家庭思想的封建,自己無力抵抗,最后只能無奈與世鈞結婚,婚后雙方都承受著難以述說的痛苦,過著煎熬的日子。曼楨的母親顧太太是一個底層的,有著封建思想的老式人物,她對世鈞的態(tài)度一直忽冷忽熱,反而熱衷撮合曼楨和有不錯收入的豫謹在一起,想出“借腹生子”的可怕封建想法,她知道曼楨被祝鴻才侮辱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為女兒聲張正義,而是想著“丑事不外揚”的封建思想,沒有第一時間向世鈞說出真相,她的封建思想觀念間接把曼楨一步步地推向了深淵,正是由于母親的封建迂腐,曼楨才會有如此悲劇的人生。這是那個時代下的悲劇,顧太太、石太太和世鈞的父母,他們都是舊觀念的典型代表,他們認為,婚姻之命,自然聽從父母,講究門當戶對,他們把自己的老一代的封建思想觀念強加在自己的子女身上,而世鈞、曼楨、翠芝他們想追求自由戀愛,卻難以抵抗父母舊觀念的斗爭,他們都無法擺脫封建家庭對自身的束縛,封建的倫理道德對摧殘著他們的身心在。封建的倫理社會中,新舊觀念的斗爭中,沒有自由的愛情婚姻,婚姻之約,受之父母。在《半生緣》中,新觀念與舊觀念的抗衡當中,封建的家庭倫理和門第觀念極深下,家庭的舊式封建思想禁錮了內心,泯滅了人性,拆散一對又一對有情人,而幾對青年男女在他們的影響下都選擇了妥協(xié)和屈從。四、《半生緣》的文學魅力和文化價值(一)、人物魅力:女性主體意識的自強和丑態(tài)的男性形象女性的主體意識是說:“女性作為自身的行為主體,不再依靠外部的力量,能夠自在的支配自己的全部活動的意識,這是女性追求男女平等和獨立人格魅力的一種價值觀念。”[7]曼楨是很典型的女性主體意識的自強形象,她開朗上進、自立自強的生存著,有著獨立自由和堅忍不拔的信念,即使面對生活殘酷的摧殘,她卻依舊保持著純良堅貞的本質。在那個不見天日的囚室里,像一只被囚禁的鳥兒,既掙不脫又逃不掉,十分孤立無援。在她失去自由的那段時間里,她始終堅信世鈞會找到她的,依舊保持著積極、不屈服的生命力,用自己的行動來實現自我的拯救。在金芳夫婦的幫助下,她終于逃離苦海,決定展開新的生活,之前所受的痛苦并沒有把她打倒,而是重新開始,投入工作,積極生活。這是她的第一個女性魅力的散發(fā)。在后來,因為榮寶被虐待,曼楨嫁給了祝鴻生,過著絕望般的生活,曼楨她一生都在渴望追求自立自強,在自己的親骨肉面前,女性深處的母愛本能的表現出來,而且女性雖然弱小,可是為母則會變得很強大,所以曼楨最后覺醒了,她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無愛的婚姻不能一直延續(xù),于是乎她選擇離婚,爭取撫養(yǎng)權,重新回歸那個自立自強的顧曼楨,這是曼楨的又一魅力之處。曼楨雖然經歷很多悲劇,可是悲劇沒有輕易的把她打倒,她依靠對悲劇的克服而越發(fā)的堅強。這就是曼楨的女性主體意識的人物魅力,讓我們清晰的看見曼楨她被悲劇所折磨,又是如何用自己的行動實現自我的救贖。在《半生緣》中,張愛玲所塑造的男性形象無疑是病態(tài)的,他們都是猶豫不決、軟弱自卑的。世鈞、叔惠和豫謹他們三個在命運的漩渦中,不管怎樣的掙扎,最終的結果都是走進了沒有愛的婚姻中。他們都缺乏愛的勇氣、容易妥協(xié)、怯懦和悲觀。張愛玲用細膩的筆觸,把他們鮮明的病態(tài)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從而揭示他們的愛情婚姻悲劇離不開其性格的懦弱。世鈞曾出走過,為了追求自由,可是他缺乏勇氣,懦弱的本性讓他優(yōu)柔寡斷;叔惠對翠芝是有好感的,但門楣的差異使他不敢高攀富貴人家,于是選擇退縮,遲遲不敢表白,在愛情前總是逃避和不敢面對,在翠芝婚禮后,出逃美國后,墮落成一個攀附金錢的人,選擇一個像翠芝那樣漂亮和有錢的人;豫謹其實是在意曼璐舞女的身份,他慢慢移情曼楨,慘遭拒絕后,就草率的找一個女人結婚。他們這些丑態(tài)的形象,使他們的婚姻都是難逃悲劇,他們的婚姻不是兩情相悅,而是為了湊合和將就,張愛玲筆下的男性雖然沒有女性那么的勇氣和有主見,但這也是他們自身的人物魅力,在那樣的時代,他們無法扭轉乾坤,有的只不過是最真實的表現而已,或者正是因為對這些男性病態(tài)形象的刻畫,使他們自身的缺陷暴露出來,讓人們覺得一切悲劇的發(fā)生是多么的理所當然。(二)、敘事魅力:表情達意含蓄和典型敘事開頭《半生緣》中的愛情描寫既沒有轟轟烈烈的追求也沒有熾熱的海誓山盟,有的卻是含蓄的表情達意。比如叔惠和翠芝的愛情,他們沒有明確互訴心意,情愫讓人捉摸不透,這種仿佛蒙上一層紗布的關系,需要我們仔細的品味他們其中含蓄的情感。豫謹向曼楨傳達心意的時候,也是使用了含蓄的手法,他邀請曼楨去鄉(xiāng)下游玩,說一方面是風景很美好,另一方面在那里可以多了解自己。這當中的滿滿的愛意不言而喻了,雖然沒有直接說我喜歡你,可是這已經很明顯的愛意了。而世鈞和曼楨,他們戀愛給人的感覺就是順其自然的在一起了,沒有熱烈的表白攻勢,也沒有說是誰主動追求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他們好像有一種默契,你喜歡我,我情鐘你,就會去吸引著對方,不需要過多的語言去表達,他們是用動作、眼神、神態(tài)去表達自己的情感,落實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樸實而又溫暖。世鈞向曼楨表白的時候,曼楨的著急和臉紅、世鈞的半吞半吐和羞澀靦腆,其實他們在這一刻早已經心領神悟了,這樣的含蓄表情達意給讀者一種無盡的遐想以及溫暖的感覺。那個時代的他們似乎都不是直接的表白,都是很含蓄的表達自己心意,張愛玲的描寫細膩而傳神,她的表達情意上含蓄委婉,形成獨特的敘事魅力。世間的悲傷不在于過程,而是在暮然回首的那一剎那,頓悟起來是多么的悲涼。“他和曼楨認識,已經是很多年的事情了。算起來倒有十四年了——真嚇人一跳![2]1。”《半生緣》的開頭是張愛玲最經典的敘述方式。它采用的是典型的全知全能的敘事角度,就是在小說中敘事人是一直存在的,對故事的發(fā)生很了解。小說的開頭不是以時間為開端來展開敘述,而是選擇追溯過去的方式來敘述。小說開篇就以倒敘起始,以世鈞平靜的口吻去道出這十四年來的滄桑和物是人非,同時也是以第三人稱的敘事方式,把讀者輕易帶入那個氛圍里,讓讀者知曉他悲歡離合的故事,了解他的心酸歷程,感受到敘事人此刻的心情。張愛玲的開頭總是讓人眼前一亮,不僅僅采用典型的敘事方式,還用一種平靜的語調道出背后其無盡的酸楚,命運的起起伏伏、時光流逝的無奈、浮生一夢的譏嘲,把這些悲涼體現的如此深刻。[8]這就是它的敘事魅力之一。(三)、文化價值:對舊上海人情世故和人性的洞見電車、輝煌氣派的洋樓弄堂、十里洋場的鶯歌燕語,百樂門的燈紅酒綠,這就是三四十年代的舊上海,當時的舊上海,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最濃的,是處于封建文化和洋場文化的交替中,是處于新舊交替的時代,一方面追求新的思想,一方面卻難以擺脫舊傳統(tǒng)的束縛。張愛玲對這座繁華卻又蒼涼的的城市有著深刻的洞見。里面大大小小的人,都在為了生活在低層不斷的掙扎,可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里,人情的世故、人心的丑陋都被顯露出來,比如曼璐一開始是善良的,但張愛玲對人性揣摩足夠的徹底,深知當妒忌涌上心頭時候,至親至愛的親人也會成為一個無情的魔鬼,親情在他們眼中是如此脆弱與淡薄,為了追求金錢,不顧一切的埋沒自己的良心,最有溫度的親情卻比不上冰冷的金錢。祝鴻才的狡猾可恨、顧太太的勢力愚昧、石太太的尖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