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主題作文寫作指導:古為今用翻新意(審題指導與例文)_第1頁
熱點主題作文寫作指導:古為今用翻新意(審題指導與例文)_第2頁
熱點主題作文寫作指導:古為今用翻新意(審題指導與例文)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熱點主題作文寫作指導:古為今用翻新意(審題指導與例文)【真題再現】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中的“知”有“知道”“理解”“賞識”等意思,還通“智”,有“智慧”“理智”等含意。因此,這句話除了有得不到別人的理解,自己不惱怒,不生氣;懷才不遇,依然溫潤如玉,始終恪守君子之風等意思外,還有面對別人的愚昧或不理智時,仍寬容大度,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等含意。可見,從不同角度和層面解讀經典,對我們的為人處世、生活態度、人生境界……都有極大的啟示。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名師導寫】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審題:這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材料借助對儒家經典《論語》中“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句話的多重解讀,向我們說明了經典往往能從不同方面給予我們豐富的人生啟示這一道理。比如,從為人處世角度,它啟示我們要與人為善、寬以待人;從生活態度方面,它啟示我們始終樂觀、正直地生活;從人生境界上,它則啟示我們朝著君子之風的境界提升自己。由此可見,我們應該努力解讀經典,從中汲取人生營養。對于經典,我們不能敝帚自珍,或許可以多角度思考獲得更為全面的解讀以給予自己更豐富的營養,或許可以根據時代特色給出新的解讀以適應當下發展。但是,我們也該認識到,不同角度和層面,除了積極健康地解讀之外,或許還會存在誤解、歪解等情況,對此自然應該加以警惕、避免。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通過全面解讀經典,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為人處世,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形成高尚的人生境界。因此,寫作時,首先可以借助典型案例強調經典的重要意義,對于我輩青年乃至所有人的重要作用。然后,可結合對材料最后一句話的解讀,說明我們要努力傳承傳統文化,學會從不同角度和層面解讀經典,從中汲取向上和向善的精神力量。比如,“經典”何以可以多解?(比如其主題的深刻、知識的廣泛、內涵的豐富)經典可以如何多解?(比如用現實觀照、用逆向思維思考、從生活、文化、文學創作等角度解讀),或者結合當下時代的特色思考我們應該如何進行經典新解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于新時代。(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原是劉禹錫傾訴不平,抒發歲月流逝、人事變遷之感嘆,但新解能解讀出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哲理,解讀出激勵人生奮進的積極意義,并且也容易被讀者接受,為什么不可以翻新使用呢?)當然,也可結合現實情況說明類似“臥龍鳳雛”的曲解屢見不鮮,甚囂塵上,更應該引起我們的警醒。最后,則可總結說明我們該如何積極努力學習經典文化作品,為自己的人生保駕護航,表達青少年的志愿。參考立意:1.多角度挖掘經典哲理,指引人生方向。2.古為今用翻新意,與時俱進煥生機。3.經典豐富思想,助我復興華夏。【佳作示范】古為今用翻新意,與時俱進煥生機一部《論語》,千古流傳,一位老師,萬世師表。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因別人的不理解就去臆測與憤怒,孔子的言語如同亙古不絕的長河,川流不息,不舍晝夜,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給后人以高山景行般的啟示,這就是經典的意義所在。然而,時代發展瞬息萬變,我們也需根據時代要求與自身發展,貼近時代和生活,重新認識、解讀經典,讀出新意。我們對待經典的態度就是古為今用,新解才更契合時代價值。雖然“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正解,是劉禹錫傾訴無罪而長期遭貶之不平,抒發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嘆。這種悲嘆雖仍能引發共鳴,但未免失落抑郁。既然新解能解讀出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哲理,解讀出激勵人生奮進的積極意義,并且也容易被讀者接受,為什么不可以翻新使用呢?再如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使用,更是斷章取義,完全違背莊子的本意,但其激勵后進惜時勵學的作用已經達到,這種使用不更契合時代價值嗎?翻出新意,化腐朽為神奇,才能使古老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光華。陶淵明曾寫下“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四句詩,其本意是鼓勵人及時行樂。既然生命短促,人生難控,社會黑暗,歡樂難得,那么,就要及時抓住生活中的歡樂,盡情享受。這種思想在今天肯定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若是化腐朽為神奇,翻出新意,用它勉勵學生珍惜光陰,努力學習,勉勵青年抓住機會,積極奮進,又何嘗不可?“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若勸勉人的目的能達到,又有幾人會細究言辭的本意?文化的傳承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經典與時俱進,才能使其內涵不斷豐富。傳承經典,歸根結底是古為今用,服務于今人情感和思想的表達。如果死記硬背,毫無用途,傳承又有何意義?李商隱有兩句情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本是表達對思念之人的忠貞不渝。今人固然也可用其表達愛情,但用其表達奉獻精神也很合適啊。何況“詩無達詁”,因讀者的心理、情感不同,古來就有“興發于此,而義歸于彼”的情況。那么,今人根據今天情勢,靈活使用,不斷豐富古詩內涵有又何不可?當然,對于特定領域,如進行經典研究,古籍整理和校注,還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