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預防及處理:吸痰并發癥預防及處理_第1頁
吸痰預防及處理:吸痰并發癥預防及處理_第2頁
吸痰預防及處理:吸痰并發癥預防及處理_第3頁
吸痰預防及處理:吸痰并發癥預防及處理_第4頁
吸痰預防及處理:吸痰并發癥預防及處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吸痰預防及處理:吸痰并發癥預防及處理文章:吸痰預防及處理|吸痰并發癥預防及處理吸痰常見并發癥的預防與處理規范一、低氧血癥(二)預防及處理:1、吸痰管口徑的選擇要適當,既能有效吸出痰液,又不會造成氣道阻塞。2、吸痰過程中,如果患者咳嗽,應暫停操作,等待患者將深部痰液咳出后再繼續吸痰。3、刺激氣管隆突容易引起患者咳嗽反射,不宜反復刺激。4、吸痰不應深入到支氣管處,以免堵塞呼吸道。5、使用呼吸機的患者,在吸痰過程中應避免讓患者脫離呼吸機時間過長,一般不應超過15秒。9、出現低氧血癥時,應立即增加吸氧流量或給予面罩加壓吸氧,酌情使用阿托品、氨茶堿、地塞米松等藥物,必要時進行機械通氣。二、呼吸道粘膜損傷(二)預防及處理:1、使用質量優良、前端鈍圓有多個側孔、后端有負壓調節孔的吸痰管,在吸引前先蘸無菌蒸餾水或生理鹽水使其潤滑。2、選擇合適型號的吸痰管:成人一般選擇12~14號吸痰管;嬰幼兒多選用10號;新生兒常選用6~8號,如從鼻腔吸引盡量選用6號。有氣管插管者,可選用外徑小于1/2氣管插管內徑的吸痰管。3、吸痰管插入長度:插入長度應使患者有咳嗽或惡心反應即可,有氣管插管者,超過氣管插管1~2cm,避免插入過深損傷黏膜;插入時動作輕柔,特別是從鼻腔插入時,不可用力過猛;禁止帶負壓插管;抽吸時,吸痰管必須旋轉向外拉,嚴禁提插。4、每次吸痰時間不宜超過15秒。若一次未吸凈,可暫停3~5分鐘再次抽吸。吸痰間隔時間,應根據痰液粘稠程度和痰量而定。5、每次吸痰前先將吸痰管放入無菌鹽水中測試導管通暢性和吸引力是否適宜,調節合適的吸引負壓。一般成人40.0~53.3kPa,兒童<40.0kPa,嬰幼兒13.3~26.6kPa,新生兒<13.3kPa。吸引口腔分泌物時,通過手控制負壓孔,打開、關閉反復進行,直至吸引干凈。7、進行口腔護理時,仔細觀察口腔黏膜是否損傷,牙齒是否松動,如發現口腔黏膜糜爛、滲血等,可用口泰(或多貝爾氏液)、雙氧水、碳酸氫鈉洗口預防感染。松動的牙齒應及時提醒醫生處理,以防脫落引起誤吸。8、鼻腔粘膜損傷者,可外涂四環素軟膏。9、發生氣管粘膜損傷時,可使用生理鹽水加慶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等抗生素進行超聲霧化吸入。三、感染(二)預防及處理:1、吸痰時嚴格四、心律失常(二)預防及處理:1、因吸痰引起的心律失常幾乎都發生在低氧血癥的基礎上,應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低氧血癥。合于防止心律失常。2、如發生心律失常,立即停止吸引,退出吸痰管,并給予吸氧或加大吸氧濃度。3、一旦發生心臟驟停,立即施行準確有效的胸外心臟按壓,開放靜脈通道,同時準備行靜脈、氣管內或心內注射腎上腺素等復蘇藥物。心電持續監測,準備好電除顫器,心臟起搏器,心搏恢復后予以降溫措施腦復蘇。留置導尿管,采取保護腎功能措施,糾正酸堿平衡失調和水電解質紊亂。五、阻塞性肺不張二)預防及處理1、根據患者的年齡六、氣道痙攣二)預防及處理:為防止氣道痙攣,對氣道高度敏感的病人,可于吸引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