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課件(廣東地區):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_第1頁
2024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課件(廣東地區):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_第2頁
2024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課件(廣東地區):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_第3頁
2024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課件(廣東地區):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_第4頁
2024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課件(廣東地區):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第一部分中國古代史目

錄CONTENTS01考點分析02能力提升考點分析

通過了解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及其文化遺存,知道中國境內原始社會時期的人類活動。(5年1考;考查要點:早期人類歷史分期)早期人類元謀人北京人發現地點云南省元謀縣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距今年代距今約170萬年距今約70萬—20萬年體質特征能直立行走北京人的頭骨,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腦容量比現代人小;身高平均為157厘米,上肢與現代人相似,下肢較上肢略長,能夠直立行走生活狀況能夠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北京人能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能獵取動物,采集植物果實。他們結成群體生活在一起,共同進行獲取食物的勞動。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北京人復原頭像史料價值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通過對北京人的研究,可以發現早期猿人向現代人類演進和發展變化的規律,為人類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證據*課標內容補充

藍田人:發現于陜西省藍田縣公王嶺,距今約115萬—70萬年。藍田人的容貌更似猿猴,智力和四肢也比不上北京人發達,使用打制石器,懂得用火。1.(2023懷化)考古學家在某一早期人類遺址中發現了一些古人類頭骨化石,頭骨具有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顴骨突出等特征;遺址中還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用火痕跡。該早期人類是()A.元謀人

B.北京人C.山頂洞人

D.半坡人B2.(2022聊城·改編)“在長期的勞動中,人類逐漸學會如何說話、制作工具和使用火,從而進化成了‘人’。”這里的“進化”應發生在()A.舊石器時代

B.河姆渡文化時期C.堯舜禹時代

D.半坡文化時期A

通過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知道中國的原始農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產生;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5年1考;考查要點:早期社會分化的出現)1.原始農業的興起和發展:興起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長江中下游的先民開始栽培稻,北方地區的先民開始栽培粟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發現于中國發展稻作和粟作農業分別在我國南、北方逐漸推廣,原始農業由最初的刀耕火種,發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進行耕種,家畜的飼養也開始出現標志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意義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2.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比較:原始居民河姆渡人半坡居民距今年代距今約7000年距今約6000年生活地點浙江余姚河姆渡陜西西安東部半坡村一帶所屬流域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生活用品磨制石器、骨耜、陶器(黑陶)、玉器、樂器(骨哨)、木結構水井(迄今發現年代最早)、象牙和獸骨雕刻、天然漆等磨制石器、陶器(彩陶)、骨器、角器、樂器(陶塤)、弓箭、長矛、石球、漁叉、漁鉤、漁網、骨針、骨錐、紡輪等農作物人工栽培水稻主要種植粟飼養家畜豬、狗、水牛豬、狗房屋類型

干欄式半地穴式共同點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陶器、樂器;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畜;過定居生活;屬新石器時代*課標內容補充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區,距今5300—4300年。古城北面的外圍水利系統,是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內外祭壇上權貴墓地出土的隨葬玉器與普通墓葬的對比鮮明,說明當時的社會階級分化已經相當明顯。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5000年左右,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陶寺都城遺址位于山西襄汾東北15千米,距今4300—4000年。這座大型城址中部的宮城內,有多處大型夯土建筑基礎和陶質建筑殘料。城內有兩處高等級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有學者從陶寺遺址所處的位置和存在的時間推論,這座大城很有可能是堯都平陽,認為當時的黃河中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3.(2023武漢)“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參觀河姆渡遺址時說,河姆渡先民開拓了人類的稻作文明史,也證明了浙江余姚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這反映了()A.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B.手工業成為當時主要的生產部門C.河姆渡居民開始飼養家禽家畜D.長江中下游是亞洲稻起源地之一D4.在陜西西安東郊的半坡遺址中,發掘出土了密集的房屋、貯藏用的糧穴和飼養牲畜的圈欄。據此推斷,半坡人的生產生活方式是(

)A.集體群居

B.采集漁獵C.農耕定居

D.鐵犁牛耕C

通過古代文獻中記述的黃帝、炎帝等神話傳說,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5年1考;考查要點:傳說故事與考古發現)時間五六千年前(中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地點黃河流域炎帝傳說炎帝(神農氏)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交換物品;還制作樂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黃帝相傳黃帝(軒轅氏)已能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會煉銅,并發明了弓箭。相傳在黃帝時期,倉頡創造文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黃帝的妻子嫘祖會繅絲,擅長紡織人文初祖相傳炎帝在阪泉大戰失敗后歸順黃帝,兩大部落結成聯盟,黃帝部落的軍隊在涿鹿之戰打敗蚩尤部落,黃帝因此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首領。炎黃部落聯盟逐漸形成為華夏族,炎帝和黃帝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內外的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5.(2022常德)《史記》提出“祖黃帝說”,認為黃帝是華夏始祖,同時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還是匈奴人、鮮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體現的觀念是()A.民族認同

B.華夷有別C.民族差異

D.國家統一A6.(2023重慶·改編)在我國古代文獻《竹書紀年》中,記載有神農“作耒耜,教天下種谷,立歷日,辨水泉甘苦”的傳說。這一傳說()A.來源不明,完全不可信B.含有原始農業的信息C.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現D.與考古發現完全一致B能力提升1.【史料實證】(2023蘭州)考古學者在云南省元謀縣發掘出兩顆遠古人類的門齒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這說明元謀人()A.已經進入磨制石器時代

B.已經從事農業生產C.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D.廣泛使用青銅工具C2.(2022新疆)考古學家在北京人遺址發現了近10萬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狀器、石錘等。這些石器從早期到晚期有明顯變化,打制技術逐步提高。這表明北京人()A.有愛美意識

B.會制作工具C.懂得人工取火

D.掌握磨光技術B3.考古學家在北京人遺址從上至下的13層堆積物中,發現灰燼成堆分布,含燒過的樸樹籽、木炭、燒石、燒過的鹿角和各種動物骨骼。據此推斷,北京人()A.已經懂得使用火烤熟食物

B.已經懂得人工取火C.已經懂得制作和使用工具

D.有充足的食物來源A4.(2022廣東)皮洛遺址位于四川省稻城縣。該遺址中發現了大量距今已有13萬年、兩面打制的手斧。這些手斧產生于()A.舊石器時代

B.新石器時代C.青銅時代

D.鐵器時代A5.(2022深圳)“一粒深埋在遺址里的稻米,幾塊摻雜了礱糠碎谷的陶片,代表了古人向土地探尋食物的智慧,也記錄了一場作物生產的革命。”這場“作物生產的革命”指的是()A.家畜飼養的出現

B.原始農業的產生C.定居生活的開始

D.漁獵生產的發展B6.【史料實證】農學家周季維在河姆渡出土的稻粒形態分析鑒定書中指出:“在同層堆積中尚存大量空秕稻殼及稻葉、莖稈凝塊……證為水生型一年生栽培稻,而非采集稻、野生稻和多年生野生稻。”該鑒定表明()A.我國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B.河姆渡先民已成功培育水稻C.黃河流域率先進入農耕社會D.我國古代已培育出多種水稻B7.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而得名。仰韶文化距今約7000—5000年,分布在陜西、河南、山西等地區,并分為不同的文化類型。下列文化遺址中,最有可能成為考古學家研究仰韶文化類型參考對象的是()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C8.(2022江西)根據半坡遺址出土的骨針、骨錐,陶制和石制的紡輪,可推斷出半坡人()A.會制作玉器

B.會簡單的紡織和制衣C.主要種植粟

D.會建造半地穴式房屋B9.題9表為“陜西漢中龍崗寺遺址(距今約4000年)出土農作物比例表(部分)”。這表明當時該地()出土農作物種類百分比/%粟56.2黍40.6水稻0.7大豆2.5A題9表A.農作物結構多元

B.最早種植農作物C.出現了貧富分化

D.忽視畜牧業發展10.(2022晉中)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題10圖中的出土文物從器物造型和圖案設計上可以印證我國原始居民()A.會農業種植B.具有樸素審美觀念C.會制作陶器D.開始飼養家禽家畜B11.在山東大汶口遺址,出土了用于翻地的耜、用于耕地的鶴嘴鋤、用于收割的鐮刀等一整套農具。據此可知,當時()A.畜牧業已經有了初步發展B.農業技術有了一定的提高C.手工業成為獨立生產部門D.階級分化的現象開始出現B12.據考古發現推測,距今約5000—4000年的龍山文化時代,中華大地上存在著眾多的邦國。有些邦國都城規模較大,如陶寺遺址中有宮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種禮器。這主要反映了()A.龍山文化時代已有分封制B.中國天文學發展歷史悠久C.中華文明起源于龍山文化D.從部落到國家的發展趨勢D13.考古學者在河南、陜西、山西、甘肅、浙江等地發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獨木舟、骨笛、蠶繭和絲織品等。這些發現()A.全都是炎帝、黃帝二人親手做出的偉大發明B.是河姆渡人、半坡人生活狀況的集中反映C.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晚期的社會發展水平D.證明我國在七八千年前就出現了早期國家C14.《越絕書》是有關古代吳越地區歷史的一本重要典籍,記載了許多上古傳說,如“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黃帝之時,以玉為兵……禹穴之時,以銅為兵”等。這些記載如今已經從考古發現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證明。據此推斷()A.《越絕書》中記載的都是真實的歷史B.關于黃帝的遠古傳說是完全真實可信的C.吳越地區產生了中國古代最早的文明D.考古發現可以證實傳說的一些真實成分D15.【唯物史觀】(2023金昌)原始人類經歷了從群居到聚族而居,從采集到種植,從狩獵到飼養家畜的演進過程。推動上述演進的主要因素是()A.建筑技術的進步

B.生活方式的轉變C.飼養水平的提高

D.生產工具的改進D16.(2022浙江)學者蘇秉琦提出中華文明起源的“滿天星斗說”,認為在距今6000年左右,從遼西到良渚,中華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滿天星斗一樣璀璨……諸文化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也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密切,逐漸形成了一個“相互作用圈”,又叫作“最初的中國”。該學者認為中國早期文明()A.形成部落聯盟

B.呈現多元一體C.生產力發達

D.階級分化明顯B17.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華夏民族是漢民族的主源,但華夏民族在自身發展過程中與蠻、夷、戎、狄諸族結下了長期的不解之緣。漢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續發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時也有相當數量的漢族人口融于周邊其他民族。正是因為存在這種雙向融合現象,進而促進了更大范圍的民族交融。經過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最終形成了統一多民族中國的主人——中華民族。——摘編自張植榮《中國邊疆與民族問題:當代中國的挑戰及其歷史由來》材料二

炎帝、黃帝作為華夏集團的兩大部落首領,帶領早期的先民認識自然、利用并改造自然,推動社會發展,他們通過以戰促和,以德報怨,經過聯盟和與其他氏族、部落的融合發展,成功推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融合,開啟了中華民族的“共同體”之路。——摘編自李俊《炎黃文化與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材料三

從內部來考察,與祖先崇拜相關,以家庭和宗族為基本單位的社會模式,發揮著協調關系、維系國家、延續文明的作用。還有中華文明中強烈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使中華兒女能夠迸發出巨大的力量,維護國家生存和延續文明的發展。——摘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