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27.160
P61
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行業標準
PNB/TXXXXX—202X
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設計規范
CodeforDesignofbiomasscogenerationengineering
202X-XX-XX發布202X-XX-XX實施
國家能源局發布
NB/TXXXXX-202X
前言
根據《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于印發2017年度能源領域行業標準制(修)訂計劃及英文
翻譯出版計劃的通知》(國能科技〔2017〕52號)的要求,規范編制組經廣泛調查研究,認
真總結實踐經驗,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本規范。
本規范的主要技術內容是:總則、術語、基本規定、生物質資源、熱(冷)電負荷、工
程規模與廠址選擇、總體規劃、主廠房布置、燃料儲運系統、鍋爐設備及系統、除灰渣系統、
脫硫系統和脫硝系統、汽輪機設備及系統、供熱設備及系統、水處理設備及系統、水工設備
及系統、電氣設備及系統、信息系統、儀表與控制、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建筑與結構、輔
助及附屬設施、消防、環境保護與水土保持、職業安全與職業衛生。
本規范由國家能源局負責管理,由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提出并負責日常管理,由水電
水利規劃設計總院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行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寄送水電水
利規劃設計總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六鋪炕北小街2號,郵編:100120),以便今后修訂
時參考。
本規程主編單位: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
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規程參編單位:中國電建集團河北省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國電建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國電建集團河南省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規范主要起草人員:
本規范主要審查人員:
NB/T×××××—202×
目次
1總則.......................................................................1
2術語.......................................................................2
3基本規定...................................................................4
4生物質資源....................................................................5
5熱(冷)電負荷................................................................6
5.1熱(冷)負荷................................................................6
5.2電負荷....................................................................8
6工程規模與廠址選擇............................................................9
6.1工程規模..................................................................9
6.2廠址選擇..................................................................9
7總體規劃.....................................................................13
7.1一般規定...............................................................13
7.2廠區外部規劃.............................................................14
7.3廠區內部規劃.............................................................15
8主廠房布置...................................................................18
8.1一般規定...............................................................18
8.2主廠房布置............................................................18
8.3檢修維護...............................................................20
8.4綜合設施...............................................................20
9燃料儲運系統.................................................................22
9.1一般規定...............................................................22
9.2燃料廠外貯存及處理.......................................................22
9.3燃料的接卸及廠內貯存.....................................................22
9.4燃料輸送系統.............................................................23
9.5破碎系統...............................................................23
9.6燃料輸送輔助設施及附屬建筑...............................................24
10鍋爐設備及系統..............................................................25
10.1鍋爐設備..............................................................25
10.2給料設備..............................................................26
10.3煙風系統..............................................................27
10.4煙氣除塵及排放系統......................................................28
10.5點火及輔助燃油系統......................................................30
10.6鍋爐輔助系統及其設備....................................................30
NB/T×××××—202×
10.7啟動鍋爐..............................................................31
11除灰渣系統..................................................................32
11.1一般規定..............................................................32
11.2機械除渣系統............................................................32
11.3氣力除灰系統............................................................33
11.4控制及檢修設施..........................................................34
12脫硫系統和脫硝系統..........................................................35
12.1脫硫系統..............................................................35
12.2脫硝系統..............................................................35
13汽輪機設備及系統............................................................37
13.1汽輪機設備..............................................................37
13.2熱力系統及設備..........................................................38
14供熱設備及系統..............................................................40
14.1一般規定..............................................................40
14.2供熱系統..............................................................40
14.3熱網設備選擇............................................................43
15水處理設備及系統............................................................46
15.1水的預處理..............................................................46
15.2水的預脫鹽..............................................................48
15.3鍋爐補給水處理..........................................................49
15.4熱力系統的化學加藥和水汽取樣............................................50
15.5熱網補給水及生產回水處理................................................51
15.6冷卻水處理..............................................................51
15.7廢水處理..............................................................52
15.8藥品貯存................................................................52
15.9化驗室及儀器............................................................52
16水工設備及系統..............................................................53
16.1一般規定..............................................................53
16.2水源和水務管理..........................................................53
16.3供水系統................................................................54
16.4取水構筑物和水泵房......................................................55
16.5冷卻設施................................................................56
16.6外部除灰渣系統及貯灰場..................................................58
16.7給水排水................................................................60
17電氣設備及系統..............................................................62
17.1發電機及變壓器..........................................................62
17.2電氣主接線..............................................................62
NB/T×××××—202×
17.3交流廠用電系統..........................................................64
17.4高壓配電裝置............................................................66
17.5直流系統及不間斷電源系統................................................66
17.6照明系統................................................................67
17.7火災報警系統............................................................68
17.8繼電保護、通信及遠動....................................................68
17.9電纜選擇與敷設..........................................................68
17.10過電壓保護與接地.......................................................68
17.11電氣試驗室.............................................................69
17.12爆炸火災危險環境的電氣裝置.............................................69
18信息系統.................................................................70
18.1一般規定..............................................................70
18.2全廠信息系統的總體規劃..................................................70
18.3管理信息系統(MIS).....................................................70
18.4視頻監視系統............................................................71
18.5門禁管理系統............................................................71
18.6信息安全................................................................72
18.7布線...................................................................72
19儀表與控制..................................................................73
19.1—般規定................................................................73
19.2控制方式及自動化水平....................................................73
19.3控制室和電子設備間布置..................................................74
19.4測量與儀表..............................................................75
19.5報警及保護..............................................................76
19.6控制系統................................................................77
19.7控制電源和氣源..........................................................78
19.8電纜、儀表導管和就地設備布置............................................78
19.9儀表與控制試驗室........................................................78
20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79
20.1一般規定..............................................................79
20.2燃料儲存及輸送建筑......................................................80
20.3主廠房................................................................81
20.4電氣建筑與電氣設備......................................................82
20.5化學建筑................................................................85
20.6熱網換熱站及管網........................................................85
20.7其它輔助及附屬建筑......................................................86
21建筑與結構..................................................................88
NB/T×××××—202×
21.1一般規定..............................................................88
21.2抗震設計..............................................................88
21.3地基與基礎..............................................................89
21.4防火、防爆與安全疏散....................................................89
21.5燃料儲存及輸送建筑......................................................92
21.6建筑設計................................................................92
21.7結構設計..............................................................94
21.8水工建(構)筑物..........................................................99
22輔助及附屬設施.............................................................100
23消防......................................................................103
24環境保護與水土保持.........................................................104
24.1一般規定.............................................................104
24.2環境保護與水土保持設計要求.............................................104
24.3污染源治理措施.........................................................104
24.4環境管理與監測.........................................................105
24.5水土保持...............................................................106
25職業安全與職業衛生.........................................................107
25.1一般規定.............................................................107
25.2職業安全.............................................................107
25.3職業衛生.............................................................108
附錄A水質分析報告...........................................................109
附錄B能源綜合利用效率的計算方法.............................................110
附錄C熱電比的計算方法.......................................................111
本規程用詞說明.................................................................112
引用標準名錄...................................................................113
條文說明....................................................................117
NB/T×××××—202×
1總則
1.0.1為保證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在設計方面滿足安全可靠、技術先進、經濟適用、
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要求,制定本規范。
1.0.2本規范適用于超高壓、超高溫及以下參數、單機容量在50MW及以下采用直接
燃燒方式、主要燃用農林生物質或生活垃圾的新建、擴建和改建的熱電聯產工程的設計。
1.0.3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設計除應符合本規范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
定。
1
NB/T×××××—202X
2術語
2.0.1農林生物質
農業生物質agriculturalbiomass
農業生產和加工過程中產生的以及海洋中生長的生物質。主要包括:農產品、農業
剩余物,如玉米秸、高粱秸、麥秸、稻草、豆秸、棉稈和稻殼等、畜禽糞便、能源植物
和海藻、海草等水生植物等。
林業生物質forestrybiomass
林業生產和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生物質。主要包括:林產品,如木材、竹材、藤材等、
林業剩余物,如枝丫、鋸末、木屑、板皮和截頭、果殼和果核等采伐剩余物和加工剩余
物、造紙廢棄物以及廢棄木材、能源林等。
2.0.2生活垃圾domesticwaste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是城市
垃圾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可分為四大類: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
2.0.3熱力產品thermalproduct
指由熱電聯產廠生產的并向用戶出售的蒸汽、熱水。
2.0.4供熱量heatingquantity
指由熱電聯產電廠每小時對外供出的熱量。
2.0.5能源綜合利用效率
熱電廠輸出電量、熱(冷)量之和與消耗燃料輸入熱量的百分比。
2.0.6熱電比
指統計期內發電廠向外供出的熱量與供電量的當量熱量的百分比。
∑?
???
R=?6×100
3600??×10
Wg=Wf-Wcy
式中:R----熱電比,%;
∑Qwgr----電廠對外供出的熱量,GJ;
Wg----供電量,kW·h;
Wf----發電量,kW·h;
Wcy----統計期內廠用電量,kW·h。
2.0.7熱化系數thermalizationcoefficient
供熱機組的額定供熱量(扣除自用汽量)與最大設計熱負荷之比。
2.0.8同時率simultaneityfactor
同時率為區域(企業)最大熱負荷與各用戶(各車間)的最大熱負荷總和的比。
2
NB/T×××××—202×
2.0.9干旱指數droughtexponent
某地區年蒸發能力和年降雨量的比值。
2.0.10嚴寒地區severecoldregion
累年最冷月平均溫度(即冬季通風室外計算溫度)不高于零下10℃的地區。
2.0.11寒冷地區coldregion
累年最冷月平均溫度(即冬季通風室外計算溫度)不高于0℃,但高于零下10的
地區。
3
NB/T×××××—202×
3基本規定
3.0.1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設計應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及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等相
關政策要求。
3.0.2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設計應積極應用經運行實踐或工業試驗證明的先進技
術、先進工藝、先進材料和先進設備。
3.0.3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設計應充分合理利用廠址資源條件、統籌規劃本期與遠
期工程。
3.0.4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設計應符合國家電力發展和企業發展規劃的要求,同時
應符合城市集中供熱規劃和熱電聯產規劃的要求。
3.0.5擴建和改建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設計應結合原有總平面布置、原有生產系統
的設備布置、原有建筑結構和運行管理經驗等方面的特點統籌考慮。
3.0.6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主要工藝系統設計壽命應按30年設計。
3.0.7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設計宜采用全廠統一的標識系統。
4
NB/T×××××—202×
4生物質資源
4.0.1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應優先考慮建設在生物質資源豐富區域,所在區域應有穩定、
可靠的生物質產量,并具有可持續性的獲得量。
4.0.2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所需燃料宜在項目場址50km范圍內獲得。
4.0.3項目建設單位應在項目選址階段,調查研究場址附近多年的生物質產量,并保證在
農業、林業歉年可獲得生物質資源量能夠滿足項目年運行所需量。
4.0.4項目建設單位應充分重視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的燃料及其分析數值,進行必要的調
研后,合理確定燃料及其分析數值。
4.0.5除點火用油外,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不允許使用輔助燃料,嚴禁生物質熱電聯產工
程摻燒燃煤。
5
NB/T×××××—202×
5熱(冷)電負荷
5.1熱(冷)負荷
5.1.1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熱負荷應在城鎮地區熱力規劃的基礎上經調查核實后確定。
5.1.2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規劃容量和分期建設的規模應根據調查落實的近期和遠期的
熱負荷、生物質燃料量、垃圾量以及本地區的熱電聯產規劃確定。
5.1.3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經濟合理供熱范圍應根據熱負荷的特性、分布、熱源成本、
熱網造價和供熱介質參數等因素,通過技術經濟比較確定。蒸汽管網的輸送距離不宜超過
8km,熱水管網的輸送距離不宜超過20km。
5.1.4確定設計熱負荷應調查供熱范圍內的熱源概況、熱源分布、供熱量和供熱參數等,
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工業用汽熱負荷應調查和收集各熱用戶現狀和規劃的熱負荷性質、用汽參數、用汽
方式、用熱方式、回水情況及最近一年內逐月的平均用汽量和用汽小時數,按各熱用戶不
同季節典型日的小時用汽量,確定冬季和夏季的最大、最小和平均的小時用汽量。對主要
熱用戶應繪制出不同季節的典型日的熱負荷曲線和年持續熱負荷曲線。
2采暖熱負荷應收集供熱范圍內近期、遠期采暖用戶類型,分別計算采暖面積及采暖
熱指標。采暖熱負荷應符合下列規定:
1)應根據當地氣象資料,計算從起始溫度到采暖室外計算溫度的各室外溫度相應
的小時熱負荷和采暖期的平均熱負荷,繪制采暖年負荷曲線,并應計算出最大
熱負荷的利用小時數及平均熱負荷的利用小時數。
2)當采暖建筑物設有通風、空調熱負荷時,應在計算的采暖熱負荷中加上該建筑
物通風、空調加熱新風需要的熱負荷。
3)采暖指標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城市熱力網設計規范》CJJ34的有關規定。
3生活熱水的熱負荷應收集住宅和公共建筑的面積、生活熱水熱指標等,并應計算生
活熱水的平均熱負荷和最大熱負荷。
5.1.5夏季宜發展熱力制冷熱負荷。制冷熱負荷應根據制冷建筑物的面積、熱工特性、氣
象資料以及制冷工藝對熱介質的要求確定。
5.1.6經過調查核實的熱用戶端的不同季節的最大、最小和平均用汽量及用汽參數,應按
焓值和管道的壓降及溫降折算成發電廠端的供汽參數、供汽流量或供熱量。采暖熱負荷和
生活熱水熱負荷,當按照指標統計時,不應再計算熱水網損失。
5.1.7對熱用戶進行熱負荷疊加時,同時率的取用應符合下列規定:
1對有穩定生產熱負荷的主要熱用戶,在取得其不同季節的典型日熱負荷曲線的基礎
上,進行熱負荷疊加時,不應計算同時率。
6
NB/T×××××—202×
2對生產熱負荷量較小或無穩定生產熱負荷的次要熱用戶,在進行最大熱負荷疊加
時,應乘以同時率。
3采暖熱負荷及用于生活的空調制冷熱負荷和生活熱水熱負荷進行疊加時,不應計算
同時率。
4同時率數值宜取0.7~0.9.熱負荷較平穩的地區取大值,反之取小值。
5.1.8供熱機組的選型和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熱經濟指標的計算,應根據生物質熱電聯產
工程端繪制的采暖期和非采暖期蒸汽和熱水的典型日負荷曲線,以及總耗熱量的年負荷持
續曲線確定。
5.1.9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供熱(冷)介質應按下列原則確定:
1當用戶主要生產工藝需蒸汽供熱時,應采用蒸汽供熱介質。
2當多數用戶生產工藝需熱水介質,少數用戶可由熱水介質轉化為蒸汽介質,經技術
經濟比較合理時,宜采用熱水供熱介質。
3單純對民用建筑物供采暖通風、空調及生活熱水的熱負荷,應采用熱水供熱介質。
4當用戶主要生產工藝必須采用蒸汽供熱,同時又供大量的民用建筑采暖通風、空調
及生活熱水負荷時,應采用蒸汽和熱水兩種供熱介質。當僅供少量的采暖通風、空調熱負
荷時,經技術經濟比較合理時,可采用蒸汽一種介質供熱。
5用于供冷的介質通常為冷水。
5.1.10供熱(冷)介質參數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
1根據熱用戶端生產工藝需要的蒸汽參數,按焓值和管道的壓降及溫降折算成生物質
熱電聯產工程端的供汽參數,應經技術經濟比較后選擇最佳的汽輪機排汽參數或抽汽參
數。
2熱水熱力網最佳設計供水溫度、回水溫度,應根據具體工程條件,綜合生物質熱電
聯產工程、管網、熱力站、熱用戶二次供熱系統等方面的因素,進行技術經濟比較后確
定。當不具備確定最佳供水溫度、回水溫度的技術經濟比較條件時,熱水熱力網的供水溫
度、回水溫度可按下列原則確定:
1)通過熱力站與用戶間連接供熱的熱力網,熱電廠供水溫度可取110℃~150℃。
采用基本加熱器的取較小值,采用基本加熱器串聯尖峰加熱器,包括串聯尖峰
鍋爐的取較大值?;厮疁囟瓤扇?0℃~70℃。
2)直接向用戶供熱水負荷的熱力網,熱電廠供水溫度可取95℃左右,回水溫度可
取65℃~70℃。
3)供冷冷水的供水溫度:5℃~9℃,宜為7℃。供冷冷水的回水溫度:10℃~
14℃,宜為12℃。
5.1.11蒸汽熱力網的用戶端,當采用間接加熱時,其凝結水回收率應達80%以上。用戶
端的凝結水回收方式與回收率應根據水質、水量、輸送距離和凝結水管道投資等因素進行
7
NB/T×××××—202×
綜合技術經濟比較后確定。
5.2電負荷
5.2.1建設單位應向設計單位提供建廠地區近期及遠期的逐年電力負荷資料,應詳細說明
負荷的分布情況。電力負荷資料應包括下列內容:
1地區逐年總的電力負荷和電量需求。
2地區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和居民生活逐年用電負荷。
3現有及新增主要電力用戶的生產規模、主要產品及產量、耗電量、用電負荷組成及
其性質、最大用電負荷及利用小時數、一級用電負荷比重等詳細情況。
5.2.2對電力負荷資料應進行復查,對用電負荷較大的用戶應分析核實。
5.2.3根據建廠地區內的電源發展規劃和電力負荷資料,作出近期及遠期各水平年的地區
電力平衡。必要時應作出電量平時。
8
NB/T×××××—202×
6工程規模與廠址選擇
6.1工程規模
6.1.1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規劃容量不宜大于30MW,規劃臺數不宜超過2臺。當經充分
論證,燃料供應量充足且采購成本合理時,發電廠規劃容量也可適當增加;同一生物質熱
電聯產工程內的機組容量等級宜統一。
6.1.2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垃圾焚燒處理的規模應根據垃圾處理設施規劃、服務區范圍的
垃圾產生量現狀及其預測、經濟技術可行性、可靠性等因素確定。
6.1.3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垃圾焚燒處理的規模宜按下列規定分類:
1特大類垃圾焚燒發電廠:全廠總焚燒能力2000t/d及以上;
2I類垃圾焚燒發電廠:全廠總焚燒能力1200~2000t/d(含1200t/d);
3Ⅱ類垃圾焚燒發電廠:全廠總焚燒能力600~1200t/d(含600t/d);
4Ⅲ類垃圾焚燒發電廠:全廠總焚燒能力150~600t/d(含150t/d)。
6.2廠址選擇
6.2.1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廠址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
1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廠址選擇應滿足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城鄉規
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熱電聯產與供熱管網規劃、燃料和水源供應、交通運輸、接入系
統、環境保護與水土保持、軍事設施、礦產資源、文物保護、風景名勝與生態保護、飲用
水源保護等方面的要求。
2在選址工作中,應從大局出發,正確處理與相鄰農業、工礦企業、國防設施、居民
生活、熱用戶以及電網各方面的關系,對區域經濟和社會影響進行分析論證,并應通過環
境影響評價的認定。
3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廠址選擇應研究電網結構、電力和熱力負荷、集中供熱規
劃、燃料供應、水源、交通、燃料及大件設備的運輸、環境保護、灰渣處理、出線走廊、
供熱管線、地形、地質、地震、水文、氣象、用地與拆遷、施工以及周邊企業對發電廠的
影響等因素,應通過技術經濟比較和經濟效益分析,對廠址進行綜合論證和評價。
4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廠址宜靠近用戶的熱力負荷中心。
6.2.2選擇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廠址時,水源應符合下列規定:
1供水水源必須落實、可靠。在確定水源的給水能力時,應掌握當地農業、工業和居
民生活用水情況,以及水利、水電規劃對水源變化的影響。
2采用直流供水的電廠宜靠近水源。并應考慮取排水對水域航運、環境、養殖、生態
和城市生活用水等的影響。
9
NB/T×××××—202×
3當采用江、河水作為供水水源時,其取水口位置必須選擇在河床全年穩定的地段,
且應避免泥砂、草木、冰凌、漂流雜物、排水回流等的影響。
4當考慮地下水作為水源時,應按照現行國家標準《供水水文地質勘察規范》GB
50027的要求,提出水文地質勘探評價報告,并取得有關水資源主管部門的批準。
6.2.3選擇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廠址時,廠址自然條件應符合下列規定:
1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廠址不應設在危巖、滑坡、巖溶發育、泥石流地段、發震斷
裂地帶。當廠址無法避開地質災害易發區時,在工程選廠階段應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
工作,綜合評價地質災害危險性的程度,提出建設場地適宜性的評價意見,并采取相應的
防范措施。
2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廠址應充分考慮節約集約用地,宜利用非可耕地和劣地,還
應注意拆遷房屋,減少人口遷移。
3山區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廠址宜選在較平坦的坡地或丘陵地上,還應注意不應破
壞原有水系、森林、植被,避免高填深挖,減少土石方和防護工程量。
4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廠址宜選擇在其附近城市(鎮)居民居住區、生活水源地常年
最小頻率風向的上風側。
6.2.4選擇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廠址時,應對廠址及其周圍區域的地質情況進行調查和勘
探,為確定廠址、解決巖土工程問題提供基礎資料。當地質條件合適時,建筑物和構筑物
宜采用天然基礎,應把主廠房及荷載較大的建(構)筑物布置在承載力較高的地段上。
6.2.5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廠址的抗震設防烈度可采用現行國家標準《中國地震動參數區
劃圖》GB18306劃分的地震基本烈度。對已編制抗震設防區劃的城市,應按批準的抗震設
防烈度或設計地震動參數進行抗震設防。
6.2.6選擇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廠址時,發電廠的燃料運輸方式應通過對廠址周圍的運輸
條件進行技術經濟比較后確定。
6.2.7確定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廠址標高和防洪、防澇堤頂標高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1廠址標高應高于重現期為50年一遇的洪水位。當低于上述標準時,廠區必須有排
洪(澇)溝、防洪(澇)圍堤、擋水圍墻或其他可靠的防洪(澇)設施,并應在初期工程中按規
劃規模一次建成。
2主廠房區域的室外地坪設計標高,應高于50年一遇的洪水位以上0.5m。廠區其他
區域的場地標高不應低于50年一遇的洪水位。當廠址標高高于設計水位,但低于浪高時可
采取以下措施:
1)廠外布置排瀉洪渠道;
2)廠內加強排水系統的設置;
3)布置防浪圍墻,墻頂標高應按浪高確定。
3對位于江、河、湖旁的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其防洪堤的堤頂標高應高于50年一
10
NB/T×××××—202×
遇的洪水位0.5m。當受風、浪、潮影響較大時,尚應再加重現期為50年的浪爬高。防洪
堤的設計應征得當地水利部門的同意。
4對位于海濱的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其防洪堤的堤頂標高,應按50年一遇的高水
位或潮位,加重現期50年累積頻率1%的浪爬高和0.5m的安全超高確定。
5在以內澇為主的地區建廠時,防澇圍堤堤頂標高應按50年一遇的設計內澇水位(當
難以確定時,可采用歷史最高內澇水位)加0.5m的安全超高確定。如有排澇設施時,應按
設計內澇水位加0.5m的安全超高確定。圍堤應在初期工程中一次建成。
6對位于山區的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應考慮防山洪和排山洪的措施,防排洪設施可
按頻率為1%的標準設計。
6.2.8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灰渣應全部綜合利用,不設永久貯灰場。廠址選擇時,可結
合灰渣綜合利用實際情況按下列原則選定周轉或事故備用干式貯灰場:
1貯灰場容量不宜超過6個月的電廠設計灰渣量。
2貯灰場選擇應本著節約耕地的原則,不占、少占或緩占耕地、果園和樹林,避免遷
移居民。宜選用山谷、洼地、荒地、灘地、塌陷區和廢礦坑等,并宜靠近廠區。
3貯灰場選擇應滿足環境保護的要求,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應選在工業區和居民集中區主導風向的下風側,廠界距居民集中區500m以外;
2)禁止選在江河、湖泊、水庫最高水位線以下的灘地和洪泛區;
3)禁止選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
4)應避開地下水主要補給區和引用水源含水層。
4所選貯灰場的廠址應符合當地城鄉建設總體要求。貯灰場征地應按國家有關規定和
當地的具體情況辦理。
6.2.9垃圾焚燒發電廠的飛灰經穩定化處理后,應直接采用專用運輸工具送至指定的處理
場所處置,盡量避免在廠內貯存。
6.2.10選擇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廠址時,應根據系統規劃、輸電出線方向、電壓等級與
回路數、廠址附近地形、地貌和障礙物等條件,按規劃容量統一安排,并且避免交叉。高
壓輸電線應避開重要設施,不宜跨越建筑物,當不可避開時,相互間應有足夠的防護間
距。
6.2.11供熱管線的布置和規劃走廊應與廠區總體規劃相協調,不應影響廠區的交通運
輸、擴建和施工等條件。
6.2.12選擇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廠址時,應嚴格遵守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的法規、法令的
規定。應根據氣象和地形等因素,減少發電廠排放的粉塵、廢氣、廢水、灰渣對環境的污
染。同時,應注意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與其他企業所排出的廢氣、廢水、灰渣之間的相互
影響。
6.2.13確定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廠址時,應取得有關部門同意或認可的文件,主要有土
11
NB/T×××××—202×
地使用、燃料和水源供應、公路和碼頭建設、輸電線路及供熱管網、環境保護、城市規劃
部門、機場、軍事設施或文物遺跡等相關部門文件。
12
NB/T×××××—202×
7總體規劃
7.1一般規定
7.1.1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總體規劃,應根據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生產、施工和生活
需要,結合廠址及其附近的自然條件和城鄉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廠區、施工區、生活
區、水源地、供排水設施、污水處理設施、燃料輸送設施、灰管線、貯灰場、灰渣綜合利
用、交通運輸、出線走廊、供熱管網等,立足本期,考慮遠期,統籌規劃。
7.1.2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總體規劃應貫徹節約集約用地的方針,通過采用新技術、新
工藝和設計優化,嚴格控制廠區、廠前區和施工區用地面積。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用地范
圍應根據規劃容量和本期建設規模及施工的需要綜合確定。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用地宜統
籌規劃,分期征用。
7.1.3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總體規劃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1工藝流程合理。
2交通運輸方便。
3處理好廠內廠外、生產與生活、生產與施工之間的關系。
4與城市(鎮)或工業園區規劃相協調。
5方便施工,有利擴建。
6合理利用地形,地質條件。
7盡量減少場地的開挖工程量。
8工程造合理,運行費用少,經濟效益高。
9符合環境保護、消防、勞動安全和職業衛生要求。
7.1.4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總體規劃設計還應滿足下列要求:
1按功能要求分區。
2各區內建筑物的布置應考慮日照方位和風向,并力求合理緊湊。輔助、附屬建筑和
行政管理、公共福利建筑宜采用聯合布置和多層建筑。
3注意建筑物空間的組織及建筑群體的協調,從整體出發,與環境協調。
4因地制宜地進行綠化規劃,不應因綠化而增加廠區用地面積。
5屋外配電裝置裸露部分的場地可鋪設草坪或碎石、卵石。對燃料場、灰場、脫硫吸
收劑貯存場等會出現粉塵飛揚的區域,除采取防塵措施外,有條件時應植樹隔開。
7.1.5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建筑物布置必須符合防火要求,各主要生產和輔助生產及附
屬建(構)筑物在生產過程中的火災危險性分類及其耐火等級除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火力
發電廠與變電站設計防火標準》GB50229的規定外,還應符合下列規定:
1辦公樓內布置有電氣、熱工、金屬等試驗室時,應按丁類三級。
13
NB/T×××××—202×
2液氨貯存處置設施應按液體乙類二級,尿素貯存處置設施應按丙類二級。
7.2廠區外部規劃
7.2.1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廠外設施,包括交通運輸、供水和排水、灰渣輸送和處理、
輸電線路和供熱管線、生活區和施工區等,應在確定廠址和落實廠內各個主要系統的基礎
上,根據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規劃容量和廠址的自然條件,統籌規劃,全面協調。
7.2.2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廠外交通運輸規劃應符合下列規定:
1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主要進廠道路應就近與城鄉現有公路相連接,其連接宜短捷
且方便行車,宜避免與鐵路線交叉。當進廠道路與鐵路線平交時,應設置有看守的道口及
其他安全設施。
2廠區與廠外供排水設施、水源地、灰場之間,以及沿廠外灰渣管線等應設置維護檢
修通道,維護檢修通道可利用現有道路或按四級廠礦道路標準建設,道路寬度宜為4m,困
難條件下可為3.5m。
3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進場道路與燃料、灰渣及石膏運輸道路宜分開布置。燃料、灰
渣及石膏運輸道路可合并布置。進廠道路、運灰渣及石膏道路應按三級廠礦道路標準建
設,應采用水泥混凝土或瀝青混凝土路面,路面寬度應為6~7m。
7.2.3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廠取排水設施規劃應根據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規劃容量和本
期建設規模、水源、地形與地質條件和環保等要求,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并應符合下列規
定:
1采用直流供水系統的取排水件(構)筑物布置和循環水管線路徑,應工藝合理、分
期明確。
2循環供水系統應根據選定的水源,確定補給水泵房的位置及補給水管線的路徑,應
按規劃容量確定補給水泵房的建設規模,并應考慮適當管廊建設條件。
3遠離廠區的水泵房及附屬設施宜設置必要的通信、交通、生活和衛生設施。
4廠外的給水、雨水、污水等其他管線的規劃應滿足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和城鄉規劃
的要求。
7.2.4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廠區的防洪(澇)規劃已結合工程具體條件,利用現有防洪(澇)
設施。當需新建時,可因地制宜地選用防洪(澇)堤、排洪(澇)溝或擋水圍墻。生物質熱電聯
產工程的工藝設施和建(構)筑物至防洪堤的距離應符合有關堤防安全保護距離的規定。
7.2.5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出線走廊應根據城鄉總體規劃和電力系統規劃、輸電線路方
向、電壓等級和回路數,按熱電廠規劃容量和本期工程建設規模,統籌規劃,避免交叉。
7.2.6廠外供熱管線應合理規劃,并與廠區總體規劃相協調。
7.2.7廠外灰渣(含脫硫副產品)處理設施的規劃應符合下列規定:
1貯灰場宜靠近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應按節約集約用地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原則,
14
NB/T×××××—202×
充分利用附近的塌陷區、廢礦坑、山谷、洼地、荒地等。
2貯灰場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應符合現行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的規定,并應滿足當地環保
要求。
3廠外除灰渣管線宜沿道路及河網邊緣敷設,宜選擇高差小、跨越及轉彎少的地段,
并應避免影響農業耕作。
7.2.8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施工區應按規劃容量和本期工程建設規模及場地條件統籌規
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利用地形、地質條件,減少場地平整土石方量,并應避免施工區
地表土層的大面積破壞。
7.3廠區內部規劃
7.3.1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廠區規劃應以工藝流程合理為原則,以主廠區為中心,結合
各生產設施及系統的功能,分區明確,緊湊合理,有利擴建,因地制宜地進行布置,并滿
足防火、防爆、環境保護、勞動安全和職業衛生的要求。廠前建筑設施宜集中布置,做到
與生產聯系方便、生活便利、廠容美觀。
7.3.2廠區主要建筑物和構筑物的布置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
和《火力發電廠與變電站設計防火標準》GB50029的有關規定,并符合下列要求:
1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的廠區規劃應按規劃容量設計。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分期建設
時,總體規劃應正確處理近期與遠期的關系,應統籌規劃,分期征地,嚴禁先征待用。
2主廠房和煙囪、冷卻設施、封閉燃料場、垃圾堆積及處理設施去宜布置在土質均
勻、地基承載力較高的區域。當采用直接空冷時,應考慮氣象條件對空冷機組運行的影響
情況確定主廠房的方位。
3屋外配電裝置的進出線應順暢,宜避免線路交叉,并應利于擴建。
4冷卻塔的布置應根據地形、地質、循環水管線長度、相鄰設施的布置條件及常年的
風向等綜合因素確定。
5露天貯料場、液氨設施宜布置在廠區主要建筑物全年最小頻率風向的上風側,應避
免對廠外居民區的污染影響。
6燃油設施、液氨貯存設施等靠近江、河、湖泊布置時,應采取防止泄漏液體流入水
域的措施。
7燃油設施、液氨貯存設施應與其他生產、輔助及附屬建筑分開,并應單獨布置形成
獨立區域。
8廠區對外出入口不應少于2個,其位置應方便廠內外聯系,并使人流和貨流分開。
廠區的主要出入口宜設在廠區的固定端一側。生物質熱電聯產工程采用汽車運輸燃料或灰
渣時,宜設專用的出入口。
9廠區建(構)筑物的平面布置和空間組合,應緊湊合理,廠區建筑風格簡潔協調,建
15
NB/T×××××—202×
筑造型新穎美觀。
7.3.3廠區圍墻的平面布置應在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規整,除有特殊要求外,宜為實體
圍墻,高度不應低于2.2m,有關功能區的圍墻或圍欄設置符合下列規定:
1屋外高壓配電裝置區域的場內部分應設置1.8m高的圍柵,變壓器廠地周圍應設置
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四川護理職業學院《中國古代文學1》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膠州市2025屆三下數學期末復習檢測試題含解析
- 2025屆云南省大理新世紀中學高三下學期第四次(1月)月考生物試題試卷含解析
- 贛南科技學院《建筑室內設計原理》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南充電影工業職業學院《數據分析實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吉林工程職業學院《三維設計基礎與應用》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數學人教版2024版七年級初一上冊5.2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學教案01
- 公司廠級安全培訓試題附參考答案【B卷】
- 西北工業大學試題及答案
- 網紅旅游面試題及答案
- (高清版)DZT 0276.18-2015 巖石物理力學性質試驗規程 第18部分:巖石單軸抗壓強度試驗
- 中鐵快運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幼兒文學》課程標準
- 護理中的病人隱私保護和信息安全
- 5G及6G通信關鍵技術研究
- 客訴案列分析報告
- 高校公寓管理總結匯報
- 老人預防保健品詐騙
- 人工智能的道德與倫理問
- 江蘇省科技計劃項目申請書
- 倉儲物流投標書范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