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導學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13課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導學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13課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導學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13課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導學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13課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導學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3課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班級________姓名________學號________【課程標準】了解當代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知識框架】1.背景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中國是統一________國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錯雜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__________格局。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2)在舊中國,許多少數民族長期遭受統治階級的壓迫和歧視,幾乎完全被排除在國家政治生活之外,加之地處邊陲,交通閉塞,________發展水平相對落后。(3)對于一個多民族國家來說,采取什么樣的國家結構形式來處理國內民族問題,關乎國家的長治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運。(4)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民族問題,逐步明確提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作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________2.過程(1)________年陜甘寧邊區政府頒布《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規定,依據民族平等原則,“建立___________的自治區”;(2)________年中共中央提出:“對內蒙的基本方針,在目前是實行區域自治”。(3)________年5月1日經中共中央批準,在內蒙古地區成立內蒙古自治區——我國第一個________的自治區(4)________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________》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5)________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_______________制度被確立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附:1955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8年3月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年10月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1965年9月成立西藏自治區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1)________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正式頒布實施,以________的形式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固定下來。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從此被納入__________。(3)根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進行了有關_______條例和________條例的制定工作。2.“三個離不開”(1)時間: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個離不開”(2)內容:“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3)意義:深刻闡述了中國各民族休戚相關、命運與共的血肉關系。3.中共十五大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1)背景: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不斷推進和________基本方略的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在我國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2)內容: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確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___________之一。4.優勢①維護國家的集中統一;②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③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④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⑤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三、中共十八大以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1.中共______以來,黨和國家要求堅持各民族“共同__________,共同__________”的民族工作主題,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三、中共十八大以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2.中共_______報告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寫入《______________》,賦予民族工作新的內涵和重大歷史使命,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________領域的具體體現。4.黨和國家努力創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讓各族人民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偉大目標。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1、民族區域自治保證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和繁榮;2、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得以實現;3、有利于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4、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以及在環境治理、鞏固邊防等方面的貢獻,對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地位、特點和優越性1、地位①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②是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2、特點①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不是單純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的結合,是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結合。3、優越性①有助于把國家統一和少數民族自治結合起來,既維護了國家主權統一,又保障了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區事務的權利。②有助于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特點結合起來,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區制宜。③有助于把國家富強和民族繁榮結合起來。④有助于把各民族熱愛祖國的感情和熱愛本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三、如何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做到“兩個結合”。(1)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團結統一是國家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國家團結統一,就談不上民族區域自治。要在確保國家法律和政令實施的基礎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權,給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決好自治地方特殊問題。(2)堅持民族因素和區城因素相結合。民族區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區域因素。民族區域自治不是某個民族獨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個民族獨有的地方。第13課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班級________姓名________學號________得分________一、選擇題1.1949年,中國共產黨提出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建議;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綱要》公布實施;1954年,《綱要》的內容被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一過程反映出A.各地區的少數民族基本實現自治B.少數民族地區跨入到了社會主義社會C.民族區域自治成為一項基本國策D.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2.右圖是100元人民幣的背面,在錢幣的右上角印有漢語拼音、蒙古文字、藏族文字和維吾爾族文字等字樣。這些設計理念體現了①我國是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②漢族與少數民族不可分離③黨和政府尊重少數民族文化④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相互依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陜甘寧邊區在1941年到1944年之間先后建立了蒙、回民族自治區,開始了民族區域自治的實踐。這表明我國A.抗戰時期已經建立省級民族自治機構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有經驗可循C.內蒙古自治區建立的依據是《共同綱領》D.民族區域自治已是當時的基本政治制度4.1957年周恩來在談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時說:“中國如果采取聯邦制,就會在各民族間增加隔閡,增加民族糾紛。因為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同漢族長期共同聚居在一個地區,有些地區……漢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實行嚴格的單一民族的聯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們……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對此材料的理解正確的是A.聯邦制不利于各個國家的民族團結與發展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國歷史與國情決定的C.在民族聚居區都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D.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少數民族人民的要求5.清朝理藩院負責少數民族事務,元朝在西南實行土司制度,新中國建立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上述材料說明A.中國具有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傳統 B.中國社會治理模式具有傳承性C.中國形成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格局 D.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當家做主6.1949年《共同綱領》明確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1954年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明確載入憲法,此后歷次《憲法》修改都堅持實行這一制度。1984年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民族區域自治法》。這說明民族區域自治A.有充分的法律保障B.和諧了民族關系C.促進了法制化建設D.發展了民族經濟7.如果讓同學們組織一次“和睦大家庭”為主題的民族關系圖片展覽,展覽內容按20世紀的不同年代分為若干板塊。在60年代板塊中可能展出的圖片是A.《共同綱領》的封面 B.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片段C.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十周年慶典 D.西藏自治區成立大會8.根據我國《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的自治權要以不違背我國憲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則為前提,在此基礎上根據地方實際采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這表明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A.是中央領導下的地方自治B.強調權利與義務統一C.是符合國情的民族政策D.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力9.《共同綱領》明確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右圖所示自治區中新中國成立后創建的第一自治區是A.①B.②C.③D.④10.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將憲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表述,修改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這體現了我國A.國家憲法是民族地區自治的前提 B.政府重視發展和完善民族關系C.明確提出了民族平等與團結原則 D.以立法形式確保民族自治的實施11.我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國人大代表,人口超過100萬的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各少數民族與漢族以平等地位參與國家事務和地方事務管理。以上史實主要說明A.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發展水平提高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民主政治制度C.少數民族地區治理關乎國家前途命運 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12.有學者說:“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是從天而降的全新事物,它的出現與設計,與歷史上中國的族群政治與邊疆政治的傳統有直接關聯。”這一觀點意在說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A.開創了多元一體的政治格局 B.體現了歷史傳統與現實的結合C.照搬了治理邊疆的傳統模式 D.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管理13.“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①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最高權力機關②人民是國家的主人③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④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14.民族區域自治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新時期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發展的重點是A.全面貫徹“三個離不開”“兩個共同”“五個認同”,實現民族平等B.健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相配套的法規體系C.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D.努力創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15.歷屆全國人大代表的少數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數民族人口比例。全國55個量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國人大代表,人口超過100萬的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民人大常委會委員;在155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中,都有實行區城自治民族的公民擔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該材料最能體現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層群眾性自治制度B.各少數民族與漢族相比可以更多地參與國家事務和地方事務管理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各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重點是保證少數民族代表參政議政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自秦代以來就重視采取合適的民族政策,在少數民地區實行與中原內地不同的地方行政制度,以有利于國家的鞏國與民族的團結,從秦到宋,基本上行的都是羈縻政策。有的少數民族只是表示臣服,受領封號,不時朝貢,名義上內屬而已.有的少數民族雖然在王朝版圖之內,但朝廷并不過問其內部事務,只是通過其首領來實現間接統治,有時雖有內地行政組織和行政區域的名稱,但實質都與正式郡縣制完全兩樣.元代以后,改行土司制度,表面上還是采用羈手段,但實際上已通過派至土司當中的流官來進行半直接的治理,明代中期起又逐漸采取改土歸流政策,經過四五百年的調整,才把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行政制度基本納入郡縣制之中——摘編自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之內,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遵循憲法的規定,以少數民族聚居地方為基礎,接照民族聚居的人ロ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不同級別的民族自治地區和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利,由少數民族當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內部事務。——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少數民族地方行政制度發展演變的特點,并簡析中央王朝對少數民族地區治理的意義。(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古代少數民族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新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何發展,并分析原因。CDBBA/ADABB/DBABC特點:元代以前,以統而不治,間接統治為主。元代以后,以直接治理為主。意義:對于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及加強中央集權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2)發展:由在內蒙古地區建立第一個省一級民族自治區,到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全面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原因:民族自治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產;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區資源條件和發展的差距較大。1.C【詳解】由材料可知,這一過程反映出民族區域自治成為一項基本國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據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互助的原則,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故C正確;ABD均不符合題意,排除。2.D3.B【詳解】材料表明抗日戰爭時期就已實踐民族區域自治,由此可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有經驗可循,故B項正確。陜甘寧邊區在抗戰時期的地位類似于地方省級機構,其建立的自治區應該是其下級機構,故A項錯誤。內蒙古自治區建立時間為1947年,《共同綱領》制定的時間是1949年,故C項錯誤。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基本政治制度是在1954年憲法中規定,故D項錯誤。4.B【詳解】據“中國如果采取聯邦制,就會在各民族間增加隔閡,增加民族糾紛。因為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同漢族長期共同聚居在一個地區,有些地區……漢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實行嚴格的單一民族的聯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們……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可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國歷史與國情決定的,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團結,有利于社會穩定,B正確;A、C表述太絕對,錯誤;材料無法體現“少數民族人民的要求”,排除D。5.A【詳解】清朝設置理藩院、元朝實行土司制度、新中國實行少數民族自治區,這說明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多民族國家,A正確;新中國的少數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古代的土司性質不同,排除B;通過題干無法判斷我國民族格局,排除C;新中國成立后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當家做主,排除D。6.A【詳解】根據材料“1949年……明確……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1954年……明確載入憲法……實行這一制度”及“1984年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民族區域自治法》”等信息,說明了民族區域自治有充分的法律保障,故A項正確;和諧了民族關系,促進了法制化建設和發展了民族經濟等,在材料中均沒有體現,B、C、D三項錯誤。7.D【詳解】結合所學可知,西藏自治區成立于1965年,符合材料的時間和情境限定,故選D;《共同綱領》頒布于1949年,不符合材料時間限定,排除A;新中國第一部憲法頒布于1954年,與材料時間限定不符,排除B;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于1947年,因此其十周年慶典為1957年,C項與材料時間限定不符,排除。8.A【詳解】由材料可知,依據我國《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民族自治地區的自治權應以不違背我國憲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則為前提而實行,可見現代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央政府統一領導下的地方自治制度,故選A。B、C所述均不符合題意,故排除;民族區域自治不同于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不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力,故D錯誤。9.B【詳解】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于1947年5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于1955年10月1日;寧夏回族自治區1958年10月25日成立;廣西僮族自治區1958年3月5日成立,1965年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1965年9月1日正式成立。根據以上分析可知,B正確,排除A、C、D。10.B【詳解】根據材料主要是說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而沒有提及民族區域自治問題,故A錯誤;根據材料“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體現了政府通過立法的形式發展和完善民族關系.故B正確;民族平等與團結的原則是新中國成立后就明確提出了,與材料“2018年3月”時間不符,故C錯誤;區域自治制度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已經確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故D錯誤。11.D【詳解】據題意可知,我國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全國人大代表,與漢族享有平等的地位以參與國家管理,由此體現了民族平等的原則,說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