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山東省武城縣四女寺鎮明智中學中考押題歷史預測卷含解析_第1頁
2023-2024學年山東省武城縣四女寺鎮明智中學中考押題歷史預測卷含解析_第2頁
2023-2024學年山東省武城縣四女寺鎮明智中學中考押題歷史預測卷含解析_第3頁
2023-2024學年山東省武城縣四女寺鎮明智中學中考押題歷史預測卷含解析_第4頁
2023-2024學年山東省武城縣四女寺鎮明智中學中考押題歷史預測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2024學年山東省武城縣四女寺鎮明智中學中考押題歷史預測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1分,共24分)1.亞洲南部,印度河由北向南蜿蜒流過,古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下列與古印度有關的是①《漢謨拉比法典》②種姓制度③金字塔④佛教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2.“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橋指的是A.南京長江大橋B.武漢長江大橋C.九江長江大橋D.瀘定橋3.根據以下大事年表分析,這一時期的中國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開,成為黨探索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發1971年10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A.走向社會主義之路B.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C.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D.只是在外交方面取得成果4.毛澤東說:“我在師范學校學習的時候,就開始讀這個雜志了。我非常欽佩胡適和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已經被我拋棄的梁啟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楷模”。毛澤東所說的雜志當時主要宣傳A.傳統儒家思想B.維新變法思想C.民主革命思想D.民主和科學5.廣州市《越秀史稿》說:“它的起因是洋人要跟清廷修改條約,以圖攫取更多更大的利益;清廷予以拒絕。洋人恃強,訴諸武力,發動戰爭”材料中的戰爭是指()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6.揚州學派的代表人物,被當時的知識分子稱為“山斗”的是A.史可法B.鄭板橋C.張若虛D.阮元7.下列標題中,符合如圖所示歷史事件的是A.《東西方文明交往的橋梁》 B.《麥哲倫環球航行的路線》C.《殖民者罪惡的三角貿易》 D.《工業革命后的世界市場》8.有學者說:“蘇聯制度的設計用意,在于盡快將一個極落后、開發度極低的國家,早早送上工業化的大道…盡管這個制度極其缺乏效率,極其浪費,但畢竟達到了上述目標。”據此可知該學者()A.認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處 B.高度評價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C.客觀評價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D.否定了斯大林模式9.中國歷代疆域的沿革是國家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見證。下列四幅示意圖按朝代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A.①③②④ B.④①②③ C.①④③② D.④②①③10.九年級一班張超同學在學完一章節歷史課后,根據所學知識整理制作了一張學習卡片(如下圖)。根據卡片可知,張超同學這一章節歷史課的專題應是內容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性質資產階級革命作用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A.資本主義的發展B.資產階級統治的鞏固和擴大C.西歐走出中古時代D.歐美主要國家的社會巨變11.以下關于改革開放后我國勞動就業制度的表述,錯誤的是()A.使就業人員丟掉了“鐵飯碗”的舊思想B.就業人員可以通過人才市場自主選擇職業C.炒魷魚、跳槽、公開招聘等新名詞層出不窮D.政府根據就業人員的實際情況提供就業崗位12.《查士丁尼法典》規定:“一切債務,以應給付的物清償,或經債權人同意以他物代為清償……債務是由傷人清償,或由第三人代為清償……”材料表明A.法典只維護貴族的財產權益B.法典保護私有財產不受侵犯C.法典協調了奴隸與平民間的關系D.法典加強了奴隸主對平民的剝削13.維克多·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寫到:“失敗反把失敗者變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波拿巴仿佛比立著的拿破侖還要更高大些……他在疏失中仍是莊嚴的,在污點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惡中也還是有雄才大略的”。對于這段材料理解最準確的是A.對外戰爭成就了拿破侖,讓他更偉大B.拿破侖的對外戰爭是正義的C.雨果的評價是站在封建國家的立場上D.雨果肯定了拿破侖的歷史功績14.在西方,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對于推翻封建統治、開拓世界市場、推動科學革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它們在明清時期的中國卻未能推進社會變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當時的中國()A.固守農耕自然經濟生產方式 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國侵擾C.國家分裂、國力衰微 D.經濟停滯倒退發展15.請給下列圖片命名一個最為恰當的展覽主題()A.新中國國防建設成就展B.社會主義科技成就展C.“兩彈一星”成就展D.空軍現代化建設成就展16.由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戰略和亞投行的建設都是為了順應世界A.經濟多極化 B.經濟信息化 C.政治多極化 D.經濟全球化17.李大釗說:“太平天國禁止了鴉片,卻采用了宗教;不建設民國,而建設天國,這是他們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段話指太平天國()A.沒有實行宗教改革 B.不能充分依靠人民C.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 D.沒有徹底的革命精神18.下圖是小王同學搜集到的有關某次戰爭的信息,與該戰爭相關的是A.有“絞肉機”之稱B.首次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C.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D.主戰場在蘇聯的斯大林格勒19.歷史學習中的概括,即對某一歷史學習內容進行綜合、總括,以揭示出其本質屬性,并表述為簡明扼要的結論。下列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概括不正確的是()A.科學理論與技術創新緊密結合 B.快速.便捷.高度智能化和全球化C.新的技術發明迅速應用于生產和生活 D.工業革命同時在多個國家進行20.美國《時代周刊》有世界史庫之稱。下面兩幅圖中,美國對中國態度發生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中蘇關系惡化B.中日關系正常化的影響C.美國的經濟政治力量下降D.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21.歸納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對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階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確的是A.秦漢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B.隋唐時期——民族關系的發展和社會變化C.宋元時期——繁榮與開放的社會D.明清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22.五四青年節是為紀念五四運動,弘揚五四精神而設立的。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要繼承并弘揚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A.艱苦奮斗B.愛國主義C.開拓創新D.樂觀主義23.日本著名學者內藤湖南發現:“(唐朝)天子對臣下的奏章批示時,所用的文件,都很友好溫和,決不用命令的口吻。然而到了明清時代的批文,就完全使用對仆從一樣的粗魯的詞語,成了命令。”材料折射了A.中央集權加強B.君主專制加強C.封建主義興起D.儒家思想興起24.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暫時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其中“多強”是指A.歐盟B.日本C.中國D.俄羅斯二、填空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2分,每空1分,共6分)。25.春秋戰國時期,傳統社會秩序受到猛烈沖擊,士人們思考社會問題,紛紛提出自己的主張,促進了思想文化的進步。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②“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③“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④“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欲,而民自樸”⑤“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⑥“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屬于儒家學派的是________;屬于法家學派的是________。(要求填寫序號)26.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術法的醫生是________。27.西漢_________主編的《史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北朝賈思勰的《_________》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三、材料解析與探究題:閱讀材料,依據材料以及結合所學知識,完成要求(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第28題7分,第29題6分,第30題7分,共20分)。28.(7分)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是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素養一時空觀念,指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圖一至圖三反映了一個主題,請從時空觀念的角度提煉該主題。素養二史料實證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材料:《大國崛起的文化準備》的作者認為:“一個民族要崛起,要有三個方面的改變:第一是人心的改變;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變;第三是器物和經濟的改變。”根據作者的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在17世紀至19世紀成為世界大國的主要原因。素養三歷史理解是指將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圖四、圖五是對工業革命的不同歷史理解比較圖四、圖五兩幅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作者各自歷史理解的不同意圖。素養四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與能力。說明圖六反映的實質問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29.(6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鄧小平同中央負責工作人員談農村政策問題時,肯定了安徽省肥西縣和鳳陽縣的包產到戶做法。他說:農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關鍵是發展生產力。——摘編自《中國共產黨大事記——1980年》材料二和平解決問題,可以采取獨特的模式,社會制度不變,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外國資本不動,可以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即使武裝統一,的現狀也可以不變,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一個區,還保持它原有的制度、生活。——鄧小平(1981年8月26日會見港臺知名人士傅朝樞的講話)材料三市場經濟在中國從萌芽到發展、到不斷完善,與鄧小平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是分不開的。特別是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深刻闡明了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思想,徹底解除了傳統的思想束縛,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的基石。——葉金生《鄧小平理論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根據材料一,概括鄧小平支持“包產到戶”做法的理由。根據材料二,概括出鄧小平的構想,并指出這一構想首次成功實踐的例子。根據材料三,歸納鄧小平南方談話重要作用。根據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述鄧小平的政治智慧30.(7分)大國的興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們在時間長河中“駕駛航船”的技能和經驗,以下材料均摘編自英國學者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一書,閱讀材料,回答間題。材料一(戰后的國際秩序)世界政治家預言,19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舞臺將日益受到正在興起的德國,俄國和美國的影響,然而事實是,這三個國家中的一個國家遭到了決定性的失敗;第二個國家在革命中崩潰了,20世紀20年代和以后時期的國際事務似乎仍是以英國和法國的行動為中心。分析材料一,據所學知識回答,德國“遭到了決定性的失敗”,俄國“在革命中崩潰”分別指的是什么事件?戰后最終形成了怎樣的國際獲序?材料二(變化中的經濟格局(1950-1980))二戰以后,不僅莫內等“一代歐洲人”決心創造能免蹈覆撤的新的經濟結構,而且還有心腸不錯、樂于助人的美國,它愿意以合作的方點為歐洲的經濟復興提供財政援助。分析材料二,據所學知識回答,二戰后歐洲經濟復興的主要原因,材料三(矛盾重重的蘇聯)1950-1984年蘇聯,中國糧食產量的比較分析上圖,據所學知識指出B段蘇聯農業發展較快與哪次著名改革有關?哪一經濟模式導致了蘇聯的發展“矛盾重重”?有人認為,新崛起大國與現存大國必然會發生戰爭,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1分,共24分)1、B【解析】

古代的印度等級森嚴,第一等級成為婆羅門,第二等級稱為剎帝利,第三等級稱吠舍,第四等級稱首陀羅。這種制度是種姓制度,至今對印度仍有一定的影響;古印度的另一項文明成果是佛教,早在公元前6世紀,佛教誕生,是三大宗教中誕生最早的宗教。故選B。2、B【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這是一五計劃期間重要的成就,“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指的就是武漢長江大橋,B項符合題意;AC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3、B【解析】

依據題干圖表信息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科學分析了社會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提出集中力量把我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這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由于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又急于求成,1958年成為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三大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轉變;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級階段;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新中國成立以后最嚴重的挫折;故題干反映了這一時期的主題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故B符合題意;走向社會主義之路、只是在外交方面取得成果包括不全面,故AD不合題意;題干沒有涉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故C不合題意。故此題選B。4、D【解析】

依據題干關鍵詞“胡適陳獨秀”結合所學可知,毛澤東說的雜志當時主要宣傳民主和科學。隨著近代化探索的深入,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必須進行思想啟蒙,學習和引進西方的民主與科學達到救治中國的目標。于是,1915年陳獨秀、胡適等受過西方教育洗禮的知識分子以《新青年》為陣地發起了“提倡民主、反對科學;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的新文化運動。D項符合題意,故此題選D。【點睛】抓住題干關鍵詞“胡適陳獨秀、民主和科學”是解題的關鍵,1915年陳獨秀、胡適等受過西方教育洗禮的知識分子以《新青年》為陣地發起了的新文化運動。5、B【解析】

由“它的起因是洋人要跟清廷修改條約,以圖攫取更多更大的利益;清廷予以拒絕。洋人恃強,訴諸武力,發動戰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后,英國不滿足既得利益,提出修改條約要求,遭清政府拒絕,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1856年,英國聯合法國,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因此材料中的戰爭是指第二次鴉片戰爭。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6、D【解析】

依據所學可知,揚州學派的代表人物,阮元被當時的知識分子稱為“山斗”,故D符合題意;史可法、鄭板橋、張若虛與題干無關,故ABC不合題意。故此題選D。7、B【解析】

依據題干的圖片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描述的是新航路的開辟,麥哲倫完成了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B符合題意;《東西方文明交往的橋梁》是絲綢之路,A排除;《殖民者罪惡的三角貿易》指的是三角貿易,C排除;《工業革命后的世界市場》指的是工業革命的影響,D排除;故選B。8、A【解析】

結合題干中“蘇聯制度的設計用意,在于盡快將一個極落后、開發度極低的國家,早早送上工業化的大道…盡管這個制度極其缺乏效率,極其浪費,但畢竟達到了上述目標”可以看出,這主要從正面評價斯大林模式的,這表明該學者認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處。斯大林模式是在蘇聯外有帝國主義包圍,國內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情況下形成的。它在一定歷史階段里發揮過積極作用,蘇聯僅用了十余年就完成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上百年的道路,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所以A項符合題意。由此分析B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9、D【解析】

依據所學判斷,圖一中有嶺北行省等,可知當時在地方上實行的是行省制,應為元朝。圖二,北方有匈奴,還有西域都護府,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故圖二為漢代。圖三,中國疆域西跨蔥嶺,東臨太平洋,這應是清朝的疆域。圖四中,北有匈奴,都城在咸陽,這應是秦朝的疆域。按朝代先后順序排列應為④②①③,D項符合題意。由此分析ABC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10、D【解析】

根據課本所學,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都屬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英法美三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確立資本主義制度,使歐美主要國家的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D項符合題意;A項不合題意;資產階級統治的鞏固和擴大指的是美國南北戰爭和俄國、日本的資產階級改革。B項不合題意;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不能表示整個西歐走出中古時代,還有一些國家仍處于封建社會,C項不合題意。由此可知ABC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擇D。11、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前實行“統包統配”勞動就業制度,“鐵飯碗,鐵工資”。改革開放后從前的“鐵飯碗”逐漸被打破,人們可以通過人才市場自主擇業,就業渠道拓寬;持證上崗、就業培訓、公開招聘等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就業制度的改革也要求人們不斷的學習,提高適應就業變化的能力。故D說法錯誤,答案是D。12、B【解析】

根據材料“一切債務,以應給付的物清償,或經債權人同意以他物代為清償……債務是由傷人清償,或由第三人代為清償”可知法律保護的是私有財產。故B符合題意;ACD項不符合題意應排除;所以三題應選B。【點睛】本題是材料選擇題,解答材料選擇題要尊重原材料。原材料的關鍵詞語是“一切債務,以應給付的物清償,或經債權人同意以他物代為清償……債務是由傷人清償,或由第三人代為清償”。根據這一關鍵可知法典保護的是私人財產,由此即可找到正確答案。13、D【解析】

據“失敗反把失敗者變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波拿巴仿佛比立著的拿破侖還要更高大些….…他在疏失中仍是莊嚴的,在污點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惡中也還是有雄才大略的。”可知,對于這段材料理解最準確的是雨果肯定了拿破侖的歷史功績。1804年12月,拿破侖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頒布《法典》,肯定大革命的成果,為其他國家制定民法典提供了藍本,同時保護資本主義的發展。他執政期間對外戰爭不斷,打擊了歐洲各國舊的封建統治,傳播了革命思想,使《法典》和法國大革命的精神深入歐洲各國,產生了巨大影響,但也對被征服地區的人民進行了殘酷的奴役、剝削,給歐洲許多國家的人民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所以D項符合題意。由此分析ABC三項均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選D。14、A【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四大發明在明清時期的中國未能推進社會變革,這是由當時中國具體的社會環境決定的。明清時期,在經濟上,固守農耕自然經濟生產方式,奉行“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在政治上,封建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等。所以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15、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新中國國防建設成就的內容。材料展示的是我國東方五號戰略導彈、待命出航的潛艇和國慶五十周年閱兵的圖片,充分顯示了新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成就。故答案選:A考點:人教新課標八年級下冊·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鋼鐵長城16、D【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當時世界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加強,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強。“一帶一路”戰略和亞投行的建設都順應了這一趨勢,故D正確。ABC不符合題意,故排除ABC項。故選D。17、C【解析】

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太平天國運動由于是農民運動,采用宗教發展勢力,卻對外國宗教認識不清,反對清朝統治,建立卻還是封建統治,這些都是農民階級的認識上的局限性,他們無法提出科學的理論,選項C符合題意;故選:C。18、D【解析】

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次戰爭是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年德國集中重兵進攻蘇聯戰略重鎮斯大林格勒,蘇聯軍民奮勇抵抗,次年2月德軍投降,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D符合題干要求;A是指凡爾登戰役,B是指莫斯科戰役,C是指美英盟軍登陸法國諾曼底,ABC都與斯大林格勒戰役無關,故本題選D。19、B【解析】

依據題干“下列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概括不正確的是”,結合所學知識,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理論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表述正確,故A不符合題意。快速.便捷.高度智能化和全球化屬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表述錯誤,故B符合題意。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新的技術發明迅速應用于生產和生活,表述正確,故C不符合題意。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了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表述正確,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點睛】本題解答的關鍵在于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1.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于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地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2.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發展相對緩慢;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了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3.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有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20、D【解析】

依據圖片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之初,美國拒絕承認新中國,認為中華民國政府才代表中國;新中國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損害了美國的利益,故圖片一對中國貶低、妖魔化;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中國國際地位提高;而20世紀70年代,美蘇爭霸達到高潮。因美國深陷越南戰爭中,尼克松任總統后,為了保住美國的霸權地位,在對外戰略上實行了重大調整,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收縮,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兩國關系開始正常化,所以美國對中國態度發生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故D符合題意;題干沒有體現中蘇關系惡化,故A不合題意;1972年中日關系正常化是在尼克松訪華之后,故B不合題意;美國的經濟政治力量下降不是美國對中國態度發生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故C不合題意;故此題選D。【點睛】抓住題干關鍵詞“美國對中國態度發生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解題的關鍵,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中國國際地位提高是美國對中國態度發生變化的最主要原因。21、D【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與鞏固時期;隋唐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繁榮、開放時期;宋元時期是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時期;明清時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時期。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22、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因此“五四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選項B符合題意;選項ACD不是五四精神的核心,不符合題意,故選B。23、B【解析】

根據“唐朝)天子對臣下的奏章批示時,所用的文件,都很友好溫和,決不用命令的口吻”、“明清時代的批文,就完全使用對仆從一樣的粗魯的詞語,成了命令。”說明由唐朝到清朝君臣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唐朝的相對平等變為明清時期的主仆關系,體現了君主專制的加強,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24、ABCD【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美國成為了唯一的超級大國,同時還存在幾個重要的力量中心:歐盟、俄羅斯、中國、日本。世界暫時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并正在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所以ABCD符合題意,故選擇ABCD。二、填空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2分,每空1分,共6分)。25、②⑥③⑤【解析】

(1)依據“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強調禮的重要性,結合課本所學,“禮”是儒家的思想主張。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主張實行“禮治”,以維護社會秩序;“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儒家創始人孔子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苛政,認為統治者只有實行德政,社會才會穩定。故屬于儒家學派的是②⑥。(2)依據“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強調以法治理社會。結合課本所學,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出自《韓非子·有度》,主張以法治國,對待貴族和平民都以法律規范。故③⑤屬于法家思想。26、華佗【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華佗的相關知識,通過所學知識,我們知道:東漢華佗制成麻醉藥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還編了一套醫學體操,叫做“五禽戲”。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術法的醫生是華佗。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統一國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漢文化(一)27、司馬遷齊民要術【解析】

(1)結合所學知識,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實,《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朝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該書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內容十分豐富。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是《齊民要術》。三、材料解析與探究題:閱讀材料,依據材料以及結合所學知識,完成要求(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第28題7分,第29題6分,第30題7分,共20分)。28、(1)工業文明的發展。(2)文藝復興運動解放了英國人的思想,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制度;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大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3)圖四: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圖五:工業革命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4)歐盟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美國、日本;原因:歐盟成立后,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解析】

(1)依據題干圖片可知,圖一反映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圖二反映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圖三反映的是第三次工業革命。三次工業革命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因此三張圖片的主題是工業文明的發展。(2)由“一個民族要崛起,要有三個方面的改變:第一是人心的改變;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變;第三是器物和經濟的改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在17世紀至19世紀成為世界大國的主要原因是文藝復興運動解放了英國人的思想;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制度;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大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3)由圖四可以看出,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由圖五可以看出,工業革命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4)由圖六可以看出,歐盟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美國、日本。原因是歐盟成立后,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經濟得到快速發展。29、(1)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農村面貌變化很快;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有利于發展生產力(2)一國兩制,(1997年)香港回歸(3)打破傳統思想束縛,奠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石。(4)走群眾路線,實事求是,開拓創新,解放思想,勇于擔當的政治勇氣等【解析】

(1)根據“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