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六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_第1頁
湘教版六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_第2頁
湘教版六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_第3頁
湘教版六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_第4頁
湘教版六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湘教版六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

第一單元生態系統

1陽光下的植物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簡單了解植物的二歧分類,加深理解認識植物的多樣性。

2.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知道綠色植物能制造養分、產生氧氣。

科學探究

1.可以利用植物某個器官的差異不斷進行二歧分類,根據這些差異認識

植物和辨別植物。

2.通過科學家關于植物研究的科學史資料,體驗科學家的思維過程,提

煉科學原理和科學方法,體會蘊含的科學精神。

科學態度

在探究活動中積極參與交流和思考。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體會到科學家在研究科學問題的過程中,能夠悉心觀察、記錄、科學嚴

謹分析實驗現象。

教學重點:

1.認識二歧分類的過程,更加體驗到植物的多樣性。

2.從光合作用的科學研究史中,提煉分析科學家研究過程,關注科學思

維和科學精神。

教學難點:

通過光5作用的科學史,體驗科學家的思維過程。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復習導入主要師生活動

1.談話:據估計,現存大約有350000個植物物種,它們可以被分為各

種不同的種類。

2.出示教材6張植物圖片,說一說他們的莖、花等形態特征有哪些相同

或不同,想辦法給它們分類。

3.交流:展示學生想法。

講解二岐分類

1.講解:

根據學生的一次分類結果,繼續根據相對應的明顯不同特征分類。這是

二歧分類法,可以看到用這種方法可以把所有植物分完,我們來看看它是怎

么分類的,這種分類法有什么優點?

2.練習:你能不能也用二歧分類來把這幾種植物分一分呢?學生任務單

探究植物生長的秘密

1.提問:

植物生長的營養是哪兒來的呢?植物長在土壤里,是不是全部是根吸收

的土壤中的營養呢?

2.出示科學史資料

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的科學家是怎么做的。海爾蒙特、普里斯特列、英根

豪斯、梅耶、薩克斯等一些科學家的實驗過程。

3.學生思考:從中梳理、整理出關鍵信息,完成任務單2。

4.交流完善信息

植物生長需要的外部條件是?(陽光和水和二氧化碳)

通過這些科學家的實驗,我們發現綠色植物有什么作用?(利用陽光,

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養料,同時放出氧氣。)

關于們對植物的這些研究過程,是否從中發現了他們的一些可貴的品質

呢?

回顧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二歧分類,選擇一對明顯不同且具有可比性的特征將

植物分為兩類,然后在每類中又根據相對應明顯不同的特征再區分為兩類,

如此下去,直至把所有植物分完。

我們還學習了光合作用能讓植物長大。

下節課學習準備查閱資料

2從吃與被吃說起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知道生物之間吃與被吃的鏈狀關系叫作食物鏈。

知道許多食物鏈相互交錯連結而形成的復雜營養關系叫作食物網。

知道像草原這樣,能夠滿足生物的生存繁衍需要,能夠提供食物和防御

捕食者等條件的場所,叫作棲息地。

知道把生物與其生存的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叫作生態系統。

2.科學探究

能利用所學概念正確表達某些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系,能區分其中的生

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并能將食物關系從簡單的鏈狀擴充到復雜的網狀。

能將動植物的生存從單一的食物關系擴充到與生存環境諸多因素的復

雜關系,先后建構起棲息地、生態系統的概念。

3.科學態度、STSE

從生存第一的角度科學看待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并意識到動植物與

環境之間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二、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各種動物、植物圖片、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

三、教學時間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1)課件展示教材P5上方圖。

(2)說一說:上圖中的草原上有哪些生物?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3)學生自由發言。

(4)小結并揭示課題:圖中有青草、兔子和狼,兔子吃草,狼吃羊。

這節課我們學習《從吃與被吃說起》。

(二)新課學習

1.認識食物鏈

(1)講解:上面三種生物的食物關系,我們今天要換一種方式表達。

請看,用箭頭按照“誰被誰吃”的順序來標明它們之間的關系。

青草一兔子一狼

(2)分組討論:你還知道草原上哪些吃與被吃的關系?

(3)匯報發言:糧食被鼠吃,鼠被蛇吃。植物被蝗蟲吃,蝗蟲被小鳥

吃,小鳥被老鷹吃。...

(4)小結:像這種生物之間吃與被吃的鏈狀關系叫作食物鏈。

(5)介紹:在食物鏈中,植物能夠自己制造營養物質,稱為生產者。

像兔子和狼這樣的生物,要直接或間接依靠生產者而獲得食物,稱為消費者。

微生物能把動植物尸體分解,稱為分解者。食物鏈通常從綠色植物開始,到

食肉動物為止。

(6)想一想:上面的圖中,誰是生產者?誰是消費者?誰是分解者?

(7)小結:青草是生產者。兔子、狼是消費者。微生物是分解者。

(8)練習:活動手冊,完成池塘中的食物鏈。

(9)想一想,你還能寫出自然界中其他的食物鏈嗎?

(10)思考:分析一下,如果食物鏈中某一環的生物消失了,對這條食

物鏈中的其他生物有什么影響?

(11)小結:如果食物鏈某一環的生物消失了,那么鏈條上以這種生物

為食物的其他生物直接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鏈條上的所有生物。

2.認識食物網

(1)課件展示教材P6上方圖。

(2)分析上圖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能構成幾條食物鏈?用箭頭標

明。

(3)學生分組討論,匯報。評一評,哪一組寫得又多又準確。

(4)小結:許多食物鏈相互交錯連結而形成的復雜營養關系叫作食物

網。

(5)繼續探究:再分析一下,如果食物網中某條食物鏈某一環的生物

消失了,又會怎樣?

(6)小結:在某個環境中,生物種類越多,食物網越復雜,生物越能

更好地生存。

3.認識生物的棲息地

(1)說一說,草原為食物鏈中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哪些條件?

(2)小結:像草原這樣,能夠滿足生物的生存繁衍需要,能夠提供食

物和防御捕食者等條件的場所,叫作棲息地。

(3)搜集資料,了解不同生物的不同棲息地,以及這些棲息地為它們

提供的條件。做成資料卡與大家交流。

(4)匯報展示。

(5)小結:生物與其棲息地環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我們把生物與

其生存的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叫作生態系統。

4.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

(1)地球上生物種類繁多,它們生活在多種多樣的棲息地中,生物及

其棲息地的多樣性,也使生態系統具有多樣性。

(2)課件展示教材P8六幅生態系統圖。

(3)說一說這些生態系統是如何構成的?

(4)查閱資料,了解更多的生態系統,與同學交流。

(三)整理,下課。

3保持生態平衡

教學目標:

1.了解生態平衡的概念,認識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2.了解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

3.學會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1.生態平衡的概念和重要性;

2.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

教學難點:

1.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

2.生態環境保護和環保意識培養。

教學方法:

1.想象法、歸納法、對比法;

2.演示法、講解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1.激發學生的興趣(5分鐘)

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最喜歡的動物、植物等,用一些有趣的圖片、短視頻

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進入愉悅的學習情境。

2學習牛本平衡的概令(1R分鐘)

引導學生骨象一下如果某一種動物或植物過度生長或滅絕了,將會對整

個生態環境造成怎樣的影響,從而引出生態平衡的概念。通過圖片或視頻等

稍作講解,讓學生深刻認識生態平衡的意義和作用。

3.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20分鐘)

以生態系統食物鏈為例,讓學生了解不同生物之間的依存關系,歸納總

結這些依存關系形成了什么樣的生態平衡。以此為基礎,讓學生模擬生態系

統中某一環節出現問題,預測可能對其它環節、甚至整個生態系統造成何種

影響,從而培養學生對生態環境的敏感度和保護意識。

4.總結生態平衡的重要性(5分鐘)

通過回歸到剛才引出的問題,讓學生總結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喚起他們

內心的環保意識。

5.總結和評價(5分鐘)

評價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發現和表揚他們的優點,指出存在的問題,

提出可改進的建議。

教學資源:

1.生態平衡的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

2.生態系統食物鏈模型等實物教具;

3.課件、翻轉課堂等互動教學工具。

教學評價:

1.觀察學生上課的態度和表現,查看學生完成課后練習的情況;

2.根據教學計劃安排,定期考核學生學習成果。

4制作生態瓶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學會從食物鏈角度,安排設計和制作生態瓶,了解生物與環境依存的關

系。

科學探究

觀察封閉的生態系統原型,理解其目的和功能,制作封閉生態瓶,觀察

生態系統存在的狀況,理解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培養學生類比推理能

力和解釋預測能力。

科學態度、STSE

體驗設計和制作生態瓶的樂趣,感悟自然的魅力,增強對地球家園的熱

愛。理解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是艱難過程,形成生態意識。

教學重點:

觀察封閉的生態系統原型,理解其目的和功能,制作封閉生態瓶,觀察

生態系統存在的狀況,理解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培養學生類比推理能

力和解釋預測能力。

教學難點:

學會從看物鏈角度,安排設計和制作生態瓶,了解生物與環境依存的關

系。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

導入

人類未來探測月球、火星,需要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這項技術在實

際應用到空間之前,需要在地面構建地基模擬實驗驗證系統。這時,月宮一

號誕生了。

觀看視頻:什么是月宮一號

月宮一號物質循環

1.提問:人在自然環境中生存,離不開空氣水和食物。月宮一號內部,

這三樣不可或缺的物質是怎么得到的呢?

2.觀看視頻。

3.認識空氣、水等進行的物質循環。

4.小結:在這樣一個密閉的空間,要滿足幾人長達一年多的生存需求,

最重要的是要把艙內資源物盡其用,減少費料。并且,空氣和水的循環利用

很重要。

設計生態瓶

1.提問:需要考慮什么問題?

要用到什么材料?里面放什么?放多少?要先有設計圖。也有同學說,

要能像月宮一號一樣,讓生物存活時間長,讓物質循環。

2.看其他同學的作品。

3.講解制作過程。

4.觀察記錄,分析原因。

回顧總結

這節課,我們以人工閉合生態系統月宮一號為原型,設計了生態瓶,在

這個過程中,我們意識到保持生物種類、數量穩定,促進物質循環利用是保

持生態平衡的關鍵。

第二單元水的循環

1霧和云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知道云和霧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許多小水珠和小冰晶漂浮

在空氣中的現象;通過對霧和云成因的探究;知道高空中的氣溫更低。

科學探究:

初步學會用實驗的方法模擬霧、雨的形成。具有初步的類比推理能力,

能根據“白氣”的成因推想云、霧的成因。

科學態度、STSE:

通過學習知道霧和云是在一定條件下產生的自然現象,是客觀存在的。

學生通過對霧和云成因的探究與類推,知道自然現象的發生發展存在因果關

系。初步建立“自然界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規律的”科學觀點。

教學重點:

1.知道霧和云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許多小水珠和小冰晶漂浮

在空氣中的現象;

2.學生會做觀察“白氣”的實驗,能通過分析“白氣”的成因類推出霧

的成因。

教學難點:

學生初步學會類推,能通過霧的形成類推云的成因。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

復習導入

1.回憶蒸發現象,提問:蒸發后的水蒸氣跑到哪里去了?

水蒸氣是一種沒有氣味、沒有味道、沒有顏色、透明的氣體。

2.出示“白氣”圖片

提問:圖片中的“白氣”是水蒸氣嗎?

討論:“白氣”并不是水蒸氣。

3.出示圖片(多種“白氣”產生地)

提問:圖片中“白氣”產生的共同點是什么?

小結:它們的共同點是水都受熱了。

4.提問:“白氣”和水蒸氣的關系是什么?“白氣”是水蒸氣變成的嗎?

水蒸氣又遇到了什么變成了“白氣”?

5.提問:霧和云看起來也像一團團的“白氣”,他們也是水蒸氣變成的

嗎?

探究“霧”的成因

1.出示圖片(霧)

討論:霧是什么樣子的?

講解:霧是一團團的白氣,飄浮在空氣中,一吹就散,濕漉漉的。

2.交流:推測霧的成因:

交流梳理:

(1)霧的形成可能和氣溫有關

(2)霧的形成可能離不開水

(3)霧多發生于近地面

3.提問:霧是由水蒸氣變成的嗎?霧又是如何由水蒸氣變為能看到的

“白氣”的?

4.觀看:模擬霧的形成實驗

要求:分析實驗現象,填寫實驗單

提示:實驗中各環節在生活中的原型,幫助學生分析理解

5.學生觀看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完成學生任務單1。

6.通過分析實驗,推測霧的成因:霧是由水蒸氣遇冷后凝成的很多小水

滴或小冰晶飄浮在空氣中形成的。

7.解釋圖片中“白氣”是如何產生的:水受熱后蒸發出水蒸氣跑向空中,

空中的水蒸氣遇冷凝成的小水珠聚集在一起,成為我們看到的“白氣”。

類推“云”的成因

1.出示云的圖片

提問:云是怎樣形成的?

2.思考:云有哪些特點?

小結:云飄浮在高空、大多數時候是白色、能夠移動……

3.討論:“云”是如何形成的?

觀點梳理:

1“云”可以出現在任何時段。

2“云”的形成可能也和水蒸氣有關。

4.出示圖片云和霧

回顧:霧形成于近地面,是水蒸氣遇冷凝成的小水珠聚集而成。

5.討論:高空中,也有水蒸氣嗎?高空中的水蒸氣又來自于哪里呢?

6.知識補充:

熱空氣原理:冷空氣加熱后,體積變大,重量變輕,成為熱空氣,熱空

氣會上升。

7.提問:高空處的水蒸氣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云呢?

談話:同學們,你們有在高山上感到寒冷的經歷嗎?高山登山者為什么

總是穿著厚厚的登山服呢?

資料閱讀:科學家經過研究和測量,發現一般情況下氣溫會隨著海拔的

高度增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攝氏度。

8.梳理觀點:

(1)一般情況下,云形成于高空。

(2)水蒸氣受熱會上升。

(3)高空中的溫度更低。

9.根據以上研究,類推“云”的成因。

思考:根據已有知識梳理、歸納,類推“云”的成因,完成任務單2。

10.分析歸納,類推“云”的成因:云和霧都是由水蒸氣遇冷后凝結成

的很多小水滴或小冰晶飄浮在空氣中形成的。

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回顧了“蒸發”現象,并通過已有知識和模擬實驗推測

出霧的成因,又根據研究資料,結合霧的成因,類推出云的形成原因,知道

了云和霧都是由水蒸氣遇冷后凝結成的很多小水滴或小冰晶飄浮在空氣中

形成的,霧在低空,而云在高空。

2雨和雪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知道雨、雪、露、霜、冰雹都是自然界中的降水形式。

2.通過對雨的成因實驗探究,知道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達到空

氣托不住時就會往下降落形成雨或雪。

科學探究:

學生通過類比實驗和推理,能推測出雨和雪的成因,培養學生的邏輯推

理能力。

科學態度、STSE:

知道雨、雪、霜、露、冰雹等都是自然現象,理解自然世界的客觀性和

規律性;通過人

工降雨等實例,體會人類敬畏自然、掌握自然規律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

自然的精神。

教學重點:

1.知道雨和雪都是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珠或小冰晶聚集后

降落形成的;

2.知道當低空中的溫度高于0。C時,高空中凝結成的小水珠降落形成

了雨,當低空中的溫度低于0°C時,高空中凝結成的小冰晶降落形成了雪。

教學難點:

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理解當水蒸氣聚集增大到空氣托不住時會往下降

落,以此探究推測雨的成因。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

復習導入

1.閱讀單元頁小詩,初步感知“雨和雪都是自然界中常見的降水現象。”

2.出示“雨”的圖片,聚焦問題:雨是如何形成的?

探究“雨”的成因

1.出示下雨前、下雨時圖片,

提問:下雨前和下雨時一般是什么樣子?

小結:下雨前和下雨時都有云;下雨前有悶熱感。

2.討論:云和雨的關系,什么條件下才會下雨?

小結:有雨時一定有云,有云時不一定有雨。

3.知識補充:云是如何形成的?“云是水蒸氣遇冷變的。”

4.觀察:下雨時的云和不下雨時的云有什么區別?

小結:(1)云層里的水蒸氣多了,就會更重,托不住便掉下來。

(2)若云層里的水蒸氣少,那么就不會掉下來。

5.下面我們通過實驗探究雨的成因。

6.觀看實驗:模擬雨的形成,思考以下問題:

(1)你準備怎樣模擬水的蒸發?

(2)你準備怎樣模擬水蒸氣遇冷凝成小水滴?

7.學生觀看實驗,思考問題,填寫實驗單:

實驗用品

作用

燒杯中的水

模擬自然界中的水

盛有冰塊的小碟子

酒精燈

提示:實驗中各環節的作用,幫助學生分析理解。

8.分析實驗,推測雨的成因:當空中的水蒸氣較多時,云中的小水滴或

小冰晶會不斷增大。當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上升氣流拖不住的時候就會向下

降落,形成雨。

9.出示圖片增雨火箭、碘化銀藥粉,講解人工降雨小知識。

類推“雪的成因”

1.談話:雨和雪都是自然界中常見的降水現象,雪又是如何形成的?它

和雨的形成有什么共同點?

2.推測討論

觀點梳理:(1)下雪和下雨一樣都有云;(2)雪的形成大概和溫度有

關。

3.小結:下雨和下雪的區別在于溫度不同。

4.出示吉林省長春市往年初雪資料圖,提問:你發現了什么?

5.出示提示資料:雪是固態水的一種形式,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

晶)及其聚合物(雪團)組成。

6.提問:根據以上資料,請你說說雪的成因。

學生思考,根據已有知識梳理、整理,類推雪的成因,完成任務單2。

7.通過分析整理,類推雪的成因:云中的水汽可以直接凝成小冰晶或小

雪花,當這些雪花增大到相當程度,上升氣流托不住它時,就會從云層里降

落下來,成為雪。自然界中其他形式的一些降水請大家課后閱讀教材22頁,

了解自然界中其它形式的降水。

3水在自然界的循環

科學探究

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用箭頭和簡單的文字表示自

然變化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水在自然界里是不斷變化和運動的,向學生進行科學自然

觀的教育。

科學知識

通過分析水的三種狀態互相轉化以及有關的自然現象,使學生認識水在

自然界里的循環運動。

學習用具:“朋友”對對碰的游戲道具。

一.導入

在自然界中,水的形態有哪些變化?

二.活動----“朋友”對對碰

1.活動前人員組織

全班60人,分為12組;每組有冰、水、云霧、露5種角色,每人按其

中的一種角色。

2.游戲獎懲規則:

做對每人獎一顆星,做錯罰一顆星,看哪組星最多,評為最優活動小組。

3.游戲過程:分兩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互相找“朋友”在找的過程

中,要說出找“朋友”的理由來;第二過程是找“家”,在地面上畫三個圓

圈,分別寫上"氣態"''液態”“固態"最后由持''條件”板的同學找到自

己站的位置,并說明理由。

4.學生游戲。

5.小結:把游戲用圖示的方法記錄下來:

(加熱)(受熱)(遇冷0℃以下)

(遇冷)

(遇冷0℃以下)

----------------------------?水(受熱)冰

(液態)(固態)

三.活動二一一水在自然界的循環

1.說一說:哪一些地方有水?

2.思考:江河湖海里的水從哪里來?

地下的水從哪里來?

天空中的水從哪里來?

植物的水從哪里來?

3.學生觀察圖:你能說一說水在自然界是怎樣循環的嗎?

第三單元能量

1能量家族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能通過實例初步知道能量的含義,能根據已有分類標準判別生活

中的不同物品具有哪些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活動中感受能量世界的紛繁復雜,初步體驗“能量

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科學知識

1、知道任何物體運動或“工作”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可以使物體“工作”

或運動,能量可以儲存,。

2、認識能量表現形式的多樣性,知道機械能、熱能、化學能以及聲、光、

熱、電、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不同的能量表現形式的物體圖片(山坡上的巖石、運動的汽車、熔爐里

的鋼、煤和蘋果)、介紹生活中各種不同能量表現形式的物品的資料(最好是圖

文并茂的)。

2、上發條的小鬧鐘、玩具唧筒。

學生準備:

氣球、皮球、彈簧、一次性注射器、橡皮筋(每個小組準備的材料可以不完

全一樣)。

一、教學導入

1.學生閱讀單元頁。

2.提問:上面都有哪些景物?根據我們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你能從“能

量”的角度想想它們之間有些什么聯系?(要求說出推測的理由)。

3.閱讀畫面中的小詩。

4.過渡:這一單元讓我們學習能量方面的知識。

二、活動“蓄勢待發”的能量

1、學生看第1張圖片。

2、提問:從這張圖上你獲得了什么信息?

3、學生回答問題,認識到巖石蘊藏著能量。

4、教師出示實物(上了發條的小鬧鐘、壓縮了空氣的玩具唧筒)并演示。

5、過渡:想知道有什么感受嗎?讓我們動手適一適吧!

6、學生動手實驗,抓住“蓄勢待發”談體會,感受能量的存在及儲存。

7、小結:舉高的石塊、收縮的發條、壓縮的空氣都具有能量。

8、學生活動:怎樣讓氣球、皮球、彈簧、一次性注射器、橡皮筋等這些物

體儲存能量?

要求:小組實驗,注意安全。

9、教師列舉生活中的其他實例,讓學生感受能量的存在及儲存。

三、活動各種各樣的能量

1、教師講述:介紹其他形式的能量。

第一次介紹“動能”、“熱能”、“化學能”;

第二次將以前學過的“聲、光、電、磁等形式的能”一次性補充、納入進來。

2、在生活中找具有相同形式能量的物品。

(1)提問: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具有這種形式的能量?把自己找到的能量

填入圓圈內。

(2)教師補充介紹生活中各種不同能量表現形式的物品的資料,對學生活

動做出評價。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判斷生活中工作的物體消耗了什么能量、具有了什么能量。

2、能交流自己對能量的認識和疑惑。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活動中感受能量世界的紛繁復雜,初步體驗“能量和我們的生活息息

相關”。

2、閱讀瓦特改進蒸汽機的科技史后能意識到偉大的科學發現其實就來自于

對日常生活的細心觀察和思考。

科學知識

1、知道任何物體運動或“工作”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可以使物體“工作”

或運動,能量可以儲存,。

2、認識能量表現形式的多樣性,知道機械能、熱能、化學能以及聲、光、

熱、電、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廚房工作的場景圖、瓦特改進蒸汽機的科技史資料等(有條件的可以制

成課件,沒有條件的可以用掛圖或者就用書中的插圖)。

2、供全班交流時使用的教材第55頁的大記錄表。

學生準備:

氣球、皮球、彈簧、一次性注射器、橡皮筋(每個小組準備的材料可以不完

全一樣)。

一、教學導入

1、提問:生活中有哪些形式的能量?

2、過渡:走進廚房,讓我們一同去感受能量!

二、活動廚房中的能量

1、出示:一幅生活情景圖一一“廚房中的能量”。

2、提問:圖中哪一些對象在工作?是什么能量使它們工作起來的?

3、學生觀察,填寫好自己的記錄表之后進行組內交流。

4、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將結果登記到供全班交流時使用的大記錄表上。

5、閱讀指南車信箱中的資料:介紹瓦特的故事。

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同樣是在生活中,同樣也在燒水,為什

么瓦特看到水蒸氣頂開壺蓋就開始了思考,并將思考所得用于了蒸汽機的改進

呢?我們在生活中,當你看到一些自己沒法解釋的現象之后,請保持你的好奇心,

堅持探索,說不定,你思考的結果也會像瓦特一樣具有重大價值。

6、閱讀指南車信箱中所附的插圖,交流對能量的認識和疑惑,鼓勵探究:

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轉化嗎?你能聯想生活中的現象,像瓦特一樣提出能量方面

的研究問題嗎?

2熱能轉換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熱能可以轉化為動能。

2.認識到不同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科學探究

1.根據熱蒸汽推動壺蓋的史實和熱膨脹使橡皮塞噴出實驗,說明熱可以

產生力的作用,推斷出熱能可以轉化為物體運動的動能。

2.根據橡皮筋能發熱實驗和各種取火方法介紹,說明其他形式的能可以

轉換為熱能。培養學生抽象判斷能力。

科學態度

通過熱能轉換的科學史實和實驗,養成相信科學的科學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了解知道熱能與其它形式的能相互轉換在生產生活中有很多實際用途,

知道科學造福人類的意義。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使學生認識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換。

教學難點:分析熱能轉換裝置的工作原理。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

導入

展示圖片,回顧復習圖片中的物體具有什么能量。

學生觀看熊大和熊二燒水的視頻,讓學生說一說水燒開時,有什么現象。

學生站在能量的角度,分析現象。

引導學生發現“熱能轉換為動能”。

展示瓦特發明蒸汽機的科技史資料。

認識熱能轉化為動能。

活動1:“沖動”的橡皮塞

演示實驗“沖動”的橡皮塞,學生觀看實驗并記錄現象。

說一說,你觀察到什么現象?

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

思考橡皮塞“沖動”的秘密是什么?說一說能量是怎樣轉換的?

得出結論:熱能轉換為動能。

活動2:分析熱能轉換裝置的工作原理

講解科技史“空心汽動圓球”,分析它是怎樣“汽動”的和能量轉換過

程。

給出裝置“蒸汽動力小船”,學生自行分析工作原理。

探究其他形式的能轉換為熱能。

活動1:“熱情”的橡皮筋

提出問題: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轉化為熱能嗎?

學生動手做實驗“熱情”的橡皮筋。

說一說橡皮筋前后兩次碰額頭的感覺;分析橡皮筋的“熱情”是哪里來

的。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動能轉換為熱能。

活動2:野外生火過程中的能量轉換

提問:在沒有火柴和打火機的情況下,怎樣得到巨大的熱能從而點燃干

柴呢?

了解鉆木取火、電池取火、高鎰酸鉀取火、太陽光和水氣球取火的資料,

分析各種方法是如何得到熱能的。

總結:其他形式的能也可以轉換成熱能。

回顧總結

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熱能轉換。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熱能可以轉

換為其他形式的能,其他形式的能也可以轉換為熱能。我們就說,熱能和其

他形式的能之間可以相互轉換。

3電能轉換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知道生活所用的電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轉換而產生的,發電機、電池

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轉換為電能的裝置。

2.知道電能可以轉換為其他形式的能,用電器是電能轉換成其他形式能

量的裝置。

科學探究

1.能從閱讀文字資料和科學圖片、自制電池的活動中,獲取電能產生過

程中的能量轉換的相關信息。推斷多種形式的能可以轉換為電能。培養學生

歸納概括能力。

2.能根據觀察電動玩具的結構和運行情況,判斷運行時是怎樣能量轉換

的。推斷出電能可以轉換為多種形式的能。培養學生解釋預測能力。

3.經歷自制電池活動,培養設計、制作、實驗、評估反思能力。培養技

術思維能力和技術

實踐能力。

科學態度、STSE

1.引領學生對電源裝置、用電器、電動玩具等電能轉換裝置的結構、功

能、變化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

2.培養大膽質疑,從不同角度分析電能轉換裝置、電能轉換方式的思路,

能接受別人對自己作品的批評意見,培養自我反思評估的習慣。

3.認識到科學與技術的相互促進作用。意識到應用能量轉換的科學技術

可以改善生活和

促進社會發展的意義。從追問電能的來源中,形成節約用電的意識。

4.形成合作與分享的意識;初步意識到科學研究的嚴謹性。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使學生認識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換。

教學難點:

自制果蔬電池。

教學過程

教學主要師生活動

出示生活中的常用電器電風扇、電烤箱。

提問:它們是怎樣工作的?能量是如何轉換的?

導入學生回答,電風扇是電能轉換成動能,電烤箱是電能轉換成熱能。

【設計意圖】知道日常生活離不開電,電能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一種廣泛

使用的能量。

科技史:電從哪里來?

科技

史發

電機

提問:發電機是如何工作的?能量如何轉換?

法拉第發電機:機械能轉換成電能

大型動能與電能轉換裝置:機械能轉換為電能

【設計意圖】通過科技史的學習,知道發電機是其他能量轉換成電能的

裝置。

補充:現代的水力發電機械能轉換成電能。

火力發電化學能轉換成熱能,然后熱能轉換成機械能,然后轉換成電能。

總結:電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轉換而來。

你還見過生活中哪些其他能轉換成電能的方式?

4電磁轉換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知道電能產生磁。

知道電磁鐵由鐵芯和線圈兩部分構成,電磁鐵通電產生磁性,斷電磁性

消失。

2.科學探究

能模仿奧斯特的實驗,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后提出合理猜想,以了解奧

斯特的發現。能自制電磁鐵,觀察電磁鐵產生磁力的現象,并了解其在生活

中的應用。

3.科學態度、STSE

學習奧斯特善于觀察細節并持續研究獲得發現的科學精神。

愿意合作研究電磁鐵,互相啟發,積極思考。

二、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電池、導線、小燈泡、小磁針、鐵屑、細導線、熟鐵釘、回

形針、圖釘、硬幣、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

三、教學時間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1)談話引入:1820年一天,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在課堂上給學生講

解電磁學的時候,做了一個實驗。他把一根導線放在小磁針旁邊,在接通電

源的瞬間,無意中發現一個能證實自己猜想的現象。奧斯特做了進一步的研

究,設計了幾十種不同的實驗,都證實了自己的猜想。

(2)課件展示教材P37上方圖片。

(3)猜一猜,他發現了什么?

(4)學生自由發言。

(二)新課學習

1.模仿奧斯特的發現

(1)介紹器材。電池、電線、小燈泡、小磁針

(2)交流實驗方案。想一想,怎樣利用這些材料來模仿實驗呢?

(3)提示:實驗時,要將小磁針與導線平行地放置在導線的下方或上

方。然后接通電流,觀察通電時小磁針指向有什么變化。

(4)學生模仿奧斯特的實驗,老師巡視指導。

(5)實驗后交流:說一說實驗中看到的現象。

(6)小結:導線通電后,原本與之平行的小磁針會發生偏轉。

(7)討論:你認為奧斯特的猜想是什么?

(8)小結:電流可以產生磁。在奧斯特發現電能生磁后,人們發明了

電磁鐵。

2.自制電磁鐵

(1)提出問題:通電導線產生了磁性,那它能吸引鐵嗎?

(2)學生作出推測。

(3)介紹器材。電池、細導線、熟鐵釘、鐵屑、回形針、圖釘、硬幣。

(4)制作指導:課件展示插圖,照圖把一根約1米長帶有絕緣皮的細

導線,沿一個方向緊密繞在一枚熟鐵釘上,至少繞30圈。將細導線與電池

連成電路,一個電磁鐵就完成了。(提醒:不要長時間通電!注意發熱!)

(5)學生自制電磁鐵。并用自制電磁鐵接觸回形針、圖釘、硬幣等物

品,觀察到什么現象?斷開電源,有什么現象?這說明什么?

(6)匯報交流。

(7)小結:用自制電磁鐵接觸回形針、圖釘、硬幣,具有鐵磁性的物

體都能被電磁鐵吸引。斷開電源,電磁鐵失去磁性,不能吸住這些物體。

(8)應用舉例:課件展示教材P38下方的三幅圖。觀察生活中哪些地

方用到了電磁鐵?這些裝置中的電磁鐵有什么作用?

(三)整理,下課。

第四單元浩瀚宇宙

1地月系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閱讀“牛頓的蘋果”資料,說出地球不需要接觸物體就可以

對物體施加引力。

2.學生通過“小球轉動”模擬實驗,說出因引力地球與月球構成的天體

系統是地月系。

3.學生通過探究活動,感受科學家的探究方法和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

學生通過“小球轉動”模擬實驗,說出因引力地球與月球構成的天體系

統是地月系。

教學難點:

學生通過閱讀“牛頓的蘋果”資料,說出地球不需要接觸物體就可以對

物體施加引力。

教學過程

一、聚焦現象提出問題

1.單元頁解讀:漫漫星空,遼闊廣袤,茫茫宇宙,星系浩渺。好奇之心,

人人皆有,天地之間,探索奧妙。同學們,從這一單元開始,我們就要開啟

對神奇宇宙的探索,今天我們先學習第一課,地月系。

2.同學們,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圍

繞地球在不停地轉動。每當夜幕降臨,你抬頭看到一輪明月掛在天空,你會

想到什么?

預設1:月球為什么不像流星一樣墜落下來?

預設2:月球圍繞地球轉動,和流星不一樣。

預設3:月球沒有逃離,是有什么力量抓住了它吧

二、經歷關于引力的探究

1.聚焦問題:是什么讓月球緊跟地球“不離不棄”呢?

2.作出猜想:同學們你們的想法和他們一樣嗎?你們又是怎樣想的?如

果你遇到這個問題,會做出怎樣的猜想呢?

預設:月球與地球之間一定有一根看不見的繩子牽引著月球。

3.模擬實驗:《月球圍繞地球轉動的模擬實驗》

實驗材料:沙包、細繩

觀察發現:

(1)手握細繩的一端時:沙包會垂下來,而且不會像流星一樣墜落下

來,也不會逃離,但是不能轉動。

(2)手握住細繩使沙包圍繞手旋轉時:沙包圍繞手轉動,沒有墜落,

也沒有逃離。還會感覺到手上受到了拉力。

(3)沙包圍繞手轉動,松開繩子時:沙包逃離了,不再圍繞手轉動了。

同時手上的拉力也消失了。

4.得出結論:月球與地球之間確實存在一根看不見的繩子牽引著月球

使月球不停地圍繞地球轉動。

三、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1.牛頓簡介:牛頓是英國著名的科學家。他經常對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

進行大膽的猜想和深入的研究。

2.牛頓觀察蘋果落地現象

提出問題:“為什么蘋果會落地?

3.牛頓大炮的理想實驗

(1)牛頓作出猜想:拉住月球使它不能逃離地球的力,和拉住物體使

它落向地面的力,也許是同一種力。

(2)牛頓經過反復的計算和研究,終于證明了引力的存在。

4.類比模擬實驗,認識地月系。

我們把因引力地球與月球構成的天體系統,稱為地月系。

5.牛頓發現萬有引力。

牛頓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將牽引月球做

旋轉運動所需的力和地表的重力作比較,發現了天地間共同的自然規律一萬

有引力定律。

6.閱讀資料,了解月球并不是真的“不離不棄”。

月球在長久的歷史中一直在離地球遠去,經過精密的科學測量,已經實

測出月球每年遠離地球約3.8厘米。

四、課堂小結

五、課堂作業

一、填空題。

1.地球與月球構成的天體系統,稱為。

2.牛頓發現蘋果落地,猜想可能是給蘋果施加了向下的力。

3.牛頓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藪學原理》一書中,將牽引月球

做旋轉運動所需的力和地表的重力作比較,發現了天地間共同的自然規律一

4.我們來想一想,是使月球總繞著地球轉。

二、選擇題。(把正確答橐鬲焉號填在括號里)

1.()讓月球圍繞地球“不離不棄”。

A.太陽引力

B.地球引力

C.月球引力

2.月球每年遠離地球約。。

A.3.8cmB.28mC,38m

教學反思:

2太陽系

教學目標:

1.學生在太陽系模擬圖中,準確指認八大行星在太陽系中的相對位置。

2.學生通過建立模型的方法,描述月球、地球和太陽的相對大小和相對

位置。

3.學生關注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新聞,初步感受太陽系的

龐大。

教學重點:

學生在太陽系模擬圖中準確指認八大行星在太陽系中的相對位置。

教學難點:

學生通過建造模型的方法,描述月球、地球和太陽的相對大小和相對位

置。

教學過程

一、聚焦生活,提出問題

1.回顧上節課有關《地月系》的知識。

2.回憶生活中看到的太陽、地球和月球的大小師談話:我們生活在太陽

系,太陽和月球亙古以來就是與我們關系最密切的兩個天體。可是,你知道

太陽、地球、月球三者之間真實的相對大小和位置嗎?

3.介紹太陽、地球和月球的真實大小

(1)師談話: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測量手段的不斷提高,人們已經

能夠精確的測量和計算出太陽、地球和月球的直徑與距離。這是一組有關太

陽、地球、月球直徑大小和距離的真實數據。請你看一看,感覺怎么樣?

(2)出示真實數據。(太陽、地球、月球的直徑和日地距離、月地距離)

(3)學生思考:數值太大,無法想象。

二、建立太陽、月球與地球模型描述它們的相對大小和相對位置提出問

題:如果把太陽想成一個1米的大球,地球和月球分別是什么?

1.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如籃球、乒乓球、玻璃球、豆子……

2.建立模型,模擬相對大小和相對位置

(1)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太陽、地球、月球相對大小模型。

(2)生活中的實物模擬。

(3)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太陽、地球、月球相對位置模型,想象它

們之間的位置關系。

三、認識太陽系及八大行星的相對位置

提出問題: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地球是太陽的一顆行星,它

在不停地圍繞太陽轉動,那么在太陽的周圍還有像地球一樣圍繞太陽轉動的

其他天體嗎?

1.出示太陽系結構圖,無序觀察太陽系中的天體。

2.出示八大行星相對大小比例圖,有序指認八大行星的相對位置。(按

距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

3.通過關注我國發射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實時新聞,感受太陽系

中天體距離遙遠,太陽系的龐大。

4.閱讀資料,認識太陽系中的其他天體。如:小行星、彗星……

四、搜集太陽系相關資料,制作資料卡

1.介紹制作資料卡的方法

主題:太陽系中各種類型的天體。

要點:圖文并茂、文字簡潔易懂,突出特點。

2.學生自制太陽系資料卡,與同學進行分享。

五、課堂小結

六、課堂作業

一、填空題。

1.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環繞其赤道的巨大星環。其星環主要是

由、________和_______混合在一起的碎塊構成的。

2.太陽系八天行屋,星巨太陽由近及遠依次是、、

二、選擇題。(把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里)

1.太陽系中的小行星帶位于0

A.水星與金星之間

B.金星與地球之間

C.火星與木星之間

2.太陽系中赤道上有巨大光環的行星是()

A.天王星B.土星C.木星

3.我們在夏天晴朗的夜晚,偶爾抬頭會看到()劃破夜空,一閃而過。

A.流星B.恒星C.彗星

教學反思:

3燦爛星空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說出獵戶座和大熊座是根據亮星組成的圖形,結合神話故

事,用人物和動物來命名的。學生嘗試通過北斗七星找到北極星的位置。

2、學生說出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部分,人們肉眼看到的銀河是銀河系

的一部分。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部分共同組成了宇宙中的銀河系。

3、通過了解大麥哲倫星云(星系)和仙女大星系等河外星系,學生知

道宇宙中有無數星系,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學生感知肉眼可見的只是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部

分共同組成了宇宙。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由看得見的銀河系星空向看不見的河外星系過渡,建立宇宙空

間概念。

教學過程

一、回顧已知,強化學生已有的空間概念

1、地月系的巨大

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有384404千米,感知距離遙遠。

2、太陽系的宏大壯觀將地月系放入太陽系做比較。

二、從太陽系到銀河系,突破學生已有的空間認知

(-)建立模型想象,從視線到視野觀察太陽系

1、猜想:在太陽系中,我們站在地球上,能不能用肉眼看到其它七顆

大行星呢?

2、問題:行星這么大,但為什么看起來卻極為渺小呢?

想象實驗:遼闊草原

在你面前時一一離你有一段距離后一一距離更遠了一一幾乎看不見了

——完全看不見了得出結論:視力所及有限,有看不到但是卻存在的地方。

(二)引入天文單位描述銀河系

1、欣賞美麗的夜空

2、感受銀河系的空間存在

(1)觀察俯視和側面視角的銀河系圖片

(2)與太陽系建立聯系

(3)感知銀河系的直徑大小

認識天文單位一一光年

銀河系的直徑約為15萬——20萬光年

3、小結:我們的太陽系就在銀河系里,銀河系里恒星的總數在1500

億-4000億顆。此外還有其他類型的銀河星云、星際氣體和塵埃。我們

仰望星空看到的銀河,只是銀河系的一部分。

(三)觀測星空,尋找北極星及辨認方向

1、再次觀察星空

2、認識獵戶座和北斗七星

(1)出示星空亮星圖,學生觀察聯想

(2)簡介獵戶座及北斗七星

(3)感知星空變化

3、利用北極星可以辨認方向

三、從銀河系到河外星系,感知浩瀚宇宙的廣闊無垠

(一)了解河外星系

1、了解河外星系

2、簡介大麥哲倫星云和仙女大星系

3、小結:目前已發現十億個河外星系。每一個河外星系由數十億甚至

數百億顆恒星、星云和星際物質組成。

目前人類所觀測的宇宙深度已達到了150億光年。

(二)課后拓展,嘗試觀星活動

觀星活動:選擇晴朗的夜空去感受星空的燦爛。

安全提示:注意安全,要在大人的陪伴下進行。

四、課堂作業

一、填空題。

1.我們的祖先們根據北斗七星有規律的變化來定四季,“斗柄東指,天

下皆

2.1928圣,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決定,將全天劃分成個星座。

3.星座名稱是根據亮星組成的,結合神話故事,用人物、動

物和器具來命名的。

4.夜間在野外行走可以利用找到北極星,能夠辨別方向。

二、選擇題。(把正確答案的6號援是括號里)

1.在星座圖形上,北極星位于小熊星座0。

A.頭部B.尾部尖端C,尾部中端

2.北斗七星是()星座的一部分。

A.大熊B.小熊C.飛馬

3.銀河系的直徑為。光年。

A.150—200B.15萬一20萬C.10萬一20萬

4.人類所觀測的宇宙深度已經達到0光年。

A.15萬B.150萬C.150億

5.我們在北半球可以用。尋找北極星。

A.仙女座B.仙后座C,仙王座

三、判斷題。(正確的畫“J”,錯誤的畫“X”)

1.光年是天文學中使用的距高單位。()

2.斗柄南指,天下皆秋。。

3.銀河系從側面看像一個大風車。()

4.仙女大星系是像銀河系一樣的恒星集團,稱為河外星系。。

教學反思:

4宇宙暢想曲

教學目標:

1、學生按從古至今的順序了解人類探索宇宙的科技史,理清人類宇宙

探秘不斷進步的脈絡,感受人類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和求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

相互促進。

2、學生能夠根據已知大膽推測未知,在教師的指導下經歷科學探究的

基本過程,針對是否存在外星生命等問題搜集資料進行研究。

3、引導學生關注我國航天探測的最新成果,對于探索宇宙奧秘感興趣。

教學重點:

理清人類宇宙探秘不斷進步的脈絡,感受人類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和求真

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相互促進。

教學難點:

根據已知大膽推測未知,在教師的指導下經歷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針

對是否存在外星生命等問題搜集資料進行研究。

教學過程

一、回顧觀星活動,聯系古人觀測活動:

回顧《燦爛星空》中建議的課后觀星活動。

提問:很久以前的古人,他們會在哪里進行觀星,又是怎樣進行記錄的

呢?

二、遵循科技發展歷史,展現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夢想的過程

(一)人類的“看”

1、河南登封觀星臺:

在公元1279年,為了編制歷法,郭守敬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在全國范

圍進行大規模天文測量的建議。河南登封觀星臺就是當時27個觀測地點之

一。1961年,觀星臺被我國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

又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敦煌星圖:敦煌星圖為世界現存古星圖中星數較多而又較古老的一

幅。它的總長約4米,星圖上按圓圈、黑點和圓圈涂黃三種方式繪出了1300

多顆星星的位置。展示了從古代中國可見的整個北天星空。

圖片資料呈現的北斗七星組群解讀。

3、伽利略的望遠鏡: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發明的人類歷史上第一架

天文望遠鏡。

通過這臺望遠鏡,伽利略首先成功觀測到了月球的高地和環形山投下的

陰影,接著又發現了太陽黑子,他還發現木星有四個易見的小點,即是它的

衛星。

4、哈勃太空望遠鏡:

哈勃太空望遠鏡,于199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是位于地球的大氣層

之上的光學望遠鏡。

2019年5月,哈勃太空望遠鏡科學家公布了最新的宇宙照片一一“哈

勃遺產場”(HLF),這是迄今最完整最全面的宇宙圖譜,由哈勃在16年間拍

攝的7500張星空照片拼接而成,包含約265000個星系,其中有些已至少

133億歲“高齡”,對這張照片進行研究有助于科學家深入了解更早的宇宙

歷史。

5、國際空間站和中國載人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是目前在軌運行最大的空間平臺,可開展大規模、多學科基

礎和應用科學研究的空間實驗室,為在微重力環境下開展科學實驗研究提供

了大量實驗載荷和資源,支持人在地球軌道長期駐留。

中國載人空間站,預計在2022年前后建成,我國空間站包括核心艙、

實驗艙I、實驗艙H、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五個模塊組成。各飛行器,具備

獨立飛行能力,又可以與核心艙組合成多種形態的空間合體,在核心艙統一

調度下協調工作,完成空間站承擔的各項任務。

6、“中國天眼”:

我國在貴州山區建設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

眼”。它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作為最大的球面射電望遠鏡正在探

索宇宙深處的奧秘,為我國航天航空事業發展提供了諸多便利。

(二)人類的“探”

1、“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1977年“旅行者”2號和“旅行

者”1號探測器先后發射升空,接連探測了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目前,兩個探測器正在飛向太陽系的邊緣,繼續探測太陽系外圍的行星。

未來將飛出太陽系,進入更廣袤的星際空間。

2、“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

1989年“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升空,1995年12月進入環木星軌道。

它繞木星飛行了34圈,獲得了有關木星大氣層的第一手探測資料,對

木星及其衛星進行了7年多的探測。

3、“勇氣”號火星探測器2003年6月10日“勇氣”號火星探測器發

射、2004年1月4日著陸火星表面。首次對火星土壤進行了取樣分析,獲

得了不少重要發現。在其著陸區發現了火星上過去可能有水的證據。

4、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一一天問一號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

探測器順利升空,計劃在到達火星后實現火星環繞、火星表面降落、巡視探

測三個任務。到達火星后,火星車將在火星表面工作90多天,除了要進行

探測作業,還會將它在億萬公里之外的所見所聞傳回地球,幫助我們認識火

星、了解火星。

5、小結:用現代科學技術裝備起來的天文臺和太空探測器將人類太空

事業已經延伸到了150億光年的宇宙空間,但仍然沒有找到宇宙的邊界。人

類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和求真,是科學不斷進步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推動力

三、依據已有探索成果,猜想是否存在外星生命

1、提問:至今科學家還沒有找到外星生命,難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只有

地球上才有生命嗎?

2、引導思考:圍繞生命存在的需求展開

3、搜集資料,作出猜想

4、科學辯論會:按不同的觀點分成正方(認為有外星生命存在)和反

方(認為沒有外星生命存在)

四、課堂作業

一、填空題。

1.公元700年左右的______星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星圖之一。

2.很久以前,人類用兩目艮只能看到______至________顆星.

3.2018年7月,歐洲航天局的研究員稱,女星工灸現了米深、

直徑約________千米的一個液態地下________。

4.莪由2016年建成了全世界最無本口徑山射電望遠鏡“"。

二、選擇題。(把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里)

1.1609年,意大利天文學家。制作了第一架天文望遠鏡。.

A.伽利略B.哥白尼C.布魯諾

2.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大熊座星系群距地球()光年。.

A.100多B.100多億C.150多億

3.“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掛在天空放光明,好像千萬小

眼睛.??兒歌中所說的星星大多是()。

A,行星B.衛星C.恒星.

三、判斷題。(正確的畫“J”,錯誤的畫“X”)

1.人類對未知領域的好奇求真,是科學不斷進步的根本動力。。

2.400多年來,各種望遠鏡一直是天文觀測最重要的工具。()

教學反思:

第五單元我們來造橋

一、單元目標

本單元的主題是“我們來造橋”。安排了“1.橋梁招標”“2.橋梁投標”

“3.建造橋梁”3課共8個活動,旨在讓學生從工程系統的角度設計并制作

一個橋梁,體現“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使科學課堂學習不再局限于簡

單的知識或技能,而是整合了科學、技術與工程,融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內的,能夠滿足特定現實需求的綜合性表現。本單元實現以下四個維度的

目標,為建構“工程是以科學和技術為基礎的系統性工作”“工程的關鍵是

設計”“設計需要考慮可利用的條件和制約因素,并不斷改進和完善”這三

個概念打好基礎。

(一)科學知識

1、了解一項工程是以科學和技術為基礎的系統性工作。

2、了解工程的關鍵是設計。能根據現實的需要能夠利用文字、繪圖、

實物等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創意和構想。

3、學會根據自己的設計意圖進行設計、改進、完善。

(二)科學探究

1、從工程系統角度設計并制作一個橋。能根據生活需求(造橋投標)

設計時考慮橋的結構(原理)、成本(經濟效益)、選材(可利用的資源)

等可利用的條件和制約因素。

2、在制作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應用多學科知識的綜合能力和動手解決問

題的能力。

(三)科學態度

體會“人們是如何通過技術’改造自然’來滿足人類自身需求”的過程,

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四)STSE

1、明白“人工世界”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由人設計并制造出來的;

2、初步體會自然界與人工世界要和諧發展。

二、單元解析

第五單元“我們來造橋”,教材模擬工程建設的“招標一投標一驗標”

流程,編排了相應的三課“橋梁招標”“橋梁投標”“建造橋梁”,用“橋

梁招標通告”為活動任務,驅動學生考察、搜集資料,做好投標準備。以討

論場景圖、學生設計案例,引導學生合作編寫橋梁設計投標書,依據招標通

告召開招標會作出評價,進而引領學生按照設計方案以“制作和改進橋梁,

按標驗收”的活動流程,模擬工程“建造和驗標”。凸顯工程思想,培養學

生的設計、制作、分析、推理能力和合作意識。

技術和工程,是對已有知識和資源的利用,通過人的設計制作使客觀的

世界發生變化,創造出一個滿足人類需求的“人工世界”。每一項工程和技

術,它在設計的過程中都要受到客觀條件的約束,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

設計的這個產品可以干些什么,最終產生這個產品的目標和功能是什么;再

如,這個產品做多大尺寸,成本限制最終花多少錢。一個好的設計一定要考

慮所有的限制因素,并且要找出合理的折中方案,這就是工程。本單元內容

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已有知識和技能,設計出一座滿足人們需要的“橋梁”。

學生要根據教師提供的大背景,比如大小尺寸、材料選取、外部環境等多方

面限制等來進行設計和制作。

1橋梁招標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1)知道橋梁建造一般都有招投標的過程,以確定橋梁的設計和施工。

(2)知道投標之前先要看清招標通告,做好相應準備才能參與投標。

(3)知道常見的拱形橋、懸索橋、鋼桁架橋等橋梁的結構特點。

2.科學探究

(1)能針對橋梁招標通告進行分析,明確各項要求。

(2)能搜集資料考察了解各種橋梁的結構特點,為參與投標做好知識

與評估等方面的準備。

3.科學態度、STSE

(1)對建造橋梁的任務有興趣,積極分析任務要求,樂于搜集相關資

料并與同學分享。

(2)懂得橋梁建造技術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和變化。

二、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記錄筆、活動手冊。

三、教學時間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激活經驗,引入新課

(1)大聲朗讀:建設工程要建橋,發出信息大家瞧。我們人小心氣高,

也來參與“招投標”。仔細考察設計好,巧用材料把橋造。

(2)談話引入。說一說,這首詩講了什么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