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_第1頁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_第2頁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_第3頁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_第4頁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8三月2024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時說:“氏于國,則齊魯秦吳……氏于字,則盂孫叔孫;氏于居,則東門北郭。”由此推論,司馬、司徒等姓氏應源自A.官名B.爵位C.溢號D.行業3、漢武帝倡導“獨尊儒術”,后來,漢宣帝反對專任儒生時說:“漢家自有制度,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此處所謂“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禮樂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左傳》日:“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于周。”下列成語中的“鼎”與材料中的“鼎”含義相同的是A.人聲鼎沸B.鼎鼎有名C.三足鼎立D.問鼎中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夏、商、周奴隸社會時期封建社會時期秦清(1840)分封制、宗法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從兩則材料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材料一:十七年(前230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盡納其地。十八年王翦攻趙……二十年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遂發兵攻燕.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使將軍王賁攻齊……——《史記·秦始皇本紀》材料二西到隴西北至長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一、秦的統一1、過程:①中原:②北③南④西南地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一、秦的統一1、過程:①中原:

滅六國②北擊匈奴,奪河套,筑長城、修“直道”③南征越族,統一岒南,開鑿靈渠、設三郡④管轄西南地區開“五尺道”,西南夷歸入中央王朝管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祖舜宗堯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蒼生。不知禍起蕭墻內,虛筑防胡萬里城。”----胡曾“秦筑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雖然萬里連云際,爭得堯階三尺高。” ---汪遵如何評價秦長城:積極:①抵御游牧民族騎兵的進攻,保障中原的農業生產②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和創造性的結晶,中華民族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消極:①作為農牧業分界線,人為地阻隔了經濟文化交流,阻礙民族融合;②長城的修建增加了人民的賦稅、徭役負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從軍事角度指出秦開鑿靈渠的主要目的,并說明原因及意義。主要目的:運輸糧食等物資,保障軍隊的后勤供給。原因:對秦政權而言,嶺南地區位置偏遠,遠途勞軍以至長期統治,保障后勤供給尤為重要;嶺南地區地形崎嶇,丘陵廣布,植被茂密,陸路交通不暢;在當時條件下,大量物資的運輸以水路為主;南嶺阻斷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水路聯系。意義:靈渠連接湘江和漓江,溝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擴大了水路交通運輸的范圍;促進了嶺南地區與長江流域以至北方地區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嶺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開創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政治局面。一、秦的統一1、過程:2、意義: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一)產生原因:(1)經濟根源:(2)社會根源:(3)理論基礎: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鞏固、維護國家統一的需要法家“集權”理論的影響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二)概念總結:“專制主義”即皇權至上、皇帝獨裁;“中央集權”指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絕對服從中央。此制度伴隨始終兩對矛盾皇權與相權矛盾中央與地方矛盾(三)矛盾: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四)加強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措施:1、確立皇帝制度2、變更中央機構——3、加強地方控制——4、注重選拔官吏5、完善監察體制削弱相權、加強君權削弱地方、加強中央集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1、皇帝制度的確立見P12“法令出一”1)核心內容:2)政治決策的特點:3)實質:皇權至高無上獨斷性和隨意性人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史料:“主獨制于天下而無所制也“法令出一”“別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解讀漢武帝的殺人理論:汲黯:陛下愛才樂士,求之不倦,未盡用之,輒已殺之……臣恐天下賢才將盡于陛下,欲誰與為治乎?上笑曰:所謂才者,猶可用之器也,才不應務,是器不中用也,不能盡才以處事,與無才同也,不殺何施?(《漢書武帝本紀》)——解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結合書本P10-14、P18-20,思考秦到清中樞權力機構是如何不斷演變的?規律如何?朝代演變秦朝漢朝隋唐宋朝明朝清朝規律措施概括2、變更中央機構加強君主權力三公九卿制內外朝制三省六部制增設參知政事廢丞相、六部直屬于皇帝;設立內閣制軍機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秦朝確立三公九卿制特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情景分析:據《史記》載:始皇曾外出巡游,見到丞相車騎多,認為不是好事。宮中有人將此事告訴丞相,丞相隨即減少車騎。始皇聽說后大怒,遂將當時在場之人全部殺掉。(1)你認為誰最有可能向丞相告密?(2)你認為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國家的最高權力?(3)九卿中有哪幾個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務的部門?(4)從秦朝中央官制的設置可看出有何特點?沒有。因為三公九卿在權力上互相配合、互相牽制,大權操縱在皇帝一人之手。九卿中真正掌握政府政務的部門只有奉常、廷尉、典客、治粟內史、少府,而其中奉常、少府也還兼為皇室服務。其余四卿則僅僅是為皇帝、皇室服務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秦朝確立三公九卿制特點:1、以皇權為中心2、三公相互牽制,軍國大事完全操縱在皇帝一人手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1、下列關于秦朝的敘述,不符合史實的是A.郡縣長官均由皇帝任免B.太尉負責管理全國軍事C.小篆以外出現了隸書D.私學也可以教授律令2、中國象棋中“楚河漢界”的來歷與歷史上的“楚漢之爭”(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關。這場戰爭發生于A.公元前2世紀早期B.公元前2世紀晚期C.公元前3世紀早期D.公元前3世紀晚期3、20世紀90年代,陜西章臺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書時加蓋了印章的泥塊),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鄲等郡名和藍田等縣名。這一發現可以印證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實B.出現了造紙業的事實C.實行了郡縣制度的事實D.用泥制陶的事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秦漢而后,官府下層文職人員俗稱“刀筆吏”,這一稱謂起因于秦漢時期此類人員的A.工作器具

B.工作內容

C.工作職責

D.工作性質秦滅六國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稱“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宜揚托古改制

B.承襲華夏傳統C.突出個人功業

D.標榜君權神授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決策機構執行機構漢代設“中朝外朝”皇帝尚書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

中朝外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吏戶禮兵刑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審核政令)(草擬、頒發)(執行)官吏任免考核禮儀、科舉軍政刑獄國家工程建設戶籍、土地、賦稅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假設隋唐發動對突厥的戰爭,那么中央政府在操辦此事時的正確流程應?皇帝①三省分工,使宰相權力一分為三,削弱相權,強化皇權②各部門相互牽制,分工明確,提高行政效率。政事堂1、(2009江蘇歷史卷,2)唐代中樞機構中書省、尚書省和門下省的精細分工體現了A.施政觀念上的民主追求B.剝奪相權的創新設計C.行政運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權的重要進步2、(2008江蘇,3)唐太宗說:“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畫,于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材料表明他主張A.發揮宰相等大臣的議政權B.君權與相權相互制衡C.中央權力重心應當下移D.君主不應實現專制統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唐初以三省長官為宰相。高宗時,打破宰相任用資歷限制,允許三省四品以下官員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名義行宰相權,參預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舉取士

B.分割相權,加強君主專制C.分工協作,提高行政效率

D.緩和矛盾,抑制朋黨之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宋代增設參知政事(1)設中書門下,行使宰相職權。(2)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權力。王安石(1069年任參知政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宋代中央機構(了解)皇帝中書門下(掌行政)樞密院(掌軍事)二府——形成行政、軍事、財政三大權分立的局面,宰相的權力大大削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三司(掌財政)參知政事(副相)同平章事屬差遣性質,本身并無品秩,任此職者必另兼職事官銜。凡五品以上職事官經過皇帝授權即可充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1、北宋前期繼續設置三省六部,但其職能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仍與唐代相同的是

A.三省長官均為宰相

B.設置“中書門下”為宰相的辦公機構

C.由中書省草擬詔令,門下聲審議

D.尚書省統領六部,為全國最高的政務部門2、下列選項中,通過直接變革宰相制度來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實行分封制②西漢設置刺史③唐朝實行三省制④宋朝設立參知政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中國歷史上推行重文輕武、大將不得據地擁兵政策的朝代是A.西漢B.隋朝C.宋朝D.清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北宋初期,行使監察職能的御史彈劾官員時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則與宰相“分為敵壘,以交戰于廷”。這種現象反映了()A.官僚內部斗爭集中于相位之爭B.宰相位尊權重的傳統開始改變C.專制權力得到進一步強化D.監察官員與宰相權力基本對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措施:①廢丞相(明太祖),六部直屬皇帝從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內,內外諸司送到皇宮的奏章共1160件,這些奏章有講一件事,也有多件的,共有3291件事情,平均一天處理411件事情。②設內閣制(明永樂帝)明代強化君主專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1、(2009浙江文綜卷,17)關于明代內閣,下列表述正確的是A.明太祖罷除丞相職務,設內閣制B.內閣成員的地位和權勢有過提高C.內閣正式成為統率六部百司的機構D.司禮監最終取代了內閣2、(2009廣東文基,20)下列王朝,不曾設置丞相的是A.清 B.明C.漢 D.秦3、(2009寧夏遼寧文綜,28)明朝“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A.決策B.行政C.監察D.司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4、明太祖曾經寫詩描述自己:“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擁被。”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明朝商品經濟發達,形成不少富足的大商人B.明太祖廢除了丞相,皇帝的事務增加C.明太祖時,精減官僚機構,導致辦事人員不足D.明朝后來設置殿閣大學士解決此問題5、明太祖曾經寫詩一首:“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先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擁被。”此詩反映出:A.秦時設置的丞相在明代成為閑職,不再處理政事B.明太祖獨攬大權,封建專制進一步加強C.設六部分理全國政務D.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宰相=內閣首輔到了嘉靖以后,朝位班次,閣臣已列六部尚書之上。內閣首輔更是權勢顯赫,像夏言、嚴嵩由于受到皇帝的寵信,權壓六卿。萬歷四十年內閣首輔葉向高曾說:“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原非宰相!”

——《神宗實錄》卷五一一頁?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宰相制與內閣制有何異別?相同不同地位、權利作用宰相制內閣制職能: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是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長官;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機構;閣臣是皇帝的侍從只備咨詢顧問,不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一定程度上對皇權形成制約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對皇權形成制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明成祖時,“特簡(選拔)解縉、胡廣、楊榮等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之預機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冶據此,對明代內閣的說法正確的是A.開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徑

B.自設立起即為法定決策機構C.六部逐漸成為內閣下屬機構

D.地位雖有變化但職能基本未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雍正帝-軍機處由來及前身:人員組成:職責:特點:影響:清代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巍峨豪華的皇宮與矮小破落的軍機處,是一種強烈的對比,那正象征著君主的高大與臣下的卑小。軍機處里除了辦公用品和休息的木炕外,設備簡陋。唯一考究的,是高掛在墻上的“喜報紅硅”木匾,那木匾上的四個字,正是皇帝每次見到軍機大臣的最大盼望。——李敖《北京法源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雍正帝-軍機處由來及前身:人員組成:職責:特點:影響:跪受筆錄,承旨遵辦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機構簡單,人員精干,辦事效率高,但決策更具封閉性清代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親重大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清雍正年間,軍機處設在皇宮內,與皇帝日常生活辦公地毗鄰。軍機大臣多從“親臣重臣”中遴選,任命諭旨通常說,命某人“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或“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材料中未能體現出A.在軍機處辦理要務易于保密

B.軍機處官員便于皇帝宣召C.軍機處官員按才德標準遴選

D.軍機大臣多為臨時差遣性質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清代內閣處理公務的案例“積成樣本四巨冊”,官員“懷揣摹此樣本為急”,時人稱之為:“依樣葫蘆畫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舊葫蘆樣,要把葫蘆仔細看。”這反應出當時A.內閣職權下降導致官員無所事事

B.政治體制僵化官員拘泥規則C.內閣機要事務繁忙官員窮于應付

D.皇帝個人獨裁官員惟命是從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結合書本P10-14、P18-20,思考秦到清中樞權力機構是如何不斷演變的?規律如何?朝代演變秦朝漢朝隋唐宋朝明朝清朝規律2、變更中央機構加強君主權力三公九卿制內外朝制三省六部制增設參知政事廢丞相、六部直屬于皇帝;設立內閣制軍機處相權日益削弱并最終被廢除,皇權日益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1、分化削弱宰相的權力,是古代中國皇帝實現個人專制的一貫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權力的“中書門下”主要行使的是

A.決策權B.行政權C.軍政權D.財政權2、下列各項中,分割宰相軍權的官職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B.漢朝的刺史C.唐朝的節度使D.宋朝的樞密使3、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設機構,獨立施政B.分工明確,相互協調C.一職多官,互相牽制D.簡化機構,總攬于上4、中國古代吏治腐敗時會出現以錢買官的現象。“三千索,直秘閣,五百貫,擢通判”,就是對這一現象的揭露。這句話所反映的情況發生在

A.秦代B.漢代C.唐代D.宋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5、明初,朝臣建議建文帝削藩。隨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起兵,最后占領南京,奪取帝位。此事說明當時

A.實行了內閣制

B.設立了軍機處C.實行了分封制

D.郡縣制受到挑戰6、明代內閣和清代軍機處的共同之處是

A.統領六部,處理各種政務

B.參與決策,并負責朝廷日常事務C.參與機要政務,但沒有決策權

D.負責各地的軍政事務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7、(2009浙江文綜卷,14)右圖是一幅殘缺的中國古代“地方機構示意圖”,請依據留存信息,判斷該圖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8、梁啟超在論述中國古代專制政治發展時說:“專制權稍薄弱,則有分裂,有分裂則有力征,有力征則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則專制權高一度,愈積愈進”從中國古代歷史整體來看,這一論述中可以確認的是A.君主專制是維系統一的主要條件B.分裂動蕩是專制權力產生的前提C.專制程度隨歷史進程而不斷加強

D.武力奪取政權是專制制度的基礎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時代地方行政區劃演變秦漢唐宋元明清規律——》州、郡、縣三級制(魏晉)郡、縣二級制道、州、縣三級路、州、縣三級省、路、府、州、縣五級承宣布政使司(省)、府、縣三級省、道、府、縣四級地方行政區劃的演變3、加強地方控制,強化中央集權地方權力日益削弱,中央集權逐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專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

先秦:分封制(目的、對象、內容、影響)秦朝:郡縣制(官職設置、特點、意義)元朝:行省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秦:郡(地方最高統治區域)郡守(行政)監御史(監察)郡尉(兵事)縣道(少數民族地區)里鄉亭(十里設一亭,負責治安及公文傳遞)注意特點:A、郡直屬中央B、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問題探討: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區別比較項分封制郡縣制基礎權力來源作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問題探討: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區別比較項分封制郡縣制基礎血緣地域權力來源世襲由皇帝直接任免作用容易出現地方割據,威脅中央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最大區別郡縣制的意義:1、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一,為后世奠定基礎。2、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標志,是歷史的進步。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腹里(中書省直轄)澎湖巡檢司宣政院轄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元朝實行行省制1、對當時: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調整中央和地方關系。鞏固多民族國家統一;2、對后世:

行省制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對后世有深遠影響。意義: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二)加強地方控制1、地方行政區劃的演變2、邊疆地區的管轄1)秦朝:北方-直道、北原郡;西南-五尺道、象郡桂林郡;2)唐代:羈縻府州、安西都護府等3)元代:宣政院4)明代:云南小規模的改土歸流5)清代:理藩院、大規模改土歸流、臺灣、確定中俄邊界、西藏蒙古四大活佛、平定噶爾丹。理藩院是清代主管邊疆民族事務的中央行政機構(蒙古、新疆、西藏)宣政院:元代管理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元朝時右丞相鐵木迭兒掌管宣政院,他的兒子也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傳》記載了時人的批評,稱其“無功于國,盡居貴顯。”宣政院的“貴顯”在于A.向各省宣達政令B.負責中央官員選拔C.管理佛教事務和吐蕃地區D.掌管蒙古兵馬征發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圖6是中國某一朝代都城內中樞機構的分布示意圖。該都城是()A.唐長安

B.宋開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四)加強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措施:1、確立皇帝制度2、變更中央機構——3、加強地方控制——4、注重選拔官吏削弱相權、加強君權削弱地方、加強中央集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賤有常辱,貴有常榮。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古文鑒賞(有關選官制的評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4、注重選拔官吏世官制察舉制科舉制時間

方式依據評價貴族血緣官職被限定……官吏的選拔權逐漸地落入世家大族的手中考試成績(學識)世襲自下而上推舉考試(自上而下)積極:局限性先秦漢武帝確立察舉制魏晉時發展九品中正制隋—清德才、孝廉——》門望趨勢:官吏選拔權逐漸中央皇帝控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積極: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就其方式而言)保證了行政人員來源及文化素養,有利于效率提高(內容促成了讀書風尚,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就其依據而言)局限:(明清)缺乏進取及創新(就考試內容而言)實質是將官員的選拔權收歸中央(就其本質而言)科舉制的評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1、兩漢魏晉時代的察舉制與九品中正制的共同點是A.直接導致士族制度的形成B.主要形式是鄉舉里選C.選舉不重門第和出身D.導致世家大族政治特權地位形成2、中國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襲制,適應了君主專制的需要,主要是因為

A.拓寬了官吏選拔的途徑B.擴大了統治基礎C.君主控制用人權D.實現了選賢任能DC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3、歷史是復雜的。有時吸取前人的歷史教訓會導致新問題的產生。下列史實能佐證這—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漢推行郡國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漢啟用布衣將相C.隋二世而亡,唐廣招賢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實行寬簡舒緩法令4、右圖所示為《唐書》所載830名進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見,唐代科舉制A.為選撥士族子弟而設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縮小了人才選撥的范圍D.兼顧多個階層但不完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5、在宋代的官員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來自平民家庭,這是因為當時推行的選官制度是

A.軍功爵制B.察舉制C.九品中正制D.科舉制6、北京孔廟(見下圖)始建于元朝,院內碑林中現存3塊元代進士題名碑。這些信息可以佐證元朝時期

A.科舉制度開始形成 B.殿試成為科舉定制C.科舉開始采用八股文體 D.統治者繼承了中原文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7、合理的制度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進了社會公平的是A.世襲制

B.分封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8、唐太宗曾對吏部尚書杜如晦說:“今專以言辭刀筆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敗職,雖刑戮之,而民已敝矣。”這句話意在強調A.應嚴刑處罰失職官員

B.選官須注重才學C.官員失職會危害民生

D.選官應注重品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著名學者余英時指出:科舉不是一個單純的考試制度,它將社會結構緊密地聯系了起來,形成一個多面互動的整體,一直發揮著無形的統合功能。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科舉之善,在能破朋黨之私。……前此選舉,皆權在舉之之人,士有應舉之才,而舉不之及,夫固無如之何。既可(科舉),……不能應試者,有司雖欲徇私舉之而不得;茍能應試,終必有若干人可以獲舉也。此實選舉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呂思勉《中國制度史》(1)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晉時期的選官制度,并通過與上述選官制度的比較,說明科舉制的歷史進步性。(7分)選官制度:察舉制;九品中正制。進步性:有利于破除結黨營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發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特權;擴大了官員的來源;提高了從政人員的文化素質。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材料二

漸漸地,這些考試(指科舉)開始集中于文學體裁和儒家正統觀念,最后的結果是形成一種制度,為中國提供了一種贏得歐洲人尊敬和羨慕的、有效穩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國仍相對地孤立在東亞,它就會繼續提供穩定性和連續性。———(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2)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科舉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體的統合功能。(3分)功能:加強中央集權;保證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正統);維護文明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材料三

作為一種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舉顯然有其客觀的歷史合理性,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其存在的持久性。……科舉的創新之處就在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科舉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冶式的“機會均等冶……的機制,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薛明揚《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借鑒價值:人才流動機制;客觀公平理念;人才激勵機制。據材料三,說明科舉制對于現代人才選拔的歷史借鑒價值。(3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四)加強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措施:1、確立皇帝制度2、變更中央機構——3、加強地方控制——4、注重選拔官吏5、完善監察體制削弱相權、加強君權削弱地方、加強中央集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5、完善監察體制御史大夫(郡)監御史御史大夫刺史制度(創立者)秦朝

漢朝中央:地方:中央:地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2009海南歷史卷,5)“漢承秦制”,亦有創設。以下屬西漢創設的制度是A.什五連坐B.郡縣行政C.刺史監察D.皇權獨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四)加強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措施:1、確立皇帝制度2、變更中央機構——3、加強地方控制——4、注重選拔官吏5、完善監察體制削弱相權、加強君權削弱地方、加強中央集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獨尊儒術康熙帝:文字獄影響:百家爭鳴局面的結束,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但加強了專制統治影響:扼制了思想自由發展;儒家思想被確立為統治思想;加強對思文教的重視;有利于民族文化進步思想上的大一統鞏固了國家的大一統。影響:扼制了思想自由發展;是君主專制走向極端的表現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評價(1)積極作用(明清之前,以積極為主)(2)消極作用:(明清之后,以消極為主)①政治: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與發展;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②經濟:能有效組織人力、物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利于經濟的發展③民族關系、文化:在統一環境下利于促進各民族融合;有利于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極大妨礙社會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使中國大大落后于西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始終圍繞上述兩方面進行,但總的趨勢有三:(六)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演變趨勢?2、地方權力削弱,中央集權不斷加強1、相權逐步削弱并最終廢除,皇權不斷加強3、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1、戰國:3、漢朝:4、隋唐:5、宋代:6、明清:(七)確立和演變的過程2、秦朝:理論形成、初步實踐確立發展強化完善加強頂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歷史是復雜的。有時吸取前人的歷史教訓會導致新問題的產生。下列史實能佐證這—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漢推行郡國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漢啟用布衣將相C.隋二世而亡,唐廣招賢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實行寬簡舒緩法令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與中國最南方連接起來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表2中寒門子弟入仕比例呈現怎樣的變化?(3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變化的主要原因。(6分)朝代曹魏西晉東晉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變化:從曹魏到東晉逐漸下降,其后逐步上升,北宋時達到高峰(3分)原因:魏晉時期門閥制度盛行,寒門子弟入仕受到限制;(2分)隋唐建立科舉制,門閥制度漸漸解體;(2分)北宋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錄取名額大大增加。(2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演變.表1所列內容為中國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據此推斷該朝代是A.漢朝B.唐朝C.宋朝D.元朝●國家官僚隊伍迅速擴大,文人階層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