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考點精講精練-登高(考點匯編)_第1頁
2022-2023學年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考點精講精練-登高(考點匯編)_第2頁
2022-2023學年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考點精講精練-登高(考點匯編)_第3頁
2022-2023學年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考點精講精練-登高(考點匯編)_第4頁
2022-2023學年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考點精講精練-登高(考點匯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08-2課登高

【課內知識點總結】

一、重點詞語

1.給加點字注音:

岸清沙白(zhU)M(xiao)繁霜等(bin)漠倒(1道0)

2.解釋詞語:

①嘯哀:指猿的叫聲凄厲。

②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

③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回:回旋。

④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

⑤蕭蕭:模擬草木飄落的聲音。

⑥萬里:指遠離故鄉。

⑦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

⑧百年:這里借指晚年。

⑨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

⑩苦恨:極恨,極其遺憾。苦,極。

@繁霜鬢:增多了白發,如鬢邊著霜雪。

倒:衰頹,失意。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須停:剛剛停止。

二、文學文化常識

1、作品簡介

杜甫(712年一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

于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后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后,先在長安應試,落第;

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

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后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

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

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

氣干云。

作品:代表作《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絕句二首》《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南逢李龜年》《天

末懷李白》《月夜憶舍弟》《兵車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書懷》,“三吏""三別''等。

人物軼事

顯赫的家境

杜甫遠祖為漢武帝時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

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后,不過兩支派甚遠。祖籍襄陽(今屬湖北),曾祖父杜依藝為鞏縣令,遂居鞏縣(今

屬河南)。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鞏縣。

母親崔氏,在杜甫年幼時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親疏不等的舅父、表弟

相遇。

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

壯,開口詠鳳凰”,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

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2、了解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寫這首詩的時候,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藩鎮勢

力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杜甫只能繼續漂泊,許多的因素造

成了他的郁悶,有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有個人的多病、未酬的壯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

相繼辭世。為了排遣郁悶,他抱病登臺,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

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游賞,觸景傷

懷,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3、解題

登高詩就是指古人登高臨遠寫景抒懷的詩歌統稱。從創作時間看,既有登高時的即景之作,也有登高

過后的有感生發和應命奉筆之作;既有重陽舊俗登高時的抒懷之作,也有四時登高的即興之作。從創作地

點看,登高臨遠之地既有高山疊嶂,也有亭臺樓閣,只要地勢高,視野開闊,適宜遠眺賞景即可。

4、文體知識一律詩

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于近體詩范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律詩起源于南朝齊

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仗的新體詩,至初唐沈儉期、宋之間等進一步發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時期。律

詩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其常見的類型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

律詩每首四聯,依次稱首聯、頷聯、頸聯、末聯(或尾聯);每聯兩句,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每

句的平仄都有嚴格規定,特別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隨意變更;凡偶句都要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中間兩聯須對仗。

近體詩的絕句,也稱律絕,每首兩聯,平仄和押韻同律詩一樣,只是不一定對仗。

常識梳理

1.近體詩

近體詩與古體詩(又稱古風)相對,是唐代形成的新詩體,嚴格講究格律,分為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

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種,以律詩的格律為基準。

律詩格律要求嚴格,常見的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它們在格律上的規定如下:

①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為四聯,分別叫作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每聯的上句叫出句,下句

叫對句。

②定韻腳。每首詩偶句句末必須押韻,一韻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調平仄。詩句中每個字用平聲或仄聲,都有基本的規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則處理。

④講對仗。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對仗又分為工對、寬對等。工對要求詞性和意義嚴格對偶,

寬對只要求詞性相近、意義大體相對即可。

2.悲秋

對蕭瑟秋景而傷感。語出《楚辭?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中國詩人很

多是懷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們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秋天是收獲的季節,

又是將近冬天的時候,看到那凋零的落葉,詩人們一方面感嘆歲月不饒人,另一方面也為自己一事無成而

慨嘆,這樣就會產生悲秋的情緒。

三、課文釋譯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秋風凜冽,天高云淡,猿猴的啼叫聲顯得十分悲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鳥兒在空中盤旋。

無邊落木蕭蕭下,

落葉蕭蕭飄落,漫天無際,

不盡長江滾滾來。

望不到頭的江水,奔騰而來。

層解:前四句寫登高所見。在極其蕭瑟的景象中,充滿著一種雄渾奔放的氣勢。

萬里悲秋常作客,

遠離故鄉悲對秋景,感慨自己長期漂泊他鄉,

百年多病獨登臺。

(我)晚年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歷盡艱難,深為憾恨,鬢發日益斑白,

潦倒新停濁酒杯。

衰頹失意偏又剛剛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層解:后四句寫登高所感。敘述長年作客、衰病潦倒之苦,表達悲哀之情。

【譯文】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四、重點講解

誦讀感悟

1.標劃停頓,注意節奏。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補充:

七言古詩按意義可劃分為“四三”如:兩岸猿聲/啼不住。若按節奏可劃分為“二二二一”,如:春風/不度/玉

門/關;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有的是四三式的。三四式的很少見。

2.自由誦讀,劃分層次。

明確可分兩個層次,前四句是寫景,后四句是抒情。

文本研究

【思考1]思考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內容?你認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明確詩人登上高處的所見、所聞和所感。

,,哀,,字奠定了全市的感情基調—沉郁悲哀,為詩文畫面增添了不盡的悲愴意味。

【思考2】體會意境

任務:閱讀詩歌的前兩聯,找出詩中的意象,思考,這些意象分別有什么樣的特點?表現出杜甫詩歌語言

的什么特點?詩人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明確

意象特點意象特點

風急天高

猿哀渚清

沙白鳥飛回

落木蕭蕭長江滾滾

語言特點:凝練拓B確,精于煉字。

意境:描摹出了一幅秋風蕭蕭,萬木凋零,江水滔滔,落葉飄飄,鳥鳴猿哀秋肅臨天下的秋景圖,蒼

涼、雄渾、沉郁而悲壯。

【思考3】鑒賞“語言”

1.這首詩精于煉字,那么你認為詩歌的前四句哪個詞最精妙,說說你的理由。

明確例1:“急”,寫出了秋風之凜冽,很傳神地寫出了當時季節的特點。其次,這個“急”字,還寄予了

詩人當時的深切感受。秋風本來就是涼的,江邊高處的風就會特別涼,所以年老多病的詩人站在江邊高岸

上當然會感到涼徹透骨。這種寒涼,不僅是詩人皮膚的感覺,更是詩人內心的感受。

例2:“高”,秋的天空是高遠的,明澈的。對于心情好的人來說,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氣爽的感覺,對于

像杜甫這樣一位被家愁國難所困擾,同時又疾病纏身的老人來說,秋日的天空卻顯得那么高不可及。所以,

一個“高”字就寫出了詩人孤苦無助的凄涼心境。

例3:“白”是冷色調,與前面的“清”字一起構成一幅蒼涼的畫面,形象地傳達出詩人內心那種凄涼的情感。

例4:“不盡、滾滾”,“不盡”寫出了江水的源遠流長,“滾滾”寫出了江水的滔滔氣勢。永不停息的江水,不

能不讓人聯想到時間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短暫的人生,在永恒的時間面前越顯得短暫。

2.朗讀整首詩歌,試分析這首詩歌在句式結構和音律上的特點。

明確對仗工穩,音調鏗鏘。詩一開頭就以對仗領起,八個詩句,兩兩相對,非常自然、工整,這種結構

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給人一種神清目爽的對稱美,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

要抒發的感情。同時詩中所用詞語,聲調和諧,韻律流暢,讀起來有一種抑揚頓挫的音樂美,如三四兩句。

3.試概括整首歌的語言特點

明確語言凝煉,聲調鏗鏘,氣韻流轉,對仗工整。抒寫詩人內心郁結不舒的愛國情感和羈旅愁思,悲憤

而不過分,凄苦而不消沉。

【思考4】感悟情感

1.有這么一種說法,說頸聯卜四個字寫出了八重悲,你如何解讀?

明確①“萬里”:詩人遠離家鄉,與親人音訊隔絕。

②“悲秋”:秋季是一個令人傷感的季節,給人一種凄涼之感。

③“作客,,:客居他鄉。

④“常”:客居他鄉時間之久,悲上加悲。

⑤“百年,,:一輩子,晚年。

⑥''多病":百病纏身,病痛對身體的折磨。

⑦“登臺”:之前說過是九月九的習俗。

⑧“獨”:祈求長壽的竟是孤單一人。

2.試概括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明確①孤獨之感②思鄉之情③壯志未酬④悲秋之情⑤老病之哀⑥家國之憂

【拓展】登高習俗

(一)依重陽舊俗登高

重九這一天,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滿地黃花,是登高遠眺,舒暢胸臆的好時光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每當

此時,登上高處,欣賞深秋的美景,一面賞菊飲酒,一面吟詩抒懷,留下了許多生動的詩篇,唐詩尤多。

(二)即席酬唱,切磋學問。

規模可大可小,少則數人,多至幾十人,主要是親朋好友和文化名人。流傳至今的“登高”名作,如王勃的《滕王

閣序》和《膝王閣詩》、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等,就是在這樣的文化集宴中誕生的。

(三)獨上高所,借景抒發隱懷

正因登高和古代文人心理的契合,不管是仕宦出游,還是羈旅漂泊,文人異地登高的渴望總是在所難免,登高一

則可以飽覽異地風光,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感;一則可以放松身心,或抒發心志,或排遣郁悶,可謂一舉兩得。如

王粲《登樓賦》,杜甫《登高》、《登樓》、《登岳陽樓》,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崔顛《黃鶴樓》,王之渙《登

鸛雀樓》等名篇,都是在這樣的情境下寫成的佳作。

(四)登高懷古

今昔比照中表達對時世的關心和對個人處境的反省,“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飛《蘭亭集序》)登高

可穿越歷史的長河,在今昔滄桑中憑吊遺跡,悼念往事,給文人們提供自省和生發豪情的機會,更加理性正視現

實和人生。

(五)登高餞別

每逢家人故友外出遠游,登高設宴,舉杯暢敘離別之情和人生感慨,目送對方漸行漸遠,已成古代文人最富有情

調色彩和最衷情的告別形勢。還有借登高念親懷友的,在遠眺中寄托思慕之心和惆悵之情。

【思考5】這首詩塑造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

明確這首詩通過詩人登高的所見所聞所感,描繪了大江邊的深秋景象,又有長年作客異鄉的羈旅之愁,

晚年多病的孤獨之感,戰爭帶來的國難家仇和日漸增多的白發,抒發了詩人對艱難身世的感慨,展現了一

位窮困潦倒、漂泊無依、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

【思考6】分析概括藝術手法

明確①對仗工穩,音調鏗鏘;

②錘詞煉字精練傳神;

③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相結合;

④寫景方法靈活多樣,如動靜結合,對比,移步換景等。

④語言沉郁頓挫,含蓄深沉。

【思考7】對比閱讀

閱讀下面的這兩首詩詞,完成各題。

蝶戀花

[宋]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鄢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注釋]①解州:今陜西省富縣。當時杜甫的家屬在鄢州的羌村,杜甫在長安。②虛幌:透明的窗帷。

1.兩首詩詞的主題都是,時令都是o

明確“思鄉懷人”或“思念親人”“秋季”或“深秋”或“秋”

2.兩首詩歌都刻畫了女性形象,但在寫法上卻各具特色,請結合詩句加以賞析。

明確①第一首中,所刻畫的女性是抒情主人公自己,通過“正面描寫”“情景交融”“以樂景襯哀情”“擬人化”

等手法,描寫女人公的所見所思,生動表現其懷人而不得的孤獨寂寞和哀怨之情。②第二首中,所刻畫的

女子是杜甫想象出的形象,作者通過“側面描寫”或“虛寫”(虛實結合)的手法,想象自己的妻子在家中看月

思念遠在長安的自己,來表達思念親人(亂世漂泊,家人難聚)之情。

技巧點撥一寫景技法探微

【任務引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切情語皆景語。”情景交融是中國文學追求

的境界。詩是主情的,作為抒情的常用載體——景物描寫,在古詩中,被中國古代文人運用得出神入化。

【任務活動】分析本首詩歌寫景的精妙之處。

(-)景物狀態變換寫景法

描寫景物時,通過對景物的形態變化,即動態和靜態交替的描寫,達到刻畫景物神態之目的。詩歌首

聯由一對對偶句入手,其中高遠的天空、清澈的江水、潔白的沙子屬靜態之物,而勁急的秋風、悲哀的猿

嘯、盤旋于空中的水鳥則為動態之景,一聯中動靜結合。如果將首聯宏觀地視為靜態之景,那么頷聯兩句

中蕭蕭的落木、滾滾的長江則純為動態,動靜結合,描繪了一幅格調高亢的秋景圖。

(二)視角方位變換寫景法

描寫景物時,從不同的視角、位置去描寫,方能全面表現景物的神韻,遠景近景變換,高處低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