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化學8 硅氯及其化合物_第1頁
2022高考化學8 硅氯及其化合物_第2頁
2022高考化學8 硅氯及其化合物_第3頁
2022高考化學8 硅氯及其化合物_第4頁
2022高考化學8 硅氯及其化合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L賞心悅目的雕花玻璃是用下列物質中的一種對玻璃進行刻蝕而制成的。這種物質是()

A.鹽酸B.氫氟酸

C.燒堿D.純堿

解析:由于氫氟酸可以和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應生成氣態的Sih,因此凡是氫氟酸腐蝕過的地方就

留下痕跡。

答案:B

2.除去二氧化硅固體中混有的CaCO:,固體,方法正確的是()

A.加水,過濾B.加熱

C.加鹽酸,過濾D.加NaOH溶液,過濾

解析:二氧化硅和CaC03均難溶于水,但CaCOs能溶于鹽酸而二氧化硅不能。

答案:C

3.①鹽酸、②濃硫酸、③氧氣、④氫氟酸、⑤氫氧化鉀溶液中,能與地殼中含量第一和第二的兩元

素形成的化合物起化學反應的是()

A.①②B.④⑤

C.②④D.③④

解析:地殼中含量第一和第二的兩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二氧化硅,它與①鹽酸、②濃硫酸、③氧氣

均不反應。

答案:B

4.熔融燒堿應選用的器皿是()

A.鐵制坨堪B.普通玻璃用煙

C.石英用煙D.陶瓷用煙

解析:高溫下燒堿可與二氧化硅反應,普通玻璃、石英、陶瓷都含有二氧化硅。

答案:A

5.下列試劑可用帶玻璃塞的玻璃瓶保存的是()

A.硅酸鈉溶液B.鹽酸

C.氫氟酸D.氫氧化鈉溶液

解析:硅酸鈉溶液具有強的黏連性,能使玻璃塞與玻璃瓶黏住;氫氟酸、氫氧化鈉溶液均可與玻璃

中的二氧化硅反應。

答案:B

6.世界著名的科技史專家、英國劍橋大學的李約瑟博士考證說:“中國至少在距今3000年以前,就

已經使用玻璃了。”下列有關玻璃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制普通玻璃的原料主要是石灰石和黏土

B.玻璃在加熱熔化時沒有固定的熔點

C.普通玻璃的成分主要是硅酸鈉、硅酸鈣和二氧化硅

D.盛放燒堿溶液的試劑瓶不能用玻璃塞,是為了防止燒堿跟二氧化硅生成硅酸鈉而使瓶塞與瓶口黏

在一起

解析:制玻璃的原料主要有純堿、石灰石和石英,A不正確。

答案:A

7.手機芯片的主要成分是()

A.SiB.SiC

C.Si02D.Na2SiO3

答案:A

8.下列關于硅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硅晶體是灰黑色有金屬光澤的固體

B.硅的導電性能介于導體和絕緣體之間,是良好的半導體

C.硅的化學性質不活潑,常溫下與任何物質都不反應

D.加熱到一定溫度時,硅能與氯氣、氧氣等非金屬反應

解析:Si常溫下與NaOH溶液、Fz、氫氟酸反應。

答案:c

9.下列有關SiO?的敘述正確的是()

A.SiO?不與任何酸反應

B.玻璃中含有SiO2,所以不能用玻璃瓶盛裝稀氫氧化鈉溶液

C.SiO2是酸性氧化物,能與NaOH反應

D.SiO,能與水反應生成硅酸

解析:A項,SiOz可與氫氟酸反應;B項,可用玻璃瓶盛裝稀NaOH溶液,但不能用玻璃塞;D項,SiO2

與水不反應。

答案:C

10.能將NazSiOs、CaC03,SiOz三種白色粉末鑒別開來的試劑是()

A.NaOH溶液B.水

C.氫氟酸D.稀鹽酸

解析:本題考查物質的鑒別。NazSiOs、CaCOs、SiO,中加入稀鹽酸的現象分別是產生白色膠狀沉淀、

產生氣泡、無明顯現象,因此可以用稀鹽酸鑒別。

答案:D

11.下列物質中,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條褪色的是()

A.CL

B.氯水

C.NaClO溶液

I).NazOz與水反應后的溶液

解析:本題考查次氯酸的漂白性。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能使有色布條褪色。氯氣通過干燥的有色布

條時不產生次氯酸,因而不能使其褪色。NaD與水反應后的溶液具有強氧化性,能使有色布條褪色。

答案:A

12.漂白粉在空氣中容易失效的原因是()

A.次氯酸鈣不穩定,易分解

B.氯化鈣易潮解

C.次氯酸鈣易與鹽酸反應

D.次氯酸鈣易和空氣中的水及二氧化碳反應

解析:次氯酸鈣穩定,不易分解,故A不選;CaCh易潮解與漂白粉在空氣中容易失效無關,故B不

選;空氣中不含鹽酸,不會與鹽酸反應,故C不選;次氯酸鈣易和空氣中的水及二氧化碳反應生成HC10,

HC10光照分解,從而變質,故D選。

答案:D

13.下列關于氯水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新制氯水中只含CL和HQ分子

B.新制氯水可使藍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后褪色

C.光照氯水有氣泡逸出,該氣體是02

D.氯水在密封無色玻璃瓶中久置后酸性將增強

解析:氯水中主要含有三種分子:H2、Ck、HC10和四種離子:Cl-,CIO-和極少量的OH,A

不正確;新制氯水中含有I/和HC1O,藍色石蕊試紙遇廣變紅,變紅后的試紙被HC1O氧化褪色,B正確;

光照

氯水光照后,發生反應:2HC1O===2HC1+Ozt,生成鹽酸,放出0”C、D正確。

答案:A

14.下列物質的變化,不能通過一步化學反應完成的是()

A.C0L1I£03B.SiO2-Na2SiO3

C.NaQfNa2c0,D.SiO2^H2SiO3

解析:SiOz不溶于水,不能一步反應制得HzSith。

答案:D

15.下列溶液中可以盛放在玻璃瓶中,但不能用磨口玻璃塞的是()

A.硅酸鈉溶液B.氫氟酸

C.硫酸鈉溶液D.氯化鈉溶液

解析:硅酸鈉是一種礦物膠,使瓶塞與瓶口黏在一起,因此不能用磨口玻璃塞;二氧化硅是玻璃的

主要成分之一,它能跟氫氟酸迅速反應,所以,氫氟酸不能盛放在玻璃、陶瓷容器中,只能保存在鉛皿或

塑料瓶中;硫酸鈉溶液和氯化鈉溶液不跟玻璃中各種成分反應,可以存放在玻璃瓶中并用磨口玻璃塞。

答案:A

16.地殼中含量第一和第二的兩種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不具有的性質是()

A.熔點很高

B.與水反應生成對應的酸

C.可與燒堿反應生成鹽

D.堅硬

答案:B

17.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氯氣溶于水后得到的溶液叫做氯水或液氯

B.次氯酸不穩定,見光易分解出氯氣

C.C1和C1?都是氯兀素組成的

D.漂白粉是純凈物

解析:液氯只含有Ch,是液態的氯單質,A錯;次氯酸分解出。2,B錯;漂白粉主要成分是CaCk、

Ca(C10)2,是混合物,D錯。

答案:C

18.下列關于氯氣及含氯化合物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濕潤的氯氣和氯水均能使鮮花褪色

B.因為氯氣有毒,所以可用于殺菌、消毒、漂白

C.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IO)2

1).氯氣和氯化氫通入AgN03溶液中均能產生白色沉淀

答案:B

19.下列物質能使干燥的藍色石蕊試紙先變紅色再褪色的是()

①氯氣②液氯③新制氯水④敞口放置的久置氯水⑤鹽酸⑥用鹽酸酸化的漂白粉溶液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③⑥D.③④⑥

答案:C

20.能證明硅酸的酸性弱于碳酸酸性的實驗事實是()

A.CO?溶于水形成碳酸,SiO?難溶于水

B.CO2通入可溶性硅酸鹽中析出硅酸沉淀

C.高溫下SiOz與碳酸鹽反應生成C02

D.氯化氫通入可溶性碳酸鹽溶液中放出氣體,通入可溶性硅酸鹽溶液中生成沉淀

解析:在酸與鹽發生的復分解反應中,必須符合“強酸制弱酸”的規律,利用碳酸與硅酸鹽反應能

生成硅酸的性質,即能證明硅酸的酸性弱于碳酸酸性。

答案:B

二、非選擇題

21.硅膠和石英的主要成分都是Si02,前者是結構疏松的Si02,后者是結構致密的Si02o二者成分

相同,結構不同,化學性質相同,物理性質上表現出差別,具有不同的用途。由石英制取硅膠,經歷以下

三步,試寫出每步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離子反應的,寫出離子方程式)。

(1)用NaOH溶液溶解石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過濾,加入鹽酸,至沉淀不再產生:

(3)微熱,濃縮硅酸溶液,加熱蒸干溶液,并使固體完全分解:

解析:根據酸性氧化物(SiOJ的性質與堿反應生成鹽(NazSiOs),鹽(N&SiOj與強酸反應生成新的弱

酸(H2SiO;t),不溶于水的弱酸(IbSiO;,)分解生成酸性氧化物(Si02)的思路來解題。

+

答案:(l)20H+Si02=Si0r+HQ(2)Si0r+2H=H2SiO31(3)H2SiO3-H2O+SiO2

22.下表中括號內的物質是雜質,請將除雜試劑和分離的方法填入表中:

混合(1)Si02(2)Si02(3)Si02(4)Si02(5)Si(6)NaHCOa

物(CaC03)(Fe203)(NaCl)(Si)(Al)(Na2SiO3)

除雜

試劑

分離

方法

解析:根據主要物質和雜質性質的差異,一般選用雜質溶解(包括反應)而被提純的物質過濾得到。

答案:(1)鹽酸過濾(2)鹽酸過濾

(3)水過濾(4)02加熱(5)鹽酸過濾(6)足量CCVHQ過濾

23.為驗證鹵素單質氧化性的相對強弱,某小組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夾持儀器已略去,氣密性

已檢驗)。

實驗過程:

I.打開彈簧夾,打開活塞a,滴加濃鹽酸。

[I.當B和C中的溶液都變為黃色時,夾緊彈簧夾。

HL當B中溶液由黃色變為棕色時,關閉活塞a。

IV.打開活塞b,將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然后關閉活塞b。

(1)已知2KMnOt+16HCl(^)=2KCl+2MnCl2+5Cl2t+8HQ,該反應常用于實驗室常溫下制氯氣。

請用雙線橋法標出此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與數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該反應中生成標準狀況下的氯氣體積共0.112L,則轉移的電子數目為。

(2)驗證氯氣的氧化性強于碘的實驗現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