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詩歌鑒賞之典故篇_第1頁
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詩歌鑒賞之典故篇_第2頁
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詩歌鑒賞之典故篇_第3頁
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詩歌鑒賞之典故篇_第4頁
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詩歌鑒賞之典故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知識構建】

一、用典的方式

1.明用典故

例:

送湖南部曲

辛棄疾

青衫匹馬萬人呼,幕府當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意段[注],負君赤手縛於菟。

觀書老眼明如鏡,論事驚人膽滿軀。

萬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風雨破吾廬。

[注]慧蔗:語出《后漢書?馬援傳》,馬援從交趾還,載一車惹葭,有人告發他私藏一

車珍珠。后世用“惹菽明珠”指被人誣蔑,蒙受冤屈。詞人用典表明自己的離職,是因

為遭受別人的誣謗,正像東漢馬援當年南征交趾歸來,被人誣蔑一樣。

2.暗用典故

例:

送子由使契丹

蘇軾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

不辭驛騎凌風雪,要使天驕識鳳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應夢武林春。

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

[注]唐代李揆被皇帝譽為“門地、人物、文學皆當世第一”。后來入吐蕃會盟,酋長問

他:“聞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騙他說:“彼李揆,安肯來邪?”

蘇軾用李揆騙酋長的故事告誡蘇轍,出使契丹,決不可追求盛名,須小心謹慎,安全而

歸。

3.反用典故

例:

金陵望漢江

李白

漢江回萬里,派作九龍盤。

橫潰豁中國,崔嵬飛迅湍。

六帝淪亡后,三吳不足觀。

我君混區宇,垂拱眾流安。

今日任公子,滄浪罷釣竿[注]。

[注]這兩句的意思是,當今任公子無須垂釣了,因為江海中已無巨魚,比喻已無危害國

家的巨寇。任公子是《莊子》中的傳說人物,他用很大的釣鉤和極多的食餌釣起一條巨

大的魚。表面看起來是在歌頌太平盛世,其實有些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涼。

二、引用的內容

1.引用前人的語句

①直引: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引用

了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瀟瀟下,不盡長江滾滾流”。

②化用:杜甫的“客從南溟來,遺我雙鯉魚”化用《漢樂府》中的“客從遠方來,遺我

雙鯉魚”。

2.引用神話傳說

李賀《李賀箜篌引》“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江娥”、“素女”都是

傳說中的神女。

3.引用歷史故事

①明引:杜甫的《清明其一》“虛沾焦舉為寒食,實藉嚴君賣卜錢",嚴君:嚴君平,

西漢人,他一生淡泊名利,在成都賣卜。作者提及嚴君平,更含有對嚴君平閉肆簾下讀

老莊的向往之情。

②暗引:杜甫《前出塞》中“功名圖麒麟”,引用的是宣漢帝把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像

畫于麒麟閣。

三、詩歌中常見的典故

1.白衣蒼狗:亦作“白云蒼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出自杜甫詩《可嘆》:“天上浮

云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人事變化,猶如浮

云,一會兒像白云,一會兒像蒼狗。

2.投筆:《后漢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

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后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如辛棄疾《水

調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3.長城:出自《南史檀道濟傳》,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來宋文帝借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后來就用“萬里長城”

指守邊的將領。如陸游的《書憤》:“塞上長緘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4.樓蘭:《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后來傅介子被派出使

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后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

樓蘭指建功立業。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疆域遙望玉門關。黃沙

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無

花只有寒。苗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

斬樓蘭。”

5.折腰:《宋書?隱逸傳》載,陶淵明曾作彭澤縣令,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

兒”而棄官歸隱。“折腰”意為躬身拜揖,后來喻指屈身事人,而詩人常反其義用之。

如李白《夢游天姥嶺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6.化碧:《莊子外物》載“要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

后,當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來,三年后血變成了碧玉”。后來人們就常用“化碧”

形容剛直中正的人為正義事業而蒙冤受屈。

7.鴻雁:出自《漢書?蘇武傳》。匈奴單于欺騙漢使,陳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

漢天子打獵時射下一只北方飛來的鴻雁,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于只好放了蘇

武。后來就用“紅雁”“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音訊。如晏殊《清貧樂》: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紅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8.尺素: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中“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

素書”。后來“尺素”就用作書信的代稱。如秦觀《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索,

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8.青鸞:《仙海經》載,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讓一只青鸞報信。后人便用“青鸞”“青

鳥”借指傳遞書信的人。如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9.雙鯉:代指書信。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詩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

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來即以雙鯉借代遠方來信。《敦煌曲子詞?魚游春水》:

“鳳簫聲絕沆孤雁,望斷清波無雙鯉。云山萬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無

雙鯉跳躍,其實是指千里之外,煙波浩淼,音信全無。李商隱《寄令狐郎中》;“蒿云

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清人宋琬《喜周華岑見過》:“不見伊人久,曾貽雙

鯉魚。”寫的也是睹物(雙鯉魚)思人。

10.折柳:漢代京城習俗,凡送遠客,都要送到長安東面的霸橋,并折柳枝相贈。后指

送別。唐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11.東籬: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后來多用“東籬”表現辭官

歸隱后的田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

袖”。

12、三徑: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后來“三徑”

就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

綠楊宜作兩家春。”

13、勞歌:本指在勞勞亭送客時唱的歌。勞勞亭舊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別之地。

“勞歌”后來成為送別歌的代稱。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

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14、長亭:古代驛站路上約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別。后來

“長亭”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如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15、南浦:屈原《楚辭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濱,古人常

在南浦送別親友,后來常用來指稱送別地。白居易《南浦別》:“南浦凄凄別,西風裊

裊秋。”

16、陽關: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泄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

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后來就把送別時唱的歌曲稱作“圍城”、“陽關”。

17、柳岸:古人送別有折柳的習俗,后來就用“柳岸”指送別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鈴》: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18、風騷:原指《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后泛指優秀的文學作品

或指文采。如毛澤東《沁園春》:“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19、雕蟲:語出漢代楊雄《法言》:“童子雕蟲篆刻,狀夫不為也。”后來比喻微不足

道的技術,多指文學技巧。李賀《南園十三首》:“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

弓。不見當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20、鴻鵠:《史記陳涉世家》載,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涉少有鴻鵠之志,后揭竿起

義大澤鄉。后來就以“鴻鵠”比喻有遠大志向。如吳潛《八聲甘州》:“矯首看鴻鵠,

遠舉高飛。”

21、杜鵑:俗稱布谷,又叫子規、杜宇、望帝。望帝傳說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

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來多用“杜

鵑”來渲染哀怨悲凄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如辛棄疾《定風波》:“百紫千紅過了春,

杜鵑聲苦不堪聞。”又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22、鵬料:鵬鴻的鳴叫聲似說“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來襯托處境的艱難或離別的傷

感惆悵或是對故鄉的思念或是歷史盛衰滄桑巨變。如辛棄疾《菩薩蠻》:“江晚正愁余,

山深聞鵬鴿。”

23、黍離:《詩經黍離》中有“彼黍離離”的句子,是說東周大夫經過西周故都,看

到長滿禾黍,由此悲嘆宮室宗廟的毀壞。后來常用“黍離”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

傷感之情。如許渾《登洛陽故城》:“禾黍離離半野蒿,昔人城此豈知勞?”

24、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數端,謂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時余光所照之

處,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閣序》:“東榆已失,桑榆非晚”。

25、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

以此為不顧國家存亡而醉生夢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時時猶

唱,后庭遺曲。”

26、杜康:《說文解字》中說: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發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

用“杜康”作為酒的代稱。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27、瑟瑟:愿為綠色寶石的名稱,后來借指綠色。

28、紅豆: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疆,哭于樹下而死,化為紅豆,于是紅豆

又稱“相思子”,常用以象征愛情或相思。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

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29、雞黍:《論語》載,子路隨孔子出游時落了后,遇見一位正在勞動的老人,就向他

打聽,由于子路的態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還殺雞做黍米飯厚待他。后來就

用“雞黍”專指招待客人的飯菜。如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30.梨園: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園圃,唐玄宗開元年間,將其作為教習歌舞的地方,

且在這里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音樂舞蹈表演人才,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國此,

后世的戲曲班社常以“梨園”為其代稱,戲曲藝人稱“梨園弟子”。

31.抱柱:相傳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他等了很久,不見女子到來,這時

河水猛漲,淹沒橋梁,尾生為了堅守信約,不肯離去,抱住橋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

堅守信約。李白《長干行》:“常存抱住信,豈上望夫臺。”

32.請纓:漢武帝派年輕的近臣終軍到南越勸說南越王朝。終軍說:“請給一根長纓,

我一定把南越王抓來。”后以喻殺敵報國。

33.釣鰲:傳說古渤海東面有五座大山隨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鰲頂住,山才固定

不動。友伯國有一巨人舉起腳來跨出沒幾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釣去只六只

鰲,因此,有兩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邁的舉止或遠大的抱負。李白《贈薛校書》:

“未夸觀海作,空郁釣鰲心。”

34.青眼:相傳三國魏的名士阮籍,能為青白眼,對所討厭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邊看,

露出眼白,表示輕視或憎恨。對喜愛或尊敬的人,就對他正視,青黑的眼珠在中間,表

示尊重。他見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見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

對人喜愛或器重。與此相反的是“白眼”,

35.神器:指帝位、政權。《老子》:“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己。天下神器,

不可為也。”

36.陶朱: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的別號。相傳他幫助勾踐滅吳后,離開越國到陶,善于

經營生計,積累了很多財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來稱富商。

37.孔方兄:因舊時的銅錢有方形的孔,所以人們把錢稱為孔方兄(含詼諧兼含鄙視意)。

38.青梅竹馬:出自李白的《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

小無嫌猜。”后來用“青梅竹馬”形容男女小的時候天真無邪,也指幼小時就相識的伴

侶。

39.問鼎:《左傳?宣公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雒,觀兵于周疆。定王使

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三代以九鼎為傳國寶,楚子問鼎,有凱覦周

室之意。后遂以問鼎比喻圖謀帝王權位。

40.擊楫:謂立志報效國家,收復失地。

41.娥眉(蛾眉):美女或高尚的德行。

42.碧血:借指為正義事業所流的血。后來也用“碧血”、“在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

或忠心不泯。例如《竇娥冤》:“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愿,委實的冤情不淺……這

就是咱蓑弘化碧,望帝啼鵑。”

43.折桂:比喻科舉及第。典出《晉書》:“武帝于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

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44.采薇:借指隱居生活.《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

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

義不侍周的故詩人常常用詩歌里的“山林”和“宮闕”的形象,來表現詩人的理想和現

實之間的矛盾與沖突。

45.詠絮:謂女子詠雪。指女子工于吟詠,有非凡的才華。后來“詠絮”即指詠雪,“詠

絮才”即非凡才華。

46.南冠:指囚犯。典故出自《左傳?成公九年》一楚人鐘儀囚于晉,仍然戴南冠.彈

奏南國音樂,范文子稱贊這是君子之行:后來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懷有節操的囚徒生

活。

47.獻芹:《列子?楊朱》有一個故事說,從前有個人在鄉里的豪紳面前大肆吹噓芹菜

如何好吃,豪紳嘗了之后,竟“重于口,慘于腹”。后來就用“獻芹”謙稱贈人的禮品

菲薄、或所提的建議淺陋。也說“芹獻”。高適《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尚有獻芹心,

無因見明主。”

48.執牛耳: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每人嘗一點牲血,主盟的人親自割牛耳取血,故用

,,執牛耳”指盟主。后來指在某一方面居領導地位。《左傳?哀公十七年》:“諸候盟,

誰執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領導地位。黃宗羲《姜山啟彭山詩稿序》:“太倉之

執牛耳,海內無不受其牢籠。”

49.豆蔻:豆蔻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

二月初。”后來稱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為豆蔻年華。

50.班馬:春秋時:晉、魯、鄭伐齊,齊軍趁夜間撤走。晉國大臣刑伯聽到齊軍營里馬

叫,推測道:“有班馬之聲,齊國軍隊一定連夜撤走了。”班馬為離群之馬,后送別詩

多用以抒發惜別之情。李白《送友人》:“揮的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51.辭第:漢時,北方匈奴貴族經常騷擾邊境。一次漢武帝要為大將霍去病修建府第,

霍去病辭謝道:“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后以喻為國忘家。杜甫《奉和嚴中臣西城

晚眺十韻》:“辭第輸高義,觀圖憶古人。”

52.三尺:古代,劍約三尺長,故用為劍的代稱。《漢書?高帝紀下》:“吾以布衣提

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長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稱,也

叫“三尺法”。《漢書?杜周傳》:“三尺安出哉?”

53.宮闕:所謂“宮闕”也言“魏闕”,是朝廷的代稱,也是詩人受到當道重用的象征。

所謂“山林”則是指詩人在政治理想破滅或者是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時.,作者心生怨憤

而轉向歸隱山林息影草澤的形象的代稱。

54.金雞:古代流傳天雞星動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豎起長竿,在竿上立一金

雞,把該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們宣布大赦令。后便以“金雞”借指大赦令。李白

《流夜郎贈辛判官》:“我愁遠謫夜郎去,何日金雞放赦回?”

55.爛柯:古代神話傳說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有幾個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

來聽他們唱,小孩給他一個像棗核的東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覺得餓了。過了一會兒,小

孩催他回去,他站起來,發現斧頭柄已全爛了。他回到家,原來的人一個都不在世了。

后便以“爛柯”喻離家年久。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

到鄉翻似爛柯人。”

56.螟蛉:《詩?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蝶贏負之。”蝶贏(一種蜂)捕螟蛉為

食,并以產卵管刺入螟蛉體內,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負之置于蜂巢內,作蝶贏幼蟲

的食料。古人錯以為蝶贏養螟蛉為子,因把作為螟蛉養子的代稱。

57.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相傳春秋俞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聽琴。每當

伯牙彈彈到描寫高山、流水的典調時,鐘子期就感到他的琴聲猶如巍峨的高山、浩蕩的

江河。鐘子期死后,伯牙嘆無知音,不再彈琴。后常借指知音或樂曲的高妙。明唐寅《世

情歌》:“清風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棄疾《謁金門》:“流水高山弦斷

絕,怒蛙聲自咽。”

58.吳鉤:泛指寶刀、利劍。出自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吳作鉤者甚眾。”

而有人貪王之重賞也,殺其二子以釁金,遂成二鉤獻于闔閭,詣宮門而求賞…乃賞百金,

遂服而不離身。不平凡的來歷鑄就了一柄寶劍,成了渴求建功立業者的利器。辛棄疾《水

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啟遍,

無人會,登臨意。”通過看吳鉤,拍欄桿,表達了自己意欲報效祖國,建功立業,而又

無人領會的失意情懷。

59.弱葵妒膾:指家鄉風味。典出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或《晉書?張翰傳》)。

“(張翰)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豌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

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歸。”菰菜羹:菰菜、茄羹。后來文人以“茄羹妒膾”、

“茄豌秋思”借指思鄉之情。例如,辛棄疾《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意倦須還,

身閑貴早,豈為茄羹妒膾哉?”徐自華《慧僧先生解職歸見》:“轉瞬西風又起,忽搖

動藐妒鄉思。”

60.東山高臥:東晉謝安辭官隱居東山。后指隱居。唐李白《梁園吟》:“東山高臥時

起來,欲濟蒼生末應晚。”

61.汗青:古時字寫在竹簡上,先用火燒竹簡,使其干燥,叫“殺青”;因烘時竹簡出

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書稿、史書。宋文天樣《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2.畫眉:西漢張敞夫妻恩愛,曾為其妻畫眉。后以此形容夫妻相愛。唐朱慶馀《近試

上張水部》:“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63.金烏:傳說太陽里有三足烏。后以“金烏”作為太陽的代稱。唐韓愈《李花贈張十

一署》:“金烏海底初飛來,朱輝散射青霞開。”

【典型試題】

一、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的問題。(9分)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蘇軾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魯叟乘槨意②,粗識軒轅奏樂聲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注]①北宋期間,蘇軾由于朝黨之爭被一貶再貶,最后遠放僧州(在今海南),直到哲

宗病死才遇赦北還。本詩即遇赦自海南島返回途中所作。②魯叟:指孔子。乘槨:乘木

筏子。《論語?公冶長》:“道不行,乘棒浮于海。”③軒轅,即黃帝。《莊子?天運》

中說,黃帝在洞庭湖邊演奏《咸池》樂曲,這是與天地造化合一的音樂。

L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詩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自然貼切,格調明朗,意味深長。

B.詩中星移、月明、海澄之景呼應了詩題的時間與地點,視野開闊,意境清明。

C.本詩所描寫的景物既是作者渡海途中所見,又有其隱含的深層含義,指向人生的哲

理。

D.尾聯乃反語,作者說不悔恨,并說這次游歷平生奇絕,借此表達遭貶蠻荒的困頓和

失意。

2.如何理解頸聯的兩個典故?請結合詩句及蘇軾生平簡要分析。(6分)

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問題。(9分)商山富水驛①

杜牧

益慈②由來未覺賢,終須南去吊湘川③。

當時物議朱云④小,后代聲華白日懸。

邪佞每思當面唾,清貧長欠一杯錢。

驛名不合輕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①富水驛,原名陽城驛。唐德宗時諫議大夫陽城因犯顏直諫被貶,后人為避其名諱

將陽城驛改名為富水驛。②汲黯屢次忠諫,被漢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憊也”。憊,

愚直。③賈誼上疏陳述時弊,被貶長沙,路過汨羅江時,曾憑吊屈原。④朱云因吁請尚

方寶劍以斬奸臣之頭而觸怒漢成帝,險些被殺。

3.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中借汲黯之事贊頌陽城的耿介剛直,暗諷當政者不辨忠奸,視忠臣為慈夫。

B.詩人借賈誼憑吊屈原之事寫陽城,“終須”二字暗含著對他忠而被貶的惋惜。

C.與邪佞者的尖銳對立反映陽城的嫉惡如仇,借酒澆愁又表現他遭貶后的郁悶。

D.全詩敘議結合,結尾認為不改陽城驛名能警醒為官者,點明詩人的寫作目的。

4.這首詩的第二聯寫法巧妙,請結合詩句加以賞析。(6分)

三、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9分)

水調歌頭?濠州觀魚臺作①

葉夢得

渺渺楚天闊,秋水去無窮。兩淮不辨牛馬,輕浪舞回風。獨倚高臺一笑,圉圉②游魚

來往,還戲此波中。危檻對千里,落日照澄空。

子非我,安知我,意真同。鵬飛鰻化何有,滄海漫沖融。堪笑礴溪遺老③,白首直鉤溪

畔,歲晚忽衰翁。功業竟安在,徒自兆非熊④。

[注]①本詞作于1138年,詞人時年62歲,任建康知府。濠州觀魚臺相傳為《莊子?秋水》

中莊子與惠子觀魚論辯之處。②圉圉:困而未舒貌。③儲溪遺老:指姜太公,傳說姜太公

在皤溪垂釣時遇文王。④兆非熊:指明主將得賢臣的預兆。

5.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詞的開頭描寫了詞人身處高臺之上所見的秋水日暮之景,由遠及近,營造出廣闊渺遠

的意境。

B.“輕浪舞回風"即"回風舞輕浪",其中"舞〃字用得極為巧妙,形象地寫出風掀江浪的情

態。

C.上闋寫大江之中游魚戲水,不僅點題,同時也以魚寫人,表達詞人縱情山水的自在和快

樂。

D.詞人化用了莊子的言和事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將典故與現實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筆法

靈活。

6.詞中運用姜太公的典故,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6分)

四、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問題。(9分)

哭劉尚書夢得①

白居易②

四海齊名白與劉,百年交分兩綢繆。

同貧問病退閑日,一死一生臨老頭。

杯酒英雄君與操,文章微婉我知丘③。

賢豪雖歿精靈在,應共微之地下游。

[注]①夢得:劉禹錫字“夢得”,死后追贈戶部尚書。②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

③我知丘:孔子曰“后世知丘者《春秋》”;白居易自注:“《春秋》之旨微而婉也。”

7.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句點明自己和劉禹錫是詩壇相提并論的名人,雖有自夸之意,卻不令人反感。

B.“綢繆”表現了朋友間的情意殷勤,“百年交分”則更表現出二人友情的終生不渝。

C.第三句寫詩人與劉禹錫有著同樣的貧困與病痛,字里行間含有委屈與不平之意。

D.尾聯說一代詩豪劉禹錫雖然去世了,但不久的將來,作者將在地下與之重逢歡聚。

8.詩歌頸聯意蘊深刻,手法精妙,請簡要賞析。(6分)

五、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問題。(9分)

送梓州李使君①王維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橫布②,巴人訟芋田③。

文翁④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注]①本詩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

明,先任東川節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鎮梓州。②植布:植木花織成的布,為梓州特產。

③芋田,蜀中產芋,當時為主糧之一。④文翁:漢景帝時為蜀郡太守,政尚寬宏,見蜀

地僻陋,乃建造學宮,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漸開化。

9.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全詩沒有一般送別詩的感傷氣氛,情緒積極,格調明快,境界高遠,是唐詩中寫送

別的名篇之一。

B.首聯互文見義,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感受,想象之景雄奇壯闊,令人耳目應接

不暇。

C.頷聯描繪了深山夜雨及山間飛泉懸空而下的景象,遠遠望去,遠處泉瀑就如同從樹

梢上傾瀉下來似的,境界幽深秀麗。

D.頸聯寫蜀中民俗民情,“漢女”“巴人”“橫布”“芋田”,緊扣蜀地特點和李使

君要掌管的職事,表達了對李使君重任在肩、前路難卜的深深憂慮。

10.結合全詩,談談詩歌是如何表現作者豐富的情感的。(6分)

六、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問題。(9分)

觀李固請司馬弟①山水圖三首(其二)

杜甫

方丈渾連水,天臺總映云。

人間長見畫,老去恨空聞。

范蠡舟偏小,王喬鶴不群。

此生隨萬物,何路出塵氛?

[注]①司馬弟:杜甫友人李固的弟弟擅畫山水,曾任司馬一職,故杜甫稱其為''司馬弟”。

n.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用浪漫筆法寫出令人神往的美景:方丈山與茫茫海水相連,天臺山于云煙中半隱

半現。

B.頷聯寫到畫卷很美,但詩人認為自己年歲已高,不能親自前去游覽實景,很是遺憾。

C.前四句分別用“渾”“總”“長”“恨”四個修飾性詞語,傳達出詩人觀畫的微妙感

受。

D.這首詩采用虛實相間的手法,以畫中之景,引詩人之情,意境開闊,文筆回蕩,令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