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教程(第六版)課件:國際分工(下)_第1頁
國際貿易教程(第六版)課件:國際分工(下)_第2頁
國際貿易教程(第六版)課件:國際分工(下)_第3頁
國際貿易教程(第六版)課件:國際分工(下)_第4頁
國際貿易教程(第六版)課件:國際分工(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理論篇國際分工(下)

第一節赫克謝爾—俄林模型第二節列昂惕夫反論及其解釋第三節國際貿易的新要素學說第四節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第五節產業內貿易理論國際分工(下)重點問題赫克謝爾—俄林模型列昂惕夫反論第一節赫克謝爾—俄林模型一、赫—俄模型的基本假設前提1、兩個國家,兩種產品,兩種生產要素。2、兩個國家在生產同種產品時具有相同的生產函數。3、市場完全競爭;生產要素在國內自由流動,在國際不能流動。4、一個是資本存量相對豐富國家,一個是勞動存量相對豐富國家。5、排除一些其他因素,如需求偏好、貿易壁壘、運輸成本等。二、赫—俄模型的主要理論含義及結構1、一國出口以自己相對豐富要素生產的產品,進口相對稀缺要素生產的產品。2、如果兩國生產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那么即使相同生產要素的生產率完全一樣,也會產生生產成本的差異,從而發生國際貿易。3、國際間商品交換的結果,往往會使各國要素報酬的國際差異縮小,出現要素價格均等化趨勢。赫—俄模型的邏輯順序要素的自然稟賦要素供給要素的相對豐富要素的相對價格商品的相對價格三、赫—俄模型的理論特點1、建立在三要素論的基礎之上。2、從一個國家最基本的經濟資源(勞動、土地、資本)出發,解釋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并分析了貿易本身對經濟結構的影響。3、某些前提假設是不符合實際的。4、在許多情況下不符合實際,沒有能夠完全反映出國際貿易的客觀運動規律。5、沒有認真分析需求方面的因素。在現代經濟中,消費和需求對于國際貿易格局的影響是很大的。第二節列昂惕夫反論及其解釋一、麥克道格爾對比較優勢學說的經驗論證美國學者麥克道格爾(G.MacDougall)通過比較英、美兩國商品在第三國市場中的競爭力,在研究了英、美兩國的工資與勞動生產率之后,以兩國類似的出口商品為對象,把兩國在第三國市場所占的份額與比較利益聯系起來進行分析。結果:與赫—俄模型實際上是相悖的。二、列昂惕夫反論簡介:1953年,美國經濟學家列昂惕夫(W.W.Leontief)利用投入—產出分析法,以美國情況為例,對赫—俄模型進行了經驗檢驗,其結果與理論判斷正好相反。結論:美國參與國際分工是建立在勞動密集型生產專業化基礎上的,而不是資本密集型生產專業化基礎上。三、對于列昂惕夫反論的解釋列昂惕夫對于反論的解釋美國工人具有比其他國家工人更熟練的技術和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因此,美國實際上是一個勞動相對豐富的國家。要素密集度逆轉生產的某種商品,在勞動力相對豐富的國家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但在資本相對豐富的國家中則屬于資本密集型產品。三、對于列昂惕夫反論的解釋資本密集型的需求偏好在現實的國際貿易中,偏好與需求的差異也能夠成為產生國際貿易的基礎。關稅結構(美國經濟學家鮑德溫R.E.Baldwin)現實中,美國的關稅政策和其他貿易限制總是傾向于保護國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反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進口,促進勞動那個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從而使勞動密集型產品在進口份額中的比重下降,反襯出資本密集型產品比重的上升。三、對于列昂惕夫反論的解釋自然資源稀缺(美國學者凡涅克J.Vanek)美國對于某些自然資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進口來滿足需求,而這些資源的開發是耗費大量投資的,因此屬于高資本投入的產品。所以,美國的進口替代產品中的資本密集度必然上升,從而出現列昂惕夫反論中的現象。第三節國際貿易的新要素學說一、人力資本說人力資本是資本與勞動力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新的生產要素。人們通過對勞動力進行投資(如投資進行教育、衛生保健、職業培訓等),可以使勞動力的素質得到極大改善,勞動生產率獲得提高,從而對一個國家參加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產生作用和影響。二、研究與開發說(R&D說)研究與開發也是一種生產要素,占有研究與開發的多寡可以改變一個國家在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勢。豐富的資金、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與高質量的勞動力是進行研究與開發的先決條件,國內對新產品的巨大旺盛的需求,則是這種產業能夠得以發展的基礎。第四節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一、技術差距貿易理論(美國,波斯納M.Posner,1961)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弗農和威爾斯(L.Wells)將市場學的產品生命周期與國際貿易理論結合起來,使比較優勢理論從靜態發展為動態。他們根據美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的四階段模型。1967年赫爾什(S.Hirsch)根據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對世界不同類型國家的工業競爭潛力做了比較研究,進一步將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動態化。赫爾什的理論實際上是從產品生命周期的角度補充、改進了赫-俄模型,把管理、非熟練工人、科學家與工程技術人員、外部經濟等因素引入了赫-俄模型,從而使該模型與生命周期聯結起來,考察了當產品生命周期發生階段性改變時,比較優勢是怎樣從一類國家轉移到另一類國家的。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第五節產業內貿易理論一、產業內貿易理論的提出與假設前提提出多數貿易是在稟賦相似的國家之間進行的,相當部分的貿易是在相同產業內進行的。因此傳統貿易理論已無法很好地解釋當代國際貿易的實際。假設前提靜態分析;不完全競爭市場;規模收益;需求因素。二、產品的同質性、異質性及其貿易1、產品的同質性/相同產品2、產品的異質性/差異產品水平差異產品技術差異產品垂直差異產品三、同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1、不同國家間大宗產品的交叉型產業內貿易2、經濟合作或因經濟技術因素產生的產業內貿易3、大量的轉口貿易4、政府干預產生的價格扭曲5、季節性產品貿易6、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四、異質產品的產業內貿易1、水平差異2、技術差異3、垂直差異五、需求偏好相似(重疊)論出口是國內生產和銷售的延伸。影響一國需求結構的最主要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高收入國家對技術水平高、加工程度深、價值較大的高檔商品的需求較大,而低收入國家則以低檔商品的消費為主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所以,收入水平可以作為衡量兩國需求結構或偏好相似程度的指標。如果兩國之間都有共同需求的情形,我們稱存在重疊需求,即需求偏好相似。兩國消費偏好越相似,則其需求結構越接近,或者說需求結構重疊的部分越大。重疊需求是兩國開展國際貿易的基礎,品質處于這一范圍的商品,兩國均可進口和出口。六、規模經濟產生的貿易利益七、產業內貿易的指標衡量巴拉薩(Blassa)指數

Aj=|Xj-Mj|/(Xj+Mj)(0≤Aj≤1)格魯貝爾—勞埃德指數(G-L指數)

Bj=1-│Xj-Mj│/(Xj+Mj)八、對產業內貿易理論的評價

產業內貿易理論是對比較利益學說的補充,它揭示了李嘉圖的比較利益學說和傳統的赫-俄模型用于解釋初級產品和標準化的合理性,但產業內貿易發生的原因應該從其他的角度予以說明。產業內貿易理論仍是靜態分析,但在政策建議上蓋理論贊同動態化的建議。重要概念赫克謝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