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部編) 選擇性必修中冊第3單元 進階2 單元主題任務(wù)探究(4份打包)_第1頁
統(tǒng)編(部編) 選擇性必修中冊第3單元 進階2 單元主題任務(wù)探究(4份打包)_第2頁
統(tǒng)編(部編) 選擇性必修中冊第3單元 進階2 單元主題任務(wù)探究(4份打包)_第3頁
統(tǒng)編(部編) 選擇性必修中冊第3單元 進階2 單元主題任務(wù)探究(4份打包)_第4頁
統(tǒng)編(部編) 選擇性必修中冊第3單元 進階2 單元主題任務(wù)探究(4份打包)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統(tǒng)編(部編)選擇性必修中冊第3單元進階2單元主題任務(wù)探究(4份打包)第三單元歷史的現(xiàn)場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xí)

進階二單元主題任務(wù)探究

任務(wù)一評說歷史

01

任務(wù)二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

02

任務(wù)三學(xué)習(xí)史傳(論)文的寫作技巧

03

點擊右圖進入…

養(yǎng)

謝謝觀看THANKYOU!

W

淺仰芹

我仰

h

團結(jié)守紀勤學(xué)春?活動1研讀史傳,感受愛國情懷

1.屈原與蘇武都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者,請寫出他們的生活時代和官職,并概括出他們的愛國事跡和愛國精神,填寫下表。

愛國者生活時代官職愛國事跡愛國精神

屈原

蘇武

[解析]

愛國者生活時代官職愛國事跡愛國精神

屈原戰(zhàn)國時期左徒①改革弊政,振興楚國②與危害國家的惡勢力斗爭③流放期間,始終憂國憂民,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篇來表述這種情懷熱愛祖國、人民,始終憂國憂民

蘇武漢武帝時期中郎將受盡威逼利誘,歷盡千辛萬苦,不肯投降匈奴,北海牧羊十九載,終回漢朝維護國家尊嚴,嚴守民族氣節(jié)

2.什么是忠誠?晏子認為真正的忠誠是忠誠于國家、人民,而非忠誠于君主。換句話說,就是要忠誠于明君(因為明君善治國),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從君主、為君主做無謂犧牲的行為,我們稱之為“愚忠”。那么你認為蘇武的忠誠是愚忠嗎?談一談你的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示例一)蘇武的忠誠不是愚忠。首先,他忠誠的對象是國家,是人民。身為漢使,當(dāng)卷入匈奴的政變時,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漢使身份,不能引起漢匈之間不必要的誤會和紛爭,他甚至愿意以犧牲性命來平息禍端,可見他是把邊界的和平、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始終保持民族氣節(jié),忠貞如一,這種忠誠表面看來是對漢武帝的,實際上是對國家和人民的,因為漢武帝是一個善于治國的明君,忠誠于他就是忠誠于漢武帝所治理的國家。

(示例二)蘇武的忠誠里面有一些愚忠的成分。比如:李陵勸降時曾經(jīng)提到蘇武的兩個兄弟盡心為國卻枉死,但蘇武卻一味地堅持漢武帝對他們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為漢武帝肝腦涂地。漢武帝的知遇之恩固然應(yīng)該感激報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應(yīng)該回避,漢武帝的恩情不能抵消對其親人的傷害之過,該報的恩要報,該爭取的權(quán)利也要爭取。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權(quán)利與義務(wù)的問題。

?活動2研讀史論,評論歷史興亡

3.《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這兩篇史論,都是建立在盛衰興亡的史實基礎(chǔ)之上的。請結(jié)合課文,梳理出兩文敘述的盛衰興亡史實,填寫下表。

(1)《過秦論》:秦之盛衰興亡

過程表現(xiàn)

盛(興)崛起孝公⑤

①②

③④

衰(亡)滅亡⑥⑦

(2)《五代史伶官傳序》:李存勖之盛衰興亡

過程表現(xiàn)

時間年齡事件

盛(興)908年24歲①④

913年29歲②

923年39歲③

衰(亡)926年42歲⑤⑥

[解析](1)①發(fā)展②惠文、武、昭襄、孝文王、莊襄王③極盛④始皇⑤山河險固,信臣精卒,威震四海,百有余年⑥秦二世⑦一夫作難,天下響應(yīng),很快滅亡

(2)①繼承父親遺志②滅燕③滅梁,建立后唐④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⑤身死國滅⑥數(shù)十伶人困之,倉皇東出,不知所歸,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4.同樣是基于盛衰興亡之史實,賈誼為什么將秦朝滅亡的原因認定為“仁義不施”?歐陽修又為什么認為后唐莊宗“身死國滅”是由于寵信伶人?請結(jié)合寫作背景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賈誼生活在西漢初年,此前歷春秋戰(zhàn)國、七雄爭霸、秦統(tǒng)一天下,到楚漢相爭,漢朝建立,經(jīng)歷了五百年戰(zhàn)亂破壞,因而西漢初期,社會經(jīng)濟凋敝,人口減少。為此,賈誼極力主張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維持漢王朝統(tǒng)治。《過秦論》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其目的是為漢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鑒。

②歐陽修所處的時代,正是北宋王朝開始由盛到衰的時期,社會上的各種矛盾日趨尖銳,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來越嚴重,社會危機越來越令人不安。歐陽修等人針對當(dāng)時的弊政,力圖實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機,然而他卻因此接二連三地遭到當(dāng)權(quán)派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歐陽修憂心忡忡,很擔(dān)心五代慘痛的歷史重演。因此,歐陽修作《五代史伶官傳序》,通過對五代時期的后唐盛衰過程的具體分析,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和“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結(jié)論,說明國家的興衰敗亡不由天命而取決于“人事”,希望宋朝統(tǒng)治者能夠居安思危,勵精圖治,以免出現(xiàn)國家敗亡的后果。

5.《過秦論》和《五代史伶官傳序》兩篇文章,分別探討了秦朝和后唐滅亡的歷史教訓(xùn)。你是否認同的觀點?請根據(jù)所學(xué)歷史知識,參考相關(guān)資料,談一談你的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過秦論》一文說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由此似乎可以推出秦得天下是比六國要仁義的。其實秦的殘暴是一貫的,滅六國之時,它也不比六國更仁義。秦統(tǒng)一天下之時,仁義不是取勝的關(guān)鍵因素。那么,它滅亡的真實原因,也肯定不是不施行仁義。秦朝滅亡主要是它的不斷擴張造成的。陳涉、項梁等起事之時,秦朝的百萬大軍正在遠征,兵力周轉(zhuǎn)不過來,這才使得起義隊伍不斷壯大。若秦朝軍隊沒有遠征,陳涉等剛起事時,力量極為弱小,是根本沒有辦法與秦朝軍隊相抗衡的。因此,秦朝滅亡主要是軍事原因,而不是不施行仁義。

②《五代史伶官傳序》一文將后唐莊宗李存勖身死國滅的原因歸結(jié)為寵信伶人,誅殺功臣,“智勇多困于所溺”,最終身死國滅。從表面來看,李存勖確實死在自己寵幸的伶人手里,然而一個如日中天的王朝僅僅三年就由盛而衰迅速傾覆,并不只是“伶人亂政”這么簡單。實際上,這一切的背后都是為了“削藩”。莊宗為解決藩鎮(zhèn)割據(jù)問題,采取了重用伶人宦官和新官僚的措施,讓依附于皇權(quán)的伶人和宦官去藩鎮(zhèn)給節(jié)度使當(dāng)監(jiān)軍,甚至破格提拔兩個伶人當(dāng)刺史,分擔(dān)和限制軍隊和功勛貴族的權(quán)力,直接削弱了節(jié)度使的權(quán)力。這一招恰恰觸動了藩鎮(zhèn)的根本利益,故而他們最終背叛了李存勖。所以,寵信伶人不是李存勖之死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是李存勖削藩導(dǎo)致的軍隊謀反。

?活動1判斷句梳理與探究

1.翻譯下面的句子,注意句式標志詞,思考一下如何辨識判斷句。

(1)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虎狼之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自言本是京城女。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斷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漢天子是我的長輩。(標志詞是“也”)

(2)緱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兒子。(標志詞是“者……也”)

(3)秦國是像虎和狼一樣兇猛的國家。(無標志詞)

(4)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標志詞是“也”)

(5)應(yīng)立的是公子扶蘇。(標志詞是“乃”)

(6)現(xiàn)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標志詞是“為”)

(7)她說自己原是京城女子。(標志詞是“是”)

判斷方法:一是看外在語言標志,“者……也”“……也”“……者……”,以及副詞“皆”“則”“乃”“必”“非”等。二是從特征入手,判斷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謂語部分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如“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天下所共傳寶也”就是一個名詞性短語,符合判斷句的特征要求。

關(guān)于“是”字,它在文言文中一般作指示代詞“這”講,偶爾也作判斷動詞。例如,“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中的“是”作“這”講,“也”才是判斷標志詞;“自言本是京城女”中的“是”就是一個判斷動詞。

牢記判斷句類型的口訣:四種文言判斷句,是為副詞加者也,另有直接(意念)判斷句。

?活動2賓語前置句梳理與探究

2.指出下列賓語前置句的賓語,并將句子還原為正常語序。

(1)何以汝為見?(2)子卿尚復(fù)誰為乎?(3)客何為者?(4)沛公安在?(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微斯人,吾誰與歸?(7)忌不自信,而復(fù)問其妾曰……(8)是以君子遠庖廚也。(9)一言以蔽之。(10)夫晉,何厭之有?(11)唯利是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何/汝。以何見汝為?(2)誰。子卿尚復(fù)為誰乎?(3)何。客為何者?(4)安。沛公在安?(5)之。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6)誰。微斯人,吾與誰歸?(7)自。忌不信自,而復(fù)問其妾曰……(8)是。以是君子遠庖廚也。(9)一言。以一言蔽之。(10)何厭。夫晉,有何厭?(11)利。唯圖利。

3.請結(jié)合上面的題目,歸納一下文言文中賓語前置句的幾種類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文言文中,賓語前置句大體有以下幾種類型:

①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前置。如活動2T2的(5)(7)。

②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前置。這其中又分兩種類型:

a.動賓結(jié)構(gòu)(疑問代詞作動詞的賓語),如活動2T2的(1)(2)(3)。

b.介賓結(jié)構(gòu)(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如活動2T2的(1)(6)。

[注:(1)“何以汝為見”中有兩處賓語前置,其中“何”是介詞“以”的賓語,“汝”是動詞“見”的賓語]

③用“之”“是”作提賓的標志時賓語前置,如活動2T2的(10)(11)。

④用“自”作賓語,也常常前置,如活動2T2的(7)。今天我們常用的“自制”“自殺”“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都屬于賓語前置,是從文言中繼承而來的。

?活動3被動句梳理與探究

4.指出下列被動句的標志詞。

(1)見犯乃死,重負國(2)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3)若屬皆且為所虜(4)而君幸于趙王(5)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6)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7)皆為陛下所成就(8)智勇多困于所溺(9)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用“見”表被動(2)用“為”表被動(3)用“為所”表被動(4)用“于”表被動(5)用“被”表被動(6)用“見……于”表被動(7)用“為……所”表被動(8)用“于”表被動(9)沒有標志詞,需要根據(jù)上下文意思進行判斷

5.文言文中,“見”字可以表被動,但它也可以用在動詞前,指動作的承受方,如“見諒”意為“原諒我”。請說出下列句子中“見”字的用法。

(1)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子無知,幸勿見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冀君實或見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表被動。(2)表承受方,我。(3)表承受方,我。(4)表被動。

6.請結(jié)合上面兩題,思考一下如何判斷被動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判斷被動句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1)從標志詞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動句的要求。被動句的標志詞主要有以下幾類:

①“為”“為……所……”或“……為所……”。

②“于”或“受……于……”。

③“見”或“見……于……”。

④“被”字。

(2)從語法入手,看主語是不是受動者。因為有些被動句沒有標志詞,但在意義上含有被動意,所以單憑標志詞判斷是不行的,還需要考慮一下主語是不是謂語的受動者。

(3)巧借“添”“變”二法。

①在動詞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變句子基本意義的是被動句。

②主謂結(jié)構(gòu)的句子能夠變成動賓主動句的是被動句。如“函谷舉”,可以將其變?yōu)椤芭e函谷”。

牢記被動句類型的口訣:三種文言被動句,為所見于被意念。

?探究1學(xué)習(xí)夾敘夾議的寫法

1.《屈原列傳》作為一篇傳記,成功地運用了夾敘夾議的手法。如“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是敘述介紹《離騷》的內(nèi)容;“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舉類邇而見義遠”評述了《離騷》的語言特色和表現(xiàn)手法。評傳結(jié)合,既塑造了傳主鮮明的個性特征,又表述了的觀點態(tài)度,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請你運用夾敘夾議的手法描寫你心目中的屈原,體現(xiàn)出其鮮明的個性特征。不少于200個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示例)逆流而上,一位老者在水一方。他那爬滿皺紋的額頭,那微微弓著的瘦弱身軀,那沉吟江邊滿臉的迷茫……

我憶起了,他,“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他在江邊徘徊著……突然,仰天長嘆:“天啊!奈何你這般待我?圣上啊,你為何聽信讒言,疏遠我啊!天下之大,無人明吾心意也!”縱身一躍,投入了滾滾奔流的江水之中……

我欲哭無淚,欲助無能。只能對著江心,對著屈原呼喊道:“我懂!我真的懂!”

屈原為國為民捐軀,這份真摯強烈的感情銘記在后人的心中,永遠不會忘記……小人當(dāng)?shù)溃y(tǒng)治者無能。屈原滿腔熱血和報國之心,換來的卻是“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悲哉!哀哉!

夾敘夾議“三要點”

(1)以記敘為基礎(chǔ)。夾敘夾議的基礎(chǔ)是記敘。因此,要在記敘中把事件的過程寫清楚,把人物或場景寫具體,為下文的議論做好充分的鋪墊。

(2)以“議”為靈魂。議論,是夾敘夾議中的關(guān)鍵,是所敘事件、人物或場景的意義之所在。要在議論中揭示出事例的內(nèi)涵,表述出的思想情感。

(3)靈活安排“敘”和“議”的位置。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邊敘邊議,還可以先議后敘。

?探究2學(xué)習(xí)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

2.《蘇武傳》中通過一系列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蘇武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如寫蘇武的兩次自殺,第一次被“勝、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寫蘇武被幽禁在大窖中,“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等。這些細節(jié)描寫,為我們塑造了一個豐滿、動人、高大的英雄形象,充分表現(xiàn)了蘇武的錚錚鐵骨及高尚的愛國情操。

王昭君,一個柔弱的女子,卻在國家危難之際甘愿犧牲自己,她為民族團結(jié)奉獻了自己的全部。昭君出塞后的幾十年時間里,漢匈兩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關(guān)系。

在聽到和親的消息時,昭君內(nèi)心肯定經(jīng)歷了艱難的選擇和痛苦的掙扎。請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發(fā)揮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恰當(dāng)運用細節(jié)描寫,寫一個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示例)昏暗的燈光下,一只幼蛾一頭栽在作響的燈焰上,發(fā)出“噼里啪啦”的爆鳴聲。昭君拔下玉釵,挑弄燈芯,試圖將蛾兒救出來。就在這時,傳來和親的消息!“啪”,玉釵落地,斷為兩截,昭君的手劇烈地顫抖著。宮廷的猜忌、冷落、傾軋、空虛像陰影死死揪住她的心,讓她顫抖;異域的寂寞、無助、思鄉(xiāng)卻又像寒流時時侵襲她的心,讓她感到顫栗。和親的隊伍浩浩蕩蕩,待嫁的少女舉目無親,戍邊的將士浴血奮戰(zhàn),無辜的父兄沙場喋血,一幕幕,在昭君腦海里,頻頻跳動……處于生死邊緣的蛾兒在躍動的火焰中狂亂地掙扎著,終于,像離弦的箭一般,沖出火海。昭君癡癡地看著蛾兒,看著它越飛越遠,飛出圍墻,飛過茫茫草原,飛向遙遠的大漠……

細節(jié)描寫“三入手”

一篇文章,恰到好處地運用細節(jié)描寫,能起到烘托環(huán)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題思想的作用。好的細節(jié)描寫能夠使人物性格鮮明,活靈活現(xiàn),增強內(nèi)容的真實性、生動性和感染力。那么,如何在文章中成功地運用細節(jié)描寫呢?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1)細節(jié)描寫必須典型真實。所謂真實,是指細節(jié)描寫能夠精確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征。所謂典型,是指描寫的細節(jié),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能夠通過個別的、細小的事物,反映一般與全貌,由現(xiàn)象揭示本質(zhì)。

(2)精心錘煉詞語。在細節(jié)描寫中,我們要選擇恰當(dāng)?shù)脑~語,以期以少勝多,乃至一字傳神。

(3)巧妙運用修辭。運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可以增強語言的生動性,變抽象為具體,使無形變?yōu)橛行巍V黝}素養(yǎng)練(三)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班)固字孟堅。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及長,遂博貫載籍。所學(xué)無常師,不為章句,舉大義而已。永平初,東平王蒼以至戚為驃騎將軍輔政,開東閣,延英雄。時固始弱冠,奏記說蒼,薦桓梁、晉馮諸人,蒼納之。父彪卒,歸鄉(xiāng)里。固以彪所續(xù)前史未詳,乃潛精研思,欲就其業(yè)。既而有人上書顯宗,告固私改作國史者,有詔下郡,收固系京兆獄,盡取其家書。固弟超恐固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馳詣闕上書,具言固所著述意。顯宗甚奇之,召詣校書部,與前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紀》。遷為郎。固又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復(fù)使終成前所著書。固以為漢紹堯運,以建帝業(yè),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于百王之末,廁于秦、項之列,太初以后,闕而不錄,故探撰前記,綴集所聞,以為《漢書》。固自永平中始受詔潛精積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當(dāng)世甚重其書學(xué)者莫不諷誦焉。永元初,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以固為中護軍,與參議。北單于聞漢軍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韓邪故事,朝見天子,請大使。憲上遣固行中郎將事,將數(shù)百騎與虜使俱出居延塞迎之。會南匈奴掩破北庭,聞虜中亂,引還。及竇憲敗,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學(xué)諸子,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陽令種兢嘗行,固奴干其車騎,吏椎呼之,奴醉罵,兢大怒,畏憲不敢發(fā),心銜之。及竇氏賓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獄中。時年六十一。詔以譴責(zé)兢,抵主者吏罪。

論曰:司馬遷、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載籍之作,大義粲然著矣。議者咸稱二子有良史之才。遷文直而事核,固文贍而事詳。若固之序事,不激詭,不抑抗①,贍而不穢,詳而有體,使讀之者亹亹②而不厭,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譏遷,以為是非頗謬于圣人。然其論議常排死節(jié),否正直,而不敘殺身成仁之為美,則輕仁義,賤守節(jié)愈矣。固傷遷博物洽聞,不能以智免極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嗚呼,古人所以致論于目睫也!

(節(jié)選自《后漢書·班固傳》)

①抑抗:縮小與夸張。②亹(wěi)亹:勤勉不倦的樣子。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固自永平中始受詔/潛精積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當(dāng)世甚重其書/學(xué)者莫不諷誦焉

B.固自永平中始受詔/潛精積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當(dāng)世/甚重其書/學(xué)者莫不諷誦焉

C.固自永平中始受詔/潛精積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當(dāng)世/甚重其書/學(xué)者莫不諷誦焉

D.固自永平中始受詔/潛精積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當(dāng)世甚重其書/學(xué)者莫不諷誦焉

D[“潛精積思二十余年”指班固潛心研究二十多年,語意完整,中間不應(yīng)斷開,據(jù)此排除A、C兩項。“當(dāng)世”指當(dāng)世的人,“重”作“當(dāng)世”的謂語,與“其書”構(gòu)成動賓結(jié)構(gòu),中間不應(yīng)斷開,據(jù)此排除B項。故選D項。]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人,但體還未壯,所以稱作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B.本紀:古代紀傳體史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內(nèi)容是寫帝王傳記,按帝王紀年的順序記事。放在史書的最前面。

C.賓客:古代同宗族出身的或投靠依附貴族、官僚并為其效命的門客,在本文中指竇氏的族人。

D.論:附在史傳后面的評語,多是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論,有時也是的諷喻或感慨。

C[C項,“同宗族出身”“指竇氏的族人”錯。“賓客”指對依附世家豪族的人的稱謂或官名,不包括古代同宗族出身的人。原文“及竇氏賓客皆逮考”,意思是“等到竇氏門客都被逮捕拷問之時”,這里的“賓客”指門客,并非竇氏的族人。]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班固聰穎多才,年輕有為。他九歲時就能寫文章、誦詩賦,長大后博覽群書,不拘泥于一家學(xué)說;剛成年就向劉蒼薦才并被采納。

B.班固歷經(jīng)磨難,矢志修史。他因被人舉報私修國史而遭牢獄之災(zāi);被班超澄清冤情營救后,又被皇帝派到校書部繼續(xù)著書。

C.班固潛心著述,享譽當(dāng)世。他追溯記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寫他們的本紀,人們稱贊他與司馬遷都有優(yōu)秀的史官的才能。

D.班固治家無方,受牽連被害。班固疏于管教家人,因奴仆醉酒冒犯種兢而被其懷恨在心,后來遭到種兢挾私報復(fù),死在獄中。

C[C項,“他追溯記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寫他們的本紀”張冠李戴,根據(jù)原文“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紀”可知,“追溯記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寫他們的本紀”是當(dāng)時的“史臣”的做法。]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固弟超恐固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馳詣闕上書,具言固所著述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會南匈奴掩破北庭,聞虜中亂,引還。及竇憲敗,固先坐免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為……所……:表被動。詣:到。具:詳細。(2)會:適逢。掩破:攻破。引:帶領(lǐng)。坐:獲罪。

[解析](1)班固的弟弟班超擔(dān)心班固被郡吏拷問,而他自己不能申辯清楚,便疾馳趕到朝廷上書,詳細說明班固著書的意圖。

(2)適逢南匈奴攻破北匈奴所在地,班固聽說他們發(fā)生內(nèi)亂,便帶領(lǐng)騎兵返回。等到竇憲敗亡后,班固首先獲罪被免官。

5.請結(jié)合本文內(nèi)容,簡要概括《漢書》的優(yōu)點和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據(jù)“太初以后,闕而不錄,故探撰前記,綴集所聞”,可概括出“補錄缺失,對前代歷史進行了詳細記錄”;根據(jù)“固文贍而事詳。若固之序事,不激詭,不抑抗,贍而不穢,詳而有體”,可概括出“極有文采,敘事詳盡又有條理”;根據(jù)“然其論議常排死節(jié),否正直,而不敘殺身成仁之為美,則輕仁義,賤守節(jié)愈矣”,可概括出“缺少正確的評價標準,輕視仁義和氣節(jié)”。

[解析]優(yōu)點:①補錄缺失,對前代歷史進行了詳細記錄;②極有文采,敘事詳盡又有條理。不足:缺少正確的評價標準,輕視仁義和氣節(jié)。

班固字孟堅。九歲時,能寫文章,背誦詩和賦,長大后,就博覽并貫通書籍。他所掌握的學(xué)問不是向某一家某一人學(xué)的,不拘泥于章節(jié)字句的解釋,掌握文章大意就行了。永平初年,東平王劉蒼憑借天子至親的身份擔(dān)任驃騎將軍的職務(wù)輔佐朝政,廣納賢才,延請英雄。當(dāng)時班固才二十歲,上書游說劉蒼,推薦了桓梁、晉馮等人,劉蒼采納了他的建議。父親班彪去世后,班固回到故鄉(xiāng)。班固因為班彪續(xù)寫的前代歷史不詳細,就專心鉆研,想完成班彪的事業(yè)。不久有人給顯宗上書,舉報班固私自修改撰寫國史,天子下詔書給班固所在郡的郡守,將班固逮捕拘囚到京兆獄中,將他家中的書籍全部取走。班固的弟弟班超擔(dān)心班固被郡吏拷問,而他自己不能申辯清楚,便疾馳趕到朝廷上書,詳細說明班固著書的意圖。顯宗認為他很有奇才,下詔讓他到校書部,與前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同完成《世祖本紀》。(班固)晉升為郎。班固又創(chuàng)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進獻給皇帝。皇帝于是又讓他繼續(xù)完成以前所撰寫的書。班固認為漢朝承繼堯的氣運,以此建立帝王功業(yè),直至六代,史官便追述他們的功勞和恩德,私下里創(chuàng)作本紀,編寫在百王的末尾,排在秦始皇、項羽之列,太初之后,空缺沒有記錄,班固因而試探著撰寫前記,匯集聽說的內(nèi)容,把這些編為《漢書》。班固自永平中開始接受詔令,專心鉆研二十多年,至建初年間才完成。當(dāng)時的人非常重視他的書,學(xué)者們沒有不朗讀背誦它的。永元初年,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任命班固為中護軍,參與軍務(wù)。北單于聽說漢軍出動,派遣使者到居延塞,想遵循呼韓邪從前和親的做法,朝見天子,請派大使。竇憲上書派遣班固代行中郎將事,率領(lǐng)數(shù)百名騎兵與匈奴使者一起出居延塞迎接北單于。適逢南匈奴攻破北匈奴所在地,班固聽說他們發(fā)生內(nèi)亂,便帶領(lǐng)騎兵返回。等到竇憲敗亡后,班固首先獲罪被免官。班固不教導(dǎo)他的兒子們,他的兒子們多不遵守法度,官吏和百姓以之為苦。當(dāng)初,洛陽令種兢曾經(jīng)出行,班固的奴仆冒犯種兢的車馬,差役捶擊呵斥奴仆,奴仆醉酒謾罵,種兢大怒,(因)畏懼竇憲而不敢發(fā)作,懷恨在心。等到竇氏門客都被逮捕拷問之時,種兢趁此機會逮捕拘囚了班固,班固最終死在獄中。時年六十一歲。天子下詔譴責(zé)種兢,用主謀的官吏來抵罪。

評論說:司馬遷、班固父子,他們所寫的史書著作,重要的旨義都清楚明白。評論的人都稱他們有優(yōu)秀的史官的才能。司馬遷文辭簡潔、懇切而敘事準確,班固文辭豐富而敘事詳盡。就像班固敘述事情,不毀譽過當(dāng),不縮小夸張,豐富而不雜亂,詳細而有條理,使人讀起來不知疲倦,他能夠成名也是理所當(dāng)然的啊。班彪、班固諷刺司馬遷,認為他的是非認識有悖于圣人。但是他們的論議常常擯斥為堅守氣節(jié)而死的人,否定公正剛直的行為,而不敘述殺身成仁這樣具有美德的事,就顯得有些輕視仁義過分鄙薄守節(jié)之人了。班固感傷司馬遷見多識廣、博聞多識,卻不能憑借智慧避免被處以最殘酷的刑罰;然而班固自己也身受殺戮,他的智慧可以說比得上司馬遷卻依然不能自保。唉,這就是古人對眼睛看不到睫毛而發(fā)表議論的原因啊!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

(一)

陸賈從高祖定天下,名為有口辯士,居左右,常使諸侯。及高祖時,中國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陸賈賜尉佗印為南越王。陸生至,尉佗椎結(jié)①箕踞見陸生。陸生因說佗曰:“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zāi)乖谡娑ā=褡阆聴壏刺煨裕韫趲В詤^(qū)區(qū)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諸侯豪杰并起,惟漢王先入關(guān),據(jù)咸陽。項籍倍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皆屬,可謂至強。然漢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諸侯,遂誅項羽,滅之。五年之間,海內(nèi)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將相欲移兵而誅王天子憐百姓新勞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稱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強于此。漢誠聞之,掘燒君王先人冢墓,夷種宗族,使一偏將將十萬眾臨越,越則殺王以降漢,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謝陸生曰:“居蠻夷中久,殊失禮義。”因問陸生曰:“我孰與蕭何、曹參、韓信賢?”陸生曰:“王似賢。”復(fù)問:“我孰與皇帝賢?”陸生曰:“皇帝起豐、沛,討暴秦,誅強楚,為天下興利除害,繼五帝、三王之業(yè),統(tǒng)理中國。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里,居天下之膏腴,人眾車輿,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嘗有也。今王眾不過數(shù)十萬,皆蠻夷,踦嶇②山海之間,譬若漢一郡,何可乃比于漢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遽不若漢!”乃大悅陸生,留與飲數(shù)月。曰:“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陸生拜尉佗為南越王,令稱臣,奉漢約。歸報,高祖大悅,拜為太中大夫。

(選自《說苑》,有刪改)

(二)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趙氏。秦時已并天下。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即被佗書,行南海尉事。囂死,佗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為假守。秦已破滅,佗即擊并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為中國勞苦,故釋佗弗誅。漢十一年,遣陸賈因立佗為南越王。

(選自《史記·南越列傳》,有刪改)

①椎結(jié):同“椎髻”,發(fā)髻梳成一撮,形狀如椎。②踦嶇:同“崎嶇”。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將相欲移兵/而誅王天子/憐百姓新勞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將相欲移兵而誅王/天子憐百姓新/勞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將相欲移兵而誅王/天子憐百姓新勞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將相/欲移兵而誅王/天子憐百姓/新勞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第二個“王”是名詞作動詞,在南越稱王,故與“南越”不能斷開,排除A、B兩項。“聞”的賓語是“君王王南越”,不能斷開;“天下誅暴逆”是“不助”的賓語,不能斷開;“百姓新勞苦”是“憐”的賓語,不能斷開,排除D項。故選C項。]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尉,秦設(shè)置的縣一級的武官名稱。

B.箕踞,坐時兩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種前倨后恭的表現(xiàn)。

C.足下,敬辭。古代下稱上或同輩相稱都可用。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見君主時是面向北的。

B[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B項,“是一種前倨后恭的表現(xiàn)”錯,這是一種不拘禮節(jié)的坐法,是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tài),沒有體現(xiàn)“恭”。故選B項。]

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陸賈極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隨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說尉佗歸順漢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與陸賈會面時,他舉止無禮,態(tài)度輕慢;認為自己既有將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與漢王朝分庭抗禮。

C.尉佗亦能審時度勢。他本為龍川令,受命于任囂,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亂統(tǒng)一了南越;后聽從陸賈的勸導(dǎo)與建議,接受朝廷封賞,臣服于漢王朝。

D.陸賈游說技巧高超。為說服尉佗,他從國力、軍事等方面分析了對方可能面臨的情勢,進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從朝廷的約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B[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項,“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與漢王朝分庭抗禮”錯,根據(jù)原文“今王眾不過數(shù)十萬,皆蠻夷,踦嶇山海之間,譬若漢一郡,何可乃比于漢王”,意思是南越與漢王無法相比。而尉佗自己說“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遽不若漢”,說自己如果生在中原,也能建立漢王一樣的豐功偉業(yè),并沒有認為南越可以與中原抗衡。故選B項。]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今足下棄反天性,捐冠帶,欲以區(qū)區(qū)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遽不若漢!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現(xiàn)在您背棄本性,拋棄漢人的衣帽巾帶,想要憑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漢相對抗,成為敵對國家,災(zāi)禍將要降臨到您的身上了!

(2)我沒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這里稱王;假如我身處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漢王!

10.陸賈在勸說尉佗時,擺出了哪幾個方面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尉佗本是中原人,宗族及祖先墳?zāi)谷栽谥性"诖鬂h天子有上天輔佐,成就帝業(yè)是大勢所趨。③漢朝愛惜百姓,不想再動用武力。

(一)

陸賈跟隨高祖平定天下,當(dāng)時人們都稱他是很有口才的說客,(所以)伴隨在高祖的身邊,常常出使各個諸侯國。在高祖剛把中原平定的時候,尉佗平定了南越,于是在那里自立為王。高祖派遣陸賈帶著賜給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陸賈到了南越,尉佗梳著一撮椎子一樣的發(fā)髻,像簸箕一樣地伸開兩腿坐著,接見他。陸賈就此向尉佗說道:“您本是中原人,親戚、兄弟的墳?zāi)苟荚谡娑ā,F(xiàn)在您背棄本性,拋棄漢人的衣帽巾帶,想要憑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漢相對抗,成為敵對國家,災(zāi)禍將要降臨到您的身上了!況且秦朝政治差失、混亂,諸侯豪杰都紛紛而起,只有漢王首先入關(guān),占據(jù)咸陽。項羽背叛盟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們都歸屬于他,可以稱得上是強大無比。但是漢王從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諸侯,殺死項羽,滅掉楚國。五年之間,天下平定,這不是人力所能辦到的,而是上天輔佐的結(jié)果。現(xiàn)在大漢天子聽說你在南越稱王,不愿意幫助天下人討平暴逆,漢朝將相都想帶兵來消滅你。但是天子愛惜百姓,想到他們剛剛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的勞苦亂離;暫且罷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為信,互通使臣。您理應(yīng)到郊外遠迎,面向北方,拜倒稱臣。但是你卻想以剛剛建立,還沒有把人眾收攏起來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驁不馴。倘若讓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燒毀你祖先的墳?zāi)梗D滅你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將帶領(lǐng)十萬人馬來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殺死你投降漢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尉佗聽罷,于是立刻站起身來,向陸賈道歉說:“我在蠻夷中居住的時間長了,太失禮節(jié)了。”接著,他又問陸賈:“我和蕭何、曹參、韓信相比,誰更有德有才呢?”陸賈說道:“你似乎比他們強一點。”尉佗又問:“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陸賈回答:“皇帝從豐、沛起兵,討伐暴虐的秦朝,掃平強大的楚國,為整個天下的人興利除害,繼承了五帝、三王的宏偉業(yè)績,統(tǒng)理整個中原。而中原的人口以億來計算,土地方圓萬里,處于天下最富饒的地域,人多車眾,物產(chǎn)豐富,政令出于一家,這種盛況是從開天辟地以來從未有過的。而現(xiàn)在你的人數(shù)不過幾十萬,而且都是未開化的蠻夷,又居住在這局促狹小的山地海隅之間,只不過如同漢朝的一個郡罷了,你怎么能同漢王相比呢!”尉佗聽了哈哈大笑,說道:“我沒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這里稱王;假如我身處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漢王!”于是就非常喜歡陸賈,留下他和自己飲酒幾個月。尉佗說:“南越人中沒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談,直到你來,讓我每天都能聽到過去從未聽到的道理。”陸賈完成授予尉佗南越王封號的使命,使他向漢稱臣,服從漢朝的管制約束。陸賈還朝之后,把以上情況向高祖匯報,高祖非常高興,任命陸賈為太中大夫。

(二)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趙。秦國兼并了六國,統(tǒng)一天下。到秦二世時,南海郡尉任囂得病將死,把龍川令趙佗召來。任囂當(dāng)即向趙佗頒布任命文書,讓他代行南海郡的職務(wù)。任囂死后,趙佗趁此機會逐漸用法律殺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親信做代理長官。秦朝被消滅后,趙佗就攻擊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為南越武王。漢高祖已經(jīng)平定了天下,因為中原百姓勞頓困苦,所以漢高祖放過了趙佗,沒有殺他。漢高帝十一年,派遣陸賈去南越,賜予趙佗南越王的稱號。主題素養(yǎng)練(三)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班)固字孟堅。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及長,遂博貫載籍。所學(xué)無常師,不為章句,舉大義而已。永平初,東平王蒼以至戚為驃騎將軍輔政,開東閣,延英雄。時固始弱冠,奏記說蒼,薦桓梁、晉馮諸人,蒼納之。父彪卒,歸鄉(xiāng)里。固以彪所續(xù)前史未詳,乃潛精研思,欲就其業(yè)。既而有人上書顯宗,告固私改作國史者,有詔下郡,收固系京兆獄,盡取其家書。固弟超恐固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馳詣闕上書,具言固所著述意。顯宗甚奇之,召詣校書部,與前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紀》。遷為郎。固又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復(fù)使終成前所著書。固以為漢紹堯運,以建帝業(yè),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于百王之末,廁于秦、項之列,太初以后,闕而不錄,故探撰前記,綴集所聞,以為《漢書》。固自永平中始受詔潛精積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當(dāng)世甚重其書學(xué)者莫不諷誦焉。永元初,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以固為中護軍,與參議。北單于聞漢軍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韓邪故事,朝見天子,請大使。憲上遣固行中郎將事,將數(shù)百騎與虜使俱出居延塞迎之。會南匈奴掩破北庭,聞虜中亂,引還。及竇憲敗,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學(xué)諸子,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陽令種兢嘗行,固奴干其車騎,吏椎呼之,奴醉罵,兢大怒,畏憲不敢發(fā),心銜之。及竇氏賓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獄中。時年六十一。詔以譴責(zé)兢,抵主者吏罪。

論曰:司馬遷、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載籍之作,大義粲然著矣。議者咸稱二子有良史之才。遷文直而事核,固文贍而事詳。若固之序事,不激詭,不抑抗①,贍而不穢,詳而有體,使讀之者亹亹②而不厭,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譏遷,以為是非頗謬于圣人。然其論議常排死節(jié),否正直,而不敘殺身成仁之為美,則輕仁義,賤守節(jié)愈矣。固傷遷博物洽聞,不能以智免極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嗚呼,古人所以致論于目睫也!

(節(jié)選自《后漢書·班固傳》)

①抑抗:縮小與夸張。②亹(wěi)亹:勤勉不倦的樣子。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固自永平中始受詔/潛精積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當(dāng)世甚重其書/學(xué)者莫不諷誦焉

B.固自永平中始受詔/潛精積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當(dāng)世/甚重其書/學(xué)者莫不諷誦焉

C.固自永平中始受詔/潛精積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當(dāng)世/甚重其書/學(xué)者莫不諷誦焉

D.固自永平中始受詔/潛精積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當(dāng)世甚重其書/學(xué)者莫不諷誦焉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人,但體還未壯,所以稱作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B.本紀:古代紀傳體史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內(nèi)容是寫帝王傳記,按帝王紀年的順序記事。放在史書的最前面。

C.賓客:古代同宗族出身的或投靠依附貴族、官僚并為其效命的門客,在本文中指竇氏的族人。

D.論:附在史傳后面的評語,多是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論,有時也是的諷喻或感慨。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班固聰穎多才,年輕有為。他九歲時就能寫文章、誦詩賦,長大后博覽群書,不拘泥于一家學(xué)說;剛成年就向劉蒼薦才并被采納。

B.班固歷經(jīng)磨難,矢志修史。他因被人舉報私修國史而遭牢獄之災(zāi);被班超澄清冤情營救后,又被皇帝派到校書部繼續(xù)著書。

C.班固潛心著述,享譽當(dāng)世。他追溯記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寫他們的本紀,人們稱贊他與司馬遷都有優(yōu)秀的史官的才能。

D.班固治家無方,受牽連被害。班固疏于管教家人,因奴仆醉酒冒犯種兢而被其懷恨在心,后來遭到種兢挾私報復(fù),死在獄中。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固弟超恐固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馳詣闕上書,具言固所著述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會南匈奴掩破北庭,聞虜中亂,引還。及竇憲敗,固先坐免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結(jié)合本文內(nèi)容,簡要概括《漢書》的優(yōu)點和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