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安全生產事故綜合應急預案樣本_第1頁
煤礦安全生產事故綜合應急預案樣本_第2頁
煤礦安全生產事故綜合應急預案樣本_第3頁
煤礦安全生產事故綜合應急預案樣本_第4頁
煤礦安全生產事故綜合應急預案樣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總則 41.1編制目 41.2編制根據 51.3合用范疇 51.4應急工作原則 51.5搶險救災原則 5第二章煤礦危險性分析 62.1新疆和田縣天臺實業有限公司煤礦概況 62.1.1地址: 6二、自然地理 6三、氣象、水文及地震 62.1.2經濟性質: 8實業有限公司 82.1.3從業人數: 82.1.4煤礦設計能力和設計產量: 82.1.5礦井開拓方式: 82.1.6通風、反風方式: 82.1.7提高運送方式: 92.1.8供電方式: 92.1.9落煤方式: 92.1.10支護方式、頂板解決辦法: 102.1.12礦井最大綜合排水量以及礦井水文地質條件: 112.2危險源與風險分析 212.2.1煤塵爆炸: 212.2.2水災: 222.2.3火災: 222.2.4頂板事故 222.2.5瓦斯爆炸: 242.2.6粉塵: 242.2.7其她風險。 25第三章組織機構及職責 253.1應急組織體系 253.2指揮機構及職責 263.2.1應急救援指揮部及職責 263.2.2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及職責 273.2.3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及職責 28第四章防止與預警 294.1危險源監控 294.2預警行動 294.3信息報告與處置 30第五章應急響應 315.1響應分級 315.2響應程序 325.2.1接警 325.2.2應急啟動 335.2.3救援行動 335.2.3擴大應急 345.3應急結束 34第六章信息發布 35第七章后期處置 36第八章保障辦法 368.1通信與信息保障 368.2應急隊伍保障 388.3應急物資裝備保障 398.4經費保障 408.5其她保障 40第九章培訓與演習 409.1培訓 409.2演習 41第十章獎懲 41第十一章附則 4311.1應急預案備案 4311.2維護和更新 4311.3制定與解釋 4311.4應急預案實行 43第十二章附件 4412.1。井上、下對照圖 4412.2。采掘工程平面圖。 4412.3通風系統圖。 4412.4安全監測裝備布置圖。 4412.5井下避災路線圖。 4412.6防塵管路系統圖。 44第一章總則1.1編制目為有效保障煤礦和職工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做到在事故或重大事故隱患浮現時能及時解決,在重大人身傷害事故和重大非人身傷害事故發生時,可以迅速、有效和有序地實行應急救援,采用有效辦法,防止災情和事故進一步蔓延,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1.2編制根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煤礦安全監察條例》、《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解決條例》等法律法規及關于規定。1.3合用范疇本預案合用于煤礦發生各類安全事故、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涉及瓦斯爆炸事故、透水事故、礦井火災事故、煤塵爆炸事故、冒頂片幫事故等。1.4應急工作原則事故救援堅持以人為本、防止為主、常備不懈方針;貫徹統一指揮、分組負責、區域為主、煤礦自救與社會救援相結合原則。充分發揮礦井專業輔助救援隊伍應急救援第一響應者作用,會同社會應急救援力量協同應對,將尋常管理同應急救援工作相結合。1.5搶險救災原則1.5.1(1)、受困人員和應急救援人員安全優先。(2)、防止事故擴大優先。(3)、保護環境優先。1.5.2急救原則(1)、統一指揮原則。搶險救災工作必要在指揮部統一領導和現場搶險指揮部詳細指揮下開展。(2)、自救互救原則。災害現場人員積極進行自救、互救,將傷亡降到最低點。(3)、安全急救原則。在事故急救進程中,應采用辦法,保證救護人員安全,嚴防急救過程中發生新事故。第二章煤礦危險性分析2.1新疆和田縣天臺實業有限公司煤礦概況2.1.1地址:和田縣天臺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煤礦位于和田市南部,井田與瀝青公路相距約1km,井田向北有120km瀝青公路通往和田市,并與315國道相連,沿東北方向順策勒河而下約154km瀝青公路通往策勒縣,交通較為便利。(詳見交通位置圖)二、自然地理井田位于昆倉山北緣,地勢總趨勢東部高,西部低,最高點東北部海拔+3310m,最低點在西南部海拔+2880m,相對高差430m。三、氣象、水文及地震井田屬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干旱荒漠氣候,四季干旱少雨,晝夜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11.6℃。7月、8月氣溫高達31.4℃,平均15.2~16.2℃。冰凍期為10月至翌年3月,11月至2月氣溫低為-23.5℃,平均-6.4~-8.9℃,日溫差普通不不大于15據1989年出版《新疆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0g,和田地區自19以來共發生地震9次,震級普通4.8~6.25級,歷次地震發生時間,震中、震級如下表:和田地區19以來強烈地震登記表表2-1-1發震時間震中位置震級(里氏)北緯東經1910月27日36°00′81°00′6.251926年8月7日35°24′78°42′6.251938年9月30日35°06′78°06′51946年11月19日35°48′79°42′51948年2月13日36°00′80°30′6.251952年6月4日37°18′78°30′5.251959年10月17日35°30′80°00′4.751971年8月7日36°10′78°35′4.81975年6月4日36°13′79°45′6.12.1.2經濟性質:實業有限公司2.1.3從業人數:全礦職工123人。在崗員工123人。礦井各類特殊工種持證齊全,其中:獲得安全資格證人員14名,爆破工9名,安全工6名,電工3名,電器設備防爆檢查工1名,絞車工8名,水泵工3名,電機車司機8名,充電工3名,瓦斯檢查員7名,主扇司機2名,通風安全監測工4名,測風員1名,炸藥庫管3名。2.1.4煤礦設計能力和設計產量:礦井設計生產能力為:3萬噸/年;核定生產能力為6萬噸/年。2.1.5礦井開拓方式:礦井開拓方式為片盤斜井開拓。2.1.6通風、反風方式:礦井采用中央并列式機械抽出通風,主井為提高斜井(兼作進風井),副井為回風斜井,均處在井田中央,礦井副井地面安裝有兩臺型號為1K50№10,功率為11Kw軸流式主扇風機,一臺工作,一臺備用;該風機可通過風機反轉實現礦井反風,經12月30日礦井反風演習數據顯示,反風風量為正常供風量86%。符合規程規定。2.1.7提高運送方式:提高斜井承擔礦井主提高工作,井筒斜長419m,斷面4.4m2,傾角80-100。井筒采用木棚支護料,承擔運送人員和材料,,提高絞車型號JTK-1.0,提高方式為串車提高,提高容器為1t“U”型礦車。軌道型號為18Kg/m。井筒內敷設主電纜、通訊、照明、信號電纜、消防管路、行人臺階,兼作進風井及第一安全出口。上、下班人員通過回風斜井到達地面,緊急狀況可從進風井步行至地面,滿足兩個直通地面安全出口規定。運送方式:井下采用SGB420/30刮板機運送及1T礦車運送,運送巷道坡度為3~5‰。滿足礦井3萬噸運送能力。2.1.8供電方式:該礦既有一回引自4km外布雅煤礦自備電廠供電,導線為LGJ-3×50mm2,電壓為6.3KV。自備電廠裝機容量為2×1500KW,電廠采用單母線分段供電;另一路從喀什塔什鄉35KV變電所引出,電壓為10KV作為主供。2.1.9落煤方式:一、采煤辦法采用單體液壓支柱配合鉸接頂梁走向長臂后退式采煤法。原采煤辦法為倉儲式采煤法,采煤辦法落后,生產效率低下;采用走向長臂后退式采煤法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大煤炭回收率,更能提高產量。二、回采工藝采用炮采工藝,采高為2.5米。支護形式為:一梁一柱正懸臂齊梁式走向棚,支柱打在靠老塘側三分之一處。支柱使用單體液壓支柱,1米金屬鉸接頂梁,棚距650mm,排距1000mm。工作面使用1部刮板輸送機,用來運送煤采運煤。工作面頂板管理采用“三、四”管理,。2.1.10支護方式、頂板解決辦法:主井筒、副井筒、采用木棚支護頂板;運送(回風)巷道采用木棚支護,采煤工作面和巷道交叉處采用打錨桿掛錨網和木料聯合支護;上山巷道采用木支護或錨網支護。頂板解決采用自然垮落法進行管理。2.1.11瓦斯級別、煤層自燃發火期煤層中相對瓦斯涌出量0.01m3/tm3/min,絕對瓦斯涌出量0.89m3/min,相對二氧化碳涌出量為0.002m3/t;絕對二氧化碳涌出量為0.25min,擬定礦井瓦斯級別為低瓦斯礦井。煤塵爆炸性鑒定報告,火焰長度(mm)為300~400mm,巖粉量為80%,具備爆炸性。根據礦山檢測成果,A2煤層屬易自燃發火煤,自燃發火期3-4個月自燃傾向性鑒定成果表鉆孔號氧化樣(T1℃原樣(T2℃還原樣(T3℃△T1-3結論加II-1309.0330.5340.031.0易自燃IV-3299.0323.5331.532.5易自燃2.1.12礦井最大綜合排水量以及礦井水文地質條件:2.1.12.1排水系統:礦井涌水量約為4m3/d左右,四季變化不明顯,排水采用潛水泵,抽到礦車運到地面.2.1.12.2水文地質:2.1.12.2.1概況一、水文地質條件(一)區域水文地質特性1、地形及地貌區域位于皮西拗陷,構造簡樸,地層在北部傾向南東,向南轉為正東,大體上構成一種由西向東傾斜平緩自流斜地。2、氣象 氣候屬內陸干旱荒漠氣候帶,因蒸發強烈,降水稀少,大氣降水及冰雪融水補給薄弱,故地下水運動滯緩,層間水力聯系薄弱,處在半封閉狀態。地下水在總體上是從南向北沿層間運移,南部深切溝谷構成地下水排泄通道。區域內地下水補給來源貧乏,無大蓄水構造,巖層富水性弱。3、地表水(1)皮夏河皮夏河是區域內最大長年性河流,距工作區約2km左右,發源于區南部長年積雪木孜塔格山,主峰6638m,它特點是河床開闊,河谷坡降大,流量不穩定,接受泉水,降水和高山融雪水補給,年平均流量0.67m3/s,年總徑流量2112.9萬立方米。水質良好,礦化度0.3~0.728g/L,為SO4·Cl·HCO3-(K+Na)·Ca·Mg型水。(2)布雅河布雅河仍為山區常年性河流,距工作區約10km左右。其特點與皮夏河相似,發源于區內東北部布雅大坂,主峰5428m,河水由山區泉水及降水補給,年平均流量0.47m3/s,年總徑流量1482.2萬立方米。水質良好,礦化度0.376g/L,水化學類型為Cl·HCO3·SO4-Na·Ca型水。區域內構成自流斜地地層有:二疊系、侏羅系、白堊系下統、第三系、第四系。地下水賦存于這些地層孔隙、裂隙中,其中基巖地下水具承壓性質,而第四系地下水則體現為無壓性質。區域內各含水巖組,含水層特性分述如下:區域含水巖組,含水層水文地質特性(1)第四系孔隙潛水含水層分布于溝谷內,含水層山沖積一洪積砂、砂礫石及漂礫構成,透水性好,含水豐富。本次工作區外,皮夏河谷處泉流量2.8升/秒,水化學類型為S04·Cl—K·Na·Ca型水,礦化度0.728克/升。(2)基巖裂隙一孔隙承壓含水巖組①第三系、白堊系下統承壓含水巖組第三系、白堊系下統為一套磚紅色碎屑巖建造,其中砂巖、砂礫巖構成含水層,而其間泥巖,泥質粉砂巖構成隔水層,含水巖層富水性極弱,鉆孔單位涌水量0.000076升/秒·米,實際為侏羅系相對隔水層。②侏羅系裂隙—孔隙承壓含水巖組侏羅系是區內唯一含煤地層,巖性比較復雜,涉及從泥巖到砂礫巖和煤層一整套系列,它們之間呈交互層狀,構成含水層與隔水層相間含水巖組。巖層富水性弱,鉆孔單位涌水量0.000051~0.00266升/秒·米,具承壓性,水化學類刑為Cl·S04—Na和Cl—Na型水,礦化度10.17—57.90克/升。③二疊系裂隙一孔隙含水巖組含水巖組重要山一套砂巖構成,夾有砂礫巖和礫巖。為弱含水巖層,鉆孔單位涌水量0.00089升/秒·米。在本次工作區外深切溝谷處有泉水出露,流量0.02~0.05升/秒。水化學類型為Cl—Na型,礦化度42.88~323.5克/升。綜上所述,區域內重要賦存構造及風化裂隙水,其冰雪融水及山區大氣降水是區域地下水重要補給源,山于區域地理條件為干旱,大氣降水貧乏,加之巖層自身滲入性能較差,因而,區域水文地質單元屆水文地質條件簡樸,地下水貧乏水文地質區。(二)礦區水文地質條件1、井田水文地質概況井田處在西昆侖山北麓山間盆地之中,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東南部最高海拔3100m,西北部最低海拔2900m,相對高差200m。區內無常年性地表河流,基本屬干旱荒漠氣候,降水稀少而蒸發強烈,四季干旱少雨雪,晝夜溫差大,年平均降水量122.1mm,年平均蒸發量為2083.7mm,日溫差普通不不大于15℃工作區出露地層有第四系、第三系、白堊系下統、侏羅系和二疊系上統。煤層產于侏羅系中下統楊葉組和康蘇組。區內構造簡樸,地層產狀穩定,體現為一單斜構造,屬于區域自流斜地一某些。區內碎屑巖建造和含煤建造由礫巖、砂巖、粘土巖交互構成,地下水賦存于裂隙相對發育砂巖、砂礫巖及礫巖中,而粘土巖則構成相對隔水層。由于含水層與隔水層相間存在,構成某些構造復雜含水巖組,但富水性和透水性卻很差,都為某些弱含水相對含水巖層。2、含水層及隔水層①第四系透水不含水層(H1)廣泛分布于工作區中部、東部、南部,重要為風積而成粉、細砂,含少量粘土構成,厚度平均3.00m,溝谷中厚度較其他地段厚,含水期為雨洪期,基本體現為透水不含水。②基巖含水巖組(H2)A、第三系、白堊系下統裂隙—孔隙含水巖組(H2-1)該含水巖組分布于工作區東部、中部,不整合于侏羅系之上。含水巖組山下第三系喀什群和下白堊統克孜勒蘇群構成。其中喀什群為一套陸相沉積暗紫色砂巖、砂質泥巖、泥巖。克孜勒蘇群仍為一套陸相沉積砂巖、砂礫巖、礫巖火泥巖和砂質泥巖。本組含水主體由裂隙較發育砂巖、砂礫巖及礫巖構成。本次工作揭露第三系,平均厚41.80m,白堊系下統平均厚23.63m。區內無地下水露頭點,鄰區布雅煤礦所屬范疇內有流量不大于0.0l升/秒泉流滲出,水化學類型為Cl-K·Na·Ca型水,礦化度不不大于10克/升,為含水極弱相對含水層,事實上也可構成侏羅系含水巖組相對隔水蓋層。B、侏羅系裂隙一孔隙含水巖組(H2-2)該含水巖紐廣泛分布于工作區,由-亡侏羅統庫孜勒蘇組,中下侏羅統楊葉組、康蘇組構成。是區內唯一含煤建造。本次工作鉆孔揭露平均厚222.23米,巖性比較復雜,含水主體由裂隙相對發育砂巖、砂礫巖、礫巖及煤層構成。本次:正作對區內生產礦井及小窯調查,礦井排水量3~5m3/d,煤系地層富水性弱,井下僅局部裂隙發育處地下水出水點呈緩慢滴狀,大多呈潮濕狀,且分布不均一。此外,本次工作在加III-2孔進行了抽水實驗,鉆孔單位涌水量0.00005l升/秒·米,水化學類型SO4·Cl—C、上二疊統裂隙—孔隙含水巖組(H2-3)分布于勘探區西界、西南界,位于A煤組之下,含水主體為二疊系上統杜瓦組裂隙較發育砂巖、砂礫巖,平均厚30.0m,區內未見地下水露頭點。鄰區布雅煤礦區有地下水露頭點,地下水從杜瓦組砂巖中滲出,并通過溝內細砂巖流出地表,平均流量0.03升/秒,礦化度83.7—108.0克/升,水化學類型Cl—Na型水。區外抽水實驗資料,鉆孔單位涌水量0.0008升/秒·米,應為極弱含水相對含水巖層。3、地下水與地表水及含水層組間水力聯系①地下水與地表水間水力聯系區內無地表徑流及其他水體,但較大降水過程,在局部低洼處形成暫時地表水體,通過地表巖石風化裂隙補給地下水。因而,地下水與地表水之間,在特定環境條件下,存在一定水力聯系。而本區氣候干旱,蒸發量遠不不大于降水量,因而,這種補給關系甚微,總體而言,區內地下水與地表水之間水力聯系是很薄弱。②含水層組之間水力聯系H1含水層組在區內廣泛分布,鉆孔中揭露厚度較大,含(隔)層呈互層狀,各含水層間均有厚層狀泥巖、粉、細砂巖阻隔,起到了隔水作用,構成總體含水層巖性組合相似含水層組,天然狀態下普通不具水力聯系,若將來礦床開采情形無疑將勾通,故此含水層組以混合抽水實驗求參,單位涌水量0.000051升/秒·米,表白其為弱含水層組,富水性較弱,地層滲入性差。4、地下水補給、逕流、排泄條件①地下水補給來源區域內皮夏河與布雅河遠離工作區,各巖層透水性差,對區內含水巖組基本不起補給作用,大氣降水滲入為區內基巖地下水重要補給源,山丁降水量小,蒸發量大,使降水重要消耗在蒸發上,且各含水巖層透水性較差,又有多層隔水巖層存在,對地下水補給有限。因而,區內基巖地下水補給局限性,巖層含水薄弱,且以儲存量為主。②地下水運移區內地下水受層狀巖層控制和制約,自流斜地蓄水構造傾向南東,地下水本應沿此方向運移,但由于巖層裂隙不發育,地下水運移受到阻隔,于是轉為沿巖層走向方向運移,基本上為循層運動,總體為從南西向北東方向運移。③地下水排泄區內地下水排泄重要體現為生產礦井及小窯抽排,由于各含水層富水性弱,礦井抽排形成了一種個相對獨立水文地質單元,各溝谷成為抽排地下水運移通道。以上分析闡明,工作區地下水以大氣降水補給為主,巖層裂隙相對較不發育,含水極弱,構造基本為一單斜構造,構造簡樸,故本區應屆裂隙~孔隙含水巖組為主水文地質條件簡樸類。(三)充水因素分析1、礦井及老窯充水狀況分析區內既有生產煤礦1個,廢棄礦井1個。現生產井為和田縣煤礦,1994年7月建井,斜井,井深416m,主采A2號煤層,主巷道向北800m,生產規模年產3萬噸,現開采最低水平+2876m,井下僅有個別地段呈潮濕狀,井下基本無水,無抽水、排水設施。廢棄礦井為和田縣喀什塔什四號煤礦,于1996年建井,平硐開采上山煤,生產規模3萬噸,經調查此井因煤質差,未開采多久即被關閉。井下無水。2、礦床充水因素分析區內含煤地層充水含水層組,含水性弱,滲入性較差,對礦床充水影響不大。第二節井田地質一、地層(一)井田構造區內重要為一單斜構造,構造簡樸。地層由北到南,傾向由北東向(傾向110°,傾角10°)逐漸轉向。由二疊統杜瓦組(P2d)、下侏羅統康蘇組(J1k)、中侏羅統揚葉組(J2y)、上侏羅統庫孜貢蘇組(J2k)、下白堊統克孜勒蘇群組(K1kz)、下第三系喀什群(Eks)、第四系全新統(Q4)等地層構成寬緩單斜。(二)井田煤層區內只有康蘇組A2煤層可采,計有14個鉆孔,6個巷道點控制A2煤層淺部及中深部。在區內可見最小可采厚度為0.74m,最大為4.14m。夾矸0~7層,巖性多為泥巖及粉砂巖,厚度不穩定,夾矸對比困難。A2煤層在走向上從北向南有明顯變薄趨勢,在傾向上向深部也有變薄趨勢。(三)煤質井田內主采A2煤層煤屬低變質階段煙煤,煤類以不粘煤(31BN)為主,其質量特性是:低中——中高灰分,中——中高熱值、中高硫、低磷分、熱穩定中檔,高熔灰分煤。可作為火力發電,工業鍋爐用煤和民用煤。(四)水文地質該井田構造簡樸,地下水重要以大氣降水補給為主,巖層裂隙相對較不發育,含水極弱,構造基本為一單斜構造,構造簡樸,故本區應屆裂隙~孔隙含水巖組為主水文地質條件簡樸類。東西向展布,厚度為380米,是含煤地層,巖性重要由灰色、深灰色、灰綠色細砂巖、粉砂巖,泥質粉砂巖,或以上幾種巖性不均互層構成。夾有薄層泥巖,炭質泥巖和砂礫石層。現就幾種重要巖性描述如下:砂巖:灰色、灰綠色,厚層狀構造,細砂構造,單層厚10—30cm,地表多形成正地形,中間夾有泥巖及泥質粉砂巖。粉砂巖:深灰色、灰綠色,薄層狀構造,單層厚約0.5cm,粉砂構造,節理發育。泥質粉砂巖:灰色、灰綠色,細層構造,泥質粉砂構造,單層厚0.2—2厘米不等,在地表多被風化成粉沫狀,呈負地形。2、第四系(Q4)在井田溝谷處重要為第四系洪積砂礫石層,厚1—3米,在高處、平臺處則形成第四系亞砂土層,厚度普通在0.5—3米左右。二、構造井田為一單斜構造,構造簡樸。地層由北到南,傾向由北東向(傾向110°,傾角10°)逐漸轉向東南向(傾向160°,傾角12°),傾角平緩,傾角8°~12°,最大15°。由二疊統杜瓦組(P2d)、下侏羅統康蘇組(J1k)、中侏羅統揚葉組(J2y)、上侏羅統庫孜貢蘇組(J2k)、下白堊統克孜勒蘇群組(K1kz)、下第三系喀什群(Eks)、第四系全新統(Q4)等地層構成寬緩單斜。井田位于昆倉山北緣,地勢總趨勢東部高,西部低,最高點東北部海拔+3310m,最低點在西南部海拔+2880m,相對高差430m。三、巖漿巖井田內未見巖漿巖出露。2.1.12.2.2.2地下水與地表水及各含水層間水力聯系1、充水因素分析該井田侏羅系層間孔隙裂隙含水層充水因素重要為地表水入滲,大氣降水入滲和溝谷潛水入滲,由于遠離河流,因此地下水充分因素簡樸,充水量很小,當前該礦基本不用排水。2.1.12.2.3充水因素分析2.1.12.2.3.1生產礦井充水狀況1、礦井及老窯充水狀況分析區內既有生產煤礦1個,廢棄礦井1個。現生產井為和田縣煤礦,1994年7月建井,斜井,井深416m,主采A2號煤層,主巷道向北800m,生產規模年產3萬噸,現開采最低水平+2876m,井下僅有個別地段呈潮濕狀,井下基本無水,無抽水、排水設施。廢棄礦井為和田縣喀什塔什四號煤礦,于1996年建井,平硐開采上山煤,生產規模3萬噸,經調查此井因煤質差,未開采多久即被關閉。井下無水。2.1.12.2.3.2礦床充水因素分析區內含煤地層充水含水層組,含水性弱,滲入性較差,對礦床充水影響不大。2.1.12.2.4導水裂隙帶因火燒煤燒采空區積水狀況不明,依照《建筑物、水體、鐵路及重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采規程》第50條規定,計算回采煤層時冒落帶高度,導水裂隙帶高度。Hc=4M式中Hf導水裂隙帶高度,m;M合計可采煤層厚度,m;n煤分層數;Hc冒落帶最大高度,m。1.冒落帶高度計算A4煤層:Hm=4×40.6=162.4m;A3煤層:Hm=4×19.01=76.04m;A1-2煤層:Hm=4×8.1=32.4m;2.導水裂隙帶高度:A4煤層導水裂隙帶高度:A3煤層導水裂隙帶高度:A1-2煤層導水裂隙帶高度:2.1.12.3礦井涌水量預測依照生產地質報告提供,將來礦井正常涌水量為20m3/d,預測最大涌水量為50m3/d。2.2危險源與風險分析水、火、瓦斯、煤塵、頂板是煤礦五大體災因素在我礦并存,威脅著煤礦安全生產。現將我礦存在危險因素分析如下:2.2.1煤塵爆炸:煤塵爆炸性鑒定報告,火焰長度(mm)為300~400mm,巖粉量為80%,具備爆炸性。煤層煤塵爆炸性實驗成果表表2-3-7采樣地點工業分析(%)爆炸性實驗結論MadAdVdaf火焰長度(mm)巖粉量(%)皮西煤礦5.3217.4533.51300-40080有爆炸性加II-15.3513.4733.87300-40080有爆炸性IV-34.2116.9437.24300-40080有爆炸性煤塵存在地點均有也許發生煤塵爆炸。重要為采,掘工作面、采掘工作面進回風巷、各轉載點。因而必要加強除塵、防塵工作。2.2.2水災:井田處在西昆侖山北麓山間盆地之中,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東南部最高海拔3100m,西北部最低海拔2900m,相對高差200m。區內無常年性地表河流,基本屬干旱荒漠氣候,降水稀少而蒸發強烈,四季干旱少雨雪,晝夜溫差大,年平均降水量122.1mm,年平均蒸發量為2083.7mm,日溫差普通不不大于15℃2.2.3火災:依照地質報告及歷年煤層自燃發火期鑒定,礦區范疇內A2煤層為自然發火煤層,自燃發火期為3-4月,最短發火期93天。防治煤炭自然發火是礦井“一通三防”工作重點。采空區應及采用密閉進行防滅火。此外由于井下存在各種易燃物(煤炭、坑木、油料等)和高溫火源(機械摩擦火源、電氣火源、爆破、煤炭自燃等),導致礦井火災風險也相稱大。我礦大某些地點均有也許發生火災,但重要為:井下采掘工作面、采空區、機電硐室、可燃性材料碼放點、水泵房等。地面重要為:工業廣場各辦公、生產場合、煤場、材料庫、貯木場、家屬區等2.2.4頂板事故根據《新疆和田縣天臺煤礦勘探地質報告》重要對礦井A2煤層頂底板巖石及穩定性進行了分析,分述如下:礦區當前唯一現采煤層,主采A2號煤層,據礦井調查,在煤層開采中,煤層頂板較軟弱,3月,曾發生煤層頂板坍塌事故,垮落體積400余立方米,幸未導致人員傷亡。煤層底板較穩定,未見不良工程地質現象。2、煤層頂底板巖石物理力學性質頂板:14個控制點所見皆為灰色、灰黑色泥質粉砂巖,個別為炭質泥巖或粗砂巖,巖性、厚度均有一定變化,總體看,屬穩定性較差頂板。底板:控制點所見都是灰~深灰色粉砂巖,厚度都不不大于3m,僅北部孔直接底板為粉砂巖較薄,厚約1m,其下為巨厚粗砂巖。根據含煤巖系巖性特性,結合本次工作測試煤層頂、底板巖石物理力學成果,對A2煤層頂、底板穩定性評述如下,詳見下表:A2煤層巖石物理力學實驗成果表名稱巖性比重(g/cm3)天然容重g/cm3含水率(%)單向抗拉強度(Mpa)單向抗拉強度(Mpa)抗剪強度(Mpa)軟化系數(K)干燥狀態飽和狀態天然狀態干燥狀態飽和狀態A2煤層頂板粉砂巖2.632.480.4237.212.81.27.82.60.34A2煤層頂板粗砂巖2.692.460.2756.821.952.057.652.750.41A2煤層底板粉砂巖2.852.610.74210.352.355.651.40.26A2煤層底板粗砂巖2.602.430.1752.116.61.73.61.40.32A2煤層頂板砂巖類:自然塊體密度2.46~2.48g/cm3A2煤層底板砂巖類:自然塊體密度2.43~2.61g/cm3該礦煤層頂、底板多以粉砂巖和粗砂巖為主,按照《巖石地下建筑技術辦法》中圍巖分類表關于原則,井田煤層頂、底板屬于穩固性較差類別。冒頂和片幫災害是常用災害之一,往往由于支護不及時、支護質量不符合規定或支護構造不合理以及背板質量不高而導致冒頂和片幫。2.2.5瓦斯爆炸:瓦斯爆炸是煤礦安全事故重要致災因素,特別是由于瓦斯積聚引起爆炸事故在煤礦事故中占有相稱大比重。瓦斯事故發生導致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往往比較嚴重。我礦瓦斯防治重點是采掘工作面、機電硐室、采空區、盲巷等。我礦對瓦斯員制定了某些安全辦法,每班瓦斯進行報告制度,瓦斯檢查三對口等制度。2.2.6粉塵:粉塵依照其成分不同可以導致兩種危害因素:職業病及煤塵爆炸,這兩種危害因素都會危及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由于煤塵爆炸特殊性,如果沒有煤塵云(空氣中煤塵濃度達到或超過40g/m3),往往不會發生爆炸。普通是瓦斯爆炸后,產生煤塵云而引起煤塵爆炸。2.2.7其她風險。如:因自然災害導致供電線路及設備損毀、山體滑坡、生活區安全用電等第三章組織機構及職責3.1應急組織體系煤礦成立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如下簡稱指揮部),礦長任總指揮,總工程師任副總指揮。成員由采掘、通風、機電、技術等部門人員構成。指揮部設辦公室,安全副礦長兼任辦公室主任。組織機構如下圖。總指揮:礦長(陳言軍)總指揮:礦長(陳言軍)副總指揮:總工程師(朱廣州)副總指揮:副礦長(鄭昌柏)副總指揮:總工程師(朱廣州)副總指揮:副礦長(鄭昌柏)成員成員礦任:陳濤安全礦長:鄭昌柏醫師:張明采掘隊長:李祥彬礦任:陳濤安全礦長:鄭昌柏醫師:張明采掘隊長:李祥彬安全科長:羅成副書記:肖鵬昊隊員:張宜仁機電礦長:霍軍隊員:張宜林3.2指揮機構及職責3.2.1應急救援指揮部及職責礦井發生重大事故后,礦長、安全及生產副礦長、總工程師和其她領導必要及時趕到救災指揮現場,組織急救,礦長是負責處置事故指揮者。在礦長末到之前,由值班礦長負責指揮。各關于人員在處置事故中任務和職責:3.2.1.1礦長:是處置事故指揮者,在礦總工程師協助下,制定營救人員和處置事故作戰籌劃。3.2.1.2總工程師:是礦長解決事故第一助手,在礦長領導下組織制定營救人員和解決事故作戰籌劃。3.2.1.3副礦長:依照人員營救和事故解決作戰籌劃,負責組織解決事故所必須工人待命,及時調集救災所必須設備、材料。3.2.1.4輔助救護隊隊長:在昌吉州礦山救護隊未到之前,指揮領導輔助救護隊,昌吉州礦山救護隊到達后,協助州礦山救護隊,依照人員營救和事故解決作戰籌劃規定任務,帶領輔助救護隊員完畢對災區遇難人員援救和事故解決。3.2.1.5通風區隊長:按照礦長命令負責變化礦井通風系統,為實現自然通風及恢復主通風機運轉做好技術指引工作,注重主通風機工作狀況,組織完畢必要通風工程,組織瓦斯排放并執行與通風關于其她辦法。3.2.1.6技術科科長:按照礦長命令負責協調各方面工作,協助礦長進行急救、撒人和災害解決。3.2.1.7井下各區隊隊長、班長:按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規定有序撤到安全地點直至地面,清點人數,及時向調度室報告,井隨時接受礦長命令,完畢關于急救和災害解決任務。在撤退前當班第一責任者負責將動力、風機饋電開關打到零位并閉鎖,關閉供水閥門。3.2.2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及職責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下設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負責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詳細事務工作。辦公室設在礦調度室,主任由礦長兼任,成員由關于部門人員共同構成。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重要職責是:(1)負責應急救援指揮工作綜合協調和管理,依照事故劫難狀況和救援工作進展狀況,及時向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報告。(2)與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保持聯系,傳達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命令。(3)調動應急救援力量,調配礦山應急救援資源。(4)提供技術支持,組織煤礦應急救援技術組參加救援工作,協調醫療救護工作。(5)調用煤礦應急救援基本資料與信息。(6)事故擴大或救援力量、資源局限性時,協調有關救援力量及設備增援。(7)完畢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交辦其她事項。3.2.3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及職責事故現場成立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由各部門、區隊負責人和(輔助)救護隊構成,重要負責指揮井下現場急救工作,及時解決各種安全生產事故。設如下專業小組:(1)搶險救災組。組長:由副礦長鄭昌柏擔任,成員:由輔助救護隊和應急救援指揮部緊急調集通風人員、安全人員、技術人員構成。詳細負責實行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制定搶險救災方案和安全技術辦法。(2)技術(資料)組。組長:由總工程師朱廣州擔任,成員由技術人員和技術負責人構成,重要研究制定急救技術方案、辦法,提供有關技術、地質資料,解決事故急救過程中遇到技術難題。(3)物資供應組。組長:由副書記肖鵬昊擔任,成員由材料員、后勤人員、管理員構成。重要保證搶險救災物資和設備及時調度和供應。(4)警戒保衛組。組長:由副書記肖鵬昊擔任,成員由煤礦保安人員構成,當浮現重大事故且保衛力量局限性時,可由“指揮部”從各部門抽調在部隊服過役具備保安常識員工充實保安隊伍。重要負責事故現場警戒、人員疏散、治安及交通秩序維持等工作。(5)醫療救護組。組長:由醫務室醫師張明擔任。重要負責對受傷人員醫療救護。(6)后勤保障組。組長:由煤礦辦公室主任陳濤擔任。重要負責車輛調度及后勤保障等工作。(7)善后解決組。組長:由工會主席陳濤擔任。負責傷亡人員家屬安撫和補償等善后解決事宜。第四章防止與預警4.1危險源監控建立和完善對瓦斯、自然發火、頂板監測監控系統,一旦瓦斯超限,及時停產、撤人,并按事故進行追查。要有專人對瓦斯、一氧化碳、水害、頂板狀態進行分析,從技術、裝備、管理、程序等各方面采用有效辦法,控制事故發生。4.2預警行動依照對安全生產事故預報和預測成果,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對安全生產事故采用如下辦法:(1)下達預警指令。當發現礦井各系統浮現隱患或因而導致事故擴大時,指揮部及時發出相應預警指令。(2)及時發布和傳遞預警信息,提出有關整治規定。(3)依照事態發展資料,采用防范控制辦法,做好相應應急準備。4.3信息報告與處置事故發生后,事故現場發現事故第一人應及時報告礦井調度室,礦調度室應及時告知應急救援指揮部總指揮,得到總指揮批準后,迅速告知應急救援指揮部成員、有關單位負責人。總指揮接到事故報告后,應于1小時內向阜康市煤炭工業管理局報告。狀況緊急時,事故現場關于人員可以直接向阜康市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關于部門報告。報告事故應當涉及:事故發生概況;事故發生時間、地點以及事故現場狀況;事故簡要通過;事故已經導致或者也許導致傷亡人數(涉及下落不明人數)和初步預計直接經濟損失;已經采用辦法等。事故報告及急救程序圖事故發生地點組織急救事故發生地點組織急救救治醫務室調度室 救治醫務室調度室住院啟動應急預案總值班礦長(總指揮) 應急人員住院啟動應急預案總值班礦長(總指揮)應急人員應急辦公室應急辦公室善后解決組搶險阻醫療組物資供應組技術資料組后勤保障組善后解決組搶險阻醫療組物資供應組技術資料組后勤保障組附件五:搶險救災,各司其職搶險救災,各司其職第五章應急響應5.1響應分級按照事故嚴重限度、影響范疇和事故可控性,應急響應原則上分為Ⅰ級響應、Ⅱ級響應、Ⅲ級響應和Ⅳ級響應,詳細如下:(1)發生特別重大傷亡事故,事故后導致30人以上被困,已經或也許導致30人以上死亡,為Ⅰ級響應。依照生產能力核定,我礦下井人數不能超過26人。因而當前不存在Ⅰ級響應。(2)發生特大傷亡事故,事故后導致10人以上、29人如下被困,已經或也許導致10人以上、29人如下死亡,為Ⅱ級響應。(3)發生重大傷亡事故,即事故后導致3人以上、10人如下被困,已經或也許導致3人以上、9人如下死亡,為Ⅲ級響應。(4)發生普通傷亡事故,即事故后導致1人以上、9人如下被困,已經或也許導致3人如下死亡,為Ⅳ級響應。5.2響應程序應急響應過程可分為接警、判斷響應級別、應急啟動、控制及救援行動、擴大應急、應急終結和后期處置等環節。應針相應急響應分環節制定應急程序,并按事先制定程序指引各類生產事故應急響應。例如,發生Ⅳ級煤礦事故時,啟動煤礦應急預案,本預案進入預備狀態,并上報和田縣經貿委煤管科;發生Ⅲ級煤礦事故時,啟動煤礦應急預案,并在指定期間上報自治區煤礦安全監察局;發生Ⅱ級煤礦事故劫難時,需及時上報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5.2.1接警(1)、發生事故或災情時,事故現場人員及時向調度室報告,接到報告后,調度室及時向礦長或值班領導報告,并由值班領導向公司調度室、和田縣經貿委煤管科等報告,每一級報告基本內容涉及:①、事故發生時間、地點。②、事故簡要通過、傷亡人數、傷害限度、涉及范疇。③、事故發生因素初步判斷。④、事故發生后所采用辦法及當前事故搶險狀況等。必要時附事故現場簡圖(2)、調度室人員在接到事故報告后,要作好事故詳細記錄,并及時逐級報告。5.2.2應急啟動(1)、應急救援辦公室接到總指揮命令后,及時按照“事故應急告知順序,告知指揮部成員和各專業組人員到調度室集中,告知關于急救搶險隊伍及時趕撲事故現場。(2)、遇重特大事故,應急救援辦公室依照總指揮批示,按照應急響應級別及時將所發生事故基本狀況報告給上級關于部門。(3)、總指揮部全體成員接到告知后迅速趕到調度室,聽取事故簡樸狀況簡介,接受總指揮命令,分頭開始行動。(4)、應急啟動后,規定盡快做到應急救援人員到位,所有應急人員手機24小時開機。(5)各應急小組依照指揮部決定,告知煤礦員工及家屬、組織搶險救災、調配救援所須應急資源等工作。5.2.3救援行動(1)、按照應急救援預案規定,總指揮部迅速成立現場急救指揮部,現場一切急救事宜統一由現場急救指揮部指揮,現場急救總指揮由礦長委派副礦長擔任。(2)、急救組和技術組依照現場狀況協同現場急救現場指揮部進行事故初始評估,劃分現場工作區(危險區、緩沖區、安全區),研究制定急救方案和安全辦法。(3)、煤礦輔助救護隊、各工作小組按照各自職能和總指揮命令及急救方案進行現場急救。(4)、在執行應急救援優先原則前提下,積極開展人員救濟、工程搶險、醫療救護、人群疏散、環保、現場檢測等工作。5.2.3擴大應急(1)、在事故急救搶險過程中,若事態擴大,急救力量局限性,事故無法得到有效控制,急救組和現場急救指揮員要及時向總指揮部報告。(2)、指揮部對事故發展趨勢及時作出判斷,擬定與否向上一級機關求救、祈求兄弟單位或政府部門進行增援’、啟動上一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擴大應急響應。(3)必要時總指揮部可以決定組織事故現場周邊人員進行緊急疏散或轉移。5.3應急結束當礦井事故應急處置工作結束,或者有關危險因素排除后,煤礦已經進入恢復階段,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確認應急狀態可以終結時,向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報告,由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總指揮決定并發布應急狀態終結命令,宣布應急狀態終結。在應急狀態終結后,應依照需要,組織信息發布,闡明關于事故解決完畢后調查成果、采用辦法、善后解決安排及防止改進辦法等。附:應急救援程序圖:應急辦公室盡快運作應急辦公室盡快運作后勤保障組醫療救護組善后解決組物資供應組技術資料組所有應急救援人員以最迅速度在調度室集合災變狀況簡要上報上級部門必要時總指揮決定:與否向或阜康市政府或昌吉救護隊求助搶險救災善后處理評審總結,準備恢復生產現場搶險或撤離事故搶險組總指揮宣布緊急啟動應急救援預案第六章信息發布對外新聞發言人由應急救援指揮部辦公室指定。現場對外發言人由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指定。第七章后期處置應急救援結束后,公司應做好如下工作:7.1認真核對參加搶險救災人數,清點各種救援機械和設備、監測儀撒、個體防護設備、醫療設備和藥物、生活保障設施等,對于在救援中損耗應急物資必要重新更換配備,始終保持完好狀態。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整頓好搶險救災記錄、圖紙等,及時總結分析,寫出救災報告。7.2盡快恢復生產秩序,消除事故后果和影響,減少事故導致損失。礦井事故中也許會存在潛在危險因素,如頂板垮落、火區復燃等,因而在恢復通風、清理現場時必要檢查有毒有害氣體濃度和加強支護等。7.3按照國家關于事故調查規定,救災完畢后,組織事故調查組對事故發生因素、過程、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狀況,進行認真細致調查,吸取事故教訓,從管理、技術等方面采用相應安全辦法。7.4妥善安頓遇難人員家屬,辦公室和工會組織負責做好遇難人員詳細記錄資料,并及時報告礦領導、公司以及政府勞動保障部門,同步積極采用辦法全力做好遇難人員親屬接待、安撫和補償工作。第八章保障辦法8.1通信與信息保障煤礦必要建立完善有限與無線相結合應急通信系統,并保障通信暢通。8.1.1煤礦各辦公室、地面要害場合裝有對外固定電話和與井下各重要巷道、工作面相通程控電話。機電8.1.2總指揮部成員、應急救援人員手機24小時開機,在接到告知后,及時趕赴指定地點。詳細通訊聯系方式如下表急救電話:序號單位電話號碼1報警中心1102急救中心1203火警1194布雅煤礦輔助救護隊5和田喀什地區疆南救護隊6政府主管部門及公司各部門電話序號名稱移動電話辦公電話1和田縣經貿委煤管科2和田縣安監局3安全科4生產科5總經辦6財務部應急指揮部成員電話:序號姓名職務移動電話辦公電話住宅電話1王士聯董事長2宋福濤總工3陳言軍總指揮4朱廣州副總指揮5鄭昌柏副總指揮8.2應急隊伍保障礦成立了輔助救護隊,輔助救護隊人數12人。為提高輔助救護隊員綜合素質,每月進行至少組織一次集訓;同步煤礦與昌吉州救護隊訂立了救護合同,隨時做好解決重特大事故準備煤礦每年必要組織一次應急救援演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