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資料第二章知識資料環境工程微生物學(二十二)(新版)_第1頁
知識資料第二章知識資料環境工程微生物學(二十二)(新版)_第2頁
知識資料第二章知識資料環境工程微生物學(二十二)(新版)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朽木易折,金石可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PAGE第頁/共頁5.硫酸鹽還原作用硫酸鹽還原作用有同化型(見硫的同化)和異化型兩大類型。異化型硫酸鹽還原作用是指硫或硫酸鹽被用作電子受體而還原成硫化氫的生物過程。其中以硫為電子受體時,反應類似于氧呼吸,因而稱為硫呼吸.氧化乙酸脫硫單胞菌是典型硫呼吸細菌。它的生長基質是乙酸、乙醇和丙醇等有機小分子。在天然界,以硫酸鹽作為電子受體的硫酸鹽還原是更重要的生物反應。脫硫桿菌、脫硫蔥狀菌、脫硫腸狀菌、脫硫球菌、脫硫八疊球菌、脫硫弧菌都是以硫酸鹽作為電子受體的硫酸鹽還原菌(SBR),它們廣泛分布于各種環境中,能夠以氫氣作為生長基質。值得注重的是,該反應并不能使SBR自養生長,因為多數SBR不能固定二氧化碳,而需要從有機小分子(如甲醇和乙酸)取得碳素。硫和硫酸鹽還原細菌都是厭氧細菌,都能利用有機小分子(如乙酸、乳酸、丙酮酸)。厭氧環境之中之所以存在有機小分子,是因為硫酸鹽還原細菌通常是由發酵細菌、硫酸鹽還原細菌和產甲烷細菌組成的厭氧群落的成員,這個厭氧群落協同舉行有機物質轉化為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序列反應,其中,發酵性細菌可為SBR提供有機小分子。最近發現,SBR也能利用較復雜的有機物質(如芬芳族化合物和長鏈脂肪酸)。人們正在擔心將SBR用于污染環境原位修復的可能性,因為無數環境受芬芳族化合物污染,這些環境常常缺氧,且充氧比較艱難。[例]什么叫硫化作用?參加硫化作用有哪些微生物?答:將硫化氫、單質硫或硫化亞鐵等氧化成硫酸的生物過程,稱為硫化作用。參加硫化作用的微生物有硫細菌和硫化細菌。2.4.4磷循環1.磷素循環的基本過程和磷素污染天然界磷素循環的基本過程是:巖石和土壤中的磷酸鹽因為風化和淋溶作用進人河流,然后輸人海洋并沉積于海底,直到地質活動使它們裸露于水面,再次參加循環。這一循環又稱磷素地質大循環,需若干萬年才干完成。在磷素地質大循環中,存在兩個局部的小循環,即陸地生態系統的磷素循環和水生生態系統的磷素循環。陸地生態系統的磷素循環為:巖石風化向土壤提供磷元素。植物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磷元素。動物以植物為食物而得到磷元素。動、植物死亡后,殘體被分解,磷元素又返回土壤。在未受人為干擾的陸地生態系統中,土壤和有機體之間幾乎是一個封閉循環系統,磷元素的損失很少。水生生態系統的磷素循環為:磷元素被藻類和水生植物吸收,然后通過食物鏈逐級傳遞。水生動、植物死亡后,殘體分解,磷元素再次進人循環。也有一部分磷元素沉積于深水底泥,從此退出生態循環。人類漁撈和鳥類捕食水生生物,可使磷元素返回陸地生態系統,但數量較少。在天然經濟中,一方面從土地上收獲農作物,另一方面把廢物和排泄物送回土壤,磷元素的收支基本平衡。但商品經濟發展后,不斷把農作物和農牧產品運往城市,城市垃圾和人畜排泄物不能返回農田,致使農田磷含量逐漸減少。施用磷肥已成為補償磷虧損的重要農業措施。部分磷肥可隨農田排水進人水體,造成磷的面源污染。某些富磷工業廢水和接納含磷洗滌劑的城市生活污水,則可造成磷的點源污染。含磷廢水排人河流、湖泊或海灣,是引發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緣故。2.磷的同化磷是所有生物的基本營養元素。在生物體中,核酸(DNA和RNA)、ATP、磷脂和磷脂蛋白都是重要的含磷有機物質。微生物從環境中吸收可溶性磷酸鹽,并將其轉化為有機磷化物。例如,在細胞內,磷酸鹽可與ADP反應產生ATP。在許多生態系統(包括農業)中,有效磷常常成為重大的制約因子。因此可以用32PO43-來示蹤營養物質在食物鏈上的傳遞情況。倘若把32PO43--引人水體生態系統,初級生產者(浮游植物群落)被疾馳標記,而動物性浮游群落(消費者)則因不直接吸收磷酸鹽,被標記較慢。高營養級生物(魚和大型無脊椎動物)被標記得更慢。在每個營養級上,發射性磷濃度都經歷一個升至最高后再降低的過程。然而,沉積物中的發射性磷濃度卻穩定增強。倘若實驗舉行得充足長,在沉淀和循環磷之間也會建立一個平衡。但兩者的總算比例取決于水的化學性質(例如,高PH值和二價陽離子有利用于沉淀)和水力條件(例如,分層可限制磷的運動)。3.有機磷化物的分解植物和微生物同化的磷,又可在有機磷的分解中重新釋放。一些細菌和真菌能產生肌醇六磷酸酶,從肌醇六磷酸(植酸)上釋放磷酸,即肌醇六磷酸(植酸)+6H2O→肌醇+6PO43-一些細菌和真菌能產生核酸酶(nuclease)和核昔酸酶(nucleotidase),先把核酸水解成核昔酸,再從核昔酸卜釋放磷酸,即核酸+nH2O→n核苷酸→n核昔+nPO43-也有一些細菌和真菌能產生磷脂酶肥磷脂水解成脂肪酸甘油和磷酸,即卵磷脂+3H2O→2脂肪酸+甘油+膽堿+PO43-在分解有機磷化物的過程中,微生物將部分磷元素轉化為自身的細胞物質,多余部分則以磷酸鹽的形式釋放。是否能從有機磷化物的分解中釋放磷元素,取決于它的C/P比。C/P比小于200時,有磷元素釋放;C/P比為200-300時,有機物質中的磷元素所有被微生物同化,既沒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