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題《采薇(節選)》部編版六年級下冊古詩詞誦讀1課時
學校授課班級授課教師
1.自主搜集資料,了解《詩經》的文學常識。
學習目標2.通過“楊柳”“雨雪”等景物描寫,想象畫面,體會戍卒的復雜情感,賞析以相反的景
物襯托情感的方法。
3.通過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韻律美,體會疊詞手法的藝術魅力。
4.拓展誦讀《詩經》中的其他名句,感受那詩化的語言、淳樸的浪漫,激發誦讀《詩經》
的興趣。
學習通過“楊柳”“雨雪”等景物描寫,想象畫面,體會戍卒的復雜情感,賞析以相反的景物
重難點襯托情感的方法。
學情分析六年級學生六年級學生對古詩有了一定的積累,已經初步了解學習古詩的基本方
法,能夠結合自己查閱的資料來理解詩文內容,談出自己的認識,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和
自讀自悟能力。但因古詩創作年代、背景距離現在已久需要做好資料搜集工作。寫法同中
存異,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閱歷以及不同的寫作目的會給學生造成相當的學習障礙,
但詩句語言質樸,通俗易懂,詩意極濃,與六年級學生感性化思維方式相契合,易于被他
們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教學輔助1.多媒體課件。
2.學生完成自主預習卡。
教學過程
學習任務一:了解《詩經》,引入課題。
(設計意圖:本環節以詩歌引入,再結合課前資料對《詩經》的了解,教師適時出示寫作背景,為接
下來的理解古詩做好鋪墊。)
1.師:在中國文學史上,最為源遠流長,而又得到長足發展的文學樣式,便是詩歌了。幾千年來,
我們的祖先留下了無數輝煌的詩篇,這里面有我們耳熟能詳的(生讀)一一
(課件出示)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①師:珍惜時光,奮發努力,這是詩人對我們的勸勉。
(課件出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②師:這是蘇軾美好的祝愿,也表達了他曠達的胸襟。
過渡語:今天,老師要帶著大家走進古詩詞誦讀單元,我們將一起品讀古詩詞,背誦古詩詞,積累古
詩詞。
那么,你知道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什么嗎?是的,就是《詩經》。
2.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初步了解《詩經》。
(1)師:有人說,《詩經》是世界上最美的書,她一共有305篇,每一篇都是一個美麗的故事;有人
說,《詩經》是啟迪人類智慧的金鑰匙,每一個故事揭示了一個哲理;有人說,《詩經》是人類文化、歷
史中的奇葩,內容涵蓋政治、經濟、習俗、愛情、生產等方方面面,無所不有。2000多年來,《詩經》一
直受到人們,特別是歷代讀書人的尊崇。
(2)那么,關于《詩經》,你課前都有哪些了解?(學生自由說)
(相機出示課件)
《詩經》,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
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咳》《白
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
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3.引入課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古詩《采薇》就節選自《詩經?小雅》,也是一首四言詩。看老
師板書課題。“薇”是上下結構的字,下部的筆畫比較多,所以要寫得緊湊一些,右下部是反文旁,看這
個“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借助注釋)
師:“薇”是野豌豆苗,“采薇”就是采摘薇菜,借指隱居生活。
過渡:那么,節選的這一小節寫了什么呢?請同學們自由、大聲地讀一讀,讀準字音,讀好節奏。
4.簡介寫作背景:
在西周時期,有一個民族叫臉猶(后來稱之為匈奴),這個民族的人十分強悍,常常入侵西周領
土,攪得雞犬不寧,民不聊生。于是,西周統治者就大量征兵,遠赴邊疆抵抗入侵者。在那個時期,軍營
生活異常艱苦,吃不飽,穿不暖,加上軍官們克扣欺壓,不把士兵當做人看。所以,他們都非常盼望早日
離開這可怕的環境,回到家鄉的懷抱,回到親人的身旁。但是,很多戰士不是戰死強場,就是被餓死、凍
死或被自己人活活打死。能夠勉強活著回來的人,每每回想起軍營生活,仍然是膽戰心驚,不堪回首。這
幾句話描寫的正是是一位老戰士長年在邊疆作戰,遠征歸來,在路途中的所見所思。
學習任務二:讀準詩歌,把握基調。
(設計意圖:本環節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讀通詩歌,整體把握詩歌大意。)
1.出示學習要求:
自由誦讀詩歌,遇到不認識的字通過查工具書或借助旁邊的注釋解決,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個別讀,注意“薇、雨、霏”的讀音。(結合注釋)
3.師生齊讀。(出示課件)
采薇(節選)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師:你發現這首詩和我們以前讀的古詩有什么不一樣嗎?是的,以前我們讀的大多是七言五言詩,這
是一首四言詩,讀起來很有音樂感和節奏感,我們一起來讀。
學習任務三:小組合作,把握詩意。
(設計意圖:對于突破教學重難點來講,小組合作探究是合適的學習方法,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在思維
的碰撞中完善,達到學習目的。)
1.小組合作學習:
(出示學習要求)
小組合作學習,借助注釋,以小組讀讀這首詩,說說詩歌的大體意思。
2.教師巡觀,重點關注,重點指導。
3.全班交流,小組代表說,組員展示讀。
【預設】
在西周時期,有一個民族叫臉猶(后來稱之為匈奴),這個民族的人十分強悍,常常入侵西周領土,
攪得雞犬不寧,民不聊生。于是,西周統治者就大量征兵,遠赴邊疆抵抗入侵者。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饑真勞
累。滿心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學習任務四:賞析詩歌,體會情感。
(設計意圖:人文性,不管怎樣理解,說成是人類文化文明也罷,說成是人性、修養、情操也罷,總之,
必須承認,它在本質上還是一種意識,一種精神活動,一種思想活動。它的物質基礎仍然是語言。而且,
語言本身就能給人以想象,給人以情感,給人以更多的人生感悟。學生對古代戰爭的苦了解并不深刻,因
此要結合一些資料與誦讀讓學生有更深的感悟。)
1.課件出示: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1)反復朗讀,聯系上面的背景介紹,說說你都讀出了什么?
【預設】景色的優美,心情的愉悅,別離的不舍,軍營的向往,內心的矛盾
?想那時.,春光明媚,暖風習習,楊樹吐新芽,柳枝隨風擺……我為之陶醉,為之高歌,那依依的楊
柳就是我的歌聲:(師)昔我往矣一一(生)楊柳依依。
?想那時,自己年輕力壯,能夠加入軍營,奮勇殺敵,報效祖國,感到熱血沸騰、躊躇滿志。那依依
的楊柳代表的正是我的志向:(師)昔我往矣一一(生)楊柳依依。
?想那時,和年邁的父老雙親,和年幼無知的弟弟妹妹淚別的情境還歷歷在目。那依依的楊柳啊,你
告訴我的不正是那依依不舍的親情,傷心痛楚的別離嗎?(師)昔我往矣一一(生)楊柳依依。
(2)這陶醉的歌聲,這遠大的志向,這傷感的情懷……老戰士都沒有直接表達,而是借用了同一種事
物一一(楊柳)。這也是詩經里面大量采用的一種表達方法:借景抒情。其實,楊柳這種事物,在古代許
多詩人的作品里出現過,借以抒發某種情感。尤其是用來寄托別離之情、思鄉之苦的詩中最常出現。所以
有“折柳相送”之說。(課件出示)
?渭城朝雨遇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管別離。(劉禹錫《楊柳枝》)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隋代無名氏《送別》)
2.課件出示: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反復朗讀,聯系時代背景和前兩句話的意思,說說你又讀出了什么?
【預設】傷感、失望、悲傷……
?離開家鄉時,春暖花開,楊柳依依。而如今回來時,卻是天寒地凍,雨雪霏霏。我身著單衣,在這
冷雨冰雪中瑟瑟顫抖著:今我來思一一雨雪霏霏。
?離開家鄉時,我還是一個年輕力壯,雄心勃勃的青年。而如今回來時,卻早已變得年邁體弱,老氣
橫秋。我心灰意冷,在這冷雨冰雪中仰天長嘆道:今我來思一一雨雪霏霏。
?離開家鄉時,父母健在,嬌妻貌美。而如今回來時,父母早已不在人世,妻子早已被相思之苦、艱
辛生活折磨得白發蒼蒼,老眼昏花。我面對破屋,在這冷雨冰雪中傷心欲絕:今我來思一一雨雪霏霏。
(3)指導朗讀:把四句話連起來讀一讀。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4)一個“昔”,一個“今”;一個“往”,一個“來”;一個是“楊柳依依”,一個是“雨雪霏霏”。
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景色。這樣前后對比描寫,所要抒發的情感一樣嗎?
3.課件出示后四句: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1)(出示插圖)你的眼中出現了一個怎么樣的士兵形象?(疲憊不堪、饑寒交迫,在雪地里蹣跚前
行)用一個詞來形容你所看到的畫面一一凄涼、悲慘……
(2)不應該呀!一位凱旋的戰士回歸故里怎能如此凄慘?如此悲涼?這樣一位戰士回鄉,照理說不該有
鮮花、掌聲,鄉親們熱情的迎接嗎?可是他只有什么?出示一一雨雪霏霏,師生接讀。
(3)真可謂物是人非,何等悲慘,何等凄涼!“雨雪霏霏”正是這位回鄉戰士內心凄苦的真實寫照,
正如他自己所說一一(出示最后一句)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4)雖然凱旋,雖然僥幸從戰場回來,可他的心情卻是如何的?一一悲傷、哀痛、絕望!有誰知道他
的哀愁呢?或許只有這漫天的大雪了。
(5)此時此刻,他可能會想些什么?
【預設】:戰爭的艱苦與殘酷、一連串的擔心一一敵人還會來犯嗎?父母還平安嗎?妻子和孩子還在
家里等著他回去吧!
(6)指導朗讀。
4.小結:這首節選短短的十六個字,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
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5.齊讀詩歌,試著背誦。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品讀了《采薇(節選)》,感受到了戍邊兵士歸家途中復雜矛盾的心情,詩經
中還有這些流傳千古的名句,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出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娊?小雅?車轄》
?兼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对娊?秦風?兼葭》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对娊?衛風?木瓜》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对娊?周南?桃天》
自主作業:根據自己的情況,可以選擇一項或兩項完成。
1.配樂朗讀古詩,嘗試背誦。
2.課外有興趣的讀一讀《詩經》。
板書:
采薇(節選)
昔一一今往一一來
對比以樂景襯悲情
楊柳依依----雨雪霏霏
課題送元二使安西部編版六年級下冊古詩詞誦讀1課時
學校授課班級授課教師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默寫詩歌。
學習目標2.抓住關鍵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送別詩的特點。
3.通過想象畫面,入情入境地感悟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學習
通過想象畫面,入情入境地感悟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重難點
六年級下學期,小學的語文生活即將結束,在課堂上已經學習80多首古詩詞,學生已
學情分析經具備了一定的古詩文功底,也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學習方法,如借助插圖和注釋理解詩句。
所以這首千古絕句的古詩對于學生來說并不是零起點,另外對于六年級孩子來說,用自己
的語言描述詩歌的畫面是重點,在了解背景的基礎上感悟詩歌意境是難點,如何結合學生
的生活經驗加深體驗,而又不拔高要求,也是教學難點。
教學輔助1.多媒體課件。
2.學習任務單。
教學過程
學習任務一:揭示詩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本環節先讓學生談談離別時的心情,調動情感共鳴,為理解古詩所表達的離情別意奠定情
感基調。)
1.大家都有過別離的經歷,說說分別時的心情。古人離別時又是什么樣子的呢?他們又是如何表達
離別之情的呢?
2.板書課題《送元二使安西》,學生讀課題。
(1)釋題:《送元二使安西》,送:送別。元二: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王維好友。使:出使。
安西:唐代安西都護府,是唐朝設于西域的軍政機構,今新疆庫車地區。
(2)讀準題目停頓:送元二/使/安西
學習任務二:初讀古詩,讀明詩意。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要從幾十個字中讀出畫面是很不容易的,本環節引導反復誦讀,讓學生結合注
釋理解詩意,想象畫面,然后身臨其境理解作者的離別之情,在一遍遍的深情朗讀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起到升華情感的作用。)
1.讀通讀準古詩。(課件出示古詩)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I)指名讀,讀準字音與停頓。
(2)教師提示學生注意“舍”讀“shG”;“泡”讀“yi”O
(3)學生反復自由朗讀,將字音讀準。
(4)齊讀古詩。
2.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泡(yi):潤濕。
客舍:旅館。
柳色:柳樹象征離別。
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為自古赴西北邊疆的要道。
【預設】
(譯文)渭城早晨一場春雨沾濕了輕塵,客舍周圍柳樹的枝葉翠嫩一新。老朋友請你再干一杯美酒,
向西出了陽關就難以遇到故舊親人。注釋渭城: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陽古城。
學習任務三:品讀古詩,感悟詩情。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要從兒十個字中讀出畫面是很不容易的,本環節引導反復誦讀,讓學生結合注
釋理解詩意,想象畫面,然后身臨其境理解作者的離別之情,在一遍遍的深情朗讀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起到升華情感的作用。)
(―)畫中物
(自主學習要求)
默讀古詩,邊讀邊感受,如果我們為詩配上畫,你覺得畫面上都有些什么,從詩句中圈出來。你想畫
些什么?
邊交流邊板書:朝雨、客舍、柳色、美灑、故人
(-)畫中情
1.渭城的景
(1)過渡語:是呀,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說說你看到的雨是怎樣的嗎?從哪里讀出來的?
指導朗讀第一句一一渭城朝雨泡輕塵
(2)柳:道路兩旁你又看到了怎樣的柳樹?從哪句話讀出來的?柳色為什么是新的?
指導朗讀第二句一一客舍青青柳色新
(3)雨后,讓我們閉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覺?
【預設】清新、清爽。
(3)指名朗讀一二句詩,齊讀一二句詩。
(4)過渡:楊柳不識人間情,抽枝長葉笑春風。在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讀到了許多含“柳”的詩句,
古人送別朋友詩都是折柳相送。你覺得王維看到這青青的柳樹,他感受到了什么?讀一二兩句,談談一
二句詩的意思。
(5)是啊,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此刻在王維眼中這綿綿細雨僅僅是雨嗎?還是什么?
【預設】古人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而今天看到滿目的青青楊柳怎不傷感別離?小南還
在下著,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感別離?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飄泊,
而今天朋友也將遠走他鄉,怎不傷感別離?
2.美酒、故人
(1)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樣的地方?
①(課件出示地圖)
【明確這幾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課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圖,這距離大概有3000多公里,橫穿
了大半個中國。元二遠去千里之外,與王維從此天南海北,詩人怎能不留戀呢?這是地域上的距離帶來的
離別感傷?!?/p>
②(課件出示安西陽關的圖片),
【預設】: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
看了圖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詞?(生自由發言)
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③引導學生想象兩地生活的差異: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呢?黃沙滿天!也許渭城這兒生
機勃勃,安西那兒呢?滿目荒涼!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甜甜的故鄉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話,安西那兒呢?
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由此,教師第三次采用層進式的引讀,這樣的設計,對安西和渭城作了濃墨重彩
的強烈對比。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
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3.品酒
(1)此時此刻,你就是王維,你想對即將遠行的元二說什么?
(2)指導朗讀。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嗎?是王維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ò鍟合嗨颓椋?。
(3)齊讀三四句詩。
學習任務四:賞讀古詩,拓展延伸。
(設計意圖:本環節介紹了古詩之外的情景,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加深對古詩情感的理解。)
1.師:就在他們分別六年后,王維去世了,此次分別竟成了永別,讓我們銘記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
佳話吧!
配樂讀全詩
2.當元二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心情是怎樣的?
(傷心、痛苦)
3.引讀:他一句句吟誦著兩人離別時的王維留下的詩句。師讀詩題,學生接下去讀。
4.后人還把這詩譜成了曲子。我們來欣賞課件《陽關三疊》
學生飽含深情地吟頌《送元二使安西》這首古詩,在朗讀中再次體會朋友之間的濃濃深情。
5.出示課件。
人生自古重離別,古代社會由于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
難預料。你在課外還搜集了哪些送別的詩句?
(學生交流)
教師相機情境運用。(課件出示)
你跟朋友離別的時候,你想告訴友人: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時.,你會慷慨激昂地吟上一
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朋友的船走遠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長江水永遠流在心中,你會吟上一句:孤帆遠影碧
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朋友依依惜別,不知何年才能相見,疲此沉溺在離別的感傷之中,你會吟上一句:又送王孫去,萋萋
滿別情。或: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課堂小結:
送別詩表達了我們離別時的情誼,寥寥幾句就流露出友人間真摯的情感,讓我們課后關注更多的送別
詩。
自主作業:
1.默寫古詩。
2.完成分層作業。
板書: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朝雨客舍柳色圖
美酒故人相送情
課題春夜喜雨部編版六年級下冊古詩詞誦讀1課時
學校授課班級授課教師
1.讀準“重”這個多音字,借助律詩的特點引導學生正確、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學習目標古詩。
2.通過補充春雨農諺及對比詩句等方式感受這場春雨的可貴之處。
3.了解詩人的創作背景,體會他對春雨的喜愛及憂國憂民,激發學生積累古詩詞的興趣。
學習1.通過補充春雨農諺及對比詩句等方式感受這場春雨的可貴之處。
重難點2.了解詩人的創作背景,體會他對春雨的喜愛及憂國憂民,激發學生積累古詩詞的興趣。。
六年級的學生雖然對古詩的學習有了一定的積累,但對于品詩意、悟詩情這方面,還
學情分析是有一些些的不足,所以《春夜喜雨》這首古詩,課前可以讓學生結合注釋,組內交流,
做到自己將大致意思講出來,淡化老師的主講,強化學生的自主性。而在學習古詩里,抓
住詩眼,是品悟詩情最好的方法,讓學生能夠認識何為詩眼,巧抓詩眼,從而理解詩中所
表達的情感。
教學輔助1.多媒體課件。
2.學習任務單。
教學過程
學習任務一:對詩導入,激發興趣。
(設計意圖:本環節設計了“飛花令”,要求以“雨”字為令,師生進行互動對詩,用''雨”意象引入,
讓學生對“雨”給詩賦予的意境有一個初步的感悟,導入本課學習。)
1.師生互對“飛花令”。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拍痢肚迕鳌?/p>
青箸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一一張志和《漁歌子》
渭城朝雨朝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水光敝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2.出示以上詩句。
提問:這是什么雨?
【預設】引導學生從詩的意境體會,有斷魂雨、凄涼雨、忘歸雨、送別雨
3.導入:你們看這雨是豐富多樣的,雨還是有情的。今天我們要欣賞的是一場什么雨呢?
學習任務二:誦讀古詩,整體感知。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學生自由誦讀,教師帶領學生誦讀,從而感受詩中的畫面。)
1.出示《春夜喜雨》,指名誦讀,依據誦讀中的錯誤,示范教誦。
2.學生自由練習誦讀,讀準“重”這個多音字。
(1)課件出示字典中“重”的"zhbng”“chδngw兩種讀音的解釋。
(2)引導學生思考古詩中為什么讀“zhbng”?
(3)結合“重”的解釋,理解“花重”的意思。
3.小組匯報誦讀。
4.小組合作誦讀和探究詩歌,說一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5.全班交流:
【預設】詩的第一、二句采用擬人手法,說春雨仿佛知道春天的到來,及時地下了起來。第三、四句詩
人點出了春雨降落的具體時間一一夜間,并寫出了其無聲滋潤萬物的特點。第五至八句不直接寫春雨,而先
寫春雨中野外、江上兩處的景色,后寫想象中第二天早晨看到的雨后景象,那種喜悅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
出來。
學習任務三: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設計意圖:古詩不可翻譯,但是不可不解,要讓學生體會作者作者因雨而喜,本環節從“好”“潛”
“細”“潤物”入手,讓學會感悟這場雨下得及時,下得恰到好處。)
1.師:大家能讀懂詩人筆下的這場雨嗎?你讀出了怎樣的雨?
【預設】:及時的好雨
(1)理解“及時”:正趕上時候;適合需要。
(2)什么樣的雨讓詩人覺得是喜南呢?
【預設】好雨、細雨、潤物雨、無聲雨
(3)首聯:抓住“好”字體會春雨下得及時。
2.師:除了這是一場及時的雨,你還讀出了這是一場怎樣的雨?
【預設】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雨。
3.你從哪兒看出來的?(課件出示)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頷聯:抓住“潛”、“細”、“潤物”體會春雨滋潤萬物的作用,以及“天街小雨潤如酥”的特點。
4.“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這兩句詩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詩人在這里所用的“俱”字和“獨”
字,都是為了突出這種景象。而在這種景象之中,包含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預設】
(I)雨中夜景圖;欣喜
(2)頸聯:抓住“黑”這一色彩的詞,引用其它帶有色彩詞的詩句,對比這一顏色在詩句中所表達的
意義,體會云層厚,雨下的充分,能夠使莊稼得到更充足的滋養。
5.想象一下,經過一夜的春雨,第二天清晨的錦官城會是什么樣子呢?
【預設】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尾聯:引導學生通過“重”字的釋義體會雨下得很大,與上一聯相呼應。
6.剛剛我們讀懂的雨,在詩中濃縮成一個字一一(好)。剛才我們讀懂的詩人的內心,在詩中也濃縮成一
個字一一(喜)。讓我們感受詩人的喜悅,再來讀讀這首詩吧!
學習任務四:拓展閱讀,感悟詩韻。
(設計意圖:對于古詩的了解不能只停留在詩的表面,更要挖掘其中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經歷和人物特
點,才能真正走進詩情,感悟詩韻。)
1.每一首詩都有自己的創作背景,了解一下詩人創作詩歌的背景,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學習詩歌,
《春夜喜雨》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呢?
(課件出示)
這首詩作于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之時。安史之亂爆發后,百姓流離失所。杜甫棄官,攜家逃難,四處
漂泊。如今,他來到成都浣花溪畔定居己有兩年。在此期間,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密切。
但是,成都從去年的冬天到今年的二月一直鬧旱災。經歷過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溫暖;經歷過旱災的人,
最懂得雨的可貴。所以在春雨來臨之際,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詩中描繪了春夜雨景,謳歌
了春雨滋潤萬物之功。
2.提問:從上面的資料中,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杜甫?
【預設】引導學生體會杜甫是一個為百姓著想,有遠大抱負、憂國憂民的人。
3.師總結:所以這單單只是一場春雨嗎?它更是一場情系百姓的雨。
課堂小結:
同學們,見詩如見人,詩是詩人真實情感的表達,今天我們不僅讀懂了一首詩,也讀懂了一位詩人一一杜
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樣的詩人?(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實際上是為誰而
喜?(為百姓而喜。)請大家課后收集杜甫的詩,感受他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懷。
自主作業:
1.默寫古詩。
2.拓展閱讀:杜甫《春望》
板書:
春夜喜雨
(及時)好(潤物)喜
課題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部編版六年級下冊古詩詞誦讀1課時
學校授課班級授課教師
1.有感情地朗讀本詩,背誦并默寫本詩。
學習目標2.通過注釋理解詞語,進而理解古詩的詩句意思。
3.結合相關詩句,體會這首描寫春天的詩歌的意境。
學習
理解詩句的含義,背誦古詩,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感。
重難點
學情分析六年級學生六年級學生對古詩有了一定的積累,已經初步了解學習古詩的基本方
法,能夠結合自己查閱的資料來理解詩文內容,談出自己的認識,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和
自讀自悟能力。但因古詩創作年代、背景距離現在已久需要做好資料搜集工作。寫法同中
存異,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閱歷以及不同的寫作目的會給學生造成相當的學習障礙,
但詩句語言質樸,通俗易懂,詩意極濃,與六年級學生感性化思維方式相契合,易于被他
們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教學輔助1.多媒體課件。
2.學生完成自主預習卡。
教學過程
學習任務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設計意圖:本環節以“春”的詩句導入,渲染學習氣氛,導入本課學習。)
1.課件出示詩句:
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一一李白《宮中行樂詞其七》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一一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一一毛澤東《卜算子詠梅》
師:一年之計在于春。生活在嚴冬中的人們對春天總是有著強烈的企盼。是誰最先發現了春的蹤跡?李
白說是柳樹,于是李白這樣寫道:;蘇東坡說是鴨子,他則這樣寫道:。毛澤東說是飛雪,他寫下了。這其實都
是詩人們以獨特的眼光觀察和描寫到的春天到來的跡象。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唐代詩歌,看一看詩人韓愈是
怎樣發現春天的特點的。(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課件出示)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
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韓愈的詩奇崛雄偉,力求清新精辟,想象奇特,風格自成一派。后世有“以文
為詩”之評。
學習任務二:誦讀古詩,整體感知。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學生自由誦讀,教師帶領學生誦讀,從而感受詩中的畫面。)
1.學生自由讀詩。
教師重點講解“呈(ch6ng)”和“酥(Si1)”字的讀音。
2.指名學生讀。
(課件出示古詩)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3.小組合作學習:對照注釋,理解詩句大意。
(1)交流:
【預設】相機出示重點字詞。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絕勝:遠遠勝過。
煙柳:形容綠柳成蔭,望去如同煙霧籠罩的樣子。
皇都:指京城長安。
(2)這首詩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預設】春天?!疤旖中∮隄櫲缢帧薄白钍且荒甏汉锰帯?。
(3)整體感知,說一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預設】這首詩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描寫了長安初春小雨的優美景色,寫景清麗,表達了詩人對早春美
景的喜愛之情。
學習任務三:品析詩句,感悟詩情
(設計意圖:語言本身就能給人以想象,給人以情感,給人以更多的人生感悟。學習古詩,就是要從簡
短的幾十個字中品悟詩人的感情。)
L理解詩的第一、二句。
(1)借助預習,理解“天街”''潤如酥"。
【預設】(天街:京城街道。潤如酥:形容春雨滋潤細膩。酥:酥油。)
(2)用自己的語言,敘述詩的第一、二句所描寫的景象。
(3)說說兩句詩的大意。
【預設】(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猶如酥油一樣滋潤細膩,綠茸茸的細草,遠看有青青的顏色,走
近卻看不出草的顏色了。)
(4)提問:“草色遙看近卻無”這句詩寫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點?(寫出了早春草色極淡極少、似有似
無的特點。)
2.理解本詩的三、四句。
(1)自主理解“絕勝”的意思。(絕勝:遠遠勝過。)
(2)師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詩的大意。
【預設】(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時候,遠遠勝過京城楊柳成蔭的暮春景色。)
(3)“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句詩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對比)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全詩,閉眼想象全詩所描寫的畫面。
4.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詩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預設】(小雨、小草。表達了詩人對早春景色的喜愛之情。)
(2)這首詩將早春草色與什么作對比?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
【預設】(這首詩將早春草色與滿城“煙柳”作對比,表達了詩人對早春美景的喜愛之情,能給讀者無窮
的美感和趣味。)
⑶引導學生帶著贊美、喜愛的感情,吟誦全詩。
課堂小結:
這節課,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寫出了早春的美麗景象,呈現給我們無盡的美感。課后請大
家搜集整理一些關于“春”的寫景的詩詞名句。
自主作業:根據自己的情況,可以選擇一項或兩項完成。
L配樂朗讀古詩,嘗試背誦。
2.搜集有關春的詩歌作品。
板書: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如酥
草色遙看無
最是春好處
絕勝皇都
課題江上漁者部編版六年級下冊古詩詞誦讀1課時
學校授課班級授課教師
1.讀準多音字“沒”,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讀出古詩的節奏、韻律,積累并背誦古詩。
學習目標2.借助抓取“往來”“但愛”“出沒”重點詞、想象畫面等方式,理解古詩大意,通過對
比“吃魚人”的安樂生活進一步體會“捕魚者”的艱辛不易。
3.通過資料補充,古詩拓展,深入體會詩人對捕魚人的關切和同情,初步感知詩在反映社
會問題上的作用。
學習借助抓取“往來”“但愛”“出沒”重點詞、想象畫面等方式,理解古詩大意,通過對比
重難點“吃魚人”的安樂生活進一步體會“捕魚者”的艱辛不易。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以及學生的學習程度,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應當以誦讀品悟、方法學習
學情分析教學主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機融合,達到讀一
一品悟拓的目的。
教學輔助1.多媒體課件。
2.學習任務單。
教學過程
學習任務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解釋詩題,讓學生自我發現,自我實現,建立互文見義的系統知識體系,不斷提升運用互
文手法釋義解文的能力,達到融會貫通。)
1.師:(出示“魚”)誰來讀讀這個字(指名讀),大家都知道這就是我們平常吃的魚。(加上”)這個
字誰認識?(指名讀)這兩個字意思一樣嗎?師解釋“漁”。(捕魚)那漁者就是一一指名答(捕魚的人),那江上
漁者就是一一生答(江上捕魚的人).今天我們就跟隨宋朝的大詩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魚的人。(板書
課題)
2.(課件出示)
作者簡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
公”。工于詩、詞、散文。代表作有《岳陽樓記》。
學習任務二:誦讀古詩,整體感知
(設計意圖: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惫旁娊虒W尤其要注重“讀”,以讀代講,以讀促思,讓學生在各種形
式誦讀中、小組合作學習中解決字詞難點,初步理解古詩意思,為后續深度學習打下基礎.另外,通過課
前收集資料,讓學生了解創作背景,幫助了解詩人及其寫作意圖。)
L(課件出示古詩)
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婚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4)指名讀,讀準字音與停頓。
(5)教師提示學生注意“妒”讀“1。;“沒”讀“mb”。
(5)學生反復自由朗讀,將字音讀準。
(6)齊讀古詩。
2.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字詞。
漁者:捕魚的人。
但:只是。
愛:喜歡。
妒魚:魚的一種。體側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鰭有黑斑,口大,下頜突出。
君:你。
一葉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
出沒:忽隱忽現。
風波:波浪。
3.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1)出示古詩,師范讀,看圖讀詩,想想:古詩中寫了哪些人?
(2)交流反饋。(捕魚的人一一“漁者”;吃魚的人一一“江上往來人”)
(3)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預設】這首詩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
關注與同情。
4.了解創作背景
據說,這首《江上漁者》創作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當時46歲的范仲淹在蘇州做官,為治理水
患正察看蘇常一帶的水情。這一日,范仲淹來到江邊的一家酒樓飲酒品魚,正在觀賞風景的時候看到江面
上一葉小舟在風波里起起落落,聯想到漁民打魚的艱辛和危險,情動辭發,創作了這首言淺意深的五言絕
句。
學習任務三:聚焦景物,對比悟情
(設計意圖:通過抓景物、想畫面進行對比學習,讓學生在反差中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在此基礎
上進行情景對話,自然而然地走進“捕魚人”的內心,也走進詩人的內心,情感再一次得到升華。)
1.找景物:你在詩中看到哪些景物?請你圈一圈。
往來人妒魚一葉舟風波(隨機板書)
2.聚焦“往來人”,想象畫面,體會吃魚之快樂
(1)出示:江上往來人,但愛妒魚美。
讀著這兩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引導想象有哪些“往來人”,他們在干什么、說些
什么。)
【預設】:江邊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可能有威風八面的官員,有穿戴華麗的富人,有談生意的商人……
他們在談笑風生,贊美妒魚味美的聲音不絕于耳。
這就是詩中所言一一江上往來人,但愛妒魚美。
(2)妒魚到底有多鮮美呢?
(課件出示):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松江吃了妒魚羹,贊不絕口,稱妒魚為江南第一名魚,令松江知
府年年進貢。白居易曾賦詩“猶有妒魚翅菜興,來春或擬往江東。”油然而生前往蘇州品嘗妒魚的雅興。
元稹賦詩:“菰菜銀絲嫩,妒魚雪片肥。”可見詩人面對妒魚饞涎欲滴,食指大動的興奮之態。妒魚不僅
美味還有文化內涵,怪不得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都對這美味的妒魚肉趨之若鷲。難怪詩人說一一
江上往來人,但愛鯨魚美。
(3)引導朗讀:江岸上的人一邊賞著風景,一邊吃著最鮮美的妒魚,何等快樂,何等幸福呀!讀詩句
一一江上往來人,但愛妒魚美。
3.聚焦“一葉舟”,想象畫面,感受捕魚之艱辛
(課件出示):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1)想象說話:怎么樣的船叫一葉舟呢?
學生回答后媒體出示:在茫茫的江面上,飄蕩著一艘渺小的、簡陋的、像一片孤葉般的漁船,它在狂
風巨浪中搏斗,那么孤獨,那么令人擔憂。
同學們,這就是詩中所言一一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2)想像畫面:漁者駕著這么小的船,在這樣的環境中捕魚,可能會發生什么?此時此刻,你想說什
么?
是呀,捕魚人多危險啊,他的小船在狂風巨浪中時隱時現,這可是冒著生命危險在捕魚呀!與此同時,
江岸上的人正在品嘗著捕魚人冒著生命換來的美味,誰也沒有在意過捕魚人。所以范仲淹才這樣說——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希望能夠引起人們對捕魚人的關注。
這首詩讓我們看到了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讓我們對比著讀一讀吧。
(3)出示整首詩對比讀:
(男)江上往來人,但愛妒魚美。
(女)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4)情景對話:此時,我不禁想勸一勸捕魚人,停下來吧,不要再去捕魚了,太危險了?。S機指
生扮演捕魚人進行對話)
是呀,他們不能停啊,因為要靠捕妒魚來養家糊口,讀一一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他們的家里可能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讀一一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他們可能有年事已高的老人要贍養,讀一一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4.板書小結:同學們,范仲淹就是通過“江岸”和“江面”兩種環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
情態,“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的強烈對比,讓我們感受到捕魚人的艱辛,激起人民對勞動人民的關
注和同情。(隨機板書:對比、關切和同情。)
5.背誦古詩:吃水不忘挖井人,吃飯不忘耕種者,吃魚不忘一一捕魚人,讓我們把這首詩牢牢地記在
心里。
學習任務四:拓展延伸,升華詩情
(設計意圖:補充資料,知人論詩,感受詩人合一;聯讀古詩,橫向拓展,升化主題。)
L課件再次出示,走近詩人
范仲淹年幼時喪父,家境貧寒,數年寒窗勤學,苦讀及第,官至宰相。他“文武兼備”“智謀過人”,
無論在朝主政,還是出師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于一身。他擔任地方官時,為政清廉、體恤民情、
鞠躬盡瘁。他常常開倉賑濟災民,讓掙扎在死亡線上的百姓得以活命。范仲淹身居高位,俸祿豐厚,但自
己卻一直過著簡樸的生活。他樂善好施,把俸祿拿出來購置義田、辦義學,讓貧窮者有地可耕、有書可讀。
2.配樂朗誦
原來范仲淹是這樣一個人,難怪他會寫下這首《江上漁者》。(配樂朗誦)
3.拓展延申
范仲淹對民生疾苦的關心在他的散文《岳陽樓記》里也有明顯的體現,尤其是這兩句:
居廟堂之高則優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I)自由讀一一指名讀一一齊讀
(2)理解意思: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應當心系百姓。處在僻遠的江湖間也不能忘記關注國家安全。在天
下人擔憂之前擔憂,在天下人快樂之后快樂。
(3)從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范仲淹?難怪他會寫下《江上漁者》,再次配樂誦讀.
4.很多詩人也像范仲淹一樣同情勞動者,關心勞動者。
(課件出示):
憫農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蠶婦
【宋】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1)自由朗讀上面兩首詩,說說你從中讀出了什么?
(2)交流反饋:
【預設】
《憫農》的作者李紳目睹烈日下農民辛勤勞作的場景,告訴我們糧食來之不易。
《蠶婦》詩人從養蠶為業的農婦的視角,揭示了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一一剝削者不勞而獲,勞動者無
衣無食,表達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統治階級的不滿。
課堂小結:
同學們,很多時候,詩是作者精神和人格的折射。只有我們真正走進詩人,才能讀懂他們的詩。
自主作業:
1.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2.2.完成分層作業。
板書:
對比
江岸Al面
往來人江上漁者一葉舟
爹魚I風波
關切、同情
課題泊船瓜洲部編版六年級下冊古詩詞誦讀1課時
學校授課班級授課教師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這首古詩,默寫《泊船瓜洲I》。
學習目標2.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說出詩詞的大意,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3.通過對這首古詩的學習,體會作者對家鄉思戀、摯愛的思想感情。
學習
理解詩句的含義,背誦古詩,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感。
重難點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以及學生的學習程度,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應當以誦讀品悟、方法學習
學情分析教學主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采用啟發式教學法精心設計問題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走
進詩人與文本,講授法啟迪學生與歷史背景展開對話,以教師的誦讀引領學生讀中悟情,
從而體會思想情感。
教學輔助L多媒體課件。
2.學習任務單。
教學過程
學習任務一:知詩人,解詩題。
(設計意圖:本環節從詩人導入,了解了詩人的寫作背景,對于理解詩意有很大的幫助。)
1.師:同學們,在中國璀璨的歷史長河中,古代詩人多如繁星,而北宋詩人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顆
星,誰知道他的個人資料??
2.學生交流:(課件相機出示)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出生于江西臨川,發起過
歷史上有名的“王安石變法”等。
今天讓我們共同走進王安石所作的《泊船瓜洲》(板書課題)
3.師:讀詩題后,你知道了什么?
【預設】:①“泊”是多音字,在這里讀“b6”,是停泊的意思②瓜洲,在長江的北岸,與京口相對。
③詩題的意思是把船停泊在瓜洲岸邊。
3.師:同學們,你們了解本首古詩的創作背景嗎?(出示寫作背景)
閱讀本首詩的創作背景后,我們感受到《泊船瓜洲》這首詩蘊含了詩人多少思鄉情啊!讓我們走近古
詩,走近詩人的內心吧!
學習任務二:解字詞,明詩意。
(設計意圖:學生自學,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1.初讀詩文,解字詞
(1)自主學習,出示學習要求:
X輕聲讀古詩,圈住自己讀不準的字音。
X利用工具書,理解“泊船、京口、間、一水、隔、數重、綠、何時、還”的意思。(同桌交流學習
成果)
(2)交流,出示古詩:
泊船瓜洲
京口〃氏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①指名讀,正音:間一jidn、重一ch6ng、還一hudn。
②全班齊讀。
2.再讀古詩,感知詩意。
(1)師:“間”什么意思?隔開了什么?瓜洲在長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兒呢?兩地相距遠嗎?何以見
得?
【預設】①間:間隔②王安石想說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說它們之隔離。由“一水”可見。
(2)讀一讀,讀出距離感。師: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鐘山又在哪里呢?“數重山”表示山多還是
少?(“數”何意?)還從哪里知道山很少?(抓住“只”。出示地理位置圖進行補充介紹)
(3)讀一讀,讀出路程近。生齊讀前兩句,指名說詩意。
(4)師:瓜洲和京口只隔著一條長江,離詩人的家鄉鐘山也不過隔著幾座山而已,可以說,詩人身在
瓜洲I,已設計好回家的路線。可詩人雖然離家鄉這樣的近,他是否準備回到家鄉呢?從哪里知道?
【預設】明月何時照我還?
(5)師:“還”什么意思?說一說這一句話的意思。(指名回答)
詩人什么時候想到回家?(預設回答;春風又綠江南岸)
讀讀看,讀出詩人心中此時什么感受?(預設回答:思家不能回的無奈)
3.指導朗讀:我們走進詩人的內心,再次吟誦這首詩,感受思鄉情懷。
學習任務三:入詩境,悟詩情。
(設計意圖:品讀詩句,引導學生走進古詩,體會用字精妙,從而深入感悟詩情,達到“教是為了不教”
的目的。)
L提問:詩人此時可能站在哪里?他的所見、所聞、所感是什么?
(指名回答)
2.體會用字精妙,深入感悟詩情。
(1)引導:此時正是什么季節,詩人怎么說的?(預設回答:春風又綠江南岸)春風又綠江南岸,江
南是什么樣的呢?我們就住在鐘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們所見到的春景告訴想家的詩人吧!
(2)師:誰還能送首詩給詩人?(指名回答)師: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紅柳綠鶯歌燕舞,
一派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詩人只用了一個字就表現出來了,那就是一一“綠”,可見詩人
用字之精妙。其實,詩人曾用過“滿、至h過”十幾個字,經過反復推敲,最終定為“綠”。詩人為
何獨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周圍血管病的健康宣教
- 2024屆四川省達州開江縣聯考中考數學模擬試題含解析
- AFC高級工復習測試卷附答案
- 小柳原田綜合癥的健康宣教
- 膝跳反射的觀察與護理
- 2025資金調撥協議合同
- 2025年拉薩道路運輸貨運考試題庫
- 2025年百色貨運資格證題庫在線練習
- 2025年河南貨運從業資格證模擬考試app
- 2025年呼和浩特貨運資格證考試口訣
- 檢驗科2025年度臨床指導計劃
- 小學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綜合性學習:奮斗的歷程》說課課件(含教學反思)
- 甘肅省衛生健康委公務員考試招聘112人往年題考
- 2024年茂名市茂南區村后備干部招聘筆試真題
- 2025年云南省中考模擬英語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急救知識課件
- 走進創業學習通超星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
- 軍隊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管理辦法
- 全州朝鮮族小學校小班化教育實施方案
- pep小學英語四年級下課文及翻譯
- 四川工程竣工驗收備案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