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麻疹監測方案(2014版)及全國基層中醫藥服務問題與對策分析_第1頁
全國麻疹監測方案(2014版)及全國基層中醫藥服務問題與對策分析_第2頁
全國麻疹監測方案(2014版)及全國基層中醫藥服務問題與對策分析_第3頁
全國麻疹監測方案(2014版)及全國基層中醫藥服務問題與對策分析_第4頁
全國麻疹監測方案(2014版)及全國基層中醫藥服務問題與對策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全國麻疹監測方案國務院《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努力實現消除麻疹的目標。開展麻疹監測是消除麻疹的主要策略之一,為做好麻疹監測工作,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麻疹監測工作的通知》(國衛辦疾控函〔2013〕484號,以下簡稱《加強麻疹監測工作的通知》)要求,制定本方案。一、監測目的(一)及時發現麻疹病例,采取針對性措施,預防和控制疫情。(二)掌握麻疹、風疹流行病學特征,分析人群免疫狀況,確定易感人群,加強風險評估和預警。(三)了解麻疹病毒學特征,追蹤病毒來源、傳播路徑。(四)評價麻疹、風疹預防控制效果,為適時調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據。二、監測病例定義與分類(一)監測病例定義。監測病例定義為發熱、出疹,伴咳嗽、卡他性鼻炎、結膜炎、淋巴結腫大、關節炎/關節痛癥狀之一者,或傳染病責任疫情報告人懷疑為麻疹或風疹的病例。(二)監測病例分類。1.實驗室確診病例(1)實驗室確診麻疹病例。符合下面條件之一的監測病例,為實驗室確診麻疹病例。①血標本檢測麻疹IgM抗體陽性者;②病原學標本檢測麻疹病毒核酸陽性或分離到麻疹病毒者;③恢復期血清麻疹IgG抗體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或急性期抗體陰性而恢復期抗體陽轉者。(2)實驗室確診風疹病例。符合下面條件之一的監測病例,為實驗室確診風疹病例。①血標本檢測風疹IgM抗體陽性者;②病原學標本檢測風疹病毒核酸陽性或分離到風疹病毒者;③恢復期血清風疹IgG抗體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或急性期抗體陰性而恢復期抗體陽轉者。2.臨床診斷病例(1)流行病學聯系病例①流行病學聯系麻疹病例。監測病例無標本或標本不合格,但與實驗室確診麻疹病例有流行病學關聯。②流行病學聯系風疹病例。監測病例無標本或標本不合格,但與實驗室確診風疹病例有流行病學關聯。(2)臨床符合病例①臨床符合麻疹病例。具備發熱、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結膜炎癥狀之一,或傳染病責任疫情報告人懷疑為麻疹的監測病例,無標本或標本不合格,與實驗室確診麻疹病例無流行病學關聯,未明確診斷為其他疾病者。②臨床符合風疹病例。具備發熱、出疹并伴淋巴結腫大、關節炎/關節痛癥狀之一,或傳染病責任疫情報告人懷疑為風疹的監測病例,無標本或標本不合格,與實驗室確診風疹病例無流行病學關聯,未明確診斷為其他疾病者。3.排除麻疹風疹病例。符合下面條件之一的監測病例,為排除麻疹風疹病例。(1)血標本檢測麻疹和風疹IgM結果均為陰性,且無其他麻疹或風疹實驗室檢測陽性結果者。(2)無標本或標本不合格,與實驗室確診麻疹/風疹病例無流行病學關聯,且明確診斷為其他疾病者。監測病例分類示意圖見附件1。三、監測內容(一)病例報告。傳染病法定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疫情報告人發現監測病例,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和《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等規定進行報告。(二)病例監測。1.流行病學監測(1)病例調查每例監測病例都應進行流行病學個案調查。報告單位所在地的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組織開展監測病例的流行病學個案調查。對于跨縣(區)就診的病例因返回其現住址等原因無法完成調查、采樣的,報告單位所在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及時將信息反饋至病例現住址所在地的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由病例現住址所在地的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最終完成調查、標本采集和送檢工作。在開展流行病學個案調查的同時,報告單位所在地、病例現住址所在地、病例可能的感染地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對病例居住地或活動場所進行調查,了解傳播情況。負責調查的專業人員應在接到報告后48小時內開展流行病學個案調查,填寫“麻疹監測病例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見附件2),各變量要準確、有依據。以下10個變量中任何一項空缺或不準確的,均認為個案調查不完整:病例姓名、性別、出生日期、現住址、含麻疹/風疹成分疫苗接種史、出疹日期、報告日期、調查日期、血標本采集日期、可能的感染地。(2)標本的采集與運送醫療單位負責對就診的監測病例采集血標本和/或病原學標本,完整填寫標本送檢表,并協助將標本于24小時內送達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流行病學調查、疫情處理等過程中發現的未就診監測病例,由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組織采集血標本和/或病原學標本。為掌握麻疹病毒基因型變化及其動態分布情況,各省應按照監測連續性和代表性的原則,以地市為單位每年至少采集10%的監測病例病原學標本。當確認為麻疹暴發疫情時,應采集疫情早期至少5例病例的血標本和病原學標本,病例數小于5例者應全部采集。標本應在采集后3日內送達本地區麻疹風疹網絡實驗室,發生暴發疫情時要快速送檢。標本采集和運送方法見附件3。(3)主動監測醫療單位應每旬開展相關科室主動監測,并做好記錄。承擔主動監測任務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或鄉級防保組織應按照《預防接種工作規范》要求,每旬到轄區內監測醫院開展主動監測,定期對醫療單位主動監測工作進行檢查指導、督導評估。2.實驗室監測(1)全國麻疹風疹實驗室網絡全國麻疹風疹實驗室網絡由國家、省、市三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麻疹風疹網絡實驗室組成,承擔麻疹風疹血清學和病毒核酸檢測、病毒分離及基因定型任務。有條件的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或醫療單位實驗室,經上級網絡實驗室考核認證后,可納入麻疹風疹實驗室網絡管理,并承擔相應的檢測工作。(2)血清學檢測承擔血清學檢測任務的麻疹風疹網絡實驗室在收到血標本后,應于4日內完成麻疹、風疹IgM抗體檢測。血清IgM抗體檢測應用統一標準的ELISA方法,嚴格按標準操作規程進行。(3)核酸檢測地市級及以上麻疹風疹網絡實驗室應開展核酸檢測工作。在接到病原學標本后7日內應完成麻疹或/和風疹病毒核酸檢測。核酸檢測陽性的病原學標本,應在完成核酸檢測后10日內送達省級麻疹風疹網絡實驗室。(4)病毒分離與基因定型省級麻疹風疹網絡實驗室在收到核酸檢測結果陽性標本后,應于28日內完成病毒分離工作。已開展病毒基因定型的應于14日內完成基因定型,并在完成后3日內將基因序列原始圖譜資料送國家麻疹風疹網絡實驗室復核。尚未開展基因定型的省級麻疹風疹網絡實驗室應在14日內將病毒分離物送國家麻疹風疹網絡實驗室進行病毒基因定型。國家麻疹風疹網絡實驗室在收到病毒分離物后14日內完成基因定型,收到基因序列原始圖譜資料后3日內完成基因定型復核,并將結果反饋至送檢單位。(5)實驗室質量控制國家麻疹風疹網絡實驗室負責對省級麻疹風疹網絡實驗室進行認證、質量控制、考核和檢測試劑的質量評估。省級及以下麻疹風疹網絡實驗室實行逐級認證、質量控制和考核。有關全國麻疹風疹網絡實驗室管理及檢測工作要求另行制定下發。麻疹風疹實驗室網絡工作用表見附件4。(三)暴發疫情監測。根據我國實際情況,現階段麻疹暴發疫情定義為以下任一種情況:=1\*GB3①以村、居委會、學校或其他集體機構為單位在10日內發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2\*GB3②以鄉(鎮、社區、街道)為單位10日內發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3\*GB3③以縣為單位,一周內麻疹發病水平超過前5年同期平均發病水平1倍以上。發生麻疹暴發疫情后,各地要參照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制定的《麻疹疫情調查與處置技術指南》,做好疫情報告、調查、風險評估工作,采取控制措施,并通過麻疹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報告調查處置信息。(四)風險評估與預警。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協助衛生行政部門開展風險評估,分析利用歷年麻疹疫情、疫苗接種率及人群麻疹抗體水平調查等信息,對本地區麻疹疫情發生發展趨勢進行預測、預警。四、資料管理與信息交流(一)信息的錄入和個案管理。監測病例的傳染病報告卡信息由病例報告單位錄入傳染病報告信息管理系統。流行病學個案調查信息由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調查完成后48小時內錄入麻疹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實驗室檢測結果由檢測單位于檢測完成后24小時內錄入麻疹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3日內將檢測報告反饋至標本送檢單位。基因定型結果首次由省級錄入系統的,國家麻疹風疹網絡實驗室應根據復核檢測結果進行檢查訂正。根據流行病學信息和實驗室檢測結果,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按照監測病例分類標準進行最終分類,原則上應在病例報告后10日內完成。同屬一起暴發疫情的麻疹病例,在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中應通過賦予相同的暴發編碼進行關聯,完成疫情調查處置后10日內填寫麻疹暴發疫情信息匯總表(附件5),同時上傳調查報告。具體操作參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麻疹監測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流行病學調查原始資料由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保存,實驗室檢測原始記錄由檢測單位保存。(二)信息分析與利用。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適時對監測資料進行匯總,綜合分析麻疹和風疹流行病學特征,評價當地人群免疫狀況,發現免疫接種薄弱地區和人群,提出相關工作建議,并及時將信息反饋至下級單位,報告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控機構。五、各級職責(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麻疹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的建立與維護,對全國麻疹監測系統運轉情況進行督導、評價;對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協調、指導省級麻疹監測工作;對全國監測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報告和反饋;負責全國麻疹風疹實驗室網絡運轉管理和維護,對省級麻疹風疹實驗室進行考核、質控,對麻疹、風疹病毒基因型進行鑒定,評價血清學和核酸檢測試劑。(二)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全省麻疹監測工作提供技術指導;健全和質控考核本省麻疹監測網絡;指導、參與麻疹暴發疫情調查;負責麻疹、風疹病毒分離,有條件者進行基因定型;開展麻疹監測工作培訓、督導和評價;對本省監測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報告和反饋;協調指導下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展麻疹監測工作。(三)地市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全市麻疹監測工作提供技術指導;開展監測病例血清學和核酸檢測;指導和參與麻疹暴發疫情調查;對本市各級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對本市麻疹監測系統進行管理和質量控制,開展督導和評價;對本市監測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報告和反饋;協調指導下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展麻疹監測工作。(四)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具體實施轄區內麻疹監測工作,開展監測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和信息錄入;負責監測病例標本的收集和運送;開展轄區內暴發疫情的調查與處置;對本轄區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定期對轄區內醫療單位開展主動監測;對本轄區監測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報告和反饋。(五)醫療機構。按《加強麻疹監測工作的通知》要求,醫療機構負責就診的監測病例報告和主動監測,保證報告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采集就診病例的血標本和病原學標本,并協助完成標本運送及病例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經認證考核的實驗室可開展監測病例的血清學檢測;對本單位醫護人員進行培訓。六、監測指標(一)監測系統敏感性指標。以省為單位,排除麻疹風疹病例報告發病率達到2/10萬以上。(二)監測系統及時性指標。監測病例報告后48小時內完整調查率達到80%以上,血標本采集后3日內送達網絡實驗室的比例達到80%以上,實驗室收到標本后麻疹風疹IgM檢測結果4日內報告率達到80%以上。(三)監測系統特異性指標。監測病例血標本采集率達到80%以上;麻疹暴發疫情實驗室確診率達到90%以上;麻疹暴發疫情病原學標本采集率達到80%以上。有關監測指標的說明見附件6。

附件:1.監測病例分類示意圖2.麻疹監測病例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3.標本采集和運送方法4.麻疹風疹實驗室網絡工作用表5.麻疹暴發疫情信息匯總表6.監測指標說明附件1監測病例分類示意圖附件2麻疹監測病例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第一部分流行病學個案調查(現場調查用)一、傳染病報告卡信息1.1傳染病報告卡卡片編號:1.2患者姓名*:(患兒家長姓名:)1.3身份證號:1.4性別*:男女1.5出生日期*:年月日(公歷)a.年齡*:(單位:歲月日,如出生日期不詳,可填寫實足年齡)1.6患者工作單位:聯系電話:1.7病人現住址屬于*:本縣區本市其他縣區本省其他地市外省港澳臺外籍1.8病人現住址*:省地(市)縣(區)鄉(鎮、街道)村(居委)1.9患者職業*:幼托兒童散居兒童學生(大中小學)教師保育員及保姆餐飲食品商業服務醫務人員工人民工農民牧民漁(船)民干部職員離退人員家務及待業其他不詳1.10病例分類*:疑似病例實驗室診斷病例臨床診斷病例1.11發病日期*:20年月日1.12診斷日期*:20年月日時1.13死亡日期:20年月日1.14疾病名稱:法定傳染病:1.15填卡醫生:1.16報告單位:1.17接觸者有無相同癥狀:無有1.18備注:二、流行病學調查信息2.1報告日期*:20年月日2.2調查日期*:20年月日2.3病例戶籍*: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灣其他國家_______戶籍地址(大陸戶籍填寫)*:省地(市)縣(區)鄉(鎮、街道)戶籍地相對現住址類型:本縣區本市其他縣區本省其他地市外省港澳臺外國如非本縣區,發病時在現住址居住時間*:<7日7-21日22日-3月(不含)≥3月(注:如為外籍或港澳臺病例,則選擇在中國大陸居住時間)2.4是否在集體單位(學校、幼兒園、工廠等)*:是否不詳如是,所在集體單位具體名稱:2.5是否發熱*:是否不詳如是,則發熱日期為*:20年月日2.6是否出疹*:是否不詳如是,則出疹日期為*:20年月日2.7其他臨床癥狀*:咳嗽是否不詳卡他性鼻炎是否不詳結膜炎是否不詳口腔黏膜斑是否不詳淋巴節腫大是否不詳關節炎/關節疼痛是否不詳

2.8是否有其他并發癥*:是否不詳疫苗種類:1=麻疹/風疹單苗2=麻-風聯合3=麻-腮-風聯合疫苗種類:1=麻疹/風疹單苗2=麻-風聯合3=麻-腮-風聯合4=麻-腮聯合5=麻腮風水痘聯合6=不詳2.9含麻疹/風疹成分疫苗接種史(須詳細填寫)a.含麻疹成分疫苗劑次數*:0劑1劑2劑≥3劑不詳i如接種過,第1劑接種日期:______年___月___日疫苗種類:1第2劑接種日期:______年___月___日疫苗種類:1最后一劑接種日期:______年___月___日疫苗種類:1Ii免疫史信息來源:預防接種證接種卡接種信息系統家長回憶iii如為<15歲兒童且未按照免疫程序完成應接種劑次數(注:8~17月齡應已接種1劑,≥18月齡應已接種2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b.含風疹成分疫苗劑次數*:0劑1劑2劑≥3劑不詳i如接種過,第1劑接種日期:______年___月___日疫苗種類:1第2劑接種日期:______年___月___日疫苗種類:1ii免疫史信息來源:預防接種證接種卡接種信息系統家長回憶2.10出疹前7~21日是否去過醫院*:是否不詳醫院名稱日期2.11是否與實驗室確診麻疹病例有流行病學關聯*:

是否不詳是否與實驗室確診風疹病例有流行病學關聯*:

是否不詳2.12是否為已懷孕婦女:是否不詳;若是,發病時懷孕周數:2.13是否為一起麻疹或風疹暴發疫情的病例*:是否如是,是否為一起新的暴發*:是否暴發編碼:---2.14可能的感染地*: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其他國家____不詳如為中國大陸,具體為:省地(市)縣(區)詳細感染地來源(盡可能具體到地區及單位)詳述判斷依據(尤其闡明出疹前7~21日詳細活動情況):2.15個案調查備注:三、標本采集情況3.1是否采集第一份血標本*:是否采集日期:20_____年_____月_____日3.2是否采集第二份血標本*:是否采集日期:20_____年_____月_____日3.3是否采集病原學檢測標本*:是否如是,標本類型:a.咽拭子:是否采集日期:20年月日b.尿標本:是否采集日期:20年月日3.4采集其他標本:_____________采集日期:20年月日個案流行病學調查單位:調查人員:

第二部分實驗室檢測結果與監測病例分類四、血清學檢測結果4.1第一份血標本收到日期*:20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麻疹IgM*:陽性陰性未檢測風疹IgM*:陽性陰性未檢測檢測單位:______檢測結果報告日期*:20___年____月____日4.2第二份血標本收到日期*:20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麻疹IgM*:陽性陰性未檢測風疹IgM*:陽性陰性未檢測檢測單位:______檢測結果報告日期*:20___年____月____日4.3是否采集急性期和恢復期血進行麻疹IgG抗體檢測:是否如是,第二份血麻疹IgG抗體是否≥4倍升高或陽轉:是否未檢測第二份血風疹IgG抗體是否≥4倍升高或陽轉:是否未檢測檢測單位:______檢測結果報告日期*:20___年____月____日五、核酸檢測結果5.1是否開展核酸檢測*:是否5.2病原學標本收到日期*:20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5.3標本類型(可多選)*:咽拭子尿其他:____________5.4檢測方法(可多選)*:熒光定量RT-PCRRT-PCRRT-RFLP其他________5.5麻疹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陰性未檢測人RNaseP基因檢測結果為:陽性陰性未檢測5.6風疹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陰性未檢測人RNaseP基因檢測結果為:陽性陰性未檢測檢測單位:______檢測結果報告日期*:20___年____月____日六、病毒分離結果6.1病原學標本收到日期*:20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6.2標本類型(可多選)*:咽拭子尿其他:____________6.3病毒分離所用細胞*:Vero-Slam細胞其他:____________6.4分離鑒定結果*:麻疹病毒陽性風疹病毒陽性陰性其他:____________檢測單位*:______________檢測結果報告日期*:20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七、基因型鑒定7.1基因型鑒定標本收到日期*:20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7.2標本類型*(可多選):病毒分離物PCR陽性產物其他__________7.3麻疹病毒基因型鑒定結果*陽性陰性未檢測如為陽性,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毒株命名:__________________7.4風疹病毒基因型鑒定結果*陽性陰性未檢測如為陽性,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毒株命名:__________________檢測單位*:______________檢測結果報告日期*:20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第三部分病例分類8.1監測病例分類*:實驗室確診麻疹病例實驗室確診風疹病例流行病學聯系麻疹病例流行病學聯系風疹病例臨床符合麻疹病例臨床符合風疹病例排除麻疹風疹病例待分類8.2是否為與接種疫苗相關的發熱出疹是否8.3麻疹病例感染來源*:本土病例輸入病例輸入相關病例感染來源不詳病例判定依據*:

麻疹監測病例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填表說明第一部分個案流行病學調查一、傳染病報告卡信息該部分是傳染病報告卡的內容,按照報告卡要求進行填寫。如果病例已經在傳染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中上報,將病例納入專病管理后該部分內容會直接推送到麻疹專病監測信息報告系統,無需重復錄入。但在個案流行病學調查時須同時調查該部分信息,以對傳染病報告卡中不準確的內容進行訂正,訂正后的內容會自動推送回傳染病監測信息報告系統。標注*的為規定必須錄入內容。其中:1.1傳染病報告卡卡片編號:由系統自動生成,可作為識別病例的唯一代碼。1.2家長姓名:<15歲的患兒要求填寫患者家長姓名。1.5出生日期:出生日期與年齡欄只要選擇一欄填寫即可,盡量填寫出生日期。本表中的日期均為公歷日期,以下同。1.7病人現住址屬于:用于標識病人現住地址與就診醫院所在地區的關系。1.8病人現住址:按照《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衛辦疾控發[2006]92號)和《傳染病監測信息網絡直報工作與技術指南(2005年試行版)》,病例現住址指”該病例發病時實際居住的地址,可以是家庭地址,也可以是寄宿地址或賓館、旅店,應詳細填寫到村民組(門牌號)。病例如有一處以上住址時,應填寫患病期間最容易隨訪到的住址”。發病時間以變量1.11為準。病例在旅途中發病的,現住址以該次旅行出發前的居住地為準。病例的現住地址與感染地(2.14項)不一定相同。1.10病例分類:初次錄入報告卡時按照最初診斷進行填寫。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必須在該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和標本實驗室檢測完成后,根據相應結果訂正病例分類。1.11發病日期:應為最早出現麻疹相關癥狀的日期。1.14疾病名稱:初次錄入報告卡時按照最初診斷進行填寫。在該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檢測完成后,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必須根據相應結果核實、訂正此處疾病名稱。疾病名稱為其他傳染病中的“其他”和其他疾病時需具體明確。1.18備注:用戶可填寫一些文字信息,如傳染途徑、最后確診非傳染病病名等。二、個案流行病學調查信息2.1報告日期:為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任何形式收到病例報告的日期。2.2調查日期:為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調查人員對病例進行現場個案調查日期。2.3病例戶籍:為該病例戶口登記所在地的屬性。戶籍地址(中國大陸籍病例填寫):如果病例戶籍為中國大陸,應具體詢問到鄉鎮。戶籍地相對于現住址類型:該變量在現場調查時無需填寫,錄入麻疹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時,系統將自動根據戶籍地和現住址所在地進行判斷。如非本縣區,發病時在現住址居住時間:指病例發病時在現住址所在縣區(1.8項)居住時間長短。2.4是否在集體單位:應詢問病例是否來自學校、幼兒園、工廠等集體單位。如果是,則詳細填寫所在集體單位名稱,以便詳細調查其所在單位發病情況。2.5是否發熱:是指腋溫≥37.5℃,如未測量體溫,以家長或成人病例自我判斷為主。發熱日期填寫最早出現發熱的時間。2.6是否出疹:指出現紅色斑丘疹。出疹日期是指皮膚開始出疹的日期。2.7其他臨床癥狀:如果有咳嗽、卡他癥狀(咳嗽,流涕、噴嚏等上呼吸道癥狀)、結膜炎(畏光、流淚、結膜炎癥狀)、口腔黏膜斑、淋巴結腫大(耳后、頸后和枕后)、關節炎/關節疼痛等癥狀,則在相應項目選擇“是”;無相應癥狀,則選擇“否”;否則填寫“不詳”。2.9含麻疹/風疹成分疫苗接種史該項為麻疹風疹個案調查核心內容,調查時應查看到接種證,確實不能出示接種證的,應查詢接種卡/信息系統核實,完整填寫相應信息。如為<15歲兒童,調查人員應現場判斷適齡兒童是否完成了相應年齡段應接種含麻疹成分疫苗劑次數,如否,應詢問未種/未全程接種原因。2.10出疹前7~21日是否去過醫院:應詳細詢問患者在出疹前的醫療機構暴露史。2.11是否與實驗室確診病例有流行病學關聯:該選項由調查人員經核實有關信息后判斷并填寫。“流行病學關聯”是指在出疹前7~21日,直接接觸過其他實驗室確診病例,或存在以下情況:(1)與其他實驗室確診病例在同一個村、社區、學校或其他集體單位;(2)參加過同一個集體活動,如集市或其他集會等;(3)到訪過有實驗室確診病例就診的醫療機構。2.13是否為一起麻疹或風疹暴發疫情的病例:是指該病例是否為某一起暴發疫情中的病例,對于暴發被確定之前已報告的同一起暴發疫情中的病例,需要修訂相應病例的該條信息并補填暴發編碼。如是,是否為一起新的暴發:如果是一起新確認的暴發疫情,系統將按照縣區國標碼(6位)+年份(4位)+編號(3位)進行編碼,按暴發順序依次編號;如果該病例是已有暴發的病例,則從下拉菜單選填所屬暴發疫情的編碼。2.14可能的感染地:調查人員應詳細了解病例的流行病學史,判斷該患者最可能感染麻疹病毒的地方。詳細感染地來源:如判斷在中國大陸本土感染,應盡量具體了解到相應縣區及可能的集體單位。詳述判斷依據:此處可詳細闡述調查人員判斷感染地來源的所有必要依據,推斷要有客觀依據。2.15個案流行病學調查備注:調查人員可將現場個案調查時獲知的其他信息做詳細備注。三、標本采集情況3.1-3.2采集血標本:指監測病例出疹后采集的血標本。3.3是否采集病原學標本:指監測病例出疹后采集的用于病原學檢測的標本。第二部分實驗室檢測結果與監測病例分類第四、五、六、七部分,根據實驗室反饋的檢測結果錄入。第三部分病例分類8.1監測病例分類:在麻疹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中,“監測病例分類”變量將根據1.10項、1.14項和2.11項進行自動判斷。8.2是否為與接種疫苗相關的發熱出疹:接種含麻疹成份疫苗后的反應可排除麻疹野病毒感染,勾選此選項。其判定可參考以下條件:鑒定出麻疹疫苗株病毒,或同時符合以下5種情形:①有出疹,伴或不伴發熱,無咳嗽等呼吸道癥狀,②接種含麻疹成分減毒活疫苗7~14日后出疹,③血標本采集日期為接種含麻疹成分減毒活疫苗后8~56日,且檢測麻疹IgM抗體陽性,④充分的流行病學調查未發現該病例引起續發病例,⑤流行病學和實驗室調查未發現其他可明確解釋的原因。8.3麻疹病例感染來源:對麻疹病例可分為以下四類:①本土病例:實驗室或流行病學依據證實病例來源于中國大陸本土的麻疹病毒持續傳播,或無證據表明為國(境)外輸入病例或國(境)外輸入病例的傳播所致。輸入病例造成的傳播在境內持續超過12個月,此后發生的病例應視為本土病例。②輸入病例:有流行病學和/或病毒學依據證實,麻疹病例是在其他國家(地區)感染麻疹病毒。病例在出疹前7~21日有在其他國家(地區)的暴露史(如果期間部分時間在國內,應排除在國內感染的可能),且在進入境內后21日內出疹。③輸入相關病例:有流行病學和/或病毒學依據證實,在境內感染自國(境)外輸入病例或其傳播鏈的病例。如果病例檢出非本土基因型病毒但暴露史不詳,也視為輸入相關病例。④感染來源不詳病例:在已證實消除麻疹的地區,調查無法確認輸入病例或本土病例存在流行病學或病毒學聯系的病例。

附件3標本采集和運送方法一、標本采集(一)血標本。1.采集病例出疹后28日內靜脈血2~3ml,加入到無菌試管中,標明采集日期和病例姓名、編號。2.有條件地區可用1500rpm/20分鐘離心機分離血清。如果沒有離心機,在室溫下凝固分離血清,或冷藏條件下放置,直到血清完全析出。3.在無菌條件下,將血清移至外螺旋蓋帶墊圈的無菌管中,避免吸到紅血球。4.血清標本運送前應在2~8℃保存,如果7日內不能運送的,應置-20℃以下保存,避免反復凍融。全血標本不能凍結。5.填寫完整的標本送檢表,送檢表上要注明病例編號。6.出疹后3日內采集的血標本檢測麻疹、風疹IgM抗體均為陰性,且無病原學標本核酸檢測結果的,應在出疹后4~28日采集第2份血標本進行檢測。注:合格血標本的基本要求是:出疹后28日內采集,血清量不少于0.5ml,無溶血,無污染;2~8℃條件下保存、運送。(二)病原學標本。咽拭子病原學標本的采集方法如下:(1)出疹當日至出疹后5日采集。(2)使用的棉拭子和試管等應滅菌。(3)用無菌棉拭子適度用力在咽喉部擦拭,獲得上皮細胞。(4)把拭子放入有外螺旋蓋并裝有2ml病毒運輸液的凍存管中。(5)病毒運輸液有商業成品可用。常用的病毒運輸液包括:pH然后加入10ml牛血清和0.2ml0.4%酚紅溶液,過濾消毒。加1ml青/鏈霉素溶液。分裝到無菌管中,于4℃儲存備用。組織培養液:DMEM液加入青/鏈霉素使其終末濃度分別為500~1000IU/ml和500~1000ug/ml,加入胎牛血清使其終末濃度為2%,加入谷氨酰胺至濃度為1%;加入7.5%的NaHCO3調節pH至7.4~7.6。注:合格病原學標本的基本要求:出疹后5日內采集,冷藏運送,-70℃以下保存。

二、標本運送(一)血標本。1.標本采集后按照監測方案要求送到實驗室,嚴防標本污染或容器滲漏。標本標簽應清晰、防水。2.標本運送時附帶標本送檢表,送檢表上要注明病例編號等完整信息。安排運送日期并通知實驗室,說明標本送達時間。(二)病原學標本。1.咽拭子等病原學標本采集后應立即置2~8℃保存。2.病原學標本應盡快送達麻疹風疹網絡實驗室。48小時內能送達的,可在2~8℃保存,否則-70℃保存。無-70℃保存條件者,可在-20℃保存并在1周內送達。在-70℃條件下保存的標本,完成相應檢測后10個工作日內送達省級麻疹風疹實驗室。3.標本應冷藏運輸,嚴防標本污染或容器滲漏。4.標本保存和運送過程應避免日光照射。5.其他送檢要求與血清標本相同。附件4麻疹風疹實驗室網絡工作用表表4-1監測病例血標本送檢及實驗室檢測結果登記表(參考)送樣單位:地市(州、盟)縣(市、區、旗)送樣人:聯系電話:送樣日期:年月日收樣單位:地市(州、盟)縣(市、區、旗)收樣人:收樣日期:年月日送樣單位填寫標本檢測單位填寫備注標本編號姓名性別出生日期現住址出疹日期最近MCV接種日期采樣日期第幾份血*標本狀況麻疹IgM風疹IgM檢測結果報告日期檢測結果報告日期說明:1.向麻疹風疹網絡實驗室送檢血清標本使用本表。標本編號由送樣單位編寫。傳染病報卡編號可在卡片編碼生成后補填。送樣單位填寫部分內容應與個案調查表一致,方便標本檢測單位在麻疹監測信息系統中查找病例。2.采集份數:注明是第一份還是第二份血標本。3.標本狀況:由收樣實驗室判斷并填寫,①合格②不合格。

表4-2麻疹監測病例病原學標本送檢及實驗室檢測結果登記表(參考)送樣單位:省地市(州、盟)縣(市、區、旗)送樣人:聯系電話:送樣日期:年月日收樣單位:國家麻疹風疹實驗室收樣人:聯系電話:收樣日期:年月日省地市(州、盟)收樣人:聯系電話:收樣日期:年月日送樣單位填寫標本檢測單位填寫標本編號姓名性別出生日期現住址出疹日期最近MCV接種日期采樣日期標本種類標本狀況核酸檢測病毒分離基因型鑒定結果報告日期結果報告日期結果報告日期說明:1.向麻疹風疹網絡實驗室送檢病原學標本、省級向國家級麻疹風疹實驗室送檢病原學標本或病毒分離物可通用此表。標本編號由送樣單位編寫。送樣單位填寫部分內容應與個案調查表一致,方便標本檢測單位在麻疹監測信息系統中查找病例。2.標本種類:①臨床標本;②PCR產物;③病毒分離物;=4\*GB3④序列圖譜附件5麻疹暴發疫情信息匯總表省地(市)縣(區)暴發編碼---一、暴發疫情匯總數據1.1該起暴發病例總數:死亡病例數:__________1.2首例發病時間:20_____年____月____日末例發病時間:20_____年____月____日1.3采集血標本的病例數:____采集咽拭子的病例數:____采集尿液標本的病例數:_1.4麻疹IgM陽性例數:核酸陽性例數:病毒分離陽性例數:1.5報告麻疹基因型鑒定結果病例數:1.6暴發病例年齡特征:最小年齡____最大年齡____年齡中位數____二、暴發疫情概況2.1發現方式*:網絡直報監測發現醫療衛生機構報告集體單位報告居民報告其他2.2暴發地點類別*:托幼機構小學中學大學軍營工廠工地社區醫院其他2.3接到報告時間*:20_____年_____月_____日2.4開展調查時間*:20_____年_____月_____日2.5疫情波及人數*:三、采取措施3.1是否開展醫院病例主動搜索*:是否如是,搜索到漏報麻疹病例數:3.2是否開展麻疹病例入戶主動搜索*:是否如是,主動搜索覆蓋總人口數:搜索到未就診病例數:3.3是否對暴發地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種率進行調查*:是否如是,調查年齡范圍:歲(或不足1歲填月齡月齡)-歲調查人數:有明確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人數:3.4是否開展含麻疹成分疫苗應急接種*:是否開始接種日期:20____年____月____日完成接種日期:20___年____月___日應急接種地區范圍:全村(集體機構)全鄉鎮(社區)全縣應急接種年齡范圍:歲(或不足1歲填月齡月齡)-歲應急接種目標人數:實際應急接種人數:3.5采取的其他措施:填表說明:該表要求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麻疹暴發疫情調查處理完畢10日內填寫,并通過麻疹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進行報告。標注*的為規定必須錄入內容。其中,暴發疫情匯總數據通過麻疹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的個案信息生成,需與現場調查掌握的暴發疫情數據進行核對。疫情波及人數是指該起暴發波及范圍的總人口數。

附件6監測指標說明一、監測病例報告后48小時內完整調查率48小時內進行完整個案調查的監測病例數×100%報告監測病例總數其中,48小時是指調查日期距病例報告日期的間隔。完整調查是指:病例姓名、性別、出生日期、現住址、含麻疹/風疹成分疫苗接種史、出疹日期、報告日期、調查日期、血標本采集日期、可能的感染地等變量均無空缺,且均準確的。二、血標本采集后3日內送達網絡實驗室比例采集后3日內送達網絡實驗室的血標本份數×100%采集血標本總份數其中,3日是指實驗室血標本收樣日期距采樣日期的時間間隔。三、麻疹風疹IgM檢測結果4日內報告率4日內報告麻疹風疹IgM檢測結果標本數×100%實驗室收到血標本總份數其中,4日是指實驗室麻疹風疹IgM檢測結果報告日期距標本收到日期的時間間隔。四、監測病例血標本采集率采集血標本的監測病例數×100%報告的監測病例總數五、麻疹暴發疫情實驗室確診率經實驗室確診的麻疹暴發疫情起數×100%報告的麻疹暴發疫情總起數六、麻疹暴發疫情病原學標本采集率采集病原學標本的麻疹暴發疫情起數×100%報告的麻疹暴發疫情總起數全國基層中醫藥服務問題與對策分析近年來,國務院及衛生主管部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基層中醫藥服務發展的政策措施,并提出了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可量化的具體指標。這充分證明了國家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中醫藥服務能力給予高度重視,增強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已經成為了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醫改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的突破口之一。當前我國基層中醫藥服務供給現狀如何?存在哪些制約因素?如何在政策上解決制約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的問題成為了當前行業關注的焦點。一、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基本現狀1.全國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基本現狀(1)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2015年,全國設有中醫類臨床科室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3013個,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51.08%;能提供中醫藥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5715個,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96.88%。全國設有中醫類臨床科室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有2382個,占社區衛生服務站24.94%。能提供中醫藥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有7724個,占社區衛生站的80.86%。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2.6萬人、占執業醫師總數的18.55%,中藥師(士)7540人、占藥師(士)總數的26.60%。2015年全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中醫診療量5571.6萬人次,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總診療量的7.9%;出院人數120778人,占總出院人數的3.8%[1]。(2)鄉鎮衛生院。2015年全國設有中醫類臨床科室的鄉鎮衛生院11886個、占鄉鎮衛生院的33.43%,有中醫床位41293張、占同類機構總床位數的3.45%;能提供中醫藥服務的鄉鎮衛生院有33052所,占鄉鎮衛生院總數的92.97%。鄉鎮衛生院有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6.9萬人、占鄉鎮衛生院執業醫師總數的15.59%,中藥師(士)2.1萬人、占藥師(士)總數的28.43%。2015年全國鄉鎮衛生院中醫診療量5662.9萬人次,占鄉鎮衛生院總診療量的5.37%;出院人數108.71萬人,占總出院人數的2.97%。(3)村衛生室。2015年能提供中醫藥服務的村衛生室有35.4萬個,占村衛生室總數的60.3%。全國共有鄉村醫生98.56萬人。其中中醫3.2萬人,占鄉村醫生的3.2%。行醫方式以中醫、中西結合、民族醫的鄉村醫師人數有33.7萬,占鄉村醫師總數的34.2%。2015年全國村衛生室中醫診療量6.6億人次,占村衛生室總診療人次的33.6%。表1.2011-2015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基本情況年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占同類機構比重鄉鎮衛生院占類同機構比重村衛生室執業(助理醫師/鄉村醫生占同類機構比重20112834817.88%5891314.12%--20123056218.26%6170814.60%--20133274318.80%6467614.90%--20143439221.33%6605915.26%32007/33719122.90/34.2%20153660420.11%6875315.59%42623/12634116.9/13.13%(4)中醫類門診部、診所2015年我國中醫類門診部有1628所,在崗職工21393人,總診療人次0.18億人次。平均每個門診部有職工13人,年均診療人次10789人,日均診療人次42人。2015年我國有中醫類診所40888所,在崗職工79314人,總診療1.18億人次。平均每個診所有職工1.94人,年診療2881人次,日均診療11人次。二、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面臨的問題。當前基層提供的中醫藥服務僅搭建了基本的骨架,根未扎深,還處于貧血狀態,力量不夠,枝葉缺乏,基層中醫藥服務的供需失衡,尤其是人才和服務價格問題尤為突礎,提升基層中醫藥的服務能力之路任重而道遠。主要體現在:(1)基層中醫藥人才嚴重缺乏。2015年,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20.11%、15.59%、16.9%。基層缺人、吸引不到人、缺編制不能進人、待遇太低留不住人等問題凸顯的更為嚴重[2]。(2)基層中醫藥資源不足,資源與服務不對等從2015年數據來看,全國有96.88%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0.86%的社區衛生服務站、92.97%的鄉鎮衛生院、60.3%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