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挖鉆孔灌注樁施工質量控制_第1頁
旋挖鉆孔灌注樁施工質量控制_第2頁
旋挖鉆孔灌注樁施工質量控制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旋挖鉆孔灌注樁施工質量控制摘要:旋挖鉆孔灌注樁施工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因素在于施工工藝具有精度高以及噪聲小等優勢。但是也有其缺點,在施工過程容易造成露筋、斷樁、堵管、沉渣超標等問題。本文根據工程案例,對旋挖樁施工過程的質量控制要點進行分析,供類似工程借鑒。

關鍵詞:旋挖鉆孔灌注樁;施工工藝;質量控制

一、工程概況

某建筑項目共有387根灌注樁,要求持力層中等風化泥質粉砂巖、礫巖交互層,采用SY-220型旋挖鉆機進行成孔施工。

二、旋挖鉆孔灌注樁施工工藝流程

場地平整-測量放線-埋設護筒-鉆機就位-鉆進-持力層判定-清孔-終孔-吊車就位-下放鋼筋籠-下設導管-二次清空(如果沉渣超標)-水下砼灌注-拔出護筒。

三、旋挖鉆孔灌注樁的質量控制要點

(一)鋼筋籠的質量控制

鋼筋籠制作前,現場工序工程師進行圖紙會審及技術交底,編制本工程《鋼筋焊接及鋼筋籠制作作業指導書》,所有施工人員應嚴格按照《鋼筋焊接及鋼筋籠制作作業指導書》和技術交底的要求進行施工。主筋、盤條應調直。鋼筋表面的銹蝕、污垢應清除。

鋼筋籠主筋焊接采用閃光對焊。鋼筋籠的綁扎、焊接質量、外形尺寸、主筋接頭間距等均應符合設計與施工規范要求。具體制作步驟如下:

①根據施工圖紙及設計要求下料,在鋼筋籠場地制作時主筋采用閃光對焊,孔口焊接時采用單面搭接焊;

②制作箍筋和加強筋,加強筋按照規范要求雙面焊搭接長度≥5d進行焊接;

③制作成型:(a)加強筋與主筋焊接要牢固;焊接時要調整好電流大小,避免電流過大,出現“咬筋”現象。(b)加強筋與主筋采用設計要求方式焊接成型,不設彎鉤,以防止鋼筋籠變形,主筋間距要均勻相等。(c)鋼筋籠成型時,應將主筋接頭錯開,同一截面接頭數量不超過主筋總根數的50%,相鄰接頭縱向間距應大于35d(d為鋼筋直徑),且不小于500㎜。

④螺旋筋與主筋連接采用軋絲綁扎,呈梅花狀,數量不少于50%。

(二)鉆孔垂直度控制

旋挖鉆機是采用動力頭帶動鉆桿旋轉,進而強制鉆頭削土,并裝入鉆頭內的施工原理,旋挖機鉆桿和鉆頭屬于硬鏈接裝置,所以相對沖擊鉆機的軟連接裝置而言,垂直度較容易控制,另外,旋挖鉆機本身配備自動調平以及調整角度的裝置,所以在施工過程中只要保證鉆機就位時地基平整、穩固,鉆進過程中保持鉆機底座牢實、平穩,控制鉆進速度,尤其是地層分界面處鉆進,就能保證良好的垂直度。

(三)泥漿的控制

配置泥漿時,要嚴格按著施工組織設計執行,針對本工程的特點,由于要穿越第(1-2)層沖填土平均厚度9.34m(在施工過程中發現該層是沖填的粉煤灰),所以在配制泥漿時,我們將原漿比重控制在1.1,在成孔過程中泥漿比重控制在1.13,實踐證明該參數是復合現場實際要求的。

(四)持力層以及入持力層深度的控制

施工前要認真分析巖土工程勘察資料,且在施工前提供參考巖面深度,是否已經鉆入持力層巖面可通過鉆進感覺和撈渣樣來判斷,巖石風化程度主要通過撈取渣樣判定,持力層判定和進入持力層完整程度判定應由現場工序工程師、監理工程師和地質工代共同確認。持力層判定時撈取渣樣應在監理工程師和現場地質工代的監督下進行,將撈取的渣樣與標準巖樣進行對比,以準確判斷鉆孔是否進入持力層,確定了持力層以后,根據設計圖紙的入持力層深度和持力層巖層的埋深,計算出設計終孔孔深,加以控制,實際終孔孔深不小于設計值,每個鉆孔均須留置持力層巖面渣樣和終孔渣樣。

在本工程中,持力層面的判斷難點在于砂巖和礫巖的交互層,有個別孔還有夾層,致使在持力層的判斷上難度加大,針對此種情況,通過和鉆機操作人員以及現場地址工代溝通,制定了“少鉆多提”的施工方案,這樣就能很明確的判斷地層的變化,保證了工程質量。由于部分地段持力層的巖石強度很高,有的地方能夠達到40MPa以上,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特意配備了牙輪筒鉆,以滿足施工要求,有力的保證了樁基嵌入持力層的深度。

(五)孔底沉渣的控制

沉渣的控制重點在于泥漿的技術指標,所以在制備泥漿時就要選擇優質的膨潤土,以保證泥漿指標符合要求,另外在下設鋼筋籠和導管時要注意下放速度和垂直度,避免因刮蹭孔壁導致孔壁泥土掉落,進而造成孔底沉渣超標的情況發生,在導管下設完成以后,必須重新測量孔深,如果發現孔底沉渣超標,就要進行二次清空,本工程中采用的是氣舉反循環清孔工藝,有效的保證了成孔質量,在樁基檢測結束后,檢測結果顯示,孔底沉渣滿足規范和設計要求,孔底零沉渣的樁達到了95%以上。

(六)鋼筋籠的定位控制

為了保證鋼筋籠的定位滿足規范和設計要求,避免諸如漏筋、籠頂標高偏差過大的現象發生,在施工過程中,要求施工人員必須嚴格遵照施工組織設計在鋼筋籠上每隔4m對稱加設4塊導正塊,以保證鋼筋籠的橫向偏差滿足設計要求,有效地避免的漏筋現象的發生;針對縱向偏差,要求現場工序工程師必須親自動手測量吊筋的長度,以確保鋼筋籠的縱向偏差滿足規范和設計要求。

(七)砼灌注的過程控制

水下砼灌注是成樁質量控制的最后一個重點環節,初灌量是水下砼灌注的關鍵指標,開始灌注混凝土時,為使隔水栓能順利排出,導管底部距孔底的距離宜為300~500㎜,并適當加大初灌量,混凝土初灌埋管深度應不小于0.8m,初灌時使用球膽作為隔水栓,使用的隔水栓應有良好的隔水性能,保證順利排出,以確保初灌砼質量和混凝土的順利灌注?;炷吝\至孔口后,應先檢查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坍落度,滿足設計及規范要求的混凝土方可灌入孔內。本工程水下混凝土灌注時每次要有足夠的灌注量,保證導管埋深不小于2m,嚴禁導管提出混凝土面,同時也不能埋管太深,不宜大于6m,以免提管困難。灌注時應有專人測量導管埋深及管內外混凝土面的高差,填寫水下混凝土澆注記錄。正常澆灌時,嚴格控制進料速度,以保持混凝土面均勻連續上升,上升速度不小于2m/h;水下混凝土必須連續施工,每根樁的澆注時間按初盤混凝土的初凝時間控制,為保證樁頂混凝土質量,應嚴格控制最后一次灌注量,樁頂不得偏低,應鑿除的泛漿高度必須保證暴露的樁頂混凝土達到強度設計值。混凝土沖去翻出的浮漿體,當確認砼面高度滿足要求后才可提拔最后一節導管。

四、結束語

旋挖鉆孔灌注樁作為一種先進的、成熟的施工工藝,倍受施工方和業主的青睞,因此在施工過程中要嚴把質量關,確保施工質量,樹百年大計之品牌。

參考文獻:

[1]王松成,肖金媛,涂群嵐.建筑施工技術[J].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24-27.

[2]宰金珉,宰金璋.高層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