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人教新課標高中語文必修三第10課《過秦論》同步試卷登錄在線組卷平臺助您教考全無憂
人教新課標高中語文必修三第10課《過秦論》同步試卷
一、單項選擇題
1.選出下列加線字注音全部正確的一組是()
A.膏腴(yú)藩籬(fān)崤山(xiáo)蒙恬(tián)
B.逡巡(qūn)鋒鏑(dí)躡足(niè)墨翟(zhái)
C.謫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戶牖(yǒu)棘矜(jí)贏糧(yín)
2.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約從離衡B.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C.躡足行伍之間D.陳利兵而誰何
3.下列劃線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①開關延敵②將賽事截止延至本月20日
B.①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②一句話就笑瞇瞇的刺中對方要害
C.①執敲撲而鞭笞天下②歌頌光明,鞭笞黑暗
D.①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②朝著花香與幸福的方向遷徙
4.下列劃線詞“度”的意義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A.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B.一年一度秋風勁
C.試使山東諸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D.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5.下列劃線詞的活用情況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天下云集響應
A.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B.內立法度,南取漢中
C.序八州而朝同列D.履至尊而制六合
6.對下列各句劃線字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天下云集響應②外連衡而斗諸侯③卻匈奴七百余里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囊括四海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⑦/②⑥/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D.①⑦/②③⑥/④/⑤
7.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諸侯地方百里,出兵車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為富人的代稱,陶朱就是范蠡,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
C.敲撲是古代的刑具,長的叫“敲”,短的叫“撲”。
D.秦時,“山東”指崤山以東,即東方諸侯國。
8.下列加線詞語的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蒙故業,因遺策(前代的策略)因利乘便(因為)
B.合從締交相與為一(一體)奮六世之余烈(余威)
C.追亡逐北(潰敗的軍隊)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揭開)
D.將數百之眾(率領)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堅固的城)
9.本文《過秦論》著重敘述,揭露秦始皇的,最后指出,“”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總結秦王朝覆滅的歷史教訓,意在,即從反面說明“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義,目的是。
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暴虐無道“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借古諷今勸漢文帝對人民實行寬松的政策。
10.賈誼,西漢洛陽人。著名、,最早的作家之一。他的政論散文《》《》(也稱《治安策》)《》等,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治家的遠見卓識、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改革現實的堅決態度。
11.“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這句話翻譯為。
二、文言文閱讀
1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過秦論
賈誼
秦并兼諸侯山東三十余郡,繕津關,據險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陳涉以戍卒散亂之眾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櫌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闔,長戟不刺,強弩不射。楚師深入,戰于鴻門,曾無藩籬之艱。于是山東大擾,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將而東征。章邯因以三軍之眾要市于外,以謀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見于此矣。子嬰立遂不寤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為諸侯雄。豈世世賢哉?其勢居然也。且天下嘗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阻險而不能進。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險塞而軍。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親,其下未附,名為亡秦,其實利之也。彼見秦阻之難犯也,必退師。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罷,不患不得意于海內。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為禽者,其救敗非也。
秦王足己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惑而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為戮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鉗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諫,智士不敢謀,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哀哉!先王知壅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諸侯從;其削也,內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內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歲不絕。秦本末并失,故不長久。由此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1)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子嬰立/遂不寤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B.子嬰立遂/不寤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C.子嬰立/遂不寤/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D.子嬰立/遂不寤/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2)下列對文中加下劃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國國君,規定要服從王命,定期朝貢述職。
B.五序,周王朝設置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士。
C.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
D.大夫,在夏、商、周時是職官等級名,后來成為對有官位者的通稱。
(3)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朝吞并了六國,占據著險要地勢,修治武器。然而陳涉憑著幾百名散亂的戍卒,卻所向無敵。
B.子嬰連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備,雖然選取了能力中上的輔佐之臣,也難免秦朝的敗亡。
C.秦國從秦繆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個國君,經常在諸侯中稱雄,這與秦國險固的地勢有著密切的關系。
D.秦朝丟掉了周代合乎根本大道的治國傳統,所以不能長治久安。
(4)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諫,智士不敢謀。
②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有時。
13.(2017高一下·定州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問題。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高,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1)下列句子中加橫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振長策而御宇內振:舉起
B.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報怨:怨恨
C.隳名城,殺豪杰隳:毀壞
D.序八州二朝同列序:排列座次
(2)下面的加橫線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以為桂林、象郡/以愚黔首
B.然后踐華為城/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C.焚百家之言/申之以孝悌之義
D.非抗于九國之師也/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3)下列對文中加橫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敲撲,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笞,用竹板或荊條打人的一種刑罰,此指用嚴刑奴役百姓。
B.黔首,秦代對百姓的稱謂。秦始皇自以為得水德,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頭,故名。
C.殊俗,不同的風俗,此處指邊遠的地區;山東,即函谷關以東的地區,此處指東方各諸侯國。
D.七廟,即天子的宗廟,是古代天子供奉祖先牌位、舉行祭祀的處所。宗廟毀滅意味著國家的滅亡。
三、語言表述
14.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給材料續寫三句話,要求內容貼切,句式與所給示例相同。
請凝視長江,你會忘掉失落,擁有新鮮的血液。
材料:
大海高山遠方
短視渺小狹隘
高大的形象開闊的眼界寬廣的胸懷
15.根據內容、句式的要求補寫句子。
歷史是一面鏡子。假若當初商紂王能廣開言路,察納忠言,何至于落得個身敗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場?①。然而,反過來說,如果當初齊威王不采納鄒忌的諫諷,又怎能取得“戰勝于朝廷”的結果呢?②綜上所述,不難看出:③。
要求:Ⅰ續寫的句子要合乎文意,使整段文字銜接順暢,文意貫通。Ⅱ①②處的句式與前面舉例的句式相同,要另舉事例。Ⅲ③句要從正反兩個方面給整段文字作總結。
解析解答部分
1.C
習慣性誤讀字字音;過秦論
A項中的“崤”應讀“yáo”。B項中的“翟”作姓多數念“zhái”,此處應念“dí”。D項中的“贏”應為yínɡ。
此題考查學生對平時容易讀錯的字音的掌握情況。要求學生平時對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兩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種讀音,要明確區分、準確記憶。
2.C
通假字;過秦論
A項,“衡”通“橫”。
B項,“弊”通“敝”。
C項,沒有通假字。
D項,“何”通“呵”。
故解析為:C。
所謂的通假,指古人在用字寫詞時,本有其字而不用,臨時借用一個音同或音近且字義上與其字有一定區別的字來代替的現象。用來替用的字叫通假字,被替用了的字叫本字,也叫正字。本題“衡”“弊”“何”均為通假字。
3.B
古今異義;過秦論
A項,古:邀請,今:延續。
B項,古今都指“重要的,關鍵的部位”。
C項,古:治理;今:批評、指責。
D項,古:被征發戍邊,今:轉移。
故解析為:B。
古漢語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有的是詞義擴大,有的是詞義縮小,有的是詞義轉移,有的是感彩發生變化。對于課內的古今異義詞,平時復習要做好整理與落實。本題涉及的古今異義詞有:延、鞭笞、遷徙。
4.C
理解實詞在文中的含義;過秦論
例句和C項中的“度”意思都是“估量、估計”。
A項,規章、制度。
B項,次、回,量詞。
D項,通“渡”,過。
故解析為:C。
“度”的含義有:(1)名詞。①計量長短的標準;②限度;③制度,法度;④氣度,常態。(2)量詞,次,回,個。(3)動詞。①譜寫,創制(歌曲);②過;讀音二:dúo,①丈量,計算;②推測,估計。例句和C項中的“度”含義相同。
5.B
詞類活用;過秦論
例句是名詞活用為狀語,“像聲音一樣”。
A項,名詞活用為動詞,用瓦罐制作。
B項,名詞活用為狀語,“在國內”。
C項,名詞活用為動詞,“招致”。
D項,名詞活用為動詞,“登上”。
故解析為:B。
詞類活用是指某些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的某種新的語法功能。而這種語法功能與現代漢語相比具有明顯的不同,判斷之時要參照現代漢語的一般用法推斷。本題劃線詞均為名詞的活用。
6.D
詞類活用;過秦論
①⑦是名詞活用作狀語,②③⑥是使動用法,④是名詞活用作動詞,⑤是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7.C
文言語段綜合訓練;過秦論
敲撲是古代的刑具,但是長的叫“撲”,短的叫“敲”。
該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記憶能力,平時學習時要求學生時常關注古代文化方面的知識,比如天文、地理、節氣、紀年法等等,這對于學生理解文言文很有幫助。
8.D
理解實詞在文中的含義;過秦論
A項第二個“因”的意思是“趁著”;B項“余烈”的意思是“遺留下來的功業”;C項“揭”的意思是“舉起”。
本題考查學生的實詞在文中的理解能力,難度不大。要求學生平時要準確識記并梳理文言文中經常出現的文言實詞的用法。
9.秦國由弱小到強大,到建立君主集權的封建王朝,再到十幾年后的被推翻的過程;暴虐;不施仁政;借古諷今;實行休養生息的寬民政策,得到人民的擁護
探討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過秦論
秦始皇實行暴政,致使辛苦幾百年經營的秦朝毀于一旦。賈誼作為一個西漢時期的史學家,撰寫這篇史論文的目的就是封建當朝統治者引以為戒,對人民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達到社會進步,經濟繁榮,長治久安的目的。
此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主旨和寫作意圖的把握。要求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注重于對文章主旨的提煉能力,在學習課文之前,可以認真閱讀課前提示,通讀課文,把握寫該文章的目的和意圖。
10.政論家;文學家;詞賦;過秦論;陳政事疏;論積貯疏
文學常識;過秦論
賈誼是我國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洛陽人,也是我國最早的辭賦作家之一。比如,具有濃厚文學色彩的《鵬鳥賦》、《吊屈原賦》等,還有他的政論散文《陳政事疏》和《論積貯疏》等。
該題考查學生對相關文學常識的識記、掌握能力。要求學生學習時要準確記憶相關地作家、作品常識以及所涉及到的問題方面的常識。
11.可是應有的成功和失敗發生了不同平常的變化,功業完全相反。
翻譯;過秦論
首先要注意“成敗”、“易變”、“功業”等這幾個實詞的意思,然后再把它們融到句子里,用流暢的語言把句子翻譯出來。
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語句的翻譯是否正確的判斷辨別能力,要求學生仔細分辨句子中重要實虛詞的意思以及文言現象的正確翻譯。
12.(1)D
(2)B
(3)B
(4)①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進諫,有才之士不敢出主意。(關鍵詞:“三主”“諫”“謀”)
②從而了解興盛衰亡的道理,明辨權位勢力的適當運用,做到取舍有序,變化適時。(關鍵詞“察”“審”“宜”“有時”)
文言語段綜合訓練;翻譯;斷句;課文理解;過秦論;文化常識
⑴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題要了解斷句的一般規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詞、代詞、虛詞、固定短語、句式,修辭等作為突破口,尋找斷句之處。根據語境,“藉使”表示假設關系的連詞,不能分開,故可以排除AB兩項;“庸主之材”是偏正短語,中心詞是“材”,所以二者不能分開,故解析選D。
⑵該題考查學生的文化常識的識記積累水平。B項中,周王朝設置五等爵位,應該為“公、侯、伯、子、男”,故解析選B。
⑶本題主要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內容,抓住要點,利用關鍵信息進行概括。B項"子嬰連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備,又選取了中等以下的輔佐之.臣"理解錯誤,在文中是假設的情況。故選B。
⑷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的必考內容,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1)注意關鍵詞:“三主”“諫”“謀”的翻譯。⑵注意關鍵詞“察”“審”“宜”“有時”的翻譯。
解析為:⑴D⑵B⑶B
⑷①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進諫,有才之士不敢出主意。(關鍵詞:“三主”“諫”“謀”)
②從而了解興盛衰亡的道理,明辨權位勢力的適當運用,做到取舍有序,變化適時。(關鍵詞“察”“審”“宜”“有時”)
⑴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要通讀全文,仔細體會詞、短語以及句子之間的聯系。要先易后難,把會斷的句子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斷開。要重視內容,斷完后根據句子的含義、文章的內容再核對一遍。
⑵該題考查學生的文化常識的識記積累水平。對于這一考點的復習,我們先從高考題對文化常識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點,明確備考方向。然后在重視平時積累的基礎上,靈活掌握必要的答題方法。有些文化常識生疏,可以采用語境法。可以把所給文化重新放到語境中,根據文章上下文的語境來推斷所給的所發是否符合語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貫通,與全文所講的意思有無互相矛盾的地方。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
⑶此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考點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能夠從全文的角度對有關信息材料進行辨別、篩選并提取組合,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和歸類,從而體現出對文章的理解程度。答題時要仔細審讀題干,把握命題意圖,要細心核對選項與原文表述的差別,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
⑷此題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和翻譯能力。翻譯文言文要遵循“信”“達”“雅”三個原則。翻譯文言語句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倒裝、省略等現象,要合乎現代漢語語法規范,文從字順,規范簡明,通順暢達。另外,翻譯時要善于抓住重點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這些往往是給分點。
秦朝兼并了諸侯國,崤山以東三十多個郡,修整好各地的關隘,占據各地的險要地勢,整備精良的武器裝備,守護著這些地方。然而陳涉憑著幾百名散亂的戍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兵器,僅僅靠著農具,雖然沒有給養,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飯,縱橫馳騁天下,所向無敵。秦朝險阻之地防守不住了,關卡和橋梁來不及關閉,長戟刺不了,強弩射不了。楚軍很快深入境內,鴻門一戰,竟然連像籬笆那樣的阻攔都沒有遇到。于是崤山以東大亂,諸侯紛紛起事,豪杰相繼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東征。章邯趁機憑借眾多兵力,在外面跟諸侯做交易,來圖謀他的君主。大臣們不忠實,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了。子嬰登位,最終也不曾覺悟。假使子嬰有一般君主的才能,僅僅得到中等的輔佐之臣,崤山以東地區即使混亂,秦國的地盤還是可以保全的,宗廟的祭祀也不會斷絕。
秦地,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環繞,形成堅固防御,是個四面都有險要關塞的國家。從繆公以來,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個國君,經常在諸侯中稱雄。難道代代賢明嗎?這是它的地理形勢造成的。況且天下各國曾經同心合力進攻秦國,然而被險要阻塞之地困住不能前進。難道是因為勇氣、力量和智慧不夠嗎?是地形不利,地勢不便啊。秦國把小邑并為大城,在險要關塞駐軍防守。諸侯們出身平民,是為了利益聯合起來的,并沒有一般占據王位者的德行。他們的交往還不親厚,他們的下屬還未親附,名義上是說滅秦朝,實際上是為自己謀求私利呀。他們看見秦朝的防御是難以進犯的,就必定退兵。安定本土,讓人民休養生息,以等待他們的衰敗,收服弱小,扶助疲敝,就不用擔心在天下實現不了自己的愿望了。貴為天子,擁有天下,自己卻遭擒獲,這是因為他們挽救敗亡的策略錯誤啊。
秦王滿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二世承襲父過,因循不改,殘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禍患;子嬰孤立無親,自處危境,卻又柔弱而沒有人輔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覺悟,秦朝滅亡,不也是應該的嗎?在這個時候,世上并非沒有深謀遠慮懂得形勢變化的人啊,然而他們之所以不敢竭誠盡忠,糾正主上之過,就是因為秦朝的風氣多有忌諱的禁規,忠言還沒說完而自己就被殺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側著耳朵聽,雙腳緊靠著站著,閉上嘴巴不敢說話。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進諫,有才之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經大亂,壞消息不讓皇上知道,這難道不可悲嗎?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會傷害國家,所以設置公卿、大夫和士,來整飭法令,設立刑罰,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強盛的時候,禁止殘暴誅討叛亂,天下服從;衰弱的時候,也能靠春秋五霸為天子征討,諸侯也順從;它削弱的時候,也能內部加強守護,外部交好其他國家而使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強盛的時候,法規條例繁苛,刑罰殘酷,天下震動不安;等到它衰弱的時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順序合乎根本大道,因而延續了一千多年不斷絕。而秦朝在根本的和次要的方面皆失,所以統治不能長久。由此看來,安定和危亡的綱紀相距太遠了!俗話說:“過去的經驗教訓不忘記,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鑒。”因此君子治理國家,借鑒上古的歷史,驗證以當代的情況,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從而了解興盛衰亡的道理,明辨權位勢力的適當運用,做到取舍有序,變化適時,所以歷時長久,國家安定。
13.(1)B
(2)C
(3)C
理解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過秦論;文化常識
(1)本題主要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B項“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的“報怨”,結合語境應該譯為報仇。(2)本題主要考查文言詞語的意義及用法。A項,介詞,把/連詞,來;B項,動詞,當作/介詞,被;C項,助詞,的/助詞,的;D項,介詞,和/介詞,比。(3)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學常識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歷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山東,指崤山以東的地區。
在古代,作為地區名的“山西”,最初并不指今山西省地區。從文獻記載來看,戰國至西漢,人們是以崤山(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東南)或華山(今陜西省華縣東)為界來區分山東、山西地區的,當時的“山西”,是指函谷關以西地區,主要是指以秦都咸陽、漢都長安,即今陜西省西安市為中心的地區;當時的“山東”,主要指函谷關以東的黃河流域(包括今天的山西地區),有時也泛指戰國時期秦國以外的六國領土。比如《史記》常有山東豪杰如何如何,就是指的這層含義。
到始皇的時候,發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以武力來統治各國,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統統消滅,登上寶座來控制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懾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著頭,頸上捆著繩子,性命聽憑秦的下級官吏處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長城,守衛邊境,使匈奴退卻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邊來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來報仇。接著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為的是使百姓變得愚蠢;毀壞高大的城墻,殺掉英雄豪杰;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陽,銷毀刀刃和箭頭,用來鑄成十二個銅人,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憑著華山當作城池,就著黃河當作池護城河,占據著華山,面對著黃河,認為是險固的地勢。好的將領手執強弩守衛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員、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天下已經安定,始皇心里自以為倚仗這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堅固的城防,就可以成就子孫萬代的帝王基業。
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用破甕做窗戶、用草繩系門板的貧家子弟,是下底層一類的人,后來做了被遷謫戍邊的兵卒;才能不如平常的人,更沒有孔子、墨子那樣的賢德,也不像陶朱公、猗頓那樣的富有。他躋身于戍卒的隊伍中,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難,率領著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頭來進攻秦國,折斷樹枝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豪杰紛紛響應聚集,許多人都背著糧食,如影隨行般地跟著他。崤山以東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齊起義,消滅了秦王朝。
再說,一統天下的秦王朝并沒有被削弱,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還是與從前無異。陳涉的地位并不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的國君更加尊貴;鋤頭木棍并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那遷謫戍邊的卒子的作戰能力并不能和九國部隊匹敵;陳涉行軍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武將謀臣。可是條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完全相反,為什么呢?假使拿東方諸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那簡直是天壤之別了。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招致八州來歸,而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有一百多年歷史;這之后將天下歸己所有,用崤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宮;一個戍卒發難國家就滅亡了,皇子皇孫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恥笑,是什么原因呢?不施行仁義,攻和守的形勢就不同。
14.請凝視大海,你會忘掉狹隘,擁有寬廣的胸懷。請凝視高山,你會忘掉渺小,擁有高大的形象。請凝視遠方,你會忘掉短視,擁有開闊的眼界。
仿寫句式;過秦論
此題考查學生的仿寫能力。仿寫句子要注意把握例句的形式句式的特點和例句中心內涵,形神兼備才會合乎仿寫的要求。該題句式為“請凝視你會忘掉擁有”,而例句的神則為選取的意象“高山、大海,遠方”對于心境的陶冶。
故解析為:請凝視大海,你會忘掉狹隘,擁有寬廣的胸懷。請凝視高山,你會忘掉渺小,擁有高大的形象。請凝視遠方,你會忘掉短視,擁有開闊的眼界。
此題考查學生的仿寫能力。仿寫大致可分為三種:以內容格式為主的仿寫、從句式詞性角度去仿寫、以修辭為主的仿寫。仿寫時一定要首先分析所給句子的內容和結構,看是否選用修辭手法,選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仿寫時,要注意格式上的一致、內容上和上下文的銜接。
15.①假如當初蔡桓公虛心聽取扁鵲的意見,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嗚呼呢?(或:假若當初項羽能從諫如流,接納忠言,何至于落得個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烏江的結局呢?)②如果當初唐太宗不采納魏征的勸告,怎么能開創“貞觀之治”的局面呢?③善納人言者,昌;不納人言者,亡。(或:是否能接納意見是事業成敗的關鍵。)
語句連貫;仿寫句式;過秦論
內容、句式都要符合要求。
在線組卷平臺(zujuan.)自動生成1/1登錄在線組卷平臺助您教考全無憂
人教新課標高中語文必修三第10課《過秦論》同步試卷
一、單項選擇題
1.選出下列加線字注音全部正確的一組是()
A.膏腴(yú)藩籬(fān)崤山(xiáo)蒙恬(tián)
B.逡巡(qūn)鋒鏑(dí)躡足(niè)墨翟(zhái)
C.謫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戶牖(yǒu)棘矜(jí)贏糧(yín)
C
習慣性誤讀字字音;過秦論
A項中的“崤”應讀“yáo”。B項中的“翟”作姓多數念“zhái”,此處應念“dí”。D項中的“贏”應為yínɡ。
此題考查學生對平時容易讀錯的字音的掌握情況。要求學生平時對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兩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種讀音,要明確區分、準確記憶。
2.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約從離衡B.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C.躡足行伍之間D.陳利兵而誰何
C
通假字;過秦論
A項,“衡”通“橫”。
B項,“弊”通“敝”。
C項,沒有通假字。
D項,“何”通“呵”。
故解析為:C。
所謂的通假,指古人在用字寫詞時,本有其字而不用,臨時借用一個音同或音近且字義上與其字有一定區別的字來代替的現象。用來替用的字叫通假字,被替用了的字叫本字,也叫正字。本題“衡”“弊”“何”均為通假字。
3.下列劃線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A.①開關延敵②將賽事截止延至本月20日
B.①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②一句話就笑瞇瞇的刺中對方要害
C.①執敲撲而鞭笞天下②歌頌光明,鞭笞黑暗
D.①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②朝著花香與幸福的方向遷徙
B
古今異義;過秦論
A項,古:邀請,今:延續。
B項,古今都指“重要的,關鍵的部位”。
C項,古:治理;今:批評、指責。
D項,古:被征發戍邊,今:轉移。
故解析為:B。
古漢語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有的是詞義擴大,有的是詞義縮小,有的是詞義轉移,有的是感彩發生變化。對于課內的古今異義詞,平時復習要做好整理與落實。本題涉及的古今異義詞有:延、鞭笞、遷徙。
4.下列劃線詞“度”的意義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A.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B.一年一度秋風勁
C.試使山東諸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D.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C
理解實詞在文中的含義;過秦論
例句和C項中的“度”意思都是“估量、估計”。
A項,規章、制度。
B項,次、回,量詞。
D項,通“渡”,過。
故解析為:C。
“度”的含義有:(1)名詞。①計量長短的標準;②限度;③制度,法度;④氣度,常態。(2)量詞,次,回,個。(3)動詞。①譜寫,創制(歌曲);②過;讀音二:dúo,①丈量,計算;②推測,估計。例句和C項中的“度”含義相同。
5.下列劃線詞的活用情況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天下云集響應
A.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B.內立法度,南取漢中
C.序八州而朝同列D.履至尊而制六合
B
詞類活用;過秦論
例句是名詞活用為狀語,“像聲音一樣”。
A項,名詞活用為動詞,用瓦罐制作。
B項,名詞活用為狀語,“在國內”。
C項,名詞活用為動詞,“招致”。
D項,名詞活用為動詞,“登上”。
故解析為:B。
詞類活用是指某些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的某種新的語法功能。而這種語法功能與現代漢語相比具有明顯的不同,判斷之時要參照現代漢語的一般用法推斷。本題劃線詞均為名詞的活用。
6.對下列各句劃線字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天下云集響應②外連衡而斗諸侯③卻匈奴七百余里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囊括四海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⑦/②⑥/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D.①⑦/②③⑥/④/⑤
D
詞類活用;過秦論
①⑦是名詞活用作狀語,②③⑥是使動用法,④是名詞活用作動詞,⑤是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7.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諸侯地方百里,出兵車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為富人的代稱,陶朱就是范蠡,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
C.敲撲是古代的刑具,長的叫“敲”,短的叫“撲”。
D.秦時,“山東”指崤山以東,即東方諸侯國。
C
文言語段綜合訓練;過秦論
敲撲是古代的刑具,但是長的叫“撲”,短的叫“敲”。
該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記憶能力,平時學習時要求學生時常關注古代文化方面的知識,比如天文、地理、節氣、紀年法等等,這對于學生理解文言文很有幫助。
8.下列加線詞語的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蒙故業,因遺策(前代的策略)因利乘便(因為)
B.合從締交相與為一(一體)奮六世之余烈(余威)
C.追亡逐北(潰敗的軍隊)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揭開)
D.將數百之眾(率領)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堅固的城)
D
理解實詞在文中的含義;過秦論
A項第二個“因”的意思是“趁著”;B項“余烈”的意思是“遺留下來的功業”;C項“揭”的意思是“舉起”。
本題考查學生的實詞在文中的理解能力,難度不大。要求學生平時要準確識記并梳理文言文中經常出現的文言實詞的用法。
9.本文《過秦論》著重敘述,揭露秦始皇的,最后指出,“”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總結秦王朝覆滅的歷史教訓,意在,即從反面說明“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義,目的是。
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暴虐無道“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借古諷今勸漢文帝對人民實行寬松的政策。
秦國由弱小到強大,到建立君主集權的封建王朝,再到十幾年后的被推翻的過程;暴虐;不施仁政;借古諷今;實行休養生息的寬民政策,得到人民的擁護
探討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過秦論
秦始皇實行暴政,致使辛苦幾百年經營的秦朝毀于一旦。賈誼作為一個西漢時期的史學家,撰寫這篇史論文的目的就是封建當朝統治者引以為戒,對人民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達到社會進步,經濟繁榮,長治久安的目的。
此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主旨和寫作意圖的把握。要求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注重于對文章主旨的提煉能力,在學習課文之前,可以認真閱讀課前提示,通讀課文,把握寫該文章的目的和意圖。
10.賈誼,西漢洛陽人。著名、,最早的作家之一。他的政論散文《》《》(也稱《治安策》)《》等,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治家的遠見卓識、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改革現實的堅決態度。
政論家;文學家;詞賦;過秦論;陳政事疏;論積貯疏
文學常識;過秦論
賈誼是我國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洛陽人,也是我國最早的辭賦作家之一。比如,具有濃厚文學色彩的《鵬鳥賦》、《吊屈原賦》等,還有他的政論散文《陳政事疏》和《論積貯疏》等。
該題考查學生對相關文學常識的識記、掌握能力。要求學生學習時要準確記憶相關地作家、作品常識以及所涉及到的問題方面的常識。
11.“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這句話翻譯為。
可是應有的成功和失敗發生了不同平常的變化,功業完全相反。
翻譯;過秦論
首先要注意“成敗”、“易變”、“功業”等這幾個實詞的意思,然后再把它們融到句子里,用流暢的語言把句子翻譯出來。
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語句的翻譯是否正確的判斷辨別能力,要求學生仔細分辨句子中重要實虛詞的意思以及文言現象的正確翻譯。
二、文言文閱讀
1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過秦論
賈誼
秦并兼諸侯山東三十余郡,繕津關,據險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陳涉以戍卒散亂之眾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櫌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闔,長戟不刺,強弩不射。楚師深入,戰于鴻門,曾無藩籬之艱。于是山東大擾,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將而東征。章邯因以三軍之眾要市于外,以謀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見于此矣。子嬰立遂不寤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為諸侯雄。豈世世賢哉?其勢居然也。且天下嘗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阻險而不能進。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險塞而軍。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親,其下未附,名為亡秦,其實利之也。彼見秦阻之難犯也,必退師。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罷,不患不得意于海內。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為禽者,其救敗非也。
秦王足己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惑而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為戮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鉗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諫,智士不敢謀,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哀哉!先王知壅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諸侯從;其削也,內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內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歲不絕。秦本末并失,故不長久。由此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1)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子嬰立/遂不寤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B.子嬰立遂/不寤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C.子嬰立/遂不寤/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D.子嬰立/遂不寤/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2)下列對文中加下劃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國國君,規定要服從王命,定期朝貢述職。
B.五序,周王朝設置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士。
C.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
D.大夫,在夏、商、周時是職官等級名,后來成為對有官位者的通稱。
(3)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朝吞并了六國,占據著險要地勢,修治武器。然而陳涉憑著幾百名散亂的戍卒,卻所向無敵。
B.子嬰連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備,雖然選取了能力中上的輔佐之臣,也難免秦朝的敗亡。
C.秦國從秦繆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個國君,經常在諸侯中稱雄,這與秦國險固的地勢有著密切的關系。
D.秦朝丟掉了周代合乎根本大道的治國傳統,所以不能長治久安。
(4)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諫,智士不敢謀。
②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有時。
(1)D
(2)B
(3)B
(4)①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進諫,有才之士不敢出主意。(關鍵詞:“三主”“諫”“謀”)
②從而了解興盛衰亡的道理,明辨權位勢力的適當運用,做到取舍有序,變化適時。(關鍵詞“察”“審”“宜”“有時”)
文言語段綜合訓練;翻譯;斷句;課文理解;過秦論;文化常識
⑴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題要了解斷句的一般規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詞、代詞、虛詞、固定短語、句式,修辭等作為突破口,尋找斷句之處。根據語境,“藉使”表示假設關系的連詞,不能分開,故可以排除AB兩項;“庸主之材”是偏正短語,中心詞是“材”,所以二者不能分開,故解析選D。
⑵該題考查學生的文化常識的識記積累水平。B項中,周王朝設置五等爵位,應該為“公、侯、伯、子、男”,故解析選B。
⑶本題主要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內容,抓住要點,利用關鍵信息進行概括。B項"子嬰連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備,又選取了中等以下的輔佐之.臣"理解錯誤,在文中是假設的情況。故選B。
⑷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的必考內容,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1)注意關鍵詞:“三主”“諫”“謀”的翻譯。⑵注意關鍵詞“察”“審”“宜”“有時”的翻譯。
解析為:⑴D⑵B⑶B
⑷①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進諫,有才之士不敢出主意。(關鍵詞:“三主”“諫”“謀”)
②從而了解興盛衰亡的道理,明辨權位勢力的適當運用,做到取舍有序,變化適時。(關鍵詞“察”“審”“宜”“有時”)
⑴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要通讀全文,仔細體會詞、短語以及句子之間的聯系。要先易后難,把會斷的句子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斷開。要重視內容,斷完后根據句子的含義、文章的內容再核對一遍。
⑵該題考查學生的文化常識的識記積累水平。對于這一考點的復習,我們先從高考題對文化常識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點,明確備考方向。然后在重視平時積累的基礎上,靈活掌握必要的答題方法。有些文化常識生疏,可以采用語境法。可以把所給文化重新放到語境中,根據文章上下文的語境來推斷所給的所發是否符合語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貫通,與全文所講的意思有無互相矛盾的地方。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
⑶此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考點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能夠從全文的角度對有關信息材料進行辨別、篩選并提取組合,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和歸類,從而體現出對文章的理解程度。答題時要仔細審讀題干,把握命題意圖,要細心核對選項與原文表述的差別,要將題目材料信息帶入選文比對理解。
⑷此題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和翻譯能力。翻譯文言文要遵循“信”“達”“雅”三個原則。翻譯文言語句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倒裝、省略等現象,要合乎現代漢語語法規范,文從字順,規范簡明,通順暢達。另外,翻譯時要善于抓住重點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這些往往是給分點。
秦朝兼并了諸侯國,崤山以東三十多個郡,修整好各地的關隘,占據各地的險要地勢,整備精良的武器裝備,守護著這些地方。然而陳涉憑著幾百名散亂的戍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兵器,僅僅靠著農具,雖然沒有給養,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飯,縱橫馳騁天下,所向無敵。秦朝險阻之地防守不住了,關卡和橋梁來不及關閉,長戟刺不了,強弩射不了。楚軍很快深入境內,鴻門一戰,竟然連像籬笆那樣的阻攔都沒有遇到。于是崤山以東大亂,諸侯紛紛起事,豪杰相繼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東征。章邯趁機憑借眾多兵力,在外面跟諸侯做交易,來圖謀他的君主。大臣們不忠實,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了。子嬰登位,最終也不曾覺悟。假使子嬰有一般君主的才能,僅僅得到中等的輔佐之臣,崤山以東地區即使混亂,秦國的地盤還是可以保全的,宗廟的祭祀也不會斷絕。
秦地,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環繞,形成堅固防御,是個四面都有險要關塞的國家。從繆公以來,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個國君,經常在諸侯中稱雄。難道代代賢明嗎?這是它的地理形勢造成的。況且天下各國曾經同心合力進攻秦國,然而被險要阻塞之地困住不能前進。難道是因為勇氣、力量和智慧不夠嗎?是地形不利,地勢不便啊。秦國把小邑并為大城,在險要關塞駐軍防守。諸侯們出身平民,是為了利益聯合起來的,并沒有一般占據王位者的德行。他們的交往還不親厚,他們的下屬還未親附,名義上是說滅秦朝,實際上是為自己謀求私利呀。他們看見秦朝的防御是難以進犯的,就必定退兵。安定本土,讓人民休養生息,以等待他們的衰敗,收服弱小,扶助疲敝,就不用擔心在天下實現不了自己的愿望了。貴為天子,擁有天下,自己卻遭擒獲,這是因為他們挽救敗亡的策略錯誤啊。
秦王滿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二世承襲父過,因循不改,殘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禍患;子嬰孤立無親,自處危境,卻又柔弱而沒有人輔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覺悟,秦朝滅亡,不也是應該的嗎?在這個時候,世上并非沒有深謀遠慮懂得形勢變化的人啊,然而他們之所以不敢竭誠盡忠,糾正主上之過,就是因為秦朝的風氣多有忌諱的禁規,忠言還沒說完而自己就被殺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側著耳朵聽,雙腳緊靠著站著,閉上嘴巴不敢說話。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進諫,有才之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經大亂,壞消息不讓皇上知道,這難道不可悲嗎?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會傷害國家,所以設置公卿、大夫和士,來整飭法令,設立刑罰,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強盛的時候,禁止殘暴誅討叛亂,天下服從;衰弱的時候,也能靠春秋五霸為天子征討,諸侯也順從;它削弱的時候,也能內部加強守護,外部交好其他國家而使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強盛的時候,法規條例繁苛,刑罰殘酷,天下震動不安;等到它衰弱的時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順序合乎根本大道,因而延續了一千多年不斷絕。而秦朝在根本的和次要的方面皆失,所以統治不能長久。由此看來,安定和危亡的綱紀相距太遠了!俗話說:“過去的經驗教訓不忘記,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鑒。”因此君子治理國家,借鑒上古的歷史,驗證以當代的情況,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從而了解興盛衰亡的道理,明辨權位勢力的適當運用,做到取舍有序,變化適時,所以歷時長久,國家安定。
13.(2017高一下·定州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問題。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高,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1)下列句子中加橫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振長策而御宇內振:舉起
B.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報怨:怨恨
C.隳名城,殺豪杰隳:毀壞
D.序八州二朝同列序:排列座次
(2)下面的加橫線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以為桂林、象郡/以愚黔首
B.然后踐華為城/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C.焚百家之言/申之以孝悌之義
D.非抗于九國之師也/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3)下列對文中加橫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敲撲,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笞,用竹板或荊條打人的一種刑罰,此指用嚴刑奴役百姓。
B.黔首,秦代對百姓的稱謂。秦始皇自以為得水德,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頭,故名。
C.殊俗,不同的風俗,此處指邊遠的地區;山東,即函谷關以東的地區,此處指東方各諸侯國。
D.七廟,即天子的宗廟,是古代天子供奉祖先牌位、舉行祭祀的處所。宗廟毀滅意味著國家的滅亡。
(1)B
(2)C
(3)C
理解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過秦論;文化常識
(1)本題主要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B項“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的“報怨”,結合語境應該譯為報仇。(2)本題主要考查文言詞語的意義及用法。A項,介詞,把/連詞,來;B項,動詞,當作/介詞,被;C項,助詞,的/助詞,的;D項,介詞,和/介詞,比。(3)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學常識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歷法、樂律、地理、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山東省青島市超銀中學2025年初三新課程第三次適應性測試語文試題含解析
- 天津市津南區咸水沽三中學重點達標名校2025年初三下學期第一次摸擬試物理試題含解析
- 山西省晉中學市靈石縣重點中學2025屆初三下學期第一次模擬(網考)考試化學試題含解析
- 天津商業大學《冰雪運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安電力高等專科學校《醫療服務營銷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建筑施工組織及BIM應用》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6中重點達標名校2025年初三第一次質量預測化學試題含解析
- 三峽旅游職業技術學院《珠寶首飾設計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石家莊鐵道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北工業大學《口腔頜面外科學實驗二》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人工智能科普講解
- 射頻消融治療痔瘡
- 第5課《平安校園靠大家》課件
- 國企統戰工作總結匯報
- 《含能材料與應用》課件
-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考試試題
- 真實的PBL真實的挑戰:項目式學習設計指南
- 水果批發市場項目商業計劃書
- 前庭大腺囊腫護理查房課件
- 高考數學刷題:全國一模套卷(12套含答案)
- 施工方案塔吊驗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