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邗江實驗八年級語文第二學期期末監測試題含解析_第1頁
2024屆邗江實驗八年級語文第二學期期末監測試題含解析_第2頁
2024屆邗江實驗八年級語文第二學期期末監測試題含解析_第3頁
2024屆邗江實驗八年級語文第二學期期末監測試題含解析_第4頁
2024屆邗江實驗八年級語文第二學期期末監測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邗江實驗八年級語文第二學期期末監測試題考生須知:1.全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全部在答題紙上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的答案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2.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在“答題紙”上先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3.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基礎知識積累及運用(30分)1、下列各句中,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A.最使我彷徨的,是當時的唯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B.2017年“中國品牌日”的主題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開啟自主品牌發展新時”。C.他看上去三、四十歲,蘋果臉,短發,一副菜農打扮。D.對于校園暴力事件,我們既要反思發生暴力事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還要反思暴力事件發生之前管理者都做了什么?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A.秘訣黃粱夢根深蒂固形銷骨立B.旁騖坐右銘不攻自破矯揉造作C.端詳綠菌場自欺其人走投無路D.褻讀練習簿顧名思義前撲后繼3、下列標點符號使用沒有錯誤的一項是A.今天做值日的是四、五兩組。B.“真美啊!太湖的山水。”她由衷地贊嘆。C.請以《我和爸爸》為題,寫一篇感情真摯的文章D.《白楊禮贊》選自《見聞雜記》。(文光書店1943年版)4、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A.“一帶一路”倡議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發展規律,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具有廣闊的前景。B.該市各級政府積極支持貧困戶靠自己的努力走上脫貧致富,涌現了一大批“不等不靠”的自主脫貧典型。C.據統計,今年閃送服務已覆蓋全國逾157座城市以上。D.稀土是現代工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戰略資源,也是改進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的關鍵戰略性基礎材料。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使用錯誤的一項是()A.我們要想做到出類拔萃,就要在各方面比別人多付出一倍、兩倍,甚至三倍的努力!B.敦煌莫高窟向游人開放以后,參觀的人接踵而至。C.現在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植被們耷拉著腦袋沒有一點精神氣。D.莊子一直厲行簡單樸素的生活,從不刻意追求物質享受,所以給人的印象難免有些邋遢與不修邊幅。6、下列表述正確的一項是()A.《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按內容體制分為“賦、比、興”,按表現手法分為“風、雅、頌”,二者合稱“詩六義”。B.《社戲》一文記敘了魯迅和他兒時的伙伴雙喜、阿發等一起釣蝦、看戲、偷羅漢豆等有趣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農村生活的懷念和對農家小伙伴美好情誼的眷戀。C.《核舟記》選自《虞初新志》,作者張潮。本文贊美了刻舟者的精湛技藝,同時高度贊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D.《桃花源記》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虛構了一個寧靜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繪了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生活圖景,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7、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A.書信不僅傳遞感情,更傳承文化,同時也真實地記錄時代的變遷。B.我們要盡一切力量使內江市的“創衛工作”走上規范化、常態化。C.全場觀眾的目光與歡呼聲都集中到正在舞臺中央忘我舞蹈的楊麗萍身上。D.“整本書進課堂”的成效并不顯著,原因是對閱讀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造成的。8、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A.中學生要提升文學素養,養成愛讀書,尤其是讀經典名著,讓書香浸潤心靈。B.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將惠及沿線國家,促進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C.為快速提升初三同學的積極性,學校特意請了幾個中學的優秀教師來我校上課。D.學校組織防震逃生演練活動,目的是為了讓師生熟知災害預警信號和應急疏散方法。9、按要求填空。(1)挑兮達兮,在城闕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_______________。(4)夜來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6)______________,紅旗飄飄把手招。(7)______________,波撼岳陽城。(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現朋友間深情厚誼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現詩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憂國憂民情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卜算子、詠梅》中借梅花凋零的情景表達作者至死不變的愛國之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中國文化崇尚“和①(AhéBhuó)”,有關“和”的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豐富多采。“和”既被視為誕育萬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養性的關鍵,(甲),更被尊奉為國家共處的原則。日常生活中處處有“和”:故宮的三大殿被命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商人們常說“和氣生財”,賀人新婚要講“和和美美”“琴瑟②(AshèBsè)諧和”,而孔子唱導的“和而不同”的思想,不僅是一種人際交往的方式,(乙),更是一種對待世界的哲學態度。(1)為文中①②處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只填序號。①處____________②處_______________(2)文中畫波浪線的字字形有誤,請將正確的漢字寫在橫線上。采改為____________唱改為____________(3)根據語境,為下面這個句子在文中選擇正確的位置。(只填甲或乙即可)應放在____________處。還被認為是社會交往的準繩二、現代文閱讀(25分)11、(材料一)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經:經書,指儒家經典著作;史:史書,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詩詞匯編。一些大型的古籍叢書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內容經部分為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石經、匯編等12類。史部分為正史(紀傳)、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秦議、傳記抄、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等17類。子部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等14類。集部分為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5類。(“四部分類法”圖示)(材料二)西晉荀勖的《晉中經簿》將六略改為四部,即甲部錄經書(相當于六藝),乙部錄子書(包括諸子、兵書、數術、方技),丙部錄史書,丁部為詩賦等,這就奠定了四部分類的基礎。東晉李充所編《晉元帝書目》根據當時古籍的實際情況,將史書改入乙部,子書改入丙部,這樣,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已略具雛形。四部體制的最終確立,體現在《隋書·經籍志》中,這部實際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編的目錄正式標注經、史、子、集四部的名稱,并進一步細分為40個類目。隋朝以后圖書分類的主流是沿用四部分類。(材料三)截止到2013年10月我國各類圖書館普遍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訂的“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簡稱”中圖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難納入中圖法的分類體系,因此一般古籍圖書館(庫)的館藏和檢索,仍襲用傳統的四部分類法,成為圖書分類的重要補充。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內容的一項是()A.按照“四部分類法”,農業著作應歸于“子部”。B.“四部分類法”可以用于大型古籍叢書的分類。C.隋朝以后圖書分類法不只有“四部分類法。D.一般來說,古籍圖書館不使用“中圖分類法”。2.根據材料,請簡要談談“四部分類法”的意義。3.根據“四部分類法”,請給下列經典著作分類。《漢書》《老子》《全唐詩》《論語》經:_____史:___子:_____集:____12、泥土的清香自哪兒來①雨后,我們常能聞到泥土的清香味兒。這些清香從哪兒來呢?據專家研究,它來自土中一種叫“放線菌”的細菌。②土壤是種類繁多的細菌的樂園。在顯微鏡下,你會觀察到這樣一類與眾不同的細菌:別的細菌多是圓形、橢圓形的,而它們看起來卻是絲狀的。那些絲狀細菌有的像一棵樹,樹上有時還著“果實”,有的像一根草,仿佛還開著花,煞是好看。這類細菌生物學上統稱為放線菌。③放線菌是一種單細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長得像一棵樹也好,一根草也罷,其實都只是一個細胞。那些奇形怪狀的絲,是它的菌絲。菌絲覆蓋了很大的空間,這對于尋找食物大有好處。放線菌能釋放出一種化學物質,正是這種物質,讓我們能聞到一股泥土的清香。④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讓人感受更明顯呢?⑤因為放線菌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細菌,它們一般喜歡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下生存。當土壤干旱的時候,它的菌絲就會在頭部長出孢子。放線菌漸漸枯死后,留下的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適的條件,又會發芽,長成一個個放線菌。⑥下雨時,雨水沖開了土壤,這些睛天時埋在土中的孢子長成的放就線菌隨著空氣中的小液滴四下彌漫。當它們被吸入鼻孔,我們就能感覺到一股泥土的清香。土地干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線菌孢子存在,所以雨后泥上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顯。⑦放線菌的作用當然不只是讓人聞到清香,它也是生產抗生素的寶庫。時至今天,人類已經發現了50000多種抗生素,其中就有4000多種是從放線菌中提煉出來的。如鏈霉素就是從土壤中一種叫“灰色鏈線菌”的放線菌中提煉出來的。四環素、氯霉素、慶大霉素等抗生素也都是從放線菌中提煉出來的。⑧放線菌的作用還不止于此,我們平常烹飪時調味用的味精,也是通過它們制造的。如今,它們還是科學家研究生物發育、加胞分化的便利材料。1.這篇文章章采用了______順序,主要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放線菌的作用。2.文章第2段劃線句子主要運用了哪種說明方法?有何作用?3.文章介紹了放線菌的哪些作用?4.第⑤段劃線句子中的加點詞語能否刪去,為什么?5.文章以“泥土的清香自哪兒來”為題有哪些好處?三、文言文閱讀(25分)13、閱讀下段文字,回答文后問題。(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乙)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1.選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聯系全文看,這里的“古仁人”與______________形成了對比。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給文中畫線句子加上標點。(依次標在下面的方格中)4.兩段文字都刻畫的是范仲淹的故事,但目的各有不同。甲段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乙段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據你的積累,請寫出文中的“前人”描寫洞庭湖景色的一個完整詩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岳陽樓風景管理處擬在門票上印制“岳陽樓簡介”,請你根據文章內容代寫一段說明性的文字。14、(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節選自《禮記·禮運》(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復曰“能徒者子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於時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節選自《<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第八》(注釋)①布:頒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終于。④嗣:繼承。⑤刑:處罰。⑥傅:老師。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額上刺字,再涂以墨。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①秦民大說說:(_____)②有一人徙之之:(_____)2.下面句子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A.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B.故/外戶/而不閉C.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費3.翻譯下面的句子。募民有能徒置北門者予十金。4.乙文衛鞅(商鞅)在實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門,徙者獎勵”這件事。他這樣做的目的是____,甲文中的“____”二字也能體現這一點。5.有同學讀完乙文后得出“秦國己進入甲文所說的‘大同’社會”的結論,你同意這種觀點嗎?為什么?四、作文(40分)15、命題作文請以“有一種聲音喚醒回憶”為題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詩歌除外),字數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現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真實人名、地名、校名。

參考答案一、基礎知識積累及運用(30分)1、B【解題分析】

A.“:”應為“——”;C.兩個數字連用,表示概數時不用頓號;D.并非問句,不用問號,第一個改為“,”后一個改為“。”。故選B。2、A【解題分析】

B.坐——座。C.菌——茵,其——欺,D.撲——仆,讀——瀆。3、A【解題分析】試題分析:標點符號是考試經常愛考的一個知識點。B項將“真美啊,太湖的山水!”中嘆號改逗號,句號改嘆號;C項應將書名號改為引號;D項句號放在括號后面。考點:正確使用標點符號。能力層級為表達運用E。4、A【解題分析】

B.成分殘缺,在“致富”后加上“的道路”;C.“逾”和“以上”重復啰嗦;D.搭配不當,將“改進”改為“改造”。故選A。5、C【解題分析】

如日中天:比喻事物正在興旺的時候。與C句意不符,望文生義。故選C。6、D【解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文學常識的把握,文學常識正誤的判斷點是:作者名、稱謂、生活時代、作品名、體裁、書中人物、主要情節、作品主題及風格、流派等。回顧所讀文章的相關情節,根據問題作答即可。D項表述正確,其他各項的錯誤之處分別為:A:《詩經》按內容體制分為“風、雅、頌”,按表現手法分“賦、比、興”。B:《社戲》一文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擺脫封建束縛的自由生活的向往。C:《核舟記》作者是魏學洢。7、A【解題分析】

A.沒有語病。B.缺少成分,可在句尾加上“……的道路”。C.搭配不當,可刪去“與歡呼聲”。D.“原因是……造成的”句式雜糅,可刪去“造成的”。8、B【解題分析】

A.缺少賓語中心語,可在“養成愛讀書”之后加上“的習慣”;C.“幾個中學的優秀教師”有歧義,把“幾個”改成“幾所”;D.詞語重復,刪去“目的”或“為了”。故選B。【題目點撥】辨析或修改病句時,如果句子比較長,就要分析句子的結構,再判斷其存在的問題。常見的病句類型有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如果遇到難以確定的選項,可以按病句類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過劃分句子的結構來發現病因。9、(1)一日不見,如三月兮(2)曲徑通幽處,潭影空人心(3)青山橫北郭,孤蓬萬里征(4)曉駕炭車輾冰轍(5)揀盡寒枝不肯棲(6)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7)氣蒸云夢澤(8)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9)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10)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解題分析】這是考查學生默寫古詩的能力。復習古詩名句,首先是要熟練背誦古詩名篇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實,默寫中不能出現錯別字、更不能丟字添字。默寫時,要注意“兮、蓬、涯、廈、俱、碾”幾個易錯的字形。寫完之后,要重新讀一下詩句,看有沒有張冠李戴的現象發生。10、(1)①A②B(2)采改為彩;唱改為倡(3)甲【解題分析】

(1)(2)考查對漢字字形字音的辨析與書寫。“和”多音字,hé、hè、huò、huó、hú、huo,這里讀作hé,“瑟”讀作sè。豐富多彩:內容豐富,花色繁多。“唱”與“倡”可通過部首和語境來辨析。(3)前一句“也……”后一句“更……”,缺少中間的“還……”,構成遞進關系,故而放在甲處。二、現代文閱讀(25分)11、1.D2.較好地解決古籍分類問題,是中圖分類法的有效補充。(意思對即可。)3.《論語》《漢書》《老子》《全唐詩》【解題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的把握。ABC三項正確,D項:與“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難納入中圖法的分類體系,因此一般古籍圖書館(庫)的館藏和檢索,仍襲用傳統的四部分類法,成為圖書分類的重要補充。”不相符。2.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把握,“由于不少古籍很難納入中圖法的分類體系”因此一般古籍圖書館(庫)的館藏和檢索,仍襲用傳統的四部分類法,成為圖書分類的重要補充。故“四部分類法”的意義在于:較好地解決古籍分類問題,是中圖分類法的有效補充。3.本題考查學生結合文本內容的實際運用能力。《漢書》是史書,故應該屬于“史”;《老子》是諸子百家的一家,故屬于“子”。《全唐詩》是詩文評價,故應該屬于“集”;《論語》是“四書”之一,故應屬于“經”。12、1.邏輯泥土散發清香的原因2.主要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放線菌菌絲絲狀的特點。3.(1)散發清香(2)生產抗生素(3)制造味精(4)是研究生物發育、細胞分化的便利材料。4.“一般”表明是通常情況,說明放線菌通常喜歡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下生存,不排除有特殊情況,刪去后顯得太絕對了,“一般”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5.題目采用問句的形式,引起讀者的注意,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點明了文章要說明的內容。【解題分析】1.試題分析:從第四段“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讓人感受更明顯呢?”以下內容概括即可。考點: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2.試題分析:從說明方法方面解答,點明其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和說明了什么問題,要用評價語如“形象生動地說明”。考點:分析常見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3.試題分析:抓住兩段第一句中心句概括即可。考點:概括說明對象及其特征。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4.試題分析:首先了解此句是疑問句,從閱讀興趣、引導思考、點明內容幾個方面來概括其作用。考點: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層級為理解B。三、文言文閱讀(25分)13、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遷客騷人2.(1)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槳折斷。(2)有時夜里昏沉困倦,就用冷水沖頭洗臉3.!,,?4.表現宏達的政治抱負從小具有遠大志向5.示例一: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示例二: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6.示例:岳陽樓位于湖南岳陽,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之一。登上此樓,可以觀賞洞庭湖的壯美景象。歷代文人墨客登臨抒懷,留下了許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學家范仲淹曾寫下千古絕唱《岳陽樓記》,岳陽樓因此聞名天下。【解題分析】甲文選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年代:北宋乙文選自:《宋名臣言行錄》作者:朱熹年代:宋甲文譯文: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人的心情,這是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時,就為百姓擔憂;在江湖上不做官時,就為國君擔憂。這樣來說在朝廷做官也擔憂,在僻遠的江湖也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他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唉!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乙文譯文: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以天下為已任,發憤讀書,有時晚上讀書讀到疲倦了,就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后,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于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1.本題考查的是對原文內容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根據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容,找出相關的語句即可。選文中“古仁人之心”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里的“古仁人”與“遷客騷人”形成了對比。2.本題考查的是對文言句子的翻譯。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只要字字對譯,不丟關鍵字,然后語句通順,意思明確,就可以拿滿分了。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重點詞語,一定要翻譯到位,切忌漏翻關鍵詞語。重點詞語:或:有時。輒:就。點睛:文言文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一般要求直譯。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翻譯要求字字落實,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譯出原文造句的特點。3.本題考查的是標點的正確使用與修改能力。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書面語言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它幫助人們確切地表達思想感情和理解書面語言。要做到結合語境,準確規范地使用標點。本題根據對原文的了解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來補充正確的標點符號。4.本題考查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中考文言文比較閱讀,就是將兩篇或兩篇以上而且內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聯系的文章,加以比較分析、對照鑒別地閱讀。在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中達到提高學生遷移思維能力和深入分析問題能力的目的。甲段在于表現范仲淹宏大的政治抱負,而乙段在于表現范仲淹從小具有遠大志向。5.本題考查考生對古詩文的記憶能力、理解能力。解題時一是要透徹理解詩歌的內容;二是要認真審題,找出合適的詩句;三是答題時不能寫錯別字。描寫洞庭湖景色的詩句如: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6.本題考查景物描寫的片段練習,可以根據原文內容和自己對岳陽樓的了解,從不同角度展現景物的特點,注意運用列數字、打比方等說明方法。要在介紹岳陽樓風景的同時,介紹岳陽樓的悠久歷史和歷代文人對它的喜愛之情。14、1.通“悅”,愉快。代詞,指“木”(木頭)。2.A3.招募能搬(木頭)放置(到)北門的百姓賞給十金。4.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騙百姓);“講信”5.不同意。示例1:因為太子當繼承人不符合“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特征;示例2:太子老師代罰不符合“修睦”(成員間建立良好關系)的特征。【解題分析】1.試題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根據語境判斷字詞義。此題有古今異義詞,如“說”:通“悅”,愉快。所以千萬不要以今釋古。“之”作為文言虛詞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內容是作答的關鍵。2.試題分析:文言斷句的題目,注意一些常見的標志性的虛詞,注意結構的對稱,這是基礎,一般考核較少,大多集中在人稱的轉換和在句中充當的成分,還要注意一個事件不要強行斷開,不然句子就會支離破碎,相反兩個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斷開。此題較容易,根據文意即可推斷出斷句錯誤的答案A項。改為: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此題要注意把主語部分與謂語部分劃開。譯為:所以人不僅僅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以自己的子女為子女。3.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把詞語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注意“募”“徒”“予”等字詞的翻譯。“民有能徒置北門者”定語后置句的翻譯。點睛: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4.試題分析:文言文要點的提取。在準確理解詞意、句意、段意的基礎上,梳理各句之間的內在聯系,依據題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立木南門,徙者獎勵”這件事的目的可從取信于民的角度作答。甲文中能體現這一點的詞語可提取“講信”作答。5.試題分析: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掃清文字障礙,疏通文意,讀懂內容,這是歸納概括的前提和基礎。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同社會”,然后根據文言文所描述的內容來分析。如太子當繼承人不符合“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特征,太子老師代罰不符合“修睦”的特征。所以不同意這種說法。(一)譯文:在政治上最高的理想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能干的人選舉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所以人們不只是奉養自己的父母,撫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對于財產,人們憎惡把它拋棄在地上的行為(而要去收貯它),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這樣一來,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會發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是理想中“大同”的境界。(二)譯文:法令已經制訂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有誰把木頭搬到北門就賞給十金。人們覺得奇怪,沒有人敢搬動。又下令說:“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把木頭搬走了,當即就賞給他五十金,以表明決不欺騙。然后終于發布法令。這時太子也觸犯了法律,公孫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于上層人士帶頭違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便將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將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以示懲戒。”第二天,秦國人聽說此事,都遵從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國出現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的太平景象。四、作文(40分)15、有一種聲音喚醒回憶又是夏日。我手持油紙傘,聽著身畔“沙沙”的落雨聲,走在熟悉而陌生的青石板上。遠遠地,我便看見了那方小小荷塘。粉紅的花朵,微微低著頭,仿佛害羞的小姑娘,在一片片碧葉之間小心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