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蘇州、上海實習報告_第1頁
南京、蘇州、上海實習報告_第2頁
南京、蘇州、上海實習報告_第3頁
南京、蘇州、上海實習報告_第4頁
南京、蘇州、上海實習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2目錄 1第一章南京 21.1南京火車站,玄武湖 21.2夫子廟 21.3中山陵 31.41912街區,總統府 3第二章蘇州 32.1蘇州博物館 32.2拙政園 4第三章上海 53.1上海新天地 53.2外灘 5總結 6南京、蘇州、上海實習報告根據學校安排,我們于2011年6月26日至7月3日進行了建筑認知實習。這是一次在我們經過了半年的專業基礎課學習后,可以通過現場進行實地參觀和學習的機會。本次實習的目的地為南京我們參觀了南京、蘇州、上海。。通過這次實習活動,我們在掌握建筑初步知識的基礎上,,增強了對建筑的感性認識,拓寬了我們的知識面,培養了將來作為建筑師的基本素質,初步具備了以理性眼光概括建筑物主要特征的能力,為以后更進一步的學習打好基礎。以下是我們這次實習的收獲與體會。第一章南京1.1南京火車站,玄武湖南京火車站充分體現了標志性、功能性、系統性、先進性和文化性的有機結合。車站站房采用桅桿斜拉索懸掛結構,用18根桅桿支撐起橫向鋼梁,象一艘豎起桅桿、拉滿風帆的巨型帆船停泊在美麗的玄武湖畔,既具有江南文化特色,又融合現代化氣息。南京站新站房建設采用了大量先進技術,主體結構由18根后傾鋼管混凝土柱為主要受力構件,大面積、大跨度的斜拉索輕鋼屋蓋體系,現代化的懸掛結構技術,通透的點式玻璃幕墻,自動監控消防水炮,遠距離送風大溫差設計分層空調系統,處處體現了現代科技與新型建筑的完美結合。新客站站前景觀廣場分為集散主廣場區、過渡性引導廣場區和湖濱親水休閑區,總面積近4萬平方米,比原站前廣場增加1倍。集散主廣場區面積約2萬平方米,直接連接主站房、地鐵出入口,與各停車場連接快捷,以大面積鋪地為主,兩側還栽植樹木花草。過渡性引導區的中間綠地作下沉處理,放置各式景石,兩側伴以雪松樹陣。湖濱親水休閑區搭建了“親水平臺”,玄武湖中心有一個138米高水柱的“超級”噴泉,噴出的水流速度超過1秒鐘100米,伸手觸摸蕩漾的湖水,即可感受到江南水鄉的柔美。1.2夫子廟夫子廟建筑群由孔廟、學宮、江南貢院薈萃而成,是秦淮風光的精華。明遠樓是貢院內樓宇之一,位于貢院中間,原是用來監視應試士子的行為和院落內執役員工有無傳遞關節的設施。“明遠”是“慎終追遠,明德歸原”的意思。樓下南面曾懸楹聯,系清康熙年間名士李漁所撰并題:“矩令若霜嚴,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盡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覽無余。”從聯中也可看出明遠樓設置的目的和作用。大門上懸有橫額“明遠樓”三個金字,外墻嵌《金陵貢院遺跡碑》,記述了貢院的興衰歷史。夫子廟美食街位于夫子廟南端,東起平江府路,西止來燕路。建筑造型各異,高低錯落有致,青磚小瓦,粉墻坡屋,古樸典雅,與夫子廟古建筑群融為一體。內部設施一流,頗具現代氣息。仿古花崗巖路面兩側鑲嵌著彩色廣場磚,菱形的花壇、回繞的長廊、花園式的廣場、古典式的矮架路燈,營造出溫馨而優雅的氛圍。結合美食街建設,建成了展示六朝文化的王謝古居,恢復了烏衣巷,形成了新的景觀區,拓展了夫子廟景區范圍。1.3中山陵南京不僅歷史文化積淀豐厚,自然環境也非常優美,果然是虎踞龍盤的形勝之地。中山陵就在群山和綠樹的簇擁環抱之中,由呂延直負責設計,平面呈“鐘”狀,意味著中山先生未竟的事業,革命尚未成功,警鐘長鳴。雖然在參觀過程中,我們不能看出鐘形的平面布局,但體會到了設計者的良苦用心。其建筑形式與環境十分融洽,建筑的藍、灰、白色調與周圍環境(青山綠樹)也十分協調,沿著漫長的臺階,拾級而上,能從建筑的表現上體現出中山先生一生的豐功偉績和艱辛歷程,而且臺階設計的異常奇妙,由上而下看不到臺階,由下而上看不到平臺,可以說明建筑師的獨具匠心和非凡的設計才能,讓人折服。1.41912街區,總統府對南京人來說,1912不止是一個數字,也不止是一個年份。它還指的是長江后街以南、長江路以北、太平北路以東,緊鄰總統府的一塊L形地帶。這里酒吧云集,中餐廳、西餐廳、卡拉OK廳一應俱全,是聞名遐邇的時尚街區。街區內的建筑,大都是灰色清水磚墻面的老式建筑,具有民國特色的坡屋頂和拱券更是賦予了這里濃厚的懷舊色彩。總統府建筑于民國元年六月一日開工興建,至民國八年三月竣工,整棟建筑物是以正大門入口小樓為基礎,一層一層緊密相連,結構嚴謹,造型對稱,設計精細。總統府內隨處可見高聳的圓柱,雅致的雕飾,深邃的回廊,精巧的拱門,充分表現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式之建筑特色。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曾遭受轟炸,嚴重毀損,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后,于次年重修完成,當時為慶祝蔣公六秩華誕,改稱介壽館,民國三十八年中央政府播遷來臺后,便以此館作為中華民國總統府,沿用迄今。第二章蘇州2.1蘇州博物館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結合了傳統的蘇州建筑風格,把博物館置于院落之間,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博物館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園建筑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新的博物館庭院,較小的展區,以及行政管理區的庭院在造景設計上擺脫了傳統的風景園林設計思路。而新的設計思路是為每個花園尋求新的導向和主題,把傳統園林風景設計的精髓不斷挖掘提煉并形成未來中國園林建筑發展的方向。盡管白色粉墻將成為博物館新館的主色調,以此把該建筑與蘇州傳統的城市機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處可見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頂和窗框將被灰色的花崗巖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統一色彩和紋理。博物館屋頂設計的靈感來源于蘇州傳統的坡頂景觀一一飛檐翹角與細致入微的建筑細部。然而,新的屋頂已被重新詮釋,并演變成一種新的幾何效果。玻璃屋頂將與石屋頂相互映襯,使自然光進入活動區域和博物館的展區,為參觀者提供導向并讓參觀者感到心曠神怡。玻璃屋頂和石木屋頂的構造也源于傳統的屋面系統,過去的木梁和木椽構架系統將被現代的開放式鋼結構、木作和涂料組成的頂棚系統所取代。金屬遮陽片和懷舊的木作構架將在玻璃屋頂之下被廣泛使用,以便控制和過濾進入展區的太陽光線。博物館建筑與創新的園藝是互相依托的,貝聿銘設計了一個主庭院和若干小內庭院,布局精巧。其中,最為獨到的是中軸線上的北部庭院,不僅使游客透過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墻直接銜接拙政園之補園,新舊園景融為一體。2.2拙政園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并稱為我國四大古典名園。拙政園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后為明代監察御史王獻臣歸隱之地,取“拙者之為政”的語意而名,曾為太平天國忠王府的一部分,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拙政園全園分東、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游蘇州園林,最大的看點便是借景與對景在中式園林設計中的應用。中國園林講究“移步換景”,對景物的安排和觀賞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設計,這是區別與西方園林的最主要特征。中國園林試圖在有限的內部空間里完美地再現外部世界的空間和結構。園內庭臺樓榭,游廊小徑蜿蜒其間,內外空間相互滲透,得以流暢、流通、流動。透過格子窗,廣闊的自然風光被濃縮成微型景觀。題詞無處不在,為園林平添了濃郁的人文氣息。涓涓清流腳下而過,倒映出園中的景物,虛實交錯,把觀賞者從可觸摸的真實世界帶入無限的夢幻空間。就技法來說,借景或把園外的美景,通過精心選擇和剪裁,收納到園林中來,這稱為遠借;或用一處景致映襯另一處景致,這稱為互借,等等。這樣不僅使得面積有限的蘇州園林能夠提供更豐富的景觀,更深遠的層次,而且還極大地擴展了欣賞者的空間感受。在拙政園“倚虹亭”中能看到園外的北寺塔,這就是常用的借景手法。完美的居住條件與生活環境蘇州古典園林宅園合一,可賞可游可居,這種建筑形態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風光的城市中,人類依戀自然,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環境的一種創造。拙政園,建筑類型齊全,保存完整,系統而全面地展示了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的布局、結構、造型、風格、色彩以及裝修、家具、陳設等各個方面內容,是明清時期(14—20)世紀江南民間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江南地區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響到整個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調,帶動民間建筑的設計、構思、布局、審美以及施工技術向其靠攏,體現了當時城市建設科學技術水平和藝術成就。是偉大的歷史建筑物!第三章上海3.1上海新天地石庫門建筑可說是上海歷史流金歲月的見證。然而,由于石庫門已經過多年歷史的洗禮,在缺乏保養的情況下,外部及內部建筑已變得破舊不堪。為了重現石庫門弄堂昔日的風光韻味,工程人員皆按照當年的圖則進行修建。現在,弄堂、石庫門的門框、門楣、樓房高度以及屋頂曬臺等都和當時一樣。墻、鋪地及屋頂都盡量采用原來的舊磚、舊瓦,務求貼近它原來的面貌。新天地的風格其實就是典型的上海石庫門老建筑,作為生活在石庫門老房子十多年的我,深深的為如今的石庫門變化而忐忑。雖然風格沒有變,但是內部的結構都發生了質的變化,走在路上,看著這些老上海,特別是和這些建筑一起生活過的老人一定有非常多的感慨,仿佛磚還是那些磚,在某個角落甚至能找到多少年前的回憶。3.2外灘最后的目的地外灘,其實對我們而言,外灘幾乎是每年都去,但是卻又不曾深入研究過沿岸的每個建筑歷史及其構造特點。全長約1.5公里的外灘。東臨黃浦江,西面為52幢風格各異的大樓,分別為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等。浦東豎起了一幢幢高樓,這個專業的學習給了我一些對于建筑的認識和看法,可是似乎漸漸也分不清美丑了。聽到很多關于這個那個建筑的爭議和批判,我總覺得大家完全沒有必要爭論什么,因為不管怎樣,他已經在那里了,時間會給他一定的定義,而這個時間往往需要好幾十年,也許是大部分人人生的一大半。沒有時間讓我們去爭論。這次一路從外灘的南面盡頭走來,游覽了很多有名的外灘建筑,我們都仔細聆聽了陳老師的講解。誠然,外灘歷史建筑群中的絕大部分都是外國洋行和外國建筑師設計的,與今日外灘隔江相望的小陸家嘴商業建筑群中的相當一部分,也是外國建筑師事務所的作品。但是對前者來說,這些建筑都不是原樣照搬外國風格,而是在上海黃浦灘旁的一種創造,且中國建筑師參與了整個建造過程,建筑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成為了上海近代城市的重要象征;而外國建筑師的設計方案是由中國近代的建筑師們選定的,是一種完全主動的吸納,中國人不但完成了全部建造過程,而且參與了后期的全部設計工作,所以說小陸家嘴當代建筑群是中外建筑交流的結晶。外灘的建筑群對包括建筑在內的外來文化,經歷了從鄙夷、好奇到欣賞、模仿以至進行中西混交的過程。這一過程的背后,是外國古建筑深深地進入到了中國近代建筑的集體,文化價值取向逐漸地走向了成熟,中國古建筑的建筑性格也就不斷地表現出來。而這些所有的變化,不僅是對今后,對我們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總結通過這次的實習,我認識到了很多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