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7-中國民族及其歷史_第1頁
817-中國民族及其歷史_第2頁
817-中國民族及其歷史_第3頁
817-中國民族及其歷史_第4頁
817-中國民族及其歷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朽木易折,金石可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頁/共頁817——中國民族及其歷史科目考試大綱一、考試性質《中國民族及其歷史》科目的考試要力求反映民族學學科的特點,重點測評考生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培養具有良好民族歷史與民族文化知識、一定民族理論基礎,以及具有一定分析與解決民族問題能力的專業人才。二、考試要求和目標1.要求考生控制中國各民族歷史發展的基本史實、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在此基礎上,形成科學全面的對中國民族相關問題的理解。2.要求考生能夠運用民族學學科的相關理論對各民族的歷史與文化、以及經濟生活與社會制度的演變等做出較為全面合理的分析和判斷。3.要求考生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并舉行合理、嚴謹的論述,文字流暢確切。三、考試形式本科目考試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光為180分鐘。四、試卷結構名詞解釋題:6題,每小題5分,共30分簡答題:3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分析論述題:2題,每小題45分,共90分五、考試內容一、中華民族的起源與發展(一)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二)中華民族的多元起源(三)中華民族的發展(四)中華民族格局形成的特點二、漢族(一)基本情況1.名稱2.人口與分布3.語言文字(二)歷史1.漢族的先民2.華夏族的形成3.漢族的形成4.漢族的發展壯大(三)經濟生活1.農業民族的形成2.農業3.手工業和工業4.商業(四)文化1.哲學與宗教2.史學與地理學3.文學4.藝術5.科學技術(五)風尚習俗1.漢族民俗形成的要素2.服飾、飲食、居住、交通3.婚姻家庭、親屬稱謂、姓氏與名字4.節日、喪葬、祭奠三、東北、北方諸民族(一)基本情況1.民族類別、人口及其分布2.民族名稱3.語言文字4.生態環境與經濟生活(二)歷史1.東北、北方各民族的淵源2.遼、金王朝的統治3.蒙古族的興起和元朝的統治4.北元和女真5.滿族的興起和清朝的統一6.近代東北、北方各民族(三)社會制度1.鄂倫春的“穆昆”2.鄂溫克的“毛哄”3.達斡爾的“哈拉”和“莫昆”4.赫哲族的“哈拉莫昆”5.滿族的八旗制度6.蒙古族地區的盟旗制度(四)文化1.文學(1)《江格爾》和《格斯格爾可汗》(2)《希爾達魯莫日根》2.史學(1)《蒙古秘史》(2)《滿文老檔》和《嘯亭雜錄》(3)《回陽齋日錄》和《延邊調查實錄》3.藝術(1)滿族的樂器、說唱藝術和傳統歌舞(2)蒙古族的樂器、說唱藝術和傳統歌舞(3)朝鮮族的樂器、說唱藝術和傳統歌舞(4)東北、北方其他民族的樂器、說唱藝術和傳統歌舞(5)東北、北方諸民族的書畫、雕刻和傳統民間工藝等4.教誨與科技(五)風尚習俗1.服飾、飲食、居住、交通(1)旗袍馬褂、魚皮衣服(2)蒙古八珍、薩其馬(3)穹廬居、院落居、房屋居(4)“沙漠之舟”、“森林之舟”、“草上飛”、雪橇2.婚姻家庭與喪葬(1)鄂倫春族、朝鮮族等的搶婚(2)蒙古族、滿族和鄂倫春族等的收繼婚(3)滿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和朝鮮族等的包辦婚(4)滿族、赫哲族、朝鮮族和達斡爾族等的土葬(5)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和赫哲族的樹葬(6)火葬和野葬3.節日與傳統體育(1)那達慕大會(2)蒙古族摔跤(3)朝鮮族跳板(4)達斡爾族曲棍球4.宗教信仰(1)天然崇拜(2)圖騰崇拜(3)祖先崇拜(4)薩滿教四、西北諸民族(一)基本情況1.人口與分布2.自稱與他稱3.語言文字4.生態環境與經濟生活(二)歷史1.西北各民族的淵源2.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北各民族3.唐宋時期西北各民族4.元明清時期西北各民族5.近代西北各民族(三)社會制度1.農奴制度2.游牧宗法制度3.“門宦”制度(四)文化1.文學(1)《瑪納斯》(2)“家曲”與“野曲”(3)《福樂智慧》、《突厥語詞典》2.音樂、舞蹈與戲劇(1)《十二木卡姆》、“宴席曲”、“花兒”(2)《賽乃姆》、《搟氈舞》、“拜倫”3.建造、雕塑與繪畫(1)清真寺、“阿帕克和加麻扎”、(2)玉雕、磚雕、銅雕、木雕4.傳統科技文化(1)“納失失”、坎兒井、《農桑衣食撮要》(2)“穆且勒”、“七曜歷”、“西吉來歷”(3)維吾爾族的“四津體液說”、《回回藥方》5.民族古文字與文獻(1)佉盧文(2)于闐文(3)焉耆—龜茲文(4)粟特文(5)突厥文(6)回鶻文(7)察合臺文(8)西夏文(五)風尚習俗1.服飾、飲食、居住、交通(1)西北各民族的傳統服飾(2)西北各民族的傳統飲食(3)西北各民族的民居建造(4)西北各民族的傳統交通2.婚姻、家庭、喪葬(1)“換門親”、“入贅婚”、“搶婚”等(2)家長制家庭、(3)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喪葬、非穆斯林民族的喪葬3.節日、禮儀和禁忌(1)開齋節(2)宰牲節(3)圣紀節(4)“諾魯孜”(5)西遷節(6)抹黑節(7)“納頓”4.宗教信仰(1)伊斯蘭教(2)藏傳佛教(3)薩滿教與原始信仰五、西南諸民族(一)基本情況1.民族類別、人口及分布2.語言文字3.生態環境與經濟生活(二)歷史1.西南遠古時期原始人類2.先秦時期西南族群3.秦漢時期“西南夷”4.南中大姓爨氏的興起5.唐代吐蕃與南詔6.宋代大理國7.元明清時期西南民族地區土司制度8.近代西南各民族(三)社會制度1.拉祜族的“卡”2.基諾族的長老制3.彝族的等級制和家支制度4.西雙版納傣族封建領主制5.西藏農奴制(四)文化1.民間文學(1)《格薩爾王傳》(2)彝族的《梅葛》、《阿細的先基》、《勒俄特依》(3)拉祜族的《牡帕密帕》和阿昌族的《遮帕麻和遮米麻》2.民族文字古籍與實物(1)藏文古籍(2)古彝文文獻(3)傣文古籍(4)納西象形文字(5)白族古籍3.傳統工藝技術4.美術(1)巖畫(2)《張勝溫畫卷》5.音樂、舞蹈和戲劇(1)巴烏、葫蘆絲、小三弦、象腳鼓、羌笛、納西古樂(2)打歌、跳樂、煙盒舞、跳沙朗(3)藏劇、白劇、傣劇、彝劇6.民間體育(1)摔跤(2)賽龍船(3)打弩(4)斗牛(五)風尚習俗1.服飾、飲食、居住、交通(1)嚴寒地區厚重寬大型、炎熱地區輕薄短緊型、內地平壩輕便型(2)翡翠酒、同心酒、酥油茶、三道茶、琵琶肉、生皮、“俠辣”、香茅草烤魚等(3)碉樓、土掌房、木楞房、干欄式房子、“千腳落地”房、帳篷、“三坊一照壁”(4)“高原之舟”、羊皮筏子、溜索2.婚姻家庭和姓名(1)“串姑娘”、“阿注婚”、“不落夫家”、搶婚、母系家庭(2)《木氏宦譜》、父子連名、占卜取名、數字取名、以等級地位取名等3.節日、喪葬、禮儀、禁忌、習慣法(1)“卡雀哇”、“傳召節”、“開秧門”、新米節、望果節、騾馬會、棒棒會、“當美空普”、潑水節、“三朵節”、“繞三靈”、“雪頓節”、“沐浴節”(2)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塔葬、懸棺葬(3)親愛互助、尊老愛幼、好客、勤勞、夜不閉戶路不拾遺(4)宗教禁忌、語言禁忌、生活禁忌、婚姻禁忌、生產禁忌(5)“德古”、神判4.宗教信仰(1)圖騰崇拜、天然崇拜、祖先崇拜(2)東巴教、本主崇拜、畢摩(3)南傳上座部佛教、藏傳佛教、漢傳佛教(4)伊斯蘭教、道教、基督教六、中東南諸民族(一)基本情況1.民族類別、人口及其分布2.民族名稱3.語言文字4.生態環境與經濟生活(二)歷史1.中東南各民族的淵源2.秦漢時期的越人、蠻人3.唐宋元明時期的僚、俚等族4.宋元明清時期的蠻人5.近代以來的壯、侗等民族和苗瑤語族各民族6.近代以來的土家族、高山族、京族(三)社會制度1.中央政府的管理制度(1)羈縻制度(2)土司制度(3)保甲制度2.傳統社會組織(1)壯族的“寨老制”(2)苗族的“議榔”和“鼓社”(3)瑤族的“瑤老制”、“石牌制”和“油鍋”(4)侗族的“寨老制”和“合款”(5)黎族的“峒”和“合畝”(6)京族的“翁村”組織(7)高山族的“社”(8)畬族、仫佬族、土家族的“祠堂”和“房”組織(四)文化1.科技、醫學、歷法與建造藝術(1)《苗醫驗方》、《畜醫指南》、《苗族藥物集》等(2)水歷(3)鼓樓、風雨橋、2.音樂、舞蹈、戲劇、體育(1)布依族的“大調”和“小調”、侗族大歌、土家族的“打溜子”、“雙音”等(2)儺舞、“踩歌堂”、擺手舞、竹竿舞、“杵樂”、“踏步舞”等(3)師公戲、侗戲、“地戲”、“嘲劇”(4)“爬花桿”、爬刀桿、斗牛、飛繡球、搶花炮、打陀螺、打秋千、武術等3.民間文學與工藝美術(1)《古老話》、《賈》、《議榔詞》、《布洛陀》、《鹿回頭》、《評皇券牒》、《盤瓠》等(2)刺繡、挑花、編織、織錦、蠟染、雕刻、繪畫、崖壁畫(五)風尚習俗1.物質生活(1)鑿齒、文身、染齒、貫耳(2)“毛難飯“、嚼檳榔、打油茶等(3)干欄、“吊腳樓”(4)獨輪車、竹筏、木排、艋舺、吊橋2.婚姻家庭與姓氏(1)“放寮”、“游方”、“回頭親”、“醮名”、父子連名等3.喪葬、節日、習慣法、禁忌(1)土葬、火葬、鳥葬、風葬、寮墳葬、船棺葬等(2)歌圩、過趕年、三月三、廟節、四月八、封龍節、龍船節、達努節、哈節、端節、苗年、卯節、林王節、豐年祭等(3)“攔路”、榔規榔約等4.宗教信仰(1)天然崇拜、圖騰崇拜、巫術、祖先崇拜(2)道教、佛教、基督教等七、民族識別(一)民族識別的根據1.“民族”一詞的含義及其發展2.民族社會歷史調查3.民族識別的根據標準(二)民族識別的進程1.民族識別的發端階段2.民族識別的高潮階段3.民族識別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