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_第1頁
第7章-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_第2頁
第7章-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_第3頁
第7章-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_第4頁
第7章-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導論》第七章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

自從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出版以來,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發展理念和模式已逐漸為世界各國所接受。但是,可持續發展如何從一個概念進入可操作的實踐,仍然是一個世界各國政府、學術研究機構和企業界正在努力尋求解決的問題。兩個關鍵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不從抽象的概念出發,何為可持續發展?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定量化工具來測量和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狀態和程度。其次要解決的問題是,在實踐中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第七章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第一節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理論基礎概念原則分類第二節可持續發展的單一指標評價方法綠色GDP國家財富真實儲蓄率生態足跡第三節可持續發展的多指標加權評價方法人類發展指數HDI常規多指標加權評價方法4關于指標和指標體系指標是對事物信息的一種描述。將信息轉化為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指標時代:人均GDP、幸福指數、GPI、考試成績

特征:盡可能地把信息定量化使得這些信息更加清楚、明了;能夠簡化那些反映復雜現象的信息(如統計數據和其它社會經濟數據)使得人們易于溝通和了解

同統計數據和原始數據有差異。是從對原始數據的分析中獲得,它處于信息金字塔的頂端

5指標分類:數量指標(總量指標):用于反映總體的單位數目和標志總量的指標。人口總數、企業總數、產品產量、排污總量。質量指標:把相應的數量指標進行對比,可以得到一定的派生指標,以反映現象達到的平均水平或相對水平。人口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單位產品成本、單位產品排污系數

6城市生活質量:

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7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可持續發展包括3個關鍵要素,即經濟、環境和社會可持續性的實現則是經濟、社會和環境目標的共同實現通常指標體系從上到下依次為: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可持續發展能力經濟能力科技能力資源環境能力決策管理能力經濟的外向度(%)積累率(%)人均財政收入(元)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國民平均受教育水平(a)科研、教育經費占GDP比重(%)自然資源的儲備率(%)環境保護與治理投資占GDP比重(%)生態建設投資占GDP比重(%)立法情況改革方案計劃實施影響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三大類指標系統:狀態指標表征環境物理變化或趨勢,以及相應的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用來衡量環境質量或環境狀態,特別是由于人類活動引起的變化。壓力指標是指表明引起環境變化的人類活動的狀況;即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用來衡量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響應指標表明人類對環境問題所采取的對策;用來表明社會為解決環境問題而進行的努力。

壓力-狀態-響應概念框架

10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壓力-狀態-響應(Pressure-statusorstate-response,PSR)概念框架11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關系模型

12壓力-狀態-響應(Pressure-statusorstate-response,PSR)PSR的特征綜合性:面向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變化靈活性:適用于描述大范圍的環境現象因果關系:強調了社會經濟運做及其對環境的影響之間的互動關系13對壓力-狀態-響應(Pressure-statusorstate-response,PSR)的兩種修正

PSIR,(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壓力-狀態-影響-響應PSIR與PSR沒有原則的差異,但更注重于影響的評估以便更好地評估人類的響應

DSR,(Drivingforce-state-response),驅動力-狀態-響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UNCSD)建立了驅動力-狀態-響應框架

驅動力指標表征那些造成發展不可持續的人類活動和消費模式等的一些因素;

更直接14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特征4個特征:面向用戶政策相關性指標的高度綜合性以及指標數值的定量化可評價性

15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科學性原則按照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內涵構建強調經濟、社會、環境之間的協調客觀反映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完備性原則指標必須全面真實的反應經濟、社會、環境各方面的特征主成分性原則不可能全部涵蓋所有指標把握表征可持續發展的主導因素可操作性原則指標易于獲得,且來源準確指標的統計口徑、含義、適用范圍在不同時段、區域保持一致16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框架

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須具三個方面的功能:

能夠描述和表征出某一時刻發展的各個方面的現狀;能夠描述和反映出某一時刻發展的各個方面的變化趨勢;能夠描述和表征發展的各個方面的協調程度

17可持續發展指標的基本類型

按照基本功能描述性指標描述性指標用來表明某種環境狀態的趨勢評價性指標

有關環境狀況的指標正在由描述性指標向評價性指標(也稱績效指標)(PerformanceIndicators)轉變評價性指標衡量的是目前的環境狀況與某一閾值或者某一政策目標的差距;目的是對成果加以展示,一個行為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制定的目標的明確性和透明度

18可持續發展指標的基本類型單一指標評價將各個子系統都運用指定指標進行表征,最后加和。關鍵在于其他指標與單一指標的轉換關系。生態足跡、綠色GDP、真實儲蓄率多指標加權評價確定指標體系的層次結構和具體指標歸一化處理(無量綱化處理)確定權重、加權綜合人類發展指數HDI單一指標評價——生態足跡評價方法生態足跡,最早是由加拿大生態經濟學家威廉等在1992年提出的,并在1996年由其博士生瓦克納戈爾完善的一種度量可持續發展程度的方法。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基于土地面積的可持續發展量化指標。瓦克納戈爾將生態足跡形象地比喻為“一只承載著人類與人類所創造的城市、工廠……的巨腳,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腳印。”

生態足跡的定義生態足跡(ecologicalfootprint)也稱“生態占用”。指特定數量人群按照某一種生活方式所消費的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各種商品和服務功能,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需要環境吸納,以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來表示的一種可操作的定量方法。通過生態足跡需求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進行比較,可以定量的判斷某一國家或地區目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如:一個人的糧食消費量可以轉換為生產這些糧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積,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可以轉換成吸收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農田的面積。因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只負載著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城市、工廠、鐵路、農田的巨腳踏在地球上時留下的腳印大小。值越高,人類對生態的破壞就越嚴重。生態足跡評價生態足跡將每個人消耗的資源折合成為全球統一的、具有生產力的地域面積,通過計算區域生態足跡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差值——生態赤字或生態盈余,準確地反映了不同區域對于全球生態環境現狀的貢獻。

生態足跡的計算方法

生物生產面積類型及其均衡化處理在生態足跡計算中,各種資源和能源消費項目被折算為耕地、草場、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域這6種生物生產面積類型。化石能源土地是人類應該留出用于吸收CO2的土地。均衡因子由于這6類生物生產面積的生態生產力不同,要將這些具有不同生態生產力的生物生產面積轉化為具有相同生態生產力的面積,以匯總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需要對各類生物生產面積乘以一個均衡因子。均衡因子rk=dk/D(k=1,2,3,…6)dk為全球第k類生物生產面積類型的平均生態生產力D為全球所有各類生物生產面積類型的平均生態生產力人均生態足跡計算Ai=(Pi+Ii-Ei)/(Yi·N)(i=1,2,3,…m)

Ai為第i種消費項目折算的人均生態足跡分量(hm2/人)Yi為生物生產土地生產第i種消費項目的年(世界)平均產量(kg/hm2)Pi為第i種消費項目的年生產量Ii為第i種消費項目年進口量Ei為第i種消費項目的年出口量,N為人口數生態足跡的計算EF=N·Ai=N·Σ(aai)=ΣrjAi=Σ(Ci/Pi)

EF為總的生態足跡N為人口數Ai為人均生態足跡Ci為i種商品的人均消費量;Pi為i種消費商品的平均生產能力;AAi為人均i種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產面積,i為所消費商品和投入的類型;rj為均衡因子。生態承載力

在生態承載力的計算中,由于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資源稟賦不同,單位面積同類生物生產面積類型的生態生產力差異很大。需要對不同類型的面積進行標準化。產量因子Vi: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某類生物生產面積類型所代表的局地產量與世界平均產量的比值。

Ec=Aj×Rj×Vj(j=1,2,3,…6)Ec為人均生態承載力(hm2/人),Aj為人均生物生產面積,Rj為均衡因子,Vi為產量因子。生態赤字與生態盈余

區域生態足跡如果超過了區域所能提供的生態承載力,就出現生態赤字;如果小于區域的生態承載力,則表現為生態盈余。區域的生態赤字或生態盈余,反映了區域人口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狀況。據統計,日本每人的生態足跡為4.3全球公頃(目前以gha為單位),遠遠超過日本土地、水源所具備的生產能力(0.8gha),所以日本只能利用別國資源。另外,這一面積是世界人均值(1.8gha)的2.4倍。如果都像日本人這樣生活,就要準備24個地球,像美國那樣要5個地球。就世界整體而言,生態足跡已超過1980年的地球生產能力,而2001年已超過20%。主要原因是工業國的消費,1992~2002年,世界上高收入的27個國家人均生態足跡增加了8%,但中低收入國家卻減少了8%。瑞士測定了本國的生態足跡,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一樣,作為反映國家政策運營情況的指標。加拿大、澳大利亞、芬蘭都采取了同樣的措施。為了讓各個國家在占用了多少自然資源上“有賬可查”,2004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2004地球生態報告》使用了“生態足跡”這一指標,并列出了一份“大腳黑名單”。這份由WWF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完成的報告于2004年10月21日在瑞士格蘭德正式發布。十幾位來自WWF總部、挪威管理學院、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和全球足跡網絡的專家參與了研究,報告的數據來自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能源機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以及聯合國環境項目世界保護監測中心。世界自然基金會的《2004地球生態報告》

在這份“大腳黑名單”上,阿聯酋以其高水平的物質生活和近乎瘋狂的石油開采“榮登榜首”——人均生態足跡達9.9公頃,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5倍;美國、科威特緊隨其后,以人均生態足跡9.5公頃位居第二。貧困的阿富汗則以人均0.3公頃生態足跡位居最后。中國排名第75位,人均生態足跡為1.5公頃,低于2.2公頃的全球平均水平。“但中國人口數目龐大,其人均生態承載能力僅為0.8公頃,生態赤字高達0.7公頃,而全球的平均生態赤字為0.4公頃。”報告顯示,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意大利、法國、韓國、西班牙、印度均是生態赤字很大的國家。巴西、加拿大、印度尼西亞、阿根廷、剛果、秘魯、安哥拉、巴布亞新幾內亞、俄羅斯、新西蘭等國家由于國土面積遼闊、人口相對稀少或者位于熱帶亞熱帶地區,在“生態盈余(總生態足跡小于總生態承載容量)榜”上位居前列。北美人均資源消耗水平不僅是歐洲人的兩倍,是亞洲或非洲的七倍。專家們批評說,“如果全球的居民都達到美國居民的生活水平,人類將需要5個地球。”新觀點

新西蘭作家Robert和BrendaVale的新書《是時候吃掉狗狗了:環保生存奧義指南》。兩位作者從“生態足跡”的角度出發,研究了寵物們的碳排放量,包括飼育所需的食物和土地空間。其研究結果看上去并不樂觀:牧羊犬幾乎可以與越野車相提并論了。

中型犬每日消耗300克壓縮狗糧,其中包含90克肉類和156克谷物。他們由此計算出“Fido”每年要將164千克肉類和95千克谷類囫圇入腹。而養殖一公斤雞肉每年將需要43.3平方米的土地,如果是牛肉和羊肉則還將遠高于此。生產一公斤谷物需要13.4平方米土地。因而總共需要占用0.84公頃。對于德國牧羊犬這樣的大型犬,這個數字將是1.1公頃。一輛年里程6000英里的豐田陸地巡洋艦越野車將消耗55.1千焦能量,這個數字既包含了車輛制造也包括行駛燃料。而1公頃土地每年大致可產出135千焦的能量,所以陸地巡洋艦的生態足跡是0.41公頃——這比一條中型犬占用的半數還少。德國牧羊犬:1.1公頃,相比之下大型越野車的耗費是0.41公頃,貓咪:0.15公頃(比一輛大眾高爾夫型車略低),哈姆太郎倉鼠:0.014公頃(兩只能抵得上一臺中等尺寸的等離子電視機),金魚:0.00034公頃(相當于兩支手機)。單一指標評價——綠色GDP真實儲蓄率經濟學家認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是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經濟學方向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標是綠色GDP(GDP,國內生產總值)和真實儲蓄率。它們為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動態變化提供了有力判據。1.綠色GDPGDP是衡量經濟發展狀況最重要的指標,GDP代表著目前世界通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GDP能較準確地說明一個國家的經濟產出總量,較準確地表達出一個國家國民收入的水平。GDP增長象征著一個健康的市場,意味著一個有活力的經濟體系。綠色GDP的提出:以GDP為代表的傳統國民經濟核算帳戶有很大的缺陷,其中之一就是沒有把資源損耗和環境破壞計算在內。從GDP中,只能看出經濟產出總量或經濟總收入的情況,卻看不出這背后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環境和生態是一個國家綜合經濟的一部分,由于沒有將環境和生態因素納入其中,GDP核算法就不能全面反映國家的真實經濟情況,資源的不合理開采會導致一個國家或地區喪失未來進行生產的潛力,即不可持續。因此,在計算國民收入時要考慮資源和環境損失,并對原收入額進行修正,以測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可持續性。定義:在現行GDP基礎上,扣除自然資源消耗價值與環境污染損失價值后剩余的功能生產總值。公式:綠色GDP=GDP-環境與資源成本-環境資源保護成本綠色GDP綠色GDP的采用挪威1978年就開始了資源環境的核算。建立起了包括能源核算、魚類存量核算、森林存量核算,以及空氣排放、水排放物(主要人口和農業的排泄物)、廢舊物品再生利用、環境費用支出等項目的詳盡統計制度,為綠色GDP核算體系奠定了重要基礎。芬蘭建立了自然資源核算框架體系。其資源環境核算的內容有三項:森林資源核算,環境保護支出費用統計和空氣排放調查。其中最重要的是森林資源核算。發展中國家墨西哥,在1990年率先實行了綠色GDP。在聯合國支持下,墨西哥將石油、土地、水、空氣、土壤和森林列入環境經濟核算范圍,將其變化編制成實物指標數據,最后通過估價轉化為貨幣數據。在傳統國內生產凈產出(NDP)基礎上,得出了石油、木材、地下水的耗減成本和土地轉移引起的損失成本。墨西哥綠色GDP體系對我國建立自己的綠色GDP核算體系有著極大的參考價值。綠色GDP的采用2006年9月7日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了《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這是中國第一份經環境污染調整的GDP核算研究報告。研究結果表明,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05%。虛擬治理成本為2874億元,占當年GDP的1.80%。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指出,這次核算的結果只是整個結果的一部分。而且,在已經核算出的10項損失中還存在低估和缺項的問題。綠色GDP在中國中國首次發布綠色GDP報告---污染損失占GDP3.05%2004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占GDP3.05%。其中,水污染的環境成本為2862.8億元,占總成本的55.9%,大氣污染的環境成本為2198.0億元,占總成本的42.9%;固體廢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57.4億元,占總成本的1.2%。如果在現有的治理技術水平下全部處理2004年點源排放到環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資約為10800億元,占當年GDP的6.8%左右。同時每年還需另外花費治理運行成本2874億元(虛擬治理成本),占當年GDP的1.80%。而我國“十五期間”環境污染投資僅占GDP的1.18%,差距很大。綠色GDP在中國中國首次發布綠色GDP報告---污染損失占GDP3.05%這些數字再次證明了,環境危機正在越來越嚴重地制約經濟發展。在傳統工業化模式下,不斷增長的GDP數字,是建立在資源環境和公眾健康不斷透支的基礎之上的。2.真實儲蓄率儲蓄是宏觀經濟分析中常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國民財富和經濟發展狀況、潛力的指標。真實儲蓄直接來源于這一概念,但是加入了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從現代經濟分析的角度看,實現“可持續發展”本質上就是一個保持并創造財富的過程。在保證下一代擁有的財富至少與當代一樣多的同時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是可持續發展關注的首要問題。1995年,世界銀行(WorldBank)在其研究報告《環境進展的監測》中提出了真實儲蓄率(GSR)的概念,即在考慮一國自然資源損耗和環境污染損害之后所得的儲蓄率。1997年,世界銀行在其研究報告《擴展衡量國家財富的手段——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標》中,進一步完善了真實儲蓄作為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標的衡量方法。真實儲蓄的基本思路如下:總儲蓄=GDP-社會消費、私人消費和國外借款凈儲蓄=總儲蓄-產品資本的折舊。真實儲蓄=凈儲蓄-自然資源開發所產生的折舊-污染對國民經濟所造成的損害-長期環境影響造成的損失。它代表了一個國家真正有能力對外借出和對生產性資產進行投資的產品的總量。真實儲蓄率=真實儲蓄除以GDP。真實儲蓄率能更加準確地評估一個國家真實財富的存量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現狀。例如,1997年發展中國家的國內總儲蓄率(國內總儲蓄除以GDP)為25%,但國內真實儲蓄率僅為14%,體現了在減去自然資源的消耗和污染損失后,發展中國家積累的真實財富遠遠低于國民生產總值顯示的價值。印度尼日尼亞俄羅斯中國總儲蓄率21%22%25%42%真實儲蓄率10%-12%-1.6%32%46部分城市真實儲蓄率的對比。真實儲蓄率僅為GDP的7%-28%不同城市間的差距很大多指標綜合評價體系—人類發展指數HDI社會學家認為:“經濟效率與社會公正取得合理的平衡”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判據和基本手段,也是可持續發展所追求的社會目標和倫理規則。最具代表性的指標體系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于1990年開發的人文發展指數(HumanDevelopmentIndex,HDI)、可持續經濟福利指數(IndexofSustainableEconomicWelfare,ISEW)以及真實發展指數(GenuineProgressIndicator,GPI)。1.人文發展指數(HDI)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于1990年5月在第一份《人類發展報告》中,首次公布了人文發展指數,是將反映人類生活質量的三大要素指標——“收入、壽命、教育”合成為一個復合指數,以此衡量一個國家的進步程度。“收入”通過估算實際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購買力來測算,“壽命”根據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來測算,“教育”通過成人識字率(占2/3權數)和大、中、小學綜合入學率(占1/3權數)的加權平均數來衡量。雖然“人類發展”并不等同于“可持續發展”,但該指數的提出仍有許多有益的啟示。HDI強調了國家發展應從傳統的“以物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強調了追求合理的生活水平而并非對物質的無限占有,向傳統的消費觀念提出了挑戰。HDI將收入與發展指標相結合,倡導各國更好地投資于民,關注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這些都是與可持續發展原則相一致的。《2005年人文發展報告》依據人文發展指數,將納入統計的177個國家和地區分為三類:(1)高人文發展水平(HDI值為0.800及以上)(2)中等人文發展水平(HDI值為0.500-0.799)(3)低人文發展水平(HDI值為0.500及以下)。2.真實發展指數(GPI)真實發展指數(GPI)是衡量國家經濟福利的一個指標。但是它擴展了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框架,把家庭和社區領域及自然環境的經濟貢獻和傳統上所衡量的經濟生產的貢獻都包括在內。GPI向公民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更為準確的信息,顯示經濟的全面健康程度和國家的發展狀況隨時間的變化。2.真實發展指數(GPI)真實發展指數(GPI)融入了GDP所忽略的一些重要經濟社會指標,包括:①家庭和社會勞動,②犯罪,③其他的防御性支出,④收入分配,⑤資源耗竭和生態退化,⑥休閑損失。該指標從個人消費數據(也是GDP的基礎)開始,但對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賬戶做了重大調整。它修正了一些因子(如收入不均指數),增加了一部份價值(如家務勞動的價值),減去了一部分成本(如犯罪和污染的成本)。由于GDP和GPI都是通過貨幣形式來衡量的,所以它們可以在同一尺度上進行比較。調整后的真實發展指數(GPI)是一個綜合的指標體系,它包含社會、經濟和環境3個賬戶的核算,分析各自的效益和成本,從而衡量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狀況。四、系統學指標體系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學研究方向認為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對象是“自然—經濟—社會”這個復雜巨系統,只有應用系統學理論和方法,才能更好地表達可持續發展理論博大精深的內涵。該方向的突出特色是以綜合協同的觀點,體現可持續發展本質特征的“發展度”、“協調度”、“持續度”三者的協調關系。該研究方向強調可持續發展的四大基本原則:發展性原則,即財富不因世代更迭而下降;公平性原則,即代際公平、人際公平和區際公平;持續性原則,即“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的動態平衡;共同性原則,即體現全球尺度的整體性、統一性和共享性。54綜合型指標的研究進展綜合型社會發展指標與指標體系

1966RaymondBauer:《社會指標》1978聯合國《社會指標:初步的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