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二實驗中學2023-2024學年高考歷史五模試卷含解析_第1頁
河南省第二實驗中學2023-2024學年高考歷史五模試卷含解析_第2頁
河南省第二實驗中學2023-2024學年高考歷史五模試卷含解析_第3頁
河南省第二實驗中學2023-2024學年高考歷史五模試卷含解析_第4頁
河南省第二實驗中學2023-2024學年高考歷史五模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南省第二實驗中學2023-2024學年高考歷史五模試卷考生須知:1.全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全部在答題紙上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的答案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2.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在“答題紙”上先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3.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英國1851年的原棉消費量大約相當于1820年的5倍多,但棉產品出口的比例卻變化不大:國內咖啡的人均消費量從1793年到1850年上升了927%,茶上升了58%,糖上升了72%。這些現象可以說明19世紀中期英國A.工業革命完成 B.民眾生活水平有所提高C.貧富差距加大 D.對外貿易處于入超地位2.《詩經》中的《大雅》作于西周,其開篇為贊美周文王的《文王》,其他篇幅也大多贊頌先王先祖之美德;而《小雅》主要成于春秋,其文章基本不提及先祖。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祖先崇拜觀念日漸淡薄 B.集權體制遭到侵蝕C.周人逐步擺脫神權束縛 D.政治局勢發生變動3.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體例寫就的史學著作是A.《史記》 B.《漢書》C.《資治通鑒》 D.《四庫全書》4.從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中共計劃安排南方民主人士到哈爾濱居住一段時間,待大軍渡江后再南下至北平。隨后,“北上計劃”改為到吉林、長春、撫順、鞍山、哈爾濱等地方去參觀學習。“北上計劃”的改變反映出A.新民主主義革命已取得勝利B.解放區社會發展的欣欣向榮C.民主人士成為兩黨爭奪的焦點D.解放戰爭進入決戰階段5.下圖是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一戶農民的農地中,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從其得名的原因看,該青銅器屬于()A.禮器 B.兵器 C.酒器 D.炊器6.“通過分析人類社會歷史,總結出人類發展的規律,并展望未來——剝削與被剝削的社會關系終將逐步發展為消除剝削、人人平等的社會關系。”的文件是A.《共產黨宣言》 B.《人權宣言》 C.《獨立宣言》 D.《權利法案》7.中國歷史上,與西漢、南朝齊、北宋同時并存的少數民族分別有A.匈奴、契丹、滿族 B.契丹、鮮卑、匈奴C.女真、鮮卑、匈奴 D.匈奴、鮮卑、契丹8.清代中期漢口鎮“商賈數千家,會館公所林立”,其街道命名也頗有特色,諸如新安巷、徽州巷、寶慶街、廣東巷、江蘇街等。由此可見A.漢口是各商業城市之首 B.漢口城市布局嚴整有序C.漢口商幫活躍貿易興盛 D.漢口手工業異常發達9.1963年,國家科學編制委員會制訂了《1963年一1972年十年科學技術規劃》,該文件由重點項目、農業、工業等六大部分組成,確定了三百七十四項重點研究實驗項目和三千一百多個中心問題,并提出了十二條具體措施和管理辦法。這一做法A.反映出“左”傾冒進思想仍十分嚴重B.有力地促進了科技事業的發展C.嚴重地分散了我國的科技研究力量D.推動國防科技向民用科技轉變10.據史料記載,徐光啟在西學東漸之前即運用數學語言和擅長實證研究;顧炎武開始區分天下與國家的概念;王夫之闡明了物質不滅論、能量守恒論、進化史觀、文化中心多元論等唯物主義思想;黃宗羲開辟了民主主義政治理念的先路。這說明,明清時期A.王朝權力漸趨衰落B.傳統科技停滯不前C.近代化傾向已出現D.農耕經濟高度繁榮11.在近代社會轉型中,法國貴族恃強凌弱,蔑視工商業活動,恥于與商人為伍。在英國,貴族、紳士與商人雜處,貴族的子弟進入貿易圈。這一反差A.說明商人是左右社會轉型的關鍵力量B.體現出英國的社會結構更有利于創新C.說明法國人文思想的底蘊比英國淺薄D.反映出英法兩國近代化轉型起點不同12.創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報》稱:“因上海地方五方雜處,各商賈者或以言語莫辨,或以音信無聞,以致買賣常有阻滯。”出版報紙“貴乎信息流通”,“可免經手輾轉宕延,以及架買空盤之誤。”可見《上海新報》創辦的目的是。A.報道國內外大事B.娛樂大眾C.宣傳政治主張D.傳播商業信息13.《九國公約》規定“除中國外締約各國協定:(一)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暨領土與行政之完整;(二)給予中國完全無礙之機會,以發展并維持一有力鞏固之政府……”。在當時看來,“發展并維持的政府”是A.南京臨時政府 B.北洋軍閥政府C.南京國民政府 D.“偽滿洲國”政府14.孫中山主張普遍建立消費合作社和生產合作社,認為建立合作經濟是“地方自治團體”之“要事”,是避免“商家壟斷”的有效辦法。還主張“累進稅率,多征資本家的所得稅和遺產稅”。這體現孫中山A.節制資本的思想B.深受中國共產黨的影響C.關注工農的利益D.提倡建立公私合營經濟15.某同學制作抗戰前期國民黨正面戰場著名戰役的網頁,設置了“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三個欄目。如果要補充一個同類欄目,最恰當的是A.平型關大捷B.百團大戰C.淞滬會戰D.滇緬戰役16.中共一大提出黨的綱領是“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二大提出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最低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說明中國共產黨A.開始改變中國革命的道路B.認清中國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C.認識到建立軍隊的重要性D.與資產階級的革命對象相一致17.在中國古代,相權下移不是單純的權力轉移,而是財政、軍事兩大部門事務增加和職掌的擴大,在行政系統中越來越處于突出的地位,到宋代終于獨立出來,形成了中書門下、樞密院和三司并存的體制。行政系統權力(行政權)擴大的結果是需要宰相決定的事情只剩下了軍國大事、高級官吏任免和突發事件,而這些都需要經過皇帝批準,宰相逐漸變得多余。這一論述指出了A.三省體制出現的合理性 B.宰相制度產生演變的過程C.元朝相權專權的必然性 D.明朝中樞機構變異的原因18.在古羅馬,執法官在就職時都要發布告示,提出裁判方針和辦案原則,這實際上是形成新的規范,不但在該執法官任期內如此,而且也亦被繼任者因襲和援引。這表明羅馬法A.追求社會實效性 B.受到貴族控制C.具有高度隨意性 D.日益陷入僵化19.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宜言》中提出了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使命。1875年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成立(后更名為德國社會民主黨),它以爭取普選權和合法的議會活動為目標。這反映出德國工人運動A.順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 B.繼承了巴黎公社的革命原則C.背棄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 D.引領著社會主義運動的潮流20.對聯:“白話通神.紅樓夢、水滸,真不可思議;古文討厭,歐陽修、韓愈.是什么東西。”它最可能出自誰的手筆A.洋務運動京師大學堂學生 B.清末就讀于同文館的學生C.民國初年北京大學的學生 D.“文革”時期參與串聯的學生21.古希臘人普遍認為,與神溝通不需要有專門的知識,也無需借助專門的巫師。雅典負責祭神和主持祭祀儀式的官員大多從公民中通過抽簽方式產生,任期一年。據此可知,雅典的宗教活動A.有利于培養公民的城邦觀念 B.導致了公民地位的下降C.鏟除了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 D.體現了人文精神的本質22.羅馬法規定:”不法砍伐他人樹木的,每棵處二十五亞士(羅馬的一種貨幣單位)”,概不論樹本的種類質量,也不問他的大小價值,這常會出現驚人的不公平和可笑的規象。材料主要反映出羅馬法A.注重保護當事人利益 B.以保護私產為核心C.部分條款缺乏靈活 D.以私法裁決為主體23.1900年,列強在華設廠的總數由以前的80家猛增到933家。與此現象直接相關的不平等條約是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24.1991年,歐共體12個成員國簽署《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建立歐洲統一市場,實現貨物、人員、資本和服務的自由流通;……同時,決定實施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并最終實行共同的防務政策。對上述條約內容的解讀,最深刻的是A.歐洲經濟一體化已經達到較高的程度 B.歐洲從經濟一體化向政治一體化邁進C.歐洲一體化實現需要入盟各國主權的讓渡 D.條約內容使入盟各國喪失了完全的獨立性25.如表是中國1978年和2018年各項統計指標列表。導致表中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 B.國家政策的調整C.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 D.外交政策的成熟26.下圖是水下考古圖片,這表明A.軍艦官兵的生活受西方影響B.市民階層接受新事物較快C.通商口岸出現西式餐飲D.軍艦官兵的日常生活已經全盤西化27.清初,先是言官本章“是與不是必須封進聽旨定奪”,閣臣不得過問。之后又以“陳奏本章,照故明例,殊覺遲誤”為借口,規定:“今后部院一切疏章,可即速奏候旨遵行”,部分恢復了關外奏議不經票擬的傳統。這表明當時內閣A.成為承旨辦事的執行機構 B.票擬權受到了嚴格的限制C.提高了中央機構辦事效率 D.使專制皇權得到空前強化28.以下詞組可以用來概括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關節點,按時間先后排列正確的是A.五四起風雷遵義定決策盧溝燃烽火挺進大別山B.遵義定決策五四起風雷挺進大別山盧溝燃烽火C.五四起風雷盧溝燃烽火遵義定決策挺進大別山D.挺進大別山盧溝燃烽火遵義定決策五四起風雷29.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寫到:“于是對天國的批判就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就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就變成對政治的批判。”由此可見,宗教改革的實質是A.反對教權主義B.反對封建統治C.反對神學世界觀D.反對世俗權威30.1956年以前,英國已基本撤出遠東,但不打算放棄非洲。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中,美國在聯合國譴責侵略,并要求以色列停火,英法失去干涉借口,不得不撤軍,這成為英國殖民史的轉折點。這一變化A.造成了英美盟友關系終結 B.加劇了東西方的冷戰對峙C.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D.加快了英殖民帝國的瓦解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觀察下列有關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圖片,回答問題。

請回答:(1)唐宋兩朝的對外交流路線有何不同?變化的原因是什么?二者在人員交流、交往內容上有什么差異?(2)圖中反映了明清兩朝對外貿易分別呈現哪些新的變化?(3)綜合以上圖片信息,概括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主要趨勢。32.美國的崛起。閱讀下列圖示,回答問題:——摘自《央視八位<大國崛起>專家之深度解讀——強國之鑒》P215(1)如圖所示,作者把美國崛起分為五個臺階,請就前三個臺階各舉一例標志性文件或事件。(2)根據圖示,結合所學知識,請你為第四與第五臺階題寫合適的標題。(3)從圖示來看,作者偏重于從哪些角度來揭示美國歷史的進程?除此之外,你認為美國崛起還有哪些基本因素?3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后周世宗柴榮(921年——959年),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五代時期后周第二位皇帝。時北有遼(契丹)政權,南有南唐、吳越,西有后蜀、吐蕃,強敵環伺。柴榮雄才大略,有著“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遠大志向與戰略規劃。在位期間,他關心民間疾苦,制定政策促使逃戶回歸、獎勵開墾荒蕪的莊田、限制寺院經濟的發展,并均平賦稅、改革鑄錢,浚通江淮間的數條河流,使得江淮之間的水利建設、交通建設得到較大的發展。柴榮還進行軍事改革,增強軍隊的戰斗力。以此為根基南征北戰,西敗后蜀,奪取秦、鳳、成、階等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這是五代以來對遼戰爭取得的最輝煌的戰果。公元959年,商議攻取幽州時病倒,不久去世,年僅三十九歲。薛居正稱之為:“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編譯自薛居正《舊五代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后周世宗統治政策的時代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后周世宗的生平活動進行簡要評價。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工業革命后,英國國內大量生產、消費棉產品,銷售,咖啡、茶、糖等副食產品的人均消費量明顯增長等現象,可以用來說明19世紀中期英國民眾生活水平有所提高,B項正確;19世紀中期英國日用商品人均消費量的增多,不能用來說明工業革命的完成,也不能體現貧富差距加大,AC兩項錯誤;19世紀中期,作為世界工廠的英國在對外貿易中并不處于“入超”地位,D項錯誤。2、D【解析】

《大雅》贊頌先祖,反映了西周初期宗法觀念濃厚,《小雅》主要內容成于春秋,這一時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壞,政治局勢發生變動,因此《小雅》中基本不提先祖,D正確;祖先崇拜掛念的淡薄是因為政局變動導致,A不是主要原因,而是現象,排除;西周不是集權體制,排除B;C與題無關,排除。3、A【解析】

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體例是紀傳體通史,《史記》是這一體例,選項A正確;《漢書》中沒有世家,而且以志代書,選項B排除;選項C是編年體史書,排除;選項D是大型叢書,不是史學著作,排除。4、B【解析】

根據材料“從1948年底至1949年初”、““北上計劃”改為到吉林、長春、撫順、鞍山、哈爾濱等地方去參觀學習”體現的是解放區的社會發展欣欣向榮,B選項符合題意。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標志是新中國的成立,A選項排除。國共兩黨爭奪的核心是政權,C選項排除。D選項說法與材料無關,排除。5、A【解析】

據所學可知“司母戊”即為“祭祀母親戊”,由此可知,這是一件祭祀用品,屬于禮器,A正確。B、C、D錯誤。6、A【解析】

《共產黨宣言》是第一部較為完整而系統地闡述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偉大著作。《宣言》中提出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以及提出階級斗爭的理論。故A項正確;《人權宣言》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宣布的文獻,倡導自由平等的思想,排除B;《獨立宣言》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頒布的文獻,宣告美國的獨立,排除C;《權利法案》是英國限制國王權力的文獻,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排除D。故選A。7、D【解析】

根據所學,西漢背面有匈奴,與南朝齊國同時期的是北朝的鮮卑建立的政權,與北宋對峙的有契丹,故D項正確,排除B項;滿族、女真主要在明朝時期,排除AC項;8、C【解析】

漢口是清代興起的工商業市鎮,因為其地理位置重要,“九省通衢”,故商業貿易興盛。漢口有大量的商幫活動,從事區域性長途貿易,故漢口會館林立,街巷命名也多與商幫有關,C正確;題干未對漢口和其它商業城市對比,排除A;題干主旨是關于漢口工商業發達,而非城市布局,B脫離主旨,排除;題干反映的是漢口因交通位置而商業發達,而非手工業發達,排除D。9、B【解析】

材料中是1963年一1972年我國的科技規劃,從數量上來看也比較適中,還有具體的措施和管理辦法,有力地促進了科技事業的發展,故B項正確,排除C項;根據所學可知,1960年起中央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開始著手調整國民經濟,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經濟建設領域的“左”傾錯誤,排除A項;材料沒有顯示國防科技向民用科技轉變的相關信息,另根據所學可知,80年代以前,由于特殊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國更重視國防科技,排除D項。10、C【解析】

根據材料“數學語言和擅長實證研究”、“顧炎武開始區分天下與國家的概念”“黃宗羲開辟了民主主義政治理念的先路”可知明清時期處于社會變革的前夜,近代化的傾向已經出現,C選項符合題意。明清君主專制空前加強,A選項排除。材料與科技停滯無關,B選項排除。顧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D選項排除。11、B【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在近代社會轉型中,英法兩國貴族對商人的不同態度,最終英國經濟迅速發展,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而法國卻滯后,這體現出英國的社會結構更有利于創新,B正確;A說法錯誤;C、D與材料無關。12、D【解析】

依據材料中“上海地方五方雜處,各商賈者或以言語莫辨,或以音信無聞,以致買賣常有阻滯”等信息可知,上海地方大、雜,各方人眾多,商戶之間使用不同言語,信息不通,影響了買賣的進行。依據材料中“貴乎信息流通”、“可免經手輾轉宕延,以入架買空盤之誤”等信息可知,報紙的興辦,有利于商業信息的傳播,因此D選項正確。依據材料可知,《上海新報》創辦的目的是傳播商業信息,不是報道國內外大事、娛樂大眾和宣傳政治主張,其他選項錯誤。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13、B【解析】

試題分析:《九國公約》是1922年簽訂的,當時的政府是北洋軍閥政府。故選B。A項是1912年建立的,但是在1913年袁世凱就建立了北洋政府;C項是1927年建立的,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D項是在1932年以后成立的。考點:《九國公約》【詳解】14、A【解析】無論是消費合作社還是生產合作社以及“累進稅率,多征資本家的所得稅和遺產稅”,都體現出孫中山對中國資本的態度,要節約這些原有資本,所以本題選擇A選項。B選項無法得出;C選項材料沒有體現;D選項曲解材料含義。15、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回憶再現所學知識,并作出正確認知和準確判斷的能力。根據題干材料“國民黨正面戰場”“著名戰役”等,本題實際上考查抗日戰爭相關內容——抗戰初期國民黨的有力抵抗。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判斷選項,可知:A項排除,本身屬于太原會戰里面的內容;BD兩項不符合“抗戰初期,國民黨”。進一步可知,C項符合史實和題意,正確。故,本題正確答案選C。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淞滬會戰16、B【解析】試題分析:A項錯誤,開始改變革命道路是在井岡山時期;“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最低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可以看出此時中國共產黨認識到了我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故本題答案選B;C項是國民革命運動失敗后認識到的;D項沒有看到最高革命綱領。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共二大17、D【解析】

材料是,宋代以來,隨著相權的逐步分散,丞相一職在政府中的法定權力越來越少,而且不能獨立決策,“宰相逐漸變得多余”。這也就為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提供了依據,因此材料指出了明朝中樞機構變異的原因,故D項正確;三省體制在魏晉時期已經出現,排除A項;材料敘述了相權走向消亡的過程,排除B項;元朝相權專權和材料無關,故C項錯誤。18、A【解析】

執法官在“因襲和援引”前任“告示”的同時,也會通過“發布告示”來“形成新的規范”,以適應現實形勢的變化,這表現出羅馬法對實效性的追求,故選A項;無法判斷題干中的“執法官”是貴族還是平民,排除B項;題干沒有提及執法官告示的制定過程,無法體現其隨意性,排除C項;執法官的告示使羅馬法不斷補充“新的規范”,并未陷入僵化,排除D項。19、A【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1875年德國工人運動主要以爭取普選權和合法的議會活動為目標,這和馬克思主義宣揚的暴力革命有明顯不同,這說明德國工人運動順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潮流,也表明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特征,A選項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暴力革命的問題,B選項排除;材料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特征,C選項排除;引領社會主義運動的潮流說法與材料無關,D選項排除。故答案為A。20、C【解析】材料信息“白話通神……古文討厭”說明作者倡導白話文,而反對古文創作。結合史實可知,這種現象出現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故C項正確;ABD三項重要變革運動都沒有涉及文學改革,排除。點睛:材料“白話通神……古文討厭”是解題的關鍵信息點;從中分析出這次運動與文學改革有關,從四個選項中找出與文學改革有關的即可。21、A【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古希臘雅典祭祀官員產生的原因及途徑,這有利于培養公民的城邦意識,A正確;BCD與材料無關。22、C【解析】

根據材料中“不論樹木的種類質量,也不問它的大小價值,這常會出現驚人的不公平和可笑的現象”可知,羅馬法在某些條款上過于僵化,不能客觀公正、結合實際的解決問題,缺乏靈活性,C項正確;題干規定并不能合理保護當事人利益,排除A項;題干并未強調羅馬法保護私產的核心與裁決案件所依據的法律主體,排除B、D兩項。故選C。23、C【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列強在華設廠總數的猛增主要和《馬關條約》中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的內容有關,故選C項;《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中沒有相關內容,排除;《辛丑條約》簽訂于1901年,排除D項。故選C。24、C【解析】

外交、安全和防務政策,是一個國家主權范圍內的事項,“決定實施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并最終實行共同的防務政策”,需要成員國讓渡一定的主權,說明歐洲一體化的實現需要入盟各國主權的讓渡,故答案為C項;材料主旨不是反映經濟一體化程度,排除A項;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歐盟成立的標志性意義,排除B項;“喪失了完全的獨立性”說法絕對,排除D項。25、B【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生產總值顯著增長,恩格爾系數下降和大量農村人口脫貧等現象出現的主要和改革開放和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關,是國家政策調整的結果,B項正確;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21世紀初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和(1953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均不是表格中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ACD三項錯誤。26、A【解析】

1894年甲午海戰中,致遠號被敵擊中魚雷發射管引發管內魚雷爆炸沉沒,全艦官兵246人為國殉難。因此考古發現的致遠艦上的餐盤標有英語,說明軍艦官兵的生活受西方影響,故答案為A項。這一餐盤不是普通市民的生活用品,排除B項;從致遠艦上發現的餐盤不能反映當時通商口岸的狀況,排除C項;D項中的“全盤西化”說法絕對,排除。27、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內閣的職責是“聽旨定奪”,表明內閣只是處理日常政務的機構,“今后部院一切疏章,可即速奏候旨遵行”“部分恢復了關外奏議不經票擬的傳統”表明票擬權受到嚴格的限制,說明清朝內閣權力遭到削弱,故選B;A是軍機處的職能,排除;材料不能體現提高中央機構辦事效率,排除C;皇權專制得到空前強化的是軍機處的設立,D錯誤。28、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史實,1919年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935年召開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1937年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國性抗日戰爭的序幕,1947年劉鄧大軍挺近大別山,揭開了解放戰爭轉入戰略反攻的序幕。故答案是A。考點: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紅軍不怕遠征難;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內戰烽火29、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題考查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聯系已學知識可知宗教改革將斗爭的矛頭指向了羅馬教皇,而已教皇為首的天主教會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封建主,因而這一運動反映了早期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實質是一場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因此B符合題意,故選B。【名師點睛】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紀至17世紀進行的一次改革,是資產階級披著宗教外衣的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馬丁路德、加爾文等人,以及發展出來的新教教派。考點: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實質30、D【解析】

據材料“英法失去干涉借口,不得不撤軍,這成為英國殖民史的轉折點”可知,體現了英國對殖民地的控制力下降,即加快了英殖民帝國的瓦解,D項正確;二戰后英美盟友關系沒有終結,A項錯誤;英國對殖民地控制力的下降與東西方的冷戰對峙,B項錯誤;材料體現了英國殖民地帝國的瓦解,不能推動經濟全球化,C項錯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路線:唐海陸并舉、宋海上絲綢之路;變化原因:由于西夏的興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業的繁榮和經濟重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視并鼓勵海外貿易(若答指南針的應用、造船業發達等內容酌情給分)人員:唐朝主要是商賈、僧侶、使節;宋朝主要為商人交往內容:唐朝絲綢、瓷器、紙張輸往西方,形成東亞文化圈;西方的物品以及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筑、醫藥、宗教等輸入。宋朝絲綢、茶葉、瓷器輸出,香料、珍寶、藥材輸入。(或答海上絲路以香料、絲織品、瓷器為大宗商品)(2)明朝:朝貢貿易,嚴禁民間海外貿易;清朝:閉關鎖國,廣州一口通商(3)趨勢:由對外開放逐漸走上閉關鎖國的道路【解析】

(1)第一小問依據圖片信息從唐海陸并舉、宋海上絲綢之路回答;第二小問原因依據所學從西夏的興起、商業的繁榮和經濟重心的南移以及指南針的應用、造船業發達等內容酌情給1分)回答;第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