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九針十二原》
一、填空題
1.粗守,上守。神乎神,.
2.刺之微,,粗守,上守。
3.凡用針者,虛則,滿則,宛陳則,邪勝則。
4.方刺之時,必在,及與,神屬勿去___________.
5.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出于一,四關主治一,五臟有疾,當取之—。
6.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欲以微針,營其逆順
出入之會。
7.未睹其,惡知其。
8.機之動,-空中之機,。
9.往者為,來者為,明知,正行無間。
10.逆而之,惡得無o追而之,惡的無。,
____________,針道畢矣。
11.刺之要,.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
12.所言節者,一一也,非—_____也.
13.刺諸熱者.;刺諸寒者—
14.刺之而氣不至,.刺之而氣至,
15.針陷脈則,針中脈則,針太深則
二、單選題
1.“刺之微,在速遲”的“速遲”是指()
A.進針快慢B.出針快慢C.用針有徐疾之意
1).診斷快慢E.留針時間的長短
2.“空中之機,清靜而微”是指()
A.進針要輕B.經氣變化C.出針要輕
D.病人針感小E.施術手法輕
3.“知機之道,不可掛以發”是指()
A.應及時補瀉B.應及時出針C.應及時進針
D.應手法輕巧E.應輕補輕瀉
4.下列哪一項不屬于“持針之道”的要求)
A.正指直刺B.堅者為寶C.神在秋毫
D.必先診脈E.無針左右
5.“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之”是指()
A.僅根據脈的變化針刺B.針刺先于診脈C.據脈判定治內還是治外
D.針前一定要診脈E.針前要診脈,判定氣血的虛實
三、多選題
1.下列哪些選項屬“小針之要”()
A.粗守形B.上守神C.上守機
D.粗守關E.不可掛以發
2.下列哪些選項是不正確的針刺要求()
A.知機之道,叩之不發B.不必知經氣往來C.不必觀察穴下氣血變化
D.必須了解補瀉時機E.必須了解進出針時機
3.“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是說的()
A.氣盛不可補,氣虛不可瀉B.氣虛要補,氣盛要瀉
C.針下之氣變化迅速,需仔細體會D.邪氣來不容易察覺
E.邪氣去不容易察覺
4.下列哪些選項屬“補”法要求()
A.必持內之B.若行若按C.如蚊虻止
D.去如弦絕E.令左屬右
5.下列哪些選項屬“瀉”法操作()
A.若行若按B.若妄之C.按而引針D.排陽得針E.令左屬右
6.關于“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下列哪些論述是正確的()
A.徐疾指的是經氣運行的快慢B.徐疾指的是針刺速度的快慢C.實和虛指的是補瀉
D.徐進針而疾出針為補E.疾進針而徐出針為瀉
7.下列哪些選項屬“持針之道”()
A.正指直刺B.無針左右C.神在秋毫D.屬意病者E.審視血脈
8.“方刺之時”的要求()
A.必在懸陽,及與兩衛B.神屬勿去C.知病存亡
D.正指直刺E.無針左右
四、判斷題
1.“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是指實證不可用補法,虛證不可用瀉法。()
2.“上守機”指守針刺的時機。()
3.“上守神”指要把握病人精神狀態。()
4.“逆而奪之,惡得無虛”指的是迎著經氣來的方向針刺是瀉法。()
5.“追而濟之,惡得無實”指的是順著經氣去的方向針刺是補法。()
6.“粗守形”指粗工守病人形體。()
7.“粗守關”指粗工守病人關節。()
8.“徐而疾則實”指脈由徐變快為實。()
9.“疾而徐則虛”指疾進針而徐出針為瀉。()
10.“十二原出于四關”,“四關”指兩膝、兩肘關節。()
11.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
12.“欲以微針,通其經脈”中的微針指九針,與硬石相對而言。()
13.“易用難忘,為之經紀”中的經紀指綱紀、綱領之意.()
14.“異其章,別其表里,為之始終,令各有形,先立針經。”所指之經指針具的形狀。
)
15.“宛陳則除之”中的宛陳指淤血。()
五、詞解
1.營其出入逆順之會
2.粗守形,上守神
3.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4.粗守關,上守機
5.逆而奪之,追而濟之
6.神乎神,客在門
7.徐而急則實,急而徐則虛
8.持針之道,堅者為寶
五、問答題
1.怎樣理解“瀉日,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瀉”及“補日隨之,隨
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
2.簡耍說明“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的操作要領。
3.“持針之道”的要求是什么?
4.如何理解“粗守形,上守神”和“粗守關,上守機”?
5.試述“九針”的名稱及作用。
答案
一、填空題
1.形神客在門
2.在速遲關機
3.補之瀉之除之虛之
4.懸陽兩衛知病存亡
5.十二原四關五臟十二原
6.硬石通其經脈調其氣
7.疾原
8.不離其空清靜而微
9.逆順逆順
10.奪虛濟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
二、單選題
1.C,速遲指用針有徐疾。
2.B,指經氣變化是微妙而不易察覺。
3.A,由于經氣變化十分微妙,需細心體察,要在適當時機進行補瀉,否則會傷IF。
4.D,原文中對“持針之道”的論述,沒有D一項。
5.E,文中實際是以脈診為例強調明確診斷在針刺治療中的作用。
三、多選題
1.BCE,據經文,B、C、E均是針刺應遵循的基本要求,故屬“小針之耍”。
2.ABCE,據經文,正確的針刺要求是“知機之道,不可掛以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
3.ABC,據上下文及教材中的解釋,答案中只有ABC是正確的。
4.BCDE,據經文,除A是瀉的操作要領外,其余均屬補的操作要領。
5.CD,據經文,答案中只有B和C屬瀉法的操作要領。
6.BCDE,據上下文及教材中注釋,本句不指經氣運行的快慢。
7.ABCDE,此五項均屬“持針之道”。
8.ABC,據經文,只有A、B.C三項符合要求。
四、判斷題
I.x,氣血的變化十分微妙,針.F之氣就是氣血情況的反映。
2.X,據上下文,此指要了解病人氣血變化情況,適時補瀉。
3.X,神指病人血氣。
4.X,據上下文,此指瀉法的作用。
5.X,據上下文,此指補法的作用.
6.X,根據上下文,針刺關鍵是對病人氣血情況了解清楚,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正確補瀉。
7.X,雖對全身疾病有治療作用,但正確使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腌穴也要以了解病人氣血變化為前提。
8.X,根據教材中的注釋,徐疾并不是指脈氣疾徐,而是針刺。
9.J,同上
10.J,同上
11.-J,同上
12.V,同上
13.V,同上
14.7,同上
15.J,同上
五、詞解
1.調解經脈運行,使經氣逆順出入匯聚功能正常。
2.粗指技術低劣的醫生,形指針刺一些表面的內容,腌穴。上指技術高明的醫生,神
指精神氣血內在的變化。
3.指針下之氣變化迅速,不易遇到,須仔細觀察。
4.關指四肢關節的腌穴,機指守氣之機。
5.瀉其邪氣,使實轉虛;補其正氣,使虛轉實。
6.前一神,為感嘆詞,后一神,正氣。客,邪氣。門,指腌穴。正氣的變化是微妙的,
當仔細分析;邪氣侵入,當識其出入之所,即腌穴。
7.慢進針快出針為補法,快進針慢出針為瀉法
8.持針以堅定有力為重要。
六、問答題
I.答題要點:指出瀉的操作偏重,而補的操作偏輕即可。
2.答題要點:正確解釋這兩句話的含義。
3.答題要點:必須持針有力,正指直刺,不要左右偏離。強調醫生施針時,精神集中,密切觀察病人的
血脈虛實,兩目、眉間及面部的神色變化。
4.答案要點:這是針刺治療的基本原則:其一,“守神”,首先醫者要精神專一,密切觀
察病人的神情氣血盛衰狀態,來決定針刺的補瀉,不能局限于局部癥候的觀察和針刺手法
的使用。其二,“守機”,針刺治療要掌握氣至的時機,根據邪正盛衰的情況,是予及時
恰當的補瀉手法。
《小針解》
一、填空題
1.上守神者,守。
2.粗守關者,守。
3.上守機者,知。
4.其來不可逢者,;其往不可追者,
5.粗守形者,守。
6.所謂虛則實之者,而當_____之也。
7.滿而瀉之者,而當之也。
8.宛陳則除之者,也。
9.邪勝則虛之者,言,皆o
二、單選題
1.“氣至而去之者”指()
A.氣至后邪氣去B.邪氣至而去針C.谷氣至而去針
D.補瀉氣調而去針E.針下氣至而去針
2.“所謂虛則實之者”指()
A.氣口虛而當補之也B.人迎虛而當補之者也C.三部九候虛而當補之也
D.針下空虛而當補之也E.無針感而當補之也
3.關于“迎而奪之者”,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迎著經脈來的方向針刺B.迎著病位的方向針刺C.迎著氣盛時針刺
D.逢氣盡時針刺E.瀉邪之義
4.關于“追而濟之者”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順著經脈的方向針刺B.逆著病位的方向針刺C.順著氣去的方向針刺
D.氣人時針刺補虛之義
“邪氣在上”是指
A.風寒病邪B.暑邪C.火邪
D.濕邪E.燥邪
“清氣在下”是指
A.風寒病邪B.暑邪C.火邪
D.濕邪E.燥邪
三、多選題
1.“右主推之,左主持而御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論述不正確的是()
A.左右手配合針刺B.左手進針C.右手出針
D.右手進針E.左手出針
對“節之交”解釋不正確的是
A.腌穴B.關節C.肉之會D.骨節處E.筋之會
調氣在于終始一者,持心也”指
A.針刺時不分老幼均要專心致志B.針刺不分深淺均要專心致志
C.持針調氣要專心致志D.針刺時不分上下均要專心致志E.針刺不分補瀉均要
專心致志
四、判斷題
1.“徐而疾則實”是指補法進針時要快慢結合。()
2.“疾而徐則虛”指瀉法出針時要快慢結合。()
3.“上守機”是指守氣。()
4.“上守神”是指注意守人之血氣。()
5.“粗守關”是指守關節。()
6.“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是指知用針補瀉。()
7.“神客者,正邪共會也”中正邪共會指邪氣正氣共留于血脈之,相互結之意.
8氣口虛而當補之中氣口指寸口
()
9.“針中脈則邪氣出者,取之陽明合也”中陽明合指足三里.
()
10.“觀其目,察其色,知其散復,一其形”中一其形指專心致志的觀察病
人的形征變化.()
11.“右主推之,左主而御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是指左右手相互配合.
()
12.“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中節之交指腌穴.
()
五、解詞
1.往者為逆,來者為順
2.迎而奪之,追而濟之
3.虛邪
4.正邪
六、問答題
1.說明“守神”、“守機”的意義。
2.如何理解“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3.如何理解“知氣之可取之時”?
4.徐疾的含義是什么?
5.上工診察疾的要求是什么?
答案
一、填空題
1.守人之血氣有余可補瀉也
2.守四肢刺不知正邪之往來也
3.知守氣也
4.氣盛不可補也氣虛不可瀉也
5.守刺法也
6.氣口虛補之
7.氣口實瀉之
8.去血脈
9.諸經有盛者瀉其邪
二、單選題
1.D,原文有“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詞而去之也”的解釋。
2.人,原文有“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的解釋。
3.E。原文有“迎而奪之者,瀉也”的解釋。
4.E,原文有“追而濟之者,補也”的解釋。
5.A
三、多選題
1.BCDE,原文有“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持針而出入也”,指出左右手配合針刺。
2.BCDE,原文中有“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從功能方面說
明“節之交”的含義,而惟有腌穴有此作用,且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相應。
3.ABCDE,教材中雖沒有具體說明哪種情況下要專心致志,實際上,上述選項是針刺的基
本操作要求。.
四、判斷題
1.X,原文釋為“徐內而疾出也”。
2.X,原文釋為“疾內而徐出也”。
3.V,原文釋為“知守氣也”。
4.V,原文明確指出:“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余不足,可補瀉也。”
5.X,原文是指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結合注釋,可知此題錯誤。
6.X,原文“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
五、解詞
1.指氣之虛而小,小者為逆;順指行氣之平,平者為順。
2.指瀉法和補法。
3.四時八節的賊風乘虛侵入人體。
4.正氣不足時受到風邪的侵襲。
六、問答題
1.答題要點:①指出守神與守氣的含義;②說明兩者在疾病治療中的作用。
2.答題要點:氣盛不可用補法,氣衰部可用瀉法,否則,會至血氣盡傷而邪氣不除的誤
治惡果。
3.答題要點:提示我們再在臨床治療是要時刻關注經氣活動的情況,選用最恰當的時機
進行針刺治療
4.答題要點:徐而疾是指徐內而疾出,疾而徐是指疾內而徐出,通過補瀉達到“若有
得,若有失”。
5.答題要點:觀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
邪氣臟腑病形
一、填空
1.中于陰則溜于,中于陽則溜于
2.中于面則下,中于項則下,中于頰則下,其中于膺背兩脅,
亦中其_______「
3.諸急者多,緩者多,大者,小者。
4.滑者,微有熱,巡者,微有寒。
5.滎輸治,合治。
6.胃合于_大腸合入于.小腸合入于
7.三焦合入于膀胱合入于膽合入于
8.面熱者病,魚絡血者病,兩跑之上脈堅陷者病。
二、單選
1.刺六變之脈緩,要求()
A.深內而久留針B.深內而不留針C.淺內而久留針
D.淺內而不留針E.慢發針而深內之
2.身半以上,下列何邪可中()
A.濕B.寒C.水D.風E.內邪
3.邪中于陰則溜于()
A.皮部B.絡脈C.經脈D.腑E.臟
4.邪中于陽則溜于()
A.皮部B.經脈C.絡脈D.腑E.臟
5.刺“六變”之脈滑,要求()
A.深內而久留針B.深內而少留針C.淺內而久留針
D.淺針出氣勿出血E.疾發針而淺內之
6.刺“六變”之脈急者,要求)
A.深內而久留針B.深內而不留針C.淺內而久留針
D.淺內而不留針E.疾發針而淺內之
7.刺“六變”之脈澀,要求()
A.深內而久留針B.必中其脈,隨逆順而久留針C.淺內而久留針
D.淺內而不留針E.疾發針而淺內之
8.下列哪一項要求適合刺“六變”之脈大()
A.深內而久留針B.瀉出其氣與血C.瀉氣而不出血
D.淺內而不留針E.速發針而淺內之
9.刺“六變”之脈小,要求()
A.深內而久留針B.深內而少留針C.淺內而久留針
D.以甘緩之藥調之E.淺內而久留針
10.一病人腹瞋脹,胃脫當心痛,兩脅撐脹,咽膈不利,據“合治內府”原則應取()
A.巨虛上廉B.巨虛下廉C.足三里D.曲池E.委中
II.一病人小腹痛,痛引睪丸.耳前熱,據“合治內府”原則,應取()
A.足三里B.巨虛下廉C.委陽D.天井E.曲泉
二、多選
1.淺刺而不留針適合下列哪些情況()
A.急B.緩C.滑D.大E.小
2.下列哪些取穴是符合“合治內府”原則)
A.胃病取足三里B.膽病取陽陵泉C.大腸病取曲池
D.小腸病取小海E.小腸病取巨虛下廉
3.下列哪些刺法不適合“六變”之脈急)
A.深內而久留針B.深內而少留針C.淺內而久留針
D.深內而不留針E.疾發針而淺內之
三、判斷
1.刺中肉節則皮膚痛。)
2.中氣穴則針游于巷。()
3.針刺必中肉節,無中氣穴。()
4.一病人被診為三焦病,據“合治內府”原則,當取天井。)
5.治六變之脈小應用甘味大補。()
6.“諸陽之會皆在于面”中“諸陽之會”指督脈及手足陽經得匯聚.()
7.“刺緩者,淺內而疾發針,以去其熱”中“脈緩”是指緩縱的脈象,而不是遲緩。
()
五、詞解
1.病之六變
2.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
3.魚血絡
4.肉結
5.氣穴
6.瘠
7.兩寒相感
8.淖澤
六、問答
1.如何理解“中氣穴針游于巷”?
2.邪氣中于陽經、陰經的原因和部位各如何?
3.針刺為何“必中氣穴,勿中肉節”?
4.如何理解“邪中于陰”?
5.如何理解“邪中于陽”?
6.如何理解“邪中大臟”?
答案
一、填空
1.腑經
2.陽明太陽少陽經
3.寒熱多氣少血血氣皆少
4.陽氣盛多血少氣
5.外經內府
6.三里巨虛上廉巨虛下廉
7.委陽委中央陽陵泉
8.足陽明手陽明足陽明
二、單選
1.D,
2.D,文中稱“身半以上,邪中之也”,此指性質屬陽的邪氣,而風屬陽邪。
3.D,原文“邪中于陰則溜于腑”。
4.B,原文“邪中于陽則溜于經”。
5.E,原文“刺滑者.疾發針而淺內之”。
6.A,原文“刺急者,深內而久留針”。
7.B,原文“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
8.C,原文“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
9.D,原文“諸小者,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吐也”。
10.C,
11.B,該病例所述癥狀屬于小腸腑病。
三、多選
1.BC,據原文,刺緩是淺內而疾發針,刺滑是疾發針而淺內之。
2.ABE,據原文,足三里、陽陵泉及巨虛下廉是下合穴。
3.BCDE,據原文,刺急者要求深內而久留之。
四、判斷
I.V.根據原文,中肉節為皮膚痛。
2.V.原文中明確指出,中氣穴則針游于巷。
3.X,氣穴是臟腑經脈氣血聚集之處,具有調理氣血的作用,而針刺肉節可以出現皮膚痛。
4.X,“合治內府”的取穴原則主要針對下合穴,而三焦的下合穴是委陽。
5.X,脈小乃陰陽俱虛,是病虛較甚,宜用甘緩性和之品補之。
6.4
7.4
五、詞解
I.指臟腑疾病在脈象上表現出的六種變化,即緩急大小滑澀。
2.滎輸穴主治在外的十二經脈病癥,下合穴主治在內的六腑病癥。
3.手大魚際部絡脈淤血。
4.肌肉之交界。
5.腌穴。
6.有四種解釋,一是針孔;二是針刺的刺數;三是穴位;四是瘡瘍。
7.指形寒和寒飲相和為病。
8.柔順,潤澤。指肌肉柔潤。
六、問答
1.答題要點:說明本句的含義及出現這種感覺的原因。
2.答題要點:邪傷頭面,可傳至陽明經脈;邪傷頸項,可傳至太陽經脈;邪傷哩,可
傳至少陽經脈;邪傷胸、脅、背部,亦可傳至三陽,乃至全身。、
3.答題要點:針刺時,首先要定準腌穴的部位,對準穴位刺入,方能起到治療作用。
若定穴位不準而刺入,獨傷肌膚,引起疼痛,不能起到治療作用。
4.答題要點:方乘虛時,新用力,若飲食汗出媵理開。
5.答題要點:中于陰者,常從臂衡始。
6.答題要點: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冷飲則傷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
氣上而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有所擎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有所用力舉
重,若入房過度,汗出遇水,則傷腎。
根結
一、填空題
1.后人將“根結”的部位特點概括為o
2.“根結”在原篇中涉及經脈是。
3.“上工平氣”的“平氣”是指o
4.“形氣不足,病氣有余,是_______也,急一之;形氣有余,病氣不足,急—之;
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也,刺之”,
,,
5.“形氣有余,病氣有余,此謂,急
6.太陽根于________結于_______一,陽明根于______結于________
7.少陽根于________,結于______—o太陰根于一______結于―
8.太陰根于_________,結于______一。厥陰根于—______,結于—
二、單選題
1.“刺不知逆順”之“逆順”指()
A.陰陽經脈循行方向B.經脈氣血流注C.病情輕重
D.虛虛實實E.形氣、病氣之有余不足
三、多選題
1.外在形征表現和內在病理變化,有時相一致,有時不一致,以下治療哪些是正確的
()
A.外似虛而內實者,當瀉B.外似實而內虛者,當補C.體格壯實,急
瀉為宜
D.陰陽俱虛,不宜針刺E.外似實而內虛者,當瀉
四、判斷題
1.病氣不足,用針刺補法。()
2.形氣不足,病氣有余是,邪盛也,急瀉之。()
五、詞解
1.形氣
2.病氣
3.懾辟
六、問答
1.為何“形氣不足,病氣不足”的情況“不可刺之”?
2.為什么說“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
答案
一、填空
1.四根三結
2.足六經
3.調和陰陽之氣
4.邪勝瀉補陰陽氣俱不足不可
5.陰陽俱有余瀉其邪調其虛實
6.至陰命門厲兌藏大
7.竅陰窗籠隱白太倉
8.涌泉廉泉大敦玉英、膻中
二、單選
1.E,此句承篇中上文“形氣之逆順奈何”,知指形氣、病氣狀況。
三、多選
1.ABCD
四、判斷
1.X,本篇強調針刺補瀉的運用,要視形氣和病氣的勝負情況而定。
2.V
五、詞解
1.指形體的狀況。形指形體外貌,氣指功能表現。
2.病氣是相對于在外的形體表現而言,指在內的受病臟腑的功能表現,臟腑功能的有
余或不足,都屬于病態,故稱病氣。
3.形容胃腸正氣不足,運化無力的狀態。懾指畏怯、恐懼,辟指邪氣、淫邪。
六、問答
1.答題要點:屬陰陽俱虛,乃極為虛衰情況,針刺治病在于調動機體自身調整功能。
太虛則不足以調。
2.答題要點:陰陽調和與否對機體的意義,辨識陰陽盛衰及與正確針刺補瀉的關系、
意義。
壽天剛柔第六(節選)
一、填空題
1.病有形而不痛者,之類也;無形而痛者,之類也。
2.“刺有三變”是指,,。
3.刺布衣者,以,刺大人者加以______之o
4.有形而不痛者,_____________也,,
5.無形而痛者,______________也,,o
6.在內者,五臟為,六腑為。
7.在外者,筋骨為,皮膚為。
8.審知,刺之有方,得病,刺之有理,謹度,與時相應。
二、單選題
“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此處的“陰陽”指()
A.剛柔之別B.弱強之別C.病之虛實D.身形結構的內外E.形
氣偏盛
三、判斷
1.“刺有三變”即針刺手法有三種。()
2.刺體質壯實的人可用蟀火,針刺虛弱皮脆之人要用藥熨。()
3.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輸。()
4.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
5.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
6.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
7.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
8.“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輸”兩個“陰”字分別指體內、臟。
()
9.“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其中“陽之陰”指體表之筋骨,“陰之經”指
陰經的穴位。()
四、詞解
1.刺有三變
2.怫惰^響
3.病有形而不痛
4.病無形而痛
五、問答題
1.為什么治法要因布衣、大人而異?
2.為什么說“審知陰陽,刺之有方”?
3.敘述營、衛、寒痹的發病異同。
4.什么是“三變”刺?
答案
一、填空題
1.陽陰
2.刺營刺衛刺寒痹
3.火藥熨
4.陰完而陽傷急治其陽無攻其陰
5.陽完而陰傷急治其陰無攻其陽
6.陰、陽
7.陰、陽
8.陰陽所始病端
二、單選題
D,原文說“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可知這里的陰陽指身形結構之內外。
三、判斷題
1.X,原義非手法,而是方法要有所不同(變化)。
2.V
3.4
4.V
5.4
6.V
7.V
8.V
9.V
四、詞解
1.指刺營、刺衛、刺寒痹的三種刺法。刺營分的病變,應放散其郁血。刺衛分的病變,
應疏泄其衛氣。寒痹病變,須使針下熱,熱入內散寒,從而溫通痹阻的氣血。
2.因情志等引起的氣機失調,郁結體內,腹中奔實鼓動作響。
3.病變在肌表有可見之形征,但見疼痛者,如斑疹等。
4.因氣血瘀阻引起體內疼痛而無形征可見的病人。
五、答題題
1.答案要點:指出布人、大人兩者體質有差異即可。
2.答案要點:以陰陽劃分病變部位的內外,分類病理變化的陰陽屬性,是刺治方法有依
循的原則。
3.答案要點:營分病癥表現是寒熱往來,氣弱無力,邪在營血而上下妄行的現象。衛分
病主要是氣機不暢所致的氣痛,表現為無形而痛,時來時去,忽痛忽止,還有腹痛脹滿
不舒,或腹中腸鳴作響等癥狀,這些都是風寒外襲,客于腸胃之中,氣機不通所導致的。
寒痹的癥狀是因為寒邪停于經絡之間,血脈凝滯不行所產生的,表現為久病難去,肌肉
時常疼痛,并伴有皮膚麻木不仁的感覺。
4.答案要點:三變就是根據不同的病癥設立的三種不同的針刺方法。分為刺營、刺衛、
刺寒痹。刺營是用點刺放血的方法,使營分的病邪隨瘀血而外泄;刺衛是用搖大針孔的
方法,以疏泄衛氣,并使衛分的病邪得以消散;刺寒邪留滯經絡而至的痹癥的方法是用
蟀刺法或藥煨法,使熱氣入內溫煦經脈病區散寒邪。
《始終》
一、填空題
1.陰者主藏,陽者主府。陽受氣于,陰受氣于。
2.持其脈□人迎,以知,平與不平,天道畢矣。
3.凡刺之道,而止,補陰泄陽,反此者血氣不
行。
4.邪氣來也______,谷氣來也_________。
5.刺諸痛者,其脈.
6.其動也,陽明厥陰,少陰.
7.肩膊虛者,;舌重者,_____也;收屈而不伸者,,伸而不屈
者,,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8.一方實,取之,其瘠,以極出其;一方虛,刺之,
其脈,其瘠,無使?
9.病在上者,病在下者,病在頭者,病在足者—
10.“凡刺之道,畢于始終”中“始終”指。
二、單選題
1.“瀉則益虛”是指()
A.瀉法益于虛證B.用瀉法使虛證更虛C.用瀉法虛之
D.用瀉法則更虛E.用瀉法則漸虛衰
2.“補則益實”是指()
A.補法益于實證B.用補法使實證更實C.用補法實之
D.用補法則更實E.用補法則漸盛實
三、多選題
1.“氣至而有效”表現于脈象是)
A.針刺后脈象有變化B.用針刺補法后脈象轉為堅實C.針刺后
脈象無變化
D.用針刺瀉法后脈象轉為和軟E.針刺后脈象為“緊而疾”
2.對''脈口人迎俱少”者,治宜()
A.針刺補法D.針灸并用C.灸法D.補益之劑E.針灸藥
并用
四、判斷題
1.“膺腌中膺,背胸中背”是說臉穴可治療其所在部位的病證。()
2.“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是描述得氣。()
3.“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指手太陰陽
明經主治腰以上病證,足太陰陽明經主治腰以下病證。
()
4.“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中的“少氣者”指氣短患者。()
5.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后瀉其陰而和之。前者指脈口、人迎。虛實指兩處脈動程
度的比較。后者補養瀉陰指經脈.
()
五、詞解
1.脈口人迎
2.舌柱
3.陽明在上,厥陰在中,少陽在下
4.胸俞中胸,背俞中背
六、問答
1.脈診與得氣有何關系?
2.針刺補瀉的操作是什么?
3.針刺時對治神有什么要求?
答案
一、填空題
1.四末五臟
2.陰陽有余不足
3.氣調音氣益彰耳目聰明
4.緊而急徐而和
5.其脈皆實
6.在上在中在下
7.去之上刺舌柱以陂針其病在筋其病在骨
8.深稀按邪氣淺以養疾按邪氣得出
9.下取之高取之取之足取之胴。
10.古經名
二、單選題
1.E
2.E
三、多選題
1.ABD,《黃帝內經》認為比較針刺前后的脈象,針刺后實證轉為和軟、虛證轉為堅
實為“氣至而有效”的表現,而不是不論虛實之證皆轉為“徐而和”。
2.CD.此指陰陽俱虛的嚴重虛衰之證,針刺不能激發其自身調整機能。《黃帝內經》
認為宜用補益方藥和灸法調治。
四、判斷題
1.V原文義為胸部腌穴治胸部病證,背部腌穴治背部病證。
2.X“邪氣”指不利于機體的因素或異常情況,故“邪氣來也緊而疾”不是描述針
刺治療效應的反應即得氣。
3.X原文舉“合于天地”的手足經脈為例,說明近部選穴的規律,并不是腰之上下
部位主治經脈全部。
4.X寸口候陰,人迎候陽,寸口人迎俱少則陰陽之氣俱虛。
5.V
五,詞解
1.古篇名
2.脈口,也稱氣口、寸口,屬手太陰經,侯陰氣。人迎屬足陽明經,侯陽氣。
3.指舌下之筋。
4.指三經所屬的三個切脈為之,即沖陽脈,太沖脈,太溪脈。
5.指針刺胸背部穴位時,必須先準刺中。
六、問答題
1.答題要點:脈診在判斷得氣中的作用。
2.答題要點:標準是氣至而有效,以脈象的變化判斷,氣至的情況和療效的關系。
3.答題要點: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閑戶塞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之分,毋
聞之聲,以收其精,今志在針,錢而留之,巍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
寒熱病第二十一(節選)
一、填空題
1.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發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以補。
2.肌寒熱者,肌痛,毛發焦而唇槁臘,不得汗,取于下以去其血者,補
以出其汗。
3.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齒已槁,
4.天牖五部指位于頸部的五穴。
5.罌筋之后,,也,名日
二、單選題
1.“三陽之絡”指的是()
A.陽陵泉B.百會C.飛揚D.大椎E.三陽絡
2.”陽迎頭痛,胸滿不得息”,治宜取()
A.天柱B.天牖C.大迎D.天府E.人迎
3.“暴聾氣蒙,耳目不明”,治宜取()
A.扶突B.大迎C.人迎D.天牖E.天柱
4.“暴攣癇眩,足不任身”,治宜取()
A.天牖B.大迎C.天柱D.扶突E.人迎
5.“暴瘴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治宜取()
A.天府B.大迎C.人迎D.扶突E.天柱
多選題
1.以下指“飛揚”穴的選項是()
A.陰股之絡B.三陽于下C.三陽之絡D.膀胱經絡穴E.膽經絡穴
2.下列哪些穴屬于天牖五部的穴位)
A.人迎B.扶突C.大迎D.天府E.天牖
3.治療暴音氣鞭,應取下列何穴)
A.大迎B.扶突C.天柱D.舌本E.人迎
4.皮寒病者的臨床表現為)
A.不可附席B.毛發焦C.鼻槁臘D.不得汗E.厥氣上腹
5.肌寒病者的臨床表現為()
A.肌痛B.毛發焦C.唇膏臘D.不得汗E.四肢懈怠
6.骨寒病者的臨床表現為)
A.病無所安B.汗注不休C.齒槁D.不得汗E.四肢懈怠
四、判斷題
1.皮寒熱為邪在表,治取督脈及手太陰肺經穴位。()
2.骨寒熱齒已槁,邪氣入腎,當取足少陰之絡穴大鐘治療。()
3.天牖五部指位于頭面部的五個穴位。()
4.大迎穴為天牖五部之一.()
5.骨痹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陽之經,補之。()
6.熱厥取足太陰,少陽,皆留之;寒厥取足陽明,少陰于足,皆留之。()
7.“取三陽于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陰一出其汗”中取“三陽于”下指飛揚穴。()
8.天牖五部對治療氣逆于上的氣厥證有重要意義,這種取穴治療方法符合中醫學急則
治標的治療原則。()
五、詞解
1.天牖五部
2.三陽之絡
3.嬰筋
4.暴音氣硬
5.氣蒙
6.暴攣癇眩
7.體情
六、問答
1.何謂天牖五部?其治療意義何在?
2.錯誤用針造成的危害有什么?
3.述皮寒病的證治特點。
4.試述肌寒病的證治特點。
答案
一、填空題
1.三陽之絡手太陰
2.三陽足太陰
3.取其少陰于陰股之絡死不治
4.人迎扶突天牖天柱天府
5.毛發焦
6.手陽明扶突
二、單選題
1.C,根據上下文及注釋,三陽之絡指飛揚穴。
2.E,據原文,人迎治陽迎頭痛,胸滿不得息。
3.D.據原文,天牖治暴聾氣蒙,耳目不明。
4.C,據原文,天柱治暴攣癇眩,足不任身。
5.A,據原文,天府治暴瘴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
三、多選題
1.BCD,根據注釋,三陽之絡及三陽于下均指飛揚穴,飛揚穴又是足太陽膀胱經絡穴。
2.ABDF,根據原文,天牖五部指的是人迎、扶突、天牖、天柱、天府。
3.BD,根據原文,治療暴音氣鞭應取扶突及舌本出血。
4.ABCD,根據原文。
5.ABCD,根據原文。
6.AB,根據原文。
四、判斷題
1.X,皮寒熱,為邪在表。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手太陰肺經外合皮毛,故治療
可取此二經。
2.X,齒為骨之余,若齒未槁,表明陰氣尚在,可以針刺治療。若齒有枯色,則陰氣
竭矣,死不治。
3.X,“天牖五部”的腌穴并不全在頭面部、頸項部、上臂也有。
4.X,根據“天牖五部”的內容,大迎穴不是“天牖五部”之一.
5.V
6.V
五、詞解
1.頸部的人迎、扶突、天牖、天柱、天府五穴。
2.指飛揚穴。
3.指頸側的筋。
4.指突然失語,舌肌強硬。
5.眼目不明,如霧所阻。
6.指突然發作的拘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學校課題開題報告
- 學校慶六一活動方案
- 學校三提升活動對標定位的報告
- 五年級上方程試卷及答案
- 2020年二級造價工程師考試《建設工程計量與計價實務(土木建筑工程)》真題及解析(陜西省)
- 教材和教具采購合同
- 個性化教育理念下的學生診斷與治療方案設計探討
- 中西醫結合在抑郁癥患者中的綜合治療方法
- 全生命階段的醫療信息披露和健康教育研究
- 數學 2025《高中考前》高考沖刺考試方法答題技巧高考預測數學熱點1 三角函數與解三角形含答案
- xx小學校服價格評估方案
- 房地產銷售管理制度實施細則
- 體育協會賽事組織績效考核方案
- 航空航天凝膠應用
- 陜西省2024年中考化學真題(含答案)
- 2024年度危廢培訓完整課件
- 2024秋期國家開放大學《可編程控制器應用實訓》一平臺在線形考(形成任務6)試題及答案
- 《PBR次世代游戲建模技術》(微課版)課件 2低模制作
- 2022年廣東省高考數學試卷(新高考I)(含答案)
- 中醫四季養生之道課件
- 二下音樂《阿西里西(簡譜、五線譜)》公開課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