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緒論
一、重要性
物理學的研究有實驗方法和理論的方法,實驗的方法
是以實驗結果為依據(jù),歸納出一定的規(guī)律;理論研究工作,
雖然不進行實驗,但是研究課題的提出和結論的檢驗,也
必須通過物理實驗。物理實驗在物理科學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中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學習物理學時,物理實驗就
是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目。
二、目的和要求
1)通過觀察、測量和分析,加強對物理概念和理論的
認識;
2)學習物理實驗的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培養(yǎng)基本的
實驗技能;
3)培養(yǎng)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工作作風。
三、實驗的過程
1.準備(預習)
1)理論的準備:從實驗指導書和有關參考書中充分了
解實驗的理論依據(jù)和條件。
2)儀器的準備:了解所有實驗儀器的工作原理,工作
條件和操作規(guī)程;了解實驗室為何選用這樣的裝置和儀表,
還有否其它的實驗裝置可用。
3)觀測的準備:掌握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設計記錄
表格,記錄表格既要便于記錄,又要便于整理數(shù)據(jù)。
2.觀測與記錄(實驗):
1)儀器的安裝和調整:按操作規(guī)程調整儀器以達到正
常的工作條件
2)觀測:在明確了實驗目的和測量內容、步驟,并能
正確使用儀器后,可以進行正式觀測。
3)記錄:實驗記錄是以后計算與分析問題的依據(jù),在
實際工作中則是寶貴的資料,記錄應記在專用的實驗數(shù)據(jù)
原始記錄表上,要如實的記下各觀測數(shù)據(jù),簡單的過程以
及觀測到的現(xiàn)象。
3.數(shù)據(jù)的整理與完成實驗報告
實驗過程中要隨時整理數(shù)據(jù),測量結束后要盡快整理
好實驗數(shù)據(jù),計算出結果并繪出必要的圖線。數(shù)據(jù)整理工
作,應盡可能的在實驗課上完成,并且為了根據(jù)整理中的
問題作必要的補充測量,一般是在計算結束后再收拾儀器。
實驗報告要求簡單明了,用語確切,字跡清楚。
實驗報告包括:1)實驗名稱2)實驗目的3)實驗儀器4)
實驗原理及步驟5)記錄、數(shù)據(jù)整理及結論6)問題研究
四、誤差理論和數(shù)據(jù)處理
(-)測量和誤差的概念
1.測量及其分類:
測量:指為確定被測量對象的量值而進行的被測物與
儀器相比較的實驗過程。
測量分為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
2.誤差及其分類:
把測量值X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
1)系統(tǒng)誤差
在一定條件下(方法、儀器、環(huán)境、人相同)多次測
量同一個量時,符號和絕對值保持不變或按一定規(guī)律變化
的誤差。
引起原因:實驗理論和方法的不完善、實驗儀器的缺
陷或不完善、實驗環(huán)境的變化、觀察者的不良習慣和偏向
消除方法: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理論分析得出修正
公式
2)偶然誤差
在相同條件下,多次測量同一個物理量時,其誤差的
符號和大小變化不定,沒有確定規(guī)律的誤差。
造成原因:外界因素的干擾和影響、實驗者技術水平
和感覺器官的分辨能力的限制
消除方法:一般采用多次測量,取多次測量的算術平
均值作為測量結果,同時對測量結果的可靠程度做出合理
的估計
3)過失誤差:
不能用實驗條件作為合理解釋的突出誤差。
造成原因:人為的
4)誤差的表示
設被測量X的測量值為x,其真值為a
①絕對誤差£=x-a
一般用算術平均值n…代替真值
所以E=X-X
②相對誤差
=-xlOO%e=-^xlOO%
£rarx
③標準誤差(均方誤差)
/才":…反映測量的可靠程度
④平均絕對誤差
⑸+悶+…+歸.|
n
⑤算術平均值的標準偏差
n
X區(qū)一元產
標準偏差:5=忤“二一
f(…尸
算術平均值的標準偏差:s⑸=9=]^——
yinU〃(-1)
(-)測量不確定度
測量不確定度就是測量質量的標準,也即是對測量結
果偏差的評估。對測量不確定度的評定通常以估計標準偏
差去表示大小,稱為標準不確定度。
1.標準不確定度的A類評定(偶然效應引起的)
UA(I)=5(x)
2.標準不確定度的B類評定(一般跟儀器有關的誤差)
??(X)=A/V3其中A是儀器的極限誤差
3.合成標準不確定度
2
直接測量時:uc(x)-J\u(x)/"(X)可以是A類或B評
定
間接測量時:〃c(y)=閭"J
r(X,)
(三)測量結果的表示
y=y±〃c(y)單位,£=Mz)xioo%
y
五、有效數(shù)字
1.有效數(shù)字:把從儀表上讀出的數(shù)字包括最后一位存
疑數(shù)字稱為有效數(shù)字。
2.有效數(shù)字位數(shù)的確定:
從最左一位非零數(shù)字起一直到最后一位存疑數(shù)字止
判斷以下測量值的有效數(shù)字位數(shù):
42.36cm4位0.0087m2位27.0024m6
位
4.00cm3位4cm1位
3.運算后的有效數(shù)字的確定
1)實驗后計算不確定度的:由不確定度來決定,即運
算結果的有效數(shù)字末位與不確定度的末位對齊。
g=981.2±1.8cm?s?
2)實驗后不計算不確定度的:
①加減運算后的有效數(shù)字末位應和參加運算的各數(shù)中
最先出現(xiàn)的可疑位一致;
②乘除運算后的有效數(shù)字位數(shù),可估計位和參加運算
中有效數(shù)字位數(shù)最少的相同。
六、實驗圖線的描繪(自習)
七、組合測量與最佳直線參數(shù):最小二乘法、逐差法
(自習)
補充:科學型計算器的使用
實驗01長度的測量
一、實驗目的:
1.練習使用測長度的幾種常用儀器;
2.練習做好記錄和計算不確定度。
二、儀器和用具
游標卡尺、螺旋測微計、被測物(滾珠、圓柱體、小銅線、
小鋁線)
三、實驗內容:
1.閱讀相關的儀器說明書,明確儀器的原理和操作、讀數(shù)
方法。
2.用游標卡尺測圓柱體的體積(H、。各測5次);
3.分別用游標卡尺、螺旋測微計測滾珠的直徑(交叉測量
各2次);
4.分別用游標卡尺、螺旋測微計測小銅線、小鋁線的直徑
(各測5次)。
四、實驗報告及要求:
1.計算圓柱體體積(V」疝2月),并計算不確定度;
4
2.每人獨立完成一份實驗報告。
實驗02質量和密度的測量
一、實驗目的
1.了解物理天平的構造、學習天平的使用方法;
2.掌握測量規(guī)則固體和不規(guī)則固體的密度的方法;
3.進一步鞏固誤差計算和有效數(shù)字的概念
二、儀器和用具
物理天平,祛碼,游標卡尺,螺旋測微計,燒杯、溫
度計、被測物(石塊、金屬圓柱體)、細線
三、實驗內容
1.測定規(guī)則形狀固體的密度(金屬圓柱體或圓球等)
1)用游標卡尺、螺旋測微計等量具測量金屬圓柱體的
直徑、高度(或圓球直徑)等,并計算處體積V。
2)調整和使用天平,稱出圓柱體(或圓球)的質量m。
3)利用公式。=求出物體的密度夕。
2.測定不規(guī)則物體的密度
設密度大于水的被測物(不溶于水)在空氣中稱得的
質量為加1,用細線懸吊于水中稱衡值為又設當時溫
度下水的密度為P”.(見附錄),物體體積為V,則依據(jù)阿基
米德定律有
Vp,g=(m-m^g,V=㈣一%,所以物體的密度p=p———
H[Kmm
Pw\~2
實驗03在氣墊導軌上測量速度和加速度
一、實驗目的:
1.熟悉氣墊導軌,學習使用數(shù)字毫秒計;
2.觀察勻速運動和勻加速運動,測量速度和加速度
3.牛頓第二定律的研究
二、儀器和用具:
氣墊導軌、滑塊、光電門、數(shù)字毫秒計、鐵塊、祛碼
三、實驗原理:
1.速度的測量
當質點所受的合力為0時,質點保持靜止或作勻速直
線運動。一個自由漂浮在水平放置的氣墊導軌上的滑塊,
它所受的合外力為0。因此滑塊在導軌上可以靜止或以一
定的速度作勻速直線運動。
當滑塊在氣墊導軌上運動,滑塊上的擋光板垂直通過
光電門時,毫秒計將顯示寬度為叔的條形擋光板的遮光時
間(或槽形擋光片相距Ar的兩次遮光之間的時間)4,則
滑塊在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為歹=生,?越小,△廠也越小,
相應的平均速度就越接近該位置的瞬時速度。因為以相對
于導軌長度來說很小,實驗中將以/4近似看成滑塊在某處
的瞬時速度
匚,(3-1)
加
2.加速度的測量
當導軌傾斜時,滑塊將受到一個沿導軌平面方向的恒
力的作用,滑塊將作勻加速直線運動。在導軌上放置兩個
光電門S1,S2,它們之間的距離為so測量出滑塊經過S1
和S2處的速度vi和也,那么滑塊的加速度。為
田2一岬2
a=(3-2)
3.牛頓第二定律的研究
滑塊受到的重力沿導軌平面的分力為根gsin。,由牛
頓第二定律:
F-ma及F=mgsin夕
得出a=g也
比較本實驗得出的加速度〃與由牛頓第二定律得出的
g/i/L是否吻合。
四、實驗內容:
1.仔細閱讀實驗講義和儀器使用說明書,熟悉儀器的
使用,特別是電腦通用計數(shù)器的使用方法。
2.調平氣軌。
3.測量加速度
設置兩光電門之間距離為60cm(Sl=40.0cm,S2=
100.0cm);并用一個墊塊墊在單腳底螺絲下,使導軌具有
一定傾斜度。將滑塊放在導軌的最高處,讓它從靜止開始
自由滑下,分別記下通過光電門SI、S2的速度片和也。
重復4次,將數(shù)據(jù)填入表格(3-1)中,用式(3-2)計算加速度
a\o
用兩個墊塊,重復做上述實驗,記錄表格與上相同,
求出6/2O
用三個墊塊,重復做上述實驗,記錄表格與上相同,
求出“3。
3.牛頓第二定律的研究
把加速度理論值/與實驗結果得出的。1、。2、a3作
比較,驗證牛頓第二定律。(L的數(shù)值可以用卷尺測量)。
五、數(shù)據(jù)記錄及處理:
實驗值6厘
理論值al=g^=
實驗04楊氏模量的測量(伸長法)
一、實驗目的
1.學習用伸長法測金屬絲的楊氏模量;
2.了解光杠桿的結構和原理,學習用光杠桿測量微小
長度;
3.學會用逐差法處理數(shù)據(jù)。
二、儀器和用具
楊氏模量測定儀、光杠桿(望遠鏡、直尺、支架、反
光鏡裝置),螺旋測微計、游標卡尺、祛碼、米尺、待測金
屬絲。
三、實驗原理
E=-,其中k=(A,“-A“)/m
7id~kdx
四、實驗內容及步驟
1.測量金屬絲長/,直徑力關杠桿鏡面到直尺的距離
d2,光杠桿前后足尖的垂直距離4,加祛碼機前后的讀數(shù)
Ao和Am,各測3次。
2.m,Am的測量;
3.關于k的計算
取匹=%,進行直線擬合y=(a+bx),用最小二
乘法求出斜率b及其標準偏差Sb,此b值就是左值。
最后按片半求出及
就她
再按下式計算E值的標準不確定度U?
"4陰+(*”陰+(等**1%
實驗05三線擺
一、實驗目的:
1.掌握三線擺測定轉動慣量的原理和方法;
二、儀器和用具
三線擺、米尺,游標卡尺、秒表、待測圓環(huán)、水準器
三、實驗原理
轉動慣量是物體轉動慣性的量度。物體對某軸的轉動
慣量越大,則繞該軸轉動時,角速度就越難改變,物體對
某軸的轉動慣量的大小,取決于物體的質量、形狀和回轉
軸的位置。對于質量分布均勻,外形不復雜的物體可以從
外形尺寸及其質量求出其轉動慣量,而外形復雜和質量分
布不均勻的只能從回轉運動中去測得。三線擺法是通過扭
動運動測量轉動慣量的一種方法。
三線擺如圖所示,是將半徑不同的二圓盤,用三條等
長的線聯(lián)結而成。將上盤吊起時,二圓盤面均被調節(jié)成水
平,二圓盤心在同一垂直線OQ2上。下盤P可繞中心線
OQ2扭動,其扭動周期T和下盤p的質量分布有關,當改
變下盤的轉動慣量和其質量的比值,即改變其質量分布時,
扭動周期將發(fā)生變化。三線擺就是通過測量它的扭動周期
去求任一質量已知物體的轉動慣量。
設下圓盤P的質量為m0,當它繞OQ2、作小角度扭動
J時,圓盤是位置升高〃,它的勢能增加為品,則
Ep=mQgh①
這時圓盤的角速度為電,它具有的動能&等于4」。俘『
/o為圓盤對01。2、軸的轉動慣量,如果略去摩擦力,
按機械能守恒定律,圓盤的勢能與動能之和應等于一常量,
即
I管)+性仁常量②
設懸線長為/,上圓盤懸線距圓心為八下圓盤懸線距
圓心為火。當下圓盤轉一角度夕時,從上圓盤B點作下圓
盤垂線,與升高/I前、后的下圓盤分別交于C和C',則
Be?-Be”
h=BC-BC'=
BC+BC
因為BC2=AB2-AC2=72-QR—r)2
BC'2=A'B2-A'C2=72-(#+/-2加0$夕)
..0
。力D
2Rr(/Il-cosn6\)_4Arsin-2
所以h
BC+BC'~BC+BCf
在扭動角較小時,siW近似等于"而(BC+BC')可近
22
似為兩盤間距離的二倍,則/7=叱
2do
將此式代入式②,并對t微分,可得/署理+“華吟=0
dtdrd0dt
即d^=_mogRre
dt2Wo
這是一簡諧運動方程,該振動的角頻率出的平方應等
于蘇=還”
Wo
而振動周期To等于主,所以窗=生也
cotriogRr
由此得出/丁2
04^°
實驗時,測出機0、R、r、do及To,就可從上式求出圓
盤的轉動慣量,0。如在下盤上放上另一個質量為如轉動
慣量為/(對OQ2軸)的物體時,測出周期為T,則有
=(…產
從而得出被測物體的轉動慣量等于
/=備.+恤)"一人硝④
四、實驗內容:
1.用水準器檢查三線擺下圓盤的水平
2.測量下圓盤的轉動慣量/o
按式③測量有關各量去求/()。測量周期時,必須使下
盤只做小角度扭動振動,而不出現(xiàn)前后、左右的擺動。每
個物理量重復測量5次。
3.測量待測圓環(huán)的轉動慣量/(軸線通過圓心垂直圓
面)
依據(jù)式④組織測量。安置待測圓環(huán)時,要使它和三線
擺的下圓盤同心。每個物理量重復測量5次。
五、實驗報告及要求:
1.計算出下圓盤的轉動慣量/0。
2.計算出待測圓環(huán)的轉動慣量/。
3.獨立完成實驗報告,回答問題1。
預習要求:
熟悉實驗原理,實驗方法和儀器的使用。
實驗06剛體轉動的研究
一、實驗目的:
1.研究剛體轉動時合外力矩與剛體轉動角加速度的關
系;
2.考查剛體的質量分布改變時對轉動的影響;
3.學習用作圖法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
二、儀器和用具
剛體轉動實驗儀,秒表,游標卡尺,天平
三、實驗原理
1.根據(jù)剛體轉動定律,轉動系統(tǒng)所受外力矩M合與角
加速度£的關系為
M合=/£
其中I為該系統(tǒng)對回轉軸的轉動慣量。合外力矩M臺主要
由引線的張力矩”和軸承的摩擦力矩M阻構成,則M-
M阻=/B
摩擦力矩M阻是未知的,但是它主要來源于接觸摩擦,
可以認為是恒定的,因而將上式改為M="阻+/£
因此在實驗中,若要研究引線的張力矩M和角加速度
£之間是否滿足上式的要求,就要測不同M時的£值。
1)設引線的張力為F了,繞線軸半徑為R,則”=尸水
又設滑輪半徑為八其轉動慣量為/輪,轉動時祛碼下
mg-F\=tna
落加速度為。,參照圖2可以寫出T“
%j=[輪一
rj
從上述二式中消去Hi,同時取/輪(加、為滑輪質量),
得出
在此實驗中,好小不超過g的0.3%,如果要求低一些,
I2m)
可取尸丁仁/“,這時MFng
在實驗中是通過改變塔輪的R來改變M的。
2)角加速度£的測量
測出祛碼從靜止開始下落到地板上的時間為K路程
為S,則平均速度昨上,落到地板前瞬間的速度下落
t-2%
加速度”5角加速度夕=4即
四、實驗內容:
考查張力矩M與角加速度£的關系
L將回轉臺調成水平,測出塔輪上各輪的直徑,每個
重復測量4次取平均值;
2.在引線下端加5個質量為根=0.5g的硅碼,橫桿上
重物移到最外側。將引線分別繞在塔輪的各輪上,測量祛
碼的下落時間重復測量4次;
3.計算出“和£
4.作M—£的直線,求出縱軸截距。(即M阻)和斜率
b(即/)。
五、實驗報告及要求:
獨立完成實驗報告。
預習要求:
熟悉實驗原理、實驗方法和實驗儀器的使用。
實驗07單擺
一、實驗目的
1.練習使用毫秒計和米尺,測單擺的周期和擺長;
2.求出當?shù)氐闹亓铀俣萭的值;
3.考查單擺的系統(tǒng)誤差對測重力加速度g的影響。
二、儀器和用具
單擺、數(shù)字毫秒計、鋼卷尺
三、實驗原理
用一不可伸長且質量可忽略的細線懸掛一小球作幅角
9V5°的擺動就是一單擺。
單擺的周期7=2乃1所以g浮
四、實驗內容及步驟
對擺長為I的單擺,測量在的情況下,連續(xù)擺
動50周的時間心求g值。重復測3次。
1.分別取/=90cm,70cm,50cm,使擺在平衡位置;
2.調整數(shù)字ms計為周期,調定為50周;
3.使擺線偏角小于5°,后讓其自由擺動;
4.記錄單擺連續(xù)作50周所經歷的時間t,重復測3次;
5.改變擺長,再測相應的時間。
五、實驗報告及要求
1.利用誤差理論及不確定度求重力加速度g;
2.每人獨立完成一份實驗報告。
實驗08碰撞實驗
一、實驗目的:
1.驗證動量守恒定律;
2.了解非完全彈性碰撞與完全非彈性碰撞的特點。
二、儀器和用具
氣墊導軌,滑塊,光電門,數(shù)字毫秒計,游標卡尺,
橡皮泥,天平
三、實驗原理:
在無滑動摩擦的情形下,兩個物體碰撞前后的總動量
保持不變,且質心速度%,亦維持定值。若碰撞后總動能不
變,此種碰撞稱為“完全彈性碰撞”,反之若碰撞后總動能
改變,則為“非完全彈性碰撞”。若碰撞后碰撞的物體黏在
一起,以同一速度向前運動,這種情形稱為“完全非彈性
碰撞”。
V..K.
碰撞前tn\---------?陽2----------?
^匕/
碰撞前m\?加2?
圖1
1.完全彈性碰撞
如圖1所示,設二物體在一維空間中的碰撞是完全彈
性碰撞,則必滿足下列二等式:
動量守恒:
myu+/n2V2i=叫耳f+小2匕/..........................(1)
動臺匕守恒
12121212
5町%+/根2匕「=5叫匕/+]機2匕/.(2)
則愛得2"收
或
%—七=—(%—%/)..............................(3)
式中,下標,代表碰撞前,下標/代表碰撞后。
式中v?.-心及%-%各為碰撞前后二物體間的相對速
度,由此可知完全彈性碰撞下,碰撞前的相對速度與碰撞
后的相對速度方向相反但大小不變。
將(3)式代入(1)中可得碰撞后二物體的速度%及%:
匕+^^心..............(4)
m}+m2m]+m2
(5)
m{4-m2m{+
若將實驗簡化,使被撞體性靜止(即0=0)則上兩式
可改成
Vm-m
或lf=x2(6)
m}+m2V{imx+m2
v2f
小年-%或=⑺
4-m2V}imx+m2
2.完全非彈性碰撞
設二物體在一維空間內的碰撞是完全非彈性的,則碰
撞后二物體黏在一起,即表示%=%=匕=匕小代入公式
(1)公式中,可得
囁七.......................(8)
mm
m}+加2\+i
若被撞體靜止,即%=0:
4=,^匕或±........(9)
m]+m2Vh.m}4-m2
則碰撞前動能EK=—M:與碰撞后動能以=g(叫+機2)V;
的比值
,
EK_網(]
EKm}+m2
0)
3.非完全彈性碰撞
以上的討論是碰撞運動中的兩種極端的現(xiàn)象,事實上
大部份的碰撞過程是介于二者之間的,稱為非完全彈性碰
撞。一個部份彈性碰撞的過程,其接近完全彈性碰撞的程
度,是利用恢復系數(shù)e來表示的。其定義為,碰撞前的相
對速度與碰撞后的相對速度比值,即:
1)
由此定義可知完全彈性碰撞的恢復系數(shù)等于1,完全
非彈性碰撞的恢復系數(shù)等于零,非完全彈性碰撞的恢復系
數(shù),則介于。與1之間。
四、實驗步驟:
1.安裝好儀器,打開送風機,調整導軌水平。
2.彈性碰撞:
1)測量并記錄此二滑塊的質量m和鈾,記錄遮光板的
長度。
2)小心將其中一個滑塊靜置在導軌中央,輕推另一個
滑塊(速度不要太快)去撞擊靜止的滑塊,記錄二滑塊碰
撞前后經過光電門時的時間:公"以和乙。
3)重復5次,并求各時間的平均值。
4)計算速度(匕=±4,當滑車向右為正,向左為負)、
及碰撞前后的動量和動能。
5)改變滑塊的初速度,重復步驟4~7。
6)改變滑塊質量,研究附>嗎和叫<叫條件下的碰撞。
3.完全非彈性碰撞
1)將橡皮泥粘在二個滑塊的碰撞面,重復2.中步驟,
進行完全非彈性碰撞實驗。
思考題:
1.檢查各種情況的碰撞動量和能量是否守恒。實驗結
果和理論值比誤差有多大?假如守恒律下成立,試說明其
理由。
2.如果滑車碰撞軌道的末端然后彈回,它應該會非常
接近原本的動量大小,但方向相反,這樣的碰撞是否有動
量守恒?請說明并試舉例。
3.假設在彈性碰撞實驗中軌道是傾斜的,滑車是否會
遵守動量守恒?為什幺?
4.在完全彈性碰撞的實驗,可利用何種方式代替緩沖
器進行實驗?請說明原因。
5.在完全非彈性碰撞的實驗,可利用何種方式代替雙
面膠帶進行實驗?請說明原因。
實驗09固體比熱容的測量(混合法)
一、實驗目的
1.掌握基本的量熱方法一一混合法
2.測定金屬的比熱容
二、儀器和用具
量熱器1個、溫度計2支、物理天平1個、加熱器1
個,待測物(鋁塊或銅塊)、小量筒1個、冰塊若干
三、實驗原理
1.由一個溫度為T,的系統(tǒng)I和溫度為T2的系統(tǒng)H混
合?;旌虾蟮钠胶鉁囟葹門3,如果不考慮與外界的熱交換,
則低溫系統(tǒng)(設為II)吸收的熱量等于高溫系統(tǒng)(設為I)
放出的熱量,即
C/g-n)=。〃區(qū)-工)①
其中c、a為系統(tǒng)I和n的比熱容。此為熱平衡原
理。本實驗根據(jù)熱平衡原理用混合法測定固體的比熱。
混合可以有多種方案,可根據(jù)實際條件選擇。最佳方
案為:將高溫的金屬投入盛室溫水的量熱器內混合。
2.測量公式:將質量為,八溫度為%的金屬塊投入量熱
器的水中。設量熱器(包括攪拌器和溫度計插入水中部分)
的熱容為q,其中水的質量為價,比熱容為C。,待測物投入
水中之前的水溫為力,在待測物投入水中后其混合溫度為
在不計量熱器與外界的熱交換的情況下,將存在以下
關系:mC(f2-e)=(m0C0
即c^(ffl()C0+^)(^-rl)
m(t2-0)
量熱器的熱容g可以根據(jù)其質量和比熱容算出。設量
熱器內筒和攪拌器由相同的物質制成,其質量為嗎,比熱
容為g,溫度計插入水中部分的體積為V,貝1Jq=gG+L9V,
1.9V(J?℃'1)為溫度計插入水中部分的熱容量,V的單
3
位是cmo
3.系統(tǒng)散熱的修正
由于混合過程中量熱器與環(huán)境有熱交換,先是吸熱后
是放熱,致使由溫度計讀出的初溫工和混合溫度。與無熱交
換時的初溫度和混合溫度不同,因此必須對力和。進行校
正。
實驗時,從投物前5、6分鐘開始測水溫,每30秒測
一次,記下投物的時刻與溫度,記下達到室溫歷的時刻,
水溫達到最高點后繼續(xù)測五、六分鐘。用t和作圖,如下
圖所示。過作一豎直線MN,過作一水平線,二者交于O
點,然后描出投物前的吸熱線AB,與MN交于B點,混
合后的放熱線CD與MN交于C點。混合過程中的溫升線
EF,分別與AB、CD交于E和F,因水溫達到室溫時量熱
器一直在吸熱,故混合過程的初溫應是與B點對應的tl,
此值高于投物時記下的溫度。同理,水溫高于室溫后量熱
器向環(huán)境散熱,故混合后的最高溫度是C點對應的溫度,
此值也高于溫度計顯示的最高溫度。
四、實驗內容:
1.將加熱器加入半鍋水,開始加熱。
2.用物理天平稱衡被測銅塊的質量m,然后將其吊在
加熱器中加熱。加熱器中的溫度計要靠近待測物體。
3.稱衡出量熱器內筒和攪拌器的總質量mP
4.將低于室溫的冷水(溫度不夠低時適當加點冰塊降
溫),倒入量熱器內筒(約為其容積的2/3),后稱衡其質
量(包括攪拌器)m2,則冷水的質量為m()=m2—ni]
開始測水溫,并記時間;每隔30s測一次,接連測下
去。
5.當加熱器中溫度計指示值穩(wěn)定不變后,測出其溫度
t2,就可將被測銅塊投放入量熱器中。記下物體放入量熱
器的時間和溫度。進行攪拌并觀察溫度計讀數(shù),每30s測
一次,繼續(xù)5分鐘。
6.按圖32-3繪制t—T圖,求出混合前的初溫L和混
合溫度0O
7.將上述各測定值代入式(32-3)求出被測銅塊的比
熱容及其標準不確定度。
44
其中C0=4.187X10J/kg℃,Ci=0.904X10-J/kg.℃),V
用小量筒確定。
五、實驗注意事項
1.量熱器中溫度計位置要適中,不要使它和靠近放入
的高溫物體,因為未混合好的局部溫度可能高
2.冷水的初溫不宜比室溫低得多
3.攪拌時不要過快,以防有水濺出
4.盡量縮短投放的時間
實驗10表面張力系數(shù)的測定(拉脫法)
一、實驗目的:
1.用拉脫法測量室溫下水的表面張力系數(shù);
2.學習約利稱的使用方法。
二、儀器和用具
約利稱、金屬框、燒杯、溫度計、祛碼、游標卡尺、
純凈水
三、實驗原理:
液體的表面有如張緊的彈性薄膜,都有收縮的趨勢,
所以液滴總是趨于球形,說明在液體表面內存在一種張力。
這種液體表面的張力作用,從性質上看,類似固體內部的
拉伸協(xié)強,只不過這種協(xié)強存在于極薄的表面層內,而且
不是由于彈性形變引起的,被稱為表面張力。
設想在液面上作一長為I的線段,則張力的作用表現(xiàn)
在線段兩側液面以一定的力尸相互作用,而且力的方向恒
與線段垂直,其大小與線段長成正比,即
F=Yl
比例系數(shù)V稱為液體的表面張力系數(shù),它表示單位長
線段兩側液體的相互作用力,表面張力系數(shù)的單位為
1
N,mo
如圖,在金屬框P中間拉一金屬細線ab,將框及細線
浸入水中后慢慢將其拉出水面,在細線下面將帶起一水膜,
當水膜將被拉直時,則有
F=W+iy+Idhpg
式中b為向上的拉力,W是框和細線所受重力和浮力
之差,/為金屬線的長度,d為細線的直徑即水膜的厚度,
h為水膜被拉斷前的高度,夕為水的密度,g為重力加速度。
/的?g為水膜的重量,由于細線的直徑很小,所以這一項不
大。水膜有前后兩面,所以上式中表面張力為2%,因而有
(F-W)-Idhpg
片一習一
四、實驗內容:
1.測量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左
選擇勁度系數(shù)較大的彈簧,安裝好儀器,調節(jié)好約利
稱,使它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tài)。
在稱盤上加LOOg祛碼,旋轉E使彈簧上升,當G的
橫線、橫線的像及鏡面標線三者重合時為止(以下稱三線
合一),讀出標尺的值L;以后每加0.50g硅碼測一次3
直至加到3.5g后再逐次減下來。用分組求差法,求出勁度
系數(shù)鼠
2.測量(b一W)和h
將稱盤換成金屬線框,扭動E使金屬框下降,直至橫
線ab剛好和水面接觸,讀出此刻的讀數(shù),即為人。轉動S
使水面上升到橫絲ab處,使ab和水面剛好相平。再扭動
E,輕輕向上拉起彈簧直到水膜被破壞為止,再讀出此刻
的讀數(shù)即為L,則兩次讀數(shù)的差值,等于拉起水膜時彈簧
的伸長加上水膜的高度,即尸一W=[(L—L。)一切左,重復5
次,求出L和L()的平均值。
用一細長金屬桿代替彈簧,同上去做拉斷水膜的操作,
這時的兩次讀數(shù)L'o和L'之差等于水膜的高度h,即h=L'
-L'oo重復測量5次,求出L'o和L'的平均值。
3.測量金屬細絲ab的長度I和直徑do
4.測量實驗時的水溫。
五、實驗報告及要求:
1.計算水的表面張力系數(shù)K及標準不確定度。
2.獨立完成一份實驗報告。
預習要求:
1.熟悉儀器的使用
2.了解分組求差法
實驗11金屬線脹系數(shù)的測量
一、實驗目的:
學習利用光杠桿測量金屬棒的線脹系數(shù)
二、儀器和用具
線脹系數(shù)測定裝置,光杠桿,尺度望遠鏡,溫度計,
卷尺,游標卡尺,待測金屬棒,蒸汽發(fā)生器
三、實驗原理
固體的長度一般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其長度I和溫
度-之間的關系為
a就是通常所稱的線脹系數(shù),單位是式中/()為溫度
%=0℃時的長度。
設物體在溫度4(單位為C)時的長度為/,溫度升到
t2(單位為6)時,其長度增加6,根據(jù)式①,可得
I=/。(1+叫)和1+8=Z0(l+6Kt2)
由此二式相比整理后得出a=“'a②
監(jiān)一幻一比
由于5和/相比甚小,他f)〉〉龍,所以式②可近似寫
成
本實驗是利用光杠桿測量微小長度的變化。設在溫度
h時,通過望遠鏡和光杠桿的平面鏡,看見直尺上的刻度
剛好在望遠鏡中叉絲橫線(或交點)處,當溫度升至丹
時,直尺上刻度。2移至叉絲橫線上,則根據(jù)光杠桿原理可
得
§_(%一%)4(4^)
''2d2
式中刈為光杠桿鏡面到直尺的距離,&為光杠桿后足
尖到二前足尖連線是垂直距離。將式④代入式③,則
a=伍2-⑤
24他一G
四、實驗內容:
1.用米尺測量金屬棒長I之后,將其插入線脹系數(shù)測
定儀的金屬筒中,棒的下端要和基座緊密相接,上端露出
筒外。
2.安裝溫度計(插溫度計時要小心,切勿碰撞,以防
損壞)
3.將光杠桿放在儀器平臺上,其后足尖放在金屬棒的
頂端上,光杠桿的鏡面在鉛直方向。在光杠桿前1.5?2.0m
處放置望遠鏡及直尺(尺在鉛直方向)。調節(jié)望遠鏡,看到
平面鏡中直尺的像,讀出叉絲橫線對直尺的刻度白。
4.記下初始溫度人后,給金屬棒加熱。當溫度升至約
50c時,記下此時絲橫線對直尺的刻度。21;當溫度升至約
70℃時,記下此時絲橫線對直尺的刻度做2;當溫度升至約
90c時,記下此時絲橫線對直尺的刻度。23。
5.停止加熱。用適當?shù)墓ぞ邷y刈、
6.計算出金屬棒的線脹系數(shù),并求出測量結果的不確
定度。
溫度直尺讀數(shù)。線脹系數(shù)a
t\=
h=
50℃
h—
70℃
h
90℃
線脹系數(shù)平均值
實驗12良導體導熱系數(shù)的測定
一、實驗目的
了解熱傳導現(xiàn)象的物理過程,學習用穩(wěn)態(tài)平板法測量
金屬的導熱系數(shù)。
二、實驗儀器
TC-1型或TC-2型導熱系數(shù)測定儀
三、實驗原理
1882年法國科學家傅立葉建立了熱傳導理論。當物體
內部有溫度梯度存在時,就有熱量從高溫處傳遞到低溫處,
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熱傳導。傅立葉指出,在物體內部,垂直
于導熱方向上,二個相距為h,面積為A,溫度分別為T1,T2
的平行平面,在秒內,從一個平面?zhèn)鞯搅硪粋€平面的熱
量A。,滿足下述表達式:
亞加三H
Arh
(1)
式中4是導熱系數(shù),表示物體導熱能力的大小,在SI
中%的單位是WxmTxK,對于各向異性材料,各個方向的
導熱系數(shù)是不同的(常用張量來表示)。
設樣品為一圓盤,則通過待測樣品的熱流量為:
些=,?力?解?口
Azh
(2)
式中6為樣品厚度,R為圓盤樣品的半徑,4為樣品的
導熱系數(shù),Tl,T2分別為穩(wěn)態(tài)時樣品上下平面的溫度。
四、實驗內容
1.用游標卡尺測量待測樣品和散熱盤的直徑和高度,
用天平稱出散熱盤的質量,各測量5次。
2.安裝、調整、熟悉整個實驗裝置。安放加熱盤和散
熱盤兩銅盤時,須使插入熱電偶的小孔與杜瓦瓶、數(shù)字電
壓表位于同一側。調節(jié)散熱盤下面的三個螺旋測微頭,使
待測樣品的上下表面恰與加熱盤和散熱盤緊密接觸。熱電
偶熱端沾些硅油插入小孔,直至孔底,保證熱電偶熱端與
銅盤接觸良好。熱電偶冷端插入杜瓦瓶中灌少量硅油的細
玻璃管內,浸入冰水混合物中。
3.通電加熱。為縮短達到穩(wěn)態(tài)傳熱的時間,先用220V
電壓加熱約10?20min左右,然后轉換為110V電壓加熱,
每隔2min左右記錄一次加熱盤和散熱盤的溫度值(數(shù)字
電壓表的讀數(shù))。加熱過程中打開散熱盤下面的微型軸流式
風扇,以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散熱環(huán)境。若連續(xù)5min內樣品
上、下表面的溫度保持不變(電壓表讀數(shù)末位數(shù)相差1?2),
可以認為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記下此時樣品上、下表面的溫度
值T1和T2。
4.取出樣品,使加熱盤與散熱盤直接接觸,再加熱。
當散熱盤溫度比穩(wěn)態(tài)時的T2高出約10℃(電壓表讀數(shù)約
增加0.5mV)時,停止加熱,并立即移去加熱盤,讓散熱
盤開始自然冷卻,并馬上每隔30s記錄一次散熱盤的溫度
值,直到電壓表讀數(shù)比穩(wěn)態(tài)時低約0.5mV為止。
5.求冷卻速率。
1)作圖法:以時間為X軸溫度為Y軸作出散熱盤的
冷卻曲線,畫出經過冷卻曲線上T2點的切線,其斜率即
為溫度T2時散熱盤的冷卻速率。
2)逐差法:選取鄰近溫度T2前后各4組測量數(shù)據(jù),
用逐差法求溫度T2時散熱盤的冷卻速率。
6.求出待測樣品的導熱系數(shù)及其不確定度,表示實驗
結果。
實驗13液體粘度的測定
一、實驗目的
1.觀察液體的粘滯現(xiàn)象;
2.學習用落體法測定粘稠液體的粘度;
3.鞏固使用基本測量儀器的技能。
二、儀器和用具
玻璃圓筒.(盛待測甘油),小鋼球,停表,米尺,游標
卡尺,螺旋測微計,鑲子,比重計,溫度計
三、實驗原理
直徑為小密度為&的小鋼球,在密度為「,粘度為〃
的液體中以速率落下,下落時小鋼球將受到向上的阻力。
這種阻力是由于粘附在小球表面的液層與鄰近液層之間的
內摩擦引起的,叫粘滯力。當雷諾數(shù)口=返很小,而且
n
液體在各方向上都是無限廣闊時,小球受到斯托克斯公式
決定的粘滯力/=3砂以及重力:向'pog、浮力工向,pg的共同
66
作用,三力都在豎直方向上。開始時小球速率逐漸增加,
粘滯力也隨著增加,當速率增加到“收尾速率”時,即達
到勻速運動時,三力平衡:
1彳
工血("0_p)g=3叼M
o
小球速率就趨于穩(wěn)定。由此得到求粘度的公式:
n一業(yè)-P)gd”
〃一
本實驗的裝置如圖所示,如果容器內徑。=2氏,液體
深度h,液體不能看作無限廣延,則上式應修正為零級近
似
“So-P)g/
%—dT
18v(l+2.4-)(1+1.65-)
Dh
式中夕。和g由實驗室給出,實驗中測出d、v、D.h,就可
以算出〃的零級近似值了。
四、實驗步驟
1.將玻璃圓筒盛滿待測液體。
2.用螺旋測微計測量五個同樣的金屬小球的直徑各一
次,算出其平均值乩
3.確定小球在筒中央勻速落下的范圍麗;。方法是:
在玻璃筒上、中、下三處用橡皮筋分別作出標記線N]、N2、
M,令線間距耳瓦=用網,測出球通過兩段液體的時間?i
和打。若八=打,則小球在KM中作勻速運動。若[1<攵,則
說明小球通過N1線后仍然在加速,應將M、M線下降并
保持書>網網,試測幾次直到4=打。
4.令五個小球先后在圓筒中心落下,測出球筒麗;所
用的時間(眼睛要平視標記線,避免視差),算出其平均值
to
5.測量線間距離£=麗,算出小球的收尾速率
6.測量圓筒不同位置處的直徑5次,計算其平均值
7.測量液體高度人。
8.用比重測力計液體的密度?。
9.用公式計算液體粘度的零級近似值,并計算其誤差。
實驗14基本電路的連接和歐姆定律的驗證
一、實驗目的
1.學習和了解電學常用儀器的規(guī)格、性能及使用方法;
2.掌握電學實驗的操作規(guī)程和誤差分析;
3.學習連接電路的一般方法;
4.驗證歐姆定律,測定未知電阻。
二、儀器和用具
直流穩(wěn)壓電源,直流毫安表,直流伏特表,電阻箱,
滑線變阻器,固定電阻器,開關,導線等
三、實驗步驟
1.記錄實驗使用的儀器名稱、型號和規(guī)格。
2.練習限流電路接法
1)按圖1連接電路,電路經檢查確認正確后,接通電源
開關。
2)將滑線變阻器的滑動頭C自B向A慢慢滑動,觀察
毫安表指示值的變化,并記錄C在三個不同位置所對應的
電流值。
R(負載)=(。)
RAC(。)
I(mA)
結論
3.練習分壓電路接法
1)按圖2連接電路,電路經檢查確認正確后,再接通電
源
2)將滑線變阻器的滑動頭C自B向A慢慢滑動,觀察
毫安表指示值的變化,并記錄C在三個不同位置所對應的
電流值。
R(負載尸(Q)
RAC(。)0RAB。RAB
U(v)
結論
4.驗證歐姆定律、測定未知電阻
1)驗證歐姆定律:實驗電路如圖3所示。按回路I、
II、III的順序連接電路?;€變阻器的滑動頭C移至B,
使待測電路分壓最小。電阻R取某一定值。電路經檢查確
認正確后,接通電源。
①調節(jié)滑線變阻器的滑動頭C,改變電阻R兩端的電
壓U,則電流I也隨著改變。由實驗所得的數(shù)據(jù),可以驗
證電流I和電壓U是否成比例,并以U為橫坐標,I為縱
坐標,作出伏安特性曲線。若圖線為一直線,即驗證了歐
姆定律。
R=(Q)RA=(Q)
測量次數(shù)12345
U(V)
I(mA)
②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的滑動頭C使伏特表的指示值為一
固定值,然后改變電阻R的值,同時記錄與各個電阻值相
對應的電流值于下表中,由所得的數(shù)據(jù),可以驗證電流I
與電阻R是否成反比,同時也驗證了歐姆定律。
U=(V)RA=(Q)
測量次數(shù)12345
R(Q)
I(mA)
值得注意的是:每改變一次電阻R的值,伏特表的指
示值也會發(fā)生變化。所以要調節(jié)滑線變阻器,以保持電壓
U值不變。
2)用伏安法測未知電阻
按圖3所示連接電路,電路經檢查無誤后,才能接入
電源。毫安表和伏特表的內阻RA和Rv由實驗室給出。待
測電阻為Rx和R'x(其阻值分別為幾千歐和幾十歐)。按
所給的RA、RV、RX、R'x之值,恰當選擇“內接法”或“外
接法”進行測量,計算Rx及R'x的修正值。
計算待測電阻Rx的誤差:因Rx=U/L可根據(jù)計算公
式求出Rx的相對誤差和絕對誤差。
相對誤差E=%=絲+生
RxUI
式中的AU二伏特表的量程*伏特表準確度等級%,A/=
毫安表的量程*毫安表準確度等級%,U和I均為實驗測量
值。
絕對誤差A/?x=%xE
測量結果表示Rx=Rx修土△陽
思考題:
1.使用電源(直流和交流)時應注意些什么?
2.電阻箱分為幾個等級?等級的數(shù)值表示什么意義?
3.滑線變阻器在電路中有幾種接法?這幾種接法分別
有什么作用?使用滑線變阻器時應注意些什么?
4.電表分為幾個等級?等級的數(shù)值表示什么意義?使
用電表應注意些什么?
5.試分析本實驗圖2所示的電路中電表的接入誤差。如
何減少這種誤差?
實驗15用惠斯通電橋測電阻
一、實驗目的
1.了解惠斯通電橋的結構及測量原理;
2.學會用惠斯通電橋測量電阻的方法,熟悉調節(jié)電橋
平衡的操作步驟。
二、儀器和用具
直觀式電橋,Q123型箱式惠斯通電橋,滑線式變阻器
(0?200Q),指針式檢流計,標準電阻箱(4?6位),待測
電阻,電源及開關等
三、實驗原理
如圖1所示為惠斯通電橋的基本線路。四個電阻Rx、
Ro、R、R2組成電橋的四個臂,在兩組對角線上分別連上
檢流計和電源,線路BGD就是所謂的“橋”。如果各電阻
是任意選定的,橋路兩端的電位一般不會相等,檢流計就
有電流通過。只有在B、D兩點電位相等時,即在RR。
=RXR2或尺=整4=。凡的情況下,橋路中才沒有電
流,此時稱電橋達成平衡。如果R(^DC=R1/R2為已知,
則待測電阻Rx可求出。
四、實驗內容
1.用滑線式電橋測未知電阻
1)按圖2接好線路,調保護電阻R'至最大阻值
2)把K2鍵置于電阻絲中央,即/1=/2=50.00cm處
3)根據(jù)待測電阻Rx的標稱值,調好電阻箱Ro
4)接通電源開關K1,按下滑鍵K2,調R使檢流計G
接近指0。此時不平衡電流變得很小,應逐漸減少R'阻值
至0,再細調R使G指針示0,以求得準確的平衡點。讀
出Ri值,則1\左=%。
5)保持滑動鍵K2的位置不變,將Rx與R交換位置進
行測量,讀出R2值,則Rx右=R2。求出二次的平均值
用=質即為待測電阻的值。
2.用自組惠斯通電橋測未知電阻
1)按圖3線路自組電橋(接頭必須干凈、接牢),Rn
調至最大。調節(jié)檢流計的零點。
2)選比率C(按Rx標稱值,保證Ro讀四位數(shù)字),用
Ro=RxMC確定Ro的初讀數(shù),調%到初始值。使各臂阻
值成比例,即電橋在通電前盡可能接近平衡,這樣有利于
保護橋路上的電流計G,乂可快速達到平衡。
3)操作Kb、Kg,用“逐步逼近”法調節(jié)R0,直至G
指針不偏轉并示零。再將Rn減小,細調R0至指針不動為
止。再用“躍接法”反復點接Kg,檢查指針是否真正不動,
才可認為電橋達到平衡。
4)記下G指零時R0值及倍率?=燈爾2,算出Rxl,
將Rx和R0交換位置,用上法再測一次Rx2o計算兩次測
量的平均值及=也不。估算其相對誤差、絕對誤差,寫出
測量結果的完整表達式。
3.Q123型箱式惠斯通電橋測電阻
1)放平電橋,斷開G“內接”連接片。按要求接好電
源B和檢流計G連接片。調檢流計指針在零刻度。
2)接入待測電阻Rx(幾k。),根據(jù)Rx約值選取合適
的倍率C(盡量使Ro的第一位在1?9之間),確定Ro初
始值(粗略值),將Ro取相應的粗略值。
3)操作開關B、G調電橋平衡:按下B(并鎖住),再
躍按G,觀察檢流計指針偏轉情況,試探電橋是否平衡。
對Ro進行細調,使電橋完全達到平衡。記下Ro及C值,
則Rx=(比較臂讀數(shù)盤之和)X(比例臂讀數(shù)盤示值)
4)用電阻箱代替Rx的位置(注意:上述其他參數(shù)不
變),調節(jié)電阻箱,使電橋重新平衡,則電阻箱的阻值等于
待測電阻的阻值,且不含Ri、R2、Ro不準所帶來的誤差,
這叫替代法。
實驗16用電位差計測量電動勢
一、實驗目的
1.了解補償法測電動勢的原理
2.用板式電位差計測未知電動勢
二、儀器和用具
板式電位差計(或學生型電位計),標準電池,待測電
池,滑線變阻器,檢流計,穩(wěn)壓電源,待測電流表,連接
導線等
三、實驗原理
要精確測量電動勢,原則上可按圖1所示線路進行,
圖中瓦為可調的標準電壓源,紇為待測電動勢。調整瓦,
使檢流計指零,則未知電動勢為
Ex=E。
這種測量電動勢的方法稱為補償法。
按上述電壓補償法原理構成的儀器,稱為電位差計。
用電位差計可測量電位差或電源電動勢。電位差計原理如
圖2所示,它由兩個回路組成。電源E,可調電阻R,電
阻&b,開關K1等組成輔助回路。電阻RCD,檢流計G,
標準電池Es(或待測電動勢&),開關K等組成補償回路。
使用電位差計時,首先要使輔助回路有一恒定的工作
電流b這個過程稱為工作電流標準化。它可借助于標準
Es實現(xiàn),恰當選取電阻RCD,閉合K1,把K撥向康端,
調節(jié)R,以改變輔助回路的電流。當檢流計指零時,電阻
RCD=R,兩端的電位差恰與外補償回路中標準電池的電動
勢相等,即氏=/0凡此時稱電路達到補償。電流。稱為標
準化的電流。工作電流標準化后,緊接著把K撥向Ex端,
改變滑動觸頭C、D位置到C'、D、,使檢流計又一次指零,
這時C\D'間電位差恰和待測電動勢相等。設C\D'間
電阻為Rx,則未知電動勢
EX==ES「
由上述原理可知,電位差計是通過先后兩次補償來獲
得測量結果的。因此,在反復測量中,每次都要先使工作
電流標準化,再緊接著測量。
四、實驗內容
1.按圖3接好線路
2.調工作電流10標準化
3.測量未知電動勢Ex
4.重復步驟2,3,測量三次。求出算術平均值。
實驗17用模擬法測繪靜電場
一、實驗目的
1.了解用模擬法測繪靜電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測繪同軸電纜、平行圓柱體的電場分布。
二、儀器和用具
模擬靜電場裝置MJ-1型或QE-2型,直流穩(wěn)壓電
源0—15V、0.5A,電壓表0—15V,額定電流小于500uA
三、實驗原理
離軸心r處的電位為q=u網叱上
BB
WA/RB)
式中RA是外半徑、RB是內半徑
四、實驗內容
1.測量兩同心圓環(huán)間的電位分布
1)安裝導電紙、電極,然后按圖1連接電路,UA取
15.0Vo
2)盡量在靠近兩電極處描兩條等位線,考察它們是否
與電極形狀相同(同心圓),如果等位線形狀不好,可適當
調節(jié)電極與導電紙的接觸。
3)由U=3.0V開始,每隔3.0V測一條等位線(間隔大
的地方可每隔L5V或LOV測一條等位線)。記下相應的電
壓表指示數(shù)。
為了明顯的看出每條等位線的形狀,每條等位線上的
實驗點不可太少,而且應盡量均勻分布。不能直接打點時,
應列表記下每個實驗點的x,y值,不可漏記。
4)記下圓環(huán)半徑值。
2.測量平行圓柱體的電位分布
用同樣的方法測出兩根有一定距離又互相平行的圓柱
體的電位分布。測量前先考察兩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買賣首付房子合同樣本
- 代理賣房合同樣本
- 水資源珍惜與公眾參與計劃
- 農村鍋爐出租合同范例
- 急診部門協(xié)同工作流程計劃
- 企業(yè)廢料收購合同標準文本
- 入職材料合同標準文本
- 借車位合同樣本
- 供熱工程勞務合同樣本
- 貨架管理與優(yōu)化策略計劃
- 三星堆文化遺跡中國風動態(tài)PPT
- DB44-T 2283-2021水利工程生態(tài)設計導則1-(高清現(xiàn)行)
- XX縣城區(qū)新建公廁、生活垃圾中轉站項目實施方案可行性研究報告
- 哈薩克斯坦鐵路車站代碼
- 利潤分配專項審計
- 探索性數(shù)據(jù)分析簡介課件
- 螺紋的標注-PPT課件
- 勇者斗惡龍之怪獸仙境圖表資料合集(合成表技能)
- 履帶式液壓挖掘機挖掘機構設計
- 原材料進廠檢驗管理制度及檢驗規(guī)程
- 川崎病診治指南最新ppt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