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詳細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閱讀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吳起者,衛(wèi)人也,事魯君。齊人攻魯,將而攻齊,大破之。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zhàn)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wèi)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wèi)魯君疑之謝吳起吳起于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zhàn)不旋踵,遂死于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以拒秦、韓。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昔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武侯曰:“善。”吳起為西河守,甚有聲名。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于子乎?屬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尸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史記·孫子吳起列傳》)(1)下列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zhàn)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wèi)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wèi)魯/君疑之/謝吳起B(yǎng).
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zhàn)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wèi)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wèi)/魯君疑之/謝吳起C.
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zhàn)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wèi)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wèi)/魯君疑之/謝吳起D.
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zhàn)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wèi)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wèi)/魯君疑之/謝吳起(2)下列對文中加下劃線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殷紂為商代末代國君,在位期間統(tǒng)治失控,好酒淫樂,暴殮酷刑,是有名的暴君。B.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繼承其父遺志,聯(lián)合眾多部族與商激戰(zhàn),滅商,建立周王朝。C.
三晉,春秋末韓、趙、燕三家分晉,戰(zhàn)國時期的韓、趙、燕三國,史上又稱“三晉”。D.
令尹,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設置的最高官位,輔佐楚國國君,執(zhí)掌全國的軍政大權。(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吳起憐恤士卒,帶兵屢建奇功。他本是衛(wèi)國人,先是率魯軍抗齊得勝,后又率魏軍攻陷秦國五城;這些戰(zhàn)功都和他善于為將、與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B.
吳起勸告魏侯,修德重于據(jù)險。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時,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國之寶;吳起表示,治國依據(jù)山河險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國家滅亡。C.
吳起聲名漸起,遭到公叔嫉妒。他雖然對田文擔任魏相表示不悅,但不久就平復了心情。而公叔繼田文后為相,他深表不滿,擔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國。D.
吳起為楚建功,反而受到禍害。他到楚國后雖然屢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國貴戚卻想加害與他,施暴者亂箭射擊吳起;太子繼位之后,這才誅殺作亂之人。(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②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尸而伏之。【答案】(1)B(2)C(3)C(4)①田文說:“這就是我的職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吳起這才明白在這方面不如田文。②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發(fā)動騷亂,攻打吳起,吳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體上。【解析】【分析】(1)劃線句子的大意是:魯國就有人詆毀吳起說:“魯國雖然是個小國,卻有著戰(zhàn)勝國的名聲,那么諸侯各國就要謀算魯國了。況且魯國和衛(wèi)國是兄弟國家,魯君要是重用吳起,就等于拋棄了衛(wèi)國。”魯君懷疑吳起,疏遠了吳起。句中,“而有戰(zhàn)勝之名”中的“名”(名聲)與“之”(的)是不可分割的。排除D項。“而君用起則是棄衛(wèi)”中“而……則是……”這是一個固定結構,在“則是”前面要停頓,與“棄衛(wèi)”不能斷開。排除C項。“疑之”的主語是“魯君”不是“君”。排除A項。分析可知,B項斷句正確。故選B。(2)C項解說錯誤,三晉指春秋末韓、趙、魏三家分晉。故選C。(3)C項,“公叔繼田文后為相,他深表不滿”分析錯誤。文中并未提到吳起對公叔繼任相位的不滿。故選C。(4)本題需要注意以下關鍵詞與特殊句式的翻譯:①“所以”,……的原因。第一處“乃”,就是。第二處“乃”,才。“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是判斷句式。②“及”,等到。“作亂”,發(fā)生騷亂。“走”,逃跑。“之”,到。故答案為:⑴B;⑵C;⑶C;⑷①田文說:“這就是我的職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吳起這才明白在這方面不如田文。②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發(fā)動騷亂,攻打吳起,吳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體上。【點評】(1)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是翻譯的另一種形式,如果不能翻譯則采用文字標志斷句和語法斷句。一般來說名詞代詞常作主語或者賓語,因此出現(xiàn)名詞或代詞就在此前或后斷句,還有就是出現(xiàn)的一些虛詞,表示語氣常句尾,可在此后斷句,如果是發(fā)語詞,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斷句。(2)此題考查文化常識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識是一個高中生必須具有的基本常識。復習中要注意突出重點,不糾纏于細枝末節(jié),注意構建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和體系,建立知識樹,同時加強積累,注重歸納,分類記憶。(3)此題考查綜合分析的能力。綜合分析題,需要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對選項逐一排查,設誤常常有時間與發(fā)生的事與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學生在這些方面要注意;在選項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等文言現(xiàn)象。(4)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做翻譯題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遵循“信、達、雅”的三字原則,運用“留、刪、替、補、調”的五字方法進行翻譯。【參考譯文】
吳起是衛(wèi)國人,善于用兵,奉事魯國國君。齊國的軍隊攻打魯國,魯君任命他做了將軍,率領軍隊攻打齊國,把齊軍打得大敗。
魯國就有人詆毀吳起說:“魯國雖然是個小國,卻有著戰(zhàn)勝國的名聲,那么諸侯各國就要謀算魯國了。況且魯國和衛(wèi)國是兄弟國家,魯君要是重用吳起,就等于拋棄了衛(wèi)國。”魯君懷疑吳起,疏遠了吳起。這時,吳起聽說魏國文侯賢明,想去奉事他。魏文侯就任用他為主將,攻打秦國,奪取了五座城池。吳起做主將,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伙食,和士兵們同甘共苦。有個士兵生了惡性毒瘡,吳起替他吸吮濃液。這個士兵的母親聽說后,就放聲大哭。說:“往年吳將軍替他父親吸吮毒瘡,他父親在戰(zhàn)場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敵人手里。如今吳將軍又給他兒子吸吮毒瘡,我不知道他又會在什么時候死在什么地方。”魏文侯因為吳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潔不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將士的歡心,就任命他擔任西河地區(qū)的長官,來抗拒秦國和韓國。魏文侯死后,吳起奉事他的兒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黃河順流而下,船到半途,回過頭來對吳起說:“山川是如此的險要、壯美喲,這是魏國的瑰寶啊!”吳起回答說:“殷紂的領土,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邊,黃河流經它的南面,因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殺了。由此看來,政權穩(wěn)固在于給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勢的險要。”武侯回答說:“講的好。”吳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聲望。魏國設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國相。吳起很不高興,對田文說:“請讓我與您比一比功勞,可以嗎?”田文說:“國君還年輕,國人疑慮不安,大臣不親附,百姓不信任,正當處在這個時候,是把政事托付給您呢,還是應當托付給我?”吳起沉默了許久,然后說:“應該托付給您啊。”田文說:“這就是我的職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吳起這才明白在這方面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國相,娶了魏君的女兒,卻畏忌吳起。吳起怕招來災禍,于是離開魏國,隨即就到楚國去了。楚悼王一向就聽說吳起賢能,剛到楚國就任命他為國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陳國和蔡國,打退韓、趙、魏三國的進攻;向西又討伐了秦國。諸侯各國對楚國的強大感到憂慮。以往被吳起停止供給的疏遠王族都想謀害吳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發(fā)動騷亂,攻打吳起,吳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體上。攻打吳起的那幫人趁機用箭射吳起,同時也射中了悼王的尸體。等把悼王安葬停當后,太子即位。就讓令尹把射殺吳起同時射中悼王尸體的人,全部處死。由于射殺吳起而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2.閱讀下面的內容,完成下列小題。芙蕖①李漁
芙蕖與草本諸花似覺稍異,然有根無樹,一歲一生,其性同也。譜云:“產于水者曰草芙蓉,產于陸者曰旱蓮。”則謂非草木不得矣。予夏季倚此為命者,非故效顰于茂叔而襲成說于前人也。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請備述之。
群葩當令時,只在花開之數(shù)日,前此后此皆屬過而不問之秋矣。芙蕖則不然。芙蕖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風既作飄飖之態(tài),無風亦呈裊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嬌姿欲滴,后先相繼,自夏徂秋,此則在花為分內之事,在人為應得之資者也。及花之既謝,亦可告無罪于主人矣;乃復蒂下生蓬,蓬中結實,亭亭獨立,猶似未開之花,與翠葉并擎,不至白露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則有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則蓮實與藕皆并列盤餐而互芬齒頰者也。
只有霜中敗葉,零落難堪,似成棄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備經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實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種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為最。無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畝方塘為安身立命之地。僅鑿斗大一池,植數(shù)莖以塞責,又時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謂不善養(yǎng)生而草菅其命者哉。【注釋】①芙蕖:蓮花(1)對《芙蕖》一文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A.
作者先總說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別從“可目”“可口”“可用”“可種”五個方面說明芙蕖的特點。B.
文章圍繞芙蕖的“可人”之處落筆,極言芙蕖的種植之利,甚而將其定位在“五谷”“百花”之上。C.
作者為自己不能辟出半畝方塘來種植芙蕖而感到遺憾,抒發(fā)了他酷愛芙蕖、厭棄百花的感情。D.
文章以“可目”為寫作重點,詳細得體,繁簡得宜,不僅中心鮮明,而且重點突出。E.
文章多用偶句,遺詞造句,十分優(yōu)美,不僅體現(xiàn)出事物的不同特點,使之兩兩對照,相得益彰,而且句式整齊和諧。(2)結合《蓮蓬》《芙蕖》兩文的內容,談談它們在寫蓮方面的異同。【答案】(1)A,C(2)相同之處:都從實用價值的角度出發(fā),寫蓮子清香的味道能滿足人的口腹之欲。不同之處:①《蓮蓬》重點寫蓮蓬的實用性——味美可食,對蓮花,仍是延續(xù)了傳統(tǒng)的大多數(shù)人的認識,賦予它“超凡脫俗”的人格化品質;而李漁《芙蕖》則全方位寫蓮,且都從實用方面寫蓮各階段的“可人”之處。【解析】【分析】(1)A項,作者先總說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別從“可目”“可鼻”“可口”“可用”來說明芙蕖的特點,沒有“可種”;C項,作者“厭棄百花”,無中生有;故選AC。(2)《蓮蓬》這篇散文,汪曾祺先生由采蓮,寫到蓮蓬,因為蓮蓬的可食性,然后寫到荷花顏色不同,蓮蓬以及蓮藕的不同;作者由蓮蓬的形狀又寫到蓮蓬的果實蓮子,重點寫蓮蓬的實用性;《芙蕖》這篇文章,李漁先總說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別從“可目”“可口”“可用”“可種”五個方面說明芙蕖的特點,表達自己對芙蕖的喜愛之情。所以,兩篇文章都從實用價值的角度出發(fā),寫蓮子清香的味道能滿足人的口腹之欲,不同之處是《蓮蓬》重點寫蓮蓬的實用性——味美可食,對蓮花,仍是延續(xù)了傳統(tǒng)的大多數(shù)人的認識,賦予它“超凡脫俗”的人格化品質;而李漁《芙蕖》則全方位寫蓮,且都從實用方面寫蓮各階段的“可人”之處。故答案為:⑴AC;⑵相同之處:都從實用價值的角度出發(fā),寫蓮子清香的味道能滿足人的口腹之欲。不同之處:①《蓮蓬》重點寫蓮蓬的實用性——味美可食,對蓮花,仍是延續(xù)了傳統(tǒng)的大多數(shù)人的認識,賦予它“超凡脫俗”的人格化品質;而李漁《芙蕖》則全方位寫蓮,且都從實用方面寫蓮各階段的“可人”之處。【點評】⑴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翻譯理解文言內容,特別是側重于對文章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關鍵所在,在解答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內容。⑵此題考查把握文章寫蓮方面的異同的能力。第一步,指明小說運用了哪一種描寫手法。第二步,結合具體情節(jié)分析這種描寫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第三步,明確有何效果或作用。要點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點。【參考譯文】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沒有木質的樹干,是一年生的植物,這些性質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譜書中說:"在水中生長的叫草芙蓉,在陸地生長的叫旱蓮。"那么這就不能說芙蕖不是草本了。我愛芙蕖,在夏季靠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頤重復前人早已說過的話,而是因為芙蕖適合人的心意,它的長處不是一兩點就可以講盡的,請容我一一說說它的好處。
在花的最佳觀賞時節(jié),只在花開的那幾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屬于無人問津的時候。芙蕖就不是這樣:自從荷葉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點綴得一片碧綠;等到它的莖和葉長出,則又一天一天地高起來,一天比一天美麗。有風時就作出飄動搖擺的神態(tài),沒風時也呈現(xiàn)出輕盈柔美的風姿。這樣,我們在花未開的時候,便先享受它那無窮的逸致情趣了。等到花苞開花,姿態(tài)嬌嫩得簡直要滴水,(花兒)先后相繼開放,從夏天直開到秋天,這對于花來說是它的本性,對于人來說就是應該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謝,也可以告訴主人說,沒有對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蓮蓬,蓬中結了果實,一枝枝獨立,還像未開的花一樣,和翠綠的葉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節(jié)下霜的時候,它所擅長的本領不會停止。以上都是說它適于觀賞的方面。
適宜鼻子(的地方),那么還有荷葉的清香和荷花特異的香氣;(以它來)避暑,暑氣就因它而減退;(以它來)納涼,涼氣就因它而產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蓮籽與藕都可以放入盤中,一齊擺上餐桌,使人滿口香味芬芳。只有霜打的枯萎的葉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遺棄的廢物;但是把它摘下貯藏起來,又可以在明年用來裹東西。
這樣看來,芙蕖這種東西,沒有一時一刻不適于人們耳朵和眼睛觀賞的,沒有哪部分哪一點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實質而不占有五谷的名義,集中百花的長處而除去它們的短處。種植的利益難道還有比它還大的嗎?
我視為生命的四種花草中,以芙蕖最為寶貴。可惜酷愛了它一生,卻不能得到半畝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賴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個鑿斗大的小水池,栽幾株來安慰自己,又時常為小池漏水而憂慮,祈求上天降雨來拯救它,這大概是所說的不善于培養(yǎng)生靈而把它的生命當作野草一樣作賤吧。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樊瑩,字廷璧,常山人。天順末,舉進士,引疾歸養(yǎng)。久之,授行人,使蜀不受饋,土官作卻金亭識之。
成化八年,擢御史。山東盜起,奉命捕獲其魁。清軍江北,所條奏多著為例。改按云南,交阯誘邊氓為寇,馳檄寢其謀。出知松江府。運夫苦耗折,瑩革民夫,令糧長專運,而寬其綱,用以優(yōu)之。賦役循周忱舊法,稍為變通,民困大蘇。憂歸,起知平陽。
弘治初,詔大臣舉方面官。侍郎黃孔昭以瑩應,尚書王恕亦器之,擢河南按察使。黃河為患,民多流移。瑩巡振,全活甚眾。河南田賦多積弊巡撫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眾難之瑩曰視萬猶千視千猶百耳何難恪以屬瑩部吏鉤考旬日間宿蠹一清四年遷應天府尹。守備中官蔣琮與言官訐奏,所蔓引多至罪黜。瑩承命推鞫,初若不為異者,琮大喜。后奏其傷孝陵山脈事,琮遂下獄,充凈軍。
七年,遷南京工部右侍郎,尋改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錦田賊結兩廣瑤、僮為寇,瑩諭散余黨,戮首惡十八人。歲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薦,起故官撫治鄖陽,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十六年,云南景東衛(wèi)晝晦七日,宜良地震如雷,曲靖大火數(shù)發(fā),貴州亦多災異,命瑩巡視。至則劾鎮(zhèn)巡官罪,黜文武不職者千七百人。廉知景東之變,乃指揮吳勇侵官帑,圖脫罪,因云霧晦冥虛張其事,劾罪之。還進刑部尚書。武宗踐阼,致仕歸。劉瑾以會勘隆平侯爭襲事,連及瑩,削籍。明年又坐減松江官布,罰米五百石輸邊。瑩素貧,至是益窘。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五。瑾敗,復官,贈太子少保,謚清簡。
瑩性誠愨,農月坐籃輿戴笠,子孫舁行田間,曰:“非徒視稼,欲子孫習勞也。”其后人率教,多愿樸力學者。(節(jié)選自《明史·卷一百八十六列傳第七十四》)(1)選出與文中例句“瑩巡振,全活甚眾”詞類活用相同的一項(
)A.
沛公軍霸上。
B.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C.
項伯殺人,臣活之。
D.
素善留侯張良。(2)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河南田賦多積弊/巡撫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眾難之瑩/曰/視萬猶千/視千猶百耳/何難/恪以屬瑩部吏鉤考/旬日間/宿蠹一清B.
河南田賦多積弊/巡撫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眾難之瑩/曰/視萬猶千/視千猶百耳/何難/恪以屬瑩部吏/鉤考旬日間/宿蠹一清C.
河南田賦多積弊/巡撫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眾難之/瑩曰/視萬猶千/視千猶百耳/何難/恪以屬瑩部吏鉤考/旬日間/宿蠹一清D.
河南田賦多積弊/巡撫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眾難之/瑩曰/視萬猶千/視千猶百耳/何難/恪以屬瑩部吏/鉤考旬日間/宿蠹一清(3)下列對文中加下劃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A.
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殿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B.
御史,先秦時是負責記錄的史官、秘書官;自秦朝開始,除記錄史實外還有監(jiān)察職責。C.
工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全國土木興建、水利工程、交通運輸?shù)取.
踐阼,阼,為古代廟堂前東西兩階,主位在東,稱阼階。踐阼,走上阼階主位。比喻登上帝位。(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樊瑩為官清廉,拒絕他人饋贈。樊瑩雖家境清貧,但在出使蜀地時,拒絕當?shù)厝说酿佡洠數(shù)赝了咎氐亟ā皡s金亭”紀念他。B.
樊瑩體恤百姓,關心民生疾苦。由于百姓運糧辛苦,樊瑩取消民夫,讓糧長專運;黃河泛濫,他巡察賑濟,許多百姓得以保全。C.
樊瑩為官嚴正,彈劾不稱職者。景東、宜良、曲靖、貴州發(fā)生災異之事,樊瑩奉命巡視,到達后就彈劾鎮(zhèn)守、巡察官員的罪行。D.
樊瑩為人真誠,注重言傳身教。農忙時節(jié),樊瑩讓子孫抬著自己行走于田間,以此來告訴子孫要習慣于勞動,后人都遵循教導。(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改按云南,交阯誘邊氓為寇,馳檄寢其謀。②乃指揮吳勇侵官帑,圖脫罪,因云霧晦冥虛張其事,劾罪之。【答案】(1)B(2)C(3)B(4)B(5)①改調云南巡按,交阯引誘邊地的百姓作寇賊,樊瑩迅速傳送檄文制止了他們的陰謀。②原來是指揮(官)吳勇侵吞公款,企圖逃脫罪責,借云霧陰暗虛張聲勢,樊瑩彈劾吳勇給他定罪。【解析】【分析】(1)本題題干,“瑩巡振,全活甚眾”意思是,樊瑩巡察賑濟,保全存活很多人。“全活”,動詞活用作名詞,保全存活的人。A項,沛公軍霸上,意思是,沛公(的軍隊)駐扎(在)霸上。“軍”為名詞活用為動詞,駐扎。B項,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意思是,大概那更深的地方,那些來到的人就更少了。“至”,動詞活用作名詞,到的人。C項,項伯殺人,臣活之,意思是,項伯殺了人,我保全了他的性命。“活”,使動,使……活。D項,素善留侯張良,意思是,一直與留侯張良交好。“善”,形容詞作動詞,交好。故選B。(2)這段話翻譯為:河南田賦有很多積弊,巡撫都御史徐恪想要考察原因,眾人認為有困難。樊瑩說:“把一萬人看成一千人,把一千人看成一百人,有什么困難。”徐恪把此事交由樊瑩的部下屬吏調查考核,十天時間,積久的弊病全部查清。“曰”的主語是“瑩”,要連在一起,前面“眾難之”是說眾人認為有困難,句意完整,應斷句,排除AB;“屬瑩部吏”的目的是“鉤考”,要連在一起,排除D,故選C。(3)B項,“自秦朝開始,除記錄史實外還有監(jiān)察職責”表述有誤,后世的御史只有監(jiān)察的職責。故選B。(4)B項,“由于百姓運糧辛苦”分析有誤,據(jù)原文“運夫苦耗折,瑩革民夫,令糧長專運”意思是,運糧的民夫苦于運輸中的糧食虧損,樊瑩便取消民夫運輸,讓糧長專門運輸。可知,是運糧民夫苦于運輸中的耗損。故選B。(5)關鍵詞有:①“按”,巡按;“氓”,百姓;“馳”,迅速傳送;“檄”,檄文;“寢”,停止,制止。②“乃”,原來是;“官帑”,國庫里的錢財;“因”,借;“晦冥”,陰暗;“罪”,作動詞,給……定罪。故答案為:⑴B;⑵C;⑶B;⑷B;⑸①改調云南巡按,交阯引誘邊地的百姓作寇賊,樊瑩迅速傳送檄文制止了他們的陰謀。②原來是指揮(官)吳勇侵吞公款,企圖逃脫罪責,借云霧陰暗虛張聲勢,樊瑩彈劾吳勇給他定罪。【點評】⑴該題考查文言實詞活用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選擇題為主,重點理解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即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該題重點考查名詞的活用。名詞活用一般有名詞作動詞、名詞作狀語。完成這類題,需要考生在課下多做練習,熟記重點實詞的意思。另外,做題時,要注意分析句子成分,不同的成分詞性不同。⑵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題要了解斷句的一般規(guī)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詞、代詞、虛詞、固定短語、句式,修辭等作為突破口,尋找斷句之處。還要讀懂文句的意思,結合上下文進行判斷。斷完要通讀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處。⑶本題考查文化常識的熟記能力。解答此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注意積累、記憶。積累時可以分類積累,比如古代官職、官職升降詞匯、天文、地理等,這樣對于記憶更容易一些。⑷本題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這類題,熟讀精思是關鍵,對文本要反復閱讀,結合上下語境仔細推敲。具體到每個選項,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處和選項進行對比:對比關鍵細節(jié)(詞語);對比添加的內容,出題人容易添加文中沒有的內容迷惑考生;對比人物、時間、地點。⑸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能力,包括實詞理解能力、虛詞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體理解能力。完成這類題型,需要考生課下多讀、多記,尤其熟記120個實詞、18個虛詞,掌握四類特殊句式:判斷句、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總的來說,翻譯題需要做到關注字詞句,落實得分點。【參考譯文】
樊瑩,字廷璧,常山人。天順末年,考中進士,稱病歸家休養(yǎng)。過了很長時間,授予他“行人”,出使蜀地不接受饋贈,當?shù)赝了窘ㄔ臁皡s金亭”來紀念他。
成化八年,升任御史。山東盜賊起事,樊瑩奉命捕獲了賊人的首領。到江北整頓軍隊,上奏的條文多被定為例規(guī)。改調巡按云南,交阯引誘邊地的百姓作寇賊,樊瑩迅速傳送檄文制止了他們的陰謀。出任松江府知府。運糧的民夫苦于運輸中的糧食虧損,樊瑩便取消民夫運輸,讓糧長專門運輸,并放寬對他們的要求,以此來優(yōu)待他們。賦稅徭役按照周忱的舊法,稍加變通,百姓的困境大大緩解。服喪歸家,后來起用為平陽知府。
弘治初年,皇帝詔令大臣舉薦地方長官。侍郎黃孔昭推薦樊瑩,尚書王恕也器重他,升任河南按察使。黃河泛濫成災,百姓大多流離失所。樊瑩巡察賑濟,保全存活很多人。河南田賦有很多積弊,巡撫都御史徐恪想要考察原因,眾人認為有困難。樊瑩說:“把一萬人看成一千人,把一千人看成一百人,有什么困難。”徐恪把此事交由樊瑩的部下屬吏調查考核,十天時間,積久的弊病全部查清。四年升任應天府尹。守備中官蔣琮與言官上奏相互攻擊,所牽連的人大多被判罪罷免。樊瑩奉命追查審訊此事,最初好像沒有查出什么,蔣琮非常高興。然后樊瑩上奏說他破壞孝陵龍脈的事,蔣琮于是被捕入獄,發(fā)配到凈軍。
七年升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錦田的賊人勾結兩廣的瑤人、僮人作亂,樊瑩告諭解散余黨,殺了首惡十八人。過了一年多,因病請求退休。樊瑩在家賦閑七年,朝廷內外交相推薦,起用任原官巡撫治理鄖陽,不久改任南京刑部右侍郎。
十六年,云南景東衛(wèi)連續(xù)七天白天昏暗,宜良地震聲如雷鳴,曲靖多次發(fā)生大火,貴州也多有災害異常,皇帝命令樊瑩巡視。他到達后就彈劾鎮(zhèn)守、巡察官員的罪行,罷免不稱職的文武官員一千七百人。訪察得知景東的變亂,原來是指揮(官)吳勇侵吞公款,企圖逃脫罪責,借云霧陰暗虛張聲勢,樊瑩彈劾吳勇給他定罪。樊瑩返回后升任南京刑部尚書。武宗即位,樊瑩退休回家。劉瑾以聯(lián)合核查隆平侯爭奪襲爵之事,牽連到樊瑩,削除他的名籍。第二年又因減少松江官布的事獲罪,罰米五百石運輸?shù)竭吔7撘幌蜇毨В竭@時更加窘迫。三年十一月去世,時年七十五歲。劉瑾失勢后,恢復原官,追贈太子少保,謚號清簡。
樊瑩性情真誠,農忙時坐著籃輿,戴著斗笠,讓子孫抬著行走于田間,他說:“不單是看莊稼,而是想讓子孫習慣于勞動。”他的后人遵從教導,大多樸實敦厚勤奮學習。4.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題。
材料一: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論語·學而》
材料二: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wèi)靈公》)
材料三: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1)“出則弟”句中“弟”的意思是________,“則以學文”中的“文”指的是________。(2)請從材料二、三中任選一則,談淡你對“仁”的理解,及其對后世的影響。【答案】(1)順從和敬愛兄長;《詩》《書》《禮》《樂》等傳統(tǒng)文化經典(能答出“文化經典”即可)(2)示例:寧愿犧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自己的仁德;寧愿拋棄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義。殺身成仁,這是儒學所主張的基本道德準則,對后世產生了深刻影響。自古以來,它就激勵著如譚嗣同、瞿秋白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為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解析】【分析】(1)“弟”,結合語境出外要敬愛師長分析,“悌”的古字。弟弟尊敬順從兄長。“文”,結合就用來學習文化知識分析,譯為《詩》《書》《禮》《樂》等傳統(tǒng)文化經典。(2)結合材料二內容分析,“仁”是做人的最高原則。雖然生命對每個人來講都是十分寶貴的,但還有比生命更可寶貴的,那就是“仁”。“殺身成仁”,就是要人們在生死關頭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的品德。自古至今,它激勵著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結合材料三內容分析,稱之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穩(wěn),也要讓別人站穩(wěn),自己要騰達,也要讓別人騰達。只有從自己身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樂于助人,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譬的意思為比喻,打比方。對后世的影響可以結合一些仁人志士的事跡來寫。故答案為:⑴順從和敬愛兄長
《詩》《書》《禮》《樂》等傳統(tǒng)文化經典(能答出“文化經典”即可)⑵示例:寧愿犧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自己的仁德;寧愿拋棄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義。殺身成仁,這是儒學所主張的基本道德準則,對后世產生了深刻影響。自古以來,它就激勵著如譚嗣同、瞿秋白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為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點評】(1)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能力。把握文章內容,一定要通讀全文,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和主題,在此基礎上根據(jù)題目要求回歸文章,找到相應的答題區(qū)域,仔細閱讀,根據(jù)題目要求提取相關的內容答題。(2)本題考查學生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這需要整體理解原文內容,仔細對照作答。理解文章內容,要把握時間、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觀點態(tài)度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等內容。【參考譯文】
孔子說:“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順,出外要敬愛師長,說話要謹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愛相處,親近那些具有仁愛之心的人。做到這些以后,如果還有剩余的精力,就用來學習文化知識。”
孔子說:“志士仁人決不為了自己的享受做出損害仁義的事情,而是寧可犧牲自己也也要恪守仁義的原則”。
孔子說:“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別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達事理首先要使別人也通達事理。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柳彧,字幼文,河東解人也。父仲禮,為梁將,敗歸周,復家本土。彧少好學,頗涉經史。高祖受禪,累遷尚書虞部侍郎,以母憂去職。未幾,起為屯田侍郎,固讓弗許。時制三品已上,門皆列戟。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應國公,申牒請戟。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異居父之戟槊已列門外尊有壓卑之義子有避父之禮豈容外門既設內閤又施事竟不行颎聞而嘆伏。后遷治書侍御史,當朝正色,甚為百僚之所敬憚。上嘉其婞直,謂彧曰:“大丈夫當立名于世,無容容而已。”于時刺史多任武將,類不稱職。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謐,共治百姓,須任其才。昔漢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備知情偽,與二十八將披荊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無所職任。伏見詔書,以上柱國和干子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鐘鳴漏盡。前任趙州,暗于職務,政由群小,賄賂公行。干子弓馬武用,是其所長,治民蒞職,非其所解。至尊思治,無忘寢興,如謂優(yōu)老尚年,自可厚賜金帛,若令刺舉,所損殊大。”上善之,干子竟免。以其家貧,敕有司為之筑宅,因曰:“柳彧正直士,國之寶也。”其見重如此。
右仆射楊素當途顯貴,百僚懾憚,無敢忤者。嘗以少譴,敕送南臺。素恃貴,坐彧床。彧從外來,見素如此,于階下端笏整容謂素曰:“奉敕治公之罪。”素遽下。彧據(jù)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詰事狀。素由是銜之。彧時方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彧嘗得博陵李文博所撰《治道集》十卷,蜀王秀遣人求之。彧送之于秀,秀復賜彧奴婢十口。及秀得罪,楊素奏彧以內臣交通諸侯,除名為民,配戍懷遠鎮(zhèn)。行達高陽,有詔征還。至晉陽,值漢王諒作亂,遣使馳召彧,將與計事。彧為使所逼,初不知諒反,將入城而諒反形已露。彧度不得免,遂詐中惡不食,自稱危篤。諒怒,囚之。及諒敗,楊素奏彧心懷兩端,以候事變,跡雖不反,心實同逆,坐徙敦煌。楊素卒后,有詔征還京師,卒于道。(《隋書?列傳第二十七》)(1)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異居/父之戟槊已列門外/尊有壓卑之義/子有避父之禮/豈容外門既設/內閤又施/事竟不行/颎聞而嘆伏B.
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異/居父之戟槊已列門外/尊有壓卑之義/子有避父之禮/豈容外門既設/內閤又施事/竟不行/颎聞而嘆伏C.
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異居/父之戟槊已列門外/尊有壓卑之義/子有避父之禮/豈容外門既設內閤/又施事/竟不行/颎聞而嘆伏D.
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異/居父之戟槊已列門外/尊有壓卑之義/子有避父之禮/豈容外門既設/內閤又施/事竟不行/颎聞而嘆伏(2)下列對文中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母憂,母親的喪事,也稱丁憂。古時官員在位期間,如若父母去世,則必須辭官回到祖籍,為父母守制二十七個月。B.
申牒,“牒”是造紙術發(fā)明以前的竹書或木書,后指文書、憑證,是中國古代官府往來文書的文種名稱之一。文中指用公文向上呈報。C.
上柱國,春秋時代起為軍事武裝的高級統(tǒng)帥。戰(zhàn)國時楚、趙設置,直至隋朝職權相當于丞相、宰相,唐宋以上柱國為武官的功勛爵位。D.
笏,古代大臣上朝拿著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記事。《項脊軒志》中祖母“持一象笏至”中的“象笏”與文中同義。(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柳彧處事分寸得當。左仆射高颎的兒子申請戟門,柳彧認為:父子并沒有分家,兒子不能安裝戟門,高颎知道后很佩服。B.
柳彧的忠誠耿直,為百官所敬畏。隋高祖非常賞識柳彧的忠誠耿直,稱他是“國之寶”,多次表彰他,不斷升遷他的職位。C.
柳彧不畏強權。楊素是當時聲勢顯赫的權臣,群臣都畏懼他,不敢違拗他,唯有柳彧敢于和他對抗,秉公執(zhí)法,壓制他的囂張氣焰。D.
柳彧遭楊素忌恨,多次被陷害。由于贈送《治道集》給蜀王,被楊素誣陷行賄;漢王諒作亂,他假裝病重被囚,事情平息后仍被誣陷謀反。(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以其家貧,敕有司為之筑宅,因曰:“柳彧正直士,國之寶也。”其見重如此。②彧據(jù)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詰事狀。素由是銜之。【答案】(1)A(2)C(3)D(4)①因為他家里貧窮,皇上命令有關部門為他修建住宅,并說:“柳彧是一個正直的人,是國家的寶貝。”他就是這樣被皇上看重。②柳彧靠著案桌坐下,讓楊素站在堂上,查問詳情。楊素因此嫉恨柳彧。【解析】【分析】(1)本題“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異居/父之戟槊已列門外/尊有壓卑之義/子有避父之禮/豈容外門既設/內閤又施/事竟不行/颎聞而嘆伏”,這句話意思是“柳彧在批文上寫道:‘仆射(yè官職)之子還沒有分家,他父親的戟槊已列在門外。尊有壓卑的道義,兒子有回避父親的禮數(shù),哪里容得下外門已經設了戟門,內門還要安裝戟門呢!’這件事情最終沒有辦成,高颎知道后很佩服柳彧的處理辦法”。“異居”不可拆開,意思是“不同居所,分居”,此處指“分家”,故排除B、D;尊有壓卑之義”和“子有避父之禮”句式結構對稱,“外門既設”對應“內閤又施”,且“竟不行”前面需有主語“事”,故排除C項。故選A。(2)C項,“戰(zhàn)國時楚、趙設置,直至隋朝職權相當于丞相、宰相”解釋有誤,“上柱國”位在丞相、宰相下,甚尊。原為保衛(wèi)國都之官。故選C。(3)D項,“由于贈送《治道集》給蜀王,被楊素誣陷行賄”理解錯誤。原文依據(jù)“及秀得罪,楊素奏彧以內臣交通諸侯”,楊素用朝廷內臣勾結諸侯的罪名上奏陷害柳彧,而非行賄。故選D。(4)本題特別注意:①“以”即“因為”;“敕”,在古代,就是與皇權聯(lián)系在一起的,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等;“筑宅”,“修建住宅”;“柳彧正直士,國之寶也”判斷句式;“見”表被動。②“據(jù)案”譯為“靠著桌子”;“立”使動用法,“使……站立”;“立素于庭”狀語后置句,應為“于庭立素”,此外本句也是被動句;“事狀”即“事實情況”;“銜”,“嫉恨”的意思。故答案為:⑴A;⑵C;⑶D;⑷①因為他家里貧窮,皇上命令有關部門為他修建住宅,并說:“柳彧是一個正直的人,是國家的寶貝。”他就是這樣被皇上看重。②柳彧靠著案桌坐下,讓楊素站在堂上,查問詳情。楊素因此嫉恨柳彧。【點評】⑴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shù)某煞郑渥映煞值氖÷裕瑪⑹聝热莸淖兓取W鞔鸨绢}的關鍵是要根據(jù)意義來劃分停頓,不要把詞義劃破,再在原話上劃分節(jié)奏,主謂結構、動賓結構不可拆分開。⑵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⑶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要求選出“不正確”一項;然后快速瀏覽原文,依據(jù)人名、地名、官名、時間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選項對應的語句,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⑷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需要瀏覽文本,到文中畫出所需要翻譯的句子,然后結合前后語境大略熟知;此外,對于文言文的翻譯,應堅持“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通過“增刪留補調換”的方法,達到準確翻譯的目的。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譯,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jù)上下文補充,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參考譯文】
柳彧(yù,有文采),字幼文,是河東郡解縣的人。他的七世祖先叫柳卓,隨晉王朝南遷,寓居在襄陽。他的父親柳仲禮是梁朝的將領,打仗失敗后歸附后周,又回到祖籍安了家。柳彧年輕時很愛學習,閱讀了許多經史典籍。高祖登基后,他多次升遷,官至尚書虞部侍郎,后因為母親服喪而離職。不久,又被起用為屯田侍郎,他再三推辭,未得到準許。當時的制度,三品以上官員,大門上都以戟為門(指顯貴人家)。左仆射高颎的兒子弘德封為應國公,向主管部門申請戟門。柳彧在批文上寫道:“仆射(yè官職)之子還沒有分家,他父親的戟槊已列在門外。尊有壓卑的道義,兒子有回避父親的禮數(shù),哪里容得下外門已經設了戟門,內門還要安裝戟門呢!”這件事情最終沒有辦成,高颎知道后很佩服柳彧的處理辦法。柳彧后來升遷為治書侍御史,在任上嚴詞正色,很是被朝廷官員所懼怕。皇上嘉獎他正直,對柳彧說:“大丈夫應當在世上樹立英名,不應只是隨波逐流附和眾人。”此時刺史多由武將擔任,大抵不稱職。柳彧上書道:“當今天下太平,四海清靜,治理百姓,應該任用那些有才干的人。以前漢光武帝可算是一代明君,他由一個普通百姓而興起,完全了解事情的弊端。他和二十八位將領披荊斬棘,取得天下,等到成功之后,卻沒有任命他們擔任具體職務。我看到詔書,任命上柱國和干子為杞州刺史,這個人年近八十,已屆遲暮。先前擔任趙州刺史,不懂職責,政務都由手下一班小人處理,賄賂之風公然盛行。和干子騎馬射界用兵打仗,是他所擅長的,擔任某一職務管理百姓,就不是他所懂得的事了。陛下希望天下清明,時刻不忘,如果認為應該尊重優(yōu)待年長者,本可多賞賜他們錢物就行,如果讓他們去舉惡勸善,危害實在很大。”皇上認為很對,和干子最終被免去了刺史職務。因為他家里貧窮,皇上命令有關部門為他修建住宅,并說:“柳彧是一個正直的人,是國家的寶貝。”他就是這樣被皇上看重。
右仆射楊素是掌握大權的顯貴人物,百官都害怕他的威勢,沒有敢冒犯他的。曾經因為犯了過錯,皇上命令御史臺查辦。楊素倚仗自己位高勢大,就坐在柳彧的座位上。柳彧從外面走進來,看見楊素如此,就在臺階下面手執(zhí)笏板態(tài)度嚴肅地對楊素說:“我奉旨查辦你的罪行。”楊素慌忙離開座位。柳彧靠著案桌坐下,讓楊素站在堂上,查問詳情。楊素因此嫉恨柳彧。此時柳彧正受到皇上的信任,所以楊素沒有辦法來誣陷他。柳彧曾獲博陵李文博所著《治道集》十卷,蜀王楊秀派人向柳彧討要。柳彧就將此書送給了楊秀,楊秀又賞賜柳彧奴婢十人。后來楊秀犯了罪,楊素就用朝廷內臣勾結諸侯的罪名上奏陷害柳彧,將柳彧削職為民,發(fā)配到懷遠鎮(zhèn)。柳彧走到高陽時,皇上下詔招他回朝。他走到晉陽,正碰上漢王楊諒打算作亂,派人快馬招柳彧前去,打算和柳彧謀劃此事。柳彧被楊諒的使者逼迫,起初也不知道楊諒打算造反,但快要進城的時候楊諒造反的表現(xiàn)已經完全顯露出來了。柳彧估計自己無法脫身,就假裝得暴病不吃東西,自稱病重危險。楊諒十分惱怒,把他關了起來。等到楊諒失敗,楊素又上奏誣陷柳彧首鼠兩端,來觀察形勢的變化,表面上即使沒有謀反,內心里也贊成作亂的人。柳彧被判充軍敦煌。楊素死后,朝廷下詔招柳彧回京師,他在路上去世了。6.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
材料二: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
材料三: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論語·子罕》)(1)結合材料三,說說“韞櫝而藏”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一句體現(xiàn)了孔子的心情。(2)結合三則材料,分析孔子的“入仕觀”。【答案】(1)把美玉藏在盒子里急迫(渴望)(2)①孔子具有強烈的入仕愿望。若能入仕,有人任用,孔子還是十分急迫想入仕,推行自己的主張。②孔子入仕有其原則。天下有道,明君任用就做官;天下無道則退隱。所以面對“鳳凰不出現(xiàn)、黃河不出圖”這樣無盛世無圣王的社會現(xiàn)狀,孔子流露出無法入仕的悲嘆。【解析】【分析】(1)“韞”意為藏,“櫝”即盒子,“韞櫝”即把東西收藏在盒子里,結合“有美玉于斯”可知把美玉藏在盒子里,而“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體現(xiàn)了一種急迫心情。(2)本題中,根據(jù)“我待賈者也”可品味出孔子的愿望是出仕為官;根據(jù)材料一又知孔子入仕有其原則,但“吾已矣夫”“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可見孔子流露出無法入仕的悲嘆。故答案為:⑴把美玉藏在盒子里急迫(渴望)⑵①孔子具有強烈的入仕愿望。若能入仕,有人任用,孔子還是十分急迫想入仕,推行自己的主張。②孔子入仕有其原則。天下有道,明君任用就做官;天下無道則退隱。所以面對“鳳凰不出現(xiàn)、黃河不出圖”這樣無盛世無圣王的社會現(xiàn)狀,孔子流露出無法入仕的悲嘆。【點評】(1)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與在理解句子含義的基礎上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注重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積累,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技巧。再結合語段分析人物語言透露的心理因素。
(2)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和篩選文本信息并概括內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寫相關事件人物的語句,然后注意題干中的關鍵詞。【參考譯文】材料一:孔子說:“鳳凰不飛來了,黃河也沒有圖畫出來了,我這一生大概是要完了吧!”(《論語·子罕》)材料二:孔子說:年輕的后輩是值得寄予厚望的!怎么能知道后來人的將來不如今日呢?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仍無所成就而不被人知,那他就不會使人產生敬仰和沒有大望了!(《論語·子罕》)材料三:子貢說:“這里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回答說:“要賣,要把它賣了啊。我是等待著那些識貨的人來,等到那些真正認得美玉的人來買啊。”(《論語·子罕》)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尚志齋說宋·虞集
亦嘗觀于射乎?正鵠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爾弓,直爾矢,養(yǎng)爾氣,畜爾力,正爾身,守爾法,而臨之。挽必圓,視必審,發(fā)必決,求中乎正鵠而已矣。正鵠之不立,則無專一之趣向,則雖有善器、強力,茫茫然將安所施哉?況乎弛焉以嬉,嫚焉以發(fā),初無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絕之,不與為偶,以其無志也。
善為學者,茍知此說,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學者之欲至于圣賢,猶射者之求中夫正鵠(1)也。不以圣賢為準的(2)而學者,是不立正鵠而射者也。志無定向,則泛濫茫洋無所底止。其不為妄人者幾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則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從師、取友、讀書、窮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無事之時,此志未嘗慢也;應事接物之際,此志未嘗亂也;安逸順適,志不為尚;患難憂戚,志不為懾;必求達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終不可渝者也。
是故志茍立矣,雖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謂也。志茍不立雖細微之事猶無可成之理況為學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縱之資其始學也猶必曰志況各黨小子之至愚極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為至要至急也審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儀黃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嚴而不離。嘗遣濟也受業(yè)于予。濟也請題其齋居以自勵,因為書“尚志”二字以贈之。他日暫還其鄉(xiāng),又來求說。援筆書所欲言,不覺其煩也。濟也,尚思立志乎哉。【注釋】①正鵠:靶心。②準的:標準。(1)對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挽必圓,視必審
審:仔細
B.
其亦可以少警矣乎
警:警惕C.
此立志始終不可渝者也
渝:說明
D.
援筆書所欲言
援:持,執(zhí)持(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下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
不與為偶,以其無志也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B.
是不立正鵠而射者也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C.
和而有制,嚴而不離
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D.
嘗遺濟也受業(yè)于予
不拘于時,學于余(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開頭用射箭作比喻,是為了形象地說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讀者對“立志”這個問題有明確的認識。B.
作者認為“善為學者”的志是以圣賢為準的,向圣賢學習,為學才能走上正途,因此,確立目標是成功的首要條件。C.
最后一段拓開一筆,寫自己為黃濟“書‘尚志’二字贈之”和“援筆書所欲言,不覺其煩”,旨在強調“善教”的重要性。D.
文章引譬喻類,正反說理,一詠三嘆,節(jié)奏層次分明,語言極具韻律,將“立志”這一話題闡述得精辟有力。(4)用“/”給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志茍不立雖細微之事猶無可成之理況為學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縱之資其始學也猶必曰志況各黨小子之至愚極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為至要至急也審矣。(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既有定向,則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②嘗遣濟也受業(yè)于予。濟也請題其齋居以自勵,因為書”尚志”二字以贈之。【答案】(1)C(2)B(3)C(4)志茍不立/雖細微之事/猶無可成之理/況為學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縱之資/其始學也/猶必曰志/況吾黨小子之至愚極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為至要至急也/審矣。(5)①有了方向以后,就追求如何達到目標的方法,只有有志向的人才能做到。②曾經讓他的兒子黃濟跟從我學習,黃濟請求我給他的書齋題字來勉勵自己,因此我給他寫了“尚志”兩個字送給他。【解析】【分析】(1)C項,“渝:說明”錯誤,依據(jù)“此立志始終不可渝者也”,這就是立志始終不可改變的人啊!可知,“渝”意為:改變。故選C。(2)A項,“以”,介詞,因為/?介詞,因為;B項,“也”,助詞,表示判斷/助詞,句中停頓。C項,“而”,連詞,表示轉折,但是/連詞,表示轉折,但是。D項,“于”,介詞,向/介詞,向。故選B。(3)C項,“旨在強調‘善教’的重要性”錯誤,最后一段依據(jù)“濟也請題其齋居以自勵,因為書‘尚志’二字以贈之”“濟也,尚思立志乎哉”可知,尾段強調“尚志”的重要性。故選C。(4)本題“志”的謂語是“不立”,且“雖”“猶”“況”作為連詞往往用于句首,“況……乎”是固定搭配句式,故可斷句“志茍不立/雖細微之事/況為學之大乎”;再抓時間詞“昔”“識”、句首連詞“猶”和“夫子”的特點行為,可斷句為“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縱之資/其始學也/猶必曰志/”;最后,抓固定搭配“況……乎”,并注意主語“夫子”與“小子”的對比關系、以及句末助詞語氣詞“也”“矣”的提示作用,故可斷句“況吾黨小子之至愚極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為至要至急也/審矣”。(5)本題注意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①:已經……以后;所以:用來……的方法;尤:尤其、特別。②嘗:曾經;“受業(yè)于予”,狀語后置句,跟從我學習;題:題寫、寫;自勉:賓語前置句,勉勵自己;因為:因此寫。故答案為:⑴C;⑵B;⑶C;⑷志茍不立/雖細微之事/猶無可成之理/況為學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縱之資/其始學也/猶必曰志/況吾黨小子之至愚極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為至要至急也/審矣。⑸①有了方向以后,就追求如何達到目標的方法,只有有志向的人才能做到。②曾經讓他的兒子黃濟跟從我學習,黃濟請求我給他的書齋題字來勉勵自己,因此我給他寫了“尚志”兩個字送給他。【點評】(1)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文言實詞的理解,重在平時積累,但也不能死記硬背,記憶時要結合句意,注意歸納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對課文注釋中有明確注明的字詞要加強記憶。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但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看語意是否通順來確定答案的正確與否。(2)此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理解與辨析能力。這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注重識記,積累,掌握文言18個虛詞的常規(guī)用法;當然也可以借助語境或利用教材所學作遷移聯(lián)想等來推斷詞義。(3)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翻譯理解文言內容,特別是側重于對文章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關鍵所在,在解答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內容。(4)此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聯(lián)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fā)現(xiàn)。常用虛詞是標志。(5)此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的能力。翻譯題是區(qū)分度較大的題目,一定要注意直譯,注意重點字,還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綱規(guī)定的“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譯中一定要有所體現(xiàn)。【參考譯文】
以前曾經看過射箭嗎?靶心是射箭者所追求的目標。于是挑選一只好弓,修直你的箭,蓄養(yǎng)你的體氣,積蓄你的力量,站正了身子,遵照射箭的方法,來好好準備射箭。拉弓一定拉圓,瞄準一定仔細,發(fā)射一定干脆,一直到箭正中靶心為止。如果靶心沒有確立,一個人就沒有專一的努力方向,那么雖然他有好弓、強力,也會茫然無措,箭往哪里發(fā)射呢?更何況那種松弛地拉開弓來游戲,慢慢地發(fā)射,起初也沒有確定的目標,更不期望一定要射中靶心,這種人,君子是要和他絕交,不和他做朋友的,就是因為這個人沒有追求。
善于學習的人,如果知道這種理念,也可以有些警惕吧!學習的人想要成為圣賢,就好像射箭者想要射中靶心。不以圣賢作為目標而學習的人,就是不確立靶心來射箭的人。志向如果失去明確的方向,就會泛濫盲目,沒有標準,想要不成為妄人,大概很少見吧。這就是為什么立志是最首要因素的道理。
已有了明確的方向,就要考慮實現(xiàn)的途徑了,這尤其是沒有追求的人所不能做到的。所以跟隨老師,尋找朋友,好好讀書,弄清道理,這都是實現(xiàn)目標所應做的事情。于是,平時家居無事的時候,這份志向未曾怠慢過;處理事情、待人接物的時候,這份志向未曾混亂過;生活安逸、處境順利的時候,志向不因之而喪失;身處患難、心情憂郁的時候,志向不因之而減損,一定要達到自己的愿望才行。這就是立志始終不可改變的人啊!
所以,志向一旦確立,哪怕是成為圣人,也可以實現(xiàn)的。前人有話說:“有志向的人,終究能成大業(yè)。”又有前人說:“志向不變,聚精會神。”說的就是這啊。如果志向不能成立,即使是細微的小事,也是沒有成功的道理的,何況學習這樣的大事啊!以前孔夫子具有天生智慧的資質,開始學習時,還一定要談到志向,何況我們這樣的極蠢極笨的后輩小人呢?實在是不能不以看重立志為緊要最急迫的事,想清楚啊!
現(xiàn)在有職掌刑部的大官浚儀黃君之先生,善于教育子弟,平和而有限度,嚴格卻又不過分。他曾讓子弟濟也來向我學習。濟也請我為他題寫書齋名,以自我激勵,我因此為他寫了“尚志”二字送給他。過幾天他要暫回老家,又來求我就齋名寫一篇“說”。我提筆把自己想說的寫了出來,倒不覺得他煩人。濟也啊,好好想想立志的事吧。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王審琦字仲寶,其先遼西人,后徙家洛陽。漢乾佑初,隸周祖帳下,性純謹,甚親任之。從平李守貞,以功署廳直左番副將。世宗召禁軍諸校宴射苑中,審琦連中的,世宗嘉之,賞赍有加。俄領勤州刺史。親征淮南,舒州堅壁未下,詔以郭令圖領刺史,命審琦及司超以精騎攻其城,一夕拔之,擒其刺史,獲鎧仗軍儲數(shù)十萬計。令圖既入城,審琦等遂救黃州,數(shù)日,令圖為舒人所逐。審琦選輕騎銜枚夜發(fā),信宿①至城下,大敗舒人,令圖得復還治所。從征李筠,為御營前洞屋都部署,為飛石所傷,車駕臨視。建隆②二年,出為忠正軍節(jié)度。在鎮(zhèn)八年,為政寬簡。所部邑令以罪停其錄事吏,幕僚白令不先咨府,請按之。審琦曰:“五代以來諸侯強橫令宰不得專縣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維而部內宰能斥去黠吏誠可嘉爾何按之有?”聞者嘆服。審琦重厚有方略,尤善騎射。鎮(zhèn)壽春,歲得租課,量入為出,未嘗有所誅求。素不能飲,嘗侍宴,太祖酒酣仰祝曰:“酒,天之美祿;審琦,朕布衣交也。方與朕共享富貴,何靳之不令飲邪?”祝畢,顧謂審琦曰:“天必賜卿酒量,試飲之,勿憚也。”審琦受詔,飲十杯無苦。自此侍宴常引滿,及歸私家即不能飲,或強飲輒病。開寶二年,從征太原,為御營四面都巡檢。三年,改鎮(zhèn)許州,賜甲第,留京師。太祖嘗召審琦宴射苑中,連中的,賜御馬、黃金鞍勒。六年,與高懷德并加同平章事。七年,卒,年五十。初,審琦暴疾,不能語,帝親臨視,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慟。賜中書令,追封瑯琊郡王,賻贈加等。葬日,又為廢朝。(節(jié)選自《宋史·王審琦傳》,有刪改)【注釋】①信宿:連宿兩夜,也表示兩夜。②建隆:北宋宋太祖開國年號。(1)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五代以來/諸侯強橫令/宰不得專縣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維/而部內宰能斥去黠吏/誠可嘉爾/何按之有B.
五代以來/諸侯強橫令/宰不得專縣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維而部內/宰能斥去黠吏/誠可嘉爾/何按之有C.
五代以來/諸侯強橫/令宰不得專縣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維/而部內宰能斥去黠吏/誠可嘉爾/何按之有D.
五代以來/諸侯強橫/令宰不得專縣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維而部內/宰能斥去黠吏/誠可嘉爾/何按之有(2)下列對文中加下劃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
銜枚指古代行軍時,士卒口中銜著形狀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嘩,以免被發(fā)覺。B.
出是指京官因獲罪被貶謫到地方任職,如自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C.
布衣交,指貧賤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與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著。D.
賻贈是指古代死者的上司及親戚朋友拿出錢財幫助喪家辦理喪事的習俗。(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
王審琦歷仕多朝,深受寵信。他曾經先后在后漢、后周、北宋任職,多被委以重任。作戰(zhàn)受傷,皇上親自探望;去世時,皇上親臨其家吊唁。B.
王審琦擅長騎射,不喜飲酒。周世宗、宋太祖都曾在苑中宴射,請他表演射箭,他連連中的,受到豐厚賞賜;身為武將,他酒量很好,但一向不喜飲酒。C.
王審琦能征善戰(zhàn),不避危險。他曾帶領精騎一夜打下舒州城,之后又神速回師救援郭令圖,立下奇功;征討李筠時,他親自上陣,被飛石擊傷。D.
王審琦為政寬簡,體恤百姓。他轄區(qū)內的縣令不向他請示就擅自處理他手下的官吏,王審琦不但不生氣反而嘉許;征收租稅從不過分,夠用即可。(4)把文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世宗召禁軍諸校宴射苑中,審琦連中的,世宗嘉之,賞赍有加。俄領勤州刺史。②初,審琦暴疾,不能語,帝親臨視,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慟。【答案】(1)C(2)B(3)B(4)①世宗召集禁軍各位校官在園林中飲宴射獵,王審琦連連中的,世宗稱贊他,大加賞賜。不久兼任勤州刺史②當初,王審琦突患重病,不能說話,皇帝親自前來探望,等到王審琦去世后,又到他的宅第,為他哭得很哀痛。【解析】【分析】(1)本題中,首先把句子放回文本,理解其大意。“五代以來諸侯強橫令宰不得專縣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維而部內宰能斥去黠吏誠可嘉爾何按之有?”這句話的意思是,五代以來,諸侯強橫,縣令不能夠獨斷管理縣里的事。現(xiàn)在天下平定,我有幸忝任藩鎮(zhèn),而我管轄的縣令能夠清除狡詐的官吏,確實是值得嘉獎的,為什么要查辦他呢?然后依據(jù)標志性的詞進行排除。畫線句子中,“令宰”是名詞,指縣令,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B兩項。再比較C、D兩項,“藩維”是一個詞,是指邊防要地,這里指藩鎮(zhèn),在句中做“守”的賓語,故其后應斷開,排除D項。故選C。(2)B項,“因獲罪被貶謫到地方任職”不正確。“出”是京官外任,也特指出任,不一定是因獲罪被貶謫。故選B。(3)B項,“他酒量很好”錯。從文中“素不能飲”“及歸私家即不能飲,或強飲輒病”可看出他酒量不好。故選B。(4)本題中,翻譯時需要注意的關鍵詞句有:①“宴射苑中”,狀語后置;“嘉”,稱贊;“賞赍”賞賜;“俄”,不久;“領”,兼任。②“暴疾”,突患重病;“語”,說話;“幸”,皇帝到某處;“其”,代詞,他的;“第”,宅第;“之”,代詞,他;“慟”,哀痛。故答案為:⑴C;⑵B;⑶B;⑷①世宗召集禁軍各位校官在園林中飲宴射獵,王審琦連連中的,世宗稱贊他,大加賞賜。不久兼任勤州刺史②當初,王審琦突患重病,不能說話,皇帝親自前來探望,等到王審琦去世后,又到他的宅第,為他哭得很哀痛。【點評】(1)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是翻譯的另一種形式,如果不能翻譯則采用文字標志斷句和語法斷句。一般來說名詞代詞常作主語或者賓語,因此出現(xiàn)名詞或代詞就在此前或后斷句,還有就是出現(xiàn)的一些虛詞,表示語氣常句尾,可在此后斷句,如果是發(fā)語詞,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斷句。(2)此題考查文化常識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識是一個高中生必須具有的基本常識。復習中要注意突出重點,不糾纏于細枝末節(jié),注意構建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和體系,建立知識樹,同時加強積累,注重歸納,分類記憶。(3)此題考查綜合分析的能力。綜合分析題,需要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對選項逐一排查,設誤常常有時間與發(fā)生的事與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學生在這些方面要注意;在選項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等文言現(xiàn)象。(4)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做翻譯題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遵循“信、達、雅”的三字原則,運用“留、刪、替、補、調”的五字方法進行翻譯。【參考譯文】
王審琦字仲寶,他的祖先是遼西人,后來把家遷到洛陽。后漢乾祐初年,王審琦隸屬周太祖帳下,本性純良謹慎,(周太祖)很親近信任他。跟從太祖平定李守貞,因功暫任廳直左番副將。世宗召集禁軍各位校官在園林中飲宴射獵,王審琦連連中的,世宗稱贊他,大加賞賜。不久兼任勤州刺史。皇帝親自征伐淮南,舒州加固營壘攻不下來,下詔讓郭令圖兼任刺史,命王審琦率精銳的騎兵攻城,一晚上攻了下來,擒獲舒州刺史,獲得鎧甲武器軍需儲備數(shù)十萬。郭令圖入城后,王審琦等人就去救援黃州,幾天后,郭令圖被舒人驅逐。王審琦挑選輕裝的騎兵連夜銜枚出發(fā),兩夜行軍到達舒州城下,大敗舒人,郭令圖得以又回到治所。王審琦跟從皇帝征討李筠,任御營前洞屋都部署,被飛石擊傷,皇帝親自前來探視。建隆二年,出京任忠正軍節(jié)度使。在地方做官八年,為政寬和簡明。轄區(qū)內縣令因犯罪而停了王審琦的錄事吏的職,幕僚報告說縣令不先征求府官意見,請求查辦縣令。王審琦說:“五代以來,諸侯強橫,縣令不能夠獨斷管理縣里的事。現(xiàn)在天下平定,我有幸忝任藩鎮(zhèn),而我管轄的縣令能夠清除狡詐的官吏,確實是值得嘉獎的,為什么要查辦他呢?”聽到這些話的人都贊嘆佩服。王審琦為人穩(wěn)重溫厚有謀略,尤其擅長騎射。鎮(zhèn)守壽春時,每年收得的租稅,量入為出,從未有過額外索求。王審琦一向不能飲酒,曾經陪侍皇帝用宴,太祖酒酣后仰天禱告道:“酒,是天賜好禮;審琦,是我的布衣之交。正與我共享富貴,為什么吝惜不讓他飲酒呢?”禱告完畢,回頭對王審琦說:“上天一定會賜給你酒量,試著喝,不要怕。”王審琦接受詔命,喝下十杯酒也不感到痛苦。從此陪宴常常斟滿酒杯,等到回到家里就不能喝了,有時勉強喝了就會生病。開寶二年,跟從宋太祖征討太原,任御營四面都巡檢。開寶三年,改為鎮(zhèn)守許州,皇上賜給他豪宅,留在京師。太祖曾經召王審琦在園林中飲宴射獵,王審琦連連中的,皇上賜給他御馬和黃金裝飾的馬具。開寶六年,與高懷德一同加任同平章事。開寶七年,王審琦去世,終年五十歲。當初,王審琦突患重病,不能說話,太祖親自探望,等到王審琦去世后,又到他的宅第,為他哭得很哀痛。賜中書令,追封為瑯琊郡王,賜錢辦喪事待遇加等。下葬那天,又為他取消朝會。9.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鄭成功,初名森,福建南安人。父芝龍,以捕海盜劉香、李魁奇,攻紅毛功,累擢總兵。
順治三年,貝勒博洛師自浙江下福建,芝龍撤仙霞關守兵不為備;博洛師次泉州,書招芝龍;芝龍率所部降,成功諫不聽。九年,上命芝龍書諭成功及鴻逵降,許赦罪授官,成功陽諾;詔金礪等率師還浙江。俄而,上命鄭親王世子濟度為定遠大將軍,率師討成功。十二年,左都御吏龔鼎孳請誅芝龍,國器亦發(fā)芝龍與成功私書,乃奪芝龍爵,下獄。濟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納易為書成功依違答之上又令芝龍自獄中以書招成功謂不降且族誅成功終不應。
十八年,成功自江南敗還,知進取不易,且勢日蹙,乃規(guī)取臺灣。臺灣,福建海中島,荷蘭紅毛人居之。荷蘭筑城二:曰赤嵌,曰王城;其海口曰鹿耳門。荷蘭人恃鹿耳門水淺不可渡,不為備。成功師至,水驟長丈余,舟大小銜尾徑進。紅毛人棄赤嵌,走保王城。成功使謂之曰:“土地我故有,當還我;珍寶恣爾載歸。”圍七閱月,紅毛存者僅百數(shù)十;城下,皆遣歸國。成功乃號臺灣為東都。以陳永華為謀主,制法律、定職官、興學校。臺灣周千里,土地饒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萊、興屯聚。是歲圣祖即位,戮芝龍及諸子世恩、世蔭、世默。成功既得臺灣,其將陳豹駐南澳,而令子錦居守思明。
康熙元年,成功聽周全斌讒,遣擊豹;豹舉軍入廣州降。惡錦與乳媼通,生子,遣泰就殺錦及其母董;會有訛言成功將盡殺諸將留廈門者,值全斌自南澳還,執(zhí)而囚之,擁錦,用芝龍初封稱平國公,舉兵拒命。成功方病,聞之,狂怒嚙指。五月朔,尚據(jù)胡床受諸將謁;數(shù)日遽卒,年三十九。(節(jié)選自《清史·鄭成功傳》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濟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納/易為書/成功依違答之上/又令芝龍自獄中以書招成功/謂不降且族誅/成功終不應B.
濟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納/易為書/成功依違答之上/又令芝龍自獄中以書招成功/謂不降/且族誅/成功終不應C.
濟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納/易為書/成功依違答之/上又令芝龍自獄中以書招成功/謂不降且族誅/成功終不應D.
濟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納易為/書成功依違答之/上又令芝龍自獄中以書招成功/謂不降且族誅/成功終不應(2)下列對文中加下劃線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貝勒,全稱“多羅貝勒”。貴族稱號,相當于王或諸侯,地位次于親王、郡王。清建國后,成為宗室封爵名。B.
左都御吏,屬于我國古代中央的監(jiān)察官,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代的御史。明清中央監(jiān)察機構稱為都察院,首長稱為左、右都御史。C.
爵,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清朝爵位分為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D.
朔,表時間,指農歷每月三十。也可表方位,指北方。如杜甫《詠懷古跡)中“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中“朔漠”就指北方的沙漠地區(qū)。(3)下列對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鄭成功面對強敵,決不投降。不管是他的父親鄭芝龍,還是鄭親王的兒子濟度為定遠大將軍對他勸降,最終都沒有投降。B.
鄭成功收復臺灣,可謂天時地利。他率軍到達時,鹿耳門水位突然上漲,他直接進入海島,于是荷蘭人退守到王城。只可惜順治誅殺了他的親人。C.
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勵精圖治。鄭成功攻下當時被荷蘭人占領的臺灣后。采取了制定法律、設立職官、興辦學校等一系列措施。D.
鄭成功怒病交加,英年早夭。鄭成功收復臺灣后,誤聽周全斌讒言,導致陳豹抗命。加之身患疾病,三十九歲竟英年早逝。(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十八年,成功自江南敗還,知進取不易,且勢日蹙,乃規(guī)取臺灣。②會有訛言成功將盡殺諸將留廈門者,值全斌自南澳還,執(zhí)而囚之,擁錦。【答案】(1)C(2)D(3)B(4)①順治十八年,鄭成功自江南戰(zhàn)敗而歸,深知進入內地發(fā)展不容易,并且當時形勢日漸困窘。于是謀劃奪取臺灣。②恰逢有傳言說鄭成功要殺光留駐在廈門的各位將領,剛好周全斌從南澳返回廈門,眾將就把他抓住并囚禁起來,擁立鄭錦。【解析】【分析】(1)首先把語句放入文本,結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義,“濟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納/易為書/成功依違答之/上又令芝龍自獄中以書招成功/謂不降且族誅/成功終不應”,這句話的含義是“濟度駐扎在泉州,發(fā)公文招降鄭成功,鄭成功不接受;濟度改用書信招降,鄭成功語氣模糊地回復了他。順治又讓鄭芝龍在獄中寫信招降他,還威脅鄭成功說如果不投降就誅其九族,鄭成功始終沒有答應”,圈出句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水泥生產設備的技術創(chuàng)新考核試卷
- 玩具設計的生態(tài)友好理念考核試卷
- 玩具展覽設計與布置技巧考核試卷
- 禮儀用品企業(yè)市場細分與目標市場策略分析考核試卷
- 寧夏財經職業(yè)技術學院《生物學概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武漢體育學院體育科技學院《外國文學作品欣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劍河縣2024-2025學年數(shù)學三下期末質量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2025屆初三下學期3月適應性檢測試題語文試題含解析
- 離散課件 代數(shù)系統(tǒng)和群1學習資料
- 天津濱海職業(yè)學院《工程項目管理課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卷-2025屆高考歷史4月模擬預測卷(解析版)
- bim安全教育試題及答案
- 運輸公司機務管理制度
- 婦科管理制度
- 初中數(shù)學課標培訓
- 2025年濟源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題庫附答案
- 《浙江省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 2015年版
- 新晉管理者培訓
- 廣東省清遠市清新區(qū)2025年中考一模語文試題(含答案)
- 2025-2030中國二氯乙烷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防高處墜落 物體打擊專項施工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