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江蘇省泗陽縣實驗初級中學高三下學期第六次檢測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4屆江蘇省泗陽縣實驗初級中學高三下學期第六次檢測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4屆江蘇省泗陽縣實驗初級中學高三下學期第六次檢測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4屆江蘇省泗陽縣實驗初級中學高三下學期第六次檢測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4屆江蘇省泗陽縣實驗初級中學高三下學期第六次檢測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江蘇省泗陽縣實驗初級中學高三下學期第六次檢測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考生要認真填寫考場號和座位序號。2.試題所有答案必須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第一部分必須用2B鉛筆作答;第二部分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作答。3.考試結束后,考生須將試卷和答題卡放在桌面上,待監考員收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恩格斯曾說某宗教“是被壓迫者的運動,它最初是奴隸、窮人和無產者被羅馬征服或驅散的人們的宗教”。該宗教產生于古代哪一區域A.AB.BC.CD.D2.為了解決如圖所示經濟貿易中出現的問題,下列選項中可以通過正常渠道接受受害國申訴請求的是A.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B.世界銀行C.《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D.世界貿易組織3.“天下之兵,本于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于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上下相維,不得專制。”該政策需要與哪一制度配套執行A.分封制 B.郡縣制 C.科舉制 D.內閣制4.下表為1850一1913年歐洲部分國家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結合當時歐洲政治經濟發展狀況可知注:①1861—1870年數據②1860—1870年數據A.統一與否是影響工業生產迅速增長的關鍵因素B.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的工業水平優勢不再C.趨向近代化的變革推動了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D.輕工業發展是工業生產能力增長的最主要原因5.下圖是2012年美國一幅標題為《束手無策》的政治漫畫。釋文為:“世界經濟(白雪公主)誤吃‘新自由主義’毒蘋果而陷人昏迷,旁邊的八國集團領導人束手無策”。這反映出A.發達國家喪失國際經濟主導權B.經濟區域集團化遭受重大挫折C.西方國家無法擺脫經濟“滯脹”D.加強國家干預的回歸成為共識6.宋代,由理學家撰寫的鄉約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鄉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時期,地方官廣泛推行鄉約制度,宣講皇帝的“圣諭”成為鄉約的重要內容。這反映出明清時期A.皇權借助儒學進一步擴張B.國家權力全面深入了基層社會C.理學逐漸成為了官方哲學D.儒學喪失了社會道德教化功能7.《明史·食貨志》載:“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因以病。故唐、宋以來.行以茶易馬法,用制蕪、戎”,當時亦有“用‘漢中茶’三百萬斤,可得馬三萬匹”之說。明朝廷對走私茶葉定性為“通番”,朱元璋還規定“私茶出境者,斬:關隘不覺察者,處以極刑”。這反映出,唐宋至明朝的茶馬貿易A.是中國古代朝貢貿易的典例 B.順應了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C.開啟了中國閉關鎖國時代 D.有利于中原王朝的邊疆穩定8.628年,唐代政府在各地設置義倉,規定義倉糧食有災則用于賑民,無災則借貸民戶作種子。白此以后,州、縣普遍設置義倉,專用于備荒,不許雜用。這表明當時A.用立法手段救助弱勢群體 B.重農恤民思想得到實踐C.關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強 D.建立起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9.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思想界,除了宣傳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外,外國傳教士、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無政府主義者都在積極宣傳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其中包括馬克思主義。這種現象的出現表明A.中國亟需改造社會的良方 B.馬克思主義適合中國的國情C.社會主義已經成為時代主流 D.中共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0.甘孩白利寺的格達活佛(1902—1950)曾寫下這樣的詩歌:“云雨出現在天空,紅旗布滿了大地。未見如此細雨,最后降臨大地……今朝離去,何日再回。"這首詩描述了A.藏區人民祥和幸福的生活狀態B.共產黨領導藏區人民進行民主改革的效應C.長征中的紅軍執行正確的民族政策的結果D.漢族和藏族結下了深厚的情誼11.商代是青銅文明的繁榮時期。青銅器以禮器和兵器為主,常鑄有銘文,標明器主的族氏和祭祀對象,記載商王對器主的恩賜,說明器物的用途。從材料看,商代鑄造青銅器的一個重要目的在于A.強化國家政權機能 B.擴大統治區域C.突破血緣組織框架 D.完善宗法制度12.毛澤東詞“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便向瀟湘直進”描述的是A.北伐軍進軍湖南B.八一南昌起義C.湘贛邊秋收起義D.紅軍第五次反圍剿13.中國古代某一時期,眾多儒家學者致力于儒學經典的重新詮釋。期間,更曾有儒學大師提出“六經皆我注腳”的論斷,主張利用六經為自己服務,但不要執迷于六經的言論。這個時期當是:A.戰國 B.西漢 C.唐朝 D.宋朝14.錢乘旦教授《德國通史》“民族國家時代”卷,敘述了1815-1918年德國以獨特方式全面邁入“現代”社會的近代晚期歷史,這種獨特性突出表現為與英、法等西方國家不同的“雙重革命”。該過程表現為A.完成了工業化進程,建立起統一的民族國家B.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保留容克貴族主導地位C.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D.既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又產生了社會主義革命15.1877年,洋務派官員馬建忠在歐洲留學期間致書李鴻章,指出:“各國吏治異同,或為君主,或為民主,或為君民共主之國,其定法、執法、審法分而任之,不責于一身,權不相侵,故其政事綱舉目張,粲然可觀。”這表明馬建忠A.認同西方政治體制 B.提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C.堅持“中體西用”思想 D.主張立足國情選擇政體16.西周初年,邊陲之地的諸侯國地廣人稀。經過春秋時期的開發,這些封國內的荒地被開墾,大型農田水利工程開始興建,楚國修建芍陂渠,吳王修建伍堰河。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A.鐵制生產工具的使用 B.南方水旱災害較為嚴重C.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D.吳楚經濟實力較為強大17.在國慶60周年大閱兵后的8萬群眾游行的主題是“我與祖國共奮進”。其中思想篇的主題依次是:《奮斗創業》《改革開放》《世紀跨越》《科學發展》,在這四個主題方陣通過時代背景音樂與四代領導人原音與之對應最準確的應該是A.《東方紅》《走進新時代》《春天的故事》《走向復興》B.《東方紅》《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走向復興》C.《走向復興》《東方紅》《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D.《東方紅》《走向復興》《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18.下表是英法德美四國工業年平均增長率(%)簡表。其中,丁國是年份甲乙丙丁1861-18733.3(1851-1873)5.0——3.81874-18901.75.22.1(1870-1890)3.51891-19001.63.52.64.8A.法國 B.美國 C.德國 D.英國19.西周在吸取商代滅亡教訓的基礎上,將刑法體制進行調整,相比于前朝減輕許多;但是對于“不孝不友”等違背基本倫理規范的行為,還是主張要“刑茲無赦”。這表明西周的刑法體制A.貫徹“明德慎罰”的司法原則 B.推動法律由野蠻走向文明C.服務于鞏固統治的現實需要 D.確保宗法原則得以貫徹落實20.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報刊出副刊文章《大豆與中美科學交流》,介紹說大豆的故鄉在中國,在美國獲得巨大的發展。文章配發裝飾畫《中美兩國人民永遠友好下去》(如圖)這表明A.中國外交的政策有所調整 B.中美兩國在農業領域開展合作C.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D.中國擺脫了長期以來外交困局21.本杰明富蘭克林曾形象地說:“如果我們要做張大桌子,可是發現相拼的兩塊木板邊緣不相配,通常匠人就得在兩頭分別去掉一些,才能拼得合適"。此話可以用來說明A.制度設計要按既定模板 B.要善于借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C.妥協也是一種政治智慧 D.改革更有益于社會的發展進步22.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常言“我非相,乃攝也。”此言A.言不由衷 B.謙虛矜持 C.符合實際 D.擅權邀功23.據《尚書》記載,禹曾向皋陶請教如何做到誠信。皋陶說:“謹慎自身,思慮深遠。依次與九族親戚敦厚,使眾賢臣勉力輔佐,由近及遠,還要知人善任,使民眾安居樂業。”禹拜謝認同。這一記載表明A.儒家文化形成于上古時期 B.禹的成功緣于他知人善任C.誠信蘊含濃厚的家國觀念 D.私學是貴族主要求學途徑24.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下列事件發生在19世紀初英國倫敦普通低層婦女瑪麗身上可能性最小的是A.每天要到附近的工廠上班 B.聽說有一部已經實施的《工廠法》C.十歲的兒子找了一份工作 D.每天用電烤箱為家人準備面包等晚餐25.-位學者曾發表這樣的感慨“一場運動,使一個缺乏群眾基礎的‘在野黨’,發展成為一個全國性的‘執政黨’:一個由少數知識精英聚集的幼年的黨迅速成長為中國政治舞臺上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成千上萬工農群眾卷入這場洪流,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談的歷史事件A.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勢力B.結束了兩千多年的皇帝制度C.完成了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務D.標志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26.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在接收敵偽產業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紡織建設公司”、“中國紡織機械公司”、“中國蠶絲公司”、“中國石油公司”、“中央造船公司”等一系列全國性或地區性的各種壟斷性組織。這反映出A.政府踐行了“節制資本”思想B.經濟中“國進民退”現象突出C.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陷入絕境D.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工業的發展27.下圖反映的是公元前14世紀—公元前10世紀上半葉,某民族的擴張路線。該民族是A.蘇美爾人 B.雅利安人 C.達羅毗荼人 D.阿拉伯人28.《史記》載,韓國制訂“疲秦計劃”(派水工鄭國游說秦王大興水利),嬴政采納鄭國的建議后,發覺這是韓國的陰謀,于是下令驅逐所有其他諸侯國的人,為此李斯作《諫逐客書》,改變了贏政的主張,網羅天下英才。鄭國渠修成后關中變成沃野,秦國富強起來,后統一六國。這說明A.秦王善于納諫重用儒學人才 B.國家興衰取決于統治者的才能C.秦國崛起開始于修建鄭國渠 D.招賢納士助推秦國完成了統一29.1929-1945年蘇聯和外國公司之間約有200個技術援助協議在執行,其中1930年執行的104個技術援助協議,約有84個是和美國、德國公司簽訂的。這說明當時蘇聯A.經濟政策不受意識形態限制 B.加強與西方政府間的合作C.經濟建設受國際形勢的影響 D.工業化取決于西方的援助30.南北朝時期的典籍記載了很多北方遷到南方的名士如王導、謝安等人的言行作派,及其受南人崇拜模仿的事例。細如服飾用具,瑣至音容笑貌,都被人悉意效擬。南方上層人士改操中原洛陽之音,也成為南士標榜身份的一種方式。據此可知,當時A.南北方的語言逐漸趨于統一 B.經濟重心南移消弭文化差異C.經濟文化實力影響社會風尚 D.南方社會的包容性強于北方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傳統醫學自成體系。伴隨著中華文化在東亞地區影響力的擴大,外國來華使團在回國時帶走了大量的醫學書籍和藥物,甚至延請名醫傳醫授道,效法我國建立了醫事制度。鄭和七下西洋,隨船醫生也與所經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等地的人民進行交流,用中國的醫術治病救人,并帶回一些藥材,豐富了中醫藥的內涵。中醫還隨著個體行醫、旅行、商貿等途徑對外傳播。除了中外的直接交流外,中醫藥還經由第三國外傳,惠及了更多國家的民眾,獲得了更多國家人民的認可。——摘編自朱建平《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醫外傳歷史、途徑與海外發展》材料二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天津被迫開埠通商,西醫亦隨之傳入。西方教會設立醫院,招收華人學徒,興辦醫學校,發行中文報刊以及翻譯西方醫學書籍等。西醫由于自身的優勢,逐漸為國人所接受。在這種背景下,李鴻章創辦了北洋醫學堂,成為中國人最早創辦的官方西醫學校,培養了最早的一批西醫專業人才。面對西醫西藥的傳入,名醫張錫純主張把中西醫匯通思想應用于臨床,中西藥物并用,產生重大影響。經施今墨、程價三等名醫的不斷努力,天津中醫藥界交融互通中西醫,創造了中西醫結合的新醫學派,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危重病等方面結出了碩果。——摘編自謝敬《近代天津的中西醫交融》(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醫學外傳的特點,并簡析其廣泛傳播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醫傳入對中國醫學發展的影響。32.教育與社會變遷教育是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不同時期,教育呈現出不同特點,折射出社會變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熹平四年,東漢靈帝令蔡邕(官拜郎中)等以隸書書寫《易》《書》《詩》《儀禮》《春秋》《公羊傳》和《論語》,刻于碑石上,作為官方教材,立于太學,史稱“熹平石經”。(1)根據材料一,概括漢代教育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代教育的發展對當時社會的作用。材料二同文館于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最初只有英文、法文。……館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學生,因為風氣未開,無人肯入,大家以為學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國。——摘編自齊如山《齊如山回憶錄》(2)同文館是在什么運動中產生的?當時處境如何?出現這種處境的社會背景是什么?(3)歷史研究是依托史料來進行的.對于材料二的史料性質,有人認為屬于笫一手史料;也有人認為不應該把它劃分為第一手史料。據所學知識談談你的看法。材料三中法戰爭后,康有為為了宣傳其維新變法思想和培養變法人才,于1891年租借“邱氏書院”作為講學堂,創辦了萬木草堂。草堂的命名,含有培植萬木、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才的意思。萬未草堂主要講授中國數千年來學術源流、歷史政治沿革得失,旁及西方國家歷史、政治,也注重體育和音樂。在弟子們的幫助下,康有為編著《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4)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說明萬木草堂在培養人才方面的特色以及作用。33.材料198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大提出,要“在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財政收支范圍的前提下實行分稅制”。但當時沒有條件具體實施。1993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專門聽取各部門意見,制定改革方案,成立財稅改革領導小組。9月2日,財稅改革方案最終獲得同意。9月9日到11月21日,朱镕基親自帶領中央財政、稅務、經貿等有關部門同志,先后分10站走了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包括計劃單列市),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解釋、溝通分稅制方案。1994年最終確定分稅制的主要內容為:在劃分事權的基礎上,劃分中央與地方的財政支出范圍;按稅種劃分收入,明確中央與地方各自的收入范圍;分設中央和地方兩套稅務機構;建立中央對地方的稅收返還制度——摘編自劉仲幕(分稅制化解中央財政危機》(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分稅制改革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分稅制改革的歷史意義。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基督教的發源地巴勒斯坦地區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是猶太人民反抗羅馬統治的群眾運動的產物,符合材料信息,C屬于巴勒斯坦地區,故C正確;A屬于古希臘地區,B屬于古羅馬地區,D屬于古印度地區,都不符合題意,故ABD排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緊扣材料信息“被壓迫者的運動,它最初是奴隸、窮人和無產者被羅馬征服或驅散的人們的宗教”,再結合所學知識從基督教的史實入手,仔細觀察地圖位置,即可排除無關選項。2、D【解析】

根據漫畫可知各國加強貿易保護,世界貿易組織致力于促進各國市場的開放,調解貿易糾紛,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故選D;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宗旨是穩定國際貨幣體系,A錯誤;世界銀行為成員國提供長期貸款和技術援助,B錯誤;C屬于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排除。3、C【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北宋“樞密”與“三帥”之間在兵權上的互相牽制,北宋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使得讀書人通過“科舉制”得到重用,故C正確;分封制與材料中的發兵與調兵的現象無關,A錯誤;郡縣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B與材料無關;內閣制開始于明朝,D與材料無關。4、C【解析】

19世紀中期,德意的統一、英國的議會改革、俄國的1861改革都是趨向近代化的變革,而表格中這些國家的工業生產數據也是有較快發展,因此趨向近代化的變革推動了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C正確;德國統一前的增長率是題干國家里最高的,統一后也只是略有提高;意大利統一后反而比統一前增速略有下降,A排除;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的工業生產仍然保持正增長,其工業總產值位居歐洲第二、世界第三,B排除;第二次工業革命時,重工業發展是工業生產能力增長的最主要原因,材料也未體現工業結構,D排除。故選C。5、D【解析】

本題考查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的新變化。漫畫反映的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西方國家奉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已經失靈,因此重新加強國家干預才是渡過危機的必由之路,故D項正確。當今世界發達國家仍掌握國際經濟主導權,故A項錯誤;八國集團不屬于區域性經濟集團,故B項錯誤;西方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擺脫經濟“滯脹”狀態,故C項錯誤。6、A【解析】

鄉約是利用理學思想教化鄉民的工具,到明清時期,鄉約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并把宣講皇帝圣諭作為主要內容,這一變化是皇權借助鄉約向基層社會擴張夠正確選項為A;官方推行鄉約,宣講圣諭雖然反映了國家對基層社會管控能力的加強,但據此認為,國家權力全面深入到基層社會,則屬于對歷史現象的過度解釋,排除B;南宋后期,確立了理學官方哲學的地位,排除C;材料所示變化實際上是儒學士人自發的社會教化被官方化,成為宣揚國家意志的工具,而儒學本身也是當時的官方意識形態,所以這一變化實際上有利于促進儒學的傳播,排除D。7、D【解析】

唐宋至明朝的茶馬貿易有利于中原地區和邊境地區之間的貿易往來,互通有無,通過經濟交往密切了民族之間的往來,有利于中原王朝邊境的穩定,D正確;朝貢貿易是指古代中國的封建王朝與周邊及海外各國建立起來的一種寓政治和經濟為一體的對外政策,A排除;經濟中心南移在南宋時期就已經完成,且當時的少數民族主要是在北方,B排除;閉關鎖國政策主要針對的海外交流,C排除。故選D。8、B【解析】

根據材料“義倉糧食有災則用于賑民,無災則借貸民戶作種子”“專用于備荒”可知,唐代重農恤民思想得到實踐,故選B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行政手段,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縱向對比,體現不出關注民生力度增強的問題,故C項錯誤;社會保障體系是指國家通過立法而制定的社會保險,救助、補貼等一系列制度的總稱,材料體現的是社會保障的一個方面,但不能體現是完備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故D項錯誤。故選B。9、A【解析】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思想界宣傳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各種思潮,表明當時民族危機空前加深,中國社會和中國人迫切尋求改造社會的良方,A項正確;19世紀末20世紀初無產階級尚未登上歷史舞臺,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的改造尚未開始,無法說明馬克思主義適合中國國情,B項錯誤;當時中國思想界的主流是資本主義,五四運動以后,社會主義成為中國新思想的主流,C項錯誤;中國共產黨成立于1921年,當時還沒有共產黨,D項錯誤。10、C【解析】

據材料“甘孩白利寺的格達活佛(1902—1950)……紅旗布滿了大地……今朝離去,何日再回。"并結合所學可知,格達活佛看到的紅旗布滿了大地、又離去,反映的是1936年紅軍長征停留在甘孜,紅軍的舉動感動了格達活佛,為了讓藏民更了解紅軍,格達活佛寫下了可以傳唱的詩歌,C正確;當時藏區存在農奴制,人民生活并不幸福,A錯誤;據材料格達活佛(1902—1950)可知,此時的西藏民主改革(1959年3月開始)還沒有進行,B錯誤;據材料“紅旗”、“今朝離去,何日再回”等信息可知,此時的西藏還沒有獲得解放,材料沒有涉及“漢族和藏族”的關系,D錯誤。11、A【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商代青銅器的主要功能是“禮器和兵器”,尤其是青銅銘文中記載“商王對器主的恩賜”內容,強化了國家政權機能,A正確;B與材料無關;C違背史實;D材料未涉及。【點睛】材料的關鍵信息是“記載商王對器主的恩賜”,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讀取和描述能力,商代鑄造青銅器的一個重要目的在于強化國家政權機能。12、C【解析】秋收起義時的軍隊是工農革命軍,所以材料描述的歷史事件只能是湘贛邊秋收起義而非北伐軍進軍湖南、八一南昌起義、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等選項,所以本題只有選C是符合題意的,正確。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點在于要搞清備選項的內涵與題干的關系,找出符合題目要求和歷史事實的備選項。13、D【解析】

“六經皆我注腳”為南宋時期陸九淵的觀點。“主張利用六經為自己服務,但不要執迷于六經的言論”說明儒家的思想受到沖擊,南宋時期儒家思想吸收佛道形成一種新的儒學——理學。故D正確;戰國時期儒家思想是完善時期,排除A;西漢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形成新儒學體系,排除B;唐朝時期不符合材料中“眾多儒家學者致力于儒學經典的重新詮釋”的信息,排除C。故選D。14、A【解析】

材料信息是,1815-1918年,德國通過與英、法等西方國家不同的“雙重革命”而全面邁入“現代”社會。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里的“雙重革命”的過程是,一方面通過“王朝戰爭”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建立了代議制度;另一方面利用兩次工業革命成果迅速完成了工業化。由此可知,A項符合題意;德國通過1871年憲法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但保留容克貴族主導地位,這不符合“雙重革命”的信息,故B錯誤;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只是“雙重革命”的部分內容,故C錯誤;1918年--1919年的德國十一月革命基本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但沒有產生社會主義革命,故D表述錯誤,且不符合材料信息。15、A【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定法,執法、審法分而任之,不責于一身,權不相侵,故其政事綱舉目張,粲然可觀”可知是對西方政治體制的贊賞,故A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馬建忠提倡改革的問題,故B項錯誤;“中體西用”思想的重點在于固守中國傳統的封建君主制,與材料主旨不符,故C項錯誤;材料也體現不出立足國情選擇政體的問題,故D項錯誤。故選A。16、A【解析】

春秋時期大規模的水利工程的確立主要和生產力發展有關,即鐵制生產工具的使用,A正確;自然災害是影響因素之一,不屬于主要原因,B排除;春秋時期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說法不符合史實,C排除;材料中的吳楚兩個僅是修建水利工程的代表,不能就此推出兩國的經濟實力強大,D排除。故選A。17、B【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奮斗創業》指的是毛澤東時代,對應音樂是《東方紅》;《改革開放》是鄧小平時代,對應音樂是《春天的故事》;《世紀跨越》是江澤民時代,對應音樂是《走進新時代》;《科學發展》是胡錦濤時代,對應音樂是《走向復興》。由此可知,B正確;ACD錯誤。18、C【解析】

1861年至1873年,英國已經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故其增長率最高,但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發展速度遠不及美國和德國,因此是乙國。美國在這期間進行了獨立戰爭,故增長率缺失數據,丙國是美國。法國工業革命時間較早,但是國內資本投資海外和金融領域,工業增長速度較慢,甲國是法國。德國在1871年實現統一后,工業化迅速發展,丁國符合德國特征,C正確,排除A、B、D。19、C【解析】

由題意,西周建立后一方面減輕刑罰,體現了其緩和社會矛盾,鞏固統治的意圖。另一方面,對于違背西周統治基礎宗法制的“不孝不友”的行為,仍然嚴加懲處。實際上也體現了鞏固統治的需要,因此綜合來看,C正確;A片面解讀材料,排除;法律的野蠻主要體現在肉刑占據比例及施行頻率,題干中未提供類似信息,無法得出法律由野蠻走向文明,排除B;D項“確保”過于絕對,排除。20、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報刊載《大豆與中美科學交流》和《中美兩國人民永遠友好下去》等,體現了中國對美國的友好態度,由此反映中國外交的政策有所調整,A項正確;人民日報的文章和圖片,不能表明中美兩國在“農業領域”開展著合作,B項錯誤;1978年底,中美關系基本上實現了正常化,C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中國擺脫了長期以來“外交困局”,D項錯誤。21、C【解析】

富蘭克林用生活中做桌子來比喻,要達到一個共同的目的,需要有所放棄,要學會相互妥協,故選C;A與材料意思相反,排除;BD表述正確,但是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2、C【解析】

內閣不是法定一級的中樞機構,與宰相不同,因此張居正的言論符合內閣制度,C正確;張居正的說明符合實際,A、B、D的描述不準確,排除。23、C【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皋陶誠信行為的做法由自身推及到國家和社會,說明誠信蘊含著濃厚的家國觀念,C正確;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時期,A排除;B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私學的興起是在春秋時期,D排除。故選C。24、D【解析】

根據材料提供的信息“19世紀初”“英國倫敦”可知是工業革命時期,由于電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此時還沒有電,不可能出現D項的情況,故D符合題意,選D。工業革命在生產組織形式上出現了工廠,故A可能出現;隨著工廠的增多,政府頒布《工廠法》的可能性存在,故B可能出現;資本家為追求利潤的更大化,利用童工,降低成本,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故C可能出現。25、A【解析】

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這場運動讓一個在野黨變成執政黨,是指國民黨,一個少數精英的年幼的黨變成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是指共產黨,故該事件為國民革命運動,國民革命運動以打倒帝國主義及鏟除軍閥勢力為目標,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在華統治,故A項正確。B項為辛亥革命的影響,排除。C項,新中國成立標志著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完成,排除。D項,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成為主力軍,標志著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排除。26、B【解析】

“節制資本”是為了防止壟斷組織發展影響民生和政治,而材料中則是闡述了建立壟斷性組織,這與“節制資本”的思想不符合,故A選項錯誤;材料中“國性或地區性的各種壟斷性組織”為官僚資本,依據所學它們利用政治優勢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故B選項符合題意正確;材料中的主要信息是官僚資本主義企業的成立,而無法直接體現出其對于民族資本主義影響的程度,依據所學官僚資本的膨脹是民族資本主義陷入絕境的原因之一,官僚資本膨脹加《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例》及濫發紙幣等共同導致民族資本陷入絕境,故C選項錯誤;材料體現出官僚資本的發展而非民族工業的發展,故D選項錯誤。27、B【解析】

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人生活在印度河中上游地區,公元前10世紀上半葉,通過多年征戰,將勢力范圍擴展到整個恒河流域,故答案為B項;蘇美爾人生活在兩河流域,排除A項;達羅毗荼人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生活在印度河流域,排除C項;阿拉伯人在8世紀建立地跨三洲的大帝國,主要區域是阿拉伯半島,排除D項。28、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嬴政因為“疲秦計劃”而驅逐非秦國人,李斯寫成《諫逐客書》勸說,李斯的建議被嬴政采納,招賢納士為秦國所用,不僅完成鄭國渠的修建,也為后世發展奠定基礎,D項正確;李斯是法家代表,秦國各派別人才都有,A項錯誤。國家興衰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結果,B項說法太絕對。秦國崛起開始于商鞅變法,C錯誤。29、C【解析】

根據材料“1930年執行的104個技術援助協議,約有84個是和美國、德國公司簽訂的”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30年代,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國內生產過剩,促進了蘇聯和外國公司之間的技術援助協議的簽訂,說明經濟建設受國際形勢的影響,C項正確;經濟政策受到意識形態限制,A項錯誤;材料內容體現的是蘇聯和外國公司之間的技術援助協議的簽訂,不代表蘇聯與西方政府間的合作,B項錯誤;蘇聯工業化過程中西方援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不是決定性因素,D項錯誤。30、C【解析】

依據所學經濟重心的轉移的相關內容可知,此時經濟重心還未轉移到南方。材料“南北朝時期”“南方上層人士改操中原洛陽之音,也成為南士標榜身份的一種方式”表明北方的風俗影響到了經濟實力稍弱的南方。C正確;語言統一的說法錯誤,A排除;消弭文化差異說法過于絕對,B排除;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經濟實力對風俗的影響,與南北方的包容性無關,D排除。故選C。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特點:傳播主體多元;傳播范圍廣,惠及地區多;傳播效果好,造福他國民眾;傳播途徑多樣,直接間接傳播相結合;原因:中國傳統醫學自成體系,醫療水平先進;中國文化的強大影響力;中國與周邊國家長期保持友好交往,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2)影響:促進了中國醫學水平的提高;助推了中國近代醫學教育的發展;沖擊了中醫的主體地位;促進了中西醫結合;有利于促進中國醫療事業的近代化。【解析】

(1)特點,根據材料“外國來華使團在回國時帶走了大量的醫學書籍和藥物”“隨船醫生也與所經東南亞……進行交流”“還隨著個體行醫、旅行、商貿等途徑對外傳播”等信息可知,中國古代醫學傳播主體多元,傳播途徑多樣,傳播范圍廣,惠及地區多;據材料“惠及了更多國家的民眾,獲得了更多國家人民的認可”可得出傳播效果好,造福他國民眾。原因,根據材料“中國傳統醫學自成體系”可得出中國傳統醫學自成體系,醫療水平先進;根據材料“中華文化在東亞地區影響力的擴大”可得出中國文化的強大影響力;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中國長期與周邊國家長期保持友好交往,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2)據材料“西醫由于自身的優勢,逐漸為國人所接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醫的傳入促進了中國醫學水平的提高;據材料“李鴻章創辦了北洋醫學堂”可得出,西醫的傳入推動了中國近代醫學教育的發展,有利于促進中國醫療事業的近代化,但同時沖擊了中醫的主體地位;據材料“創造了中西醫結合的新醫學派,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危重病等方面結出了碩果”可得出,西醫的傳入促進了中西醫結合。32、(1)特點:官府重視教育;官方以儒家經典作為教材。作用: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的形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