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學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1頁
《蜀道難》學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2頁
《蜀道難》學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3頁
《蜀道難》學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4頁
《蜀道難》學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蜀道難》學案一、學習目標了解李白詩歌的特色和風格,理解《蜀道難》的創作背景和意圖。學習并掌握文中重點字詞,能流利地朗讀并翻譯全文。體會李白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其浪漫主義詩風。二、學習重難點重點: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的含義和用法,理解詩歌的主旨和情感。難點:理解詩歌中比喻、象征等手法的運用,感受其浪漫主義詩風。三、學習過程一、導入新課:通過提問或討論導入,引導學生進入《蜀道難》的學習情境。1在我國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人們尊稱為“詩仙”。他是誰?(李白)李白初到長安,賀知章往訪,看到了李白寫的《蜀道難》,他看完了之后,大嘆一聲:“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貶謫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們尊稱為“詩仙”,那么這首給李白帶來“詩仙”美譽的流傳千古的名篇《蜀道難》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下。2推介創作背景:天寶元年(742),唐玄宗召見李白,并讓他當了翰林供奉,專門在宮廷里寫作詩文。李白本以為他那治理天下的宏偉意愿很快可以實現,但腐敗的朝政使他逐漸清醒地認識到,皇帝根本沒有認真聽取過他的治國策,只把他作為“幫閑”文人對待罷了。那些達官顯貴更是把他當作眼中釘,處處與他作梗。李白極為失望,就主動要求離開朝廷,又開始了漫游和創作生涯,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萬古傳頌的詩篇。二作者簡介: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生于碎葉城(當時屬安西都護府),后遷居四川。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后,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李白是我國唐代的偉大詩人,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與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李杜”。(三品讀課文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或播放朗讀視頻,學生跟讀,糾正字音和語調。2講解重點字詞:老師講解文中重點字詞的含義和用法,學生做好筆記。一、積累與強化1、讀準字音噫吁嚱(yīxūxī)捫參(mén)撫膺(yīng)砯崖(pīng)喧豗(huī)猿猱(náo)縈巖巒(yíng)巉巖(chán)崢嶸(zhēngróng)崔嵬(wéi)吮血(shǔn)咨嗟(zījiē)2、古今異義(1)危乎高哉古義:高。今義:危險。(2)但見悲鳥號古木古義:只,僅。今義:表轉折,但是。(3)爾來四萬八千歲古義:那,這里指開國之初。今義:你;如此。(4)連峰去天不盈尺古義:距離。今義:到。3、文言句式(1)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狀語后置句,“難于上青天”的現代漢語語序為“于上青天難”)譯文:蜀道難行,真比登天還難!(2)但見悲鳥號古木。(省略句,應為“但見悲鳥號(于)古木”;狀語后置句,現代漢語語序為“但見悲鳥(于)古木號”)譯文:只見悲傷的鳥在古樹上哀號。(3)雄飛雌從繞林間。(省略句,應為“雄飛雌從繞(于)林間”;狀語后置句,現代漢語語序為“雄飛雌從(于)林間繞”)譯文:雄鳥飛雌鳥隨,在林中繞行。(4)又聞子規啼夜月。(省略句,應為“又聞子規啼(于)夜月”;狀語后置句,現代漢語語序為“又聞子規(于)夜月啼”)譯文:又聽到泣血的杜鵑在夜月下啼叫。(5)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賓語前置句,“胡為”現代漢語語序為“為胡”)譯文:唉,你這遠方的人為什么到這里來呢?三、探究課文:分析詩歌的結構、內容和手法,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和發言。1.“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句詩有什么含意?它重復出現三次,有什么作用?點撥:①詩的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定下基調。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形成了以此為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②“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現,或前或后總有一個提示內容的“副句”伴隨著。主旨句出現了三次:A.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寫詩人仰望蜀道時發出的感嘆,突出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為下文寫太白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日、捫參歷井張本。B.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說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輕易前往。此句有勾連前后兩層內容的作用。C.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劍閣形勢之險和蜀中戰禍之烈,跟開篇相照應。以此結束全詩,意味無窮。2.“連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轉石萬壑雷”這幾句描寫好在哪里?點撥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后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圖畫;接著平緩地推出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后,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3.結合前面兩段,說說詩人是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的。點撥: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度、猿猱愁于攀援——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了驚險的氣氛。李白正是這樣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4.為什么說這首詩是最能體現李白詩歌浪漫主義特色的代表作品?點撥:李白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觀賞,而是熱情地贊嘆,借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在《蜀道難》這首詩中,李白借助奇特的想象和大膽的夸張,生動地描繪了蜀道的艱險和沿途風光的奇麗,抒發了自己對于蜀道之奇險的強烈的情感體驗,深切地表達了自己對于入蜀(為官的)友人的關懷,并透露出了自己對于蜀地社會安危的憂慮與關切。在這首詩中,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超群的藝術才能也有相當充分的表現,因而,這是一首最能體現李白詩歌的積極浪漫主義特色的代表作品。深入思考李白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浪漫主義詩風。學生分組討論,分享自己的見解和感受。任務一鑒賞詩歌表達技巧1.與李白同時代的詩評論家殷蟠稱本詩“奇之又奇”,結合詩句內容談談詩人是怎樣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的。請在下面表格空缺處填入恰當的文字。手法詩句內容表達效果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史上蜀道難逾之險③_________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援④________想象夸張摹寫神情動作⑤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借景抒情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了驚險的氣氛[答案]①引用神話傳說②五丁開山、六龍回日③虛寫、襯托④映襯人行走蜀道難上加難⑤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⑥凸顯困危之狀如在眼前2.“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這幾句的描寫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圖片[答案]詩人先寫出山勢的高險,然后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圖畫;接著平緩地推出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后,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處山川的險要就更加驚心動魄了。3.一“悲鳥”一“古木”一“子規”一“夜月”,一“號”一“啼”一“愁”,是中國古典詩歌中典型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請賞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悲鳥”“古木”是寫景,“子規”“夜月”也是寫景。但是“號”“啼”卻是寫情,叢林中悲鳥的號鳴,月夜子規的啼叫,這些都能增添旅人的悲涼孤獨之感,作者巧妙地“融情于景”?!俺羁丈健备恰熬爸泻椤保谷寺劼暿?,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也更讓人感到蜀道之難確實難于上青天。4.“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與“連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轉石萬壑雷”的語意是否重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重復。雖然都寫了山川的險峻,但前者是靜態描寫,后者是動態描寫,且配合著萬壑雷鳴般的轟響,形成排山倒海般震撼心魄的氣勢。前者寫人的感受,以表現山峰,特別是青泥山的高峻;后者寫山川奇險,是為了渲染驚心動魄的氣氛,以及給旅人造成的心理震撼。任務二鑒賞詩歌語言5.“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句詩在文中重復出現三次,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詩人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形式(又稱反復),主旨句凡三見: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這并非簡單的重復。綜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禍之烈。“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在詩中反復吟唱,作者以酣暢淋漓的筆墨,創造出了一個神奇驚險、雄健開闊的高遠境界,使全詩的情感始終處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蕩,余韻悠長。6.第三節的句式和前兩節有什么不一樣?這樣寫有什么好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兩節都是以長句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節大多數都是短句,以四字句為主。好處:與前兩節形成了一種語言上參差不齊、整散結合的特點,更加自如地表達出作者奔放熱烈的感情,也使詩歌語言富于變化。7.誦讀全詩,和自己學過的其他詩歌進行比較,探究一下本詩在語言上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這一樂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他運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直到十一言等參差錯落、長短不齊的句式,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韻腳也不斷變化,適合表現自由不羈的氣魄,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這對他表現豐富奇特的想象和笑傲現實的浪漫主義精神也起到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任務三鑒賞詩歌內容8.全詩最后一段寫劍閣,李白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并聯系了當時的社會背景,這樣寫有什么現實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峭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目的在于勸人引以為鑒,警惕戰亂的發生,并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是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雙關語句,表達了詩人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為詩篇增加了現實的內涵、深厚的意蘊。三、拓展與提升(一)拓展閱讀道不盡的詩圣說不完的詩仙李白是仙,杜甫是圣仙是超凡脫俗的,圣是超凡入俗的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飛行;圣入世,杜甫一生都在現實的荊棘與泥水中行走跋涉。李白是俠,憤世嫉俗,快意恩仇,醉眠酒家,笑傲王侯,飛揚跋扈,揮金如土,一付豪客形相;杜甫是儒,書生意氣,匡濟情懷,仁民愛物,悲天憫人,身無半文,心憂天下,一片菩薩心腸。李白近道,故有仙靈氣,得天人之妙相;杜甫近佛,故有慈悲心。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白與杜甫一生都在燃燒,李白是天上的隕石,杜甫是人間的火種。李白詩秀在神,杜甫詩美在骨李白詩以氣氛擬虛景;杜甫詩以實景畫氣氛李白說:“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是虛晃一槍;杜甫說:“關塞蕭條行路難”,是大實話。李白寫幻想,杜甫寫現實;李白寫過往未來,杜甫寫當今時事;李白寫夢中世界,杜甫寫夢醒時分;李白多好夢,杜甫多惡夢;李白多開心事,杜甫多失意事;李白寫復雜為單純,杜甫寫單純為復雜;李白是傳奇,杜甫是編年史;李白是天之驕子,杜甫是國之人杰;李白是喜劇演員,杜甫是悲劇演員;李白是如來,杜甫是觀音。“在無盡的豪放飄逸與悲天憫人之中,后人永遠記住了兩個名字‘詩仙’與‘詩圣’”。(二)提升訓練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題目。暮春黃庚芳事闌珊三月時,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綿飄白東風老,一樹斜陽叫子規。暮春山間黃公度緩步春山春日長,流鶯不語燕飛忙。桃花落處無人見,濯手惟聞澗水香。兩首詩都寫了暮春之景,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答:《暮春》一詩主要抒發了詩人的惜春傷感之情,是通過寫“落花”“柳綿”“子規”等暮春意象來表現的;《暮春山間》一詩主要表現了詩人欣賞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悅閑適之感,是通過寫詩人緩步春山,看到鶯、燕各自輕盈飛翔和桃花凋謝,又聞到澗水香來表現這種情感的。解析:本題主要通過抓住意象特征來把握情感。抓住兩首詩的意象特點,就能把握其感情的不同之處。《暮春》寫了“落花”“柳綿”“子規”等暮春意象,表達了因暮春引發的惜春傷感之情。《暮春山間》寫詩人緩步春山,看到鶯、燕各自輕盈飛翔和桃花凋謝,又聞到澗水香,描繪了一派幽美靜謐的暮春景象,表現了詩人的愉悅閑適之情。(二)素材運用據傳李白初到長安,賀知章一見,驚嘆為“謫仙人”,稱其詩可泣鬼神。后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受到李隆基的特殊待遇。不過供奉翰林竟是個號稱“清閑”而無實權的職位。時值玄宗后期,老邁昏聵的玄宗不過是利用李白敏捷的才思,為他寫行樂辭章。在李白看來,這仍是和“倡優同畜”,他一向所抱“輔弼天下”的愿望,當然無法實現。他傲視權貴,在宮中不到兩年,便被“賜金放還”。《蜀道難》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的坎坷、人生道路的曲折。詩人李白于長安送別友人入蜀,深感仕途險惡,面對友人追慕“錦城之樂”,感慨于世事的艱辛、社會的莫測,作《蜀道難》以贈友,發出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感慨。人生的道路雖然曲折坎坷,但只要我們奮力前行,人生道路會因此而變得絢麗多彩。【運用角度】1.選擇正確的人生之路。李白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在朝廷做了近兩年的翰林學士,并沒能涉身政治,卻成了君王的御用文人,再加上他對權貴的傲視,從而招致排斥,憤而離開了長安。他的選擇告訴我們,一定要選擇正確的人生之路,否則將寸步難行。2.擁有良好的心態。我們很容易看出詩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