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好教育云平臺一模檢驗卷第=page2*2-13頁(共=sectionPages3*26頁)好教育云平臺一模檢驗卷第=page2*24頁(共=sectionPages3*26頁)此卷只裝訂不密封班級姓名此卷只裝訂不密封班級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此卷只裝訂不密封班級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歷史(B)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第Ⅰ卷(選擇題)本卷共16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984年,在大連鳳鳴島陡峭的半山坡上發現了戰國時期的貨幣窖藏,貨幣不分類別混雜放置,有刀幣、布幣、圓錢三種,總計2415枚。考古發現,藏幣者沒有深挖窖坑,只是將貨幣放入礫石中,蓋上一大石板,再用礫石堆砌周圍。據此可推知,戰國時期()A.秦國與楚國戰爭頻仍B.尊富崇利蔚然成風C.區域間經濟聯系密切D.貨幣兌換狀況混亂【答案】C【解析】據材料“有刀幣、布幣、圓錢……總計2415枚”可知戰國時期貨幣種類多且數量大,結合所學知識,布幣主要在三晉、兩周地區通行,刀幣主要流通在東方的齊、燕等地,圓錢主要流通于戰國時的秦國和魏國,綜上,反映出區域間經濟聯系密切,故選C項;大連鳳鳴島不屬于秦楚地界,僅貨幣信息無法推知戰爭情況,排除A項;據材料“藏幣者沒有深挖窖坑”可知尊富崇利沒有蔚然成風,排除B項;據材料“貨幣不分類別混雜放置,有刀幣、布幣、圓錢”可知三種貨幣都在市面流通,兌換有一定的秩序,排除D項。2.我國各地漢墓出土了許多被定名為“泗水取鼎圖”的畫像石,這些畫像石上都刻有秦始皇于泗水上觀看取鼎時的一個關鍵情節:鼎已被發現并“系而行之”,然而遭“龍齒嚙斷其系刀”,終“不得”,令秦始皇絕望以致失態。這反映了漢代()A.存在天人感應觀念B.泗水取鼎圖的情節真實可信C.傳承秦朝政治制度D.青銅鑄造的技術超越了秦代【答案】A【解析】據材料“鼎……遭‘龍齒嚙斷其系’……秦始皇絕望”并結合所學知識,鼎是權力的象征,龍為神物,“龍齒嚙斷其系”意為秦朝的建立并沒有獲得上天的恩準,結合秦朝的速亡,昭示著天命不可逆,故選A項;現實中不存在龍,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秦始皇不得天命,與題意無關,排除C項;畫像石上的圖案主要呈現石刻技術,無法反映青銅鑄造技術,排除D項。3.下圖中的唐草紋是我國傳統吉祥圖案之一,由忍冬紋發展而來。忍冬紋最早產生于古埃及,經希臘傳到印度,后隨佛教傳入我國,并在唐朝逐漸發展為自由飽滿、富麗華美的唐草紋。唐草紋的形成,說明()唐草紋忍冬紋A.外來物品推動觀念更新B.佛教沖擊中國文化C.經濟往來帶動文化交流D.唐朝中外交往頻繁【答案】C【解析】據材料“忍冬紋最早產生于古埃及……隨佛教傳入……唐朝逐漸發展為……唐草紋”可知唐朝和外國的經濟往來帶動中外文化交流,忍冬紋發展為唐草紋,故選C項;忍冬紋發展為唐草紋體現了外來文化的本土化,不是觀念更新,排除A項;據材料“佛教傳入我國”無從得知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情況,結合所學知識,佛教在中國實現了本土化,排除B項;僅忍冬紋的傳入一個事例無法說明中外交往頻繁,以偏概全,排除D項。4.王陽明為官時曾制定《南贛鄉約》,其中有“男女長成,各宜及時嫁娶;往往女家責聘禮不充,男家責嫁妝不豐,遂致愆期(延期)”,要求德高望重的“約長”擔負疏通責任,“隨時(促成)婚嫁”。這一規定()A.削弱了宗族的凝聚力B.表明鄉民接受了理學思想C.有助于加強基層治理D.改變了儒家傳統義利觀念【答案】C【解析】題干提及王陽明制定《南贛鄉約》,引導、促成男婚女嫁,有利于協調好南贛基層地區婚嫁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故選C項;題干信息未提及宗族信息,“削弱”不合史實,排除A項;題干提及的是王陽明制定《南贛鄉約》,協調男婚女嫁矛盾,未提及要鄉民接受理學,排除B項;“改變了”不合史實,且題干未涉及“義利觀念”,排除D項。5.據載,清代順治、乾隆年間,荷蘭使節來華6次;康熙年間,葡萄牙使節來華2次;乾隆、嘉慶年間,英國使團來華2次。這一時期,西方多次遣使來華的主要目的是()A.進行朝貢貿易B.嘗試建立順暢貿易通道C.傳播先進技術D.改變對中國的貿易順差【答案】B【解析】順治到嘉慶執政時間,從1644年到1820年,此時西方開辟了新航路,積極殖民擴張,發展海外貿易,而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中外貿易受到嚴格約束,結合所學乾隆、嘉慶時期,英國先后派出使團來華希望擴大貿易、增開通商口岸,故選B項;西方此時積極擴張,主張打破朝貢貿易體制,排除A項;工業革命前,西方技術還要落后于中國,排除C項;由于自然經濟的抵制,中國古代產品精美,西方國家處于貿易逆差地位,排除D項。6.1864年,清政府急欲恢復江南駐防舊制,欲添造兵房1萬余間,公廨官署200余所,并要求兩江總督李鴻章設法籌款。后經幾任兩江總督撥款,直至1879年,累計建造官署、兵房5400間。這說明()A.地方與朝廷分庭抗禮B.農民運動摧垮江南經濟C.清政府財政制度崩潰D.中央對地方的依賴加深【答案】D【解析】題干提及清政府要求地方——兩江總督設法籌款建造江南駐防兵房、公廨官署,但經過15年,僅達到預期的一半,可知中央無力添造,只得求助于地方大員,故選D項;晚清時期,地方與朝廷分庭抗禮是武昌起義后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排除A項;農民運動摧垮江南經濟與材料“要求兩江總督李鴻章設法籌款。后經幾任兩江總督撥款”不符,排除B項;清政府財政制度崩潰是在武昌起義后,排除C項。7.1906年,孫中山在《民報》創刊周年大會上提到:“中國行了社會革命之后,私人永遠不用納稅,但收地租一項,已成地球上最富的國。這社會的國家,絕非他國所能及的。”材料反映孫中山認為中國()A.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B.應該實現民生主義綱領C.百姓不應該向政府納稅D.必須推行扶助農工政策【答案】B【解析】據材料“中國行了社會革命之后……但收地租一項,已成地球上最富的國”可知,孫中山認為實行民生主義(平均地權的實施辦法:一、自報地價;二、照價收稅;三、值百抽一;四、照價收買;五、漲價歸公)后,中國就是地球上最富的國,故選B項;孫中山屬于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的前途是資本主義社會,并非社會主義,排除A項;“但收地租一項”說明百姓要向政府繳納地租,排除C項;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與材料時間內容不符,排除D項。8.有統計顯示,鴉片戰爭后到抗日戰爭前,中國農作物產量增長極慢,但經濟作物占農作物總產值的比重由19世紀末的約10%增為1920年的17%和1936年的23%。這反映了()A.自然經濟已經解體B.農業技術顯著提高C.經濟結構發生變化D.半殖民地化的減輕【答案】C【解析】據材料“經濟作物占農作物總產值的比重由19世紀末的約10%增為1920年的17%和1936年的23%”可知,經濟作物占農作物總產值的比重上升,反映了近代中國農產品商品化趨勢加強,經濟結構發生變化,故選C項;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已經”說法錯誤,排除A項;“農作物產量增長極慢”說明農業技術水平不高,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經濟作物占農作物總產值的比重上升,沒有說與世界市場的關系如何,不能得出“半殖民地化的減輕”的結論,排除D項。9.下圖是發表于1937年的漫畫《首挫其鋒》,畫中日本侵略軍看著手中的懷表計算著“速勝”的時間,中國軍人憤怒地舉起步槍,狠狠地將槍托砸在日寇的鋼盔上,給日寇以迎頭痛擊。該漫畫作品描述的是()A.九一八事變B.盧溝橋事變C.淞滬會戰D.百團大戰【答案】C【解析】據材料“1937年的漫畫《首挫其鋒》”“日本侵略軍看著手中的懷表計算著‘速勝’的時間”可知,1937年的淞滬會戰,中國軍隊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故選C項;該漫畫時間為1937年,且標題為《首挫其鋒》,說明漫畫內容應為1937年盧溝橋事變以后,而“九一八”事變為1931年,排除A項;盧溝橋事變標志著全面抗戰的爆發,中國短期之內喪失了對北平、天津等地區的控制,談不上首挫其鋒,排除B項;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1940年下半年,八路軍在華北敵后發動的大規模進攻和反“掃蕩”戰役,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與材料時間內容不符,排除D項。10.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轉型經歷了三次思想解放。第一次打破了“個人崇拜”,第二次打破了“計劃經濟崇拜”,第三次打破了“所有制崇拜”。這三次思想解放()A.都開始于黨的中央全會B.體現了改革的漸進性特點C.推動市場經濟體制確立D.推動改革之路越來越順利【答案】B【解析】1978年第一次思想解放沖破“兩個凡是”的束縛,打破了“個人崇拜”;1992年第二次思想解放沖破姓“社”姓“資”的束縛,打破了“計劃經濟崇拜”;1997年第三次思想解放沖破了姓“公”姓“私”的束縛,打破了“所有制崇拜”,這表明經濟體制改革在思想解放的推動下步步深入,即改革的漸進性,故選B項;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打破了姓“社”姓“資”的束縛,不屬于黨的中央全會,排除A項;1978年第一次思想解放時剛剛確立改革開放的政策,1992年十四大才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排除C項;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中間存在諸多困難和挫折,“越來越順利”說法錯誤,排除D項。11.公元前五世紀,羅馬頒布的《十二銅表法》主要面對家庭問題,特別關注家庭生活、鄰里關系、私人財產和死亡……對拋棄或殺死畸形的嬰兒、財富繼承和葬禮上的得體舉止做了規定,這反映了()A.國家限制貴族對司法的濫用B.經濟發展提高私有財產意識C.羅馬社會內部階級矛盾尖銳D.羅馬人用法律規范社會生活【答案】D【解析】據材料“特別關注家庭生活、鄰里關系……得體舉止做了規定”可知,《十二銅表法》對家庭問題作了法律上的規定,即用法律規范社會生活,故選D項;材料強調羅馬人用法律規范社會生活,不屬于對司法的濫用,排除A項;提高私有財產意識與“關注家庭生活、鄰里關系”等不符,排除B項;家庭問題不屬于階級矛盾,排除C項。12.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思想家潘恩說:“即使是在小范圍,代議制民主也比直接民主更好。如果雅典采用代議制,一定比實行直接民主運作得更好。”據此可知,潘恩主張()A.建立議會制民主共和政體B.大眾民主應與精英政治相結合C.建立聯邦制加強中央集權D.維護美國種植園主階級的利益【答案】B【解析】據材料“代議制民主也比直接民主更好”可知,潘恩認為雅典的直接民主易形成多數人的“暴政”,代議制民主比直接民主好,即大眾民主應與精英政治相結合,故選B項;潘恩比較代議制民主與直接民主的優劣,不涉及建立什么政體,排除A項;獨立戰爭結束后,邦聯制弊端顯現,美國的政治領袖面臨的當務之急是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即建立聯邦制,與材料“代議制民主也比直接民主更好”不符,排除C項;潘恩肯定代議制民主優于直接民主,維護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看不出維護種植園主階級的利益,排除D項。13.下圖為發表于1793年的英國漫畫家羅蘭森創作的諷刺版畫《反差1793》(局部),此版畫適宜用來探究()《反差1793》(局部)A.畫家羅蘭森的保守立場B.英國與法國的海上爭霸C.浪漫與現實的藝術特征D.自由與法治的對立關系【答案】A【解析】據“諷刺版畫”“大憲章”“1793”等文字以及漫畫中法國人武器上的人頭造型可知,漫畫呈現的是畫家對法國大革命的諷刺,說明其不認可法國的共和道路,而堅守英國式的君主立憲道路,具有保守立場,故選A項;18世紀中期,通過七年戰爭英國最終戰勝法國,奪得海上霸主,故1793年英法海上霸權的爭奪已告結束,排除B項;浪漫主義產生于19世紀前半期,現實主義產生于19世紀中后期,均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自由與法治是相輔相成的,并不存在對立關系,D項表述錯誤,排除D項。14.下表數據主要表明這一時期英國()1790—1909年在英國制造并首次注冊的船舶噸位統計表(單位:千噸)年份帆船(風力)輪船(蒸汽機、內燃機)1790—179979.801820—182980.03.01850—1859160.046.31860—1869206.4107.91880—1889122.6377.21900—190937.4674.2——摘編自嚴鵬、陳文佳《工業革命:歷史、理論與詮釋》A.新舊動力航運長期并行發展B.技術迭代呈現延續和漸進性C.航運業近代化趨勢出現反復D.風帆動力航運持續走向衰落【答案】B【解析】材料中“輪船(蒸汽機、內燃機)”雖在1790—1909年噸位由0逐年上升,但同時傳統的“帆船(風力)”也經歷了一個緩慢上升的階段后才迅速衰落,說明技術迭代呈現延續和漸進性,故選B項;材料中新舊動力航運并行發展的時間僅為1850—1889年,并非“長期”,排除A項;表中現代化的航運工具“輪船”的噸位逐年持續上升,并未反復,排除C項;表中風帆動力航運的噸位自1790年至1869年都處于上升趨勢,并非持續走向衰落,排除D項。15.從1931年開始,實行配給制的蘇聯將國營“外賓商店”向蘇聯公民開放,只允許使用黃金或外匯購物,并在歐美多個城市發布廣告,其中一則廣告語為:“俄國的凜冬已至,向外賓商店匯款能讓你們在蘇聯的親戚朋友買到暖和的衣服、鞋子、襯衣……”蘇聯此舉旨在()A.借助危機進行政治宣傳B.為工業化籌集所需資金C.部分地延續新經濟政策D.調整不平衡的經濟結構【答案】B【解析】1931年正值蘇聯“一五計劃”開展工業化建設的重要時期,但此時蘇聯國內經濟基礎薄弱,工業化建設資金不足,而國內公民受制于計劃經濟體制,資金并不充足,因此材料中的做法目的在于擴大外匯儲備,為工業化籌集所需資金,故選B項;材料中的做法屬于經濟宣傳,并不屬于政治層面,排除A項;1931年新經濟政策已被廢除,并未再延續,排除C項;蘇聯不平衡的經濟結構,指的是因優先發展重工業導致的農輕重之間比例的失調,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16.20世紀50年代,美國農業部通過實施對外糧食援助項目以緩解農產品過剩問題。到60年代以后,此類項目已轉由外交部門主導,而且對越南共和國、韓國、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和印度等地的援助總額大幅度提高。這些變化表明美國()A.經濟援助的政治色彩增強B.農產品過剩問題有所加劇C.冷戰重心逐漸轉向了亞洲D.力圖緩解全球化失衡問題【答案】A【解析】20世紀60年代正值美蘇冷戰時期,材料中美國對越南共和國、柬埔寨等社會主義國家或新興獨立國家提高援助數額,且由“外交部門主導”,說明其經濟援助的政治色彩增強,故選A項;材料強調的是美國對外糧食援助策略發生的變化,據所學冷戰的知識可知,其變化的原因是為了冷戰的需要,材料中無法看出農產品過剩問題是否有所加劇,排除B項;美蘇冷戰的重心在歐洲,冷戰結束后,美國全球戰略部署的重心才逐漸向亞太地區轉移,排除C項;據材料“以緩解農產品過剩問題”可知,美國這一援助項目的出發點是為了解決自身問題維護自身利益,并非為了緩解全球化失衡問題,排除D項。第Ⅱ卷(非選擇題)本卷共52分,第17~19題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作答。第20~22題為選考題,考生根據要求作答。(一)必考題:共40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春節、清明、端午、中秋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其中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唯一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節日,下表反映了端午節俗的演變:時期地域紀念人物農歷五月初五的習裕兩漢以前中原、長江中下游、吳越等地待考證源自先秦的夏至節,主要有祭神、采藥、掛艾葉、祈求豐收、禳除災害等活動兩漢山西部分地區介子推(割股啖君)西漢時,確定了端午儀典,端午成為全國的重大節日。主要有采蘭沐浴、系五色絲、用桃木板辟邪等禳災祛害、祈祝平安等活動蘇南、浙北伍子胥(忠貞賢能)紹興曹娥(孝女)梧州陳臨(勤政愛民)許多地區屈原(愛國愛民)南朝南方屈原主要有吃粽子、系五色絲、競渡等活動隋唐全國屈原端午節俗大體定型,主要有龍舟競渡、吃粽子、射柳等活動——據蔡靖泉《端午為屈原的節俗演變與文化意義》整理(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端午節俗歷史流變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10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端午節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4分)【答案】(1)特點:由各地自發/區城性到全國性節日(二取一);由多種形象/多元到以屈原為主(二取一);由繁復儀式到民眾世俗活動;習俗逐步定型。(每點2分,共4分)原因:隋唐統一利于文化傳播;南方經濟發展,文化影響力增強;屈原的文化貢獻和愛國愛民形象;各民族各地區文化的交融;儒家文化的影響。(每點2分,共6分)(2)有利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保護傳統文化/擴大中國文化影響力/增強中國文化的軟實力/文化自信(五取一);有利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促進民族認同/提高民族凝聚力(三取一);有利于豐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保護世界文化遺產(二取一)(每點2分,共4分)【解析】(1)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兩漢以前:中原、長江中下游、吳越等地;兩漢:山西部分地區、蘇南、浙北、紹興、梧州、許多地區;南朝:南方;隋唐:全國”得出由各地自發/區城性到全國性節日(二取一);據材料“兩漢:介子推(割股啖君)、伍子胥(忠貞賢能)、曹娥(孝女)、陳臨(勤政愛民)、屈原(愛國愛民);南朝:屈原;隋唐:屈原”得出由多種形象/多元到以屈原為主(二取一);據材料“祭神……端午儀典……主要有吃粽子、系五色絲、競渡等活動”得出由繁復儀式到民眾世俗活動;據材料“端午節俗大體定型”得出習俗逐步定型。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屈原(愛國愛民)”得出屈原的文化貢獻和愛國愛民形象;據材料“隋唐:全國—屈原——端午節俗大體定型”并結合所學知識,隋唐統一利于文化傳播;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促進了各民族各地區文化的交融;經濟上,隨著南方的開發,南方文化影響力增強;思想上,儒家文化的影響。(2)據材料“屈原(愛國愛民)”得出有利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據材料“端午成為全國的重大節日”得出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促進民族認同/提高民族凝聚力(三取一);結合所學知識,端午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國角度,有利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保護傳統文化/擴大中國文化影響力/增強中國文化的軟實力/文化自信(五取一);從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角度,有利于豐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保護世界文化遺產(二取一)。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巴黎公社運動失敗后,公社戰士鮑狄埃寫下L’Internationale的詩篇,第一段為“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奴隸們起來起來!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這是最后的斗爭,團結起來,到明天,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1888年,工人作曲家狄蓋特將這首詩譜成歌曲,命名為《國際歌》。130多年來,《國際歌》被譯成多種文字,被譽為歌曲版的《共產黨宣言》,廣為傳唱,經久不衰。——摘編自顏廣明等《無產階級革命導師論革命歌曲的重要價值》等材料二20世紀20年代《國際歌》傳入我國。最初是“詩”的形式。后來才發展成為“歌”。1923年瞿秋白翻譯的《國際歌》發表在廣州出版的《新青年》季刊第1期上,他還為其配上了簡譜。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來到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在瞿秋白和張太雷的教唱下,首次合唱《國際歌》,大會在莊嚴的歌聲中閉幕。從此,在中國共產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奏唱《國際歌》成為延續至今的傳統。——摘編自陶樂《<國際歌>與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等(1)結合材料一中《國際歌》的歌詞和所學知識,指出《國際歌》與《共產黨宣言》的相通之處。(6分)(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20年代《國際歌》在中國翻譯并傳唱的歷史背景。(8分)【答案】(1)相通:站在無產階級立場/階級斗爭;主張采取暴力斗爭;強調無產階級的聯合/宣傳國際主義精神;推翻資產階級統治/追求無產階級解放。(6分)(2)背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工人階級的壯大/工人運動的發展;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的啟蒙;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共產國際的影響。(8分)【解析】(1)據材料一“公社戰士鮑狄埃寫下L’Internationale的詩篇……不要說我們(無產階級)一無所有”并結合所學《共產黨宣言》是無產階級的理論指導,得出站在無產階級立場/階級斗爭;據材料一“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并結合所學,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中推動歷史發展,得出主張采取暴力斗爭;據材料一“這是最后的斗爭,團結起來”并結合所學,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同資產階級進行斗爭,得出強調無產階級的聯合/宣傳國際主義精神;據材料一“這是最后的斗爭……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并結合所學,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得出推翻資產階級統治/追求無產階級解放。(2)緊扣設問中的時間——20世紀20年代,并據材料二“1923年瞿秋白翻譯的《國際歌》……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等信息,可以從中國政治、階級、思想,國際政治、思想方面來思考,從而得出答案。19.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世界歷史理論是近代資產階級理性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的全面總結,他試圖建構“以歐洲為中心”的歷史哲學體系。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國很早就已經進展到了它今日的情狀,但是因為它客觀的存在(消滅個人意志的權力)和主觀運動(個人意志的自由)之間仍然缺少一種對峙,所以無從發生任何變化,一種終古如此的固定的東西代替了一種真正的歷史的東西。中國和印度可以說還在世界歷史的局外,而只是預期著、等待著若干因素的結合,然后才能夠得到活潑生動的進步。客觀性和主觀自由的那種統一已經全然消弭了兩者間的對峙,因此,物質便無從取得自己反省,無從取得主觀性。——黑格爾《歷史哲學》(1822年)評析上述材料中黑格爾關于中國的觀點。(說明:運用具體史實,用批判的眼光對材料中黑格爾關于中國的某一觀點展開評析。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2分)【答案】評分說明:1.觀點2分,評析9分,結論1分。2.必須對黑格爾的觀點加以批判,否則最多得6分。示例一:觀點:黑格爾認為中國文明是終古如此的固定的東西。我不贊同。評析:黑格爾是基于當時在西方已經開始了資本主義的時代,中國暫時落后得出的結論,他是想貶低中國文明來成就其歐洲中心論的歷史哲學體系。但是從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來看,恰恰體現了中國文明發展的連續性的實質,絕對不在于什么凝固不變性或停滯性。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國家不斷發展,農耕經濟逐步走向繁榮并長期領先世界,儒家思想在對不同思想的融合中與時俱進,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科技成果把古典科技推向頂峰。這無不體現著中華文明的革故鼎新。不僅如此,中國文明還推動了西方近代化的轉型。因此,黑格爾是把中國歷史的連續性和停滯性混為一談。示例二觀點:黑格爾認為中國在世界歷史的局外,只有在外部的沖擊下才能獲得發展的動力。我不贊同。評析:黑格爾從構建歐洲中心論的歷史哲學體系、為西方殖民擴張提供理論依據的角度,貶低中國文明。在西方近代化的同時,中國也開始向近代轉型。地丁銀制度、匠籍制度的廢除表明政府控制的放松,個人自由的擴大;白銀大量流入表明中國是世界貿易的中心;資本主義萌芽、國內統一市場逐步形成;反傳統的進步思潮成為步入近代的先聲。即使西方入侵打斷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國既有的近代化因素并未完全喪失,相反,固有的發展因素得到改造和加強,推動中國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現代化道路。因此,明清時期的中國社會并不是一潭死水,而是與西方一樣具有向前發展的動力。示例三:觀點:黑格爾認為專制統治之下自由的完全缺失阻礙了中國文明的進步。我不贊同。評析:黑格爾以19世紀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標準來評判農耕時代的中國是不客觀的。中國在農耕時代的世界是相對自由的。科舉制的發展有利于階層的自由流動;基于平等關系和自由意志的契約租佃關系的發展是社會政治經濟進步的重要標志;從孔子的“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到明清反專制君主思想都表明儒家從不承認絕對君權的存在,官僚政治也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權;歷代的農民起義無不體現了人民對專制的反抗精神;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世俗文學都蘊含著自由精神。因此,正是由于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自由傳統的積累與擴展推動了農耕文明的繁榮發展。【解析】首先,據材料“中國和印度可以說還在世界歷史的局外,而只是預期著、等待著若干因素的結合,然后才能夠得到活潑生動的進步”結合所學得出觀點:黑格爾認為中國在世界歷史的局外,只有在外部的沖擊下才能獲得發展的動力。對其進行批判:我不贊同。
其次,評析:據材料“他試圖建構‘以歐洲為中心’的歷史哲學體系”結合所學得出黑格爾從構建歐洲中心論的歷史哲學體系、為西方殖民擴張提供理論依據的角度,貶低中國文明。結合所學可知,在西方近代化的同時,中國也開始向近代轉型。結合所學可從個人自由的擴大、經濟、思想等角度入手;地丁銀制度、匠籍制度的廢除表明政府控制的放松,個人自由的擴大;明朝中后期,白銀大量流入表明中國是世界貿易的中心;明清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國內統一市場逐步形成;明末清初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等反傳統的進步思潮成為步入近代的先聲。即使西方入侵打斷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國既有的近代化因素并未完全喪失,相反,固有的發展因素得到改造和加強,推動中國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現代化道路。最后,總結升華,綜合上述分析可知,明清時期的中國社會并不是一潭死水,而是與西方一樣具有向前發展的動力。(二)選考題:共12分。請考生從第20~22題中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題計分。20.【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春秋時,齊管仲治國,士、農、工、商均“群萃而州處”,以便子承父業,取得了成功,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漢末大亂之后,如果照搬漢代征兵制,繼續以小農戶為主體組織國家軍隊,勢必對自耕農經濟的恢復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因而,魏晉時主張效法管子治國者不乏其人。東漢田莊農民和豪強地主之間,形成了一種強烈的人身依附關系。漢末軍閥多系豪強地主出身,曹操由一個普通軍閥上升為國家統治者。曹魏國家軍隊也是由私兵升格而成。由此,曹魏以世兵制為主要集兵方式,其主要含義,一是兵民分離,二是兵家終生為兵,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形成一個以當兵為世業的職業兵階層。此外,曹魏政權將士兵家屬集中居住,嚴加控制,并按“保質”制度的慣例,擔負起贍養兵士家庭的義務。——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曹魏世兵制形成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曹魏世兵制的影響。(6分)【答案】(1)管仲改革的啟發;經濟凋敝,土地兼并嚴重;私兵制的延續與發展。(每點2分,共6分)(2)強化了國家對士兵的支配與控制;推動自耕農經濟的恢復;有利于曹魏最終統一北方。(每點2分,共6分)【解析】(1)據材料“齊管仲治國……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可知,管仲改革的啟發;據材料“東漢田莊農民和豪強地主之間,形成了一種強烈的人身依附關系”可知,因豪強地主田莊的發展,導致經濟凋敝,土地兼并嚴重;據材料“曹魏國家軍隊也是由私兵升格而成”可知,私兵制的延續與發展。(2)據材料“將士兵家屬集中居住,嚴加控制”可知,強化了國家對士兵的支配與控制;據材料“如果照搬漢代征兵制……勢必對自耕農經濟的恢復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可知,曹魏世兵制不同于漢代征兵制,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推動自耕農經濟的恢復;據材料“曹操由一個普通軍閥上升為國家統治者”并結合所學魏晉南北朝歷史可知,其推動了曹魏的發展,有利于曹魏最終統一北方。21.【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57年10月,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這一毫無先兆的舉措導致恐慌情緒蔓延美國,美國人意識到,蘇聯在太空領域完全占領了先機,蘇聯的運載火箭可以把核武器投送到美國的任何地方。在其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就任命麻省理工學院校長擔任白宮科學顧問,討論如何同蘇聯競爭。政府開始強調數學和科學教育,并成立了美國航天局,負責美國的航天事業。這些措施都被視為讓美國航天科技迎頭趕上的重要因素。1961年,美國總統肯尼迪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提出“斯普特尼克時刻”這一概念,此后,這一詞多次被美國領導層提及。2007年,當俄羅斯紀念“斯普特尼克1號”上天50周年時,美國人也以隆重的儀式回顧那一揭開美蘇太空競賽序幕的時刻。——摘編自《時事報告》(2011年第3期)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簡述“斯普特尼克時刻”最初出現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世界格局,評價“斯普特尼克時刻”的出現。(6分)【答案】(1)背景:美蘇冷戰,兩極格局形成;美蘇之間進行著激烈的軍備競賽;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強烈的危機意識促使美國在太空領域奮起直追。(每點2分,共6分)(2)評價:使蘇聯在探索太空領域占據了先機;大大提升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士氣;加劇了美蘇的軍備競賽和冷戰對峙。(每點2分,共6分)【解析】(1)據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高速公路修復施工方案
- 2024年項目管理師資格分析試題及答案
- 電器具回收與再利用技術考核試卷
- 租賃經營的價格戰略研究報告研究考核試卷
- 工程總承包施工方案
- 2024年項目管理考試準備試題及答案
- 園藝綠化 工程施工方案
- 2024年行政管理師考試整體規劃的試題及答案
- 2023年三峽集團高校畢業生春季招聘啟動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未來項目管理考試實操技能試題及答案
- 馬鞍山職業技術學院馬鞍山技師學院招聘筆試真題2024
- 2025年中國協同辦公系統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及發展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冷卻塔維修施工方案
- 信息時代背景下班主任提升班級管理工作效率的策略研究
- 70周歲以上駕駛員駕照年審換本三力測試題庫答案
- 2024年貴州省中考滿分作文《關鍵時刻我在這樣做》4
- 北京市建設工程施工現場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圖集(2019版)
- 2024年社區工作者考試必考1000題含完整答案(全優)
- 手衛生知識考核試題題庫及答案
- 專項突破03四則運算實際問題(應用題)(8大考點)(學生版)-四年級數學下冊(人教版)
- 加油站的法規法律合規管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