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卷)重慶市2024屆高三一診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1頁
(康德卷)重慶市2024屆高三一診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2頁
(康德卷)重慶市2024屆高三一診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3頁
(康德卷)重慶市2024屆高三一診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4頁
(康德卷)重慶市2024屆高三一診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重慶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高三第一次聯合診斷檢測歷史歷史測試卷共4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 2024.01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中華文化中“中”的觀念由來已久。史學家唐蘭認為“中”最初為氏族時代議事場所居中之徽幟,群眾望之而趨附,其所立之地恒為中央,“因更引申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立宮,擇宮之中立廟”成為重要的政治思想。這反映出A.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權特點B.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C.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為主D.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特征2.據《岳麓秦簡(三)》記載,秦王政二十五年,州陵縣的癸、瑣等人在移交罪犯時,因徇私而被告發,州陵縣守綰、丞越在審訊后判處癸、瑣等人“贖黥”。監御史認為判決不當,后經郡廷復審,對癸、瑣的處罰不變,同時綰、越等人被追責而各貲罰一盾。這表明秦國A.法律制度細密嚴苛B.司法審判程序繁復C.官僚體制運轉有序D.基層治理體系完善3.研究表明,兩漢時期人口總數大體在5000萬上下波動,其峰值約為5600萬;經三國到西晉統一時期人口總數約2000萬;到隋朝初年人口增長到3500萬左右。從魏晉到隋初三百余年間人口的回升,主要得益于A.大規模的人口遷徙B.南方地區的持續開發C.南北對峙局面結束D.均田制度的全面推行4.唐代官僚體系中有“散官”與“職事官”之分:職事官“隨才錄用”而遷徙不定,散官則有官階而無實際職任,二者各有品階高下之別。唐太宗“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級”、授予關隴貴族功臣以高級散品,武則天時期也大幅提高科舉入仕人員的散官品階。唐朝前期統治者的做法,意在`A.完善人才考選制度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C.打擊門閥士族勢力D.改變官吏冗濫現象5.2017年,在奉節縣白帝城遺址發現的一座宋代兵器埋藏坑出土了16枚鐵火雷(如右圖)。這些鐵質火雷外圓內空,最大直徑10~14厘米,內部填充物重約2~3千克。經檢測分析,鐵雷內部填充物為火藥,屬爆炸性火器,其形態特征與文獻所載“震天雷”“鐵火砲”極其相似。這一考古發現A.是宋金南北對峙的歷史見證B.說明火藥在宋代開始應用于軍事C.是冷、熱兵器并用時代的重要物證D.實證宋代出現了近代管型火炮的雛形6.元文宗大興文治,“思輯典章之大成,以示治平之永則”,詔令編纂本朝的典章制度史。1331年書成,賜名《皇朝經世大典》。按元文宗指示,《經世大典》的體裁仿唐、宋《會要》之體,又參照《唐六典》而折衷之。由此可知,《經世大典》的修撰A.意在借鑒和推行唐宋制度B.強化了崇文抑武治國方針C.開創了典章制度史新體例D.促進了中華歷史文化認同7.晚清時期,投資者不論企業的經營狀況,即依慣例享有獲取固定利率的股息即“官利”或“官息”的權利。1914年北洋政府《公司條例》明確規定“(公司)開業前分派利息于股東”,1929年修訂的公司法保留該項規定,將年利從最高六厘降為五厘。這說明A.官利制在近代中國有其合理性B.官利是企業利潤分配的一部分C.近代工業具有濃厚的封建色彩D.北洋政府壓制民族工業的發展第一次聯合診斷檢測(歷史)第1頁共7頁

8.1934年4月,由中國共產黨提出,經宋慶齡、何香凝等1779名國內著名人士簽名,以中國民族武裝自衛委員會籌備會的名義發表了《中國人民對日作戰的基本綱領》。其主要內容包括:這一《綱領》的提出,表明中國共產黨A.努力推動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B.政策重心全面轉向抗日民族斗爭C.爭取和平、民主和團結的愿望D.正確處理了民族、民主革命問題9.某一時期,中共中央審時度勢,從革命老區抽調新聞、財經、公安等各方面的干部力量,組織動員青年學生等組建了諸如“平津南下工作團”“冀魯豫南下干部支隊”“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等隨軍干部隊伍。這一重大舉措應是施行于A.抗戰大反攻時期B.全面內戰爆發前夕C.三軍挺進中原時D.三大戰役勝利后10.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市和全國工業增長速度如右圖所示,由此可以看出A.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形成B.上海逐漸失去工業領先地位C.國家重視改善工業布局D.工農業實現均衡發展11.研究表明,古波斯地區羊毛紡織品眾多,也是金銀線與麻、毛混紡技術的源頭。薩珊朝(公元224—651年)末年,中國桑蠶絲織技術傳到波斯,波斯人以粗絲輔以金銀線和寶石,采用斜紋組織和緯線起花,靠以精美的神話人物、動植物圖案,是為“波斯錦”。隋唐時期,波斯織錦技術傳入中國。由此可知A.中國與波斯的交往始于隋唐B.絲路交通促進了文明交流互鑒C.波斯錦凸顯了中華文化風格D.波斯毛紡織技術得到全面革新12.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作為文化和意識形態紐帶,把各地區松散地聯結在一起。到15世紀晚期,在斐迪南二世和伊薩貝拉聯合統治下的西班牙,“中世紀的行政管理經由漫長而逐漸的過程轉化成文藝復興式的國家”。幾乎同時,類似的過程也出現在英國和法國。這里的“文藝復興式的國家”,其突出特征是A.國家權力集中于國王B.脫離了羅馬教廷的控制C.受到古希臘文化影響D.開始走上海外擴張道路13.1873—1913年,利物浦和印度兩地的棉花價格差從57%降到20%,倫敦和加爾各答兩地的黃麻價格從相差35%變成了4%。由此可以推知,這一時期A.全球物種交流的范圍擴大B.國際交通運輸發展迅速C.機器生產降低了勞動成本D.印度對英貿易出超擴大14.20世紀以前,阿拉伯世界并沒有把十字軍東征看成非同尋常的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法殖民者公開炫耀擊潰奧斯曼帝國、占領阿拉伯行省象征著“十字軍的勝利”,這激起了阿拉伯人的“十字軍”記憶,十字軍東征被刻畫成阿拉伯民族共同的苦難。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阿拉伯世界第一次聯合診斷檢測(歷史)第2頁共7頁A.政教合一體制的衰落B.民族意識的覺醒與發展C.無產階級斗爭的興起D.民族解放運動實現統一15.1944年4月,美國國務院出臺對外石油政策報告,提出建立一個“東方供應東方、西方供應西方”的石油供應體系。1948年到1952年,美國向歐洲提供的巨額貸款中有10%用于購買美國公司在中東生產的石油,歐洲從中東進口的石油占其全部石油進口的比例迅速上升到85%。這一過程反映出A.戰后西歐經濟逐漸復蘇B.兩大陣營對峙局面形成C.美國推行石油霸權戰略D.世界經濟的體系化趨勢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5分。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9分)材料一長久以來,威尼斯共和國都是地中海地區的金融與航運中心,形成了重視商業利益的社會氛圍。1469年成熟的金屬活字印刷技術傳入之后,威尼斯印刷產業迅速發展,受到貴族富商的投資青睞。以阿爾丁出版社為例,出版商阿爾杜斯發現了當時市場上希臘文印刷的空白,于是荷馬的史詩、伊索的寓言、亞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這些手抄本時代的文字在威尼斯第一次被印刷出版。他還在印刷史上首次使用了逗號、句號和分號,使文本的閱讀更加流暢無誤;在書籍的開本方面,其首創的小八開本袖珍書使書籍更易于攜帶。除了古典時代的作品之外,樂譜、地圖、帶有解剖圖解的醫學書籍、世俗趣味的方言讀物,都在這里大規模出版。到16世紀初期,威尼斯已經成為歐洲出版業的中心,被譽為“文藝復興”的發動機。——摘編自李昕《設計史視角下威尼斯早期印刷出版業的宏觀形態塑造》材料二1884年英國人美查在上海創辦《點石齋畫報》,到1898年終刊共發行528期,刊出了4600余幅配有文字的手繪石印畫。創刊之初,美查認為“畫報盛行泰西,蓋取各館新聞事跡之穎異者,皆為繪圖綴說,以征閱者之信。俾樂觀新聞者有以考證其事,而茗余酒后,展卷玩賞,亦足以增色舞眉飛之樂”。學者將《點石齋畫報》的圖像分為“戰爭風云A.政教合一體制的衰落B.民族意識的覺醒與發展C.無產階級斗爭的興起D.民族解放運動實現統一15.1944年4月,美國國務院出臺對外石油政策報告,提出建立一個“東方供應東方、西方供應西方”的石油供應體系。1948年到1952年,美國向歐洲提供的巨額貸款中有10%用于購買美國公司在中東生產的石油,歐洲從中東進口的石油占其全部石油進口的比例迅速上升到85%。這一過程反映出A.戰后西歐經濟逐漸復蘇B.兩大陣營對峙局面形成C.美國推行石油霸權戰略D.世界經濟的體系化趨勢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5分。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9分)材料一長久以來,威尼斯共和國都是地中海地區的金融與航運中心,形成了重視商業利益的社會氛圍。1469年成熟的金屬活字印刷技術傳入之后,威尼斯印刷產業迅速發展,受到貴族富商的投資青睞。以阿爾丁出版社為例,出版商阿爾杜斯發現了當時市場上希臘文印刷的空白,于是荷馬的史詩、伊索的寓言、亞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這些手抄本時代的文字在威尼斯第一次被印刷出版。他還在印刷史上首次使用了逗號、句號和分號,使文本的閱讀更加流暢無誤;在書籍的開本方面,其首創的小八開本袖珍書使書籍更易于攜帶。除了古典時代的作品之外,樂譜、地圖、帶有解剖圖解的醫學書籍、世俗趣味的方言讀物,都在這里大規模出版。到16世紀初期,威尼斯已經成為歐洲出版業的中心,被譽為“文藝復興”的發動機。——摘編自李昕《設計史視角下威尼斯早期印刷出版業的宏觀形態塑造》材料二1884年英國人美查在上海創辦《點石齋畫報》,到1898年終刊共發行528期,刊出了4600余幅配有文字的手繪石印畫。創刊之初,美查認為“畫報盛行泰西,蓋取各館新聞事跡之穎異者,皆為繪圖綴說,以征閱者之信。俾樂觀新聞者有以考證其事,而茗余酒后,展卷玩賞,亦足以增色舞眉飛之樂”。學者將《點石齋畫報》的圖像分為“戰爭風云”“中外交涉”“聲光電飛”“舟車便利”“仁醫濟世”“租界印象”“西洋奇聞”“文化娛樂”等類型。以下是摘選自《點石齋畫報》的兩幅作品及其配文。品色牌用興辦鐵路五月下旬,天津來信云,創辦鐵路一節,朝廷業已允準,由大沽至天津,先行試辦……將來逐漸推廣,各省通行,一如電線之四通八達,上與下利賴無算,向不禁拭目俟之矣。(部分文字摘錄)追逐李ngra如何上山山0AADH相得迎迓李傅相中日失和已有一年,各埠生意清淡,故泰西各國從中勸和。特來電音懇請傅相至東瀛議和。倭主派外務大臣伊藤引與迎迓。第一次聯合診斷檢測(歷史)第3頁共7頁——摘編自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6世紀威尼斯成為歐洲出版業中心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點石齋畫報》的作品特色,并分析其史料價值。(11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明清史研究明、清兩個王朝統治時期的中國歷史。把明、清兩個王朝作為一個時代來研究,主要著眼點在于社會演變,不在王朝興衰,因而明清史作為一個研究領域根本上說,是關于一個特定時代中國人民、社會、國家各方面經驗的綜合史,不是王朝斷代史。李洵先生主張把明清時代看作中國歷史上一個“獨立”的時代。他指出:“這是中國古代社會與近代社會的結合部。在這個時代發生了中國古代文明與近代文明接軌的嘗試,中國與世界接軌的嘗試,東西文明文化統合的嘗試,以及新舊社會相遞變的嘗試。這個時代的歷史不應該僅僅被理解為明清兩個朝代的歷史,也不是習慣上常說的那種‘斷代史’,而是一個特殊的作為一個整體時代的歷史。”——摘編自趙軼峰《明清史的大時代特征與明清史研究基本問題》材料反映了學者對明清歷史研究的諸多視角。請選取材料中任意一個研究視角擬定觀點,對明清時期的歷史發展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明確,闡述充分,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4分)材料一1871年,日本政府正式推行“廢藩置縣”政策,頒布《戶籍法》,次年進行首次全國戶口調查,開始編制全國性戶籍。《戶籍法》規定“戶籍舊習錯綜復雜,在于按照族屬而不按地域編制,雖有遺漏而不便檢查。此度編制之法采用臣民同等,`華族、士族、卒族、神官、僧侶乃至平民,均按照地域編之”,“以其居住之地專收無遺漏為宗旨”,“根據各地方的土地的基本情況劃分區域,以區為單位,各區設戶長掌握其轄區內戶數,人員生死出入等詳細情況”。居住在同一地的家族全體成員為一“戶”,“戶主、直系長輩、戶主配偶、直系晚輩、旁系親屬均須記錄在冊”。戶主是家族之長,一戶之主,家族成員按照尊卑、男女、長幼順序記載,無論入籍、除籍、轉籍均需戶主申報。——摘編自王鵬飛《近代日本戶籍制度的建立與變遷》材料二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伴隨著新中國成立初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而形成。……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口流動性的增強以及城鎮化發展,國家開始了戶籍制度改革歷程。1984年《國務院關于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頒布,規定農民可以自理口糧進集鎮落戶,并同集鎮居民一樣享有同等權利,戶籍嚴控制度開始松動。1997年,國務院批轉公安部意見通知,規定已在小城鎮就業、居住、并符合一定條件的農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鎮辦理城鎮常住戶口。2012年底,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同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要引導非農產業和農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鎮轉移,逐步滿足符合條件的農村人口落戶需求,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摘編自李丹陽《新中國70年來戶籍制度改革的演變歷程、邏輯與趨向》(1)根據材料一分析指出日本近代戶籍制度的特點,并對其簡要評價。(10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戶籍制度的變革趨勢及其意義。(10分)(3)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戶籍制度的認識。(4分)第一次聯合診斷檢測(歷史)第4頁共7頁2024年重慶市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高三第一次聯合診斷檢測歷史參考答案1~5DCBCC6~10DADDC11~15BABBC解析:1.D。“中”的觀念在氏族時代即已產生,既是方位稱謂更有中心、中央之意。這一觀念在商周及之后的政治社會生活中得以延續和發展,如擇中建都、擇中立宮、南北中軸線的城市布局等。故D項正確。A、C項不符合史實,B項對材料解讀錯誤。2.C。題干敘述了“因徇私被告發一縣守丞審判一監御史質疑判決一郡廷復審改判”,這一過程清晰地反映了秦國地方郡縣行政(司法)的運轉機制。故C項正確。A、B項對材料解讀錯誤;郡縣行政不屬于社會基層治理,D項錯誤。3.B。人口的變動受到政治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從魏晉到隋初人口總量的回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人口遷徙從全局來看不是增長的決定因素,隋朝統一的重大影響也只是該時期最后一個節點。故A、C項錯誤,D項不符合史實。4.C。A項不是主要目的,B、D項解讀錯誤。唐朝前期,傳統門閥士族依然具有較大勢力。為加強君主權力和鞏固統治,唐太宗“只取今日官品”、授予開國功臣高級散品,武則天大幅提高科舉入仕者的地位(散官品階),以牽制和打壓門閥勢力。5.C。該文物應是宋蒙(元)戰爭的遺物,A項錯誤;火藥在唐朝末年開始應用于軍事,B項錯誤;“鐵火砲”并非管型類火器,而是以拋擲方式發出,D項錯誤。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得到廣泛運用,但并未取代傳統刀槍弓箭,故C項正確。6.D。題干信息表明,元文宗命人參照唐宋典章制度史籍《會要》編修元朝典章制度史。這體現了元朝統治者對中原政治文化的高度認同。故D項正確。A、B、C項不能據材料準確得出。7.A。官利是一種固定的股息,并不屬于企業的利潤分配,B項錯誤;C、D項對材料理解錯誤。題干信息表明,官利在中國由來已久,在近代工業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民國時代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官利制的長期存在有其合理性,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緩解近代民族工業資金的不足。8.D。A、C項不符合史實,中國共產黨是在抗戰勝利前夕提出和平、民主和團結的斗爭方針。B項對材料解讀錯誤,當時處于第五次反“圍剿”時期,政策重心尚未全面轉向抗日民族斗爭。材料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團結民主人士提出發動群眾抗戰、爭取民主權利的主張。故D項正確。9.D。從隨軍干部隊伍的名稱看,應是平津戰役結束后和解放大西南的過程中。故D項正確。這些干部隊伍的組建,主要是為了解決新解放區干部不足以及建設新解放區的問題。10.C。A、D項不能由材料得出。B項對材料解讀錯誤,工業增長速度不能有效得出工業水平,實際上上海在六七十年代依然是我國最重要的工業中心。1969-1973年間,上海和全國工業增速差異主要是由于國家大力發展三線建設,加強了在中西部地區的工業投資。故C項正確。11.B。題干表明,中國桑蠶絲織技術傳入波斯以前,波斯的毛紡織技術發達;薩珊波斯在原有毛紡織技術基礎上,發展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絲織品“波斯錦”;這一技術后來傳入中國。A項不符合史實,C項對材料理解錯誤,D項不能據材料準確得出。第一次聯合診斷檢測(歷史)第5頁共7頁

12.A。中世紀歐洲處于只有“領地”沒有“國家”的松散狀態,所謂“君主不分國界,臣民也無論民族”。“文藝復興式的國家”與這一狀況明顯不同的是,中央集權即君主統治權力加強,近代民族國家開始形成。B項不符合史實,C項沒有揭示變化的實質特征,D項與材料無關。13.B。題干所言,主要是指該時期英國市場上棉花、黃麻價格下降。A、C項對材料理解錯誤,D項與史實不符且不能據材料得出。對這一變化合理的解釋之一是,19世紀后期蒸汽輪船的大量使用、蘇伊士運河的通航等推動了遠洋運輸的大發展,國際運輸成本下降。14.B。一戰期間及戰后,英法殖民者對阿拉伯地區的占領及瓜分,激起了阿拉伯民族對“十字軍”侵略的苦難記憶。這反映了阿拉伯民族意識的覺醒。A、C、D項理解錯誤,也不符合史實。15.C。美國提出的石油供應體系由美國所主導,美國要求西歐國家使用美國的貸款購買其中東石油公司生產的石油,由此排擠英法在中東的傳統勢力,奪取中東石油資源,建立世界石油霸權。故C項正確。A、B、D項不能據材料準確。按照美國這一計劃,對西半球石油儲備實施保護,同時擴大并控制東半球、尤其是中東地區的石油生產。16.(19分)(1)原因:工商業的繁榮為印刷業的發展提供經濟基礎;文藝復興運動的展開,對古希臘文化典籍的需要;活字印刷技術的傳入;出版商不斷改進出版工藝,適應市場需求;民眾對文化知識的消費需求擴大。(每點2分,任答4點得8分)(2)特色:圖文并茂,新聞時事與美術結合;通俗有趣,以普通市民為發行對象;內容豐富,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面。(每點2分,共6分)史料價值:《點石齋畫報》是研究晚清歷史的第一手史料,有較高的史料個值;(1分)畫報可用于研究晚清時期新聞報刊發展、西學東漸歷程、近代社會生活變遷、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等;(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但需要注意畫報并非完全真實的新聞報道,出于迎合讀者心理考慮,有美化或者歪曲事件之處,使用時需要仔細辨別。(2分)17.(12分)解析:本題旨在考查考生發現問題、進行歷史闡釋并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與近代社會的結合部。在這個時代發生了中國古代文明與近代文明接軌的嘗試,中國與世界接軌的嘗試,東西文明文化統合的嘗試,以及新舊社會相遞變的嘗試。這個時代的歷史不應該僅僅被理解為明清兩個朝代的歷史,也不是習慣上常說的那種“斷代史”,而是一個特殊的作為一個整體時代的歷史。基于此考慮,明清時期歷史研究可以從以下三個視角入手。一、把明清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其歷史發展演變的共同特征;二、把明清視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沒落,逐漸向近代社會轉變的時期;三、將明清歷史的發展與世界歷史的聯系對比進行研究。第一次聯合診斷檢測(歷史)第6頁共7頁

開放性試題評分標準:(12分)分值評分要素層次一9-12分層次二5-8分層次三0-4分(1)論題對材料觀點有準確提取,能進行合理評價且明確表達,符合正確的歷史態度和價值觀對材料觀點提取,能進行合理評價,基本符合正確的歷史態度和價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