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導學案_第1頁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導學案_第2頁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導學案_第3頁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導學案_第4頁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導學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5.1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從黃山“四絕”的視角出發探析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學習目標1、結合實例理解自然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2、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3、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4、從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視角分析一些自然現象。重點難點1、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2、地理要素在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3、理解地理要素之間是如何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整體功能。探究黃山“四絕”的成因黃山位于中國安徽省的南部,主峰的海拔高度1873米,比周圍高出1400多米,氣候呈垂直變化明顯,屬黃山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有\t"/item/%E9%BB%84%E5%B1%B1%E9%A3%8E%E6%99%AF%E5%8C%BA/_blank"第四紀冰川的遺跡,2.3億年前,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經過多次地殼運動,特別是在1.4億年前,由于地殼內部的巖漿的活動,形成了這個巨大的花崗巖體。起初這個花崗巖體埋藏在地下,后來隨著地殼的上升,覆蓋在上面的豈石被風化剝蝕掉,花崗巖體像筍尖一樣冒出地面。由于花崗巖石天然生成很多不同方向的裂隙,天長日久沿著裂隙,大自然把這個巨大的花崗巖體雕琢成一座座陡峭的山峰,再加上各部分上升的程度不一樣,造成了巖石的斷裂,從而形成了懸崖峭壁、深溝峽谷。云海是黃山的一種奇景。黃山的云是海拔2500米以下的低云和地面上的霧氣。這種云的厚度大約在幾十米到三四百米,云塊均心,云的頂面整齊。每年11月份到第二年的5月份,是黃山觀賞云海的最佳季節,站在高處觀看,云海就像大海里的波濤。黃山的另一種奇景是,到處都可以看到奇妙的山石和怪異的松樹,這些松柏有的生在危崖上,有的長在石縫中,有的是從懸崖峭壁中破石而出。黃山上的奇峰異石生出奇松怪柏,構成了黃山奇妙的仙境。探究活動1(1)結合文字材料、視頻及所學知識,分析黃山所在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地形地貌:氣候:水文水系:植被:土壤:(2)根據以下提示,歸納黃山“四絕”的成因巖漿侵入、花崗巖發育、外力作用、地殼抬升、造山運動、高大山體、局部山地氣候、斷層、地表水下滲、地下熱水上升、地表水下滲、巖石產生裂隙、山脊風大、雪大、谷地盆地土厚(1)奇松(2)云海(3)怪石(4)溫泉探究活動2閱讀p82頁活動,回答問題1、推測可可西里地區的氣候與植被特點。氣候:植被特點:2、說明可可西里地區動物(如藏羚羊)的數量更易受環境條件影響的原因。3、藏羚羊的數量雖有波動,但基本穩定。這種現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課堂檢測蒙古族將靠近山林的優質草原稱為杭蓋草原。杭蓋草原地形和緩,多由緩丘和河谷組成。緩丘上牧草蔥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類打洞、啃食等對草原多有破壞,而杭蓋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卻很輕。杭蓋草原是古時游牧民族最喜愛的牧場。1、杭蓋草原附近山地對古時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A.提供水源B.擋風保暖C.食物豐富D.圍獵場所大2、相對于周邊坡度較大的草原,杭蓋草原的緩丘牧草生長更好,是因為緩丘上()A.降水較多 B.蒸發較弱C.溫度較高 D.徑流較少2.杭蓋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輕,是因為河谷()A.缺乏鼠類食物B.冷空氣易集聚C.地下水位高D.鼠類天敵多課后作業閱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隨著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北移,地中海不斷萎縮,里海從地中海分離。有學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氣候轉暖,里海一度為淡水湖。當氣候進一步轉暖,里海北方的大陸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補給類型發生變化,里海演化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鹽度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