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文化的發展概論_第1頁
科技與文化的發展概論_第2頁
科技與文化的發展概論_第3頁
科技與文化的發展概論_第4頁
科技與文化的發展概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科技與文化的發展概論第9課

科技與文化的發展一、近代科技的引進1、背景洋務運動的開展,報刊、學堂、出版機構的增多,西學傳播的渠道大大拓寬2、內容西方各種科學知識和一些工藝制造技術科學理論和假說(宇宙生成學說、太陽黑子理論、生物進化論)3、杰出人物李善蘭、徐壽、華蘅芳、傅蘭雅4、意義開闊國人視野改變自然觀念促進近代科技發展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張鐵路馮如研制中國第一架飛機晚清時期中國近代科技發展簡表姓名稱謂成就影響李善蘭翻譯家

科學家《方圓闡幽》以中國傳統思維方式,闡發微積分的初步理論接近西方先進的微積分學。選譯《重學》牛頓力學三大定律第一次被介紹到中國《幾何原本》后9卷完成了明末徐光啟、利瑪竇未竟之業徐壽翻譯家

化學家譯著《化學鑒原》《化學鑒原續編》翻譯時加進原書中沒有記載的新化學元素華蘅芳翻譯家

數學家譯著《金石識別》《決疑數學》中國第一部介紹西方概率論的著作傅蘭雅(英)傳教士翻譯家編譯《西國近書匯編》《格致匯編》單獨翻譯或與人合譯西方書籍129部,在華外國人中翻譯西方書籍最多的人

詹天佑鐵路工程師1905年任京張鐵路總工程師;主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線馮如飛機設計師1910年駕駛自制飛機在美國參賽飛行高度、時速、航程均創當時世界記錄**以上近代翻譯家、科學家取得重大成就的共同原因是什么?1)熱愛祖國,以救亡圖存、振興民族為己任,成為科研和創造的動力。2)努力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但又不迷信古人和洋人,積極創新。3)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不畏艱難,百折不撓,勇于鉆研。中國近代著名數學家李善蘭(1813--1884)曾任同文館天文算學總教習,著有《方圓闡幽》。他第一次把牛頓力學三大定律介紹到中國。中國近代著名化學家徐壽(1818---1884)徐壽與英國人傅蘭雅合譯的《化學鑒原續編》華蘅芳與徐壽等人試制成中國第一艘實用的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輪船,主持制成硝酸和氫氣球。在數學研究領域,取得了開方術、積較術、數根術等方面的成就,翻譯了多種近代科技書籍,較早地將近代礦物學、生物進化論、概率論等介紹到中國。華蘅芳(1833-1902)

傅蘭雅(1839—1928)

傅蘭雅于1876年創辦的《格致匯編》是中國近代第一份科學普及期刊,開創了在當時封閉、落后的中國進行科學啟蒙、普及現代科學知識的先河。中國近代鐵路工程技術奠基人詹天佑(1861--1919)及自述簡歷京張鐵路青龍橋一段“人”字型鐵路馮如和他的飛機馮如是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制造家和飛行家。1910年在國際飛行大會上,馮如駕駛自制的飛機創當時世界紀錄。殉社會者則甚易,殉工藝者則尤難,一霎墜飛機,青冢那堪埋偉士;論事之成固可嘉,論事之敗亦可喜,千秋留實學,黃花又見泣西風。

在馮如追悼會上,有一幅膾炙人口的挽聯:二、西書的翻譯與出版

——西學東漸的重要途徑1.鴉片戰爭后譯書主力:來華西人譯書機構:墨海書館、美華書館、廣學會等2.洋務運動期間譯書主力:洋務派譯書機構:江南制造局翻譯館:成績最為顯著——數量多,影響大,以軍事、工程和科技類書籍為主京師同文館:外交、世界歷史、國際公法等方面的書籍影響較大福州船政局、開平礦務局、上海廣方言館等設立的譯書機構3.19世紀末、20世紀初興起譯書熱潮涌現新的譯書機構翻譯出版大量西書譯書內容無所不包著名譯書機構:1897年創建的商務印書館墨海書館是上海最早的一個現代出版社,是上海有鉛印設備的第一家印書館。

1843年由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麥都思等在上海創建。墨海書館培養了一批通曉西學的學者如王韜、李善蘭,他們和傳教士撰寫、翻譯了許多介紹西方政治、科學、宗教的書籍,如《大美聯邦志略》、《博物新編》、《植物學》、《代數學》等。此書介紹了美國的歷史、地理、人口、文化、經濟、風俗、物產和政治制度。徐壽、徐建寅父子和華蘅芳在江南制造總局翻譯處江南制造局翻譯館是歷時最久、出書最多、影響最大的官方譯書機構。于1868年正式開館。在近四十年間,江南制造局翻譯館共翻譯151種圖書,其中軍事科學35種、工藝制造21種、工程4種、船政8種、礦學11種、數理化35種、農學9種、醫學11種、社會科學20種。這些圖書除供應江南制造局本身使用外,還向外發售。商務印書館總發行所(夏瑞芳創辦)地址:棋盤街(福州路、河南路轉角)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最大的出版機構,由夏瑞芳等人于1897年在上海創辦,最初只是一個合伙經營的小型印刷工場,后改為股份。1902年,張元濟加入該館,創建編譯所,聘請知名學者,除了編撰中小學教科書之外,還出版了許多西學著作和外國小說。這些書籍滿足了中國人對新知識、新思想、新文化的需求,對西學新知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三、報刊業的繁榮1、過程(1)早期:創辦者:在華外國人創辦→國人仿效自辦分布地區:大多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及周邊地區→內地省份的一些大中城市(2)甲午戰爭后:出現辦報熱潮原因:維新思潮的推動,傳播新知、開啟民智、宣傳變法的需要表現:《時務報》、《國聞報》為代表的維新報刊(3)20世紀后:呈現全面繁榮態勢華資民辦報刊大量創辦,涌現出《蘇報》、《時報》、《民立報》等報刊留學生以及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黨人在海外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民報》等報刊創辦時間:1872年地位:歷時最為長久、影響最大的中文報刊中國近代史的史料寶庫2、《申報》3、特點:發展階段:外資外報-華資民報發行地區:沿海-內地報刊文字:文言-文白并用-白話4、報刊影響報道新聞、傳遞信息、通達民情、開啟民智、傳播西學、普及教育、實行輿論監督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報紙的國家之一,發行于唐代的《邸報》,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報紙。邸報法國著名哲學家伏爾泰曾經說過:“報紙的故鄉在中國。”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出版的周報是:1609年德國的《報道或新聞報》最早的日報是:1663年德國的《萊比錫新聞》最早出現并具有影響力兼售價低廉的大眾化報紙:是1833年美國的《紐約太陽報》中國境內由外國人創辦的第一份中文報刊(1833)關于外國人在中國創辦報紙的評價

一種觀點對其持完全否定態度,認為外報在列強入侵過程中充當了文化的先遣隊。另一種觀點認為,盡管一部分外報在列強侵華過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積極作用還是不容忽視的。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出版的《昭文新報》,開創了國人辦報的先例。

1872年4月,一份中文報紙《申報》在上海創刊,創辦人是英國商人美查。《申報》創刊之初,每兩天出版一次,從第五期起改為日報,星期日休刊。1907年,上海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萬五千元買下申報館全部產業,從此《申報》的產權與管理權歸中國人。1912年史量才成了申報館的大股東,并對申報原班人員和版面作重大調整,業務大有進展,成為上海發行量和影響最大的一份報紙,據上海市郵政局1931年的報告,當年《申報》發售量為十五萬份。1945年抗戰勝利后,《申報》被國民黨接收,解放前夕,該報終刊。

是中國歷時最長、影響最大的報刊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申報》創刊號樣張《時務報》由黃遵憲、汪康年、梁啟超在1896年創辦。《民報》是中國同盟會機關報,1905年11月創刊于日本東京。

當今時事,上而學士大夫及農工商賈皆能通曉者,則莫如新聞之紙之善矣。…...凡國家之政治風俗之變遷,中外交涉之要務,商賈貿易之利弊,足以新人聽聞者,務求其真實無妄,使觀者明白易曉,不為浮夸之辭,不述荒唐之語。——《申報》(1872年)閱讀材料,思考為什么報刊業會如此迅速的發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