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黃浦區2023屆高三二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上海市黃浦區2023屆高三二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上海市黃浦區2023屆高三二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上海市黃浦區2023屆高三二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上海市黃浦區2023屆高三二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上海市黃浦區2023屆高三二模歷史試題(考試時間:60分鐘;總分:100分)考生注意:1.本考試設試卷和答題紙兩部分,試卷包括試題與答題要求;所有答題必須寫在答題紙上;做在試卷上一律不得分。2.答題前,務必在答題紙上填寫準考證號和姓名,并將核對后的條形碼貼在指定位置上。3.答題紙與試卷在試題編號上是一一對應的,答題時應特別注意,不能錯位。1.中國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現的類型,是中國建筑史上對民間居住建筑物的習慣稱呼。中國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來人們在適應與改造大自然的漫長歲月中創造出來的。(1)下列郵票選自中國人民郵政出品中國民居系列,請根據要求將它們做大致的分類。(填寫字母)①北方:_____________②南方:_______________(2)中國幅員廣闊,各地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各具特色,決定其特點的因素有哪些?(3)目前為止,中國共計有世界文化遺產56處,其中有三處民居,分別是2000年入選的皖南古村落西遞宏(保持19世紀已消失或改變了的鄉村風貌),2007年入選的開平碉樓和村落(代表了近5個世紀的塔樓建筑的巔峰),2008年入選的福建土樓(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筑)。你覺得它們能夠入選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①.ABCG②.DEFH(2)因素:居住地的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習俗等多方面因素。(3)原因(本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符合材料言之有理即可):它們都保存了獨特的建筑,反映了傳統的文化,具有普遍而杰出的價值。【解析】【小問1詳解】分類: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建筑要與地理環境相適宜,具有典型地域性,A.內蒙古蒙古包屬于典型草原風格建筑、B.北京四合院典型北方民居、C.陜北窯洞西北黃土高原典型民居、G.東北馬架房適應東北特殊氣候,故A、B、C、G屬于北方民居典型代表;D.福建土樓典型客家文化代表,是南方民居代表、E.江蘇水鄉建筑適應南方多溝渠的特點,地域特色明顯、F.云南主樓適應當地氣候,西南少數民族民居代表、H.上海石庫門呈現中西合璧的特點,是近代中西交流的見證,典型南方民居,故D、E、F、H屬于南方民居的代表。【小問2詳解】因素:中國幅員廣闊,影響民居因素多樣,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例如地理位置、氣候、地形等因素,又有社會歷史文化因素例如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習俗、歷史變遷、政府政策規劃、建材類型等多種因素。【小問3詳解】原因:能夠入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該類建筑具有典型的歷史文化和審美價值,是建筑藝術與歷史文化的載體,具有獨特價值;另一方面這類建筑處于頻危階段,不可復制,有利于保護與傳承。2.中歷、西歷歷法,是為了配合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據天象而制訂的計算時間方法。根據月球環繞地球運行所訂的歷法稱為陰歷;根據太陽在不同季節的位置變化所訂的歷法稱為陽歷。(1)將下列世界古代各地歷法與所屬的地區或主要編者相匹配A.古代埃及①瑪雅歷B.印第安地區②授時歷C.古羅馬凱撒③太陽歷D.元朝郭守敬④儒略歷中歷,又稱“陰歷”“農歷”,是中華文明的一大象征。過去的東亞漢文化圈以農耕文明為主,傳統的中歷既表現月亮的陰晴圓缺,又反映太陽的四時變化,是非常適合東亞社會的,中國、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東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一用就是兩三千年。中歷過去在東亞的通用,還具有國際秩序的象征意義。“正朔,所以統天下之治也。”(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四十《同文》)。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歷法的國家之一,也曾以頒賜歷法來宣示對天下的控制。在朝貢—冊封體制之下,通用或部分通用中國歷法,每年由中原朝廷頒賜歷書供各國和各地區使用,或授權有些國家或地區據此編出各自的代用歷書,此即所謂的“頒正朔”或“奉正朔”,是東亞傳統國際秩序的象征。使用統一的中歷歷法,曾經是東亞漢文化圈的傳統標志之一。在漫長的歲月里,東亞人民依中歷來生活、生產,大至國家大事,小至個人生日,無不以中歷來記載。可以說,中歷作為一種時間坐標系統,其影響已滲透到東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進入近代以后,東亞各國紛紛“脫亞入歐”(實是“脫中入西”),其標志之一,便是棄中歷而改用西歷。西歷就是西洋歷法,又稱“陽歷”“公歷”。從1873年日本率先改用西歷,1896年朝鮮半島開始使用西歷,到1912年中國本土最終改用西歷,短短四十年間,東亞各國完成了從中歷到西歷的轉變,但在民間和民俗的層面上,中歷還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摘選自《新民晚報》2010.4.11B7版《中國歲時文化在東亞》(2)根據材料,古代東亞各國為何大都采用中歷?(3)結合材料和所學,分析說明近代日本和朝鮮以及中國改用西歷的原因。【答案】(1)配對:A:③B:①C:④D:②(2)原因:東亞漢文化圈以農耕文明為主,傳統的中歷既表現月亮的陰晴圓缺,又反映太陽的四時變化,是非常適合東亞社會的;中歷過去在東亞的通用,在朝貢-冊封體制之下,中國以頒賜歷法來宣示對天下的控制。(3)原因:日本:明治維新以后采用西化,脫亞入歐;朝鮮: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失去對朝鮮控制,朝鮮成為日本殖民地。中國:1912年推翻了清政府,中華民國成立,進行了一系列的移風易俗。【解析】【小問1詳解】配對: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古代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所以A與③相匹配;古代印第安地區的瑪雅人用復雜的歷法紀年,所以B與①相匹配;古羅馬凱撒時期制定了儒略歷,所以C與④相匹配;元朝郭守敬編訂了授時歷,所以D與②相匹配。【小問2詳解】原因:根據材料“……過去的東亞漢文化圈以農耕文明為主,傳統的中歷既表現月亮的陰晴圓缺,又反映太陽的四時變化,是非常適合東亞社會的……”,可得出,東亞漢文化圈以農耕文明為主,傳統的中歷既表現月亮的陰晴圓缺,又反映太陽的四時變化,是非常適合東亞社會的;根據材料“……中歷過去在東亞的通用,還具有國際秩序的象征意義……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歷法的國家之一,也曾以頒賜歷法來宣示對天下的控制。在朝貢—冊封體制之下,通用或部分通用中國歷法,每年由中原朝廷頒賜歷書供各國和各地區使用,或授權有些國家或地區據此編出各自的代用歷書……”,可得出,中歷過去在東亞的通用,在朝貢—冊封體制之下,中國以頒賜歷法來宣示對天下的控制。【小問3詳解】原因:日本:根據材料“……從1873年日本率先改用西歷……”,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明治維新以后采用西化,脫亞入歐。朝鮮:根據材料“……1896年朝鮮半島開始使用西歷……”,并結合所學可得出,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失去對朝鮮控制,朝鮮成為日本殖民地。中國:根據材料“……1912年中國本土最終改用西歷……”,并結合所學可得出,1912年推翻了清政府,中華民國成立,進行了一系列的移風易俗。3.美國教科書中的中國古代歷史美國所使用的歷史課本記錄中國的部分,除了四大發明、中國地理環境等,還重點介紹了6位歷史人物,他們分別是:孔子、嬴政、劉徹、李世民、武則天、鄭和。孔子開始出現在美國教科書上,是在19世紀上半葉。書中重點描述了他曾經擔任過魯國“司寇”的職位,從今天的職位來看,這個身份就相當于法官,也是美國的司法部長。除此之外,美國還將孔子人物形象刻在最高法院的門楣上,其余兩個為猶太人的民族領袖摩西、古希臘雅典立法者梭倫。美國歷史課本中對秦始皇的描述,幾乎都是贊美之詞,他們認為秦始皇是一個大英雄,不論是個人能力,還是人格魅力都是非常出眾的,這非常貼合美國所崇尚的“個人英雄主義”。美國人歷史課本中描述的漢武帝劉徹,是一個派遣張騫出使大月氏,打通影響歐亞大陸數千年歷史的絲綢之路的人。美國人描述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國家疆域開拓與種族交往中做出了極大地歷史貢獻。美國漢學家羅漢在自己所著的《武曌:中國唯一的女皇帝》一書中,有一句對武則天評價的話,非常惹眼——“她沒有性別,她是一位圣人”。在美國的歷史教材中,還一度認為鄭和的“七下西洋”屬于“半全球航行”,他帶著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海軍,從東方航行到西方,對已知的世界進行了探索。——摘編自《環球時報》官網相關文章(1)根據材料,美國教科書中的孔子與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認知有何不同?為什么?(2)你認為美國教科書為什么會選取這六位中國古代著名歷史人物?(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你認為還可以補充哪位著名的中國古代歷史人物?請說明理由。【答案】(1)不同和原因:美國人所認可的孔子更多的是代表“秩序、法律”的化身,這與適應社會和維護社會秩序有關,更符合美國社會發展的思想。而我們中國更注重的是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這與儒家思想長期占據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有關,儒家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深刻的影響。(2)原因:美國似乎更看重對國家疆域的開拓、對未知海洋的探索、與種族交往中做出極大貢獻的人物,以及對后繼歷史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也可從19世紀上半葉美國發展的背景展開,如西進運動、南北矛盾等,還有,美國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等等。(3)補充:舉例:成吉思汗理由:舉例:他統一了蒙古各部,他四處征伐,他的子孫建立了元朝,統一了中國,他以及后代發動的蒙古西征對世界歷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解析】【小問1詳解】不同和原因:根據材料“……孔子開始出現在美國教科書上,是在19世紀上半葉。書中重點描述了他曾經擔任過魯國‘司寇’的職位,從今天的職位來看,這個身份就相當于法官,也是美國的司法部長。除此之外,美國還將孔子人物形象刻在最高法院的門楣上,其余兩個為猶太人的民族領袖摩西、古希臘雅典立法者梭倫……”,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上半葉的美國,面臨著黑人奴隸制的存廢、西進運動等問題。美國人所認可的孔子更多的是代表“秩序、法律”的化身,這與適應社會和維護社會秩序有關,更符合美國社會發展的思想。結合所學可知,我們中國更注重的是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這與儒家思想長期占據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有關,儒家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深刻的影響。【小問2詳解】原因:根據材料“……美國歷史課本中對秦始皇的描述,幾乎都是贊美之詞,他們認為秦始皇是一個大英雄,不論是個人能力,還是人格魅力都是非常出眾的,這非常貼合美國所崇尚的‘個人英雄主義’……”,可得出,美國崇尚“個人英雄主義”;根據材料“……美國人描述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國家疆域開拓與種族交往中做出了極大地歷史貢獻……”,并結合所學可得出,美國看重對國家疆域的開拓中做出極大貢獻的人物;根據材料“……在美國的歷史教材中,還一度認為鄭和的‘七下西洋’屬于‘半全球航行’,他帶著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海軍,從東方航行到西方,對已知的世界進行了探索”,并結合所學可得出,美國看重對未知海洋的探索中做出極大貢獻的人物等。【小問3詳解】補充:舉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還可以補充中國古代歷史人物“成吉思汗”。理由:結合所學知識,從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業績等方面說明理由。如: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各部,他四處征伐,他的子孫建立了元朝,統一了中國,他以及后代發動的蒙古西征對世界歷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4.改變世界的七次信息革命改變人類世界的力量是什么?真正改變人類世界最強大的力量就是信息革命。信息的傳遞能力決定了人類接受信息的能力,更多的信息接受是人類對世界認知更多的積累,也是人類進化發展的根本力量。今天人類已經經歷了6次信息革命,經過這6次信息革命,人類終于演進走向一個智能的時代。第一次信息革命,語言的產生,讓信息可以分享。猿這種動物對于世界的認知,終于不再是自己20年、30年的積累,而是分享甚至接受傳承,信息分享通過百萬年的積累,人類終于出現。第二次信息革命,文字的出現,讓信息可以被記錄,我們終于有了思想文化的傳承,人類的古代文明才得以出現。第三次信息革命,信息可以遠距離進行傳輸,紙和印刷術不僅代表了古代文明的高峰,而且深遠地影響了政治、經濟、文化。第四次信息革命,信息可以遠距離實時傳輸,它和工業革命一樣,再造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電報和電話的能力尤其對于軍事和經濟有著重大影響。第五次信息革命,電視讓信息可以遠距離、實時多媒體傳輸,改變了世界傳媒業,也改變了世界政治。第六次信息革命,互聯網讓信息遠距離、實時多媒體雙向交互進行傳輸,互聯網已經改變了整個世界。今天,我們已經站在第七次信息革命的臨界點。第七次信息革命,智能互聯是建立在移動互聯網上的移動互聯、智能感應、大數據、智能學習共同形成的新能力。——摘編自項立剛《5G機會》(1)將下列古代文字與其所在的文明區域相匹配。①楔形文字②象形文字③甲骨文④瑪雅獨特文字⑤腓尼基字母文字(2)結合所學知識,印刷書產生的意義是什么?(3)根據材料,請你概括七次信息革命的趨勢。(4)根據材料和所學,你如何看待人類歷史上的七次信息革命?【答案】(1)配伍:①—D②—C③—E④—A⑤—B(2)意義:印刷書誕生,堪稱具有革命性的轉變。掌握書籍和知識的不再是少數人,這大大有助于文化教育的大眾化,對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促進各民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趨勢:信息傳播的數量——越來越多,信息傳播的距離——越來越遠,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信息傳播的空間——越來越廣。(4)如何看待:真正改變人類世界最強大的力量就是信息革命,它深遠地影響了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及人類的生活。【解析】【小問1詳解】配伍:根據所學可知,古代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所以①楔形文字與其所在的文明區域D相匹配;古埃及人發明了象形文字,所以②象形文字與其所在的文明區域C相匹配;中國商朝時期使用的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所以③甲骨文與其所在的文明區域E相匹配;古代美洲瑪雅人發明了獨特的瑪雅文字,所以④瑪雅獨特文字與其所在的文明區域A相匹配;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亞地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