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5章、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動物界各門類演化譜系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1、一般特征脊索:位于身體背部,富有彈性,不分節。低等種類,終生保留;高等種類,只在胚胎期保留,成年時由分節的脊柱所取代背神經管:位于消化道的背側、脊索(脊椎)的上方咽鰓裂:水生種類,終生保留;陸生種類,僅見于個體發育早期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比較1-無脊索動物,2-脊索動物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2、分類:三個亞門:尾索動物亞門(Urochordata)頭索動物亞門(Cephalochordata)-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七、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二)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1、概述脊索只見于個體發育的早期,以后即為脊柱所取代有頭、軀干和尾的分化(有頭類)軀干部具附肢(偶鰭或四肢)
-除無頜類外,均具備上、下頜-具完善的中樞神經系統-具內骨骼魚類化石無頜綱---頭甲魚(D1)七、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二)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3、魚形動物(Pisces)4)魚類的演化
根據化石記錄及推測,現代各種魚類由盾皮魚發展演化而來。該化石發現于S紀后期地層中,繁盛于D紀。具成對鼻孔、頜及偶鰭,從而增強了感覺、取食、運動的能力。
↗軟骨魚
盾皮魚
↘硬骨魚
七、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二)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4、兩棲綱(Amphibia)1)一般特征個體變態發育:幼體鰓呼吸,無成對附肢,生活于水中;成年肺呼吸,具四肢,但需靠濕潤的皮膚(富于腺體)幫助呼吸頭骨多扁平,骨片數目較魚類減少,鰓蓋骨化,體外皮膚厚或披有骨甲七、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二)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4、兩棲綱(Amphibia)1)一般特征-
有些類別的牙為迷齒型具四肢、具內鼻孔、分化有頸椎D3,C-P繁盛,直至現在七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二)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4、兩棲綱(Amphibia)2)兩棲類登陸的條件:肺呼吸,但肺不完備,用皮膚輔助呼吸五趾的四肢,陸上支持身體和運動身披骨甲或富粘液的皮層,生活于陰濕處,防止水分的蒸發七、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二)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4、兩棲綱(Amphibia)3)四足動物的起源可能是由魚形動物中的總鰭魚類演化而來:
總鰭魚類中有一類具內鼻孔及肉質偶鰭,能夠在環境多變的淡水水域中生活。但也有人認為肺魚類可能是有尾兩棲類的祖先魚類化石硬骨魚綱,總鰭魚亞綱---拉蒂邁魚(Rec.)泥盆紀肺魚(肉鰭魚亞綱)七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二)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4、兩棲綱(Amphibia)4)進化意義脊椎動物首次成功登上陸地,是脊椎動物進化史上的一件大事,為全面征服陸地打下了重要基礎。但兩棲類仍然未能真正擺脫水環境:在水中產卵,幼體生活在水中成年后肺和皮膚不夠完備,不能遠離水,只能在水邊的陸地上生活四肢不夠強、不夠堅固七、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二)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4、兩棲綱(Reptilia)5)起源:由魚形動物的一支演化過來過渡型化石:晚泥盆世-早石炭世(D3-C1)的魚石螈—最早原始兩棲類兩棲類與魚類的過渡型化石過渡型化石: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魚石螈具魚類特征:牙齒、頭骨、脊椎骨、肢骨等與古總鰭魚類相似具兩棲動物特征:五趾形四肢,無鰓蓋片、二個枕髁等顯示陸生脊椎動物特征七、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二)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5、爬行綱(Reptilia)
1)一般特征頭骨骨片減少,具一個枕髁,頭骨具顳颥孔四肢強大,趾端具爪肺呼吸,個體發育不變態脊柱發達,分化為頸椎、軀干椎(胸腰椎)、薦椎、尾椎C3-Rec.,中生代繁盛七、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二)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5、爬行綱(Reptilia)
2)產生了羊膜卵:--卵外有一層石灰質的硬殼,殼內有一層不透水的纖維質薄膜(羊膜),防止卵的變形、損傷和水分蒸發卵內充滿羊水,還有提供營養的卵黃和容納排泄物的尿囊
它是動物征服陸地、在陸上繁殖的重大進步羊膜卵七、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二)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5、爬行綱(Reptilia)
3)爬行類的顳颥孔
顳颥孔:位于眼眶之后,為頜肌附著處
顳颥孔類型無孔型—無顳颥孔下孔型—一對,位于頭骨側面,鱗骨和后眶骨的下部顳颥孔類型調孔型—一對,位于頭骨頂部,后眶骨和鱗骨的上部雙孔型—二對,位于頭頂、頭側各一對,鱗骨和后眶骨上、下部二)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5、爬行綱(Reptilia)4)恐龍:是爬行綱雙孔亞綱的蜥臀目和鳥臀目的俗稱,而不是生物分類單元命名時可稱龍,而不能稱恐龍七、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二)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5、爬行綱(Reptilia)5)起源:由兩棲動物的一支演化過來過渡型化石:早二疊世的蜥螈(現置兩棲綱)爬行類與兩棲類的過渡型化石
過渡型化石:早二疊世的蜥螈(現置兩棲綱)具兩棲類特征:頭像兩棲類,頸不明顯,牙迷齒型,頭骨后面有耳凹具爬行類特征:軀干和尾像爬行類,一個枕髁,脊椎骨形態,趾骨數目蜥螈(P1)復原圖恐龍起源及其相互關系爬行類分類和演化雙弓亞綱下孔亞綱缺弓亞綱闊弓亞綱恐龍的演化中生代海相爬行類七、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二)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6、鳥綱(Aves)
1)主要特征最成功的飛行脊椎動物具有高而恒定的體溫(37.0-44.6
C),減少了對環境的依賴性身體流線型,具羽毛,前肢成翼,骨骼致密輕巧,髓腔大具有發達的神經系統和感官具有較完善的繁殖方式(造巢、孵卵、育雛),保證后代有較高的成活率J-Rec.七、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二)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6、鳥綱(Aves)
2)鳥綱(Aves)重要化石始祖鳥(Archaeopteryxlithographica):具羽毛,但其余骨骼特點均與爬行類一致,如有尾、有牙,前肢末端具爪。德國巴伐利亞晚侏羅世中華龍鳥:也同時具有鳥類和爬行類的特點,但有人認為它是一只恐龍。我國遼西侏羅紀地層中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二、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6、鳥綱(Aves)
3)鳥綱(Aves)起源起源:由爬行綱的一支演化過來過渡型化石:始祖鳥、中華龍鳥具爬行類特點:頭骨雙孔型,無喙,頜上有齒,胸椎彼此未愈合,尾椎多達20個,骨骼不中空,前肢具三個分開的肢具鳥類的特征:全身披羽毛,前肢基本成翼,后肢及腰帶似鳥類翼龍翅膀與鳥類和蝙蝠的比較七、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二)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7、哺乳綱(Mammalia)
1)主要特征最高等的脊椎動物具有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和感官,能適應多變的環境條件牙齒分化,出現口腔咀嚼和消化,提高了對能量的攝取身體結構比爬行動物更進化和堅固,一般具快速運動的能力恒溫、胎生、哺乳T-Rec.七、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二)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7、哺乳綱(Mammalia)
3)哺乳動物的起源起源:爬行動物的一支演化過來
過渡類型化石:多源,最有可能起源于三列齒獸類,犬齒獸類,包氏獸形類具爬行動物的基本特點具哺乳動物的特征:牙齒極度分化(分化為門齒、犬齒、和頰齒),頭部骨片減少,顳颥孔與眼眶孔相通七、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二)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8、脊椎動物演化中的幾件大事
頜的出現:有效捕食(棘魚、盾皮魚開始),在進化中有重要意義
水生陸生:進化史上又一里程碑(水陸兩棲)
羊膜卵:它的出現是進化史上的第三件大事,完全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初中學困生幫扶協議書
- 超市提成合同協議書
- 鄰居違建調解協議書
- 道路損毀修復協議書
- 高中宿舍承包協議書
- ufc比賽傷亡協議書
- 單位章程及聯營協議書
- 衣柜閑置轉讓協議書
- 車位包租返租協議書
- 路人死亡賠償協議書
- 消防監護人考試題及答案
- GB 35181-2025重大火災隱患判定規則
- 2025年中小學科學素養測評考試題及答案
- 漢代文化課件圖片高清
- 【四川卷】【高二】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聯盟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聯考數學試題
- 艾滋病病人的心理護理
- 2024年湖南高考真題化學試題(解析版)
- 大學美育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安徽師范大學
- DL-T5161.10-2018電氣裝置安裝工程質量檢驗及評定規程第10部分:66kV及以下架空電力線路施工質量檢驗
- 國際金融(吉林大學)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2024年
- FC西游記后傳金手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