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江蘇省南京市九中、南京市十三中高三10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屆江蘇省南京市九中、南京市十三中高三10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屆江蘇省南京市九中、南京市十三中高三10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屆江蘇省南京市九中、南京市十三中高三10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屆江蘇省南京市九中、南京市十三中高三10月月考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省南京市九中、南京市十三中2023-2024學年高三10月月考語文試題(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一、現代文閱讀(31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4小題,1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唐宋時期,不少詩人對詩歌寫作行為本身進行觀照,并將其呈現在詩歌文本中——詩歌寫作行為本身成了被書寫的對象。在陳與義、陸游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對于詩歌寫作本身更細致、頻繁的書寫,“題詩”“成詩”“尋詩”“哦詩”等有關詩歌寫作的表達大量出現,有意尋詩、出聲吟哦的詩人形象也越發明晰,這表明:宋詩對詩歌寫作本身的呈現更為深細,寫作者對自我作為詩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識。“題詩”“成詩”在陳與義的詩中承載了豐富內涵。“鸛鶴忽雙起,吾詩還欲成”“灑面風吹作飛雨,老夫詩到此間成”兩例清晰展示出外部環境怎樣激起了詩人內心的波瀾,眼前轉瞬即逝的景致如何被詩人捕捉到進而成為詩歌的一部分。而“成詩”的過程往往具有實時性、不可復制性。有道是“有詩還忘記”“忽有好詩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難尋”,詩人內心感知到的詩意、詩人在語言表達上的疏離,都清晰呈現在詩中。他在《對酒》中的“新詩滿眼不能裁,鳥度云移落酒杯”,同樣感嘆著自己在語言表達上的窘迫。詩人也常常自發外出“尋詩”。“柳林橫絕野,藜杖去尋詩”(《游八關寺后池上》),詩人專門拄著藜杖尋詩;“醒來推戶尋詩去,喬木崢嶸明月中”(《尋詩兩絕句》),半夜從酒醉中醒來的詩人特意推開門,在明月喬木中尋詩。場景本身就是詩意的來源,詩人在呈現出詩意產生的特定情境之后便結束了詩篇,不再述說此刻的感受。這類似前引“鸛鶴忽雙起,吾詩還欲成”:詩人看似只是記錄實時景象,然而詩情恰恰滲透在眼前所見之中,詩歌寫作也在此刻完成。不同的是,“尋詩”更能體現尋找、訪求的過程性和目的性,在這一表達中,“詩”仿佛成了觸手可及的實體;作者自認與讀者對何為“詩”有著高度默契,只需呈現特定場景,讀者便可心領神會。這種將“詩”客體化的過程,體現出詩歌已成為詩人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見的一部分,同時,詩人的主體身份在詩歌中也呈現得愈發明晰。(摘編自劉曉旭《賦詩與尋詩》)材料二:“鏡”在中國文化中有復雜的意涵。本文所言“覽鏡詩”,不是泛指含有“鏡”意象的詩,也不是指專門吟詠鏡子的詩,而是指書寫覽鏡行為與感想的詩作。覽鏡詩的關注點,是這個行為本身以及由此引發的人物心理情感。換言之,覽鏡詩中,作為物品的鏡,只是觸發某種心理的媒介,并非詩歌吟詠的重心所在。作者對覽鏡行為有更充分的自覺,把更多的筆墨著眼于“鏡中像”所引起的一系列內心反應和情感狀態。審視覽鏡詩的嬗變脈絡,我們可以再次確認中唐至宋代詩學的一脈相承,也能感受到日常化題材在宋代詩人手中有更繁復的藝術表達和更豐贍的文化內涵。宋人的自我形象在覽鏡詩中得以再造,新的審美趣味隨之形成。由鏡中像來認知自我,是人們覽鏡自照的重要目的。按法國心理學家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人們通過觀看鏡中影像而建立“自我”的觀念,并由鏡中自我逐漸進入“社會中的我”乃至“理想中的我”。人在鏡前凝視,建構對自身形象的認識。“鏡中像”與“現實我”存在距離,這就促使照鏡人通過想象去完成兩者的合一,建構自我形象。詩人照鏡,由人而鏡,由鏡而像,由像返觀人,故心有所感。解讀覽鏡詩,是觀察作者自我形象建構的有效途徑。試看宋庠《因覽鏡照見衰年狀貌有感》:拂檻清晨念老余,只堪丘壑便懸車。暗圍廓落頻移眼,坐況蒼華不滿梳。淚綬轉慚龜鈕印,土膏空負鶴頭鋤。人生出處真難決,羨殺賢哉漢二疏。宋庠仕宦顯達,遣詞造句典麗奧博,全詩意脈從“鏡中像”指向“現實我”。鏡中老態讓他聯想到現實官場——是致仕退隱,還是不負官位?他內心糾結。宋庠沒有白居易的樂天順命,鏡中像刺激他要在現實和理想間選擇,所以他最后欣羨漢代的疏廣、疏受,能主動功成身退。我們可從中提煉出詩人的三層形象:A“鏡中像”——頹然老者(“坐況蒼華不滿梳”);B“現實我”——高位在身(“涙綬轉慚龜鈕印”);C“理想我”——致仕歸田(“羨殺賢哉漢二疏”)。正是三者間理想與現實的沖突讓作者“難決”,整首詩也因三層形象的復雜關系而充滿張力。覽鏡詩是表達日常生活細節的詩。日常不能徑直變為詩,但詩可以表現日常,讓日常經驗走向美學自覺。宋人將“鏡中像”與“現實我”勾連在一起,讓“幻象”與“真我”對話,試圖超越瑣碎凡庸的現實,直指詩人的情感與精神世界。(摘編自侯體健《幻象與真我:宋代覽鏡詩》)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陳與義在《對酒》等詩中感慨詩意受限于語言,難以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詩情,所以寫不出好的詩歌。B.宋詩中有關“尋詩”的詩句著重敘寫了詩人在創作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為,其場景讀來真實可感。C.宋代覽鏡詩中的“鏡子”不是詩歌的重心,而是抒情的中介,詩人意在抒寫鏡中像所激發的思想情感。D.材料二引用拉康的理論分析我國詩人覽鏡自照的原因,而宋庠詩例的意脈恰恰契合“鏡像階段”理論。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采用總分結構,成詩和尋詩有相似之處,后者更能彰顯詩人創作的自覺性。B.《尋詩兩絕句》看似未交代尋詩的結果,其實詩情已生,這正是尋詩之詩的妙處。C.相比于寒門士子,宋庠這類地位高、通世故的貴族更容易寫出意蘊豐富的覽鏡詩。D.材料二標題所謂“幻象”主要指鏡像,而“真我”則指向詩人的真實境況或情思。3.下列選項,最能體現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A.《木蘭詩》:“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B.劉禹錫《昏鏡詞》:“昏鏡非美金,漠然喪其晶。飾帶以紋繡,裝匣以瓊瑛。”C.孔平仲《覽鏡》:“拂拭菱花試一臨,貌隨年改嘆光陰。平生履行無人識,嗟爾頑銅豈照心。”D.叔本華:“每個人都應該以他人為鏡,從這面鏡子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點、惡行。”4.以上兩則材料,是我校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圍繞課題《宋代詩人》搜集到的有效文獻。請結合材料內容,完成以下兩個任務:(1)寫出該研究課題的完整名稱,不超過15個字。(2)簡要歸納兩條關于該課題的研究結論。【答案】1.A2.C3.C4.(1)宋代詩人創作中的自我形象/宋代詩人自我意識的形成/宋代詩人對自我的強調、認知與建構;

(2)宋代詩人通過在詩歌中觀照“題詩”“尋詩”等創作行為本身來凸顯詩人自我的主體身份;通過“覽鏡自照”來認知與建構自我形象。【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所以寫不出好的詩歌”推斷有誤,根據原文“同樣感嘆著自己在語言表達上的窘迫”,作者只是陳述了語言表達的窘迫,并未說陳與義寫不出好詩。故選A。【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材料內容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C.“相比于寒門士子,宋庠這類地位高、通世故的貴族更容易寫出意蘊豐富的覽鏡詩”于文無據。覽鏡詩創作質量的關鍵因素是詩人內心豐富的情感,和身份地位無關。故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只寫了對鏡梳妝的動作,沒有出現鏡中像。B.描寫的是鏡子本身的昏暗,沒有鏡中的人物形象。C.寫到鏡中衰老的我和理想中美好但無人識得的“理想我”,二者產生沖突,最能體現材料二的觀點。D.以鏡為喻,談論要參照他人,反思自我的道理。故選C。【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1)由材料一“唐宋時期,不少詩人對詩歌寫作行為本身進行觀照,并將其呈現在詩歌文本中——詩歌寫作行為本身成了被書寫的對象”“詩人的主體身份在詩歌中也呈現得愈發明晰”“宋詩對詩歌寫作本身的呈現更為深細,寫作者對自我作為詩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識”和材料二“本文所言‘覽鏡詩’……而是指書寫覽鏡行為與感想的詩作”“宋人的自我形象在覽鏡詩中得以再造,新的審美趣味隨之形成”“由鏡中像來認知自我,是人們覽鏡自照的重要目的”“試圖超越瑣碎凡庸的現實,直指詩人的情感與精神世界”可知,兩則材料均是在闡述唐宋時期,詩人將詩歌創作行為和詩人對自身的認知、情感、精神世界融入詩歌之中,由此可以將題目補充為“宋代詩人創作中的自我形象宋代詩人自我意識的形成宋代詩人對自我的強調、認知與建構”。(2)根據材料一“詩人也常常自發外出‘尋詩’”“宋詩對詩歌寫作本身的呈現更為深細,寫作者對自我作為詩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識”可以得出理由:詩人通過自發“尋詩”等關注自我,有更加清晰的自我意識;根據材料二“促使照鏡人通過想象去完成兩者的合一,建構自我形象。詩人照鏡,由人而鏡,由鏡而像,由像返觀人,故心有所感。解讀覽鏡詩,是觀察作者自我形象建構的有效途徑”“宋人將‘鏡中像’與‘現實我’勾連在一起,讓‘幻象’與‘真我’對話,試圖超越瑣碎凡庸的現實,直指詩人的情感與精神世界”可以概括出理由:作者通過覽鏡自照,完成自我形象的構建,展現詩人的情感與情深世界。(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石碣①茅盾玉臂匠金大堅還沒刻完半個字,忽地又是撲嗤一聲的笑起來,抬頭望他的秘密工作中的伙伴。“金二哥,又笑,怎的?”靠在太師椅上慢慢地摸胡子的圣手書生蕭讓輕聲說。胡子,原來只有稀落落的幾根,又很短,然而只要左手空閑著,蕭讓就總得去摸。“蕭大哥,你真是活像智多星吳用了!再過幾天,我就管你叫智多星罷!”玉臂匠金大堅簡直的放下了刻字刀,雙手按在石碣上呵呵大笑起來。蕭讓得意地搖著頭,隨即把臉色放得更莊嚴:“我說,金二哥,怨不得,吳軍師,那樣叮囑我來。你只是心直口快!”玉臂匠呆了一下,他收起了笑容,拿過刻字刀,低著頭便又干他的一點一畫的工作。“慢著,金二哥,剛才,你又笑,到底為的甚么?”“想到你和我躲在這里干這個,就要笑。”“你真是!”蕭讓頓一頓。“呵,金二哥,不應該笑。我們這,是非同小可的大事,是水泊里的機密呀:全伙兒,一百單八位弟兄,就只有,你,我,吳軍師,參預這機密。”從工作中再抬起頭來的金大堅本已有一句話沖到口邊:正因為恁地,更加逗的人要笑呵!可是望見蕭讓的那樣莊重的臉色,便不好說出來,只撮起嘴唇做了一個怪相,算是百分之幾的抗議。這也瞞不過精明的蕭讓。料到這玉臂匠還有幾分不了解吳軍師的“策略”的奧妙,他蕭讓便覺得很有再切實叮囑一番的必要。然而要把吳用的“策略”解釋明白也頗困難,他偷眼看他的伙伴,刀尖落在石頭上發出“滋拉,滋拉”的聲音,仿佛是金大堅的暗笑;然而金大堅當真并沒笑,他在那里認真地工作。這使得蕭讓心里略略安定一點。畢競這位老朋友還可靠。摸著稀落落的幾根短胡子,蕭讓再把軍師吳用囑咐過的話語想了一遍,然后輕聲兒慢慢兒說:“金二哥,你看,玉麒麟比宋大哥如何?”“都是江湖上聞名的好漢呵!”玉臂匠頭也不抬的回答了。“哦——金二哥;好歹,總有個,高下罷?”只有急促的刀尖落在石面上的剝落剝落的聲音代替了回答。“眾多兄弟,都說,玉麒麟,仗義疏財,一身好武藝,心地又直爽;宋大哥兀自佩服。金二哥,看來遮莫是玉麒麟強些罷。”金大堅深覺得詫異,自己不是屢次承蒙他告誠莫要臧否水泊內的大頭領么?今兒他自己亦犯了規么?和他的刻字技術同樣地古樸的金大堅的心,忍不住暗笑;老沒有機會發泄的幾句話便脫口沖出來了:“人總是成群打伙的。和盧員外親近的一伙兒自然說盧員外好哪。”“不,不,不!金二哥,是和盧員外出身相仿佛的人,才都說盧員外好。”玉臂匠不很了解似的定晴瞅著蕭讓。“金二哥,你總知道,我們一百單八人,不是一樣的出身呀。如像白勝兄弟,他原是破落戶潑皮;阮氏三兄弟,石碣村的漁民;孫二娘開黑店,公孫軍師是游方道士,李俊、張橫,做水面上的勾當:這算是一伙兒。五虎將的關勝、呼延綽,他們,原是朝廷命官,派來打梁山的;便是盧員外自己,先前何嘗不是跟我們作對的?所以這是又一伙了。金二哥,現在,你該明白吳軍師的妙計了罷?”有這石碣,兩伙人便會合成一伙兒么?這樣的意思也曾在金大堅心中一動。但是不失自知之明的他素來知道自己的嘴巴不濟事,所以還是不出聲,只睒著眼睛,用半個臉笑。突然蕭讓站起來,踅到房門口,在門縫里張望了一會兒,然后又回到金大堅身邊,滿臉莊重氣象,湊著金大堅的耳朵急促地輕輕地說:“二哥,俺水泊里這兩伙人,心思也不一樣。二哥,依你說,該是誰來做山寨之主?”“哦!原來卻是恁地!何不依了黑旋風的說法,爽爽快快排定了座位,卻又來這套把戲,這石碣,害得俺像是做了私事,當著眾兄弟面前,心里怪難受!”玉臂匠再也忍不住了,當的一下,把刻字刀擲在石碣上,大聲叫將起來。這一爆發,真是圣手書生蕭讓所不料的。他往后退了一步,學著軍師吳用的神氣,只管摸胡子。“二哥,話雖如此說;事情,卻不能如此辦。也須叫人人心服呀。總得再找出些‘天意’來。這便是吳軍師的神算妙計!"“天意!天意渺茫,就叫我們來替‘天’行意?”蕭讓沉吟著踱方步。他時時把眼光往金大堅身上溜,沒有什么異樣。滋拉滋拉地又在那里刻字,一條好臂膊上的肌肉突起來像是些猾柚(短小的方木)兒。總算放下一半心,蕭讓再回到太師椅上時,猛聽得金大堅又擲過來一個怪問題:“旁的不管,只是,蕭大哥,我們算是哪一伙?”瀟讓愕然了。軍師吳用從來不曾和他談到這個。倉卒間他搬不出吳用的話語來應付。很想說是屬于宋大哥那一伙,可是又覺得礙口。看見蕭讓也有對答不來的時候,金大堅卻呵呵笑了。這笑像是一瓢冷水,澆得圣手書生毛發直豎。“我們,——我,既不是趙官兒的什么將軍,教練,教頭,也不曾偷雞摸狗,開黑店,大江心里請客官吃板刀面。我們是靠手藝過活的。我刻東岳廟的神碑,也刻這替天行道的石碣。就是這們一回事。提起什么天呀道呀地呀,倒是怪羞人呢!”仿佛抖落了一口袋子的金錢似的,金大堅自己也不很相信竟會這樣地滔滔發議論。他的拿著刻字刀的右手突在空中劃一個圓圈,又興奮地加了幾句:“看來我們水泊里最厲害的家伙還是各人的私情——你稱之為各人的出身;我們替‘天’行的就是這個‘道’呢!”瀟讓楞著眼暗,只能摸胡子。直到金大堅的刀尖和石頭相觸的聲音再鼓動他的耳膜時,他這才醒過來似的率然問:“是機密呢!金二哥?”“我當作從前給人家私刻關防②一樣,決不走漏半個字!”①本文是茅盾對《水滸傳》的再創作,1930年發表在《小說月報》上。《水滸傳》在七十一回“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中描述,梁山泊英雄聚義后舉辦醮事,突然天門中開降下石碣,石碣上有“替天行道”字樣及一百零八位好漢的座次。②關防:舊時政府機關或軍隊用的印信。5.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撮起嘴唇做了一個怪相”,表現了金大堅對刻石碣這件事的抵觸心態,他在內心深處不認同蕭讓所說的策略。B.蕭讓解釋吳用的策略時,從說話“慢慢兒”到“急促地”,后來“沉吟著踱方步”,顯現出蕭讓內心的矛盾糾結。C.蕭讓對金大堅的說辭,歸根結底來自吳用,吳用雖然沒有出現在現場,卻在實際上主導著刻石碣這一件大事。D.金大堅對官員出身和綠林出身的好漢都不認同,因而對刻石碣就能使兩伙人“合成一伙兒”的做法深感懷疑。6.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敘事簡潔,情節貌似簡單,但在人物交談中呈現了復雜錯綜的內容,引發讀者思考。B.小說以蕭讓的視角進行敘述,通過蕭讓的所見所思所感完成對“石碣”作用和意義的揭示。C.小說截取玉臂匠金大堅和圣手書生蕭讓秘刻石碣這一場景,構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故事。D.反復出現“刀尖落在石面上的聲音”,表明金大堅對問題有自己的思考,刻畫其復雜內心。7.金大堅的“笑”在整個談話過程中多次出現,“笑”這一細節所蘊含的感情隨著談話不斷發生變化,請結合文中相關語句簡要分析。8.對于歷史小說創作,茅盾認為“應當是那個特定時代的歷史條件下所可能產生的人和事”“應當符合于這個歷史人物的性格發展的邏輯”,但同時又應“不為古事所拘,馳騁其想像吹進些現代的氣息”。謗結合文本對茅盾這一創作理念闡述自己的理解。【答案】5.C6.B7.①談話開始,金大堅雙手按在石碣上呵呵大笑,是單純覺得瞞住眾人刻石碣很是有趣。②蕭讓主動談起盧俊義和宋江的高下時,金大堅忍不住暗笑,是對蕭讓行為的不解。③蕭讓談及梁山泊眾人出身不同時,金大堅“用半個臉笑”,流露出對蕭讓看法的不認同。④當蕭讓無法應對金大堅的質問時,金大堅“呵呵笑”,表達出對“刻石碣”策略的不滿和蔑視。8.①梁山泊內眾人出身不同,所屬階級不同,自然會形成矛盾和猜疑,吳用通過刻石碣,借天意來排定座次,建立秩序,是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的。②金大堅是工匠出身,性格單純直率,正直有原則,因而他對于“刻石碣”的用心表示不滿,符合人物性格。③茅盾通過“刻石碣”事件的再創作,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寫,用現代人的立場反觀古事,指出了農民起義的局限性,具有啟蒙意義。【解析】【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表現了金大堅對刻石碣這件事的抵觸心態”說法錯誤。“撮起嘴唇做了一個怪相”只是表現金大堅對蕭讓所說的“不應該笑”地“抗議”,并不是對刻石碣的抵觸。B.“顯現出蕭讓內心的矛盾糾結”說法錯誤,顯示的是蕭讓在說服金大堅的過程中的感情起伏,并沒有內心的矛盾糾結。D.“金大堅對官員出身和綠林出身的好漢都不認同”說法錯誤。金大堅沒有對兩伙人的出身不認同,他不認同的是因為出身不同而互相猜忌,并且不是因為不認同別人的出身而對刻石碣產生懷疑。故選C。【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B.“小說以蕭讓的視角進行敘述”說法錯誤,本文使用第三人稱視角敘述。故選B。【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及人物心理的能力。結合“想到你和我躲在這里干這個,就要笑”“從工作中再抬起頭來的金大堅本已有一句話沖到口邊:正因為恁地,更加逗的人要笑呵”,談話開始,金大堅的笑是單純覺得刻石碣的工作瞞住眾人,很是有趣。結合“金大堅深覺得詫異,自己不是屢次承蒙他告誡莫要臧否水泊內的大頭領么?今兒他自己亦犯了規么?和他的刻字技術同樣地古樸的金大堅的心,忍不住暗笑;老沒有機會發泄的幾句話便脫口沖出來了……”,蕭讓主動談起盧俊義和宋江的高下時,金大堅忍不住暗笑,是對蕭讓行為的不解。結合“有這石碣,兩伙人便會合成一伙兒么?這樣的意思也曾在金大堅心中一動。但是不失自知之明的他素來知道自己的嘴巴不濟事,所以還是不出聲,只睒著眼睛,用半個臉笑”可知蕭讓談及梁山泊眾人出身不同時,金大堅“用半個臉笑”,流露出對蕭讓看法的不認同。結合“看見蕭讓也有對答不來的時候,金大堅卻呵呵笑了。這笑像是一瓢冷水,澆得圣手書生毛發直豎”可知當蕭讓回答不出金大堅的質問時,金大堅“呵呵笑”,是用笑表達出內心的憤懣和對“刻石碣”策略的蔑視。【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結合“金二哥,你總知道,我們一百單八人,不是一樣的出身呀。如像白勝兄弟,他原是破落戶潑皮;阮氏三兄弟,石碣村的漁民……金二哥,現在,你該明白吳軍師的妙計了罷”可知,梁山泊內眾人出身不同,所屬階級不同,自然會形成矛盾和猜疑,吳用通過刻石碣,借天意來排定座次,建立秩序,是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的。結合“這石碣,兩伙人便會合成一伙兒么?這樣的意思也曾在金大堅心中一動。但是不失自知之明的他素來知道自己的嘴巴不濟事,所以還是不出聲,只啖著眼睛,用半個臉笑”“哦!原來卻是恁地!何不依了黑旋風的說法,爽爽快快排定了座位,卻又來這套把戲,這石碣,害得俺像是做了私事,當著眾兄弟面前,心里怪難受”“玉臂匠再也忍不住了,當的一下,把刻字刀擲在石碣上,大聲叫將起來”“看來我們水泊里最厲害的家伙還是各人的私情——你稱之為各人的出身;我們替‘天’行的就是這個‘道’呢”可知,金大堅是工匠出身,性格單純直率,正直有原則,因而他對于“刻石碣”的用心表示不滿,符合人物性格。結合“我們,——我,既不是趙官兒的什么將軍,教練,教頭,也不曾偷雞摸狗,開黑店,大江心里請客官吃板刀面。我們是靠手藝過活的。我刻東岳廟的神碑,也刻這替天行道的石碣。就是這們一回事。提起什么天呀道呀地呀,倒是怪羞人呢”“看來我們水泊里最厲害的家伙還是各人的私情——你稱之為各人的出身;我們替‘天’行的就是這個‘道’呢”可知,茅盾通過“刻石碣”細節的再創作,用現代人的立場反觀古事,指出了農民起義的局限性,具有啟蒙意義。二、古代詩文閱讀(39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6小題,24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文本一:初,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遣其喪歸葬。至吳,吳王①慍曰:“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復遣喪之長安葬。吳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禮,稱疾不朝。京師知其以子故,系治驗問吳使者。吳王恐,始有反謀。后使人為秋請,文帝復問之,使者對曰:“王實不病。漢系治使者數輩,吳王恐,以故遂稱病。夫‘察見淵中魚,不祥’。唯上棄前過,與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吳使者歸之,而賜吳王幾杖,老,不朝。吳得釋其罪,謀亦益解。然其居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卒踐更②,輒與平賈;歲時存問茂材,賞賜閭里;他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訟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晁錯數上書言吳過,可削。文帝寬,不忍罰,以此吳日益橫。及景帝即位,錯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齊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吳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隙,詐稱病不朝,于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幾杖。德至厚,當改過自新,反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雜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由此與錯有隙。(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七國之叛》)文本二: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數年之間,奔命扶傷之不無暇,困平城,病流矢,陵遲不救者三代。后乃謀臣獻畫,而離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國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節選自柳宗元《封建論》)【注】①吳王:劉濤,漢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為吳王,其封地為吳國,后聯合楚、趙等七國發動叛亂,失敗后,逃到東越被殺。②踐更:受錢代人服徭役。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B.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C.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D.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系治,囚禁審理,“治”與《諫逐客書》中“至今治強”的“治”含義不同。B.幾杖,坐幾和手杖,皆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用來借指老人。C.存問,問候的意思,“存”與《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含義不同。D.陵遲,也作“凌遲”,既是一種殘酷的刑罰,也指漸趨衰敗,文中意指后者。11.下列選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復遣喪之長安葬然則一羽之不舉B.如此者四十余年縱一葦之所如C京師知其以子故思試之斗以覘之D.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因人之力而敝之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吳國太子侍奉皇太子飲酒、下棋,走棋路時與之發生了爭執,態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盤打死了,這件事成為吳王謀反的誘因之一。B.因吳太子之事,吳王稱病不再朝見文帝,此舉有違藩臣的禮節,不過文帝在聽了使者的解釋后,未追究吳王過錯,特許吳王不再上朝。C.晁錯多次上奏文帝,陳述吳王過失,建議削減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錯仍力主削藩,他認為吳王最終會發動叛亂。D.面對吳國的威脅,削藩已成朝臣共識。柳宗元也認為,西漢時由于謀臣獻策,才分散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諸侯國。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吳得釋其罪,謀亦益解。(2)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14.唐朝中后期藩鎮割據嚴重,請結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論》的創作目的。【答案】9.A10.C11.D12.D13.(1)吳王能夠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謀反的意圖也漸漸消解了。

(2)糾正秦朝偏頗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來確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14.以西漢削藩的史實,論證了郡縣制的優越性,諷諫唐王朝要削弱藩鎮勢力。【解析】【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招誘天下逃亡人,陰謀叛亂。現在,削減他的封地會反叛,不削封地,他也會反叛。如果現在削減他的封地,反得快,禍害還小;不削減他的地,反得慢,禍害會更大。“招誘天下亡人”,“天下亡人”作“招誘”賓語,其后斷開,排除CD;“削之”,“之”作“削”的賓語,其后斷開,排除BD;“其反亟”主謂結構,意思完整,中間不可斷開,排除BD;“削之”“不削”是兩種情況,各自斷開;“其反亟”“禍小”與“反遲”“禍大”是兩種結果,各自斷開。故選A。【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掌握文言一詞多義及了解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審罪;太平。句意:便囚禁、審理、查問吳國的使者。/到今天奏國仍太平、強大。B.正確。C.錯誤。含義相同,都是“慰問、問候”。句意:每年按時慰問茂才。/委屈你們來慰問我。D.正確。句意:如此衰落不振達三代之久。故選C。【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不同。動詞,往、到;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句意:吳王又把吳太子的靈柩送到長安。/既然這樣,那么舉不起一根羽毛。B.不同。副詞,像;動詞,往,到。句意:像這樣持續了四十多年。/任憑小船兒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C.不同。介詞,因為;連詞,表目的,來。句意:京師知道吳王是因為兒子的緣故。/他想先試著讓它(和別人的蟋蟀)斗一下來看看它的本領。D.相同。“而”都表轉折。句意:那時只有反叛的諸侯國卻沒有反叛的郡縣。/依靠別人的力量卻又反過來損害他。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削藩已成朝臣共識”錯誤,由原文“獨竇嬰爭之”可知,成朝臣并未達成共識。故選D。【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釋”,(被)赦免;“益”,漸漸。(2)“矯”,糾正;“枉”,偏頗做法;“徇”,遵循;“剖”,分割。【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材料二中柳宗元說“然而封建之始,郡國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說明漢朝開始恢復封建制的時候,諸侯國和郡縣各占一半疆域,那時只有反叛的諸侯國而沒有反叛的郡縣,秦朝郡縣制的正確性也已經明白清楚了。繼漢朝而稱帝的,就是再過一百代,郡縣制比封建制優越,也是可以知道的。而結合唐王朝因安史之亂及藩鎮割據而由盛轉衰的史實可知,柳宗元運用西漢削藩的史實,是為了充分論證郡縣制的優越性,從而諷諫唐王朝要削弱藩鎮勢力。參考譯文:文本一:當初,在漢文帝時,吳國太子入宮朝見皇上,侍候皇太子飲酒、下棋。吳太子走棋時與皇太子發生爭執,態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盤猛打吳太子,吳太子被打死,靈柩送回安葬。到了吳國,吳王怨恨地說:"天下都同是一家,死在長安就埋在長安,為什么要送回來呢!"吳王又把吳太子的靈柩送到長安。吳王從此漸漸違背藩臣的禮節,聲稱有病,不再朝見皇上。京師知道吳王是因為兒子的緣故,便囚禁、審理、查問吳國的使者。吳王害怕,開始有了反叛的想法。后來,在長安行秋季朝見禮時,吳王派人參加,文帝再次問起吳王不來朝見的原因,使者說:“吳王其實沒病,因吳國幾批使者被朝廷拘留又被治罪,吳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前人說‘查看深淵中的魚,是不吉祥的’。希望皇上不再追究他以前的過失,讓他悔改自新。”于是文帝釋放了使者,讓他們回國,并特意賞給吳王坐幾和手杖,表示照顧他年老多病,特許不必進京朝見。吳王能夠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謀反的意圖也漸漸消解了。可是因吳國內能冶銅、制鹽,百姓不繳納賦稅,服兵役時,吳王發給代役金,雇人服役;每年按時慰問茂才,賞賜百姓:其它封國的官吏來吳國搜捕逃犯,吳王都阻止保護。像這樣持續了四十多年。晁錯多次上奏陳述吳王的過失,認為應削減他的封地。文帝寬厚,不忍心懲罰他,所以吳王更加驕縱。到景帝即位,晁錯對景帝說:“以前高帝剛平定天下,兄弟少,諸子年幼,大封同姓諸侯王,封給齊國七十多個城、楚國四十多個城、吳國五十多個城。這三個非嫡親諸侯王的封地,占去天下的一半。現在,吳王因先前太子死亡而生出嫌隙,謊稱有病不來朝見,依古法應處死。文帝不忍心,賞賜他幾案和手杖,對他的恩德深厚,本該悔改自新才對,但他卻更加驕橫放肆。利用礦山采銅鑄錢,煮海水制鹽,招誘天下逃亡人,陰謀叛亂。現在,削減他的封地會反叛,不削封地,他也會反叛。如果現在削減他的封地,反得快,禍害還小;不削減他的地,反得慢,禍害會更大。”景帝下令公卿、列候、宗室共同討論這件事,沒人敢和晁錯爭辯,唯獨竇嬰有爭議,從此竇嬰與晁錯有了矛盾。文本二:漢朝統一了全國之后,糾正秦朝偏頗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來確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但沒有幾年,為了平息諸侯國的叛亂便聞命奔赴鎮壓,以至連救死扶傷都來不及,漢高祖劉邦被圍困在平城,被飛箭射傷,如此衰落不振達三代之久。后來由于謀臣獻策,才分散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并由朝廷命官管理諸侯國。但是漢朝開始恢復封建制的時候,諸侯國和郡縣各占一半疆域,那時只有反叛的諸侯國卻沒有反叛的郡縣,秦朝郡縣制的正確性也已經明白清楚了。繼漢朝而稱帝的,即使是再過一百代,(郡縣制比封建制優越)也是可以知道的。(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賣花聲·題岳陽樓①張舜民木葉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斂芳顏。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陽關。醉袖撫危欄。天淡云閑。何人此路得生還。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注釋】①元豐六年(1083),詩人獲罪貶往郴州,途經岳陽樓,登樓而作本詞。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是()A.起首兩句勾畫出一幅洞庭葉落、水空迷濛的秋天景象,渲染了浩渺凄迷的意境。B.詩人因遭貶來到此地,又將離此南行,內心十分苦悶,聽曲自斟全無半點笑容。C.“醉袖”運用借代修辭,以衣飾代人,不言醉臉、醉眼,而言醉袖,富有想象美。D.詞的上闋寫樓內宴飲,下闋寫樓外遠望,詞人因醉酒而吐露真情,結構安排自然。16.請簡要概括本詞與杜甫的《登岳陽樓》所表達情感的異同。【答案】15.B16.相同點:兩首詩詞都表現了詩人流落江湖、仕途失意、報國(忠君)無門的苦悶。不同點:①張詞寫出了對遭貶的怨憤,對君王的期待,對前途的迷茫。②杜詩有年老多病、思家念親的孤獨感傷,也有對國家動蕩、時局不安的關切與憂慮。【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理解和賞析能力。B.“內心十分苦悶,聽曲自斟全無半點笑容”錯誤,“十分”二字,寫的是歌妓給詩人斟滿酒;“斂芳顏”,即斂眉、斂容,寫的是歌妓的情態,歌女沒有笑容。故選B。【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點:杜詩頸聯“親朋無一字”寫出了詩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斷絕,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況,即整個國家的情況。這對一個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國家,不忘人民的詩人來說,是一種被社會忘記的孤獨感,他在精神上無疑是很痛苦的;“老病有孤舟”“孤舟”,寫出了詩人全家擠在一條小船上飄泊度日,消息斷絕,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慘苦可以想見。張詩“何人此路得生還",完全是口語,但卻比人工鍛煉的語言更富有表現力。它概括了古往今來多少遷客的命運,也傾吐了詞人壓胸底的心聲,具有悠久的歷史感和深刻的現實性,負載著無盡的悲哀與痛楚。總之,兩首詩詞都表現了詩人流落江湖、仕途失意、報國(忠君)無門的苦悶。

不同點:①“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寫回望處,夕陽映紅了天邊,那里應該是我離開的京都長安,張詞寫出了對遭貶的怨憤,對君王的期待,對前途的迷茫。②“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寫沒有得到親朋故舊一字音信,年老體弱之身只剩一葉孤舟。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欄遙望胸懷家國淚水橫流,杜詩有年老多病、思家念親的孤獨感傷,也有對國家動蕩、時局不安的關切與憂慮。(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宮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用比喻、夸張手法描寫阿房宮中的建筑物之多。(2)在李白的《將進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借曹植當年設宴的典故,來表達自己同樣懷才不遇的心境。(3)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出了宮中女子服飾的華貴,同時也對前文寫女子眉頭深蹙、夢起遲妝的原因作了交代。【答案】①.蜂房水渦②.矗不知其幾千萬落③.陳王昔時宴平樂④.斗酒十千恣歡謔⑤.新帖繡羅襦⑥.雙雙金鷓鴣【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名句的能力。易錯字有:渦、矗、宴、恣、謔、襦、鷓、鴣。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①隨著新媒體的流行,年輕的部分戲曲演員開始把手機屏幕當成一方舞臺,②以“直播”的方式,吸引了廣泛的關注。③對此,有人頗有微詞。④殊不知,戲曲生態早已陷入艱難的境地。⑤如果還過分苛求所謂的“藝術理想”,擔心過度商業化,實在是因小失大。⑥戲曲傳播載體的網絡化、多元化是大勢所趨。⑦這些年,戲曲人也一直在謀求“破圈”。⑧京劇裘派傳人裘繼戎的《驚·鴻》首當其沖,受到許多年輕人的贊賞;⑨粵劇電影《白蛇傳·情》,則又讓大江南北的年輕人迷上了粵劇。竊以為,這A,更是對戲曲生態的良性修復,是“破繭重生”。當然,戲曲直播只是一種手段,是戲曲回歸市場路徑的創新。創新是為了守正,守正也才能創新。一個年輕的戲曲人,通過直播收獲流量,這是可喜現象;收獲了不菲的打賞,這也無可厚非。但戲曲演員若丟掉了對文化的堅守,沉湎于手機屏幕,甚至“吆喝求賞錢”,那就成了乞兒行徑。中國戲曲能薪火相傳的主要原因是《竇娥冤》《西廂記》等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經典劇目的世代流傳。B,才能實現創新與守正平衡下的持續發展。18.文中第一段有三處表達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答案】18.①“年輕的部分戲曲演員”改為“部分年輕的戲曲演員”;⑤“過分苛求”,刪掉“過分”;⑧“首當其沖”,改為“精彩亮相”。19.A.不僅是一種破圈/創新;B.只有保持直播中文化含量/只有保持對文化的堅守。【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和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文中第一段有三處表達不當:①語序不當。定語“年輕的”,形容詞作定語;定語“部分”,表示范圍,表范圍或領屬性的定語一般放在最前面,應將“年輕的部分戲曲演員”改為“部分年輕的戲曲演員”。⑤重復累贅。“苛求”,過分的要求,“過分苛求”語義重復,應刪掉“過分”。⑧成語使用錯誤。首當其沖:比喻首先受到沖擊、攻擊或首先遭受災害,表貶義,不符合語境,應改為“精彩亮相”“驚艷全場”等。【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第一處,結合后文“更是……”的句式可知,此處句式上應為“這不僅是……”;再結合前文“戲曲人也一直在謀求‘破圈’”,為更好的戲曲生態竭盡全力,此處強調“直播”是創新,故此處應填“不僅是一種‘破圈’”。第二處,結合后文“才能……”可知,此處應為“只有……”;在結合前文“但戲曲演員若丟掉了對文化的堅守,沉湎于手機屏幕,甚至‘吆喝求賞錢’,那就成了乞兒行徑”“中國戲曲能薪火相傳的主要原因是《竇娥冤》《西廂記》《牡丹亭》等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經典劇目的世代流傳”可知,此處強調戲曲直播中應保持文化的堅守和傳承,故此處應填“只有在戲曲直播中保持文化含量”。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我贊楊柳美麗,但其美與牡丹不同,與別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楊柳的主要的美點,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發展的,紅杏能長到“出墻”,古木能長到“參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見枝葉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記了下面的根,覺得可惡!你們是靠他養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絕不理睬他呢?你們的生命建設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貪圖自己的光榮,而絕不回顧處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經被斫,而上面的花葉還是欣欣向榮,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惡而又可憐!楊柳沒有這般可惡可憐的樣子:它不是不會向上生長。它長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長得高,越垂得低。千萬條陌頭細柳,條條不忘記根本,常常俯首顧著下面,時時借了春風之力而向處在泥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他親吻,好像群活潑的孩子環繞著他們的慈母而游戲,而時時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撲進慈母的懷里去,使人見了覺得非常可愛。楊柳樹也有高出墻頭的,但我不嫌它高,為了它高而能下,為了它高而不忘本。20.文學作品往往借助標點來增強表現力。請分析文中畫橫線句子中的引號所具有的表現力。21.文中加點的詞語中,前兩處為什么用“你們”而不用“它們”,后三處為什么用“它”而不用“你”?談談你的理解。2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中有三個重疊形式“條條、常常、時時”,說說它們和“每條、經常、不時”相比,表達效果上有什么不同。【答案】20.①兩處引號都表示所引詞語具有特殊含義。②“出墻”暗含“紅杏出墻,不守正道”之意,“參天”意指“高踞在上,不理睬根”。③借助引號不僅說花木長得高,還隱含了對它們向上發展卻張揚忘本的批評嘲諷。21.①前兩處:比起“它們”,“你們”更便于直接抒情,當面斥責,使要表達的批評憤怒之情更加強烈。②后三處:比起“你”,“它”拉開了彼此間的距離,使對楊柳的歌頌贊美顯得更加冷靜客觀。22.①三個重疊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增強了語言的韻律感,使語言更富有音樂美。②疊詞具有強調作用,“條條、常常、時時”強調了枝條之多、頻率之繁、時間之久,更突出了楊柳高而能下,高而不忘本的可貴品質。【解析】【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能力。紅杏出墻指的意思是紅色的杏花穿出墻外,形容春色正濃,情趣盎然,后比喻婦女偷情、不守婦道,故“出墻”暗含“紅杏出墻,不守正道”之意。“參天”本指高懸或高聳于天空,結合“似乎忘記了下面的根”可知,此處意指“高踞在上,不理睬根”。兩處引號都表示所引詞語具有特殊含義。兩處詞語都含貶義,結合后文“枝葉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記了下面的根,覺得可惡!你們是靠他養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絕不理睬他呢?你們的生命建設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貪圖自己的光榮,而絕不回顧處在泥土中的根本”分析可知,借助引號不僅說花木長得高,還隱含了對它們向上發展卻張揚忘本的批評嘲諷。【2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人稱作用的能力。“是靠他養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絕不理睬他呢……生命建設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貪圖自己的光榮……”,句意為批評,充滿憤怒之意,此處用第二人稱“你們”比起“它們”,更便于直接抒情,當面斥責,使要表達的批評憤怒之情更加強烈。“我不嫌它高,為了它高而能下,為了它高而不忘本”,此處使用第三人稱代詞“它”,比第二人稱“你”,“它”更拉開了彼此間的距離,顯得態度更審慎,使對楊柳的歌頌贊美顯得更加冷靜客觀。【2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條條、常常、時時”三個重疊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增強了語言的韻律感,讀來更富有節奏感,使語言更生動活潑,富有音樂美。同時疊詞具有強調作用,“條條、常常、時時”從數量程及度上強調了枝條之多、頻率之繁、時間之久,和后文的直接贊美更切合,更突出了楊柳高而能下,高而不忘本的可貴品質。四、寫作(60分)23.根據要求作文。有個女人多年來不斷嘲笑對面女人很懶惰:“那個女人的衣服,永遠洗不干凈。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總是有斑點,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會洗衣服都洗成那個樣子……”直到有一天,有個朋友到她家才發現不是對面女人的衣服洗不干凈。細心的朋友拿了一塊抹布,把她窗戶上的灰漬抹掉,說:“看,這不就干凈了嗎?”原來,是自己家里的窗戶臟了。一個人發現別人的錯誤總比發現自己的錯誤容易,而錯怪別人也比檢討自己更簡單。因此我們在看到生活中憤世嫉俗的人時,不妨提醒他們:“擦亮你的窗子。”而我們每個人也應常常自問一句:“自己的窗子擦亮了嗎?”要求:①全面理解材料,選準角度,明確立意;②自擬標題,自選文體(詩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襲。【答案】例文:

面對偏見偏見之于看風景,是大有差異的。風景沒變,但倘若看風景的人窗子上有污點,景致也就大不相同了。有偏見的人當然全是有心的,并且大抵以唐朝名僧慧能為榜樣,主張“心外無物”,看東西想問題時不免給自己的心加裝一個有污點的窗子,然后再將頭縮于腹內,如同刑天之民,視聽蒙蔽,如此一來,偏見就形成了。我們每個人在環境一樣,心境不一樣時,一個個偏見便會從心靈的墨鏡后“倏”地鉆出來,同樣一個晚上,“歡愉嫌夜短,沉悶嫌夜長”便是這個道理。世事如此,人世(事)亦如此,法語中的“喜樂”(bonheur)便是由“好”和“鐘點”兩個詞組成,而德語中的“沉悶”(langweile)據字面上解釋卻是“長時間”,個把鐘頭說不上長,也談不上短,但正由于心靈的偏見,愉悅和沉悶也便應運而生了。“偏見”和“偏愛”如同孿生兄弟,是分不開的,“偏愛”必產生“偏見”,而“偏見”又偏愛所偏愛的。雪萊的《贈珍妮———一個回憶》中對啄木鳥的描寫中道:“鳥鳴山更幽”,王籍名句中也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而王安石的世界觀與前面二位大相徑庭,寫道:“一鳥不鳴山更幽。”后人譏為拙筆,可見針對鳥叫,王安石認為是大煞風景的“鴉鳴鵲噪”,而雪萊和王籍則推為“鶯啼燕語”了。我們怕偏見,更怕偏見多了,“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于是無端地懷疑自己,但更多的卻是懷疑別人,又常常摸著良心,看看是否戴了有色眼鏡,常常按住心靈的縫隙,以防“偏愛”乘虛而入,“偏見”乘虛而出。但長久這樣折騰下去,不免身心俱困。于是又產生一個偏見:“我公正得很!沒有偏見!”叔本華在《哲學小品》第二百七十八回中寫道“思想家應該是聾子”,此話大有道理,否則耳根不清凈身心受玷污,必產生偏見,繼而產生假道學。但這只是被迫防范偏見。倘若要根除,怕只能不長心了。錢鍾書說人人都有偏見,因為人人的心都是長在左邊的,心是偏的便是偏心,偏心所以產生偏見,偏見侵蝕我們的頭腦,于是思想也有所偏,這便是為什么但丁在《神曲》中寫“地獄里連太陽也是冷清清,靜悄悄”的和“魔鬼偏愛牛,所以常現牛形”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