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誦讀《書憤》課件31張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1頁
古詩詞誦讀《書憤》課件31張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2頁
古詩詞誦讀《書憤》課件31張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3頁
古詩詞誦讀《書憤》課件31張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4頁
古詩詞誦讀《書憤》課件31張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書憤陸游普通高中教科書

選擇性必修中冊

古詩詞誦讀之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作者及本詩的寫作背景,理解詩歌字面意思及深層含義。思維發展與提升學習知人論世的詩歌欣賞方法及列錦的手法;深入探究“憤”的內涵和根源。審美鑒賞與創造理解詩歌中的情感。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學習作者的愛國精神和人格力量;理解作者壯志難酬的悲憤情懷。教學重點知人論世的詩歌欣賞方法及列錦的手法;書憤中“憤”的內涵和根源。學習目標

古人為兄弟排行,從大到小的順序是伯、仲、叔、季。伯,是老大,是家里把持家政的,如果是王室子弟,那就是主持國政的。比如,周文王的長子,傳說中那位被蘇妲己害死的王子,名字就是伯邑考。“孟”也是老大的名稱,不過多指庶出的老大。仲,是老二,如孔子排行第二,因此稱“仲尼”;孫權是孫堅的第二個兒子,因此字為“仲謀”。叔,是老三,如果兄弟姐妹不止四個,那么從第三個到倒數第二個,很可能都稱“叔”。周文王有十個兒子,周公排行第四,也稱為“叔旦”。季,是最小的,但也有例外,如漢高祖劉邦有四兄弟,他排行第三,似乎應該稱“叔”,但劉邦被稱為劉季。父親的哥哥稱為伯父,父親的大弟弟稱為仲父,仲父下面的一個弟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為季父。如項梁是項羽最小的叔叔,《史記》里就說“其季父項梁”。文化常識古代兄弟排行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河南的大部分地區、山東的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如《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中國”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但在古代文獻中它是一個多義性的詞語。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大致范圍是黃河以南,長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關以東。如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蒞中國而撫四夷也。”文化常識中原和中國

收復失地的宿志不得實現,而國土淪陷的憤薄卻一如既往。詩人回憶起夜雪戰船、秋風鐵馬的過去,想起自我期許的落空、失地收復的無望。通過感嘆諸葛亮出師雄文,暗示朝野上下都是主降的碌碌小人。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尤以領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誦讀此詩,應體會詩作內容與詩人親身經歷的關系,理解“書憤”的豐富內涵。學習提示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生于國勢危機的時代,一生堅持抗金主張,在政治斗爭中,屢遭朝廷投降派的打擊,但他堅持自己的恢復中原的志向,至死不忘復國大業。陸游的詩今存9300多首,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他詩作鮮明的特色是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主要表現渴望恢復祖國統一的愛國熱情。他繼承和發展了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良傳統,對后世文壇影響深遠。作者簡介陸游簡介認識陸游,是因為他的愛國詩篇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認識陸游,是因為他的愛國詩篇示

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認識陸游,是因為他的愛國詩篇釵頭鳳·紅酥手

南宋時,金兵入侵,中原淪陷,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閑居了6年的陸游,看到“掃胡塵”“雪國恥”的志向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背

景書憤

陸游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激情朗誦

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早年恢復中原之志。“書”兩次抗金勝利之役。“書”年事已高、壯志未酬之情。“書”敬仰諸葛、渴望建功立業之愿。書憤首聯: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哪里想到世事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中原大地,收復失地的豪情壯志有如山岳。

頷聯:曾記得25年前,在瓜洲渡痛擊金兵,雪夜里飛馳的樓船戰艦。在秋風中跨上戰馬奔馳,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頸聯:相當初我以塞上長城自比,立志許下掃除邊患的志愿。如今已是鬢發斑白、年老體衰,盼望北伐收復中原都成空談。

尾聯:不由人緬懷諸葛亮,《出師表》真可謂名傳后世。千百年來有誰能和諸葛亮相提并論呢!

詩歌大意文題解讀:書,書寫。憤,悲憤。“書憤”者,抒發胸中郁憤之情也。情感基調:抑郁,悲憤。

在本詩當中,詩人借北望中原,回顧了青年時的凌云壯志和火熱的戰斗生活,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愛國主義的詩歌主題在我國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詩人陸游繼承了這種傳統,并且把它融入到整個生命當中,成為陸詩的靈魂。小

結詩文簡析

這一聯回憶過去,直抒胸臆,塑造了詩人早年的自我形象,

那時他有滿腔的愛國熱情,卻不懂世事的艱辛,遙望北方被金人占領的中原地帶,胸中的憤恨郁積如山,暗示了他欲圖恢復失地的強烈愿望。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中原北望:指北望淮河以北淪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區。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樓船夜雪瓜洲渡:指陸游40歲任鎮江通判時的事。當時,右丞相張浚督視江淮兵馬,過鎮江,頗賞識陸游。張浚積極督練軍馬,防敵備戰,但朝廷偏向議和,張浚處境艱難,最后被罷相。樓船,有樓的高大戰船。瓜洲渡,長江渡口,在江蘇揚州,與鎮江隔江相對。鐵馬秋風大散關:指陸游48歲時在陜南漢中的經歷。當時,詩人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活躍在大散關前線,并曾經與金兵交戰。鐵馬,配有鐵甲的戰馬。大散關,即散關,在陜西寶雞西南大散嶺上。

“樓船”“鐵馬”形象地概括了水陸兩路大軍進攻敵人的壯麗場面。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衛自己的國土。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

頷聯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集中描寫宋軍在鎮江、南鄭兩地英雄抗金的戰斗情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用典明志。

陸游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塞上長城:化用南朝宋名將檀道濟的事跡。檀道濟率兵伐北魏,屢次建功,后遭猜忌被殺。他被拘捕前曾說:“乃復壞汝萬里之長城!”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用典明志。包含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終歸名滿天宇,“長使英雄淚滿襟”。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并論呢?奸臣當道,壯士報國無門的悲哀、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雖屢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書憤》起句,“世事艱”,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為下文“空自許”做鋪墊。從章法上說,點明了詩題中的“憤”字,這是貫穿全詩的意脈。

結句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詩人以《出師表》中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棄恢復中原的大志。詩人悲憤而不絕望。把全詩推向高潮。課文探究1.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有何深意?

這是詩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并不絕望,其中還蘊藉著豪壯的感情。課文探究2.

陸游詩作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本詩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個特點?試加以分析。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最能體現這個特點。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兩次勝利的戰斗: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衛自己國土的偉大力量,也使詩人的復國之志具體化,可以想見他當年投身戰斗復國失地的強烈愿望。3.

結合詩句,簡析本詩所運用的主要表現手法。

①對比手法。詩中的“憤”,主要通過兩個對比表現出來。一是理想和現實的對比。詩人北望中原,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然而世事多艱。理想被現實擊得粉碎。二是詩人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的對比。早年氣壯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何等豪邁,如今對鏡自照,衰鬢蒼顏,歲月不居,年華空老!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詩人心中之“憤”焉能不涌上筆端?

②借古諷今。詩中對諸葛亮的高度頌揚,實則是對南宋朝廷茍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憤恨。頌古在于諷今,落筆千載以上,旨在千載以下。

③用典。用了兩個典故:塞上長城,出師一表。“塞上長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濟傳》,“出師一表”的典故出自《三國志》。用典使詩文含蓄,曲折,不直露。4.

關于“中原北望氣如山”中的“氣”,有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認為“氣”即悲憤,有的認為“氣”為“豪壯之氣”,你同意哪種觀點?為什么?

同意“氣”為“豪壯之氣”。

理由:

①從前后詩意看。首句言明早年不知道恢復中原之事甚為艱難,所以在北望淪陷的中原時,不禁豪氣干云,如山般壯偉堅強,前后兩句構成因果關系。如果把此“氣”理解為“悲憤”,則割裂了兩句詩間的語意聯系。頷聯“承”首聯而來,寫南宋軍隊抗擊金兵侵犯而水陸俱勝的史實,同時也回顧了自己的特殊經歷,大有一展抱負之勢,是“氣如山”的形象再現。

②從表現手法上看。“氣”釋為“悲憤”,從表面上看有詩題中的“憤”字,其實這樣反而使詩意直白淺露,不夠含蓄蘊藉。同時,與“塞上長城空自許”無法構成照應和對比。“氣”釋為豪壯之氣,與“塞上長城”之志相互輝映,詩人昔日之“氣”之“志”,而今已成“空自許”,在今昔對比中更強烈地抒發了歲月蹉跎、壯志難酬的深沉感慨。“氣”作豪壯之氣講,不僅使上下詩意貫通,結構謹嚴,而且更有力地抒發了詩人胸中郁積的“悲憤”之氣。1.追憶往事,是陸游詩歌中常有的內容,如《書憤》一詩中“

”一聯,就是對抗金歷史的回憶。2.陸游在《書憤》中形象地概括了水、陸兩路大軍進攻敵人的壯觀場面的詩句是:“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