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專題二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與近代民主革命 第5講 列強入侵、民族危機和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教師用書試題_第1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專題二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與近代民主革命 第5講 列強入侵、民族危機和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教師用書試題_第2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專題二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與近代民主革命 第5講 列強入侵、民族危機和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教師用書試題_第3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專題二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與近代民主革命 第5講 列強入侵、民族危機和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教師用書試題_第4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專題二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與近代民主革命 第5講 列強入侵、民族危機和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教師用書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把握·歷史脈絡]1840—1945年列強侵略和中國反抗的歷史可分為兩大階段(1)1840—1900年: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1901—1945年:由多國共同侵華演變為一國單獨侵華,日本成為侵華主力。(3)中國軍民在每次面臨外來侵略的威脅時,均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抗擊斗爭,近代中國歷史既是屈辱史,也是抗爭史、探索史。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兩大革命事件(1)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中的重大事件,擔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2)辛亥革命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高潮,完成了推翻封建帝制的任務,建立了近代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頒布了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性質的文獻。1919—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經歷了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誕生、國民大革命、十年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五大階段,中國共產黨擔負起領導重任,其間先后克服了右傾、“左”傾錯誤,由幼稚走向了成熟,建立了真正獨立自主的新中國。第5講列強入侵、民族危機和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1840—1900年間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1.背景(1)國際:西方資本主義迅猛發展,急需開辟更大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2)國內:中國處于封建社會末期,國力漸衰,清王朝腐朽落后,內部危機嚴重。2.概況:主要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3.結果(1)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1842年),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中日甲午戰爭: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1895年),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引起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1901年),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4.影響:破壞中國領土、領海和司法等主權;列強加大經濟侵略,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二)瓜分狂潮與民族危機1.背景(1)西方列強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要求瓜分世界。(2)《馬關條約》的刺激。2.經過(1)三國干涉還遼是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開端。(2)德、俄、英、法、日等國紛紛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3)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形成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的局面。3.影響:中華民族陷入了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之中。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人民群眾自發的反抗斗爭1.三元里人民抗英:發生于1841年。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2.反割臺斗爭:《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引起臺灣人民的強烈反抗,邱逢甲、徐驤領導臺灣人民與劉永福領導的黑旗軍痛擊日軍。3.義和團運動(1)背景:19世紀末,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2)概況: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英勇抗擊八國聯軍,最終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剿殺。(3)影響:在中國近代反帝愛國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阻止了列強瓜分中國陰謀的實現。(二)愛國官兵的抵抗斗爭1.左宗棠收復新疆(1)1878年,收復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區。(2)軍事支持曾紀澤入俄談判,1881年中俄簽訂《改訂條約》,中國收回伊犁。(3)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2.黃海海戰(1)爆發:1894年9月,中國北洋艦隊遭日艦偷襲。(2)經過:丁汝昌、劉步蟾、鄧世昌等率軍英勇作戰。(3)結果:北洋水師主力尚存,但李鴻章采取“避戰保船”政策,躲進威海衛軍港。3.威海衛戰役:1895年日軍偷襲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概念闡釋】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1.商品輸出:主要是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取得各種特權,掠奪原料和向中國傾銷商品。2.資本輸出:是列強用過剩資本對其他國家進行投資或貸款,在中國具體表現為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和原料,剝削中國人民,爭做中國債主,搶奪修筑鐵路權,爭奪路礦和辦廠權。【特別提醒】圖解兩次鴉片戰爭及對中國的影響【圖解歷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特別提醒】認識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國際背景19世紀70年代,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列強加緊侵略中國,中國邊疆出現新危機。俄英競相拉攏和控制新疆地方勢力,企圖以此作為肢解中國新疆的工具。沙俄還直接出兵侵占伊犁。【輕巧識記】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斗爭的“一、二、三”[答題術語]1.兩次鴉片戰爭都是列強為奪取商品銷售市場而發動的侵略戰爭,都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的社會制度落后。2.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反映了19世紀后期,世界資本主義迅速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階段特征。3.面對列強的侵略,中國人民和愛國官兵開始反侵略斗爭,目的都是維護國家主權。4.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使中國淪為殖民地的妄想。1.宗藩關系中國與周邊國家存在的宗藩關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種宗藩關系表面上看來是一種以小事大的不平等關系,周邊國家要向中國“稱藩納貢”;受中國的冊封,并由中國賜予印璽。而實際上這種宗藩關系只是維系中國和周邊各國友好關系的一種形式,并不具有統治和被統治的實質性內容。并且,作為宗主國的中國統治者,是以一種“王者不治夷狄,來者不拒,去者不追”的不治主義態度對待外國的,原則上并不干涉藩屬國的內政。中國統治者為了顯示自己作為“天朝上國”的富有與大度,總是本著“薄來厚往”的原則,對朝貢者給予大量的賞賜,其價值遠遠超過朝貢者所進貢的物品,所以,各藩屬國總是樂于來華朝貢。有時中國統治者為了減輕自己的負擔,也對各國來華朝貢的時間和規模作出種種限制和規定。雖然有些國家有時不按規定而提前來華朝貢,中國政府也都給予了熱情接待。再者,各國在來華朝貢的同時,也與中國進行了貿易往來。由此可見,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這種宗藩關系和近代西方國家間那種表面上平等,而實質上卻是弱肉強食的國際關系有著本質的區別;和西方殖民國家的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那種控制與被控制,壓迫與被壓迫、剝削與被剝削、掠奪與被掠奪的關系更是有著不可同日而語的天壤之別。2.“門戶開放”為了分享侵略權益,1899年,美國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國政府提出在中國實行所謂“門戶開放”、貿易機會均等的照會。美國在承認列強在華“勢力范圍”和已經獲得的特權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門戶開放”政策的主要內容有:對任何條約、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國貨物,一律按中國政府現行稅率征收關稅;各國在各自“勢力范圍”內,對他國船只、貨物運費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國的費用。“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從此,美國在侵華政策上,不再追隨歐洲列強,而有了獨立的政策,加緊和擴大了侵華的步驟。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的推行,沒有影響到列強的利益,因此也沒有遭到列強的公然反對,反而促使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暫時取得表面上的一致。提升點一單列視點——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和影響史料一從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經進入了這樣一個時期:“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與此相比,同一時間里的中國卻景物依舊:成千上萬胼手胝足、轉輾溝壑的小農背負著一代一代歌謳唐虞盛世、高談名物考據或性心理義的士人。——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探究:(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640—1840年間中西方文明發展的本質差異是什么。造成中國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教你讀史]史料一中“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主要體現了工業革命的影響;“小農背負著一代一代歌謳唐虞盛世、高談名物考據或性心理義的士人”體現了小農經濟下晚清社會的現實和國人的心態。[提示]本質差異:西方已經邁進資本主義工業文明階段;中國還處于落后的農耕文明時代(或封建社會)。主要原因:封建專制統治強化,重農抑商政策,閉關鎖國政策。史料二鴉片戰爭之前中西交往歷史的主要內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鴉片入華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貿易的歷史,是物質上互通有無的歷史。鴉片戰爭的發生固然是由于綜合因素導致,但其中最重要的還是經濟上的原因——在于茶葉、在于白銀、在于鴉片等等。——摘編自郭衛東《轉折——以早期中英關系和〈南京條約〉為考察中心》探究:(2)結合所學知識,試評述史料二中關于鴉片戰爭爆發原因的觀點。[教你讀史]史料二信息“其中最重要的還是經濟上的原因——在于茶葉、在于白銀、在于鴉片等等”,主要從經濟角度分析了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提示]示例一:同意鴉片戰爭爆發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英經濟貿易關系上的經濟利益沖突所致。理由:由于英國大量購買中國茶葉等產品,其工業品在中國閉關鎖國政策下滯銷;英國出現貿易逆差,大量白銀流向中國;為扭轉貿易逆差,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鴉片給中國帶來嚴重危害。清政府嚴厲禁煙,英國為了貿易利益發動了鴉片戰爭。示例二:不同意鴉片戰爭爆發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英經濟貿易關系上的經濟利益沖突所致。理由:英國完成工業革命,積極進行殖民擴張,企圖擴大對中國的商品輸出和原料掠奪;為打開中國市場,進行罪惡的鴉片貿易;以中國政府的禁煙運動為借口,發動了鴉片戰爭。史料三我們反思這場戰爭,不是計較一場軍事戰爭的勝負,它不是一個軍事問題,而是一個思想問題,中國文明,經歷了內部的改良與革命,還有外來的侵略和支援,從清朝的封閉和黑暗的中世紀文化,重新回到全面開放和多樣化的近代文明轉型。——裴鈺《改變中國——鴉片戰爭英國出兵170周年反思》[論從史出]史料三信息“全面開放和多樣化的近代文明轉型”體現了鴉片戰爭對中國文明轉型的影響。eq\a\vs4\al()多元史觀解讀列強侵華戰爭的影響理解與認識革命史觀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矛盾以及革命的任務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至此中國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近(現)代化史觀促進了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及中國近代工業的誕生,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全球史觀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聯系(盡管是被動的,但為客觀事實),使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文明史觀打破了中國天朝上國的美夢,西方近代工業文明、民主思想開始傳入中國,開啟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進程,加快了中國由傳統農業文明向近代工業文明的過渡社會史觀使人們的思想觀念、禮儀交往、生活習俗等發生重大變化,并產生相應的社會問題視角1從歷史潮流角度命題西方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急于打開中國市場是侵華戰爭爆發的根源,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解題時需結合鴉片戰爭的背景分析。[對點1](2017·日照一模)根據《南京條約》,英國商人“勿論與何商貿易,均聽其便”,而不必與官辦貿易機構打交道:“中國制定并頒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進口關稅和其他費用的則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納。”因此,《南京條約》()A.反映了英國貿易自由化的要求B.導致中國失去了關稅自主權C.損害了中國貿易和司法主權D.使英國對華貿易居于出超地位解析:選A。鴉片戰爭前,英國與中國通商只能在廣州十三行進行。材料中“英國商人勿論‘與何商貿易,均聽其便’,而不必與官辦貿易機構打交道”信息反映了英國貿易自由化的要求,故A項正確;B項雖然符合史實但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材料信息未涉及司法主權,故C項錯誤;僅憑材料信息不能判斷英國對華貿易處于入超還是出超地位,故D項錯誤。視角2從社會轉型角度命題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了大量權益,但客觀上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如打破了閉關鎖國狀態;開啟了向西方學習和近代化的歷程等。解題時結合鴉片戰爭的歷史影響分析。[對點2](2017·合肥二檢)1938年,蔣廷黻先生在其所著《中國近代史》中指出:“當時的人對于這些條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協定關稅和治外法權是我們近年來所認為不平等條約的核心。”材料中人們認識的變化主要表明()A.五口通商危害減弱B.協定關稅和治外法權影響加大C.民族危機日益深重D.人們的國家主權意識逐漸增強解析:選D。同樣的條款,1938年和“當時”人們的認識之所以不同,是因為經歷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民族苦難后,人們發現要想經濟發展,首先要實現主權獨立,進而普遍增強了主權意識,故D項正確。提升點二單列視點——中日甲午戰爭中國的戰敗及影響史料一19世紀中葉,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建立起中央集權的近代天皇制國家。明治政府大力推進現代化,興辦工業企業,80年代中期開始工業革命。在各種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建立了裝備精良的近代軍隊,確立了對外侵略擴張的“大陸政策”,企圖吞并中國、朝鮮等周邊大陸國家。1887年,參謀本部制定了《清國征討方略》。——摘編自《日本大陸政策史》史料二李鴻章想利用各國之間的利益沖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軍事對峙……他認為“列強必有區處,必有收場”,命令部下“靜守勿動”“保艦勿失”,既貽誤了軍機,又影響了士氣。——摘自《甲午戰爭的歷史教訓》探究:(1)梁啟超說:“蓋19世紀下半世紀以來,各國之戰爭,其勝負皆可于未戰前決之。”根據史料一、二和所學知識,請以中日甲午戰爭為例說明上述觀點。[教你讀史]史料一從日本國力、戰前準備等角度分析了日本優勢;明治維新后,日本國力提高,制定大陸政策,準備充分。史料二信息“利用各國之間的利益沖突遏制日本”表明清政府寄希望于外國調停,準備不足;“靜守勿動”“保艦勿失”說明李鴻章指揮失誤。[提示]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建立君主立憲制度;中國仍為君主專制,且政治腐敗。日本由國家推動工業化,國力增強;中國近代工業發展緩慢,國力增長遲緩。日本已建成近代化軍隊,制定了詳細的侵略計劃,戰爭準備充分;中國軍隊近代化進程緩慢,軍隊素質低下,倉促應戰。史料三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又得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只交所訂進口稅。——《馬關條約》探究:(2)根據史料三指出19世紀末列強侵華方式在經濟方面的變化。[教你讀史]史料三中“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實際是允許外國人在中國開辦工廠。“只交所訂進口稅”說明日本享有關稅方面的特權。[提示]商品輸出的同時,開始資本輸出。史料四甲午戰爭后列強的野心[論從史出]漫畫中的“大餅”代表中國,而圍著大餅的是手持匕首的列強。列強們迫不及待地對著“大餅”下刀,唯恐落于人后,“大餅”的主人則只能振臂疾呼、望“餅”興嘆。漫畫形象地揭示了19世紀末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的現象。eq\a\vs4\al()1.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主要原因(1)認識原因: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準備不足;信奉“武器決定論”。(2)戰略失誤:一味依靠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放棄和喪失制海權。(3)政治原因:腐朽沒落的封建統治,政治腐敗。(4)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維新后綜合國力迅速提高;對外擴張蓄謀已久,戰前準備充分。2.從不同層面看中日甲午戰爭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1)確立了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社會地位。甲午戰后,帝國主義列強通過對中國經濟的掠奪和控制,進而操縱中國的政治,使中國社會迅速倒向半殖民地化境地。(2)客觀上刺激了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帝國主義的侵略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也促使清政府對民族工業的政策做出了調整。(3)喚起了近代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甲午戰后,中國社會各階層都在試圖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危亡,“實業救國”、維新變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等相繼興起。視角1從民族覺醒角度命題甲午戰敗暴露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救亡圖存運動掀起高潮,如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解題時需結合甲午戰敗的歷史影響分析。[對點1](2017·蕪湖、馬鞍山高中畢業班質檢)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由于中國人閉關自守、驕傲自滿,三次災難性的戰爭使他們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國的戰爭,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戰爭,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戰爭……其結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連鎖反應,它產生了一個新中國,產生了至今震撼著遠東和全球的影響。”這說明了()A.沒有近代西方國家的侵略就沒有新中國B.戰爭是推進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C.戰爭改變了遠東和世界格局D.戰爭促使中華民族不斷反思并最終走向勝利解析:選D。從材料“其結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連鎖反應,它產生了一個新中國”,可知新中國產生是由于中國人的反抗,戰爭使中國人認識到了自身的落后,不斷變革進步改變了中國落后挨打的境地,故D項正確。視角2從國際關系角度命題中日甲午戰爭也是一場改變東亞政治格局的國際戰爭,日本崛起、清政府國際地位衰落,帝國主義在中國矛盾加劇,日俄戰爭爆發。解題時可從中、日、俄、德等國之間的利益與沖突方面思考。[對點2](2017·樂山高三調研)如圖顯示了19世紀后期中日海軍編制。兩國海軍編制的差異()A.為東亞國際格局變化埋下伏筆B.源于近代化指導思想完全不同C.表明中國比日本更重視制海權D.證明中國海軍的建制更為先進解析:選A。從19世紀后期中日海軍編制可以看出中國海軍編制比較混亂,為東亞國際格局變化埋下伏筆,故A項正確,D項錯誤;中日的海軍都受西方影響,故B項錯誤;材料看不出中國比日本更重視制海權,故C項錯誤。提升點三綜合視點——全面認識近代前期列強侵華戰爭從近代化角度認識列強侵華的原因、特征及影響高考命題多運用圖文材料,考查對侵華戰爭表現、影響等的理解;也可能從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角度,綜合考查列強侵華戰爭的影響、評價及認識。復習備考時,注意從政治、經濟和文化侵略的角度綜合分析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史實和影響,辯證評價列強侵華的危害及其客觀上的積極影響。運用多種史觀理解近代通商口岸的開辟1.革命史觀:是西方列強對華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的基地,使中國經濟主權受到嚴重損害,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是列強殖民侵略的重要標志。2.現代化史觀:促進了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是中國近代工業的誕生地和相對集中的地區,推動了經濟的現代化。3.整體史觀: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聯系(盡管是被動的,卻是客觀事實),使中國納入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4.文明史觀:是中國了解和學習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國農業文明最早開始轉向工業文明的地方。5.社會史觀:是傳統農業文明與近代工業文明最早交匯的地方,在思想觀念、禮儀交往、生活習俗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產生出相應的社會問題。[針對訓練1](2017·臨沂模擬)經恭親王奕提議,1862年在北京開辦同文館。它的創設是為了回應英、法《天津條約》中關于規定英語和法語文本為條約唯一正本的條款,中國需要訓練精干的語言專家。這反映了()A.政府外交觀念的變化B.清政府真正開始了覺醒C.洋務派占據主導地位D.西學東漸之風達到高潮解析:選A。材料中反映中國設立同文館的出發點是因為外交中的需要,故A項正確;清政府真正覺醒材料中無法體現,故B項錯誤;洋務派勢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是掌握地方實權的總督和巡撫,故C項錯誤;西學東漸達到高潮是新文化運動時期,故D項錯誤。[針對訓練2](2017·濟南高三期末)1895年5月13日,光緒帝通過總理衙門電諭駐俄使臣許景澄:“遼東地方借三國之力,倭允歸還,大有利益。現在和約已換,三國視事已了結。惟臺灣眾情不服,勢將變亂,難以交接,此中國最為棘手之事。聞臺民不愿從倭,意在他國保護。著許景澄將此情形密商俄外部,能否仍聯三國,設一共同保護之策……”這反映了清王朝()A.希望三國干涉范圍擴大到臺灣B.與俄國在對日問題上達成一致C.積極采取措施消除戰爭影響D.與世界各國獲得同等的地位解析:選A。材料的意思是光緒帝還希望三國共同干涉的范圍擴大到即將落入日本囊中的臺灣,故A項正確;清政府高層已經將俄國視為共同拒日的可靠盟友,但是并未與俄國在對日問題上達成一致,故B項錯誤;積極采取措施消除戰爭影響材料未體現,故C項錯誤;與世界各國獲得同等的地位與材料無關,且不符合史實,故D項錯誤。[隨堂演練]一、選擇題1.(2017·江西八校聯考)近代中國是一個動態的、新陳代謝迅速的社會,各種價值觀和行為規范都發生很大變化,我們樂于接受外來事物和新觀念。可鴉片戰爭時期的國人對外并非如此,試從心理接受角度判斷人們對中英《南京條約》的以下條款最痛心的是()A.開放五口通商 B.割香港島給英國C.賠款2100萬銀元 D.中英協定關稅解析:選A。開放通商口岸打破了中國傳統“閉關鎖國”政策,沖擊了天朝上國的觀念,故A項正確;此時大部分中國人主權意識并未覺醒,故B項錯誤;賠款主要加重人們的經濟負擔,而非精神負擔,故C項錯誤;此時大部分中國人未認識到關稅自主權的重要性,故D項錯誤。2.1864年,上海成立混合法院,主審涉外并兼理中國案件。法院由上海知縣擔任主審,一名外國領事擔任副審列席審判,審判程序一如西方。這一現象()A.反映了近代中國司法的殖民地性質B.標志領事裁判權開始喪失C.客觀上傳播了西方司法知識與精神D.終結于南京臨時政府時期解析:選C。“審判程序一如西方”在客觀上傳播了西方司法知識與精神,故C項正確。3.(2017·樂山調研)清人戴鴻慈在日記中說:“觀(倫敦)博物院。……陳設者率以國分室。中國室內,則有內廷玉璽兩方存焉。吾國宮內寶物流出外間者不少,此其一也。若扣其所從來,固亦凡國民所銘心刻骨、永不能忘之一紀念物也。”與之有關的歷史事件()A.導致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B.刺激了國人的近代民族意識C.打開了近代西學思潮的閘門D.標志中國外交近代化的起步解析:選B。由材料可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掠奪。第二次鴉片戰爭加劇了中國民族危機,刺激了國人的近代民族意識,選擇B項符合題意。4.(2017·珠海摸底)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寫道:三次災難性的戰爭使中國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國的戰爭,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戰爭,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戰爭。這三次戰爭的共同之處是()A.中國逐步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B.使中國自然經濟完全解體C.戰后開放的商埠均以沿海為主內地為輔D.列強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解析:選A。材料中三場戰爭分別為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中國自鴉片戰爭后逐步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故A項正確。5.1900年6月初,在英國的漢學家道格思爵士認為“每一則來自北京的電報都使這樣一種事實更加明顯,中國邪惡的淵源是慈禧太后”。“北京的電報”所談及的內容最有可能是()A.“京、津民眾排外事件”B.“東方雄獅的覺醒”C.“聯軍戰事行動遲緩”D.“4.5億兩,中國的慷慨”解析:選A。根據材料中的時間“1900年6月初”和電報內容顯示“中國邪惡的淵源是慈禧太后”,說明這一時期由于義和團運動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得到清政府的支持,給帝國主義以沉重的打擊,故A正確。6.(2017·宜賓適應性測試)1900年,慈禧發布要與八國聯軍“一決雌雄”的上諭,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張之洞、劉坤一等漢族東南大員先是“拒不奉詔”,隨后與列強簽訂了“東南互保”協議,約定所轄區域內保證各自利益“兩不相擾”。這一事件()A.加劇中央集權崩潰和地方勢力膨脹B.地方的自保避戰最終導致中國戰敗C.激化了漢族地主與滿洲貴族的矛盾D.地方實權派開始介入國家外交事務解析:選A。根據材料東南漢族大員簽訂“東南互保”協議而不尊皇命,反映中央權力衰微和地方權力增大,故A項正確;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國力衰微導致戰敗,故B項錯誤;“漢族東南大員”不能代表整個漢族地主階級,故C項錯誤;外交事務屬于國家間的交往,東南各省與列強的協議不在外交范圍內,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7.(2017·鄭州一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羅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銅表法》。隨著商業和帝國的發展,生活愈益復雜,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滿足需要。外國人在羅馬可能遭到關押,他的財產可能被沒收,就是一個典型的問題。……羅馬人設立專門法庭來審理這類案件。多次審理的結果使他們認識到,外來民族中有許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適用的法律原則只有少數幾條。因而他們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萬國法》,即國際法。——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英人華民交涉詞訟一款:凡英商稟告華民者,必先赴管事官處投票,候管事官先行查察誰是誰非,勉力勸息,使不成訟。間有華民赴英官處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應聽訴,一例勸息,免致小事釀成大案。其英商欲行投票大憲,均應由管事官投遞,稟內倘有不合之語,管事官即駁斥另換,不為代遞。倘遇有交涉詞訟,管事官不能勸息,又不能將就,即移請華官公同查明其事,既得實情,即為秉公定斷,免滋訟端。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官照辦。華民如何科罪,應治以中國之法,均應照前在江南原定善后條款辦理。——《通商章程》(1843年10月8日)(1)據材料一,概述羅馬的司法變動及其原因。(2)結合所學知識,分別簡述兩則材料中司法變動的影響。解析:(1)第一小問變動,據材料一“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銅表法》”“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萬國法》,即國際法”得出由公民法到萬民法;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一“隨著商業和帝國的發展……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滿足需要”得出商品經濟的發展,帝國版圖的擴大。(2)材料一中司法變動的影響據材料一中“生活愈益復雜,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滿足需要”“羅馬人設立專門法庭來審理這類案件……近乎普遍適用的法律原則”歸納;材料二中司法變動的影響據材料二從主觀和客觀角度分析說明。答案:(1)變動:由公民法到萬民法。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帝國版圖的擴大。(2)影響:羅馬:緩和外邦人與本國公民的矛盾;鞏固帝國統治。中國:侵犯中國司法主權;袒護外國人;客觀上減少外國人和中國人的司法訴訟量;客觀上促進中國司法近代化。[課時作業]一、選擇題1.(2017·淮南高三模擬)鴉片戰爭后,英國政府極力推動鴉片貿易合法化,其意圖在1858年通過《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條約》的簽訂得以實現。1905年自由黨上臺后,英國議會主動提議逐年削減并最終停止對中國鴉片出口。這種變化說明()A.鴉片貿易損害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B.工業革命的發展使鴉片貿易無利可圖C.英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受制于政黨利益D.自由主義者開始反思鴉片貿易的罪惡解析:選A。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需通過推銷商品掠奪原材料得以實現,而鴉片貿易導致中國白銀外流,無力購買商品,故A項正確。2.(2017·重慶調研)近代某條約規定:“凡大英商民在粵貿易,向例全歸額設行商承辦,今大皇帝準以嗣后不必照全例,凡有英商等赴各口貿易者,無論與何商議,均聽其便”。該項規定對中國的實質影響()A.中國全境對英國開放B.中國傳統閉關體制走向瓦解C.中國喪失關稅自主權D.中國經濟命脈被英國所控制解析:選B。結合近代中國的史實可知鴉片戰爭后中國并未全境對英開放,故A項錯誤;根據題干中“凡有英商等赴各口貿易者,無論與何商議,均聽其便”可知中國傳統閉關體制走向瓦解,故B項正確;題干中并未提及關稅主權,故C項錯誤;題干中也并未提及中國經濟命脈被英國所控制,故D項錯誤。3.下面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主要戰役的中外兵力對比表(單位:人)。由此表可知這次戰爭()戰役時間英法英法聯軍中國第一次廣州之戰1856.1043915000虎門之戰1856.1113801700第一次大沽之戰1858.5660518117810000八里橋之戰1860.935001500500034000A.是由英法兩國共同發動的B.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C.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無能D.使中外反動勢力進一步勾結解析:選C。表格中體現出第一次廣州之戰,法國并未參與,故A項錯誤;表格中并未體現出這場戰爭對中國造成了怎樣的影響,故B項錯誤;由表格中的數據可知中國參戰兵力遠多于英法聯軍的兵力,但中國最后還是戰敗由此體現出了清政府的腐朽無能,故C項正確;表格數據并未體現出中外反動勢力勾結,故D項錯誤。4.鴉片戰爭之初,英國向中國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沒有任何結果。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外國公使要求駐京,咸豐欲以全免英國商品關稅為條件,換取英法撤銷這項要求。這反映出當時的清政府()A.極度反感英國的侵略行徑B.固守傳統的天下觀C.了解英國來華的真實意圖D.被迫接受自由貿易解析:選B。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初,清政府不同意與英直接正式平等交往,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以全免英國商品關稅為條件,換取撤銷外國公使駐京的要求,可以看出清政府固守傳統的華夷天下觀,故B項正確。5.(2017·寧德普通高中畢業班質檢)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國防戰略。十年后,將海防建設作為重點,并最終形成了“三洋設防,北洋為重”的海防格局。這一變化是基于()A.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深刻教訓B.海疆與京畿地區的安全考慮C.近代軍事工業的創建與發展D.對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反應解析:選B。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于1840-1842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從海防和塞防并重到將海防建設作為重點,是基于海疆和京畿地區的安全考慮,故B項正確;近代軍事工業的創建和發展與清政府的國防戰略無關,故C項錯誤;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是在甲午戰后,與此題時間不符,故D項錯誤。6.(2017·佛山、揭陽聯考)有學者針對中國近代某條約的一個條款指出:“他們只要交納5%的關稅,就能通過條約口岸中的任何一個口岸,運進洋貨或輸出土產;他們只要再交納進口稅額的一半,作為子口稅,就能把洋貨運至內地和由內地運出土貨。”這一條款()A.使列強控制了清政府財政大權B.適應了列強商品輸出的需要C.有效減少了各國間的貿易壁壘D.加速了中國經濟近代化進程解析:選B。“只要交納5%的關稅,就能通過條約口岸……運進洋貨或輸出土產……就能把洋貨運至內地和由內地運出土貨”,表明是《南京條約》打開了中國市場,故B項正確。7.兩江總督劉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電奏清政府:“(若)遼、臺并失,(則)南北皆危,并恐各國從此生心,后患不堪設想……現在各軍械略齊,兵勇銳氣可用,似不可聽其恫嚇之言,為此遷就之計。”這表明()A.《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重大危害B.有識之士反對中國與日本屈辱議和C.中日戰爭爆發在當時已不可避免D.清政府在和或戰問題上仍舉棋不定解析:選B。“遼、臺并失”是指日本要求割占中國的遼東半島和臺灣,劉坤一等電奏清政府希望不要接受日本要求。此時《馬關條約》還未簽訂,故A項錯誤;劉坤一等有識之士反對中國與日本屈辱議和,故B項正確;此時中日戰爭已經爆發,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反映出清政府在此問題上的態度,故D項錯誤。8.(2017·惠州高三調研)一場甲午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走向。稍后的中國,循序漸進的洋務新政就此終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凱“帝制自為”,在二十年時間里中國走過了西方國家諸如法國差不多兩百年的歷史。這種劇烈的變化反映了()A.甲午戰敗宣告洋務運動的破產B.甲午戰敗引發中國人的政治激進C.近代中國社會變革速度超過西方D.革命成為社會變革唯一的主旋律解析:選B。“一場甲午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走向……自1895年算起……在二十年時間里中國走過了西方國家諸如法國差不多兩百年的歷史”說明了甲午戰敗引發中國人的政治激進,故B項正確。9.(2017·全國名校聯盟高三聯考)圖示是一幅反映中國近代某事件的漫畫。漫畫中掛在樹枝上寫著“中國”的人頭口中正飛出大批黃蜂攻擊樹下的各國列強。據漫畫信息可知,此漫畫()A.反映了中外矛盾的尖銳 B.諷刺了中國排外的愚昧C.贊揚了義和團的愛國性 D.揭露了列強侵華的野心解析:選A。漫畫中西方各國列強遭到群蜂攻擊,與八國聯軍列強遭到義和團攻擊相符,故A項正確;義和團運動雖然具有排外性,但是材料沒有體現,故B項錯誤;漫畫具有丑化中國抗擊外來侵略的意向,故C項錯誤;揭露列強侵華野心無從體現,故D項錯誤。10.(2017·深圳南山區質檢)“當列強為議和大綱激烈討論之際,在京議和大臣實際上被完全排除在外。李鴻章抱怨說:‘此次辦理和議,事極艱窘。(各使)自行商議極其秘密,無從揣測,惟先辦禍首一節,則倡言不諱。’”據此判斷,與該次議和相關的戰爭是()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C.中日甲午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解析:選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涉及列強國家多,李鴻章參與談判,材料涉及了“惟先辦禍首一節”,綜合考慮應該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故D項正確。11.(2017·廣東百所學校高三質檢)列強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目的就是想瓜分中國,而清政府的腐朽統治也是實行瓜分的有利時機,但在《辛丑條約》中卻沒有割地等相關條款。這說明()A.義和團運動取得了一定成效B.列強“以華治華”方針失效C.列強最大化維護在華利益D.中國民族危機逐漸趨于緩和解析:選A。義和團運動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粉碎了其瓜分中國的計劃,故A項正確;《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成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故B項錯誤;據材料“但在《辛丑條約》中卻沒有割地等相關條款”可知,列強在華利益并沒有實現最大化,故C項錯誤;《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的民族危機加重,故D項錯誤。12.(2017·德陽高三診斷)1899年,慈禧冊立載漪之子溥儁為大阿哥,計劃廢黜光緒帝,但溥儁不獲外國公使承認,慈禧被迫停止廢立計劃。義和團運動中,載漪與載勛等利用義和團排外。1901年,清政府與聯軍議和時,載漪被指為“首禍”要求懲辦。1902年,清政府下令將載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據此可知()A.列強開始干涉中國內政B.晚清政府進一步走向沉淪C.晚清統治集團發生分裂D.義和團運動引發朝廷內爭解析:選B。據材料“1899年……溥儁不獲外國公使承認,慈禧被迫停止廢立計劃……1901年,清政府與聯軍議和時,載漪被指為‘首禍’要求懲辦。1902年,清政府下令將載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可知晚清政府進一步走向沉淪,故B項正確。二、非選擇題13.(2017·大慶質檢)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規定:凡外國商船只允許在廣州一地通商貿易。凡外國商人來廣州貿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外國商人買賣貨物、交納商稅皆為行商代為辦理;凡外國商人一切居住行動,皆由行商負責管束、擔保;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國商人有所陳請,皆由行商居間傳達。此外,清政府又有許多條例和章程,如外國商人到廣州,必須住在洋行附近的商館(或稱夷館)內,不得擅自外出。又外國商人不得攜帶婦女居住商館,不得在廣州過冬,不得在廣州乘轎子;不得雇用中國人服役,不得雇人傳遞消息等;清政府還規定,凡出海商船裝載不得超過五百石,如有打造裝載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發到邊境充軍。又規定船上一切人員都必須詳細登記姓名、年貌、履歷、籍貫等,以供官府稽查。——摘自百度百科材料二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第二條規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準大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且大英君主派駐領事、管事等官住該五處城邑,專理商賈事宜,與各該地方官公文往來;今英人按照下條開敘之列,清楚交納貨稅、鈔餉等費。《南京條約》第五條規定:“凡大英商民在粵貿易,向例全歸額設行商,亦稱公行者承辦,今大皇帝準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該口貿易者,勿論與何商交易,均聽其便……”——摘自中英《南京條約》(1)根據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對外交往的相關信息并指出其政策。(10分)(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對外交往的變化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角度分析該條約對中國的影響。(15分)解析:(1)第一小問信息,根據材料一歸納即可。第二小問政策,根據材料中清政府嚴格限制外商與中國的交往能夠得出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2)第一小問變化,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內容歸納即可。第二小問影響可從中國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