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王戎不取道旁李》第2課時 教案 (表格式)_第1頁
25《王戎不取道旁李》第2課時 教案 (表格式)_第2頁
25《王戎不取道旁李》第2課時 教案 (表格式)_第3頁
25《王戎不取道旁李》第2課時 教案 (表格式)_第4頁
25《王戎不取道旁李》第2課時 教案 (表格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題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材:部編版四上語文第2課時月日教學目標基礎性目標1.背誦課文。2.理解重點句子“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體會王戎善于思考,冷靜推斷,不盲從的優秀品質;3了解作者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來表現人物特點。挑戰性目標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按照一定的順序,完整講述故事,并試著將故事講生動。教學重點1.背誦全文。理解重點句子“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2.能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教學難點理解“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果”的原因,知道王戎是一個善于觀察、聰明機智的孩子。教學過程差異教學策略運用通過抽查朗讀課文,反饋學生掌握情況,復習課文。反復誦讀,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把王戎和其他小伙伴的行為進行對比。這樣的對比,容易使我們感受到王戎的聰明機智。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多方位、多角度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感受人物形象。對于重點句的理解,針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回答要求,既讓后進生在難度降低的前提下也能嘗試說一說,又確保優等生的進一步發展。讀我把課文讀了()遍,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寫學習生字,試著組詞查《世說新語》這本書的其他故事問通過預習,我有一個()問題要和老師同學探討。一、初學適異1.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課題的意思是:王戎沒有摘取路旁的李子。2.朗讀課文上節課我們已經會讀了課文,誰來讀給大家聽聽?(指名朗讀)注意課文停頓。重點指導: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3.上節課,我們借助詞語注釋,翻譯了小篇小古文,現在老師不給出注釋了,誰能翻譯這篇小古文?(指名交流)二、研學導異小古文大家已經讀得很不錯了,也會翻譯了。王戎詩歌什么樣的孩子?他為什么不取道旁李?還需要我們深入地學習。讓我們一起來分句學下吧。1.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出示,指名讀。①“嘗"的意思是?(曾經)。這個詞,相當于我們平時作文中的哪個詞?(我們寫作文時通常用的“有一次”。)②“諸”能給它組詞嗎?(諸多)“諸”的左邊是言字旁,表示說話辯論,右邊是“者”,表示很多人,“諸”的本義為很多人在辯論,現在常常就指很多人,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眾”。那“諸小兒”的意思是---很多小孩子,一幫差不多大的小孩子,通俗點說,就是---小朋友們。③指導朗讀。王戎于小朋友們一起出游,心情如何?你能讀出他們的開心嗎?2.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1\*GB3①見過李子嗎?

(出示李子成熟的圖片)看到了什么?②宋代詞人李師中有一句詞描寫的是荔枝成熟的樣子:“兩岸荔枝紅,萬家煙雨中。”(出示:道旁,諸兒

)瞧瞧這李子成熟的樣子,誰來填一填?

(如“道旁李子紅,諸兒興奮中”,學生填寫恰當即可,不追求押韻)唐代詩人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中有句詩:“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千朵萬朵鮮花把枝條都壓得低垂了。(出示:道旁李樹李子,

壓枝低)你再瞧瞧這滿枝沉甸甸的李子,誰來填一填?

(如“道旁李樹李子密,千個萬個壓枝低”,學生填寫恰當即可,不追求押韻)=3\*GB3③“千個萬個”李子都把枝條壓彎了,這就是---多子折枝。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句話。=4\*GB3④(PPT出示李樹圖片)這是在道旁的李樹,李子鮮紅透亮,一個挨著一個,把樹枝都壓彎了。小朋友們看到這些李子是什么表現?(先找出古文中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5\*GB3⑤哪些小朋友來演演“竟走取之”?其他同學仔細觀察。(學生表演)你們覺得剛剛誰表現得最急切?教師師相機采訪:你能告訴我,你為什么跑這么快嗎?/你為什么要擠到前面去?/你的眼睛都發著光呢,能不能分享你的心里話?=6\*GB3⑥這就是“諸兒競走取之”,一群小朋友爭著跑過去要吃美味的李子,畫面很有意思。但更有意思的是什么?

(唯戎不動)

這是兩幅對比非常明顯的畫面,揣摩揣摩王戎的動作、神情,我們再來表演一次。誰來當王戎?哪些同學來演“諸小兒”?我請一位同學配合著讀讀這一句。(學生表演)

教師相機采訪:①你摘了李子回頭一看,發現王戎一個人站在原地,你想對王戎說什么?你們呢?

是啊,王戎,我們也很好奇,你為什么不去摘李子呢?3.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PPT標紅: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1)誰來讀讀王戎的話?①在《精衛填海》中出現過“曰”,意思是“叫”,這里的“曰”如何理解?

(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答道”)②這句話中有兩個“之”,還記得他們本別指代什么嗎?“人問之”是人們在問---王戎不去摘李子這件事;“取之”是人們摘取---李子。

=3\*GB3③王戎為什么不摘李子?你知道了嗎?(用自己的話說說)(2)王戎的聰明就在此處,你們弄明白了嗎?為什么“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①樹在道邊(板書:樹在道邊),意味著什么?

(板書:任人采摘)②任人采摘,意味著什么?

(板書:無子)

PPT出示:樹在道旁而無子,此必

。誰來填?

(板書:甜李)③可是現在出現什么情況?

(板書:多子)④多子,意味著什么?

(板書:無人采摘)⑤無人采摘,意味著什么?

(板書:苦李)(3)現在你明白了嗎?誰能用“因為.....所以.....”說說這個道理?

小王戎才七歲,但是觀察人微,思維靈活,難怪注釋中說他---自幼聰慧。誰再來讀讀王戎的這句話,讀出他的胸有成竹?(4)讓我們來還原當時問答的場景,王戎是如何與人們對話的呢?誰來演一演人們?誰來演演王戎?

學生進行對話。取之,信然。事實證明,王戎分析的對嗎?你怎么知道的?(取之,信然)這里的“取”是摘李子,但要如何才能知道李子是苦的?(需要品嘗)但這四個字中,你看出有品嘗嗎?省略了嘗李子的過程,這叫承前省略。可翻譯成:摘來李子一嘗。5.課文學到這,學完了,你能概況故事的主題嗎?你覺得王戎是個什么樣的孩子?(王戎善于思考,冷靜推斷,不盲從的孩子)6.能記住這樣的王戎嗎?練習背誦(根據填空背誦,指名背誦)三、拓學展異1.這個故事,大家都會講了,但要把這個故事講生動,需要我們講故事的時候加上一些自己的創造。你覺得在這則故事中,哪些地方需要加以創造,講得詳細一點?哪些地方可以一語帶過?

預設:將諸小兒競走取之與王戎不動的對比畫面講得詳細一些,將人們與王戎之間的問答講得詳細一些。是的,我們要在能休現王戎聰慧的地方加以創造。同桌之間講一講。學生展示,全班評價,2.在《世說新語》這部書中,寫王戎的故事可不止這一個,不成七歲時候的故事。,老師這還有一篇小古文,寫的也是王戎七歲時候的故事。咱們讀之前先回憶一下讀小古文的步驟。全班討論:一讀,做到讀順。二讀,試著理解。三讀,體會人物。3.出示小古文。魏明帝于宣武場上斷虎爪牙,縱百姓觀之。王戎七歲,亦往看。虎承間攀欄而吼,其聲震地,觀者無不辟易顛仆,戎湛然不動,了無恐色。[注釋]①魏明帝:曹叡,魏文帝曹丕長子。②宣武場:演武練兵的場所。③縱:憑借,讓。④承間:趁機會。⑤辟易顛仆:因退避而跌倒。⑥湛(zhàn)然:鎮定的樣子。學生自學。4.把你的學習所得與小組成員分享,待會兒小組進行匯報,一人讀小古文,一人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另一人可以跟我們談談你們認識的王戎。5.全班交流,教師相機點評。七歲的王戎,聰慧機智,勇敢膽大,異于普通孩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