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歷史學系《663考古學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1頁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663考古學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2頁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663考古學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3頁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663考古學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4頁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663考古學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

2012年南京大學663考古學基礎考研真題及詳解(考古方向)

2011年南京大學633考古學基礎考研真題(含部分答案)

2010年四川大學663考古學基礎考研真題

2009年四川大學663考古學基礎考研真題

2008年四川大學663考古學基礎考研真題(含部分答案)

2007年四川大學663考古學基礎考研真題

2006年四川大學442考古學基礎考研真題

2005年四川大學442考古學基礎考研真題

2004年四川大學442考古學基礎考研真題

2003年四川大學442考古學基礎考研真題

2002年四川大學442考古學基礎考研真題

2001年四川大學442考古學基礎考研真題

2012年南京大學663考古學基礎考研真題及

詳解(考古方向)

一、名詞解釋

1.石璋如

答:石璋如(1902~2004),河南偃師人,甲骨文專家、博士生導

師,是中國著名的甲骨文研究專家之一。他在河南中山大學就讀期間即

參與殷墟考古發掘工作,1932年畢業后在中央研究院研習考古專業,歷

任助教、研究員等,后隨中研院史語所遷往臺灣。他的主要著作有:

《殷墟建筑遺存》、《殷墟墓葬》、《骨卜與龜卜探源》、《殷代車的

研究》、《小屯的文化層》、《小屯—安陽殷墟發掘報告》、《中國的

遠古文化》等

2.李家溝文化

答:李家溝文化是河南境內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該遺址位于陜西省

銅川市黃堡鎮李家溝村,面積約30萬平方米,1973年調查發現。1976~

1977年間由西安半坡博物館進行發掘,發掘面積530平方米。該文化內

涵可分為三期,一期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二期為仰韶文化泉護類型,

三期為仰韶文化半坡晚期類型。李家溝遺址的發掘對進一步研究關中地

區仰韶文化各類型的相互關系及演變提供了新的資料。

3.石峽文化

答:石峽文化是銅石并用時代的文化遺存,分布在廣東省的北江、

東江流域,因最早發現于廣東曲江縣石峽遺址而得名。該文化的經濟以

農業為主,遺址中出土不少稻谷。農具比較先進,為石鋤、有段石錛,

勞作效率相對較高。陶器中也出現了少量的印紋陶,陶器上拍印了方格

紋、曲尺紋、漩渦紋。與北鄰的江西贛江流域樊城堆文化關系最為密

切,有人將這兩個文化并稱為樊城堆-石峽文化。

4.何尊

答:何尊是西周初的青銅器,是一名何姓貴族所作的祭器,1965年

出土于陜西寶雞。何尊圓口方體,通高38.8厘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

獸面紋,角端突出于器表。體側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渾厚,工藝精美。

器內底有銘文12行119字,是一篇完整的訓誥,記述了成王繼承武王遺

志,營建東都成周之事,與《尚書·召誥》、《逸周書·度邑》等古代文

獻相合,史料價值極高,現藏寶雞市博物館。

5.走馬樓簡牘

答:走馬樓簡牘是1996年在湖南長沙走馬樓出土的三國吳的簡牘文

書,數量大約有10余萬片,多達200余萬字。這批簡犢包括木簡、竹

簡、木牘、簽牌、封檢等,上有三國吳嘉禾元年~六年(公元232~238

年)的年號。出土簡牘呈灰棕色或黃褐色,長短寬窄各異,字體工整有

序,隸中帶楷。每片字數多少不等,木牘每枚80~120字,竹簡每枚30

字~40字。其內容可大致分為經濟券、司法文書、民籍、賬簿及名刺、

官刺等類。經初步統計,數量達10余萬片,超過全國歷年出土簡牘的總

和,是上世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此簡牘是研究三國吳國社會經濟歷

史的寶貴資料,現由湖南省長沙市文物工作隊收藏。

6.棲霞山石刻

答:棲霞山石刻是中國南方地區佛教石刻,位于南京市東北20公里

的棲霞山,時代為公元5世紀后期~7世紀后期。該石刻包括明徵君碑、

舍利塔和千佛巖3處。

7.虞弘墓

答:虞弘墓是我國第一座經過科學發掘、有準確紀年、并有著完整

豐富中亞圖像資料的墓葬,是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其漢白

玉石槨上雕刻圖案中的人物服飾、器皿、樂器、舞蹈內容以及花草樹

木,均取材于波斯和中亞諸國,有些畫面有明顯的祆教內容,是我國目

前發現的反映中亞古國和東西文化交流最集中、最豐富、最珍貴的實物

資料。該墓還出土石質人物俑、殘陶俑、白瓷碗、石燈臺、銅幣等隨葬

品80余件。其中石質人物俑16件,分為漢白玉和砂石兩種石質,有侍從

俑、伎樂俑、柱劍俑三類,有男俑有女俑,有的為漢人形象,有的為胡

人形象。

8.長沙銅官窯址

答:長沙銅官窯址是唐五代的瓷窯址,位于長沙市望城縣從銅官鎮

至石渚湖約5公里的范圍之內。主要窯區在蘭岸嘴、瓦渣坪、蘭家坡一

帶,現尚存窯包13處。1957~1978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曾多次進行

調查,1965和1978年兩次進行試掘。長沙銅官窯未見于文獻記載,但其

首創釉下彩繪,并把繪畫題材和詩文用于瓷器裝飾,為瓷器裝飾工藝的

發展開辟了新途徑,對研究中國陶瓷史具有重要價值。

二、論述題

1.如何理解新考古學學派所指出的“考古學純潔性的喪失”問題。

答:(1)“考古學純潔性的喪失”的含義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考古學與其他學科相結合,與其他學科

內在聯系也愈發明顯。因此,有資深考古學者呼吁不要太多的改變考古

學模樣,維護考古學的純潔性;也有學者指出考古學學科意識擴展致使

喪失了純潔性,代價雖高,收貨也頗豐。

(2)“考古學純潔性的喪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考古學的整體性受到挑戰。

考古學被分解,考古學分支學科增加,學科進一步細化為更具朝代

特征和地域特征的領域,整體性受到挑戰。

②新研究分析方法的出現。

獲得信息的手段和分析研究的方法,尤其是相對微觀層面的研究,

傳統考古學來應付已是力不從心。其中物化檢驗分析方法在考古學中國

的廣泛應用,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③學科交融的特點愈發明顯,一些非傳統考古學學科興起

(3)對“考古學純潔性的喪失”的思考。

①事實上,考古學自誕生之日起,就采納了多學科的精華,體現了

邊緣學科的特點,純潔性一說似可商榷。

②其他學科和考古學是相互滲透的過程,其中考古學向其他學科的

滲透,體現了它強大的活力,整合其他學科的考古學的獨立性會會增

強。

③考古學將人直接帶入到歷史層面去獲取未知信息的特質也注定考

古學的獨立性不會喪失。

2.如何理解蘇秉琦先生所提出的“古文化、古城、古國”三階段理

論。

答:古文化、古城、古國是考古學的新概念、新課題,由著名考古

學家蘇秉琦先生提出。

(1)三階段理論的含義

古文化是指原始文化。古城是指城鄉最初分化意義上的城和鎮,而

不必專指特定含義的城。古國是指高于部落之上的、穩定的、獨立的政

治實體。三者應從邏輯的、歷史的、發展的關系理解,它們聯系起來的

新概念是:與社會分工、社會關系分化相應的、區別于一般村落的遺

址、墓地,在原始社會后期距今四五千年間或5000年前的若干個地點已

找到了線索。蘇先生提出把“古文化、古城、古國”作為當前考古工作的

重點與大課題,目的是把原始文化(或史前文化)和中國古城古國聯系起

來的那一部分加以突出,將有利于本學科的發展。

(2)三階段理論的核心

這個新課題的核心是文化起源,中國文明起源研究,實質上是中國

國家起源研究。在國家誕生的標準方面,蘇秉琦先生提出用典型史前聚

落群“都邑聚”金字塔形等級結構和原始城市的標準,探索我國國家的誕

生,找到一批最早的國家,以確認我國文明史的開端。

(3)三階段理論的應用

以山東史前聚落群為例,大汶口文化時期,莒縣中南部已產生多達

30余處聚落群,其中大的面積達1100平方公里,伴隨聚落群的產生,中

心聚落出現,同時群內聚落也分化為大中小諸等級,至龍山文化時期,

莒地已由一個大汶口古國發展成四個龍山古國。

3.試述長江上游地區三星堆文明的主要特點和年代。

答:三星堆文明于1986年夏秋之季發掘,遺址位于四川省廣漢市,

是二十世紀我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1)三星堆遺址內呈現出的三期考古學文化

①一期文化

即以成都平原龍山時代至夏代遺址群為代表的一期文化,又稱“寶

墩文化”;

②二期文化

以商代三星堆規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為代表的二期

文化;

③三期文化

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廢棄古城時期為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

都“十二橋文化”。

三星堆文明在三星堆二期文化中,青銅文明的自身文化特點始終占

據主導地位。由此可知,三星堆文明的年代是從龍山時代至商周。

(2)三星堆文明的主要特點

①以三星堆二期為代表,青銅文明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并且影響也

超出了傳統的古蜀國分布的成都平原,擴展到陜南地區和江漢平原等

地。同時,青銅文明也受到了中原夏商文明的影響,表現出古蜀國強烈

的內聚和外衍的兩面性。

②三星堆遺址及其出土的文物極神秘,至今仍有很多難以破解,以

至于有不少外國媒體稱三星堆遺址來自外國甚至“外星人”。

③三星堆青銅造像,造型夸張,形制精美,體積龐大,紋飾有羽飾

和夔龍紋,有些青銅造像還雜糅了人獸特點,氣勢煊赫。

4.試述漢代以“黃腸題湊”為特點的埋葬方式所表現的等級觀念。

答:(1)黃腸題湊

黃腸題湊中的“黃腸”,是指黃心的柏木,“題”是指題頭,即木材接

近根部的一端,“湊”是指向內聚合。黃腸題湊就是用黃心柏木在棺槨外

壘疊起來,全部題頭向內。到了東漢,黃腸石逐漸取代黃腸木,黃腸題

湊逐漸絕跡。

(2)黃腸題湊代表的等級觀念

黃腸題湊是中國春秋時期至漢朝時的墓葬型制,根據漢代禮制,黃

腸題湊與玉衣、梓宮、便房、外藏槨同屬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按漢代喪葬制度,屬于“天子之制”,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皇帝

的寵臣及諸侯國國王與王后,實際是古代等級制度的一種表現形式。

5.試述唐長安城里坊制度布局的主要特點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答:(1)唐長安城里坊制度布局的主要特點

①隋大興城是唐長安城發展的基礎,唐代雖基本沿用了隋的城市布

局,但主要宮殿向東北移至大明宮。因此朝臣、權貴都集中到東城,使

城市重心偏于一邊,這是它的特點之一。

②長安城的市集中于東西兩市,西市有許多外國“胡商”和各種行

店,是國際貿易的集中點,東市則有120行商店和作坊。

③長安城采用嚴格的里坊制,全城劃分為108個坊,里坊大小不

一,小坊約1里見方,和傳統尺度相似,大坊則成倍于小坊。坊的四周

筑高厚的坊墻,有的坊設2門,有的設4門。坊內有寬約15米的東西橫街

或十字街,再以十字小巷將全坊分成16個地塊,由此通向各戶,坊里有

嚴格的管理制度。

④長安城的規劃繼承了古代城市規劃的傳統,平面布局方正規則,

每面開三門,皇城左右有祖廟及社稷,與《周禮考工記》中的布局接

近。

⑤城市布局上“宮殿與民居不相參”的意圖十分明顯,采用嚴格的里

坊制,這些都與當時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嚴格管制與防范有關。

(2)唐長安城里坊制度布局對后世的影響

唐長安歷經幾次大規模的修建,人口逐漸增加,總人口近百萬,成

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長安的規劃也對其他都城規劃產生了重要

影響,如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

6.從考古發現看“海上絲綢之路”的實際存在及其意義。

答:海上絲綢之路,又稱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國對外交流貿易的重

要航路,主要包括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

時期,發展于三國隋朝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是已

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其起點歷代有所變遷,包括徐聞、合浦、臨

海、廣州和泉州等等。其主要貿易物品包括絲綢、瓷器、香料、糖、寶

石等。

(1)考古發現

①廣州南越王墓

1983年發掘的廣州南越王墓位于廣州象崗山,其中出土的希臘風格

銀器皿以及南粵國宮殿遺跡發掘出的石制希臘式梁柱,證實了秦末漢

初,嶺南地區已經開始通過海上航線向西方輸出絲綢以換取各種物資,

并且有希臘工匠來到中國參與了南粵王宮殿的建造。

②白礁一號

白礁一號是南宋時期的沉船,位于福建省連江縣筱埕鎮定海村東南

海域,中國水下考古隊曾于1995年、2000年兩次對其進行打撈,出水大

批陶瓷器,多為黑釉盞,另有部分青白瓷碗。

③南海一號

南海一號是1987年在廣東臺山縣川山群島附近海域發現的一艘南宋

沉船。此次發掘出水有陶瓷器、金器、漆器、銅器等,據推斷屬于海上

絲綢之路西向航線。

④華光礁一號

華光礁一號沉船屬南宋沉船,位于西沙群島華光礁,出水文物以陶

瓷器為主,青瓷器以碗居多,另有盤、瓶等,青白瓷器主要包括景德

鎮、德化窯及福建閩清義窯生產的陶瓷器。該沉船的發掘證明了南宋時

期中國海上絲路貿易的繁盛。在華光礁沉船遺址發掘工作期間,西沙考

古隊還分別對華光礁、玉琢礁、北礁等10處新發現西沙沉船遺址進行了

考古調查,發現了宋青白瓷、明青花瓷等珍貴文物,證實了西沙海域是

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并將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考古工作由

近海推向遠海。

此外,福建平潭“碗礁一號”沉船遺址、福建平潭大練島元代沉船遺

址、莆田南日島、湄洲灣海域沉船遺址等遺址的發掘以及東亞、東南

亞、南亞乃至印度洋海域等發現的中國古代沉船遺址基本證實了中國古

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大致航線,廣州、泉州、福州、揚州、漳州、南京等

港口城市留存的具有外邦文化特色的建筑遺存等也證明了海上絲綢之路

的存在。

(2)海上絲綢之路的意義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對外交流和貿易的重要通道,對中國以及

往來國家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①促進了中國海上貿易的發展,豐富了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是當

時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對于南宋等偏安一隅的政權而言,海

上絲路成為其重要支柱。

②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雙方通過海上絲路加深了對彼此的了

解,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科學技術借此向外傳播,對一些國家和地區

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日本的大化改新。

③加強了東西方文明之間的聯系,對打破古代世界各文明相對孤立

的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2011年南京大學633考古學基礎考研真題

(含部分答案)

一、名詞解釋

1.呂大臨

答:呂大臨(約1040~約1092),字與叔,是宋代金石學家,藍田

(今陜西藍田)人。他曾求學于程顥、程頤,與游酢、楊時、謝良佐并

稱程門四先生。他以萌入仕,官至太學博士,遷秘書省正字,通六經,

精于禮。呂大臨著有《考古圖》十卷,不僅著錄銘文,并注明銅、玉器

的尺寸、圖像、收藏之家和出土地點等。他還著《易章句》、《大學

解》、《中庸說》各一卷,《論語解》十卷、《孟子講義》十四卷、

《禮記傳》十六卷、《玉溪先生集》二十八卷等。

2.水洞溝文化

答:水洞溝文化是中國西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地質時代為

晚更新世,20年代初發現于寧夏靈武水洞溝附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

單位。通過多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共發現石制品1萬

多件。水洞溝因此成為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

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并被國

家列為“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

3.寺墩遺址

答:寺墩遺址是指位于中國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和良渚文

化的遺址。1973年該遺址被發現于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鄭陸鎮,距今約

4500年,根據地層堆積及清理的兩座墓葬,寺墩遺址分兩個文化層:下

層屬崧澤文化,上層屬良渚文化。經常州市博物館調查,它被定為新石

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

4.上村嶺虢國墓地

答:上村嶺虢國墓地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虢國貴族墓地,位于河

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1956~1957年共發掘墓葬234座,車馬坑3座,馬

坑1座,1990年再次發掘。墓葬均為土坑豎穴墓,車馬坑呈長方形,馬

為殺死后埋入,車子為木構涂漆,部分可以復原。出土隨葬品以陶器為

主,還有部分青銅禮器、漆器、玉石質裝飾品等。墓葬形制的大小及隨

葬品多寡因墓主人身分之高低而有嚴格的等級差別。該墓地的發掘,為

研究西周春秋之際虢國的歷史、文化及喪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

料。

5.居延遺址

答:居延遺址是指包括漢代張掖郡居延、肩水兩都尉所轄邊塞上的

烽燧和塞墻等遺址在內的遺址群,該遺址分布于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

旗和甘肅省金塔縣境內。邊塞遺跡自東北斜向西南,全長約250公里,

始建于漢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廢棄于東漢末年。這條防線

是漢通西域的交通要道和河西走廊的屏障,也起到了切斷匈奴與羌聯系

的作用,在漢對匈奴的戰略上也有特殊的意義;對了解漢代邊塞的屯戍

生活與邊防烽燧制度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6.司馬金龍墓

答:司馬金龍墓是指北魏瑯琊王司馬金龍與其妻姬辰的合葬墓,位

于山西省大同市,1965~1966年發掘。該墓早年被盜,現存隨葬品400

余件,以各類陶俑和動物模型為主,另有石硯、青瓷唾壺、漆槅、陶壺

等,出土的石棺床、漆屏風及石礎尤為珍貴。其墓葬形制和室內布置等

繼承了魏晉以來中原地區的傳統,而隨葬的甲騎具裝陶俑和馬駝畜群又

顯示出北方游牧民族和畜牧經濟的特色,對北魏時期考古和歷史研究有

一定價值。

7.上林湖窯址

答:上林湖越窯遺址位于慈溪市鳴鶴鎮西栲栳山麓上林湖一帶(原

屬余姚縣),為越窯青瓷主要產區之一。因古代地屬越州,故名越窯。

越窯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南方青瓷窯,越窯燒造青瓷的歷史很早,其盛

燒于唐、五代和北宋初期。1998年進行發掘,總面積達4000余平方米。

清理龍窯窯爐遺跡1座,作坊遺跡1處,出土瓷器3萬余件(片)和大量

窯具。該窯址主要生產傳統的越窯青瓷,釉色青黃、青綠等。晚唐、五

代時期器物表面光素無紋飾。北宋以來,運用劃花技法;北宋中期流行

刻花裝飾;北宋晚期開光布局常見。

8.白沙宋墓

答:白沙宋墓是1951年發掘的一座北宋墓葬,后宿白整理發掘報

告,乃為《白沙宋墓》一書。①北宋墓葬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白沙鎮北,

包括北宋末年趙大翁及其家屬的3座家族墓葬,1951年進行發掘。趙大

翁墓為磚筑仿木建筑結構雙室墓。該墓為研究北宋仿木建筑的雕磚壁畫

墓提供了重要資料,被列入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②《白沙

宋墓》是指1951年12月發掘白沙宋墓,由宿白編寫的發掘報告。本書為

新中國田野考古報告的奠基之作。書中全面報道了20世紀50年代初發掘

的河南禹縣白沙鎮三座宋代墓葬的發掘資料,并結合大量文獻分析了宋

代的社會生活,體現了作者將文獻考據與實物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二、論述題

1.考古發現中植物和動物的遺跡對判斷遺址的作用和意義。

答:(1)考古發現中動物的遺跡對判斷遺址的作用和意義。

①確定遺址的年代

通過對動物群的特征、組合與更替,以及對其中的絕滅動物屬種與

現代屬種的對比及比例統計,可幫助確定遺址的相對年代及劃分地層。

②環境與氣候

分析出土動物的種類,還可以了解當時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情況。

③經濟與文化

全新世早期,家畜在世界各地陸續出現。研究這一時期遺址中的動

物骨骼,可以究明家畜的起源。通過對世界各地區遺址中出土的獸骨的

對比研究,還可以究明各種家畜飼養業在地域上的發展和傳播,從而了

解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對野生動物骨骼與家畜骨骼的數量統計和

比重研究,可以推斷出漁獵經濟與畜牧經濟在當時人類經濟生活中所占

的比重。如果墓葬中發現的動物遺骨及骨制品所用骨料不屬本地區所產

的動物,則可以據此推斷當地居民和外地居民之間的交往與交換關系。

(2)考古發現中植物的遺跡對判斷遺址的作用和意義。

①確定遺址的年代

通過對古代遺址中苔蘚、蕨類植物的孢子和種子植物的花粉遺存的

分析,可以了解當地古氣候、古地理的變化,對石器時代的斷代有重要

意義。

②生活壞境與文化發展

對上述植物遺存的研究,還可以復原古代人們的生活環境及其文化

發展,例如根據文化層中農作物花粉的顯著增加,可以說明當地居民栽

培作物經濟的增長。

③農業

利用“碳—13測定法”來研究古代農作物遺存,可以了解早期農作物

的栽培區域,農作物的變更時代,以及農業的發展水平。通過對植物種

子的鑒定和數量統計,可以了解農作物的品種和居民的生活條件。

④其他

遺址和墓葬中常見的植物遺存有木材、纖維和種子(谷粒、果核和

瓜菜種子)等。通過對木材的鑒定,可以了解各種木器的材質,進而推

定它們的制法和用途。通過對纖維的鑒定,可以了解紡織品的質料和紡

織業的發展狀況。

2.狩獵-采集經濟的時代特征和表現。

3.中原地區早期國家出現的標志和特征。

4.漢代諸侯王墓的基本類型和特征。

答:諸侯王和官爵二十級的列侯墓,都有邊長10米以上的豎穴,多

重棺槨,或黃腸題湊,或石室墓、磚槨墓、崖洞墓,葬品豐富,有車

馬、銅漆禮器、日用器及大批陶器、玉石器、木器等,有的有玉衣。目

前已發掘的漢代諸侯王墓就有60余座,列侯大墓數量更多,它們是漢代

上層喪葬制度的代表,反映了除帝陵以外的一種墓葬類型最高和最完善

的層次。其基本類型和特征有:

(1)木槨墓

木槨墓繼承了商周以來的傳統,在長方形豎穴土坑內用木板搭筑槨

室,一般有斜坡式或階梯式墓,多重棺。但西漢早已沒有先秦天子七

重、諸侯五重那樣嚴格的棺槨制度,諸侯王和列侯墓多3~7重棺槨,南

方地區多見3~4槨箱,槨一般不再分層,隨葬鼎、盒、壺等成套銅、漆

禮器組合。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和廣西貴港羅泊灣漢墓代表了列侯級木

槨墓中的兩個典型的地方類型,兩處漢墓皆在西漢早期。

(2)黃腸題湊墓

黃腸題湊墓是木槨墓中的特殊形式,它要比普通的木槨墓的規格

高,墓主是諸侯王或諸侯王級的高級貴族。題湊是指以黃芯的短柏木枋

頂端向內壘成墓壁,四壁的柏木枋皆與最近的棺壁垂直,題湊之內另有

木槨。在缺少柏木的地方也有用楠木的,楠木枋的端頭中心涂黃,人為

制造黃腸以像柏木。目前所見10余座黃腸題湊墓皆為西漢諸侯王和列侯

級墓,又以西漢早、中期為多。東漢有仿黃腸題湊的石條題湊墓,可以

說是題湊墓沒落階段出現的變種。從地域分布上看,題湊墓不見于長江

以南地區。

(3)崖洞墓

在目前已發掘的西漢諸侯王墓中,崖洞墓是數量最多的一種,是漢

代依山為陵、鑿山為藏的一種墓葬形式。崖洞墓在石山中開鑿墓室,地

下空間的布置雖然比較自由,不拘一格,但都最大限度地象征和模仿了

地上生活的內容。在這方面,崖洞墓要比木槨墓類型更有優勢。目前所

知的漢代諸侯王崖洞墓分布在江蘇徐州、河南永城、山東曲阜、昌樂、

河北滿城等地,共有30多座,主要集中于黃淮之間的東部地區。徐州北

洞山漢墓和獅子山漢墓是西漢前期的兩座大型的楚王崖洞墓。

(4)石室墓

石室墓以石塊砌筑墓室,漢代諸侯王墓中只有豎穴巖坑石砌墓一

種,雖然為數不多,但卻是諸侯王墓的一個重要類型,主要分布于江蘇

徐州楚王山,河南永城窯山、僖山,山東巨野紅土山,廣東廣州象崗。

1983年6月發現的廣州象崗山南越王墓是漢代少數未被盜的諸侯王墓之

一,形制結構和葬俗在西漢石室墓中最為突出和獨特。

5.大明宮遺址的考古發現。

答:(1)概況

大明宮遺址于1957年起進行考古發掘,初步復原遺址,位于今陜西

西安市北郊龍首原。唐太宗時,于宮城東北禁苑的龍首原上建“夏宮”,

初名永安宮,次年改稱為大明宮。至高宗時期,重修大明宮,武則天臨

政,把朝會之所由太極宮改為大明宮。大明宮平面略呈梯形,四面皆有

門。南垣即外郭城的北垣,正南的丹風門由東西墩臺、5個門道、4道隔

墻以及東西兩側的馬道組成,其中5個門道的形制及大小相同,凈寬皆

為8.5米,南北進深33米。

(2)建筑布局

大明宮的建筑布局以丹風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和玄武門為

南北軸線,官廳、別殿、亭閣與樓觀等分布于東西兩側。大明宮的南半

部為朝政建筑區,其中三大殿又構成前、中、后三個空間,前為“大

朝”,以高大雄偉的含元殿為主體,面朝寬闊的丹鳳門廣場,國家盛大

的慶典多在此舉行。中為“中朝”,以宣政殿為主體,朝廷各重要機構如

中書省、殿中內省、御史臺、門下省、弘文館、史館等均設在其左右,

為皇帝常朝和百官辦事的行政中心。后為“內朝”,以紫宸殿為主體,紫

宸殿是緊連后宮的便殿。目前經過考古發掘,大明宮內發現宮殿遺址30

余處,含元殿、麟德殿、清思殿、三清殿、朝堂、翰林院遺址都進行了

發掘。

①丹鳳門

丹鳳門城墻東西兩側皆筑長條形馬道,長54米、寬3.5米。丹鳳門

規模之大、門道之寬、馬道之長,均為目前隋唐城門考古之最,充分體

現出這座宮門的規格之高和宏大的皇家氣派。

②含元殿

含元殿為大明宮的正殿,即舉行國家大典的地方,始建于龍朔二年

(公元662年),南對丹風門。其臺基高出平地15.6米,殿面闊11間,

進深4間,每間廣5米,東、西、北三面為版筑夯墻,南面原未筑墻。宮

殿向南有龍尾道,殿基左右兩端各有一向外延伸并轉而向南的廊道,銜

接“翔鸞”、“棲鳳”閣。含元殿北有宣政殿、紫宸殿,為常朝、內朝之

所。其西北有麟德殿,其臺基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30米,東西寬77

米,上建前、中、后相毗連的三殿,規模宏偉,為宮內宴會、游戲之

所。

③太液池

大明宮北部有太液池,經勘探可知,太液池分東西兩部分,中間以

渠道相連。西池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20米,中有園林式島嶼蓬萊島遺

跡;東池南北長約220米,東西寬約150米,太液池周圍有許多干欄式水

榭和廊道,考古人員在太液池進行發掘時還發現了透雕龍紋石欄板和帶

蓮花座的蹲獅的石望柱等最高等級的建筑構建,為唐代考古所首見。太

液池池底淤泥中還發現了蓮荷的遺跡,證實了唐詩“太液芙蓉未央柳”以

及文獻中對太液池蓮荷美景的記載。

6.元大都的特點和對后世的影響。

答:(1)元大都的特點

①概述

元大都位于明清北京舊城及其以北地區。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四年

(1267年),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筑城工程大致完成。元大都規模

龐大,氣勢恢弘,是唐長安城以后又一規劃完整的都城,也是當時世界

上著名的大都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