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第六中學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10月階段性檢測科學卷_第1頁
浙江省杭州市第六中學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10月階段性檢測科學卷_第2頁
浙江省杭州市第六中學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10月階段性檢測科學卷_第3頁
浙江省杭州市第六中學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10月階段性檢測科學卷_第4頁
浙江省杭州市第六中學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10月階段性檢測科學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2024學年浙江省杭州六中九年級(上)段考科學試卷(10月份)一.選擇題(本大題共60分,每小題3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3分)“伐薪燒炭南山中”是唐朝詩人白居易所寫的詩歌《賣炭翁》中的詩句。這里“伐薪”和“燒炭”各指的變化是()A.前者是化學變化,后者是物理變化 B.前者是物理變化,后者是化學變化 C.兩者都是物理變化 D.兩者都是化學變化2.(3分)下列屬于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是()A.濃硫酸的脫水性 B.濃硫酸的吸水性 C.氫氧化鈉易潮解 D.濃鹽酸的揮發性3.(3分)下列物質的名稱,俗稱,化學式一致的是()A.碳酸鈉、小蘇打、Na2CO3 B.氫氧化鈉、純堿、NaOH C.氫氧化鈣、生石灰、Ca(OH)2 D.氯化鈉、食鹽、NaCl4.(3分)如圖是某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反應的反應類型與圖示相符的是()A.2HI+Cl2=2HCl+I2 B.NH4HCO3H2O+CO2↑+NH3↑ C.CO2+C2CO D.2HCl+CuO=CuCl2+H2O5.(3分)堿性洗滌劑去除油煙機的油污效果較好,如圖是四種常見洗滌劑的pH值,其中最適合去除油煙機油污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6.(3分)學習了酸之后,我們知道酸的通性是H+表現出來的性質。在①氧化鐵②金屬鋅③氫氧化銅④氯化鋇溶液四種物質中,跟稀硫酸能發生反應且反應中表現了“酸的通性”的組合是()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7.(3分)下表記錄了物質X的溶液分別加入到另外三種物質的溶液中產生的現象。則物質X的化學式可能是()稀硫酸氯化銅石蕊試液物質X無明顯現象產生藍色沉淀溶液變藍色A.HCl B.CuSO4 C.Na2CO3 D.KOH8.(3分)如圖表示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反應時,燒杯中溶液的pH隨滴入液體體積的變化曲線及相關的實驗操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該實驗是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盛有稀鹽酸的燒杯中 B.當滴入液體體積為5mL時,所得溶液呈酸性 C.當滴入液體體積為9mL時,所得溶液中的溶質只有NaCl D.當滴入液體體積為7mL時,鹽酸和氫氧化鈉恰好完全反應9.(3分)實驗室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氫氧化鈉溶液。對于該溶液變質情況的探究,下列實驗設計合理且結論正確的是()A.取樣,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稀鹽酸,若無氣泡產生,則可證明該溶液沒有變質 B.取樣,在溶液中滴加酚酞,若溶液呈紅色,則可證明該溶液沒有變質 C.取樣,在溶液中加入過量的稀鹽酸,若有氣泡產生,則可證明該溶液已變質 D.取樣,在溶液中加入過量氯化鋇溶液,若產生白色沉淀,則可證明溶液已完全變質10.(3分)下列坐標圖與對應的敘述相符合的是()A.向硫酸和硫酸銅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氫氧化鈉溶液 B.向一定質量的稀鹽酸中逐滴加入等質量、等質量分數的氫氧化鈉溶液 C.高溫煅燒一定質量的石灰石 D.向一定量的飽和氫氧化鈣溶液中加少量氧化鈣11.(3分)下列物質的轉化都能一步實現:①Fe2O3→FeCl3②Fe(OH)3→FeCl3③Fe2(SO4)3→FeCl3下列相關說法不正確的是()A.三個反應中鐵元素的化合價均不變 B.三個反應均可用于制備氯化鐵溶液 C.三個反應中均有明顯現象產生 D.三個反應都可通過加入鹽酸來實現12.(3分)下列是實驗室中常見的幾項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其中正確的是()A.測溶液pH B.稱量氫氧化鈉固體 C.稀釋濃硫酸 D.取用液體13.(3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食物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從食物中獲取營養素來維持生命,下列關于營養素的敘述錯誤的是()A.糖類、脂肪和蛋白質都能為人體提供能量 B.水是構成細胞的主要成分 C.纖維素被人體消化吸收后,能提供少量能量 D.維生素不能為人體提供能量,但它參與人體許多重要的生理活動14.(3分)圖中的曲線分別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質在消化道中各部位被消化的程度(A、B、C、D、E表示消化道部位,曲線X、Y、Z表示營養物質)。請據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淀粉、蛋白質、脂肪開始被消化的部位是消化道D B.在消化道C中,有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膽汁 C.在消化道D中,X、Y、Z分解為可以被細胞吸收的小分子有機物 D.Y曲線代表脂肪消化的過程,Z曲線代表蛋白質消化的過程15.(3分)掉在地上的彈性小球會跳起,但是越跳越低,如圖是小球彈跳的頻閃照片()A.小球每次跳到最高點時處于平衡狀態 B.小球從接觸地面到離開地面時,主要是重力勢能和動能之間在轉化 C.當小球在某次跳到最高點時,若外力突然全部消失,則小球將水平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 D.小球在每次跳到同一高度時的速度大小都相同16.(3分)在甲、乙兩圖中,甲圖地面光滑、乙圖地面粗糙。質量分別為m,2m的兩個物體在大小為F的恒力作用下,則下列結論正確的是()A.甲圖中F做的功等于乙圖中F做的功 B.甲圖中F做的功小于乙圖中F做的功 C.甲圖中F做功功率大于乙圖中F做的功 D.甲圖中F做功功率小于乙圖中F做的功17.(3分)下列有關如圖所示四幅圖的觀點中(不計摩擦),分析錯誤的是()A.圖甲中,起跳離開地面后,人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B.圖乙中,在下降過程中,滾擺的動能逐漸減小 C.圖丙中,衛星在近地點的速度最大 D.圖丁中,小球運動到③位置時速度不為零18.(3分)如圖所示,O為杠桿的支點,A點懸掛一重物,若在B點施加一個力并使該力最小,該力應沿()A.BM方向 B.BN方向 C.BP方向 D.BQ方向19.(3分)為探究動滑輪和定滑輪的特點,設計如下兩種方式拉升重物,下面關于探究的做法和認識正確的是()A.用動滑輪提升重物上升h高度,測力計也上升h高度 B.若拉升同一物體上升相同高度,用動滑輪拉力更小,且做功更少 C.動滑輪實驗中測力計的讀數等于物體與滑輪總重的一半 D.若用定滑輪拉重物,當拉力豎直向下時最省力20.(3分)如圖所示是兩個斜面,這兩個斜面的粗糙程度相同且等高,現在有2個相同的木塊在斜面的最高點由靜止釋放(重心到水平桌面的距離相等),η為木塊做功的機械效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A.W左圖=W右圖,η左圖<η右圖 B.W左圖=W右圖,η左圖>η右圖 C.W左圖>W右圖,η左圖=η右圖 D.W左圖>W右圖,η左圖<η右圖二、填空題(本大題共26分)21.(4分)科學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閱讀并回答下列問題:(1)2022年,中國科學家不利用光合作用,直接以二氧化碳和氫氣為原料。(2)小金同學幫媽媽做飯,刮山藥皮時手上皮膚奇癢難忍(山藥中含有的堿性皂角素所致)。可以用廚房中的(填調味品名稱)來止癢。22.(6分)如圖是我國營養學家建議居民一日三餐對各類食物的攝取比例。請據圖回答問題:(1)某同學牙齦經常出血,原因可能是對第(填食物種類的標號)類食物攝入量不足,導致維生素C缺少。(2)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它主要從第(填食物種類的標號)中獲得,人體攝入的蛋白質最終分解成。23.(4分)海綿鐵是多孔隙的塊狀固體物質,主要成分是鐵單質,常用于除去工業循環冷卻水中的溶解氧,其中鐵單質跟氧氣等物質發生化合反應,生成不溶于水的紅褐色氫氧化物。回答:(1)寫出上述生成紅褐色氫氧化物的化學方程式:。(2)物海綿鐵除去溶解氧,跟成分相同的普通鐵塊除去溶解氧相比較,海綿鐵除氧效果要好得多。24.(4分)1823年德貝萊納發現氫氣遇到金屬鉑會起火,據此原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只打火機,其結構如圖甲所示,去底的內筒中裝有鋅片,筒上裝頂蓋(1)鋅與稀硫酸反應產生氫氣,氫氣和氧氣遇鉑在常溫下就會發生化學變化,過程如圖乙所示。在該反應中金屬鉑的作用是。(2)當將頂蓋上的開關關閉,噴嘴被堵住時,打火機便停止工作。25.(4分)如圖所示,重力不計的一木板可繞O點無摩擦轉動,在A端掛一邊長為50cm的正方體P,P對地面的壓強剛好為零,且OA=1m,則物體P的重力為N,當人向左走1m時,P對地面的壓強為Pa。26.(4分)如圖所示,物體A重200N,滑輪重10N,彈簧秤示數為60N,物體B的重為N;若物體B勻速向上運動的速度為0.2m/s,則人做功的功率為W。三、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42分)27.(8分)如表是幾位同學探究實驗的記錄,請根據表中信息填寫有關內容:試管編號加入物質處理方法檢驗方法現象12毫升唾液淀粉糊37℃10min碘液22毫升清水淀粉糊37℃10min碘液3淀粉糊0℃10min碘液42毫升唾液淀粉糊37℃10min碘液(1)若1號和2號作為一組對照實驗,變量是;變藍的是.(2)若1號和3號作為一組對照實驗,那么3號試管中還應加入的物質是;3號試管變藍,由此得出結論:能影響酶的消化作用.(3)4號試管本應與1號有相同的現象,但結果出現了藍色,你能推測少量淀粉未被消化的可能原因嗎?.28.(6分)小貝要比較花生仁和核桃仁在人體內所能提供的能量的大小,按照圖甲裝置進行實驗:a.分別稱取1克花生仁和核桃仁,并將它們分別粉碎。b.在如圖所示裝置的試管中加入10毫升水。C.測量并記錄加熱前的液體溫度。d.將粉碎后的花生仁放在燃燒匙中,然后在酒精燈上加熱到自行燃燒,即馬上放于試管下方e.測出水的末溫。f.在同樣條件下,再用核桃仁重復以上實驗。(1)實驗中通過來比較食物中含有能量的多少。(2)小倪同學改進了上述裝置(如圖乙),改進的好處是。(3)全班同學都采用小倪同學的改進裝置進行了實驗,數據如下:1克花生仁燃燒放出的能量(單位:焦)1克核桃仁燃燒放出的能量(單位:焦)一組7.26111.844二組8.10811.860三組9.57612.390四組9.85013.860五組9.76213.860六組7.48011.592比較表中兩組數據,你得出的結論是。29.(8分)小明為了探究過氧化鈉(Na2O2)和CO2的反應相關特點,設計了如圖實驗裝置,同時也查閱了相關資料:資料一: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和水都能發生反應,且都放出熱量。化學方程式分別為: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資料二: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1)在實驗過程中注射器的作用相當于A.長頸漏斗B.分液漏斗;(2)為了證明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是否產生氧氣,請在F處增加一個實驗操作:;(3)此實驗中水蒸氣被裝置B完全吸收的證據是:;(4)請解釋D裝置中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原因:。30.(8分)圖一、圖二是某興趣小組探究金屬、酸的化學性質時所做的兩組實驗。實驗結束后,將兩組實驗試管中的物質分別全部倒入甲、乙兩個潔凈的燒杯中,據圖回答:(1)甲燒杯中的物質完全反應后,發現紅色固體物質明顯增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試管②反應后的固體中一定不含鐵B.完全反應后,甲燒杯中的固體一定含有鐵C.完全反應后,甲燒杯的溶液中可能含有Cu2+D.完全反應后,甲燒杯的溶液中一定含有Mg2+、Fe2+(2)乙燒杯中的物質充分反應后,僅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無其他現象。則試管③反應后的溶液中的溶質可能組合是(寫化學式)。(3)將乙燒杯內的物質進行過濾,對所得濾液中溶質成分進行了如下探究:實驗操作實驗現象實驗結論步驟1: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硝酸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濾液中的溶質是步驟2:靜置,向上層清液中滴加無色酚酞溶液溶液變紅(4)在上述(3)的實驗探究中,步驟1中加入足量硝酸鋇溶液的目的是。31.(6分)為了研究汽車超載和超速帶來的安全隱患,小科同學設計了如圖甲、乙、丙示意的模擬實驗。將A、B、C三個小球(mA=mB<mC),先后從同一裝置,高度分別為hA、hB、hC的位置滾下(hA=hC>hB),推動小木塊運動一段距離后靜止。則:(1)選擇甲、乙兩圖示意的實驗進行比較,是用來研究帶來的安全隱患;(2)選擇甲、丙兩圖示意的實驗進行比較,可以得到的結論是;(3)關于該實驗的說法中,錯誤的是。A.該實驗運用了轉換法,用木塊移動的距離來表示動能的大小B.該實驗運用了控制變量法,如分別控制小球滾下的高度、小球的質量等因素C.在實驗器材的選擇時,可以不考慮斜面的光滑程度、被撞木塊的質量等因素D.實驗過程中,讓同一小球從不同高度滾下,目的是讓小球獲得不同的速度32.(6分)在生活和生產中,簡單機械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實驗次數鉤碼的重力G/N鉤碼提升的高度h/m拉力F/N繩端移動的距離s/m機械效率η120.10.90.374.1%240.1a0.383.3%360.12.20.3b(1)為了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小明用圖1的裝置進行實驗。實驗前,杠桿左端下沉調節(選填“左”或“右”),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測量力臂;(2)小明用圖2的實驗裝置探究滑輪組機械效率。實驗中用同一滑輪組提升鉤碼,記錄數據如表。①由圖2可知,第2次實驗中彈簧測力計示數a和第3次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b最接近;A.1.685%B.290.9%C.1.690.9%D.285%②分析實驗數據可得:同一滑輪組,提升的物體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若提升同一物體時滑輪的重力,則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四、解答題(本大題共32分)33.(4分)如圖甲是疫情期間的一塊校園移動牌,簡化圖如圖乙,其中AB為豎直牌面(水平)和BE(豎直)為支架,寬為120cm,支架長度CE=ED=2BE=50cm(所有支架的受風面積忽略不計)。(I)乙圓所畫指示牌模型可視作簡單機械中模型;(2)假設風對指示牌的作用點在AB中點,根據圖示風向計算:剛好把D端吹離地面這一瞬間的風力F。34.(8分)如圖示意,一輛汽車通過滑輪組將深井中的物體從井底勻速拉至井口,所用時間為15s,物體重G=7000N,汽車重G車=30000N,汽車勻速拉繩子時的拉力F=2500N。若不計繩與滑輪及滑輪與軸間的摩擦,求:(1)汽車勻速前進的距離;(2)動滑輪重力;(3)將物體從井底拉至井口的過程中,滑輪組對重物所做的功;(4)汽車拉繩子時的拉力F的功率。35.(6分)古籍中有記載制燒堿的方法,其核心反應可表示為:Na2CO3+Ca(OH)2=2NaOH+CaCO3↓。小寧模仿古法,以實驗室中的Na2CO3、Ca(OH)2固體為原料,制備400g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NaOH溶液用于制作葉脈書簽。(1)制作葉脈書簽時,用NaOH溶液去除葉肉,是利用了NaOH的性。(2)400g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NaOH溶液中,含NaOH的質量為g、水的質量為g。(3)需稱取Na2CO3、Ca(OH)2的質量各為多少?36.(5分)家庭食用堿的主要成分是Na2CO3為測定食用堿中Na2CO3的質量分數。小金取了40g食用堿平均分成四份,每份中滴入CaCl2溶液的質量及生成沉淀的質量見表,假設該食用堿中不含難溶性雜質且雜質均不與CaCl2溶液產生沉淀,分析回答:實驗一實驗二實驗三實驗四食用堿的質量/g10101010加入CaCl2溶液的質量/g20406080生成沉淀的質量/g368m(1)表格中m的值應為;(2)Na2CO3在實驗(填數字)中是反應完全的;(3)計算該食用堿中Na2CO3的質量分數是多少(結果精確到0.1%)?37.(9分)面粉中除淀粉外還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鉀、鋅、鎂、鈣)等,面粉是否越白越好?某研究所分析了取自同種小麥三個不同部位的面粉樣品,顏色和營養素成分如表:樣品顏色維生素(mg/100g)無機鹽(μg/g)蛋白質(%)B1B2B4KMgCaZn1號最白0.070.010.061201155178484511.82號次白0.170.020.061407254212715512.93號最暗0.270.020.071626355237922014.1回答問題如下:(1)淀粉被食用后在消化系統內最終消化成,它是人體所需的主要來源。(2)對于以上圖表數據分析正確的是(選填序號)。A.取粉部位越靠近外側,顏色越暗B.維生素在三種樣品中的含量為最白>次白>最暗C.無機鹽在麥粒內的含量與其所在部位有關D.蛋白質在小麥粉最主要的營養素(3)面粉是否越白越好?從平衡膳食的角度,你對父母購買面粉的建議是。(4)面粉的顏色深淺還與出粉率有關,出粉率越高,顏色越深(選填“白”或“暗”)。

2023-2024學年浙江省杭州六中九年級(上)段考科學試卷(10月份)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本大題共60分,每小題3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3分)“伐薪燒炭南山中”是唐朝詩人白居易所寫的詩歌《賣炭翁》中的詩句。這里“伐薪”和“燒炭”各指的變化是()A.前者是化學變化,后者是物理變化 B.前者是物理變化,后者是化學變化 C.兩者都是物理變化 D.兩者都是化學變化【答案】B【解答】解:“伐薪”是指砍伐木材,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燒炭”是指把木材加熱,過程中生成了新物質炭。故選:B。2.(3分)下列屬于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是()A.濃硫酸的脫水性 B.濃硫酸的吸水性 C.氫氧化鈉易潮解 D.濃鹽酸的揮發性【答案】A【解答】解:A.濃硫酸的脫水性,是必須發生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的,故正確;B.濃硫酸的吸水性,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故錯誤;C.氫氧化鈉易潮解,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故錯誤;D.濃鹽酸的揮發性,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故錯誤。故選:A。3.(3分)下列物質的名稱,俗稱,化學式一致的是()A.碳酸鈉、小蘇打、Na2CO3 B.氫氧化鈉、純堿、NaOH C.氫氧化鈣、生石灰、Ca(OH)2 D.氯化鈉、食鹽、NaCl【答案】D【解答】解:A、碳酸鈉俗稱純堿,其化學式為Na2CO3,小蘇打是碳酸氫鈉的俗稱,其名稱、化學式不一致。B、氫氧化鈉俗稱火堿、苛性鈉,純堿是碳酸鈉的俗稱、俗名。C、氫氧化鈣的俗稱是熟石灰或消石灰7,生石灰是氧化鈣的俗稱,其名稱、化學式不一致。D、氯化鈉的俗稱是食鹽,其名稱、化學式一致。故選:D。4.(3分)如圖是某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反應的反應類型與圖示相符的是()A.2HI+Cl2=2HCl+I2 B.NH4HCO3H2O+CO2↑+NH3↑ C.CO2+C2CO D.2HCl+CuO=CuCl2+H2O【答案】A【解答】解:根據圖示可以看出,該反應是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A、該反應是置換反應;B、該反應是分解反應;C、該反應是化合反應;D、該反應是兩種化合物的反應;故選:A。5.(3分)堿性洗滌劑去除油煙機的油污效果較好,如圖是四種常見洗滌劑的pH值,其中最適合去除油煙機油污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D【解答】解:A、甲溶液的pH小于7,不合題意;B、乙溶液的pH小于7,不合題意;C、丙溶液的pH等8,不合題意;D、丁溶液的pH大于7,符合題意。故選:D。6.(3分)學習了酸之后,我們知道酸的通性是H+表現出來的性質。在①氧化鐵②金屬鋅③氫氧化銅④氯化鋇溶液四種物質中,跟稀硫酸能發生反應且反應中表現了“酸的通性”的組合是()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答】解:氧化鐵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鐵和水,體現了酸的通性,鋅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體現了酸的通性,氫氧化銅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體現了酸的通性,氯化鋇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鹽酸,沒有體現酸的通性。故選:B。7.(3分)下表記錄了物質X的溶液分別加入到另外三種物質的溶液中產生的現象。則物質X的化學式可能是()稀硫酸氯化銅石蕊試液物質X無明顯現象產生藍色沉淀溶液變藍色A.HCl B.CuSO4 C.Na2CO3 D.KOH【答案】D【解答】解:A、鹽酸與稀硫酸混合無明顯現象,故選項錯誤。B、CuSO4與稀硫酸混合無明顯現象,與氯化銅溶液混合無明顯現象。C、碳酸鈉與稀硫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D、KOH與稀硫酸混合生成硫酸鉀和水;與氯化銅溶液反應生成氫氧化銅藍色沉淀,能使石蕊試液變藍色。故選:D。8.(3分)如圖表示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反應時,燒杯中溶液的pH隨滴入液體體積的變化曲線及相關的實驗操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該實驗是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盛有稀鹽酸的燒杯中 B.當滴入液體體積為5mL時,所得溶液呈酸性 C.當滴入液體體積為9mL時,所得溶液中的溶質只有NaCl D.當滴入液體體積為7mL時,鹽酸和氫氧化鈉恰好完全反應【答案】D【解答】解:A、由pH曲線圖可得,則該實驗是將稀鹽酸滴入氫氧化鈉溶液中;B、當滴入液體體積為5mL時,呈堿性;C、當滴入液體體積為9mL時,溶質是氯化氫和氯化鈉;D、當滴入液體體積為2mL時,鹽酸和氫氧化鈉恰好完全反應。故選:D。9.(3分)實驗室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氫氧化鈉溶液。對于該溶液變質情況的探究,下列實驗設計合理且結論正確的是()A.取樣,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稀鹽酸,若無氣泡產生,則可證明該溶液沒有變質 B.取樣,在溶液中滴加酚酞,若溶液呈紅色,則可證明該溶液沒有變質 C.取樣,在溶液中加入過量的稀鹽酸,若有氣泡產生,則可證明該溶液已變質 D.取樣,在溶液中加入過量氯化鋇溶液,若產生白色沉淀,則可證明溶液已完全變質【答案】C【解答】解:A、取樣,若無氣泡產生,也可能是氫氧化鈉和碳酸鈉的混合溶液,先與氫氧化鈉反應。B、氫氧化鈉,均能使無色酚酞溶液變紅色,故選項說法錯誤。C、取樣,若有氣泡產生,則可證明該溶液已變質。D、取樣,若產生白色沉淀,能可證明該溶液已變質,不能證明溶液已完全變質。故選:C。10.(3分)下列坐標圖與對應的敘述相符合的是()A.向硫酸和硫酸銅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氫氧化鈉溶液 B.向一定質量的稀鹽酸中逐滴加入等質量、等質量分數的氫氧化鈉溶液 C.高溫煅燒一定質量的石灰石 D.向一定量的飽和氫氧化鈣溶液中加少量氧化鈣【答案】A【解答】解:A、向硫酸和硫酸銅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氫氧化鈉溶液時,后和硫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鈉2NaOH+H2SO2═Na2SO4+2H2O,CuSO4+6NaOH=Na2SO4+Cu(OH)3↓,98160由以上質量關系可知,氫氧化鈉和硫酸反應時,和硫酸銅反應時,完全反應后,溶液中的溶質質量增大;B、稀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NaOH+HCl═NaCl+H2O,4036.5由以上質量關系可知,向一定質量的稀鹽酸中逐滴加入等質量,稀鹽酸過量,因此完全反應后溶液顯酸性,該選項對應關系不正確;C、加熱前碳酸鈣不能分解,因此加入前二氧化碳的質量是8;D、向一定量的飽和氫氧化鈣溶液中加少量氧化鈣時,溫度升高,反應后溶液的溫度逐漸降低,當恢復至室溫時,該選項對應關系不正確。故選:A。11.(3分)下列物質的轉化都能一步實現:①Fe2O3→FeCl3②Fe(OH)3→FeCl3③Fe2(SO4)3→FeCl3下列相關說法不正確的是()A.三個反應中鐵元素的化合價均不變 B.三個反應均可用于制備氯化鐵溶液 C.三個反應中均有明顯現象產生 D.三個反應都可通過加入鹽酸來實現【答案】D【解答】解:A、氧化鐵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硫酸鐵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鐵,都屬于復分解反應,故A正確;B、氧化鐵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硫酸鐵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鐵,故B正確;C、氧化鐵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溶液由無色變成黃色,紅褐色固體消失;硫酸鐵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鐵,三個反應中均有明顯現象;D、氯化鐵不能通過硫酸鐵與鹽酸反應制得,故D不正確;故選:D。12.(3分)下列是實驗室中常見的幾項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其中正確的是()A.測溶液pH B.稱量氫氧化鈉固體 C.稀釋濃硫酸 D.取用液體【答案】D【解答】解:A、用pH試紙測定溶液的pH時,用玻璃棒蘸取待測液滴到pH試紙上,讀出pH,以免污染待測液,應用鑷子夾持。B、托盤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碼”的原則,應放在玻璃器皿中稱量。C、稀釋濃硫酸時,同時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濃硫酸中。D、向試管中傾倒液體藥品時,標簽要對準手心,圖中所示操作正確。故選:D。13.(3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食物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從食物中獲取營養素來維持生命,下列關于營養素的敘述錯誤的是()A.糖類、脂肪和蛋白質都能為人體提供能量 B.水是構成細胞的主要成分 C.纖維素被人體消化吸收后,能提供少量能量 D.維生素不能為人體提供能量,但它參與人體許多重要的生理活動【答案】C【解答】解:A、糖類是人體最主要的供能物質,蛋白質也能供能。B、水是構成細胞的主要成分,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都離不開水。C、人體無法消化吸收纖維素,排出有毒物質。D、維生素既不參與構成人體細胞,而且人體對它的需要量很小,D正確。故選:C。14.(3分)圖中的曲線分別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質在消化道中各部位被消化的程度(A、B、C、D、E表示消化道部位,曲線X、Y、Z表示營養物質)。請據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淀粉、蛋白質、脂肪開始被消化的部位是消化道D B.在消化道C中,有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膽汁 C.在消化道D中,X、Y、Z分解為可以被細胞吸收的小分子有機物 D.Y曲線代表脂肪消化的過程,Z曲線代表蛋白質消化的過程【答案】C【解答】解:分析題干中的圖示可知,橫坐標中的A、B、C、D、咽和食道、胃、大腸,在小腸內被消化完;曲線Y代表的物質在胃內開始被消化,此物質應為蛋白質,此物質應為脂肪。A、淀粉的消化從口腔開始,脂肪的消化從小腸開始;B、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膽汁是肝臟分泌,圖中的C為胃,B錯誤;C、在消化道D小腸內中、Y蛋白質,C正確;D、曲線Y代表的物質在胃內開始被消化,此物質應為蛋白質,D錯誤。故選:C。15.(3分)掉在地上的彈性小球會跳起,但是越跳越低,如圖是小球彈跳的頻閃照片()A.小球每次跳到最高點時處于平衡狀態 B.小球從接觸地面到離開地面時,主要是重力勢能和動能之間在轉化 C.當小球在某次跳到最高點時,若外力突然全部消失,則小球將水平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 D.小球在每次跳到同一高度時的速度大小都相同【答案】C【解答】解:A、由小球的運動軌跡可以看出,還有一個水平向右的速度。故A錯誤。B、小球在接觸地面的時候,形變到最大后會逐漸恢復原形,彈性勢能先變大后變小的,故B錯誤;C、當小球在某次跳到最高點時,即小球在豎直方向上不會運動,將在水平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D、由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不斷減小,小球的機械能會逐漸減小,機械能減小了,即小球在每次跳到同一高度時的速度大小都越來越小。故選:C。16.(3分)在甲、乙兩圖中,甲圖地面光滑、乙圖地面粗糙。質量分別為m,2m的兩個物體在大小為F的恒力作用下,則下列結論正確的是()A.甲圖中F做的功等于乙圖中F做的功 B.甲圖中F做的功小于乙圖中F做的功 C.甲圖中F做功功率大于乙圖中F做的功 D.甲圖中F做功功率小于乙圖中F做的功【答案】A【解答】解:AB、根據題意,在力的方向上前進了相同的距離s,甲圖中F做的功等于乙圖中F做的功,B錯誤;CD、甲圖和乙圖中力F做功相等時,根據P=,故CD錯誤。故選:A。17.(3分)下列有關如圖所示四幅圖的觀點中(不計摩擦),分析錯誤的是()A.圖甲中,起跳離開地面后,人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B.圖乙中,在下降過程中,滾擺的動能逐漸減小 C.圖丙中,衛星在近地點的速度最大 D.圖丁中,小球運動到③位置時速度不為零【答案】B【解答】解:A、不計摩擦,人只受到重力的作用;B、在下降過程中,速度變大,故B錯誤;C、衛星在運動的過程中、機械能守恒,高度最小,動能最大,故C正確;D、不計摩擦,小球運動到③位置時,由于機械能守恒,速度不為零。故選:B。18.(3分)如圖所示,O為杠桿的支點,A點懸掛一重物,若在B點施加一個力并使該力最小,該力應沿()A.BM方向 B.BN方向 C.BP方向 D.BQ方向【答案】D【解答】解:由圖可知,O為支點,阻力方向向下,在B點施加一個力,要使該力最小,由杠桿平衡條件F1L1=F5L2可知,在阻力和阻力臂都一定的情況下;由圖可知,BQ對應的動力臂最長。故選:D。19.(3分)為探究動滑輪和定滑輪的特點,設計如下兩種方式拉升重物,下面關于探究的做法和認識正確的是()A.用動滑輪提升重物上升h高度,測力計也上升h高度 B.若拉升同一物體上升相同高度,用動滑輪拉力更小,且做功更少 C.動滑輪實驗中測力計的讀數等于物體與滑輪總重的一半 D.若用定滑輪拉重物,當拉力豎直向下時最省力【答案】C【解答】解:A、用動滑輪提升重物上升h高度,故A錯誤;B、拉升同一物體上升相同高度,提起動滑輪需要做功,故B錯誤;C、動滑輪實驗中摩擦小到可以忽略時,故C正確。D、用定滑輪拉重物,故D錯誤。故選:C。20.(3分)如圖所示是兩個斜面,這兩個斜面的粗糙程度相同且等高,現在有2個相同的木塊在斜面的最高點由靜止釋放(重心到水平桌面的距離相等),η為木塊做功的機械效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A.W左圖=W右圖,η左圖<η右圖 B.W左圖=W右圖,η左圖>η右圖 C.W左圖>W右圖,η左圖=η右圖 D.W左圖>W右圖,η左圖<η右圖【答案】A【解答】解:木塊的重力相等,斜面的高度相同,根據W有=Gh可知,木塊重力做功相等,即W左圖=W右圖;左圖斜面的傾斜角度小于右圖,則木塊對左邊斜面的壓力大于右圖斜面,那么左邊斜面產生的摩擦力大于右圖斜面;且左邊斜面的長度大于右圖斜面;根據W額=fs可知,克服摩擦做的額外功W額左>W額右;根據可知;即η左圖<η右圖。故選A。二、填空題(本大題共26分)21.(4分)科學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閱讀并回答下列問題:(1)2022年,中國科學家不利用光合作用,直接以二氧化碳和氫氣為原料糖類。(2)小金同學幫媽媽做飯,刮山藥皮時手上皮膚奇癢難忍(山藥中含有的堿性皂角素所致)。可以用廚房中的食醋(填調味品名稱)來止癢。【答案】(1)糖類;(2)食醋。【解答】解:(1)淀粉屬于七大營養素中的糖類;(2)刮山藥皮時手上皮膚奇癢難忍(山藥中含有的堿性皂角素所致),可以用顯酸性的物質來止癢。故答案為:(1)糖類;(2)食醋。22.(6分)如圖是我國營養學家建議居民一日三餐對各類食物的攝取比例。請據圖回答問題:(1)某同學牙齦經常出血,原因可能是對第④(填食物種類的標號)類食物攝入量不足,導致維生素C缺少。(2)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它主要從第②③(填食物種類的標號)中獲得,人體攝入的蛋白質最終分解成氨基酸。【答案】(1)④;(2)②③;氨基酸。【解答】解:(1)④維生素既不參與構成人體細胞,也不為人體提供能量,但它對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有重要的作用,就會影響正常的生長和發育,如人體缺乏維生素C時易患壞血病,某同學牙齦經常出血,原因可能是對第④類食物攝入量不足。(2)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人體的生長發育,②豆類和奶類。蛋白質屬于大分子的有機物,必須經過消化。故答案為:(1)④;(2)②③;氨基酸。23.(4分)海綿鐵是多孔隙的塊狀固體物質,主要成分是鐵單質,常用于除去工業循環冷卻水中的溶解氧,其中鐵單質跟氧氣等物質發生化合反應,生成不溶于水的紅褐色氫氧化物。回答:(1)寫出上述生成紅褐色氫氧化物的化學方程式:4Fe+3O2+6H2O=4Fe(OH)3。(2)物海綿鐵除去溶解氧,跟成分相同的普通鐵塊除去溶解氧相比較,海綿鐵除氧效果要好得多海綿鐵中多孔隙,增大了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加快了反應的速率。【答案】(1)4Fe+3O2+6H2O=4Fe(OH)3;(2)海綿鐵中多孔隙,增大了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加快了反應的速率。【解答】解:(1)由題意可知,鐵單質跟氧氣等物質發生化合反應,生成物是氫氧化鐵2+6H7O=4Fe(OH)3。(2)海綿鐵除去溶解氧的反應中,氧氣提供了氧氣,跟成分相同的普通鐵塊相比較,原因是:海綿鐵中多孔隙,加快了反應的速率。故答案為:(1)3Fe+3O2+3H2O=4Fe(OH)2;(2)海綿鐵中多孔隙,增大了反應物的接觸面積。24.(4分)1823年德貝萊納發現氫氣遇到金屬鉑會起火,據此原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只打火機,其結構如圖甲所示,去底的內筒中裝有鋅片,筒上裝頂蓋(1)鋅與稀硫酸反應產生氫氣,氫氣和氧氣遇鉑在常溫下就會發生化學變化,過程如圖乙所示。在該反應中金屬鉑的作用是催化作用。(2)當將頂蓋上的開關關閉,噴嘴被堵住時,打火機便停止工作鋅和稀硫酸反應不斷產生氫氣;開關關后,與稀硫酸仍繼續反應產生氫氣,使內管氣壓變大,內管液面下降,使鋅與硫酸分離,停止產生氫氣。沒有氫氣噴出,火焰熄滅。【答案】(1)催化作用;(2)鋅和稀硫酸反應不斷產生氫氣;開關關后,與稀硫酸仍繼續反應產生氫氣,使內管氣壓變大,內管液面下降,使鋅與硫酸分離,停止產生氫氣。沒有氫氣噴出,火焰熄滅。【解答】解:(1)氫氣與氧氣遇鉑在常溫下就能發生反應生成水,鉑為催化劑;(2)打火機的使用原理:使用時,將頂蓋上的開關打開,氫氣逸出。鋅和稀硫酸反應不斷產生氫氣,與稀硫酸仍繼續反應產生氫氣,內管液面下降,停止產生氫氣,火焰熄滅。故答案為:(1)催化作用;(2)鋅和稀硫酸反應不斷產生氫氣;開關關后,使內管氣壓變大,使鋅與硫酸分離。沒有氫氣噴出。25.(4分)如圖所示,重力不計的一木板可繞O點無摩擦轉動,在A端掛一邊長為50cm的正方體P,P對地面的壓強剛好為零,且OA=1m,則物體P的重力為2000N,當人向左走1m時,P對地面的壓強為2000Pa。【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解答】解:由杠桿平衡條件:F1L1=F5L2得:G×OA=G人×OB,物體的重力:G===2000N,當人向左走1m時,根據F1L8=F2L2得:F2′×OA=G人×OB′,F1′===1500N,則F壓=G﹣F1′=2000N﹣1500N=500N,物體P對地面的壓強:p===2000Pa。故答案為:2000;2000。26.(4分)如圖所示,物體A重200N,滑輪重10N,彈簧秤示數為60N,物體B的重為25N;若物體B勻速向上運動的速度為0.2m/s,則人做功的功率為6W。【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解答】解:(1)在不計繩和測力計重及摩擦時,圖中有兩股繩子連接動滑輪,所以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2GB+G動,物體B的重力:GB===25N;(2)因h=,圖中有兩股繩子連接動滑輪,即速度為0.1m/s,由公式P=Fv=60N×8.1m/s=6W。故答案為:25;3。三、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42分)27.(8分)如表是幾位同學探究實驗的記錄,請根據表中信息填寫有關內容:試管編號加入物質處理方法檢驗方法現象12毫升唾液淀粉糊37℃10min碘液22毫升清水淀粉糊37℃10min碘液3淀粉糊0℃10min碘液42毫升唾液淀粉糊37℃10min碘液(1)若1號和2號作為一組對照實驗,變量是唾液;變藍的是2號.(2)若1號和3號作為一組對照實驗,那么3號試管中還應加入的物質是2毫升唾液;3號試管變藍,由此得出結論:溫度能影響酶的消化作用.(3)4號試管本應與1號有相同的現象,但結果出現了藍色,你能推測少量淀粉未被消化的可能原因嗎?淀粉糊與唾液未充分混合;唾液中唾液淀粉酶量偏少.【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解答】解:(1)若以1和2為一組對照實驗,則實驗變量是唾液;加入唾液的5號是實驗組.(2)若1號和3號作為一組對照實驗,那么3號試管中還應加入的物質是2毫升唾液,由此得出結論:溫度能影響酶的消化作用.(3)4號試管本應與5號有相同的現象,但結果出現了藍色;唾液中唾液淀粉酶量偏少.故答案為:(1)唾液(唾液淀粉酶);2號;溫度;唾液中唾液淀粉酶量偏少.28.(6分)小貝要比較花生仁和核桃仁在人體內所能提供的能量的大小,按照圖甲裝置進行實驗:a.分別稱取1克花生仁和核桃仁,并將它們分別粉碎。b.在如圖所示裝置的試管中加入10毫升水。C.測量并記錄加熱前的液體溫度。d.將粉碎后的花生仁放在燃燒匙中,然后在酒精燈上加熱到自行燃燒,即馬上放于試管下方e.測出水的末溫。f.在同樣條件下,再用核桃仁重復以上實驗。(1)實驗中通過溫度計的示數變化來比較食物中含有能量的多少。(2)小倪同學改進了上述裝置(如圖乙),改進的好處是減少熱損失,提高加熱效率。(3)全班同學都采用小倪同學的改進裝置進行了實驗,數據如下:1克花生仁燃燒放出的能量(單位:焦)1克核桃仁燃燒放出的能量(單位:焦)一組7.26111.844二組8.10811.860三組9.57612.390四組9.85013.860五組9.76213.860六組7.48011.592比較表中兩組數據,你得出的結論是相同質量的核桃仁燃燒放出的能量比花生仁多。【答案】(1)溫度計的示數變化;(2)減少熱損失,提高加熱效率;(3)相同質量的核桃仁燃燒放出的能量比花生仁多。【解答】解:(1)實驗中通過被加熱水吸收的熱量Q=cmΔt知,升高的溫度越高,即溫度計的示數變化來比較食物中含有能量的多少。(2)小倪同學改進了上述裝置(如圖乙),改進的好處是減少熱損失。(3)比較表中兩組數據,右側數據總是大于左側的數據。故答案為:(1)溫度計的示數變化;(2)減少熱損失;(3)相同質量的核桃仁燃燒放出的能量比花生仁多。29.(8分)小明為了探究過氧化鈉(Na2O2)和CO2的反應相關特點,設計了如圖實驗裝置,同時也查閱了相關資料:資料一: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和水都能發生反應,且都放出熱量。化學方程式分別為: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資料二: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1)在實驗過程中注射器的作用相當于BA.長頸漏斗B.分液漏斗;(2)為了證明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是否產生氧氣,請在F處增加一個實驗操作:將帶火星的木條置于F處;(3)此實驗中水蒸氣被裝置B完全吸收的證據是:無水硫酸銅不變色;(4)請解釋D裝置中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原因:二氧化碳與過氧化鈉反應屬于放熱反應,溫度升高,此時氫氧化鈣溶解度降低,飽和澄清石灰水有氫氧化鈣析出,造成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答案】(1)B。(2)將帶火星的木條置于F處。(3)無水硫酸銅不變色。(4)二氧化碳與過氧化鈉反應屬于放熱反應,溫度升高,此時氫氧化鈣溶解度降低,飽和澄清石灰水有氫氧化鈣析出,造成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解答】解:(1)注射器可以控制加入液體的量,而分液漏斗帶有活塞開關,因此注射器與分液漏斗作用相似;故選:B。(2)氧氣可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所以將帶火星的木條置于F處,判斷是否有氧氣生成;故答案為:將帶火星的木條置于F處。(3)無水硫酸銅遇到水會變為藍色,而此時氣體通過濃硫酸后,說明水蒸氣被裝置B完全吸收;故答案為:無水硫酸銅不變色。(4)二氧化碳與過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氧氣,反應放熱,氫氧化鈣溶解度降低,看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故答案為:二氧化碳與過氧化鈉反應屬于放熱反應,溫度升高,飽和澄清石灰水有氫氧化鈣析出。30.(8分)圖一、圖二是某興趣小組探究金屬、酸的化學性質時所做的兩組實驗。實驗結束后,將兩組實驗試管中的物質分別全部倒入甲、乙兩個潔凈的燒杯中,據圖回答:(1)甲燒杯中的物質完全反應后,發現紅色固體物質明顯增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CD。A.試管②反應后的固體中一定不含鐵B.完全反應后,甲燒杯中的固體一定含有鐵C.完全反應后,甲燒杯的溶液中可能含有Cu2+D.完全反應后,甲燒杯的溶液中一定含有Mg2+、Fe2+(2)乙燒杯中的物質充分反應后,僅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無其他現象。則試管③反應后的溶液中的溶質可能組合是BaCl2或Ba(OH)2、BaCl2(寫化學式)。(3)將乙燒杯內的物質進行過濾,對所得濾液中溶質成分進行了如下探究:實驗操作實驗現象實驗結論步驟1: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硝酸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濾液中的溶質是NaCl、NaOH、Na2CO3步驟2:靜置,向上層清液中滴加無色酚酞溶液溶液變紅(4)在上述(3)的實驗探究中,步驟1中加入足量硝酸鋇溶液的目的是使碳酸鈉完全反應,排除對氫氧化鈉檢驗的干擾。【答案】(1)ACD;(2)BaCl2或Ba(OH)2、BaCl2;(3)NaCl、NaOH、Na2CO3;(4)使碳酸鈉完全反應,排除對氫氧化鈉檢驗的干擾。【解答】解:(1)甲燒杯中的物質完全反應后,發現紅色固體物質明顯增多,②中氯化銅過量,A.試管②反應后的固體中一定不含鐵;B.完全反應后,該選項說法不正確;C.完全反應后,則甲燒杯的溶液中可能含有Cu2+,該選項說法正確;D.完全反應后2+、反應生成的Fe4+,該選項說法正確。故答案為:ACD;(2)乙燒杯中的物質充分反應后,僅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碳酸鈉和氫氧化鋇或氯化鋇反應生成白色沉淀。故答案為:BaCl2或Ba(OH)2、BaCl3;(3)步驟1: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硝酸鋇溶液,是因為碳酸鈉和硝酸鋇反應生成了碳酸鋇;步驟2:靜置,向上層清液中滴加無色酚酞試液,說明溶液中含有氫氧化鈉、氫氧化鈉和碳酸鈉實驗操作實驗現象實驗結論步驟3: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硝酸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①生成的白色沉淀是BaCO3②濾液中的溶質共有NaCl、NaOH2CO4步驟2:靜置,向上層清液中滴加無色酚酞試液溶液變紅故答案為:NaCl、NaOH2CO2;(4)碳酸鈉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都是顯堿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試液變紅色,步驟1中加入足量硝酸鋇溶液的目的是使碳酸鈉完全反應;故答案為:使碳酸鈉完全反應。31.(6分)為了研究汽車超載和超速帶來的安全隱患,小科同學設計了如圖甲、乙、丙示意的模擬實驗。將A、B、C三個小球(mA=mB<mC),先后從同一裝置,高度分別為hA、hB、hC的位置滾下(hA=hC>hB),推動小木塊運動一段距離后靜止。則:(1)選擇甲、乙兩圖示意的實驗進行比較,是用來研究超速帶來的安全隱患;(2)選擇甲、丙兩圖示意的實驗進行比較,可以得到的結論是在速度不變時,質量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則汽車載重越大,安全隱患越大;(3)關于該實驗的說法中,錯誤的是C。A.該實驗運用了轉換法,用木塊移動的距離來表示動能的大小B.該實驗運用了控制變量法,如分別控制小球滾下的高度、小球的質量等因素C.在實驗器材的選擇時,可以不考慮斜面的光滑程度、被撞木塊的質量等因素D.實驗過程中,讓同一小球從不同高度滾下,目的是讓小球獲得不同的速度【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解答】解:(1)甲、乙兩圖中的小球質量相同,則小球達到水平面時的速度不同,速度越大;故該實驗是研究超速帶來的安全隱患;(2)乙、丙兩圖中小球的高度相同,小球的質量不同,結論為:在速度不變時,物體的動能越大,安全隱患越大;(3)A.實驗中用木塊移動的距離來表示動能的大小,故A正確;B.動能大小的影響因素:質量和速度,如分別控制小球滾下的高度,故B正確;C.在實驗器材的選擇時,故C錯誤;D.實驗過程中,目的是讓小球獲得不同的速度;故選:C。故答案為:(1)超速;(2)在速度不變時,物體的動能越大,安全隱患越大。32.(6分)在生活和生產中,簡單機械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實驗次數鉤碼的重力G/N鉤碼提升的高度h/m拉力F/N繩端移動的距離s/m機械效率η120.10.90.374.1%240.1a0.383.3%360.12.20.3b(1)為了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小明用圖1的裝置進行實驗。實驗前,杠桿左端下沉右調節(選填“左”或“右”),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測量力臂;(2)小明用圖2的實驗裝置探究滑輪組機械效率。實驗中用同一滑輪組提升鉤碼,記錄數據如表。①由圖2可知,第2次實驗中彈簧測力計示數a和第3次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b最接近C;A.1.685%B.290.9%C.1.690.9%D.285%②分析實驗數據可得:同一滑輪組,提升的物體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若提升同一物體時滑輪的重力,則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變大(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答案】(1)右;(2)①C;②變大【解答】解:(1)根據圖1可知,杠桿的右端上翹,因此平衡螺母應該向右調節;(2)①根據圖2可知,測力計的分度值為3.2N;第3次實驗中,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η===;故C正確;②使用滑輪組提升重物時,克服動滑輪的重力所做的功是額外功,有用功相等,額外功越小。故答案為:(1)右;(2)①C。四、解答題(本大題共32分)33.(4分)如圖甲是疫情期間的一塊校園移動牌,簡化圖如圖乙,其中AB為豎直牌面(水平)和BE(豎直)為支架,寬為120cm,支架長度CE=ED=2BE=50cm(所有支架的受風面積忽略不計)。(I)乙圓所畫指示牌模型可視作簡單機械中杠桿模型;(2)假設風對指示牌的作用點在AB中點,根據圖示風向計算:剛好把D端吹離地面這一瞬間的風力F。【答案】(1)杠桿;(2)剛好把D端吹離地面這一瞬間的風力為75N【解答】解:(1)根據圖示可知,指示牌的模型是一個可以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2)根據題意可知,當指示牌剛好把D端吹離地面時;重力G為阻力;風力F為動力AB+BE,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可得:G×CE=F×L,即mg×CE=F×(AB+BE),代入數據有:15kg×10N/kg×50cm=F×(×150cm+,解得F=75N,即剛好把D端吹離地面這一瞬間的風力為75N。故答案為:(1)杠桿;(2)剛好把D端吹離地面這一瞬間的風力為75N。34.(8分)如圖示意,一輛汽車通過滑輪組將深井中的物體從井底勻速拉至井口,所用時間為15s,物體重G=7000N,汽車重G車=30000N,汽車勻速拉繩子時的拉力F=2500N。若不計繩與滑輪及滑輪與軸間的摩擦,求:(1)汽車勻速前進的距離;(2)動滑輪重力;(3)將物體從井底拉至井口的過程中,滑輪組對重物所做的功;(4)汽車拉繩子時的拉力F的功率。【答案】(1)汽車勻速前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