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性耕作條件下小麥玉米一體化病蟲害防治技術規程_第1頁
保護性耕作條件下小麥玉米一體化病蟲害防治技術規程_第2頁
保護性耕作條件下小麥玉米一體化病蟲害防治技術規程_第3頁
保護性耕作條件下小麥玉米一體化病蟲害防治技術規程_第4頁
保護性耕作條件下小麥玉米一體化病蟲害防治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DB××/T××××—××××本標準規定了保護性耕作條件下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種植地塊病蟲草害一體化綠色防控原則與防控技術。本標準適用于保護性耕作條件下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種植地塊的病蟲草害防控。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GB4404.1糧食作物種子第1部分:禾谷類GB/T8321農藥合理使用準則GB/T15671農作物薄膜包衣種子技術條件GBT23391.2GBT23391.3GBT24501.2玉米大、小斑病和玉米螟防治技術規范第2部分:玉米小斑病玉米大、小斑病和玉米螟防治技術規范第3部分:玉米螟小麥條銹病、吸漿蟲防治技術規范第2部分:小麥吸漿蟲GB/T35238小麥條銹病防治技術規范NY/T393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NYT1248玉米抗病蟲性鑒定技術規范NY/T1276農藥安全使用規范總則NY/T1443小麥抗病蟲性評價技術規范NY/T1608小麥赤霉病防治技術規范NY/T1611玉米螟測報技術規范NY/T3260黃淮海夏玉米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技術規程NY/T3261二點委夜蛾綜合防控技術規程NYT3547玉米田棉鈴蟲測報技術標準DB11/T925小麥主要病蟲草害防治技術規范DB41/T1803夏玉米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規程DB13T2401小麥葉銹病防控技術規程DB13/T5371.4糧食作物種傳病害控制技術規程第4部分:玉米絲黑穗病DB13/T5371.5糧食作物種傳病害控制技術規程第5部分:小麥散黑穗病DB13/T5376黑麥稈蠅綠色防控技術規程3術語與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4DB××/T××××—××××小麥-玉米一年兩熟地塊在一年內同一地塊上連續種植小麥和玉米,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實現一年兩熟的地塊。3.2秸稈還田作物收獲后,將秸稈全部或部分還田。3.3免耕播種上茬作物收獲后,不進行整地作業,直接貼茬播種。3.4保護性耕作制度以秸稈還田、免耕或少耕為主,將耕作減少到只要能保證種子發芽即可,并主要用農藥來控制雜草和病蟲害的一種耕作技術,盡可能少改變農田土壤結構,減少農田土壤侵蝕,保護農田生態環境,獲得經濟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的可持續農業的耕作制度。3.5生態調控在上茬作物收獲至下茬作物播種期間,通過秸稈處理、耕作、播種、栽培方式或有益微生物等農業、生物手段,控制或減輕田間病蟲草害發生程度的綠色技術措施,是實現病蟲草害綠色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3.6小麥-玉米病蟲草害一體化防控在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種植地塊,綜合考慮小麥-玉米生態體系中病蟲草害發生種類和程度,在最佳防治時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或減輕小麥和玉米病蟲草害,達到經濟、高效、環保、優質的目的。3.7小麥“一噴三防”在小麥生長中后期,一次性噴施殺蟲劑、殺菌劑和葉面肥(或植物生長調節劑)等混配制劑,達到防病治蟲和預防干熱風的作用,是確保小麥增產或穩產的一項關鍵技術。3.8玉米保苗針對保護性耕作條件下,病菌、蟲源和雜草在小麥田間完成數量積累后,直接導致夏播玉米苗期病蟲草害發生程度更加突出的問題,在玉米出苗后進行病蟲草害防治,是確保玉米苗全、苗齊、苗壯的關鍵技術。3.95DB××/T××××—××××玉米“一噴多效”在玉米生長中后期,一次性噴施殺菌劑、殺蟲劑和葉面肥(免疫誘抗劑或植物生長調節劑)等混配制劑,達到防病治蟲和提高植株抵抗力、延緩早衰的目的,是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的一項關鍵技術。4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種植區主要病蟲草害種類詳見附錄A。5防控原則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針對保護性耕作條件下引發的以二點委夜蛾為主的玉米螟、棉鈴蟲等鱗翅目害蟲危害猖獗、以小麥莖基腐病為主的秸稈攜帶病菌病害日益嚴重、以節節麥等為主的雜草群體大與防控難等突出問題,綜合考慮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種植地塊主要病蟲草害種類和發生程度,在小麥收獲至玉米播種、玉米收獲至小麥播種期間兩個關鍵時期,利用生態調控技術控制或壓低病蟲草害基數,利用無病種子控制種傳病害,優先選用農業、物理、生物防控措施,結合種子處理、小麥“一噴三防”、玉米保苗、玉米“一噴多效”等綠色減藥控害技術,將病蟲草危害造成的損失控制在經濟閾值之下,獲取最佳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農藥使用參照GB/T8321、NY/T393、NY/T1276執行。6防控技術6.1小麥季6.1.1品種選擇選擇抗(耐)病蟲性好的優良品種,對氣傳流行性病害避免使用高感品種,參照NY/T1443。選用不攜帶種傳病害如小麥散黑穗病的種子,參照DB13/T5371.5。種子質量應符合GB4404.1的要求。6.1.2種子處理殺蟲劑:可選用噻蟲嗪、吡蟲啉、辛硫磷等防治金針蟲、螻蛄、蠐螬等地下害蟲,兼治苗期黑麥稈蠅、麥蚜、飛虱等害蟲,進而預防黃矮病、叢矮病等病毒病發生。黑麥桿蠅防控參考DB13/T5376。殺菌劑:可選用咯菌腈、苯醚甲環唑、戊唑醇、氟唑環菌胺等單劑或其復配制劑。重點防控莖基腐病、根腐病、紋枯病、全蝕病等。也可選用兼具殺蟲和殺菌效果的商品種衣劑。種子包衣參照GB15671進行。6.1.3冬前除草殺蟲防病小麥3-5葉期,雜草2-4葉期,日最低氣溫8℃以上、且4天無霜凍和降雨天氣時進行除草殺蟲。根據田間雜草優勢種選擇相應的除草劑種類,選用甲基二磺隆防治節節麥(硬質麥慎用選用啶磺草胺、氟唑磺隆及其復配制劑防治雀麥,選用唑啉草酯、炔草酯等藥劑及其復配制劑防治野燕麥、看麥娘,選用雙氟磺草胺、2甲4氯鈉、氯氟吡氧乙酸、唑草酮、雙唑草酮等藥劑及其復配制劑防除播娘蒿、薺菜等越年生闊葉雜草,包括地頭和路邊雜草的防除。選用阿維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等,防治麥蜘蛛、赤須盲蝽、早期麥蚜、灰飛虱等害蟲,同時預防黃矮病、叢矮病等病毒病發生。6.1.4春季除草殺蟲防病小麥播種晚或冬前沒有進行除草殺蟲的地塊,在返青后進行防治。6DB××/T××××—××××節節麥、雀麥、看麥娘、野燕麥等禾本科雜草防治同6.1.3。播娘蒿、豬殃殃、藜等闊葉雜草防治可選用雙氟磺草胺、2甲4氯鈉、氯氟吡氧乙酸、唑草酮等藥劑及其復配制劑。選用殺蟲劑進行殺蟲防病同6.1.3。對于上年度小麥莖基腐病嚴重發生的地塊,小麥返青階段在莖基部噴施苯醚甲環唑、戊唑醇、硅噻菌胺、氟唑環菌胺等抑制病害的擴展。6.1.5殺蟲燈誘殺害蟲3月中旬-10月中旬,在田間架設頻振式高效殺蟲燈,誘殺玉米螟、棉鈴蟲、二點委夜蛾、粘蟲、勞氏粘蟲、草地貪夜蛾、桃蛀螟、甜菜夜蛾等鱗翅目害蟲,以及螻蛄、金針蟲、金龜子等趨光性害蟲。殺蟲燈底部高出作物冠層20cm~100cm,每30畝~50畝1盞。使用期間要及時清除殺蟲網上的害蟲殘體。6.1.6小麥吸漿蟲防治小麥返青至拔節初期進行淘土調查,每樣方蟲量達5頭及以上,即需防治。在小麥澆拔節水前,田間無露水時,可均勻撒施辛硫磷顆粒劑配制的毒土。具有管道灌溉條件的,可以隨水加施辛硫磷乳油等,兼治耕葵粉蚧、麥根蝽象、金針蟲、蠐螬、螻蛄等害蟲。6.1.7小麥條銹病防治春季密切關注小麥條銹病在越冬區發生情況,4月份開始密切關注小麥條銹病傳入流行區的進度,一旦發現病葉或發病中心,立即利用戊唑醇、三唑酮、烯唑醇、丙環唑、氟環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環唑等單劑或復配劑噴霧封殺,對周邊小麥進行噴霧防治,嚴防擴散蔓延。參照GB/T352386.1.8小麥“一噴三防”抽穗至揚花前,可用噻蟲嗪、吡蟲啉、高效氟氯氰菊酯、聯苯菊酯、煙堿苦參堿等單劑或復配劑,加苯醚甲環唑、丙環唑、嘧菌酯、氰烯菌酯、丙硫菌唑、嘧啶核苷類抗菌素等單劑或復配制劑進行全田噴霧,防治蚜蟲、白粉病、銹病、赤霉病、根腐性葉枯病等;同時加入磷酸二氫鉀、氨基寡糖素、蕓苔素內酯等可預防干熱風。若有小麥吸漿蟲且前期沒有防治,可以提前到小麥抽穗露臉50%以前進行,嚴重的揚花前再防治一次,藥劑可添加滅蠅胺等。參照GBT2450拔除小麥田間雜草未防除或防除不徹底的雜草,特別是防治難度大,且易產生抗藥性的節節麥等禾本科雜草,田旋花、刺兒菜等多年生雜草,應在小麥抽穗后、雜草種子形成前徹底拔除,減輕翌年擴散危害。6.1.10小麥灌漿期挑治小麥灌漿期,針對當年發生嚴重的某種病蟲害進行挑治。蚜蟲百穗蟲量達到500頭,利用噻蟲嗪、吡蟲啉、高效氯氟氰菊酯、聯苯菊酯等進行防治;小麥葉銹病病葉率達到5%-10%時,利用三唑酮、戊唑醇、烯唑醇、丙環唑、苯醚甲環唑等進行防治;白粉病病葉率達到10%時,利用丙環唑、戊唑醇、丙硫菌唑、苯醚甲環唑、嘧菌酯、吡唑嘧菌酯等進行防治;赤霉病病穗率達到5%時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及其混劑進行防治,防止病害的擴展。具體技術可參照NY/T1608、DB13T2401、DB11/T925執行。6.1.11小麥病蟲草害種類及防控效果調查在小麥生長過程中,及時調查記載發生的主要病蟲草害種類、發生程度、防控技術和防控效果。病害如莖基腐病、白粉病、葉銹病、赤霉病等重點調查病株率或病葉率,病穗率或白穗率,病情指數等,蟲害如吸漿蟲、金針蟲等重點調查百株蟲量,單位面積蟲量,蟲株率等或蟲粒率等,雜草如節節麥、播娘蒿、田旋花、刺兒菜等重點調查種類,田間密度和分布等。具體調查填入附錄B.1。6.2小麥收獲至玉米播種期間生態調控技術7DB××/T××××—××××小麥收獲時,利用小麥收割機攜帶的秸稈粉碎裝置,將麥秸粉碎至=5cm以下(比列約占80%以上小麥收獲后立即進行滅茬、旋耕、清除秸稈,玉米播種時清除播種行麥秸等生態調控技術,破壞麥茬上覆蓋麥秸的田間生態環境,預防二點委夜蛾的危害。具體方法參照NY/T3261。6.3玉米季6.3.1品種選擇選擇抗(耐)病蟲性好的優良品種,對氣傳流行性病害避免使用高感品種,參照NYT1248。選用不攜帶種傳病害如玉米絲黑穗病菌的種子,嚴禁種傳病害傳入,參照DB13/T5371.4。種子質量應符合GB4404.1的要求。6.3.2種子處理殺蟲劑:藥劑可選用噻蟲嗪、噻蟲胺、吡蟲啉、溴氰蟲酰胺、辛硫磷等,防治金針蟲、蠐螬、螻蛄、黑麥稈蠅、飛虱、蚜蟲、薊馬等地下或苗期害蟲,預防粗縮病等病毒病。殺菌劑:可選用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環唑、精甲霜靈、氟唑環菌胺等藥劑及其混劑,防治莖基腐病、紋枯病等苗期及中后期病害。也可選用兼具殺蟲殺菌效果的商品種衣劑。種子包衣參照GB15671進行。6.3.3玉米保苗技術蘇云金芽孢桿菌防治鱗翅目害蟲未安裝殺蟲燈的地塊,玉米出苗至2葉期,結合當地蟲情監測,在棉鈴蟲、粘蟲等成蟲始盛期使用蘇云金芽孢桿菌全田噴霧,防治棉鈴蟲、粘蟲、二點委夜蛾、甜菜夜蛾等鱗翅目害蟲為害幼苗。小喇叭口期噴施第二次,防治玉米螟、棉鈴蟲、草地貪夜蛾等為害;抽穗授粉前和授粉后分別噴施第三次、第四次,防治玉米螟、棉鈴蟲、桃蛀螟、勞氏粘蟲、草地貪夜蛾等危害雌穗。連年應用的地塊可逐漸降低使用量和使用次數。苗期除草殺蟲防病玉米3-5葉期,選用煙嘧磺隆、硝磺草酮、特丁津、氯氟吡氧乙酸、苯唑草酮、苯唑氟草酮、辛酰溴苯腈等藥劑或其復配制劑防治玉米田雜草,包括地頭和路邊雜草的防除。可用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氯蟲苯甲酰胺、茚蟲威、高效氯氟氰菊酯、除蟲脲等殺蟲劑,結合苯醚甲環唑、丙環唑等三唑類殺菌劑,防治棉鈴蟲、粘蟲、甜菜夜蛾、蝗蟲、蚜蟲、灰飛虱、薊馬等苗期害蟲,以及褐斑病、瘤黑粉病、粗縮病等病害。6.3.4玉米中期殺蟲防病未安裝殺蟲燈、未采用蘇云金桿菌防治的地塊,可以選擇下列一種方法防治以玉米螟、棉鈴蟲為主的鱗翅目害蟲。玉米螟監測技術可參考NY/T1611,棉鈴蟲監測技術可參考NYT3547。食誘劑防治鱗翅目害蟲昆蟲食誘劑是利用氣味將成蟲吸引并用少量殺蟲劑殺死。在苗期至小喇叭口期,結合當地蟲情監測,在玉米螟、棉鈴蟲、草地貪夜蛾等成蟲始盛期使用食誘劑,食誘劑按按照要求稀釋后,每50m-100m噴灑1行,噴施行呈間隔性條帶,也即每噴施50m,間隔50m再次噴施。大喇叭口至授粉前、授粉后灌漿期各噴施1次,防治穗期的玉米螟、棉鈴蟲、粘蟲、草地貪夜蛾、桃蛀螟等害蟲。赤眼蜂防治鱗翅目害蟲在抽穗期,結合當地蟲情監測,在玉米螟、棉鈴蟲成蟲始盛期釋放赤眼蜂蜂卡;每個蜂卡1000頭赤眼蜂蛹,每畝設置10個釋放點,每個釋放點1張蜂卡,單次合計1萬頭/畝;隔3-5天再放一次,連8DB××/T××××—××××續釋放2次;在小喇叭口期,也可釋放赤眼蜂防治早期的玉米螟和棉鈴蟲,壓低田間害蟲基數,效果更好,釋放方法相同。化學農藥殺蟲防病在小喇叭口期,結合當地蟲情監測,在玉米螟、棉鈴蟲、草地貪夜蛾等成蟲始盛期,噴施虱螨脲、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蟲苯甲酰胺等進行防治,兼防褐足角胸葉甲等害蟲。褐斑病發病地塊,可加三唑類殺菌劑抑制病害擴展和加重。6.3.5玉米“一噴多效”玉米大喇叭口至授粉前,可用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虱螨脲、吡蟲啉、氯氟氰菊酯、氯蟲苯甲酰胺等殺蟲劑單劑及其復配劑,加丙環唑、苯醚甲環唑、嘧菌酯等殺菌劑單劑及其復配制劑進行全田噴霧,防治后期蚜蟲、玉米螟、棉鈴蟲、桃蛀螟、粘蟲、勞氏粘蟲、草地貪夜蛾、雙斑長跗螢葉甲、玉米銹病、小斑病、彎孢霉葉斑病、瘤黑粉病等病蟲害。同時加入氨基寡糖素、蕓苔素內酯等葉面肥(免疫誘抗劑或生長調節劑)可提高植株抗逆性,延緩玉米早衰,達到增產提質的效果。干旱年份注意葉螨的防治,可用阿維菌素、噠螨靈、螺螨酯、乙螨唑等單劑及復配制劑進行噴霧。6.3.6拔除玉米田間雜草未防除或防除不徹底的雜草,特別是防治難度大的多年生田旋花、一年生的葎草、牽牛、馬齒莧等雜草,應在雜草種子未形成前徹底拔除,減輕翌年擴散危害。6.3.7玉米灌漿期挑治玉米授粉后,針對當地發生嚴重的病蟲害進行挑治。蚜蟲百株達到5000頭,利用吡蟲啉噴霧防治;小斑病病葉率達到20%,利用丙環唑、苯醚甲環唑、嘧菌酯進行防治;銹病病葉率達到5%-10%時,利用三唑酮、戊唑醇、烯唑醇、丙環唑或苯醚甲環唑等進行防治;雌穗蟲穗率達到10%,可用氯氟氰菊酯、氯蟲苯甲酰胺等進行防治。具體技術可參考GB/T23391、NY/T3260、DB41/T1803執行。6.3.8玉米病蟲草害種類及防控效果調查在玉米生長過程中,及時調查記載發生的主要病蟲草害種類、發生程度、防控技術和防控效果。病害如褐斑病、小斑病、瘤黑粉病等重點調查病株率或病葉率,病情指數等,蟲害如玉米螟、棉鈴蟲、蠐螬等重點調查百株蟲量,單位面積蟲量,蟲株率、蟲穗率等,雜草如馬唐、藜、田旋花、葎草等重點調查種類,田間密度和分布等。具體調查填入附錄B.2。6.4玉米收獲至小麥播種期間生態調控技術玉米收獲后,玉米秸稈連同上茬小麥秸稈均在地表堆積,秸稈粉碎后,施入對莖基腐病、根腐病、紋枯病等主要秸稈攜帶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加速秸稈腐解的多功能生防菌劑或生物菌肥,抑制或腐解秸稈攜帶的病原菌,然后再旋耕,播種小麥。若上茬小麥莖基腐病白穗率達到1%、節節麥等禾本科雜草普遍發生密度達到3莖/m2(或10%面積的雜草密度達到12莖/m2)、在秸稈或土表層越冬的玉米螟、棉鈴蟲、桃蛀螟蟲量大,玉米褐斑病、玉米瘤黑粉以及其他相關病蟲草害發生嚴重的地塊,玉米收獲后需進行深翻不低于25cm,以壓低小麥-玉米病蟲草基數,減少生長季用藥。7保護性耕作條件下小麥-谷子病蟲草害一體化綠色防控技術參考6執行。DB××/T××××—××××8保護性耕作條件下小麥-高粱病蟲草害一體化綠色防控技術參考6執行。DB××/T××××—××××保護性耕作條件下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種植區病蟲草害種類及危害癥狀與特點A.1小麥主要病蟲草害種類及危害癥狀與特點小麥莖基腐病pseudograminearum禾谷鐮刀菌Fusariumgraminea黃色鐮刀菌Fusariumculmorum尖孢鐮刀菌Fusariumoxysporum大時呈現白色或粉紅色霉層,嚴重的造成白穗。田間拔病株時,從根莖部斷,根部不易拔出。田間發病零散分布,禾谷布氏白粉菌Blumeriagra氣傳流行性病害。主要為害葉片、葉鞘,嚴重時也可侵染穗部。病斑初期呈淡黃色斑點,逐漸形成近圓形至橢圓形氣傳流行性病害。主要為害葉片,也危害葉鞘、穎殼。夏striiformis大區流行性病害。主要危害葉片,也危害葉鞘、莖稈和穗部。夏孢子堆鮮黃色,長橢圓形,排列成與葉脈平行的虛禾谷鐮孢Fusariumgraminea病殘體帶菌。侵染穗下葉鞘及節部,造成稈腐,病節以上枯黃,形成枯白穗;侵染小穗穎殼基部、穗軸或穗梗,造成整穗或半穗枯死,形成穗腐。病部濕度大時產生粉紅色小麥散黑穗病種傳病害。主要為害穗部。病株較矮、抽穗早、穗小。初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sola形成云紋狀病斑的花稈,嚴重時后期侵入莖稈,可致整株枯死或白穗。后期病部形成不規則的顆粒狀菌核,初期白土壤中病殘體帶菌。病菌侵染根部,變為深黑色,侵染莖層。被害株矮化,基部葉片變黃,地上部呈現枯白穗,在土壤中病殘體帶菌。病菌可侵染幼苗,使種子根發褐,根毛腐爛,側根明顯減少,黃弱矮小;后期莖基部變褐,嚴重時全株枯死。侵染葉片可形成梭形褐色病斑,病斑連片可致葉枯。穗軸或穗梗被害可引起穗枯或小穗枯死,形成由灰飛虱傳播的病毒病。感病植株分蘗增多,明顯矮化;上部葉片呈現不受葉脈限制的黃綠相間的條紋。心葉不伸由蚜蟲傳播的病毒病。苗期感病,新葉褪綠變黃,分蘗減少,根系淺,嚴重矮化。后期感病,新葉黃化部分約占全DB××/T××××—××××禾谷縊管蚜Rhopalosiphumpadi麥無網長管蚜Metopolophiumdirh可達萬頭,刺吸植物汁液,分泌蜜露、產生霉污,造成葉麥紅吸漿蟲Sitodiplosism一年發生1代。主要以幼蟲在穗部吸食麥粒的麥漿,造成麥粒瘦秕,減低小麥品質,減產甚至絕收。穎殼松弛的品蛛造成塊狀黃白斑,麥圓蜘蛛順葉脈造成條狀白斑。影響Oscinellapusilla1年發生4-5代。苗期從心葉鉆入,現白斑,呈雪花狀。吸食穗部汁液,造成灌漿不滿,千粒溝金針蟲Pleonomuscanalicul細胸金針蟲Agriotesfusicollis苗,使麥苗萎蔫、枯心或枯死,造成缺苗斷壟,使小麥減留有隧道拱起,造成條狀死苗或缺苗斷壟。苗期和成株期華北大黑鰓金龜Holotrichiaobl銅綠麗金龜AnomalacorpulentaLaodelphaxstriatellusAegilopstauschiiBromusjaponicus看麥娘Alopecurusaequalis日本看麥娘AlopecurusjaponicusAvenafatuaDescurainiasophiaLithospermumarvense藜旋花科,多年生。成株期莖纏繞在小麥莖上生長。有橫生旋花科,多年生。成株期莖纏繞或匍匐生長。有粗壯的白DB××/T××××—××××菊科,多年生。地下根較長,除直根外還有匍匐根,根芽A.2玉米主要病蟲草害種類及危害癥狀與特點玉蜀黍平臍蠕孢Bipolarisma病殘體帶菌。主要危害葉片,也危害葉鞘和苞葉。圓形或橢圓形、黃褐色,中脈處病斑大,多為紫褐色,病斑常連片形成與中脈垂直的寬條狀病區。葉鞘病斑大且多為紫褐色。中間隆起內有黃褐色粉末,為病原菌的病殘體帶菌。主要危害葉片,也可侵染葉鞘和苞葉。病斑初期為水漬狀半透明小點,逐漸擴大為黃色、邊緣紅褐色、外有暈圈的小病斑,有時多個病斑相連,呈片狀病斑為圓形或橢圓形,黃褐色或紅褐色的隆起病斑多堆柄銹菌Pucciniapolysora大區流行性病害。夏孢子堆較小,橘黃色,色澤較淡,多發生在葉片正面,數量多且密集,夏孢子從南方隨臺土壤或病殘體帶菌。主要侵染葉鞘、葉片和穗部。開始從近地面的葉鞘發病,逐步向上擴展,多個中間灰色、邊緣淺褐色不規則型病斑匯合成云紋狀花稈,濕度大時后期可產生黑褐色菌核。嚴重時可出現葉片枯死、莖稈種傳病害,主要危害雌雄穗。病株雌穗短粗、無花絲、上尖底圓近似球形,內部充滿黑粉和散亂的絲狀物。雄穗全部或部分變為黑粉包。有時導致雌雄穗畸形,形似土壤或病殘體帶菌。地上各部位均可發病,表現為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瘤狀物或畸形。瘤狀物初為淺綠色或白色,有時帶紫紅色,肉質多汁,后逐漸變為灰黑色,外部薄膜破裂后散出黑粉。一般葉部病瘤小而多,特別擬輪枝鐮孢Fusariumverticill禾谷鐮孢Fusariumgramin禾生腐霉Pythiumgraminico病殘體帶菌。一般從灌漿至乳熟期開始顯癥,乳熟末期至蠟熟期為高峰期,根系腐爛破裂,莖基部變軟,內部多為在潮濕環境下引起的急性發病癥狀,整株葉片在短時間內突然變為青灰色,失水干枯;黃枯型:在相對干DB××/T××××—××××瓜果腐霉Pythiumaphanider旱的地區發生,發病緩慢,病株葉片自下部開始逐漸變表現明顯癥狀。發病重的植株節間短縮,葉片對生,葉色濃綠,葉片僵直、寬短而肥厚,病株顯著矮于健株,溝金針蟲Pleonomuscanali細胸金針蟲Agriotesfuscicollis華北大黑鰓金龜Holotrichiaob黃褐麗金龜Anomalaexoleta1年發生3代。以成蟲和若蟲在玉米根部及近地面的葉鞘內刺吸汁液。受害植株莖葉發黃,下部葉片干枯,重StibaropusformosanusAthetislepigoneMythimnaseparata主遷飛性害蟲。主要以幼蟲咬食玉米葉片,后期在玉米OstriniafurnacalisHelicoverpaarmigera1年發生4代。以幼蟲危害玉米葉片和心葉,造成不規則孔洞或缺刻。玉米抽穗后主要危害雄穗、花絲,蛀食Conogethespunctiferalis,異名:Dichocrocispunctiferalis1年發生3代。以幼蟲蛀食玉米莖稈和果穗,并引起穗Spodopterafru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