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子甘藍組織培養快繁技術規程_第1頁
抱子甘藍組織培養快繁技術規程_第2頁
抱子甘藍組織培養快繁技術規程_第3頁
抱子甘藍組織培養快繁技術規程_第4頁
抱子甘藍組織培養快繁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抱子甘藍組織培養快繁技術規程本標準規定了抱子甘藍組織培養快速繁殖過程中的術語和定義、培養基制備、組培室消毒滅菌、抱子組培苗生產等方面的技術規程。本標準適用于抱子組織培養繁殖苗木。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DB15/T1939—2020文冠果組織培養育苗技術規程NY/T391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外植體explant植物組織培養中作為離體培養材料的器官或組織的片段。外植體通常選擇生長健壯的無病蟲的植株上的正常器官或組織。3.2接種inoculation在無菌條件下將表面滅菌后的外植體或繼代、生根組培材料接入培養基的過程。4培養基配制4.1培養基配方MS培養基:具體成分見附錄A中的表A.1。改良MS培養基,配方為:用Ca(NO3)2?4H2O代替原MS培養基中的CaCl2?2H2O并添加核黃素,其他組分均無變化;在改良MS培養基中Ca(NO3)2?4H2O的濃度為60mg/L,核黃素的濃度為5mg/L。MS制備用于不定芽誘導的培養基,配方為:在所述改良MS培養基上添加6-芐氨基嘌呤(6-BA)、6-糠基氨基嘌呤(KT)以及吲哚乙酸(IAA在不定芽誘導培養基中6-芐氨基嘌呤(6-BA)的濃度2IAA)的濃度為0.為0.8mg/L,6-糠基氨基嘌呤(KT)的濃度為0.6mg/L,吲哚乙酸(2mg/L。制備用于繼代增殖的培養基,配方為:在所述改良MS培養基的基礎上添加6-芐氨基嘌呤(6-BA)、6-糠基氨基嘌呤(KT)以及吲哚乙酸(IAA),在繼代增殖培養基中6-芐氨基嘌呤(6-BA)的濃度為1mg/L,6-糠基氨基嘌呤(KT)的濃度為0.5mg/L,吲哚乙酸(IAA)的濃度為0.2mg/L。制備用于無菌生根的培養基,配方為:在所述改良MS培養基的基礎上添加吲哚丁酸(IBA)和吲哚乙酸(IAA),在生根培養基中吲哚丁酸(IBA)的濃度為0.1mg/L,吲哚乙酸(IAA)的濃度為5mg/L。4.1培養基母液及培養基配制按照DB15/T1939—2020執行。4.2環境與器具消毒滅菌按照DB15/T1939—2020執行。5組織培養技術5.1外植體及其消毒選取生長健康的抱子甘藍幼嫩的枝條作為外植體;用中性洗滌劑洗滌洗枝條,以去除枝條表面的污垢,然后去除多余的葉片,干凈紙巾吸干表面水分。在超凈工作臺上,先用70%酒精浸泡10-30s,再用無菌水沖洗3次,每次3-5min。立即轉入0.1-0.3%的升汞溶液中消毒5-8min,最后用無菌水洗滌3-5次,每次3-5min,得到消毒外植體。5.2不定芽誘導在超凈工作臺內,將消毒外植體切割成0.4-0.5cm長的單芽或雙芽莖段,然后將莖段接種于用于不定芽誘導的培養基;每瓶接1~3個外植體,分布均勻,封好瓶口后,注明品種代號、接種人員及日期等,放至培養室培養,誘導培養18-22d,得到抱子甘藍不定芽。誘導培養條件如下:溫度為26±3℃,濕度為80-90%,光照時間為14h/d,光照強度為800-12001x。5.3繼代增殖將不定芽誘導產生的叢生芽苗,去除基部愈傷組織及生長不良的組織,切分成2~4株一簇的小芽叢,接入繼代培養基,置于培養室培養,繼代培養20-25d,得到抱子甘藍無菌苗。接種數量根據培養容器的大小決定,要求材料擺布均勻,間距1.0cm~2.0cm。繼代增殖培養條件如下:溫度為26±3℃,濕度為50-65%,光照時間為14h/d,光照強度為800-12001x。35.4無菌生根當繼代增殖培養的抱子甘藍無菌苗生長到2.0cm-5.0cm時,進行切繁,并保持每株均有一個不定芽,接入用于無菌生根的培養基中進行生根培養15-20d,得到抱子甘藍幼苗。接種數量根據培養容器的大小決定,要求材料擺布均勻,間距1.0cm-2.0cm。無菌苗在培養基中的插入深度為5mm-8mm,保持壯苗直立。生根培養條件如下:培養溫度為26±3℃,濕度為50-65%,光照時間為14小時/天,光照強度為800-12001x。5.5煉苗當組培瓶苗達到根長0.5cm、苗高3cm后時,將其置于溫度為26±3℃,濕度為50-65%,光照時間為14h/d,光照強度為800-12001x的溫室苗床上,鍛煉3d后,去掉封口膜,再置于溫室內小拱棚中,繼續鍛煉4d。5.6移栽基質處理:采用體積比為草炭:蛭石:廢菇料為1:1:1混合物為基質。基質混合過程中均勻噴入多菌靈800倍液。移栽:用鑷子取出組培瓶苗,在流動水下洗去殘留培養基,避免損傷苗根;在口徑9cm、深12cm的營養缽內填裝適量基質,將清洗后的組培瓶苗移栽到營養缽中,過程中避免傷根。移栽后置于小拱棚內。保持棚內溫度25-30℃,澆水遵循見干見濕原則。5.6定植基地環境質量應符合NY/T391的規定。選擇土層厚、土壤肥沃、富含有機質、排灌方便的壤土。定植前2-3天,土壤含水量60%左右時,667m2選用50%乙草胺乳油100-150mL對水500kg,噴霧除草。每667m2施優質有機肥4000-5000kg、過磷酸鈣50kg、硫酸鉀20kg作基肥,耕深25-30cm并整平。定植行距70cm,株距45cm,澆定根水1-2次。4(資料性附錄)表A.1MS培養基混合母液配制表母液名稱編號化試名稱mg/L擴大倍數擴大后稱mg母液定容體積mL配置培養基吸取量mL/L大量元素ANH4NO3406600025KNO34076000MgSO4·7H2O3704014800BCaCl2·2H2O44044000CKH2PO417000鐵鹽DFeSO4·7H2O27.82780Na2EDTA·2H2O37.23720微量元素EMnSO4·4H2O22.32230ZnSO4·7H2O8.6860H3BO36.2620有機成分FKI0.83Na2MoO4·2H2O0.2525CuSO4·5H2O0.0252.5CoCl2·6H2O0.0252.5G甘氨酸22001鹽酸硫胺素B10.1鹽酸吡哆酸B60.550煙酸0.550H肌醇50005005(資料性附錄)抱子甘藍中文名:抱子甘藍拉丁學名:BrassicaoleraceaL.var.gemmiferaZenker別稱:小圓白菜、小卷心菜、芽卷心菜、芽甘藍分類:十字花科蕓薹屬甘藍種植株特征:二年生草本,被粉霜。莖粗壯,直立,高0.5-1米,莖的全部葉腋有大的柔軟葉芽,直徑2-3厘米。二年生莖有分枝,具莖生葉。基生葉及下部莖生葉長圓狀倒卵形至圓形,長和寬達30厘米。頂端圓形,基部驟窄成極短有寬翅的葉柄,邊緣有波狀不顯明鋸齒;上部莖生葉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8-13.5厘米,寬3.5-7厘米,基部抱莖;最上部葉長圓形,長約4.5厘米,寬約1厘米,抱莖。總狀花序頂生及腋生;花淡黃色,直徑2-2.5厘米;花梗長7-15毫米;萼片直立,線狀長圓形,長5-7毫米;花瓣寬橢圓狀倒卵形或近圓形,長13-15毫米,脈紋顯明,頂端微缺,基部驟變窄成爪,爪長5-7毫米。長角果圓柱形,長6-9厘米,寬4-5毫米,兩側稍壓扁,中脈突出,喙圓錐形,長6-10毫米;果梗粗,直立開展,長2.5-3.5厘米。種子球形,直徑1.5-2毫米,棕色。花期4月,果期5月。生存環境:(1)溫度。抱子甘藍喜冷涼的氣候,耐寒力很強,在氣溫下降至-4--3℃時也不致受凍害,能短時耐―13℃或更低的溫度。抱子甘藍耐熱性較結球甘藍弱,其生長適溫為18-22℃。小葉球形成期最適溫度為白天15-22℃,夜晚9-10℃,以晝夜溫差10-15℃的季節或地區生長最好。(2)光照。抱子甘藍屬長日照植物,但對光照要求不甚嚴格。光照充足時植株生長旺盛,小芽球堅實而大。在芽球形成期如遇高溫和強光,則不利于芽球的形成。(3)水分。整個生長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