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模式研究文獻綜述4000字】_第1頁
【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模式研究文獻綜述4000字】_第2頁
【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模式研究文獻綜述4000字】_第3頁
【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模式研究文獻綜述4000字】_第4頁
【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模式研究文獻綜述4000字】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模式研究文獻綜述目錄TOC\o"1-2"\h\u5243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模式研究文獻綜述 123765一、國外研究現狀 120152(一)對老年人生活照顧主體的探討 111887(二)對老年人生活照顧模式的研究 127801(三)關于空巢老人生活照顧的研究 225056二、國內研究現狀 223464(一)空巢老人研究 226274(二)老年人生活照顧研究 23376(三)空巢老人生活照顧研究 329122三、結論 428487參考文獻 4國外研究現狀(一)對老年人生活照顧主體的探討國外學者在考慮家庭、個人和社會三者的關系后,認為雖然家庭和個人對老年人生活照顧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僅僅依靠家庭和個人這一比較單一的力量也不行,需要全社會合力解決。根據照顧者的不同屬性,國外學者將照顧者分為正式照顧體系和非正式照顧體系。如AdanPavey認為正式照顧由各類社會組織來提供支持,非正式照顧由家庭成員、朋友、鄰居等提供支持。實踐中,在美國,在非正式照顧體系外,已經有一個比較完善的由非營利機構、宗教團體、專業的家政服務機構構成的正式照顧體系,為家庭進行老年人社會照顧提供助理服務。(二)對老年人生活照顧模式的研究隨著家庭照顧功能的弱化以及各方面負擔的增加,社會中逐漸出現了專門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顧的機構。這類機構專業化程度高,能夠滿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顧的多樣化要求,對缺少家庭成員照顧的老年人特別適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機構照顧模式的弊端就顯現了出來。OECD的研究報告就指出,機構照顧首先就存在一個門檻問題,在經濟上存在困境的老年人根本不可能進入機構獲得生活照顧。而學者Wong指出了機構照顧模式的另一個巨大弊端,他認為機構照顧首先造成了老年人與社會的疏離,社會交往受影響;其次,機構對老年人的管理可能存在形式單一,缺失人性化等問題,容易造成老年人生活質量下降。在“在合適的環境中養老”的社會背景下,社區照顧模式率先在英國提出。社區照顧模式最大限度的滿足的老年人的生活照顧需求。學者LesterParrott認為社區照顧模式就是讓老年人依舊生活在熟悉的環境中,享受到包括家庭成員、各類社會組織的服務。蘇珊·特斯特認為對社區照顧應當做最廣義的理解,她認為除了基本的日常生活照顧、醫療服務,社區照顧還應當包括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的社交、教育、休閑的設施或照顧內容。(三)關于空巢老人生活照顧的研究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最早出現發達國家,家庭“空巢化”的現象出現較早,國外學者對空巢老人的研究主要關注空巢老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個層面。首先關注了其物質生活,揭示了空巢老人的自理能力和經濟收入對其物質生活的影響關系,并提出了通過政府或社會力量改善其生活。對空巢老人精神生活的關注始于20世紀70年代。在杜克(Duke)中心1975年創立了OA.RS(OlderAmericanResourcesandServices)問卷中,精神健康被作為一項重要的方面。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韋斯認為,空巢老人的精神孤獨包括情感性孤獨和社會性孤獨。沃恩.本特森認為,空巢老人應當與親友和鄰居增強情感交流,這能提升其生活滿意度。國內研究現狀(一)空巢老人研究王慧博(2019)則表示現階段我國空巢老人主要存在如下問題:疾病照料缺乏保障,當遭遇到突發性事故時身邊往往無人照料;精神需求匱乏,娛樂生活單一;養老保障體系不健全,無法為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提供充分支持。張明慧(2017)認為當前家庭供養資源大幅縮水,這也使得當代老年人無法從傳統家庭養老中得到有效保障,由此造成空巢家庭問題日益突出,并指出現階段養老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一是養老服務體系不完善,未能從發展不平衡層面實施養老供給措施,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老年人生活困難的問題未能解決。二是醫療保障體系不健全,空巢老人大多無力承擔醫療費用,面臨著看病難、吃藥貴的問題;三是生活照料缺口日益擴大,根據調查數據顯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料的老年人占10.4%,而且該數值正在逐步攀升,這意味著未來將會有更多的老人將會面臨著無人照料、無法自理問題。(二)老年人生活照顧研究國內學者將生活照顧分為非正式照顧和正式照顧,前者的提供者包括家庭成員(配偶、子女、其他親屬)、朋友、鄰居、保姆等,后者的提供者包括政府、社區、各類正式社會組織(政府組織或非政府組織)。而目前,我國老年人生活照顧的主要提供者還是家庭成員,其中最主要的是配偶,其次是女兒,再次是兒子。R也有研究表明在老年人生活照顧的提供者中,來自保姆支持的呈現出于與子女同等程度的趨勢。而隨著我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不斷完善,各類養老機構的增加,社區和正式社會組織等正式照顧體系也開始成為老年人生活照顧的提供者。但學者的研究認為,一方面目前正式照顧體系發揮的功能還不足,另一方面正式照顧體系內部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如有學者認為,一些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不契合老年人的需求;還有學者認為當前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覆蓋范圍小、項目設置不合理、基礎設施差、服務水平低等問題與老年人生活照顧的實際需求還有較大差距。研究表明性別、年齡、身體狀況、婚姻狀況、子女數量、居住狀況等都會對老年人的生活照顧造成影響。有研究表明,不再婚的或與配偶同住的、高齡的、有較多子女的女性更有可能獲得來自家庭成員等的照顧。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來自子女的生活照顧的增多。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又更多的老年人贊成非家庭養老。此外,國內學者還從性別、年齡、身體狀況、婚姻狀況、城市和農村、經濟收入,健康狀況等多種變量中選擇了若干項進行了分類研究,研究表明,上述因素對老年人的生活照照顧都有著一定的影響。(三)空巢老人生活照顧研究從生活在空巢家庭的老年人這一角度出發,學界來對于空巢老人進行了界定。對于老年人的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文規定,“本法所稱老年人是指六十周歲以上的公民”。國內學界對將年滿六十周歲及以上的公民定義為老年人基本持-一致觀點。而對于空巢家庭,目前存有爭論。張靜認為,以家庭生命周期理論為指導,子女長大成年后離開是家庭生命周期的一個階段,從這一階段開始家庭進入空巢期。趙芳、許蕓將不生育子女家庭和育有子女而子女成年后離開的家庭界定為空巢家庭。王武林、安和平認為凡是終身無子女的老年人家庭(不論是終身未婚還是已婚未育)以及子女不與老人同吃同住的家庭(不與同吃同住的原因不問,可能是子女在外,也可能是其他)都屬于空巢家庭,前者稱之為“源發性空巢”,后者稱之為“次生性空巢”。穆光宗將空巢家庭分為無人看護老人的家庭和雖無子女但有其他親屬看護老人的家庭。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末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以來,“4—2一1”的家庭結構逐步成為主流。雖然目前,單獨二胎政策已經放開,但客觀上短期內對家庭帶來的壓力不是減小而是增大,由此造成對家庭對老年人照顧的支持弱化。現階段,我國還是以“居家養老”為主。但空巢老人的生活照顧如果單的依靠家庭,勢必造成生活質量的下降。因此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照顧模式設想,如以國家和政府的法律、法規為保障,以社區服務為依托,以家庭照顧為基礎,建立空巢老人生活照顧支持網絡。有學者吸收了英國和新加坡的老年人照顧模式的經驗,結合調查實際,對城鎮空巢老人生活照顧,提出了以“居家養老”為主的模式。°有學者立足機構照顧的模式,認為機構不能按照一個標準對待所有受受照顧者,應當因人而異的提供服務。還有學者認為隨著社區服務的不斷發展和成熟,社區照顧模式將為空巢老人提供一個新的選擇,這種既能利用現有的家庭資源,還能最大限度的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三、結論在研究社區護理的過程中,國內社會工作領域的學者不僅將社區護理作為一種類似于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的養老模式進行了研究,還從專業角度進一步探索了社區護理作為一種社區社會工作方法模式的職業價值觀,以及如何在這一理念指導下開展社會工作干預。國內學者結合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我國的實際,總結出社區關懷主要有兩種模式:“專門機構模式”和“社區發展援助模式”。前者是政府或民間在社區建立特殊照顧機構,或在社區現有設施的基礎上增加相關服務,由特殊社會工作者組成的專業服務團隊為社區成員提供服務。后者是社會工作者與各社區的機構和成員聯系,建立新的支助網絡,為有需要的社區成員提供支助。國外學者對社區照顧功能的研究表明,社區照顧可以促進社區成員之間的互聯互通,促進多方位的支持,擴大社區成員的支持網絡,為有特殊困難需要幫助的社區成員獲得更多、各種各樣的支持,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困難,把一些家庭護理項目社會化,減輕家庭負擔。在社工運用社區關懷模式進行干預活動的過程中,也能有效促進社區人際關系和社區內各組織關系的改善。此外,“社區關懷”的提議需要社區所有人員的支持,這可以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參考文獻[1]方江琴.社會工作介入軍休所老人居家養老服務的實踐探索——以軍休所社區照顧為例[A].四川勞動保障雜志出版有限公司.勞動保障研究會議論文集(十一)[C].四川勞動保障雜志出版有限公司:四川勞動保障雜志出版有限公司,2021:2.[2]鐘興菊,王李源.社區為本:發展性視角下養老照顧模式探索——以重慶X社區養老食堂共建過程為例[J].社會工作與管理,2021,21(05):70-82.[3]熊成珠,盧夢凡.城中村兒童社區照顧中心運營模式實踐與探索[J].現代交際,2021(15):76-78.[4]熊亮,羅杰,陳岳堂.我國失獨群體“社區+”精準扶助模式構建研究——基于國外社區養老服務實踐的啟示[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5(04):85-91.[5]ArnaertAntonia,GirardAlice,CraciunasStephanie,ShangZhida,AhmadHamza,DebeZoumanan,DemyttenaereSebastian.Patients'experiencesoftelenursingfollow-upcareafterbariatricsurgery.[J].Journalofclinicalnursing,2021:[6]AassLisbethKjelsrud,Moen?yfridLarsen,SkundbergKletthagenHege,LundqvistLarsOlov,Schr?derAgneta.Familysupportandqualityofcommunitymentalhealthcare:Perspectivesfromfamilieslivingwithmentalillness.[J].Journalofclinicalnursing,2021:[7]TranMy(Michelle),GannonBrenda.TheregionaleffectoftheconsumerdirectedcaremodelforolderpeopleinAustralia[J].SocialScience&Medicine,2021,280:[8]MichaelP.Goldman,MarcA.Auerbach,AngelicaM.Garcia,IsabelT.Gross,GunjanK.Tiyyagura.PediatricEmergencyMedicineECHO(ExtensionforCommunityHealthCareOutcomes):CultivatingConnectionstoImprovePediatricEmergencyCare[J].AEMEducationandTraining,2021,5(3):[9]姜臘,李運華.社區養老照顧服務供給主體作用分析——基于福利多元主義視角[J].江漢學術,2021,40(05):72-82.[10]余翠娥,王彥斌.立足社區的功能整合:欠發達地區農村養老服務的醫養結合思路[J].社會福利(理論版),2020(08):32-36+47.[11]馮立安,鐘誠,曹國娜.社區照顧模式下自閉癥兒童社會支持系統構建的可行性研究——基于長春市C社區自閉癥兒童關愛保護項目的實踐[J].勞動保障世界,2020(21):63+65.[12]顧正品.社區工作的主要模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