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多媒體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有效性探究_第1頁
運用多媒體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有效性探究_第2頁
運用多媒體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有效性探究_第3頁
運用多媒體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有效性探究_第4頁
運用多媒體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有效性探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2題目運用多媒體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有效性探究作者:株洲茶陵二中段冬文摘要: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如何在限定的時間里高效地傳授知識,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確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劑良方,但要注意多媒體僅僅是起“輔助”作用,教師、學生才是教學中主導和主體。在教學活動中,一定找到現代教育媒體與語文學科的最佳結合點,來處理好教師、媒體、學生、教材四要素的關系,以切切實實推進新課程下的高中語文教學。關鍵詞:多媒體

高中語文

有效性

運用多媒體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有效性探究一、傳統語文教學存在的弊端。傳統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即教師將自知的知識、經驗、技能,憑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學參考書、一支粉筆、一張嘴,傳授給學生。教師把教學目標定位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上,視學生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向學生灌輸知識。采用“填鴨式”的“滿堂灌”以及“牽牛式”的“滿堂問”的教學方式,教師“苦心孤詣”,學生卻不能“心領神會”。傳統語文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導致教育目標的單一性、教育對象的片面發展、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教育教學方法的死板僵化。語文教學出現高耗低效的現象,費時較多、收效較低,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語文教學無效或者是低效。二、多媒體語文教學存在的誤區

有的語文教師認為,目前已經進入信息時代,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越多,則其教育思想和觀念則愈先進。這本身就是一種對多媒體的無知或者至少是對多媒體的本質和作用不甚了解的表現。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我們在應用多媒體教學時存在一些誤區。多媒體的使用成為一種膚淺的趕時髦,帶有極大的盲目性。具體表現有如下幾種:

(一)、多媒體課件代替傳統的黑板,替代了教師的板書。有不少語文老師逢課必用多媒體,“無多媒體不成課”,他們常常是把平時應該板書的內容全部搬上了多媒體課件,將“人灌”變成了“機灌”,整節課沒有親自板書。這種做法失去了教師書寫的示范作用,教師的個性也難以發揮。(二)、課件過于花哨,華而不實或者嘩眾取寵。有的語文教師認為課件越漂亮越好,于是過于重視課件的觀賞性,導致課件顏色過多,背景過于復雜,整堂課課件畫面變化頻繁。課件成了“繡花枕頭稻草芯”,其結果勢必分散學生注意力,極易使學生的注意力放在對畫面的欣賞上,而忽視知識和能力的接受和培養。有的語文老師在制作課件時,一味的設置各個內容的動畫及聲音效果。如:有的老師在課件中每一張幻燈片的出現設置“伸縮”、“飛入”、“百葉窗”等動畫效果,每出現一個文本框或藝術字就有“風鈴”、“鼓掌”、“爆炸”等系統自帶聲音效果,有的甚至截取影片中的聲音,同時設置彩色文字等等。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只顧覺得好奇了,而忘記了上課的內容,結果造成本末倒置、喧賓奪主,學生對于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幾乎沒有什么印象,教學效果無從談起。(三)、用“人機對話”替代師生對話,影響了師生的情感交流。上課時,教師圍著鍵盤、鼠標轉,教學活動成了教師“點鼠標”學生“看屏幕”,學生的思維處于休眠狀態,教師完全忽視對學生情緒、認知、思維反應的觀察和了解。忽略了教師生動的演示作用和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交流的能力培養。作為用語言構筑起來的文學作品的教學應十分重視情感的交流。繪聲繪色、引人入勝的講解和分析,對于語文課堂來說,是十分有益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課堂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每個有經驗的老師都能從學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作出相應的反應;而學生也可以從教師的舉首投足、臉部表情得到鼓勵,受到啟發。這種交流是無聲的卻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手不離鼠標,學生眼不離屏幕就隔斷了這種無聲的交流,使課堂教學模式成為另一種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滿堂灌”。教師為了操作課件,組織課堂教學,只能拘于三尺講臺,而不能走到學生之中,減少了親和力,無形中疏遠了與學生的關系,拉大了師生間的距離。(四)、多媒體操作按部就班,學生思維受限。由于每個課件的程序都是預先設計好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往往就按部就班、循規蹈矩,但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隨機性很大,師生們在分析、探討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因此,課堂上得出的結論,有時不能和課件設計的結論完全吻合,甚至會有全新的見解。可是,有的教師為了把討論引導到自己設計的答案上來,往往會過多地限制學生的思維。答案的單一性使原本豐富活潑的課堂變得簡單劃一,這是與高中語文教學的理念背道而馳的。(五)、媒體技術使用不當,課件設計質量不高。有些語文老師多媒體技術一知半解,使用不當而影響教學效果。如將講稿變成電子教案,課堂教學照著教案念;直接利用引進課件,不加選擇、改造,與自己課堂設計不符或是相去甚遠;過分依賴多媒體,精力集中于鼠標操作,忽視屏幕投影效果與學生反應。有的課件設計缺乏科學性與藝術性,如字體過小、數量過多、屏幕背景顏色與文字顏色、圖形顏色不協調,人為地導致屏幕的可讀性降低;課件內容重點、難點不突出,缺乏條理性,;一味追求動畫及聲音效果。這些都會淡化上課的內容,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多媒體的不恰當使用使語文失去了應有的魅力。很多課文,特別是經典散文,需要我們慢慢去咀嚼、品味,語言的朦朧、模糊美如果用具體、生動的畫面去代替,會破壞作者給我們創設的美妙意境,給人一種畫蛇添足的感覺。總之,在多媒體的使用上,我們存在一定認識上的偏差,這種偏差對我們的語文教學造成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忽視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審美能力培養方面存在一定缺陷。三、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學科中應用的原則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中越來越多地得到運用,讓教師的日常教學如虎添翼,增添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高效性,要真正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整合性原則。高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學習的主動者,并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要求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與教學模式、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要求學科之間課程教學相互滲透,互相補充。事實上,任何一門學科都是不可能完全獨立于其它學科的,語文學科也不例外。多媒體技術與語文學科必須進行有機整合,才能使語文學科教學具有強烈的時代特色;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才有利于學生更大限度地獲取新的知識,使語文教學的效率得到進一步提高。所以,語文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特點和優勢,讓二者有機、融洽地整合。

(二)、輔助性原則。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使用勢在必行,但并不是說語文教學就完全可以由多媒體代替。在當前條件下,多媒體技術有其致命的缺陷:缺乏人文性、缺乏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對學生健全的人格培養明顯不如傳統教學。因此,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必須完全服務于語文教學,根據語文課程的目標、內容、形式設計相應的多媒體課件,絕不能因為多媒體使用而改變語文的教學常規,否則,就是本末倒置,無法實現語文學科功能。(三)、適時性原則。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與其他教學媒體的運用一樣,不是盲目、無原則、雜亂無章的、應該十分注意這種手段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使用恰當,會起到雪中送炭、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則可能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多媒體的恰當運用,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舉措。但它不能代替老師的主導作用。決不能因多媒體的濫用,而讓學生對課件產生依賴感。要讓學生懂得自己學習的最根本目的不是欣賞,而是學習。多媒體能給語文教學帶來“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圖式”教學方式。但是,對于語文課而言,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都能夠用多媒體技術來“形象生動”一下的。我們盡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營造氣氛,喚起情感,引導想象,但決不能用屏幕、畫面來代替文學意境。四、多媒體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使用時機(一)在新課導入時用。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索。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多媒體教學,憑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穎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它可以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化呆板為生動,圖、文、音并茂,形象生動,色彩逼真,可以對人的視覺、聽覺、甚至心理觸覺產生全方位的綜合刺激,這很適合學生的接受特點,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強教學效果。在新課導入時,利用多媒體創設恰當的教學情景,可以讓學生從視聽諸方面接受與課文相關的教學信息,增加對課文的學習興致,產生學習探究的興趣,那么這堂課就成功了一半了。所以教師如果用多媒體教學時能設置與課文內容相吻合的情境導入吸引學生學習的熱情非常重要。

譬如在學習郁達夫的散文《故都的秋》這一課時,課前我先在多媒體上播放鋼琴曲《秋日私語》,在舒緩悠揚的音樂聲中,一張張色彩絢麗的秋天圖畫在大屏幕上自動翻頁,學生在下面不時發出驚嘆聲,有的還小聲說:“不知道秋天也這么美!”并這樣設計導入語:同學們,剛才大家看到大屏幕上展示的色彩斑斕的秋天圖畫,可以說秋天是一個意蘊豐厚的季節。古往今來,寫秋的詩文數不勝數,而不同經歷、不同心境的人對秋天會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們來共同欣賞郁達夫筆下的秋又具有怎樣的意味。這樣的情境導入讓學生在領略音樂與圖畫交織的情境之時,產生對秋天的美好想像,學習熱情倍增。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二)在誦讀課文時用。高中語文教材不乏文質兼美的作品,而誦讀是語文學習最主要最簡便的讀書方法。利用多媒體配樂(最好是古典音樂)朗誦課文,還可以添加圖片或視頻。豐富的畫面、美妙的音樂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學生感受和體驗了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如在學習柳永的《雨霖鈴》一課時,我把詞中的幾個場面制成動畫,配樂朗誦,這樣既刺激了學生的感官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師生配合十分融洽,真正達到了寓教于樂的境界。如教學《滕王閣序》,學生預習全文后,會感到文字很生疏,不能感受其美,這時播放著名表演藝術家孫道臨在滕王閣錄制的現場配樂朗誦,再通過多媒體讓學生看到滕王閣的壯麗景色,從視覺、聽覺上引起審美的興奮,獲得審美的愉悅,學生會產生很大的興趣去背誦體悟。(三)在需增大課堂容量時用。用多媒體教學能擴大課堂容量,加快課程進度,提高課堂效率。傳統的授課,一篇課文至少要兩節課才能完成,長一些或深一些的甚至要講一個星期。使用了多媒體教學,便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板書無須多寫,輕輕一點即可完成,問題也無需重復兩遍三遍,已經擺在大屏幕上了,而且借助于直觀的形象,有些內容無需長篇大論,學生已了然在胸。在課堂教學中,利用預先設計好的課件,我們能迅速地多角度展示教學內容,而改變以往先板書、后空泛講解的低效程序。同時,在展示方式上一改過去只有抽象文字,取而代之以圖文結合體,使同學們利用圖片展示的鮮明形象深刻理解和記憶板書的重要內容。同時,還可更大程度地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這一課時,我用多媒體把林黛玉初進賈府拜見賈母、大舅父、二舅父的動態路線圖展現出來,指導學生分別閱讀相關的語段,分析賈府宏偉的建筑、復雜的結構、講究的布局、豪華的擺設,讓學生由此探究背后所顯示的賈家不同凡響的地位。在學生閱讀節選部分重要人物林黛玉、王熙鳳、賈寶玉的相關語段后,討論探究作者的描寫手法及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征,而后在大屏幕上整體歸納顯示,這樣預計三課時的教學內容,運用多媒體和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情況下,兩課時就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而在教授篇幅較長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失街亭》等課文時,我也采取這種教學方式,收效很好,這樣的教學方式既體現了誘思探究教學的整體思路,又可以大大提高授課速度,提高課堂效率。(四)在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時用。借助多媒體可以將靜止、抽象、干澀的書面文字變成活潑、具體、有血有肉的直觀形象,有效地促進學生認識、理解、記憶等能力的提高。展示豐富的課文資料,使重點、難點更清晰。在高中語文課文中及平時的語文綜合試題中有許多自然類的、科技類的說明文,由于語文教師固有的其他學科知識缺陷性,應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往往會使課堂成為空洞的說教,枯燥無味,學生容易疲勞,達不到應有的效果。而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以在相當程度上,不受時間、空間、微觀、宏觀等方面的限制,直接展示各種事物的現象,使教學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從而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定理、變化過程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對課本的重點、難點通過具體材料的感知,直奔中心,分散難點。譬如《神奇的極光》這篇科技文要求學生學過之后把握激光的特點及形成原理,掌握相關的說明方法,但是對于沒有見過極光的學生來說,光靠接觸書本上的文字描述去學習是遠遠不夠的,而用多媒體教學,把極光千姿百態的形狀及色彩在大屏幕上顯現,教師結合圖片給學生講解什么是極光幔、極光弧、極光卵等等,學生就覺得不是那么抽象了。而對極光形成的物理性描述,僅憑書上的靜態文字記敘也不好理解,借助于多媒體教學手段用動態性的畫面,把極光的形成與電視圖像的形成進行對比說明,學生就更容易理解了。因此,正確認識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將多媒體教學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