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湖北省區域高三上學期11月期中語文真題試卷專題復習——文言文閱讀湖北省華中師大一附中2023-2024學年度上學期高三期中檢測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楚俗信巫不信醫,自三代以來為然,今為甚。凡疾不計久近淺深,藥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數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責,殫其財,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責之曰,是醫之誤,而用巫之晚也。終不一語加咎巫。故功恒歸于巫而敗恒歸于醫效不效巫恒受上賞而醫輒后焉。故醫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為容,雖上智鮮不惑。甚而沅湘之間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罰而不怨恚,而巫之禍盤錯深固不解矣。醫之道既久不勝于巫,雖有良醫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學者日以怠,故或曠數郡求一良醫不可致。嗚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歟?何巫之禍至此也!人之得終其天年,不其幸歟!吾里有徐先生若虛者,郡大姓也。年十五舉進士,即謝歸業醫。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幣不遠數百里而師之,以必得乃止。歷數十年,其學大成,著《易簡歸一》數十卷。辨疑補漏,博約明察,通微融敏,咸謂古人復生。其治以脈,不以證,無富貴貧賤,不責其報,信而治,無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顧,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專其功矣。余行數千里莫能及,間一遇焉,又止攻一門,擅一長而已,無兼善之者。來旴江,得湯伯高,該明靜深,不伐不矜,深有類于徐。余方憂巫之禍,醫之道不明,坐視民命之天閼而莫救,而愛高之學有類于徐,且試之輒效,故并書巫醫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贈之。嗟夫,使世之醫皆若虛、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勝矣乎!(節選自揭傒斯《贈醫者湯伯高序》)材料二:使圣人預知微,能使良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并,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節選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故功恒歸A于巫B而敗C恒歸于醫D效不效E巫F恒受G上賞H而醫輒后焉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反覆,指多次,與《答司馬諫議書》“于反覆不宜鹵莽”的“反覆”含義不同。B.學者,文中指學醫的人,和《師說》中“古之學者”的“學者”均為古今異義。C.伐與矜同義,與《屈原列傳》中“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中的“伐”含義不同。D.恣,指無拘無束,與成語“暴戾恣睢”“恣意妄為”中的“恣”含義均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楚地的風俗是信巫不信醫。長久以來,巫禍橫行,巫師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譴責,醫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裝神弄鬼,求一良醫而不可得。B.徐若虛先生舉進士后,不愿做官,回鄉行醫。他醫術高明,治病效果顯著,寫成了學術價值很高的專著,其影響逐漸改變了當地信巫的風俗。C.旴江的湯伯高先生和徐若虛先生非常相像,他的醫術全面而精湛,但他為人謙遜,從不自我夸耀,其醫風受到揭傒斯的贊賞。D.扁鵲認為人們擔憂的是疾病太多,醫生憂慮的是治病的方法太少,并提出了六種無法醫治的情況,如輕視身體看重錢財、陰陽錯亂等。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幣不遠數百里而師之,以必得乃止。(2)使圣人預知微,能使良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14.請結合材料一談談“信巫不信醫”帶來的危害。(3分)湖北省六校新高考聯盟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與?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當秦之世,而滅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不可復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蓋出于所備之外。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于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于敵國。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惟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節選自明·方孝孺《深慮論》)材料二: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叛矣。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節選自西漢·賈誼《過秦論》)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故A秦之盛也B繁法C嚴刑D而天下震E及F其G衰也H百姓I怨J而K海內L叛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豈其慮之未周與”中的“周”,與《離騷》“競周容以為度”中的“周”意思相同。B.“而滅諸侯,一天下”的“一”與《蘭亭集序》“一死生為虛誕”中的“一”意思不同。C.“而不知子孫卒困于敵國”中的“卒”,與《鴻門宴》中的“旦日饗士卒”中的“卒”意思不同。D.“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的“師”,與《師說》中的“圣人無常師”的“師”意思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開篇指出籌劃國家大事之人常出現的一些問題,這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也有所提及。B.材料一列舉了秦、漢、唐等歷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們沒有吸取前代君王失敗的教訓。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剛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諱繁多,士人言未盡而身死,不敢竭忠盡智指出過失。D.材料二中比較了秦國強盛時期和衰弱時期的不同表現,闡明了秦國不察納諫言導致亡國的道理。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2)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14.兩則材料都在論述使國家安定的治國之道,具體有哪些方法,請概述。湖北省名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1月期中聯考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言極則怒,怒則說者危。非賢者孰肯犯危?而非賢者也,將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無賢者。無賢則不聞極言,不聞極言,則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則無以存矣。凡國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以也。不知所以雖存必亡雖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論也。齊桓公、管仲、鮑叔、甯戚相與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壽?”鮑叔奉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于魯也,使甯戚毋忘其飯牛而居于車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與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則齊國之社稷幸于不殆矣!”當此時也,桓公可與言極言矣。可與言極言,故可與為霸。(節選自《呂氏春秋·論·貴直論》)材料二: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眾莫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輪困離奇,而為萬乘器者,以左右先為之容也。故無因而至前,雖出隨珠和璧,只怨結而不見德。有人先游,則枯木朽株,樹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窮居之士,身在貧羸,雖蒙堯舜之術,挾伊、管之辯,懷龍逢、比干之意,而素無根柢之容,雖極精神,欲開忠于當世之君,則人主必襲按劍相眄之跡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為枯木朽株之資也。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獨化于陶鈞之上,而不牽乎卑亂之語,不奪乎眾多之口。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荊軻,而匕首竊發;周文王獵涇渭,載呂尚歸,以王天下。秦信左右而亡,周用烏集而王。何則?以其能越攣拘之語,馳域外之議,獨觀乎昭曠之道也。今人主沉諂諛之辭,牽帷墻之制,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皂。此鮑焦所以憤于世也。(節選自鄒陽《獄中上梁王書》)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斷句,請將對應字母填寫在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不知A所以B雖存C必亡D雖安E必危F所以G不可H不論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比周,結黨營私。出自《論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B.避席,讓座。這里是讓鮑叔坐主位。古人席地而坐,離席讓座,以示敬意。C.陶鈞,陶工使用的轉輪。這里比喻政權,后也用以借指圣明的君主。D.烏集,同“烏合”,烏鴉聚集在一起。這里指偶然相識的人,即呂尚。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臣下敢于進直言是國家安定的重要條件,但是如果君主德才不夠,不能悅納直諫,朝堂上也就不會有犯顏直諫之臣。B.鮑叔牙在宴席之上分別直言提醒齊桓公、管仲、窬戚不要忘了曾經的危難,桓公對此虛心接受,并由衷地表達感謝。C.鄒陽認為,處于困窘境地的有才德的士人,要想為人主所用并建功立業,需要有關鍵人物的舉薦,否則難免受到懷疑。D.秦始皇因輕信近臣之言而死,周文王起用呂尚而奠定周朝立國的基礎,可見君主應有獨立判斷,不受妻妾寵臣的干擾。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而非賢者也,將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2)故無因而至前,雖出隨珠和璧,只怨結而不見德。14.在接受臣下諫言問題上,后世君主可以從這兩則材料中得到什么啟發。(3分)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真宗時,馬知節、韓崇訓皆以檢校官簽書樞密院事。知節為人質直,真宗東封泰山,車駕發京師,上及從官皆蔬食。封禪禮畢,上勞宰臣王旦等曰:“卿等久食蔬,不易。”旦等皆再拜。知節獨進言:“蔬食者,惟陛下一人而已。王旦等在道中與臣同次舍,無不私食肉者。”又顧旦等曰:“知節言是否?”旦再拜曰:“誠如知節之言。”(節選自《涑水記聞》卷七)材料二:馬知節,字子元。父全義,國史有傳。全義太祖深念之知節方七歲召見特授供奉官。少感慨自立,未冠,監彭州兵,有老成風。景德三年簽書樞密院事,遷副使,大中祥符七年罷。天禧元年知樞密院事,二年罷。以疾除節度觀察留后,求外任,授知貝州。既而上憫其癯瘁,止命歸鎮,而上黨、大名之民爭求迎之。卒年六十五,贈侍中,謚正惠。賦性疏直,遇事敢言,不少自屈。所與游皆時之賢士,居常以方略自任。初監兵潭州,何承矩為守,頗以文雅飾吏治。知節慕之,故折節讀書。雍熙間護博州兵,時劉廷讓敗于君子館,知節完城繕甲,儲積芻粟,僚吏皆不悅。既而虜果至,以有備引去。李順之叛,詔與王繼恩同討賊。繼恩惡其不附己,遣知彭州,付以贏兵托賊。賊十萬眾攻城,知節力戰,適兵至而賊潰。知秦州,州嘗質羌酋支屬二十余人,逾二紀矣。知節曰:“羌亦人,豈不懷歸?”悉釋之。羌懷其德,訖終更不犯塞。知益州,始請以省校代鄉戶運舟,自是蜀人免破產之患。在延州,戎寇至,方上元,遂張燈啟關,宴樂累夕,虜不測,因引去。詔發澶、魏六州糧輸定武。時虜方內寇,知節守鎮州,曰:“糧之來,資寇也。”止令于舟車所至收之,虜無所得而遁。知節所至,皆以威愛臨下,而事無不濟。特疾惡太過,不能無怨也。(節選自《隆平集·樞密》)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全義eq\o\ac(□,A)太祖eq\o\ac(□,B)深念eq\o\ac(□,C)之eq\o\ac(□,D)知節eq\o\ac(□,E)方七歲召見eq\o\ac(□,F)特授eq\o\ac(□,G)供奉eq\o\ac(□,H)官。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東封,指帝王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昭告天下太平。因泰山在東,故名。B.自屈,指委屈自己,“不少自屈”與“句讀之不知”的句式特點相同。C.患,指憂患、禍患,與《屈原列傳》中“惠王患之”的“患”詞義不同。D.不測,指難以意料、揣測,與成語“險遭不測”中的“不測”意思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馬知節憑借先人余蔭年少為官,后因仰慕何承矩而改變志趣,學習詩書。他所交往的人都是當世賢士,但過于嫉恨壞人壞事,也招致了一些怨言。B.劉廷讓在君子館戰敗,馬知節在博州趕緊修繕城池,整治武器,儲備糧草,屬官對此都心生不滿。不久敵人果然到來,因無隙可乘只好引兵退去。C.秦州將羌人首領的很多親屬作為人質,長期不放他們回去,馬知節擔任知州后,心生不忍,將他們全部釋放。羌人心懷感激,從此不再侵犯邊塞。D.馬知節在延州任職時,戎寇突然而至,當時正是元宵節前后,他于是張燈結彩,大開關門,故布疑陣,接連幾夜宴飲作樂,戎寇后來自動離去了。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繼恩惡其不附己,遣知彭州,付以羸兵捍賊。(2)知節所至,皆以威愛臨下,而事無不濟。14.從材料一的事例中,除可看出馬知節“為人質直”“賦性疏直”的性格外,還可看出他的哪些優良品質?請簡要概括。(3分)湖北省鄂東南省級示范高中教育教學改革聯盟學校2024屆高三期中聯考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恃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馀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于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節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材料二: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節選自《史記·高祖本紀》)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項王見A人B恭敬C慈愛D言語E嘔嘔F人有疾病G涕泣H分食飲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因,指趁機,其與《過秦論》中“蒙故業,因遺策”句中的“因”字在意義和用法上均不同。B.恨,指遺憾、后悔,其與《鵲橋仙·纖云弄巧》中“飛星傳恨”一句中的“恨”字詞義不同。C.三秦,項羽滅秦后,以關中之地分封秦三降將章邯、董翳、司馬欣,因以稱三王或其所轄地。D.子房,是張良的字,“字”是古人在本名之外另取的一個名字,“名”“字”在意思上并無關聯。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任命儀式結束,與漢王謙讓之后,韓信便簡明扼要地給漢王分析了當下的形勢,極大地增強了漢王信心。B.韓信一方面向漢王極力肯定項羽勇敢、強悍、仁厚,一方面又明確指出項羽只是施與小恩小惠,難得人心。C.漢王對張良、蕭何、韓信三人的評價,折射出其知人善任而又駕馭有方,展現了他天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D.“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此乃楚敗漢勝一個原因的總結,也隱含漢王自負其膽略。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2)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利也。14.李華在《鴻門宴》研讀中提出“正方:劉邦在鴻門宴上全身而退取決于一文一武兩個助手”的辯題,請你以反方辯手的身份,結合兩則材料與課文《鴻門宴》,簡要陳述批駁正方觀點的理由。(3分)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國際育才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晉平公問叔向曰:“昔者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識臣之力也?君之力也?”叔向對曰:“管仲善制割,賓胥無善削縫,隰朋善純緣①。衣成,君舉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師曠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師奚笑也?”師曠對曰:“臣笑叔向之對君也。凡為人臣者,猶炮宰和五味而進之君。君弗食,孰敢強之也?或曰:叔向、師曠之對,皆偏辭也。夫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美之大者也,非專君之力也,又非專臣之力也。昔者宮之奇在虞,僖負羈在曹,二臣之智,言中事,發中功,虞、曹俱亡者,何也?此有其臣而無其君者也。且蹇叔處干而干亡,處秦而秦霸,非蹇叔愚于干而智于秦也,此有臣與無臣也。向曰“臣之力也”,不然矣。昔者桓公宮中二市,婦閭二百,被發而御婦人。得管仲,為五伯長,失管仲、得豎刁而身死。以為非臣之力也,且不以管仲為霸;以為君之力也,且不以豎刁為亂。凡五霸所以能成功名于天下者,必君臣俱有力焉。(節選自《韓非子?難二)材料二:仲尼之門,五尺之豎子,言羞稱乎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誠可羞稱也。齊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則殺兄而爭國;內行則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閨門之內,般樂奢汰②,以齊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則詐邾襲莒,并國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險污淫汰也。彼固曷足稱乎大君子之門哉!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夫齊桓公有天下之大節焉,夫孰能亡之?倓然③見管仲之能足以托國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讎遂立為仲父是天下之大決也。立以為仲父,而貴戚莫之敢妒也;與之高國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惡也;與之書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貴賤長少,秩秩焉,莫不從桓公而貴敬之,是天下之大節也。諸侯有一節如是,則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數節者而盡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數也。(節選自《荀子?仲尼篇第七》)【注】①純緣:給衣服鑲邊。②奢汰:沒有節制地揮霍浪費。③倓然:形容安然不疑。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安忘A其怒B出C忘其讎D遂立E為仲父F是G天下之大H決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閭,里巷的門,這里指住處。婦閭,即婦女居住的地方,是齊桓公設于宮中的娛樂場所。B.偏辭,討好諂媚的話。文中韓非子認為叔向、師曠雖觀點不同,但都有討好晉平公之意。C.豎子,指童子、童仆。“豎子不足與謀”中的“豎子”是罵人的話,相當于“小子”。D.幸,僥幸的意思。與司馬遷《鴻門宴》中“婦女無所幸”的“幸”詞義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韓非子借晉平公與叔向、師曠三人的對話,實際上是在宣傳自己關于如何治國的思想主張。B.韓非子在論證觀點時,引用了多個事例:虞國、曹國擁有智慧之臣卻滅國,蹇叔先事虞后事秦。C.齊桓公重用管仲,給予他很多特權,管仲也將齊國治理得井然有序,貴賤長少都愈加敬重齊桓公。D.在孔子門生看來,齊桓公為了爭奪國家政權,做了許多險惡骯臟、放蕩奢侈的事情,完全不值得頌揚。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凡為人臣者,猶炮宰和五味而進之君。君弗食,孰敢強之也?(2)諸侯有一節如是,則莫之能亡也。14.兩則材料都分析了齊桓公成功的原因,請分別簡要概括。(3分)文言文閱讀湖北省華中師大一附中2023-2024學年度上學期高三期中檢測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楚俗信巫不信醫,自三代以來為然,今為甚。凡疾不計久近淺深,藥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數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責,殫其財,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責之曰,是醫之誤,而用巫之晚也。終不一語加咎巫。故功恒歸于巫而敗恒歸于醫效不效巫恒受上賞而醫輒后焉。故醫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為容,雖上智鮮不惑。甚而沅湘之間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罰而不怨恚,而巫之禍盤錯深固不解矣。醫之道既久不勝于巫,雖有良醫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學者日以怠,故或曠數郡求一良醫不可致。嗚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歟?何巫之禍至此也!人之得終其天年,不其幸歟!吾里有徐先生若虛者,郡大姓也。年十五舉進士,即謝歸業醫。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幣不遠數百里而師之,以必得乃止。歷數十年,其學大成,著《易簡歸一》數十卷。辨疑補漏,博約明察,通微融敏,咸謂古人復生。其治以脈,不以證,無富貴貧賤,不責其報,信而治,無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顧,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專其功矣。余行數千里莫能及,間一遇焉,又止攻一門,擅一長而已,無兼善之者。來旴江,得湯伯高,該明靜深,不伐不矜,深有類于徐。余方憂巫之禍,醫之道不明,坐視民命之天閼而莫救,而愛高之學有類于徐,且試之輒效,故并書巫醫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贈之。嗟夫,使世之醫皆若虛、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勝矣乎!(節選自揭傒斯《贈醫者湯伯高序》)材料二:使圣人預知微,能使良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并,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節選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故功恒歸A于巫B而敗C恒歸于醫D效不效E巫F恒受G上賞H而醫輒后焉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反覆,指多次,與《答司馬諫議書》“于反覆不宜鹵莽”的“反覆”含義不同。B.學者,文中指學醫的人,和《師說》中“古之學者”的“學者”均為古今異義。C.伐與矜同義,與《屈原列傳》中“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中的“伐”含義不同。D.恣,指無拘無束,與成語“暴戾恣睢”“恣意妄為”中的“恣”含義均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楚地的風俗是信巫不信醫。長久以來,巫禍橫行,巫師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譴責,醫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裝神弄鬼,求一良醫而不可得。B.徐若虛先生舉進士后,不愿做官,回鄉行醫。他醫術高明,治病效果顯著,寫成了學術價值很高的專著,其影響逐漸改變了當地信巫的風俗。C.旴江的湯伯高先生和徐若虛先生非常相像,他的醫術全面而精湛,但他為人謙遜,從不自我夸耀,其醫風受到揭傒斯的贊賞。D.扁鵲認為人們擔憂的是疾病太多,醫生憂慮的是治病的方法太少,并提出了六種無法醫治的情況,如輕視身體看重錢財、陰陽錯亂等。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幣不遠數百里而師之,以必得乃止。(2)使圣人預知微,能使良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14.請結合材料一談談“信巫不信醫”帶來的危害。(3分)【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考生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文言閱讀的語感和斷句技巧,而且還應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文言斷句有很多的標志,比如四字短語、排偶句式、對稱結構等等,還可以利用詞語在句中充當的成分來判斷。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語,梳理出事件的來龍去脈。
(2)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文言詞語意義的題主要就是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推斷詞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把詞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據上下已知條件加以仔細研釋。“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是古已有之的閱讀準則,對于一眼不能識別的文言實詞,我們就必須結合具體語境,瞻前顧后,披文入理,推斷出其意義。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認真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其次,要回歸文本,吃透文本表達的觀點,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瀏覽選項的內容,到文章中圈出相關的句子,再進行推敲琢磨。
(4)本題考查學生辨析文言句式,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拿到句子之后應先回歸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語,再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換、刪,再采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
(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類題答題時,通讀全文了解文章的內容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根據原題所問找到答題區間并對答題區間進行分析與歸納,最終概括出答案。(1)句意:所以功勞永遠歸于巫師,失敗永遠歸于醫生。見效不見效,巫師總是受上等賞賜而醫生總置于他們的后面。“故功恒歸于巫”“而敗恒歸于醫”句式對稱,句意相關,各自單獨成句,B、D處斷開;“巫”作“恒受上賞”的主語,前面E處斷開。“巫恒受上賞而醫輒后焉”,是“效不效”的結果,“而”連接前后兩個意思,句意緊密,中間可以不斷開。
故選:B、D、E。
(2)A.正確。多次。/書信往返。句意:反復十數次不見效。/在書信往來上不宜馬虎草率。
B.正確。“學者”今義指專門從事某種學術體系研究的人。《師說》中“古之學者”的“學者”的意思是求學的人。句意:學醫的人一天天懈怠。/古代求學的人。
C.錯誤。“伐”和“矜”都是夸耀的含義,與“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中的“伐”含義相同。句意:不自我夸耀。/每制定出一條律法,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勞。
D.正確。句意:為人傲慢放縱不講道理。/形容兇殘橫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隨心所欲,胡作非為。
故選:C。
(3)A.“巫師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譴責”不符合原文,原文為“終不一語加咎巫”,意思是“人們根本就沒有譴責巫師”。
故選:A。
(4)①“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定語后置句,一個好的藥方,一句有價值的(醫學)見解;“重幣”,攜帶重金;“師”,“拜……為師”。譯文:(只要)別人有一個好的藥方,有一句有價值的(醫學)見解,必定攜重金不遠幾百里去拜他為師,一定要得到才罷休。
②“使”,假使;“微”,沒有顯露的病癥;“蚤”,通“早”,及早;“已”,停止、治愈。譯文:假使圣人(桓侯)能預先知道沒有顯露的病癥,能夠使好的醫生及早診治,那么疾病就能治好,性命就能保住。
(5)結合“至于巫,反覆十數不效”可知,醫治無效,損害健康;
結合“殫其財,竭其力”可知,耗財費力,勞民傷神;
結合“卒不效,且死,乃交責之曰,是醫之誤,而用巫之晚也”可知,推諉責任,敗壞醫道。
答案:
(1)B、D、E
(2)C
(3)A
(4)①(只要)別人有一個好的藥方,有一句有價值的(醫學)見解,必定攜重金不遠幾百里去拜他為師,一定要得到才罷休。
②假使圣人(桓侯)能預先知道沒有顯露的病癥,能夠使好的醫生及早診治,那么疾病就能治好,性命就能保住。
(5)①醫治無效,損害健康;②耗財費力,勞民傷神;③推諉責任,敗壞醫道。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楚地的風俗相信巫師而不相信醫生,從夏、商、周三代都這樣,現在就更厲害了。凡是有病不管時間長短病情輕重,藥一入口不見效,就排斥掉。至于巫師,反復十數次不見效,不后悔,而且把過失歸在自己身上痛加責備自己,用盡他們的錢財,耗盡他們的精力,最終不見效,將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責說,這是醫生的失誤,而找巫師太晚了。始終不責怪巫師一句。所以功勞永遠歸于巫師,失敗永遠歸于醫生。見效不見效,巫師總是受上等賞賜而醫生總置于他們的后面。所以醫生想急于求利,被人信任,又必定假借邪魅的姿容以為容貌,即使上等智慧的人很少不迷惑。甚至沅湘之間用活人來祭祀邪魅,謀求利益,被施以重刑厚罰不怨恨,巫師的禍害盤根錯結深固不解。從醫之道既然長久不能勝過巫師,即使有優秀的醫生也不能發揮自己的才干,以成就自己的名聲,學醫的人一天天懈怠,所以或者間隔幾個郡求一個好醫生都找不到。嗚呼,先王之道不明白嗎?為何巫師的禍害到這種地步!人能終享天年,不是僥幸嘛。
我鄉里有個徐若虛先生,徐姓是郡的大姓。徐先生十五歲考中進士,不愿做官,回鄉行醫。只要別人有一個好的藥方,有一句有價值的(醫學)見解,必定攜重金不遠數百里去拜他為師,一定要得到才罷休。過了數十年,他的學問大有成就,著《易簡歸一》幾十卷。辨別疑難補正缺漏,廣博簡約,明細觀察,徹底了解,通曉細微,融入敏銳的感知,都說是古人再生。他通過把脈治病,不憑借癥狀,無論富貴還是貧賤,不苛責報酬。相信就治療,沒有不見效。不能治療,必定預先知道。只要用了巫師(的治療)就毫不回頭離去了。自此我鄉里的巫師,漸漸不能專享功勞。我行走數千里沒有誰能趕得上他的。偶爾遇到一個(醫生),又只是鉆研一門,擅長一個方面罷了,沒有兼通的人。來到盱江,見到了湯伯高,他通曉各門醫術、性情沉靜、思想深奧,不自我夸耀,非常像徐若虛先生。我正憂慮巫師的禍害,醫生的道術不高明,漠不關心地看著老百姓夭折而不能救治,珍惜湯伯高的學問就像徐若虛先生一樣,而且只要一嘗試就有效,所以一并寫下巫術盛行帶來的好處和巫術盛行帶來的禍患贈給湯伯高。啊,假使世上的醫生都像徐若虛、湯伯高,信的人都是我鄉里的人,巫師還能長久勝利下去嗎!
(節選自揭傒斯《贈醫者湯伯高序》)材料二:
假使圣人(桓侯)能預先知道沒有顯露的病癥,能夠使好的醫生及早診治,那么疾病就能治好,性命就能保住。人們擔憂的是疾病太多,醫生憂慮的是治病的方法太少。所以有六種患病的情形不能醫治:為人傲慢放縱不講道理,是一不治;輕視身體看重錢財,是二不治;衣著飲食不能調節適當,是三不治;陰陽錯亂,五臟功能不正常,是四不治;形體非常羸弱,不能服藥的,是五不治;迷信巫術不相信醫術的,是六不治。有這樣的一種情形,那就很難醫治了。
(節選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點評】解答文言文題目,應遵循三個步驟:
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穩住神,快速瀏覽一遍。初步明確是“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什么話”等,對全段的內容有個粗略的了解,讀懂六七成即可。因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要一下子全讀懂,一般的人是絕對做不到的。
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題干要求,結合各選項的具體內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憶,運用課內所學過的知識(實詞、虛詞、句式、活用、倒裝、特殊句式等),解決、完成較容易做的題目。
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層次去認知全文,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正前兩步中出現的偏差,是一個深入和復核的過程。湖北省六校新高考聯盟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與?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當秦之世,而滅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不可復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蓋出于所備之外。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于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于敵國。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惟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節選自明·方孝孺《深慮論》)材料二: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叛矣。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節選自西漢·賈誼《過秦論》)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故A秦之盛也B繁法C嚴刑D而天下震E及F其G衰也H百姓I怨J而K海內L叛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豈其慮之未周與”中的“周”,與《離騷》“競周容以為度”中的“周”意思相同。B.“而滅諸侯,一天下”的“一”與《蘭亭集序》“一死生為虛誕”中的“一”意思不同。C.“而不知子孫卒困于敵國”中的“卒”,與《鴻門宴》中的“旦日饗士卒”中的“卒”意思不同。D.“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的“師”,與《師說》中的“圣人無常師”的“師”意思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開篇指出籌劃國家大事之人常出現的一些問題,這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也有所提及。B.材料一列舉了秦、漢、唐等歷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們沒有吸取前代君王失敗的教訓。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剛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諱繁多,士人言未盡而身死,不敢竭忠盡智指出過失。D.材料二中比較了秦國強盛時期和衰弱時期的不同表現,闡明了秦國不察納諫言導致亡國的道理。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2)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14.兩則材料都在論述使國家安定的治國之道,具體有哪些方法,請概述。【正確答案】10.BEH11.A12.B13.(1)籌劃國家大事的人,常考慮艱難危險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隨時會出現的可怕事件,而遺漏不足疑慮的事件。(2)即使非常愚笨不賢良足夠使國家滅亡的,但是上天最終不忍心立即使其國家滅亡。這才是思慮得深遠呀!14.①深慮平時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災禍的發生。②以民為本,用誠心、大德教化百姓。③虛心納諫,聞過則改。④以前人為鑒,并與時事相結合。【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所以秦朝強盛的時候,峻法嚴刑,天下震驚;等到它衰弱的時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故秦之盛也”,“也”,句末語氣詞,其后斷開,即B處;“及其衰也”,等到它衰弱的時候,此句作后句的狀語,“也”,句末語氣詞,故此句前后斷開,即EH處。故在BEH三處斷開。【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文言文一詞多義的能力。A.“意思相同”錯誤。周到;合,迎合。句意:難道是考慮得不周到嗎?/爭相著把茍合取悅于人奉為法度。B.正確。統一;意動用法,把……看作一樣。句意:秦始皇剿滅諸侯,統一天下。/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C.正確。最終;士兵。句意:哪料想子孫后代最終在敵國的困擾下逐步衰亡。/明天犒勞士兵。D.正確。借鑒;老師。句意: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后的借鑒。/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故選A。【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指出他們沒有吸取前代君王失敗的教訓”錯誤。滅亡是因為智力謀劃的只能是人事的因素,卻無法預測天道的安排。故選B【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慮”,籌劃、考慮;“圖”,考慮、謀劃;“易”,容易;“備”,防范;(2)“肖”,才能;“亡”,使動用法,使……滅亡;“遽”,立即。【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然而,禍常發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可知,要深慮平時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災禍的發生。由原文“而惟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可知,要以民為本,用誠心、大德教化百姓。由原文“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可知,要虛心納諫,聞過則改;由原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可知,要以前人為鑒,并與時事相結合。參考譯文:材料一:籌劃國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艱難危險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隨時會出現的可怕事件,而遺漏不足疑慮的事件。然而,災禍常常在疏忽之際發生,變亂常常在不加疑慮的事上突起。難道是考慮得不周到嗎?大凡智力所能考慮到的,都是人事發展理應出現的情況,而超出智力所能達到的范圍,那是天道的安排呀!秦始皇剿滅諸侯,統一天下后,認為周朝的滅亡在于諸侯的強大,于是改封建制為郡縣制。滿以為這樣一來就會根除戰爭動亂,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卻不知漢高祖在鄉野間崛起,最終顛覆了秦朝的江山。漢王室鑒于秦朝的孤立無輔,大肆分封兄弟、子侄為諸侯,自以為憑著同胞骨肉的親情,可以共輔江山,不生變亂,然而吳王劉濞等七國還是萌生了弒君篡位的陰謀野心。漢武帝、漢宣帝之后,逐漸分割諸侯封地,削弱他們的勢力,這樣便以為平安無事了,然而王莽最終奪取了漢家的皇位。光武帝劉秀借鑒了西漢(哀、平)的教訓,曹魏借鑒了東漢的教訓,西晉借鑒了曹魏的教訓,各自借鑒其前代的教訓而進行防備。可他們滅亡的根由,都在防備的范圍之外。唐太宗聽傳言說:將有帶“武”字的人殺戮唐室子孫,便將可疑之人找出來統統殺掉。可武則天每天侍奉在他身邊,卻怎么也沒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節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節度使的兵權,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對付,哪料想子孫后代竟在敵國的困擾下逐步衰亡。這些人都有著超人的智慧、蓋世的才華,對國家亂亡的誘因,他們可謂考慮得細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慮的重心在這邊,災禍卻在那邊產生,最終免不了滅亡,為什么呢?或許智力謀劃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卻無法預測天道的安排。古代的圣人,知道國家將來的變化,不是人的智謀能考慮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濫用陰謀詭計,只是積累真誠,用大德來感動天心,使上天顧念他(對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護初生嬰兒那樣不忍心舍棄。盡管他的子孫有愚笨不賢良足以使國家滅亡的,而上天卻不忍心立即滅其家國,這才是思慮得深遠呀!材料二:秦王滿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二世承襲父過,因循不改,殘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禍患。子嬰孤立無親,自處危境,卻又年幼而沒有輔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覺悟,秦朝滅亡,不也是應該的嗎?在這個時候,世上并非沒有深謀遠慮懂得形勢變化的人士,然而他們所以不敢竭誠盡忠,糾正主上之過,就是由于秦朝的風氣多有忌諱的禁規,忠言還沒說完而自己就被殺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側著耳朵聽,重疊雙腳站立,閉上嘴巴不敢說話。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進諫言,智士不敢出主意。所以秦朝強盛的時候,峻法嚴刑,天下震驚;等到它衰弱的時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俗話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因此君子治理國家,考察上古的歷史,來驗證當代的情況,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從而了解興盛衰亡的規律,審度謀略和形勢是否適宜,做到取舍有序,根據時事而變化,所以歷時長久而使國家安定。湖北省名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1月期中聯考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言極則怒,怒則說者危。非賢者孰肯犯危?而非賢者也,將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無賢者。無賢則不聞極言,不聞極言,則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則無以存矣。凡國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以也。不知所以雖存必亡雖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論也。齊桓公、管仲、鮑叔、甯戚相與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壽?”鮑叔奉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于魯也,使甯戚毋忘其飯牛而居于車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與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則齊國之社稷幸于不殆矣!”當此時也,桓公可與言極言矣。可與言極言,故可與為霸。(節選自《呂氏春秋·論·貴直論》)材料二: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眾莫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輪困離奇,而為萬乘器者,以左右先為之容也。故無因而至前,雖出隨珠和璧,只怨結而不見德。有人先游,則枯木朽株,樹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窮居之士,身在貧羸,雖蒙堯舜之術,挾伊、管之辯,懷龍逢、比干之意,而素無根柢之容,雖極精神,欲開忠于當世之君,則人主必襲按劍相眄之跡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為枯木朽株之資也。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獨化于陶鈞之上,而不牽乎卑亂之語,不奪乎眾多之口。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荊軻,而匕首竊發;周文王獵涇渭,載呂尚歸,以王天下。秦信左右而亡,周用烏集而王。何則?以其能越攣拘之語,馳域外之議,獨觀乎昭曠之道也。今人主沉諂諛之辭,牽帷墻之制,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皂。此鮑焦所以憤于世也。(節選自鄒陽《獄中上梁王書》)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斷句,請將對應字母填寫在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不知A所以B雖存C必亡D雖安E必危F所以G不可H不論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比周,結黨營私。出自《論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B.避席,讓座。這里是讓鮑叔坐主位。古人席地而坐,離席讓座,以示敬意。C.陶鈞,陶工使用的轉輪。這里比喻政權,后也用以借指圣明的君主。D.烏集,同“烏合”,烏鴉聚集在一起。這里指偶然相識的人,即呂尚。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臣下敢于進直言是國家安定的重要條件,但是如果君主德才不夠,不能悅納直諫,朝堂上也就不會有犯顏直諫之臣。B.鮑叔牙在宴席之上分別直言提醒齊桓公、管仲、窬戚不要忘了曾經的危難,桓公對此虛心接受,并由衷地表達感謝。C.鄒陽認為,處于困窘境地的有才德的士人,要想為人主所用并建功立業,需要有關鍵人物的舉薦,否則難免受到懷疑。D.秦始皇因輕信近臣之言而死,周文王起用呂尚而奠定周朝立國的基礎,可見君主應有獨立判斷,不受妻妾寵臣的干擾。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而非賢者也,將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2)故無因而至前,雖出隨珠和璧,只怨結而不見德。14.在接受臣下諫言問題上,后世君主可以從這兩則材料中得到什么啟發。(3分)10.BDF【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斷句:不知所以,雖存必亡,雖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論也。翻譯:不了解這個原因,即使目前生存著也必定要滅亡,即使目前平安也必定遭遇危險。國存主安的原因是不可不察知的。11.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含義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避席”在這里的意思是“離開席位說話,以示尊敬”。12.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秦始皇因輕信近臣之言而死”理解錯誤。文中的“秦信左右而亡”是將秦朝滅亡歸因于君主偏信近臣的話,“秦”不是具體指秦始皇,亡,即“亡國”而非“死”。13.(1)如果是不賢明的人,就要憑著進言謀求私利了,對于謀求私利的人來說,冒著這危險有什么好處?【評分標準】假設語氣1分,“要”“犯”各1分,大意1分。【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要”翻譯為“謀求”“求取”,“犯”翻譯為“冒著”。(2)所以沒有緣故落到面前,即使投出的是隨侯珠、和氏璧,也只能結下怨仇而無人感恩。【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因”翻譯為“緣故”,“雖”翻譯為“即使”,“德”翻譯為“感激”“感恩”。14.①提升自身修養,虛心接受臣下規勸。②廣泛聽取意見,不偏聽偏信。③不受干擾,保持獨立判斷。【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側重于從君主角度分析沒有直言進諫者的原因,結合后面齊桓公的表現可知君主應該虛心納諫。材料二側重于分析君主偏聽偏信的危害,“越攣拘之語,馳域外之議”強調的是廣泛聽取意見。另外,材料二還強調了保持獨立判斷,不受外在言論干擾的重要性。【參考譯文】材料一:臣下進言激切,君主就會發怒,君主發怒,勸諫的人就危險。除了賢明的人,誰肯去冒這危險?如果是不賢明的人,就要憑著進言謀求私利了,對于謀求私利的人來說,冒這危險有什么好處?所以不賢的君主身邊沒有賢人。沒有賢人就聽不到言辭激切的進言,聽不到言辭激切的進言,奸人就會結黨營私,各種邪說惡行就會產生。像這樣國家就無法生存了。凡是國家的生存,君主的平安,肯定是有原因的。不了解這個原因,即使目前生存著也必定要滅亡,即使目前平安也必定遭遇危險。國存主安的原因是不可不察知的。齊桓公、管仲、鮑叔、甯戚在一起喝酒。喝得正高興,桓公對鮑叔說:“何不起身敬酒祝健康?”鮑叔捧起酒杯敬酒,說:“讓您不要忘記逃亡在莒國的情景,希望管仲不要忘記被囚禁在魯國的情景,希望甯戚不要忘記自己喂牛住在車下的情景。”齊桓公離開席位對鮑叔拜了兩次,說:“如果我和各位大夫都能不忘記您說的話,那么齊國的江山就有幸沒有危險了!”在這個時候,是可以和桓公說盡情之言的。正因為可以盡情進言,所以可以跟他一起成就霸業。材料二:我聽說,拿明月珠、夜光璧在夜里向路人投去,人們沒有不握劍怒目斜視的。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由于沒有緣故落到面前。彎曲的樹,盤繞離奇,卻變成了天子的貴重器物,這是因為左右的人已經事先對它加以雕飾。所以無故落到面前,即使投出的是隨侯珠、和氏璧,也只能結下怨仇而無人感恩。假如有人事先替他宣揚一番,那么,即使是枯木朽株,也可以建立功勛而不為人所遺忘。現在天下處于困窘境地的士人,貧困病弱,雖然學到了堯舜的治國之術,掌握了伊尹、管仲的學說,懷著龍逄、比干的忠心,可是他們平素沒有像樹根那樣經過雕飾,盡管用盡精力,愿意向當世君主表達忠心,但人主必定要照著握劍怒目斜視的老辦法對待他們的。這就使普通士人連枯木朽株的資質都不如了。因此,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像陶工轉鈞一樣,要獨自掌握不受愚昧混亂的話所牽制,不為紛紜眾說所動搖。過去秦始皇聽了中庶子蒙嘉的話,信任荊軻,就發生了用匕首暗殺的事件;周文王在涇渭打獵,載呂尚歸國重用,因而稱王于天下。秦王輕信左右的人而使秦國滅亡,周文王任用偶然相識的人,稱王于天下。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周文王能擺脫左右有偏見的話,聽取朝廷以外的議論,獨自看到了光明寬廣的大道!假如人主沉湎于阿諛奉承的贊揚聲中,受左右寵臣的牽制,讓不受世俗拘束的士人跟牛馬同槽,這就是鮑焦之所以憤世嫉俗的緣故啊。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真宗時,馬知節、韓崇訓皆以檢校官簽書樞密院事。知節為人質直,真宗東封泰山,車駕發京師,上及從官皆蔬食。封禪禮畢,上勞宰臣王旦等曰:“卿等久食蔬,不易。”旦等皆再拜。知節獨進言:“蔬食者,惟陛下一人而已。王旦等在道中與臣同次舍,無不私食肉者。”又顧旦等曰:“知節言是否?”旦再拜曰:“誠如知節之言。”(節選自《涑水記聞》卷七)材料二:馬知節,字子元。父全義,國史有傳。全義太祖深念之知節方七歲召見特授供奉官。少感慨自立,未冠,監彭州兵,有老成風。景德三年簽書樞密院事,遷副使,大中祥符七年罷。天禧元年知樞密院事,二年罷。以疾除節度觀察留后,求外任,授知貝州。既而上憫其癯瘁,止命歸鎮,而上黨、大名之民爭求迎之。卒年六十五,贈侍中,謚正惠。賦性疏直,遇事敢言,不少自屈。所與游皆時之賢士,居常以方略自任。初監兵潭州,何承矩為守,頗以文雅飾吏治。知節慕之,故折節讀書。雍熙間護博州兵,時劉廷讓敗于君子館,知節完城繕甲,儲積芻粟,僚吏皆不悅。既而虜果至,以有備引去。李順之叛,詔與王繼恩同討賊。繼恩惡其不附己,遣知彭州,付以贏兵托賊。賊十萬眾攻城,知節力戰,適兵至而賊潰。知秦州,州嘗質羌酋支屬二十余人,逾二紀矣。知節曰:“羌亦人,豈不懷歸?”悉釋之。羌懷其德,訖終更不犯塞。知益州,始請以省校代鄉戶運舟,自是蜀人免破產之患。在延州,戎寇至,方上元,遂張燈啟關,宴樂累夕,虜不測,因引去。詔發澶、魏六州糧輸定武。時虜方內寇,知節守鎮州,曰:“糧之來,資寇也。”止令于舟車所至收之,虜無所得而遁。知節所至,皆以威愛臨下,而事無不濟。特疾惡太過,不能無怨也。(節選自《隆平集·樞密》)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全義eq\o\ac(□,A)太祖eq\o\ac(□,B)深念eq\o\ac(□,C)之eq\o\ac(□,D)知節eq\o\ac(□,E)方七歲召見eq\o\ac(□,F)特授eq\o\ac(□,G)供奉eq\o\ac(□,H)官。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東封,指帝王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昭告天下太平。因泰山在東,故名。B.自屈,指委屈自己,“不少自屈”與“句讀之不知”的句式特點相同。C.患,指憂患、禍患,與《屈原列傳》中“惠王患之”的“患”詞義不同。D.不測,指難以意料、揣測,與成語“險遭不測”中的“不測”意思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馬知節憑借先人余蔭年少為官,后因仰慕何承矩而改變志趣,學習詩書。他所交往的人都是當世賢士,但過于嫉恨壞人壞事,也招致了一些怨言。B.劉廷讓在君子館戰敗,馬知節在博州趕緊修繕城池,整治武器,儲備糧草,屬官對此都心生不滿。不久敵人果然到來,因無隙可乘只好引兵退去。C.秦州將羌人首領的很多親屬作為人質,長期不放他們回去,馬知節擔任知州后,心生不忍,將他們全部釋放。羌人心懷感激,從此不再侵犯邊塞。D.馬知節在延州任職時,戎寇突然而至,當時正是元宵節前后,他于是張燈結彩,大開關門,故布疑陣,接連幾夜宴飲作樂,戎寇后來自動離去了。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繼恩惡其不附己,遣知彭州,付以羸兵捍賊。(2)知節所至,皆以威愛臨下,而事無不濟。14.從材料一的事例中,除可看出馬知節“為人質直”“賦性疏直”的性格外,還可看出他的哪些優良品質?請簡要概括。(3分)10.ADF(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四處及以上不得分)11.D“險遭不測”中的“不測”指意想不到的事、意外的事故,與文中的“不測”意思不相同。12.C“從此不再侵犯邊塞”錯誤。原文“訖終更不犯塞”是說,直到馬知節任期終了,羌人都不再侵犯邊塞。另有一種可能,是直到那名“羌酋”去世,羌人都不再侵犯邊塞。13.(1)繼恩憎恨他不依附自己,派(他)守衛彭州,將疲弱的士兵交給他帶領以抵御賊寇。(“附”“羸”各1分,句子大意2分。附:依附。羸:疲弱,瘦弱。說明:“遣知彭州”,《宋史》本傳作“遣守彭州”,《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六亦同。王繼恩無權任命知州,故譯文改譯“知”為“守衛”,這個地方對學生不作要求)(2)知節任官所至之地,都憑威嚴、仁惠治理下屬,事情沒有不成功的。(“臨下”“濟”各1分,句子大意2分。臨下:治理下屬。這里是意譯。濟:成功)14.①表里如一;②忠心耿耿;③遇事敢言。(“從官”對蔬食的要求都陽奉陰違,只有馬知節表里如一,與皇帝一同始終堅持蔬食;他對皇帝赤膽忠心,敢冒大不韙揭露宰相等人的欺君罔上行為。每答出一點給1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參考譯文】材料一:真宗時,馬知節、韓崇訓都以檢校官身份簽書樞密院事(即擔任樞密使副官,掌管辦理軍事文書事宜)。知節為人樸實正直,真宗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從京城出發,君臣一律素食。封禪典禮結束后,真宗慰勞宰相王旦等人說:“你們長久食素,不容易啊。”王旦等人都兩次下拜。唯獨知節進言說:“食素者,只有陛下一人而已。王旦等人在途中與我同宿,沒有不私下食肉的。”又回頭問王旦等人:“我說的話對不對?”王旦(對真宗)兩次下拜,說:“確實是知節所說的那樣。”材料二:馬知節,字子元。父親馬全義,國史中有傳記。全義(殉國后),太祖很懷念他,知節才七歲時就受到皇帝召見,破格授予供奉官。少時情感激憤,自持自守,不到二十歲時,監督彭州軍隊,有老練成熟的風范。景德三年簽書樞密院事,升任樞密副使,大中祥符七年罷職。天禧元年主管樞密院事,二年罷職。因病授予節度觀察留后(三品武臣寄祿官,無實際職事),請求到京外做官,被任命為貝州知州。不久真宗憐憫他瘦弱憔悴,只讓他回鎮(療養),而上黨、大名的百姓已爭相迎接他。(《宋史》本傳作“以疾乞罷,除彰德軍留后、知貝州兼部署。將行,真宗閔其癯瘁,止命歸鎮。時上黨、大名之民已爭來迎謁”,意思微有不同而更清楚,可參考。“鎮”即彰德軍治所所在的相州)享年六十五歲,贈官侍中,謚號正惠。(知節)天性坦率正直,遇事敢言,不肯(因迎合別人)而稍微委屈自己。所交往者都是一時賢士,平時常以謀略自許。起初監督潭州軍隊,何承矩擔任太守,很能以文雅整飭官場風氣。知節仰慕他,因此改變志趣閱讀詩書。雍熙年間統領博州軍隊,當時劉廷讓在君子館戰敗,知節修繕城池,整治武器,儲積糧草,屬官都不高興。不久敵人果然到來,因見(博州)早有防備才引兵退去。李順反叛時,(皇帝)下詔命(知節)與王繼恩一同討伐賊寇。繼恩憎恨他不依附自己,派(他)守衛彭州,將疲弱的士兵交給他帶領以抵御賊寇。十萬賊寇攻打城池,知節奮力作戰,恰好援兵到來,賊寇因而潰散。擔任秦州知州時,州中曾以羌人酋長的二十余名親屬作為人質,超過二十四年了。知節說:“羌人也是人,難道(他們)就不想回到故里嗎?”(于是)將他們全都釋放。羌人感念他的恩德,直到他任期終了(“訖終”還可能指直到“羌酋”去世)都不再侵犯邊塞。(直到知節)擔任益州知州時,才奏請用省校代替富民用船運送(物資),自此蜀人免除了破產的禍患。在延州任職時,敵寇到來,正值元宵(前后),(知節)于是張燈結彩,大開城門,連續幾夜宴飲作樂,敵寇不知底細,于是引兵退去。(皇帝)下詔將澶、魏等六州的糧食輸送定武。當時外敵正在入侵,知節守衛鎮州,說:“糧食送來,只是資助了敵人。”只令在車船所至之地收取(糧食),敵人一無所得,只好逃走。知節任官所至之地,都憑威嚴、仁惠治理下屬,事情沒有不成功的。只是過于痛恨壞人壞事,不能不招致怨言。湖北省鄂東南省級示范高中教育教學改革聯盟學校2024屆高三期中聯考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恃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馀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強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于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節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材料二: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節選自《史記·高祖本紀》)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項王見A人B恭敬C慈愛D言語E嘔嘔F人有疾病G涕泣H分食飲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因,指趁機,其與《過秦論》中“蒙故業,因遺策”句中的“因”字在意義和用法上均不同。B.恨,指遺憾、后悔,其與《鵲橋仙·纖云弄巧》中“飛星傳恨”一句中的“恨”字詞義不同。C.三秦,項羽滅秦后,以關中之地分封秦三降將章邯、董翳、司馬欣,因以稱三王或其所轄地。D.子房,是張良的字,“字”是古人在本名之外另取的一個名字,“名”“字”在意思上并無關聯。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任命儀式結束,與漢王謙讓之后,韓信便簡明扼要地給漢王分析了當下的形勢,極大地增強了漢王信心。B.韓信一方面向漢王極力肯定項羽勇敢、強悍、仁厚,一方面又明確指出項羽只是施與小恩小惠,難得人心。C.漢王對張良、蕭何、韓信三人的評價,折射出其知人善任而又駕馭有方,展現了他天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D.“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此乃楚敗漢勝一個原因的總結,也隱含漢王自負其膽略。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2)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利也。14.李華在《鴻門宴》研讀中提出“正方:劉邦在鴻門宴上全身而退取決于一文一武兩個助手”的辯題,請你以反方辯手的身份,結合兩則材料與課文《鴻門宴》,簡要陳述批駁正方觀點的理由。(3分)10.DFG11.D解析:古人的“名”與“字”往往有著內在的關聯。12.A解析:“簡明扼要”分析不當,從材料內容可知,韓信是從多個角度,全面細致地給漢王作出了全面的分析。13.(1)項羽軍隊所到之處,沒有不殘害毀滅的,天下人怨聲載道,老百姓不親近依附他,只不過是被他的強大所控制罷了。(“怨”“特”、被動句式與句意各1分)(2)但是陛下您派人出去攻城占地時,誰攻下城池奪得地盤,您就順勢賞賜給他,這是與大家共享利益啊。(“使”“因”“同”與句意各1分)14.①項羽優柔寡決,策略失誤;②項羽雖擁人才,然不善用;③項羽認為實力懸殊,尚未構成威脅,沒有殺他的必要;④項羽考慮到殺掉劉邦可能在眾路諸侯軍中產生不良影響。(任答三點即可,其他若言之成理,亦可給分)【參考譯文】材料一:封拜大將的儀式結束后,韓信被請入上座。劉邦說:“蕭丞相多次提起您的大才,您認為我該怎么辦呢?”韓信先是遜謝,隨即問劉邦:“大王如今出兵東向爭奪天下,您的對手不是項羽嗎?”劉邦說:“是的。”韓信又說:“大王您自己估計您的勇猛、仁德,以及您軍隊的強盛,能比得過項羽嗎?”劉邦沉默了半天,說:“比不上他。”韓信起身向劉邦拜了兩拜稱贊他的自知之明說:“我也覺得您比不上他。可是我曾經在他手下做事,請讓我來說說項羽的為人。項羽大吼一聲,可以把上千人嚇得癱在地上,可是他不能任用有才干的人,這樣他就不過只有匹夫之勇。項羽待人恭敬有禮,仁愛慈祥,說起話來和和氣氣,有人生了病,他能含著眼淚把自己的飲食分給他,可是等到人家立了功,該封官頒賞了,他卻能把印拿在手里摩挲得棱角都磨圓了還舍不得發出去,這樣,他那所謂的“仁愛”不過是婦人之仁。項羽雖然做了霸主,所有諸侯都對他俯首稱臣,可是他不建都在關中,而建都在彭城。他又違背了當初義帝宣布的誰先入關誰做關中王的規定,還把他的親信都封了王,因此各路諸侯都心懷不滿。諸侯們看到項羽把義帝趕到了江南,也都學著樣趕走自己過去的國君而占據了好地方稱王了。項羽軍隊所到之處,殺人放火,留不下一個完整的地方,天下人為此怨聲載道,老百姓誰也不親附他,現在只不過是被他暫時的強大所控制罷了。項羽現在雖然名義上是霸主,實際上他已經喪盡了人心。所以說他的強盛是很容易變弱的。現在您如果真能反其道而行之:只要是勇敢善戰的人,您就大膽信任使用,那還有什么敵人不能被打敗!只要打下了城邑,您就把它封給您的有功之臣,那還有什么人不對您忠心歸附!您再以那些來自沛縣一帶的老兵為中堅、為前鋒,讓你現有的全部人馬跟在后面一起東進,那還有什么樣的敵人不能被打垮!現在被項羽封立在關中的三個諸侯王當初都是秦朝的將領,他們統率關中的子弟好幾年,為他們而戰死的和逃亡的不計其數,后來他們又欺騙這些士兵投降了項羽,結果走到新安時,項羽竟把這二十多萬降兵全都活埋了,就留下了章邯、司馬欣、董翳這三個人,現在秦地的父老們對這三個人簡直恨之入骨。如今項羽仗著他的武力硬是把這三人封了王,秦地的百姓其實根本沒人愛戴他們。而大王您當初進入武關以后,秋毫無犯,廢除了秦朝的嚴刑酷法,給秦地百姓們定的法律只有三條,秦地的百姓沒有不樂意讓您在秦地稱王的。按照諸侯們的事先約定,大王您也應該在關中稱王,關中的百姓們也都知道。后來您被項羽剝奪權利,排擠到漢中,秦地的百姓們沒有一個不對此憤懣不平。現在如果您舉兵東下,三秦地區只要發上一個通告,不用打仗就可以回到您手中。”劉邦聽了大喜,感到自己今天才真正地認識韓信實在是太晚了。于是就按照韓信的謀劃,部署各位將領的進攻目標。材料二:高祖在雒陽南宮大宴群臣。在宴會上說:“你們各位諸侯將領,都對我說真話。我為什么能取得天下,項羽為什么丟了天下?”高起、王陵回答說:“雖然您傲慢愛侮辱人,項羽為人寬厚,但您派人出去攻城占地時,誰獲得了什么,您就順勢賞給他,這叫‘與天下同利’。而項羽則妒賢嫉能,有功的他就嫉恨,有本事的他就懷疑;打了勝仗的他不獎勵,得了土地的他不賞賜,這就是他丟失天下的原因。”高祖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講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要講鎮守后方,安撫百姓,給前方運糧草,保證供應不斷,我不如蕭何;要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三月份醫療建筑合同潔凈度指標驗收專項條款
- 膿毒血癥護理診斷措施
- 腦梗塞的病護理
- 環保設備居間服務合同模板
- 借款合同標準版
- 酒店行業勞動合同范本
- 園林綠化勞務承包合同書
- 項目外包服務合同范本
- 企業間借款合同樣本
- 基礎設施項目消防水電暖合同分包
- 企業管理與領導力的戰略與實踐
- 工程經濟與項目管理(慕課版)
- 宗親會活動方案
- 測繪生產成本費用定額2022
- 陰道裂傷的健康宣教
- 某國企2023年度經營管理工作總結和2024年工作思路
- 大于號小于號等于號田字格描紅
- 攝影個人作品集
- 大學軍事理論課教程第四章現代戰爭第二節 新軍事革命
- 幼兒行為觀察與分析案例教程第2版全套教學課件
- 初中政治答題卡模板A4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