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試卷不是解析)江蘇省南通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_第1頁
(已有試卷不是解析)江蘇省南通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_第2頁
(已有試卷不是解析)江蘇省南通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_第3頁
(已有試卷不是解析)江蘇省南通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_第4頁
(已有試卷不是解析)江蘇省南通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已有試卷不是解析)江蘇省南通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江蘇省南通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按字面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可為何古詩中少見用“樹葉”呢?這當然可以說是詩人們文字洗煉的緣故。然而一遇見“木葉”,情況就顯然不同,詩人們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可見洗煉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那么“樹葉”為什么無人過問呢?自從屈原在《九歌》里吟唱出了“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一句,發現了“木葉”的奧妙,此后的詩人們便將其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詩歌的語言中,又不僅限于“木葉”一詞,如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從“木葉”到“落木”,其中關鍵顯然在“木”字。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而詩歌語言之不能單憑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見。

那么,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呢?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例如吳均的《答柳惲》說:“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當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高樹多悲風”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述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寒風掃高木”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

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詩人們將語言形象中的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形成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會想到葉子。而“樹”呢?它具有繁茂的枝葉,它與“葉”都帶有濃蔭的聯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這里的“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由此可見,“樹葉”并不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些什么,而“木葉”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木”不但讓我們想起樹干,而且還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就樹干而論,一般是褐綠色,這與葉也比較相近。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著黃色,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如我們所習見的門閂、棍子等。這種關于“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使“木葉”帶上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有著疏朗清秋的氣息。至于“落木”,則比“木葉”還顯得空闊,它連“葉”字所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摘編自林庚《說“木葉”》)

材料二:

移情作用是極端的凝神注視的結果,它是否發生以及發生時的深淺程度都隨人隨時隨境而異。詩文的妙處往往都從移情作用得來。例如“菊殘猶有傲霜枝”句的“傲”,“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句的“相看”和“不厭”,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實例。

從移情作用,我們可以看出內在的情趣常和外來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響。每個詩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兩個要素。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繪的實感,如果不附麗到具體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沒有可見的形象。我們抬頭一看,或是閉目一想,無數的意象就紛至沓來,不成章法,不具生命,必須有情趣來融化它們,貫注它們,才內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

這個道理也可以適用于詩的欣賞。比如說姜夔的“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一句詞便含有一個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寫這句詞時,須先從自然中見到這種意境,感到這種情趣,然后把它傳達出來,這個過程既是在創造也是在欣賞。作為欣賞者,我必須要使用心靈綜合作用,融入自己的情趣,從詞句中領略出姜夔原來所見到的境界,我既是在欣賞也是在創造。

因為有創造作用,我所見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和姜夔所見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絕對相同,也不和任何其他讀者所見到和感到的絕對相同。每人所能領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經驗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經驗是彼此不同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詩,你今天讀它所得的和你明天讀它所得的也不能完全相同,因為性格、情趣和經驗是生生不息的。詩與其他藝術作品都各有物質的和精神的兩方面。物質的方面如印成的詩集,它除了受天時和人力的損害以外,大體是固定的。精神的方面就是情景契合的意境,時時刻刻都在“創化”中。真正的詩的境界是永遠新鮮的。

(摘編自朱光潛《詩論》)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樹”與“葉”的形象十分一致,而詩人們為了追求文字的洗煉,常常將“葉”字獨用,所以古詩中很少見到“樹葉”這一意象。

B.“木”能夠讓人想到樹干,同時因其在視覺和觸覺方面具有普遍的潛在的暗示性,為“木葉”帶上了落葉的微黃干燥之感。

C.情趣需附麗于意象方能具體可見,意象需由情趣貫注才能擁有生命和完整形象,兩者相輔相成,詩文的妙處由此而生。

D.因為性格、情趣和經驗存在個體差異且生生不息,故讀同一首詩,每個人所見的意象與和其他讀者都不完全相同。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首創了“木葉”,此后的詩人們便將其一用再用。這種做法和朱光潛所說的“真正的詩的境界是永遠新鮮的”的觀點矛盾。

B.“菊殘猶有傲霜枝”中的“傲”是詩人凝神注視菊花殘枝時,人的感情與菊花殘枝的特點互相融合之后所產生的移情的效果。

C.朱光潛認為“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一句情景契合,是因為他讀詩時先從自然中見到意境,感到情趣,然后把它傳達出來。

D.藝術都各有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個方面,物質方面是固定的,精神方面卻時刻都在“創化”,這是因為讀者既在創造也在欣賞。

3.下列有關《紅樓夢》內容的表述,最不適合作為實例來支撐材料二“移情作用”的一項是()

A.薛寶釵吟詠“好鳳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借柳絮紛飛抒發自己的心志。

B.黛玉寫《葬花詞》,將青春少女惜春傷春嘆春的情緒移注于落花之上。

C.《代別離·秋窗風雨夕》中淅瀝的雨聲仿若融合了黛玉凄涼哀婉的心境。

D.判詞“霽月難逢,彩云易散”暗示風流靈巧的晴雯薄命早逝的悲慘結局。

4.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寫內容都與“意象”有關,但論述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請簡要概括。

5.林庚在比較“高樹多悲風”與“寒風掃高木”兩句詩時,獲得了“高樹”飽滿、“高木”空闊的感知,這給我們欣賞詩歌提供了哪些啟示?請結合兩則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祝福

魯迅

那是下午,我到鎮的東頭訪過一個朋友,走出來,就在河邊遇見她;而且見她瞪著的眼睛的視線,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來的。我這回在魯鎮所見的人們中,改變之大,可以說無過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衷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備她來討錢。

“你回來了?”她先這樣問。

“是的。”

“這正好。你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得多。我正要問你一件事——”她那沒有精采的眼睛忽然發光了。

我萬料不到她卻說出這樣的話來,詫異的站著。

“就是——”她走近兩步,放低了聲音,極秘密似的切切的說,“一個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我很悚然,一見她的眼釘著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學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臨時考,教師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時候,惶急得多了。對于魂靈的有無,我自己是向來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樣回答她好呢?我在極短期的躊躕中,想,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卻疑惑了,——或者不如說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惱,為她起見,不如說有罷。

“也許有罷,——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說。

“那么,也就有地獄了?”

“阿!地獄?”我很吃驚,只得支梧著,“地獄?——論理,就該也有。——然而也未必,……誰來管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見面的?”

“唉唉,見面不見面呢?……”這時我已知道自己也還是完全一個愚人,什么躊躕,什么計畫,都擋不住三句問。我即刻膽怯起來了,便想全翻過先前的話來,“那是,……實在,我說不清……。其實,究竟有沒有魂靈,我也說不清。”

我乘她不再緊接的問,邁開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覺得不安逸。自己想,我這答話怕于她有些危險。她大約因為在別人的祝福時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會不會含有別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別的意思,又因此發生別的事,則我的答話委實該負若干的責任……。但隨后也就自笑,覺得偶爾的事,本沒有什么深意義,而我偏要細細推敲,正無怪教育家要說是生著神經病;而況明明說過“說不清”,已經推翻了答話的全局,即使發生什么事,于我也毫無關系了。

但是我總覺得不安,過了一夜,也仍然時時記憶起來,仿佛懷著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陰沉的雪天里,在無聊的書房里,這不安愈加強烈了。不如走罷,明天進城去。福興樓的清燉魚翅,一元一大盤,價廉物美,現在不知增價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雖然已經云散,然而魚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個……。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

我因為常見些但愿不如所料,以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卻每每恰如所料的起來,所以很恐怕這事也一律。果然,特別的情形開始了。傍晚,我竟聽到有些人聚在內室里談話,仿佛議論什么事似的,但不一會,說話聲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聲的說:

“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

我先是詫異,接著是很不安,似乎這話于我有關系。試望門外,誰也沒有。好容易待到晚飯前他們的短工來沖茶,我才得了打聽消息的機會。

“剛才,四老爺和誰生氣呢?”我問。

“還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簡捷的說。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趕緊的問。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緊縮,幾乎跳起來,臉上大約也變了色。但他始終沒有抬頭,所以全不覺。我也就鎮定了自己,接著問:

“什么時候死的?”

“什么時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罷。——我說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還不是窮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沒有抬頭向我看,出去了。

(有刪改)

文本二:

魯迅是一位現代白話文學語言的大師,他的作品是現代白話文學的典范。因此,也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現代白話文的基本教材。魯迅語言具有色彩感。在選入中學語文教材里的《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祝福》等作品中,篇篇都有不少具有強烈色彩感的文字,而且都蘊含了魯迅濃烈的情感和深遠的寓意。而魯迅作品語言的音樂性則直接來自他對漢字的特殊感悟和駕馭能力。周作人曾經提倡寫“混合散文的樸實與駢文的華美的文章”,真正做到這一點的,就是乃兄魯迅。魯迅很喜歡電影,對電影藝術有深刻的理解,他的許多作品,都是由一個一個的鏡頭組成的,很適合于拍成電影短片。魯迅語言具有創造性和個性化,表現在他的作品語言既有規范化的一面,更有反規范的一面,因而極大地豐富和開拓了現代漢語表述的可能性。

(選自錢理群《中學語文中魯迅作品的教學》,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開頭運用外貌描寫,特寫了祥林嫂的眼睛,準確捕捉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展示了她的悲慘命運。

B.“我”把自己比喻成“遇到不及豫防的臨時考”的學生,形象地表述了“我”被祥林嫂提問之后的惶急。

C.魯四老爺咒罵祥林嫂是一個“謬種”,可見他對祥林嫂之死的冷酷無情,也表現出他的頑固和刻薄。

D.短工回答“我”的問話時的語言和表情,表明在封建統治的禁錮下,普通民眾深受毒害而冷漠麻木。

7.關于魂靈有無的“祥林嫂之問”,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祥林嫂身份卑微,“我”瞧不起她,所以對于“祥林嫂之問”,“我”用吞吞吐吐的“說不清”來敷衍應答。

B.對于魂靈,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但無論“有”還是“無”,都無法消除她的惶惑與不安。

C.“我”本來就有離開的想法,而“祥林嫂之問”堅定了“我”的想法,是促使我“逃離”魯鎮的重要原因。

D.“祥林嫂之問”表明她一直被“神權”折磨著而處在極度恐懼中,這也決定了這個問題不可能有解析。

8.從回答了“祥林嫂之間”后,到決計明天要走,“我”產生了哪些復雜的心理?請簡要分析。

9.文本二闡述了魯迅作品的語言特色,這些特色在文本一中多有體現,請舉例分析。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細瞻景狀,與村東大佛閣真逼似。乃強起扶杖,執圖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見蹲石鱗鱗,儼然類畫。遂于蒿萊中側聽徐行,似尋針芥。冥搜未已,一癩頭蟆猝然躍去。躡跡披求,見有蟲伏棘根。遽撲之,入石穴中。逐而得之,上于盆而養之,以塞官責。

成有子九歲,窺父不在,竊發盆。蟲躍擲徑出,迅不可捉。及撲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須就斃。母聞之,大罵曰:“業根,死期至矣!”兒涕而去。

成歸,怒索兒,兒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夫妻向隅,相對默然,不復聊賴。日將暮,取兒藁葬。近撫之,氣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復蘇。忽聞門外蟲鳴,驚起覘視,蟲宛然尚在,喜而收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因出己蟲,納比籠中。俄見小蟲躍起,直龁敵領,蟲翹然矜鳴,似報主知。

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呵成。成述其異,宰不信。試與他蟲斗,蟲盡靡。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既入宮中,舉天下所貢蝴蝶、螳螂、油利撻、青絲額一切異狀遍試之,無出其右者。每聞芩瑟之聲,則應節而舞,上大嘉悅。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后歲余,成子精神復舊,自言身化促織,今始蘇耳。

異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加以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

(選自蒲松齡《促織》)

材料二:

邑共八鄉,每歲各鄉必報一人,以應雜徭貧者恐其逃竄必相其家道殷實者而報之名曰富戶。此富戶者,皆鄉中之良農,平昔不如公門,視長官如閻羅,畏衙役如狼虎。……每一差出,則徊惶無主。人欺善訥,而呼應不靈。

(選自蒲松齡《淄邑流弊》)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在答題卡相應位置的方框內寫出字母。

以應雜徭A貧者B恐C其逃竄D必相E其家道殷實者F而報之G名H曰I富戶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隅,指角落,與《詩經·靜女》“俟我于城隅”中“隅”的詞義相同。

B.諸,兼詞,與《齊桓晉文之事》“不識有諸”中“諸”的用法詞義相同。

C.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如“不積跬步”。

D.“平昔不如公門,視長官如閻羅”一句中兩個“如”的詞義不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成名拿著圖,來到寺廟后面,沿著草木茂密而隆起的古墓前行,在石頭密布的蒿草間尋覓,終于捉到促織。

B.成子不小心將促織撲死,被母親責罵,哭著離開,投井自殺。成名化怒為悲,夫妻相對無言,不再有所指望。

C.成名夫婦悲痛欲絕時候,發覺兒子氣息微弱,高興地把兒子放在榻上。兒子半夜醒來,促織也死而復生。

D.成名的促織雖小,但戰力驚人,戰勝了其他促織,還能隨音樂而舞,皇帝非常高興。成名最終被免除苦役。

13.把下列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躡跡披求,見有蟲伏棘根。遽撲之,入石穴中。

(2)村中少年好事者,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

14.“人變促織”這一情節具有悲劇性。請結合兩則材料,概括悲劇形成的原因。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插秧歌

楊萬里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文氏外孫入村收麥

蘇轍

欲收新麥繼陳谷,賴有諸孫替老人。

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

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

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

15.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楊詩中,“小兒”“鵝兒”“照管”等口語富有生活氣息,體現了楊萬里活潑自然、饒有諧趣的創作風格。

B.楊詩中,田夫對妻子的關心不屑回答,轉而叫她提防鵝鴨作踐莊稼,簡單的話語表現出農家的艱辛。

C.蘇詩頸聯中,詩人通過“急炊大餅”“多博村酤”等生活場景,從側面表現了麥收的繁忙辛苦,構思巧妙。

D.蘇詩尾聯中的人稱由上文的“諸孫”轉變為“汝”,這一人稱變化更能親切地表述對外孫辛勤勞作的贊美。

16.必修上冊以“勞動”為主題的單元最初收錄了《芣苢》和《文氏外孫入村收麥》,但后來用《插秧歌》替換了《文氏外孫入村收麥》。你認為哪一首詩更適合編入該單元?請結合詩歌內容談談你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賦》中“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詩經·衛風》的詩句,表現了在茫茫江面泛游的愜意。

(2)蘇洵在《六國論》中認為六國破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并以此告誡宋朝統治者“__________”。

(3)“冰”晶瑩剔透,澄澈清冷,在古詩詞中常被用來象征忠貞高潔心志、美好堅強的品質,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看春晚,最累的是手。”不僅要搶紅包,更有不吐不快的拍磚或點贊。敲字、分享、轉發……根本停不下來。難怪有人開玩笑說,如果給春晚加上彈幕,可能會覆蓋整個熒屏,再沒人能愉快地收看了。

類似的海量點評,又何止是在春晚?新聞新片新鮮事,總會招來各種雪片般的跟帖,或是怒贊,或是痛貶;微博微信客戶端,總有大量匠心獨運的原創,或讓人捧腹,或讓人流淚。有的網友愛“寫詩”,有的網友愛“轉發”,有的網友愛“分享”……正是在這人聲鼎沸的言論廣場上,“新集體生活”形成了自己不同以往的媒介氣質。

就這樣,我們有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便捷的平臺,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學會如何“與陌生人說話”。從“醫生手術臺自拍”事件到“春晚停辦”的謠言,從關于轉基因的爭論到名人離世引發的輿論幾度反轉,很多時候,發布信息變成了造謠惑眾,討論交流變成了站隊罵架,觀點碰撞變成了語言暴力。“有話好好說”,成為塑造“新集體生活”最重要也最急需的一種規則。

18.標點很有表現力,請分析文中畫橫線句子中的問號是怎樣增強表現力的。

19.網絡交流如何做到“有話好好說”?請結合材料,用肯定句提出你的建議。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4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我們一般會對《鄉土中國》中大量的民俗調查案例感興趣,但不要滿足于“獵奇”,①。費孝通通過篩選案例材料,提煉為可以印證鄉村社區結構特征的“現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進行比較。這樣的案例處理方式,幫助費孝通歸納提煉出了“鄉土本色”“差序格局”“禮治秩序”“血緣社會”“地緣社會”等概念,從而更清晰地揭示出中國社會的鄉土特質。

《鄉土中國》論析的是舊中國的農村,它的問世到今,大半個世紀過去了,②,但“變”中又有哪些“不變”?我們會想到當今的農村,想到農民工,想到社會習俗與風氣,想到傳統文化,想到中國的過去與未來,等等。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使我們加大了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也增進了對中國社會特別是農村社會的了解。

20.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寫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語言表述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22.在古代詩歌閱讀部分,《文氏外孫入村收麥》一詩具有鮮明的“鄉土社會”色彩,請結合費孝通《鄉土中國》中的相關概念簡要分析。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家鄉文化包括家鄉人物、自然和人文景觀、風俗習慣、歷史文化等等。展現家鄉文化風貌,有助于增強我們對家鄉文化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剖析家鄉文化現象,有助于我們辯證思考文化發展與個人、社會的關系;參與家鄉文化建設,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家鄉文化……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蘇省南通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下期末語文試題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按字面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可為何古詩中少見用“樹葉”呢?這當然可以說是詩人們文字洗煉的緣故。然而一遇見“木葉”,情況就顯然不同,詩人們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可見洗煉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那么“樹葉”為什么無人過問呢?自從屈原在《九歌》里吟唱出了“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一句,發現了“木葉”的奧妙,此后的詩人們便將其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詩歌的語言中,又不僅限于“木葉”一詞,如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從“木葉”到“落木”,其中關鍵顯然在“木”字。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而詩歌語言之不能單憑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見。

那么,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呢?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例如吳均的《答柳惲》說:“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當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高樹多悲風”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述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寒風掃高木”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

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詩人們將語言形象中的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形成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會想到葉子。而“樹”呢?它具有繁茂的枝葉,它與“葉”都帶有濃蔭的聯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這里的“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由此可見,“樹葉”并不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些什么,而“木葉”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木”不但讓我們想起樹干,而且還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就樹干而論,一般是褐綠色,這與葉也比較相近。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著黃色,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如我們所習見的門閂、棍子等。這種關于“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使“木葉”帶上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有著疏朗清秋的氣息。至于“落木”,則比“木葉”還顯得空闊,它連“葉”字所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摘編自林庚《說“木葉”》)

材料二:

移情作用是極端的凝神注視的結果,它是否發生以及發生時的深淺程度都隨人隨時隨境而異。詩文的妙處往往都從移情作用得來。例如“菊殘猶有傲霜枝”句的“傲”,“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句的“相看”和“不厭”,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實例。

從移情作用,我們可以看出內在的情趣常和外來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響。每個詩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兩個要素。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繪的實感,如果不附麗到具體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沒有可見的形象。我們抬頭一看,或是閉目一想,無數的意象就紛至沓來,不成章法,不具生命,必須有情趣來融化它們,貫注它們,才內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

這個道理也可以適用于詩的欣賞。比如說姜夔的“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一句詞便含有一個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寫這句詞時,須先從自然中見到這種意境,感到這種情趣,然后把它傳達出來,這個過程既是在創造也是在欣賞。作為欣賞者,我必須要使用心靈綜合作用,融入自己的情趣,從詞句中領略出姜夔原來所見到的境界,我既是在欣賞也是在創造。

因為有創造作用,我所見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和姜夔所見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絕對相同,也不和任何其他讀者所見到和感到的絕對相同。每人所能領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經驗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經驗是彼此不同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詩,你今天讀它所得的和你明天讀它所得的也不能完全相同,因為性格、情趣和經驗是生生不息的。詩與其他藝術作品都各有物質的和精神的兩方面。物質的方面如印成的詩集,它除了受天時和人力的損害以外,大體是固定的。精神的方面就是情景契合的意境,時時刻刻都在“創化”中。真正的詩的境界是永遠新鮮的。

(摘編自朱光潛《詩論》)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樹”與“葉”的形象十分一致,而詩人們為了追求文字的洗煉,常常將“葉”字獨用,所以古詩中很少見到“樹葉”這一意象。

B.“木”能夠讓人想到樹干,同時因其在視覺和觸覺方面具有普遍的潛在的暗示性,為“木葉”帶上了落葉的微黃干燥之感。

C.情趣需附麗于意象方能具體可見,意象需由情趣貫注才能擁有生命和完整形象,兩者相輔相成,詩文的妙處由此而生。

D.因為性格、情趣和經驗存在個體差異且生生不息,故讀同一首詩,每個人所見的意象與和其他讀者都不完全相同。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首創了“木葉”,此后的詩人們便將其一用再用。這種做法和朱光潛所說的“真正的詩的境界是永遠新鮮的”的觀點矛盾。

B.“菊殘猶有傲霜枝”中的“傲”是詩人凝神注視菊花殘枝時,人的感情與菊花殘枝的特點互相融合之后所產生的移情的效果。

C.朱光潛認為“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一句情景契合,是因為他讀詩時先從自然中見到意境,感到情趣,然后把它傳達出來。

D.藝術都各有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個方面,物質方面是固定的,精神方面卻時刻都在“創化”,這是因為讀者既在創造也在欣賞。

3.下列有關《紅樓夢》內容的表述,最不適合作為實例來支撐材料二“移情作用”的一項是()

A.薛寶釵吟詠“好鳳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借柳絮紛飛抒發自己的心志。

B.黛玉寫《葬花詞》,將青春少女的惜春傷春嘆春的情緒移注于落花之上。

C.《代別離·秋窗風雨夕》中淅瀝的雨聲仿若融合了黛玉凄涼哀婉的心境。

D.判詞“霽月難逢,彩云易散”暗示風流靈巧的晴雯薄命早逝的悲慘結局。

4.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寫內容都與“意象”有關,但論述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請簡要概括。

5.林庚在比較“高樹多悲風”與“寒風掃高木”兩句詩時,獲得了“高樹”飽滿、“高木”空闊的感知,這給我們欣賞詩歌提供了哪些啟示?請結合兩則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1.A2.B3.D

4.①材料一立足具體意象“木葉”進行分析,材料二闡述了與意象相關的詩歌理論;

②材料一側重談意象的選取和運用,材料二側重談意象與情趣的結合。

5.①抓住意象,運用聯想,理解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②用心感受,發揮心靈的綜合作用,融入自身情趣,領略所見的境界;

③調動當下閱讀體驗,結合以往閱讀經驗,學會移情。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觀點態度的能力。

A.“而詩人們為了追求文字的洗煉……所以古詩中很少見到‘樹葉’這一意象”錯誤。從原文“按字面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可為何古詩中少見用‘樹葉’呢?這當然可以說是詩人們文字洗煉的緣故。然而一遇見‘木葉’,情況就顯然不同,詩人們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可見洗煉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來看,選項曲解文意。

故選A。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材料內容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

A.“這種做法和朱光潛所說的‘真正的詩的境界是永遠新鮮的’的觀點矛盾”錯誤。詩人們沿用“木葉”的說法,屬于用詞;朱光潛“真正的詩的境界是永遠新鮮的”,指的是詩的意境;二者從屬不同的層面,說不上矛盾。

C.“是因為他讀詩時先從自然中見到意境,感到情趣,然后把它傳達出來”錯誤。從原文“比如說姜夔的‘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一句詞便含有一個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寫這句詞時,須先從自然中見到這種意境,感到這種情趣,然后把它傳達出來,這個過程既是在創造也是在欣賞”來看,此處闡述的是在欣賞詩歌的時候必須有情趣來融化意象,貫注意象,才內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選項強加因果。

D.“物質方面是固定的”錯誤。原文“物質的方面如印成的詩集,它除了受天時和人力的損害以外,大體是固定的”,選項略去修飾詞“大體”,過于絕對。

故選B。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的能力。

D.判詞“霽月難逢,彩云易散”暗示風流靈巧的晴雯薄命早逝的悲慘結局,缺少情景契合的境界,故不適合作為實例來支撐材料二“移情作用”。

故選D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按字面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可知,材料一立足具體意象“木葉”進行分析;由“從移情作用,我們可以看出內在的情趣常和外來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響。每個詩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兩個要素”可知,材料二闡述了與意象相關的詩歌理論;

由“那么,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呢”可知,材料一側重談意象的選取和運用;由“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繪的實感,如果不附麗到具體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沒有可見的形象。我們抬頭一看,或是閉目一想,無數的意象就紛至沓來,不成章法,不具生命,必須有情趣來融化它們,貫注它們,才內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可知,材料二側重談意象與情趣的結合。

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問題,提出見解的能力。

由“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更多地想起樹干”可知,抓住意象,運用聯想,理解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由“作為欣賞者,我必須要使用心靈綜合作用,融入自己的情趣,從詞句中領略出姜夔原來所見到的境界,我既是在欣賞也是在創造”可知,用心感受,發揮心靈的綜合作用,融入自身情趣,領略所見的境界;

由“每人所能領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經驗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經驗是彼此不同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詩,你今天讀它所得的和你明天讀它所得的也不能完全相同,因為性格、情趣和經驗是生生不息的”可知,調動當下閱讀體驗,結合以往閱讀經驗,學會移情。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祝福

魯迅

那是下午,我到鎮的東頭訪過一個朋友,走出來,就在河邊遇見她;而且見她瞪著的眼睛的視線,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來的。我這回在魯鎮所見的人們中,改變之大,可以說無過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衷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備她來討錢。

“你回來了?”她先這樣問。

“是的。”

“這正好。你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得多。我正要問你一件事——”她那沒有精采的眼睛忽然發光了。

我萬料不到她卻說出這樣的話來,詫異的站著。

“就是——”她走近兩步,放低了聲音,極秘密似的切切的說,“一個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我很悚然,一見她的眼釘著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學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臨時考,教師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時候,惶急得多了。對于魂靈的有無,我自己是向來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樣回答她好呢?我在極短期的躊躕中,想,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卻疑惑了,——或者不如說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惱,為她起見,不如說有罷。

“也許有罷,——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說。

“那么,也就有地獄了?”

“阿!地獄?”我很吃驚,只得支梧著,“地獄?——論理,就該也有。——然而也未必,……誰來管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見面的?”

“唉唉,見面不見面呢?……”這時我已知道自己也還是完全一個愚人,什么躊躕,什么計畫,都擋不住三句問。我即刻膽怯起來了,便想全翻過先前的話來,“那是,……實在,我說不清……。其實,究竟有沒有魂靈,我也說不清。”

我乘她不再緊接的問,邁開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覺得不安逸。自己想,我這答話怕于她有些危險。她大約因為在別人的祝福時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會不會含有別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別的意思,又因此發生別的事,則我的答話委實該負若干的責任……。但隨后也就自笑,覺得偶爾的事,本沒有什么深意義,而我偏要細細推敲,正無怪教育家要說是生著神經病;而況明明說過“說不清”,已經推翻了答話的全局,即使發生什么事,于我也毫無關系了。

但是我總覺得不安,過了一夜,也仍然時時記憶起來,仿佛懷著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陰沉的雪天里,在無聊的書房里,這不安愈加強烈了。不如走罷,明天進城去。福興樓的清燉魚翅,一元一大盤,價廉物美,現在不知增價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雖然已經云散,然而魚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個……。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

我因為常見些但愿不如所料,以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卻每每恰如所料的起來,所以很恐怕這事也一律。果然,特別的情形開始了。傍晚,我竟聽到有些人聚在內室里談話,仿佛議論什么事似的,但不一會,說話聲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聲的說:

“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

我先是詫異,接著是很不安,似乎這話于我有關系。試望門外,誰也沒有。好容易待到晚飯前他們的短工來沖茶,我才得了打聽消息的機會。

“剛才,四老爺和誰生氣呢?”我問。

“還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簡捷的說。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趕緊的問。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緊縮,幾乎跳起來,臉上大約也變了色。但他始終沒有抬頭,所以全不覺。我也就鎮定了自己,接著問:

“什么時候死的?”

“什么時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罷。——我說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還不是窮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沒有抬頭向我看,出去了。

(有刪改)

文本二:

魯迅是一位現代白話文學語言的大師,他的作品是現代白話文學的典范。因此,也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現代白話文的基本教材。魯迅語言具有色彩感。在選入中學語文教材里的《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祝福》等作品中,篇篇都有不少具有強烈色彩感的文字,而且都蘊含了魯迅濃烈的情感和深遠的寓意。而魯迅作品語言的音樂性則直接來自他對漢字的特殊感悟和駕馭能力。周作人曾經提倡寫“混合散文的樸實與駢文的華美的文章”,真正做到這一點的,就是乃兄魯迅。魯迅很喜歡電影,對電影藝術有深刻的理解,他的許多作品,都是由一個一個的鏡頭組成的,很適合于拍成電影短片。魯迅語言具有創造性和個性化,表現在他的作品語言既有規范化的一面,更有反規范的一面,因而極大地豐富和開拓了現代漢語表述的可能性。

(選自錢理群《中學語文中魯迅作品的教學》,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開頭運用外貌描寫,特寫了祥林嫂的眼睛,準確捕捉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展示了她的悲慘命運。

B.“我”把自己比喻成“遇到不及豫防的臨時考”的學生,形象地表述了“我”被祥林嫂提問之后的惶急。

C.魯四老爺咒罵祥林嫂是一個“謬種”,可見他對祥林嫂之死的冷酷無情,也表現出他的頑固和刻薄。

D.短工回答“我”的問話時的語言和表情,表明在封建統治的禁錮下,普通民眾深受毒害而冷漠麻木。

7.關于魂靈有無的“祥林嫂之問”,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祥林嫂身份卑微,“我”瞧不起她,所以對于“祥林嫂之問”,“我”用吞吞吐吐的“說不清”來敷衍應答。

B.對于魂靈,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但無論“有”還是“無”,都無法消除她的惶惑與不安。

C.“我”本來就有離開的想法,而“祥林嫂之問”堅定了“我”的想法,是促使我“逃離”魯鎮的重要原因。

D.“祥林嫂之問”表明她一直被“神權”折磨著而處在極度恐懼中,這也決定了這個問題不可能有解析。

8.從回答了“祥林嫂之間”后,到決計明天要走,“我”產生了哪些復雜的心理?請簡要分析。

9.文本二闡述了魯迅作品的語言特色,這些特色在文本一中多有體現,請舉例分析。

6.B7.A

8.①隔膜與焦慮;②惶恐與負疚;③安然與憂憤

9.①小說中對祥林嫂外貌的描繪,如“花白”“全白”“黃中帶黑”等形象的描繪了祥林嫂窮困潦倒到了極點,體現了魯迅語言具有色彩感;

②小說中“我”在回答祥林嫂問題時內心的波折,富于高低起伏的音樂性,體現了魯迅語言具有音樂性;

③小說中“我”與短工的對話場景和對祥林嫂外貌的描繪,形成一組組長短鏡頭,體現了魯迅作品語言有鏡頭感;

④小說中對祥林嫂眼睛的描繪和“分明已經純乎”等用詞,突破了語言表述的藩籬,體現了魯迅語言具有創造性和個性化。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章藝術表現手法的能力。

B.“比喻”錯誤,把我”說成“遇到不及豫防的臨時考的學生”不是比喻,是類比。

故選B。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情節、語段的作用的能力。

A.“‘我’瞧不起她”無中生有;“‘我’用吞吞吐吐的‘說不清’來敷衍應答”分析錯誤。“我”對于祥林嫂報以深深的同情和悲憫之情,從小說中說“我”還記得五年前祥林嫂的樣子可得知。“我”說不清楚的原因是對靈魂和地獄等抽象而充滿形而上意味的內容無法給出確切的解析,并不是“我”有意敷衍。

故選A。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①隔膜與焦慮。“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如果說第一個“決計”只表明“我”的排拒心態的話,那么這一個“決計”已經充分暴露了“我”的焦慮感。從文本的敘述傾向看,這種焦慮感不僅來自“我”與魯鎮的觀念沖突,更來自祥林嫂的問題給“我”造成的精神壓力。

②惶恐與負疚。祥林嫂問了“我”三個問題:人死之后有沒有魂靈,有沒有地獄,死掉的一家人會不會再見面。“我”的心理反應:“我很悚然,一見她的眼釘著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我很吃驚,只得支梧著;……我即刻膽怯起來了,便想全翻過先前的話來。”

③安然與憂憤。“我”的舒暢與魯鎮的祥和是設置在祥林嫂的死亡陰影中的,因此,即使不借助所謂的隱含的視角,也能夠在這個鮮明的對比中發覺“我”的安然背后的憂憤。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小說語言特色的能力。①由原文“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中,從“花白”到“全白”,再到臉上的“黃中帶黑”,用色彩對人物外貌的變化進行描繪,表現了祥林嫂悲慘命運到極點的結局,體現了魯迅語言具有色彩感;

②由原文“對于魂靈的有無,我自己是向來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樣回答她好呢?我在極短期的躊躕中,想,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卻疑惑了,——或者不如說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惱,為她起見,不如說有罷”可知,“我”在回答祥林嫂問題時內心的波折,從“我”不介意,到“我”的踟躕和對她的揣度,最后考慮末路人的她,決定說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富于高低起伏的音樂性,體現了魯迅語言具有音樂性;

③由原文“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衷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剛才,四老爺和誰生氣呢?’我問。‘還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簡捷的說。‘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趕緊的問。‘老了。’‘死了?’我的心突然緊縮,幾乎跳起來,臉上大約也變了色。但他始終沒有抬頭,所以全不覺。我也就鎮定了自己,接著問:‘什么時候死的?’‘什么時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罷。——我說不清。’‘怎么死的?’‘怎么死的?——還不是窮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沒有抬頭向我看,出去了”,形成一組組長短鏡頭,特別是人物對話造成鏡頭相互切換的既視感,體現了魯迅作品語言有鏡頭感;

④由原文“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間或一輪”表現了祥林嫂悲涼、麻木的精神狀態;“活物”表明她已經缺少了作為生物的最基本的自由權,就是單純活著而已;“分明已經純乎”強調祥林嫂的變化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些都體現了魯迅語言具有創造性和個性化。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細瞻景狀,與村東大佛閣真逼似。乃強起扶杖,執圖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見蹲石鱗鱗,儼然類畫。遂于蒿萊中側聽徐行,似尋針芥。冥搜未已,一癩頭蟆猝然躍去。躡跡披求,見有蟲伏棘根。遽撲之,入石穴中。逐而得之,上于盆而養之,以塞官責。

成有子九歲,窺父不在,竊發盆。蟲躍擲徑出,迅不可捉。及撲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須就斃。母聞之,大罵曰:“業根,死期至矣!”兒涕而去。

成歸,怒索兒,兒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夫妻向隅,相對默然,不復聊賴。日將暮,取兒藁葬。近撫之,氣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復蘇。忽聞門外蟲鳴,驚起覘視,蟲宛然尚在,喜而收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因出己蟲,納比籠中。俄見小蟲躍起,直龁敵領,蟲翹然矜鳴,似報主知。

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呵成。成述其異,宰不信。試與他蟲斗,蟲盡靡。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既入宮中,舉天下所貢蝴蝶、螳螂、油利撻、青絲額一切異狀遍試之,無出其右者。每聞芩瑟之聲,則應節而舞,上大嘉悅。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后歲余,成子精神復舊,自言身化促織,今始蘇耳。

異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加以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

(選自蒲松齡《促織》)

材料二:

邑共八鄉,每歲各鄉必報一人,以應雜徭貧者恐其逃竄必相其家道殷實者而報之名曰富戶。此富戶者,皆鄉中之良農,平昔不如公門,視長官如閻羅,畏衙役如狼虎。……每一差出,則徊惶無主。人欺善訥,而呼應不靈。

(選自蒲松齡《淄邑流弊》)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在答題卡相應位置的方框內寫出字母。

以應雜徭A貧者B恐C其逃竄D必相E其家道殷實者F而報之G名H曰I富戶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隅,指角落,與《詩經·靜女》“俟我于城隅”中“隅”的詞義相同。

B.諸,兼詞,與《齊桓晉文之事》“不識有諸”中“諸”的用法詞義相同。

C.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如“不積跬步”。

D.“平昔不如公門,視長官如閻羅”一句中兩個“如”的詞義不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成名拿著圖,來到寺廟后面,沿著草木茂密而隆起的古墓前行,在石頭密布的蒿草間尋覓,終于捉到促織。

B.成子不小心將促織撲死,被母親責罵,哭著離開,投井自殺。成名化怒為悲,夫妻相對無言,不再有所指望。

C.成名夫婦悲痛欲絕的時候,發覺兒子氣息微弱,高興地把兒子放在榻上。兒子半夜醒來,促織也死而復生。

D.成名促織雖小,但戰力驚人,戰勝了其他促織,還能隨音樂而舞,皇帝非常高興。成名最終被免除苦役。

13.把下列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躡跡披求,見有蟲伏棘根。遽撲之,入石穴中。

(2)村中少年好事者,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

14.“人變促織”這一情節具有悲劇性。請結合兩則材料,概括悲劇形成的原因。

10.ADG11.B12.C

13.(1)(成名)跟隨著癩蛤蟆的蹤跡,撥開(叢草)尋求,看見有只蟲子伏在草根上,立即撲向它,(蟲子)躲進石洞中。

(2)村中有一個好事的青年,直接到成名家找他,看到成名收藏(畜養)的蟋蟀,用手捂住嘴巴輕蔑地嗤笑。

14.①天子不克制喜好;②官吏貪虐,討好天子;③百姓膽小懦弱,沒有依靠。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用來應對官府的雜役(服徭役)。如果上報那種特別貧苦的人害怕他會直接逃亡,所以必須考察那種家庭比較寬裕的人才把這種人報上去。這種人就被稱為富戶。

“雜徭”是“應”的賓語,賓語“雜徭”后斷開,即A處;

“其家道殷實者”是“相”的賓語,中間不能斷開;“而”,連詞,連接前后兩個部分,故“其家道殷實者”和“而報之”連接緊密,不能斷開,應在“必相其家道殷實者而報之”前后斷開,即DG兩處。

故在ADG三處句讀。

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一詞多義現象的能力。

A.正確。句意:夫妻二人對著墻角/約我等在城角旁。

B.錯誤。兼詞,之于;兼詞,之乎。用法相同,詞義不同。句意:把蟋蟀獻給了巡撫/不知道有這件事嗎?

C.正確。

D.正確。第一個“到”;第二個是“像”。詞義不相同。句意:平日里從來不會進官府(告狀打官司),看到官員就像見到閻王爺一樣(害怕躲避)。

故選B。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促織也死而復生”錯誤,由原文“蟲宛然尚在”“后歲余,成子精神復舊,自言身化促織”可知,是說蟋蟀好像還在,且是成名兒子身化促織,不是促織也死而復生。

故選C。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躡”,跟隨著;“披”,撥開;“遽”,立即。

(2)“少年好事者”,定語后置,好事的青年;“造”,造訪;“蓄”,收藏,畜養。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①由原文“既入宮中……上大嘉悅”可知,天子不克制喜好;

②由原文“奉行者即為定例。加以官貪吏虐”可知,官吏貪虐,討好天子;

③由原文“每一差出,則徊惶無主。人欺善訥,而呼應不靈”可知,百姓膽小懦弱,沒有依靠。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成名反復思索,恐怕是指給我捉蟋蟀的地方吧?細看圖上面的景物,和村東的大佛閣很相像。于是他就忍痛爬起來,扶著杖,拿著圖來到寺廟的后面,(看到)有一座古墳高高隆起。成名沿著古墳向前跑,只見一塊塊石頭,好像魚鱗似的排列著,真像畫中的一樣。他于是在野草中一面側耳細聽一面慢走,好像在找一根針和一株小草似的;然而心力、視力、聽力都用盡了,結果還是一點蟋蟀的蹤跡響聲都沒有。他正用心探索著,突然一只癩蛤蟆跳過去了。(成名)跟隨著癩蛤蟆的蹤跡,撥開(叢草)尋求,看見有只蟲子伏在草根上,立即撲向它,(蟲子)躲進石洞中。他便追趕著抓住了它,裝在盆子里并且喂養它,拿它送到縣里去繳差。

成名有個兒子,年九歲,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開盆子來看。蟋蟀一下子跳出來了,快得來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會兒就死了。母親聽了,(嚇得)面色灰白,大驚說:“禍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父親回來,自然會跟你算帳!”孩子哭著跑了。

成名回來了,怒氣沖沖地去找兒子,兒子無影無蹤不知到哪里去了。后來在井里找到他的尸體,于是怒氣立刻化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絕。夫妻二人對著墻角流淚哭泣,面對面坐著不說一句話,再也沒有了依靠。直到傍晚時,才拿上草席準備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還有一絲微弱的氣息。他們高興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蘇醒過來。他忽然聽到門外有蟋蟀的叫聲,吃驚地起來細看時,那只蟋蟀仿佛還在。他高興地收養了它。

村中有一個好事的青年,直接到成名家找他,看到成名收藏(畜養)的蟋蟀,用手捂住嘴巴輕蔑地嗤笑。接著取出自己的蟋蟀,放進比試的籠子里。一會兒,只見小蟋蟀跳起來,一口直咬著對方的脖頸,小蟋蟀抬著頭振起翅膀得意地鳴叫著,好像給主人報捷一樣。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獻給縣官,縣官見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講述了這只蟋蟀的奇特本領,縣官不信。試著和別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敗了。于是就獎賞了成名,把蟋蟀獻給了巡撫。巡撫特別喜歡,用金籠裝著獻給皇帝。到了宮里后,凡是全國貢獻的蝴蝶、螳螂、油利撻、青絲額及各種稀有的蟋蟀,都與(小蟋蟀)斗過了,沒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風。它每逢聽到琴瑟的聲音,都能按照節拍跳舞。不久,縣官也以才能卓越而聞名了。縣官一高興,就免了成名的差役。過了一年多,成名的兒子精神復原了,他說他變成一只蟋蟀現在才蘇醒過來。

我(蒲松齡)說:“皇帝偶爾使用一件東西,未必不是用過它就忘記了;然而下面執行的人卻把它作為一成不變的慣例。加上官吏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頭抵押妻子賣掉孩子,還是沒完沒了。所以皇帝的一舉一動,都關系著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視啊。”

材料二:

我們縣(蒲松齡所在的山東濟南府淄川縣)一共八個鄉。每年(按規定)每個鄉必須要上報一個成年男子,用來應對官府的雜役(服徭役)。如果上報那種特別貧苦的人害怕他會直接逃亡,所以必須考察那種家庭比較寬裕的人才把這種人報上去。這種人就被稱為富戶。類似這樣的富戶,都是鄉村里很質樸勤勞良善的農民,平日里從來不會進官府(告狀打官司),看到官員就像見到閻王爺一樣(害怕躲避),害怕那些衙門里(代表官府)的衙役們,就像害怕豺狼老虎一樣。……每出一次差役,就徘徊不安。人們欺負他善良木訥,指揮不能正常進行。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插秧歌

楊萬里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文氏外孫入村收麥

蘇轍

欲收新麥繼陳谷,賴有諸孫替老人。

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

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

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

15.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楊詩中,“小兒”“鵝兒”“照管”等口語富有生活氣息,體現了楊萬里活潑自然、饒有諧趣的創作風格。

B.楊詩中,田夫對妻子的關心不屑回答,轉而叫她提防鵝鴨作踐莊稼,簡單的話語表現出農家的艱辛。

C.蘇詩頸聯中,詩人通過“急炊大餅”“多博村酤”等生活場景,從側面表現了麥收的繁忙辛苦,構思巧妙。

D.蘇詩尾聯中的人稱由上文的“諸孫”轉變為“汝”,這一人稱變化更能親切地表述對外孫辛勤勞作的贊美。

16.必修上冊以“勞動”為主題的單元最初收錄了《芣苢》和《文氏外孫入村收麥》,但后來用《插秧歌》替換了《文氏外孫入村收麥》。你認為哪一首詩更適合編入該單元?請結合詩歌內容談談你的理解。

15.B16.示例:①《插秧歌》更適合。②《插秧歌》生動描繪了農民插秧的勞動場面,表述了對勤勞進取的勞動精神的贊美,更契合勞動的主題;③詩中小兒大兒勞動的場景,能喚起中學生參與勞動的意識,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④《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只是寫了文氏外孫幫忙“收麥”的事情,以表述親情為主。(如答《文氏外孫入村收麥》更適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賦分。)

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述技巧的能力。

B.“田夫對妻子的關心不屑回答”錯,農夫彎腰低頭勞作,沒有答話,是表現搶插的緊張程度,不是不屑回答。

故選B。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

首先回答:《插秧歌》更適合。

②《插秧歌》該詩生動地描繪了江南農戶全家總動員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婦、大兒、小兒各有分工,拔秧、拋秧、接秧、插秧,緊張忙碌而秩序井然。表述了對勤勞進取的勞動精神的贊美,更契合勞動的主題。

③詩中“小兒拔秧大兒插”寫小兒子把秧苗拔起,大兒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小兒大兒勞動的場景,能喚起中學生參與勞動的意識,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

④《文氏外孫入村收麥》描寫的是蘇轍晚年閑居潁昌時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麥收季節,外孫文驥來村里幫助自己收割麥子,只是寫了文氏外孫幫忙“收麥”的事情,以表述親情為主。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賦》中“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詩經·衛風》的詩句,表現了在茫茫江面泛游的愜意。

(2)蘇洵在《六國論》中認為六國破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并以此告誡宋朝統治者“__________”。

(3)“冰”晶瑩剔透,澄澈清冷,在古詩詞中常被用來象征忠貞高潔的心志、美好堅強的品質,如“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縱一葦之所如②.凌萬頃之茫然③.弊在賂秦④.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⑤.洛陽親友如相問⑥.一片冰心在玉壺(孤光注自照,肝肺皆冰雪)

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點字的寫法,“葦”“凌”“頃”“弊”“賂”“劫”“哉”“壺”“肺”。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看春晚,最累的是手。”不僅要搶紅包,更有不吐不快的拍磚或點贊。敲字、分享、轉發……根本停不下來。難怪有人開玩笑說,如果給春晚加上彈幕,可能會覆蓋整個熒屏,再沒人能愉快地收看了。

類似的海量點評,又何止是在春晚?新聞新片新鮮事,總會招來各種雪片般的跟帖,或是怒贊,或是痛貶;微博微信客戶端,總有大量匠心獨運的原創,或讓人捧腹,或讓人流淚。有的網友愛“寫詩”,有的網友愛“轉發”,有的網友愛“分享”……正是在這人聲鼎沸的言論廣場上,“新集體生活”形成了自己不同以往的媒介氣質。

就這樣,我們有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便捷的平臺,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學會如何“與陌生人說話”。從“醫生手術臺自拍”事件到“春晚停辦”的謠言,從關于轉基因的爭論到名人離世引發的輿論幾度反轉,很多時候,發布信息變成了造謠惑眾,討論交流變成了站隊罵架,觀點碰撞變成了語言暴力。“有話好好說”,成為塑造“新集體生活”最重要也最急需的一種規則。

18.標點很有表現力,請分析文中畫橫線句子中的問號是怎樣增強表現力的。

19.網絡交流如何做到“有話好好說”?請結合材料,用肯定句提出你的建議。

18.①問號表示反問語氣;

②突出了所強調的“點評”范圍不局限于“春晚”,使表意更強烈。

19.①發布信息要真實可信;②討論交流要心平氣和;③觀點碰撞要文明理性。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分析標點符號作用的能力。

根據“又何止是”可知此句是一個反問句,是明知故問,用問號表示反問語氣;

“又何止是在春晚”突出了所強調的“點評”范圍不局限于“春晚”,對于網絡上的其他內容也有類似的海量點評,使用問號運用反問句語氣使表意更強烈,引發讀者的思考和聯想。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述之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

根據原文“從‘醫生手術臺自拍’事件到‘春晚停辦’的謠言,從關于轉基因的爭論到名人離世引發的輿論幾度反轉,很多時候,發布信息變成了造謠惑眾”可知,網絡交流要做到“有話好好說”就要做到發布信息要真實可信;

根據原文“討論交流變成了站隊罵架”可知,網絡交流要做到“有話好好說”就要做到討論交流要心平氣和;

根據原文“觀點碰撞變成了語言暴力”可知,網絡交流要做到“有話好好說”就要做到觀點碰撞要文明理性。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我們一般會對《鄉土中國》中大量的民俗調查案例感興趣,但不要滿足于“獵奇”,①。費孝通通過篩選案例材料,提煉為可以印證鄉村社區結構特征的“現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進行比較。這樣的案例處理方式,幫助費孝通歸納提煉出了“鄉土本色”“差序格局”“禮治秩序”“血緣社會”“地緣社會”等概念,從而更清晰地揭示出中國社會的鄉土特質。

《鄉土中國》論析的是舊中國的農村,它的問世到今,大半個世紀過去了,②,但“變”中又有哪些“不變”?我們會想到當今的農村,想到農民工,想到社會習俗與風氣,想到傳統文化,想到中國的過去與未來,等等。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使我們加大了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也增進了對中國社會特別是農村社會的了解。

20.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寫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語言表述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22.在古代詩歌閱讀部分,《文氏外孫入村收麥》一詩具有鮮明的“鄉土社會”色彩,請結合費孝通《鄉土中國》中的相關概念簡要分析。

20.①而要關注如何處理案例②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1.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我們增進了對中國社會特別是農村社會的了解,也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22.①詩歌寫農人麥收時的辛勤與喜悅,可見種地是農人的基本生存方式,表明鄉土社會具有“鄉土本色”;②諸孫替老人收麥,這是由“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體現了鄉土社會的“差序格局”。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