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性與愛的哲學思考_第1頁
關于性與愛的哲學思考_第2頁
關于性與愛的哲學思考_第3頁
關于性與愛的哲學思考_第4頁
關于性與愛的哲學思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性與愛的哲學思考性與愛在人類發展史和人類社會生活中充當著延續文明和種族的重要元素。性作為人自身的生產方式,在人類社會發展初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性”為核心的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是感性的生命沖力。“愛”是主體的情感力量朝向對象的充分涌流和無限投射,是一種超越性本身的、情理交融的完滿狀態。而愛情是主體間相互依存、滲透和融合的“精神力量”。真正的愛情能夠達到美的境界,使理念以感性的方式得以顯現。同時又不沉淪于雜多表象,按照其自身的形式進行活動,始終保持獨立性和自由感。性與愛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永恒主題。人類文明的延續和發展以“性”作為核心要素,是人類文明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實踐作為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本體,它具有的二重性決定了人自身的二重性:具有本源和先決意義的自然性,表現出道德特質和超越意義的社會性。以物質資料生產為主要對象的生產勞動實踐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是人的本質得以形成的基礎,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根本動力。性與愛作為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有機結合體現為自由、感性的生命創造活動,在此基礎上逐步建構理性能力并趨向永恒狀態和完滿境界。本文試圖從實踐和人的本質考察性與愛的產生原因和發展歷程,基于哲學視角、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黑格爾哲學理論分析二者的性質、作用及地位。一、關于實踐和人本身(一)實踐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著名哲學家羅素在其自傳開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無可遏止的同情心。這三種簡單而又強烈的感情支配了我的一生”。其中,“對愛情的渴望”成為支配他一生的三種“簡單而又強烈的感情”之一。首先,哲學家乃至哲學自身的使命是什么?簡單概括來說,就是對自身所在的時代精神和社會自我意識進行批判性反思、規范性矯正和理想性引導。而“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語)。這個過程是作為“萬物之靈長”的理性存在者——人類,在實踐活動及其歷史發展中對現存的(非現實性)生活世界的辯證否定,對理想性的世界圖景的描繪以及在理論指引下的現實性改造。“外部世界對人的影響表現在人的頭腦中,反映在人的頭腦中,成為感覺、思想、動機、意志,總之,成為‘理想的意圖’,并且以這種形態變成‘理想的力量’”。人與世界的關系也就是否定性統一的關系。以物質生產實踐為基礎的人類勞動將其自身與純粹生物性的動物區別開來,創造出源于自然界、但又有別于自然本身的“屬人的世界”和“人化的世界”——人類文明。實踐作為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本體,它具有的二重性決定了人自身的二重性:自然性(本源性和先在性)和社會性(道德性和超越性)。由此能夠衍生出人的根本存在狀態,即自由、感性的生命創造活動(實踐)和在此基礎上逐步建構理性能力并無限趨向永恒與完滿。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是理性的動物”,強調了人作為理性存在者,有別于自然的感性存在物。以感性創造生命動力之源泉,以理性高揚人性之光輝。(二)性與愛的哲學意義人之為人內在的本質規定性是理性存在者,這是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根本所在。而人類不能夠逃避的則是感性存在本身,但這種感性存在又不是抽象、僵死的東西,而是承載著作為人存在本身的“感性活動”的實體和基質。建立在感性活動基礎上的人類實踐活動讓作為人類自然本性的感性存在擁有了超越性的意義和價值。性和愛作為人類存在和發展不可或缺的最根本的感性元素,貫穿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始終,是作為對立統一的矛盾體而存在的“一物兩體”(中國哲學家張載提出的概念)。從性與愛的角度出發,“物”就是人的感性存在及其活動本身,“體”就是構成前者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兩個部分。性與愛二者構成了人類感性存在及活動的最根本、最深層的生命沖動機制。性與上文所提及的哲學最大的不同在于,性是生命自身通過感性活動而親自實踐而體證的,是感性存在之肉體的創造活動;而哲學是人類通過人類理論思維表征的具備反思性、批判性的思辨活動,是人類更好地處理和駕馭世界、把握自身與世界否定性統一關系的思維方式。性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自然原欲的滿足,是最原始的作為本原形態而存在的感性活動本身。而哲學則通過思辨活動而達到“理性的迷狂”,但真正的哲學家又必須放棄獨自思辨的幸福而走入生活世界,啟蒙那些尚處于“洞穴”之中的人們。“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二、性的本質(一)性是具有自然本源性的感性的生命創造活動偉大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邏輯學》的概念論闡述了“理念”的三個環節“生命”、“認識”和“絕對理念”。“生命”是靈魂與肉體、主觀與客觀辯證統一的概念。人的生命具有有限性的原因是因為死亡,但“死亡所涉及的不是靈魂,而是肉體,靈魂則超越個體的死亡而使生命成為了普遍的‘類’”。是什么能夠使靈魂超越個體的死亡而成為“類”?使有限的個體自我意識超越死亡而成為“類意識”?顯而易見,是性本身。性使人類“大生命”的無限延續成為可能,使“小我”的靈魂融進“大我”并成為它的一部分。性能夠創造生命,使感性存在和活動成為可能。亞里士多德把靈魂理解為潛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體的形式,是生命的現實性原則。靈魂之所以是“潛在”的生命形式,是因為它必須要通過承載著感性活動的自然形體即肉體本身發揮作用才能成為“現實”的生命形式。正如主觀和客觀不能被割裂,性與愛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一樣,靈魂和肉體作為感性存在的人本身看似對立實則統一的、激情碰撞的矛盾體。靈魂以肉體的存在為前提,而肉體則通過性產生、延續。性是肉體之間的碰撞、融合,是靈魂的歡愉,也是生命的具有自然本源性的感性創造活動本身。通過性,人類的生命得以繁衍,基因的編碼以多樣性的形式展開、延續,使得人類文明在這顆藍色星球上得以繁榮昌盛、續寫著屬于人類的歷史與奇跡。(二)性是人自身的生產方式性在人類文明發展初期承擔著繁衍后代、延續種族的重要作用。在生存環境嚴峻惡劣、生存條件落后、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會時期,抵御自然和外族的侵襲,盡可能增加人口數量,實現種族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了人類文明不發達時期的根本任務和目的。“人自身的生產以及由此形成的血緣親屬關系及其社會形式——婚姻家庭,對原始社會的社會制度起著主要的決定作用”。而這個歷史階段的社會結構“以血族關系為基礎”。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物質資料生產(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活動)和人自身的生產(以性來維系的生殖繁衍活動)構成了人類文明和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因素。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原始社會時期,物質資料不充足且長期處于缺乏狀態,尚處于弱勢地位。這一時期,人自身的生產處于強勢和支配地位。性作為主要手段和方式構成了原始社會人類生存發展、種族延續的本體形式。然而,隨著以血緣紐帶為基礎的原始公社的瓦解,社會分工、商品交換和階級的出現以及私有制的產生,社會形態在逐漸發生演變,與之同時進行的人類生存發展的根基——以物質資料生產的實踐活動也在推動著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這一變化使得人自身的生產的地位由起初的強勢轉變為弱勢,雖然依舊起著決定作用,但它的絕對支配地位已經讓位于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了。性在這個漫長的歷程中,呈現出這樣的特征:由純粹的自然性和生物性逐漸轉變為富有人性特質的感性色彩的生命活動。(三)性觀念的現代化伴隨著20世紀現代哲學家對造成“本質主義的肆虐”的傳統哲學的瓦解,現代社會逐漸被各種后現代主義思潮帶來的“存在主義的焦慮”所充斥。隨著性觀念的發展和一定程度的性開放,性早已褪去它原初的生殖特質,在某些層面似乎成為了無數被邊緣化、原子化的個體克服焦慮甚至逃避現實的一種發泄方式。無論如何,人的任何行為都應當在理性的指導之下進行,這樣所獲得的幸福和快樂才是合乎理性、具備德性的。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認為對肉欲的單純滿足只是一種動態快樂,不能夠消除痛苦和焦慮本身,很有可能會在結束后加劇這種負面感受。靜態快樂在于心靈持久的寧靜與愉悅,是更高一級的快樂。人生的完滿狀態就在于盡可能實現“肉體的無病痛”和“靈魂的無紛擾”。對性欲的滿足只有遵循中道和在道德原則的規范之下才是合乎自然和理性的,否則就與動物無異。澳大利亞的精神導師巴里·朗認為做愛是一種實踐性能量,在理性指導之下能有效轉化為愛情的知識,而做到這一切的前提則是:“你不需要一個禁欲的身體,而是你需要一個禁欲的頭腦”。三、愛和愛情的本質(一)從柏拉圖《會飲篇》解讀“柏拉圖式愛情”“柏拉圖式戀愛”是一個流傳甚廣的名詞,很多人將其誤解為純精神的、排斥肉欲的感情,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它只是注重心靈和精神的交流,并非完全排斥性。柏拉圖認為,激情是創造美的動力,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靈魂的完善與發展。他并不排斥性愛,但否定是純粹的性本身。在他所著的《會飲篇》(或《論愛情》,倫理的)中,以對話體的方式對愛的本質進行了一番探討。蘇格拉底的一個學生阿波羅陀若表達了對愛情的看法:“我就認為一個年輕人最高的幸福無過于有一個鐘愛自己的情人,情人的最高幸福也無過于有一個年輕的愛人”。這里的情人和愛人并不是指異性之間,而是指年齡較大的男子對較小的少年的鐘愛之情。前者即愛者,為“情人”;后者即孌童,也就是被愛者,為“愛人”。雖然是受動的一方,但他依然要表現出男子氣概和高貴的品質。當時的古希臘有男子同性戀的風氣,認為兩個男子(年齡較大的男子和較小的少年)之間的感情最為純潔和高貴。對古希臘人來說,不論是異性之愛還是同性之愛,都是愛欲在他者身上的自我投射,二者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下文中還提到了所謂的第三種性別“陰陽人”,已經絕跡了但還保留名稱,但也是人的最初形態,在形體上和名稱上都兼具“陰陽兩性”:“他們的形體和運動都是圓的,是像他們的產生者。他們的體力精力當然非常強壯,因而要想和神靈比高低,就像荷馬說的艾披亞爾德和俄鐸一樣,企圖打開一條通天路,去和諸神交戰……”。由于觸怒了天神宙斯,他將人剖成了兩半。“所以我們每人都是人的一半,是一種合起來才成為全體的東西。所以每個人都經常在尋求自己的另一半。那些由剖開陰陽人造成的男人是眷戀女人的,大多數奸夫都屬于這種人;那些來自這種人的女人則眷戀男人,是淫婦。那些由剖開女人造成的女人對男人沒有多大興趣,卻更喜歡女人,她們是來自這種人的同性戀者;那些由剖開男人而造成的男人從少年時期起都還是原始男人的一部分,愛和男人作伴,和他睡在一起,乃至互相擁抱為樂事”。柏拉圖借劇作家阿里斯托芬之口,用神話的方式解釋了異性戀和同性戀的起源,似乎把同性之愛看得比異性戀更加高貴。古希臘人強調肉體與靈魂和諧發展,注重“靈肉合一”的完滿狀態。男性之間的愛情在很大程度凝聚了對健美軀體和男子氣概的精神追求,表現了古代希臘社會獨特的審美情趣和交往形式。在柏拉圖看來,真正完滿的愛情是雙方對真善美的共同追求,是心靈的溝通和靈魂的契合,但最終這種愛情只存在于男性之間。結合社會歷史背景,當時的女性并不屬于公民,女性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底下可能跟這種男同風氣有一定聯系。“他們每個人都會想,自己許久以來所盼望的正是和愛人熔成一片,兩人合成一個人。其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我們原來的性格就是這樣,這種成為整體的希冀和追求就叫做愛”。(二)愛的本質是情感力量的充分涌流和無限投射如果說性是肉體之間的激情碰撞,那么愛則是超越肉體層面的靈魂交織。愛是自我情感對外投射的過程和產物,是一種最深層的強烈的情感體驗。愛與喜歡不一樣,喜歡意味著占有,是把對象當成純粹的情感客體,渴望用無限的占有對客體進行融合。占有的過程或許短暫,但往往不會長久。如果客體被主體徹底消解,結果則是無差別的抽象同一,也只是“壞的無限”和“惡的循環”。而當喜歡過渡到愛的階段,主體對客體的感情揚棄了純粹占有的形式,更多地強調付出與給予。“于是主體就上升為實踐主體或‘意志’的理念,它是倒過來的認識,即不僅是用認識主體去吞并認識客體,而且是使這種吞并了客體的主體成為真正的絕對的客體,主體的實踐(以及前此一切階段)就被理解成了作為絕對客體的絕對主體自我認識的過程。這個自我認識的絕對主體-客體就是‘絕對理念’”。愛的本質是在揚棄了作為占有形式的喜歡這個環節的基礎上,強烈而又平淡的真摯情感朝向對象的“無限”投射。如同無限完滿的“太一”的“流溢”一般。最終這種樸實而純真的人類情感在揚棄了諸多環節之后,以“環節的必然性”實現了“全體的自由性”,以“不同規定的綜合”完成了“多樣性的統一”。(三)愛情使主體之間的相互依存、滲透和融合愛是思想通過實踐活動實現自身規定和內容的不斷充實以及在此基礎上完成邏輯層次的躍遷,經過徹底的分析和全面的綜合而最終達到完全的真理的過程。真理作為絕對理念體現在具有獨立實在性的兩個主體之間,實現辯證統一、具體發展的過程,即是愛情本身。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從感性具體上升到理性抽象最終達到理性具體的過程。感性具體看似“具體”,實際上是最抽象、空洞的“無”。以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的觀點來理解,它是“多”、是“非存在”,是不能用思維充分把握和認識、轉瞬即逝的“感性雜多”。真正能用思維去認識和把握的是“存在”本身,它是思想和理性的對象。在愛情發展的過程中,若是停留于對表象的占有,失去的便是對本質自身的認識和把握。理性抽象作為知性思維的過程,構成了向理性具體過渡的中介環節。當兩個主體充分揚棄了抽象的“喜歡”本身,以交互性、協同性的關系達到對愛情的理念本質的完全實現,是“我”在在他者身上達到了對自我的真正認識和自我意識的完全實現。最高的愛是愛抽象的善的理念,而真正的愛情如同藝術本身,它是絕對精神向自身復歸的第一階段,而美則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黑格爾在《美學》中有以下措辭:“愛情要達到完滿境界,就必須聯系到全部意識,聯系到全部見解和旨趣的高貴性”。(四)愛是在他者中保持自身、實現“全體的自由性”的歷程《圣經》中的哥多林前書第13章4—8節對愛作了一番精辟的闡述:“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愛使得平凡之人變得具有神性,成為人生存發展、奮勇向前、展望未來的強大的精神動力。愛如同“浩然之氣”充斥著人的身心,使人“盡心、知性、知天”(《孟子·盡心上》)。黑格爾將愛的本質論述為:“愛的真正本質在于意識拋棄和忘掉自己,然后享有和保持自己。由必然到自由,是思維的一種解放,因為到了自由,思維已不是把別物當作異己的他物,而是當作自身,是在他物中自己與自己結合在一起。這種解放,就其是自為存在著的主體而言,便叫做我;就其發展成一全體而言,便叫做自由精神;就其為純潔的情感而言,便叫做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